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陶地的地理位置

陶地的地理位置

发布时间: 2021-02-13 14:15:16

A. 范蠡最后在哪里

1、范蠡辞而不受,后迁往陶地(今山东省定陶县)史称定陶。约于公元前内448年无容疾而终。
2、人物简介
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内乡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学者和经济学家。
3、人物成就
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 "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B. 谁能介绍一下史记里越王勾践世家里提到的陶地

就是现在的山东定专陶属
http://ke..com/view/84012.htm?fr=ala0_1_1#7

C. 古人为什么那么富

在中国有句古话叫“一铺养三代”,可见商铺在传统投资产品的地位,商铺作为商品交易的载体,从最初的叫卖,到后来繁华的街市,它所承载着的,不仅仅是源远流长的商业文化,还是中华儿女数千年的历史文明。

古往今来,衣食住用行样样都离不开商铺。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商铺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对现在又有哪些借鉴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商铺从何而来?

商铺起源要追溯到人类早期的物物交换,人类的某一种生存物质略有盈余,其他物质有所缺失,交换就产生了,交换需要一定场所的支撑,这就是商铺的起源:“市”,商铺,由“市”演变而来,《说文》将“市”解释为“集中交易之场所”,也就是今日之商铺。

1

陶朱公:顺势而为,注重交通通达性及潜力地段。

春秋末期,陶朱公范蠡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而后辞去官职,辞官后,范蠡举家迁至齐国西北的陶地,改姓更名――朱公,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双手之本,开创家业,范蠡认为陶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适合开铺经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动下,成为春秋末期东周的经济枢纽,贸易之都。

2

沈万三:明智决断,合理布局,看重稳定客流。

到了元末明初,沈万三躬耕起家,成为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有故事记载,当年沈万三居住在苏州,发觉城中心的玄妙观四周,每天香客和游客络绎不绝,杂耍艺伶和小摊小贩四处云集,他想,如果在观前营建街市,将道路拓宽,一定是一件好事。苏州的商铺,为沈万三积累了数桶金。正是这一笔笔财富的积累,让沈万山富可敌国。

所以,不管是投资商铺不是房产,一定要趁早,选对最关键!这样,你也能如古人一样成为一方富豪啦!

D. 平遥古城属于哪个省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版的历史。还较为权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平遥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

E. 为什么中国的商人都尊范蠡为“商圣”

虽然范蠡所处的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时代,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甚至是价值取向和当今社会都不尽相同,但是其身上的很多特质与精辟独到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学习的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范蠡,了解一代商圣的传奇人生与其行于道而高于技的商道理念

德为立身图强之本

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楚国宛地三户人,幼时家境贫寒,但范蠡从小就酷爱读书,十几岁就学富五车,更难得的还不是其渊博的学识,而是他独到的思维见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宠辱不惊,泰然处事的能力

范蠡青年时,在周围人看来却是思想疯癫的人,因为范蠡常和大众的观点不同,有时语出惊人,使人目瞪口呆,因此,和他接触的人都说他是疯子其实他有时是不屑与某人交谈,更多的时候则是其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思考的更深刻与透彻,别人没法理解而已无论从商还是从政,这种迅速洞悉事物本质并准确果断地做出决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个成功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范蠡在20岁时遇到文种,两个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建立功业,做一番大事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但是,当时楚国已经是列国中的霸主,国君傲慢自大,皇亲贵族结党专权,政治混乱,于是范蠡和文种投奔越国为官初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势力相对弱小的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国乱显忠臣,很多越国大臣在越国战败后另投他处或叛离投吴,而范蠡与文种对越王不离不弃,因此得到勾践的重用,范蠡更自愿随勾践赴吴国为奴

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不为所动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同勾践夫妻一起耕作劳动,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让吴王即赞许又羡慕一次吴王在范蠡经过的路上扔了一块黄金,范蠡经过时丝毫没有犹豫就跨过黄金,径直离去,从此吴王才打消了劝范蠡降吴的念头

其实范蠡忠诚的不仅是勾践,更是在履行对自己人格的承诺在现代社会中,像范蠡那样笃信诺言,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疑的为人品格已经弥足珍贵甚至按照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来看范蠡的表现只是一种愚忠,其实不然,范蠡的这种品德不仅换来了伙伴的信任,也换来了对手的崇敬,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在有聪颖的智慧,怎么可能不成大事呢?我们今天的企业中,不乏因为个人德行的缺失而制约了企业发展的领导者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能深刻感悟此中道理并亲身例行者,想来不会有很多而那样去做了的人,虽然暂时可能会被社会的主流思想所嘲笑,甚至吃一些小亏,但是,最终大成的,还是这些以德为本的人

儒道相济的思维哲学

儒家的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方正的治国大道,是春秋战国及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处事治国的主流思想,甚至一直沿袭至今道家思想则追求道法自然,虚静无为,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道家思想者中很少有人从政,因此,在当时基本没有以道家思想领导与管理国家的领袖阶层

而范蠡有一个开放睿智的头脑与宽广的胸怀,其兼具儒道两家之长,更广纳百家之思,又不囿于其中,跳出百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的思想特点构成了独特的,即有儒家的礼信才德与直勇,又有道家,应天时,融入自然,顺应环境,借助环境,至韧至柔的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的治国统军之法,使范蠡之思之行,坚时如磐石,韧时似皮革,而柔时又似湍流入溪,无影无形

在从政时范蠡就体现出一种儒道相济的思想与人格特性,也唯有这样的特性才能带领极衰的越国走出困境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处于市场环境复杂,企业生存艰难时期的企业管理者,正应该具备儒道相济的思维,才能带领企业于逆境中不挫,顺境中不骄,客观机敏地应对宠辱,并发现其背后的机会

在吴国为奴时,范蠡与勾践卑膝求全,吴王夫差要出门时,勾践趴在地上让夫差踩着自己的背上马,夫差生病时勾践舔舐他的粪便为其诊病,终于感动了吴王,三年后放勾践君臣归国,这些委曲求全的计谋都是范蠡为勾践所出

春秋时期不乏儒家推崇的,具有士"精神的政客,但能够适应环境,委曲求全,想出范蠡这样办法的人几乎没有由于范蠡的奇谋,勾践也成为了历史中唯一一位能够忍受巨大屈辱与折磨,在逆境中坚韧生存,怀大志,卧薪尝胆,最终灭敌复国的君王

勾践被吴王释放回国后,此时的越国处于百废待兴,国内饥荒不断,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外部吴国时时监控打压越国,四周又有其它诸侯虎视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都成问题,如何迅速走出困境,强大起来,雪耻复国呢?此时范蠡才真正展现出其卓越的领导与管理才能

范蠡与文种规划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吴九术"等兴国灭吴的策略规划越国作为战败国,是不允许有国防的,包括不能建城墙不能组建军队不能打造武器等范蠡想出一些妥协的办法:建造只有三面的城墙,面对吴国的一侧不建设城墙,并告知吴国,建设城墙是为了防止匪寇与其他诸侯国的侵扰,但面对吴国一侧永不建城墙;不让组建军队就秘密组建民兵",私密进行训练,各户家中藏有武器,遇到战事时这些百姓随时可以参战;不让打造武器,就把炼造场所搬到深山中,与外界隔绝,以密道往来运输

勾践回国后,转年就要攻打吴国雪耻,被范蠡拦住,范蠡认为:现在天时地利人事,条件都不成熟三年后,勾践再次提出罚吴,范蠡再次阻止,范蠡认为现在地利条件有了周围虎视的国家都已经和越国建立了邦交,水患也已经清除,但是此时天时与人事还没到机会

7年后,勾践再次提出罚吴,依然被范蠡拦下,范蠡认为,经过7年的休养生息,越国兵强马壮,士气高涨,反观吴国,连年征战,虽然依然强大,但是已显疲态,士兵疲乏,百姓厌战,此时人事已经具备条件,但是现在还缺少天时10年后,吴国与晋国争霸,发重兵与晋国会盟,吴国空虚,此时范蠡找到勾践,告诉勾践:天时地利人事都已齐备,可以出兵了

出兵后,越军一举攻破吴国国都姑苏,吴王回兵后向越国讲和,勾践想一鼓作气踏平吴国,但范蠡清醒的看出,此时虽然占领了吴国的都城,但是吴国的精兵良将都被夫差带在身边,因此,并没有伤到元气,硬拼的话即使获胜,也将是两败俱伤而经历此次打击,已触发了吴国国力开始盛极而衰的转折,不应急于一时,而是应该顺天时,等待彻底摧毁吴国的机会

如同孙子在孙子兵法形篇"中所讲: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范蠡就是在等待这个敌人可以被彻底战胜的机会,于是,双方讲和,越国退兵,待到10年后,吴国外患不断,国内又遭遇罕见天灾,越国乘机发倾国之兵,彻底覆灭了吴国

从范蠡为人处世治国罚兵,都可以看出,其深谙道法又不拘泥其中,思维开放灵活,有刚有柔,是典型的儒道相济型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晓利害,知进退

吴王夫差在彻底失败后,勾践不忍心杀他,要给他一块封地,让夫差做属臣,夫差则无法接受失败与屈辱,羞愤自尽这又验证了那句话:活着才是赢家,当台风过后,小草有资格嘲笑倒在身边的参天大树勾践与范蠡的胜利也可以理解为是道家思想的胜利

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此时范蠡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局势:现在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不是离的比较远,就是周围的小国实力很弱,根本对越国构不成威胁

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这个时候本来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君王感觉受到威胁,加之多年的相处,范蠡发现了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自己官居极品,树大必然招风范蠡清醒的认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急流勇退,向勾践辞官,勾践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范蠡,几天后,范蠡携妻儿悄然离去

范蠡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曾留给文种一封信,信中陈述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劝文种也马上离开,可惜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范蠡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被勾践无故杀死文种是一个典型的儒派,认为食君禄,报君恩,建功业,享封赏,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没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招致杀身大祸而范蠡凭借冷静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人性的特点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逃脱了虎口如果吕不韦和李斯如范蠡一样,可以看清利害,不被利益冲昏头脑,也许不会落得身首异处

我们今天的企业领导者不缺乏逆境中奋起的精神,但是往往冲过艰难险阻,却倒在了胜利与荣誉面前尤其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的规模后,领导者头脑是否冷静,目光是否敏锐就变得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荣耀与利益面前是否能说服自己,晓厉害,知进退,有所为之后冷静的分析,应该何所不为,不为"往往是成就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因素

诚信仁义,成就一方巨贾

范蠡携妻儿与弟子门客悄悄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范蠡自此隐姓埋名,开始他另一段同样辉煌的人生旅程在齐国范蠡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范蠡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进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苛细算,盘剥敛财的做法,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

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作工,虽然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是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使总成本降低很多

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向一个富户借了10万钱,一年后,这个富户带着各家的借据出门讨债,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几十万钱的借据和路费都没了,恰好走到范蠡家,于是投奔范蠡,在没有借据的情况下,范蠡不仅连本带息还了钱,还额外赠送一笔路费给这名富户,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广播天下之后范蠡为了扩大生意,三次短缺资金,各富户均主动送钱上门,帮助范蠡度过了危机,抓住了机会

短短几年时间,范蠡就成为齐国首富,家资巨万据说在齐国闹灾时,灾民听闻其乐善好施,千里之外都来投奔,领取施舍,被后人颂称为富行其德者"

消息传到齐国国君的耳中,齐王请范蠡进宫,拜其为相国为相期间,范蠡大力发展经济,促进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冲抵灾年对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也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三年之后,齐国国富民强,百姓奉范蠡为神明,朝野中也是颂德声一片就在此时,范蠡再次辞官:居官致卿相,治家达千金,这对于一介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致久受尊名,恐怕不祥"于是,范蠡挂印封金,尽散家财,分赠给好友与贫苦的百姓,随后带着妻儿飘然离开齐国

可以说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他清楚凡事物极必反,好事到了极致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与其等待势的反转,不如适时主动身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因为,一旦获得成功,人的自信心也会增加,很少能做到主动后退我们现在的企业家也很少有急流勇退者,似乎商道就是一条不许回头的路,而企业的发展有时需要的恰恰是回头与反思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反思是为了更加明智,就如范蠡的急流勇退,这不是道家的消极思想,而是行止于知的睿智凡事盛极必衰,在顶峰的时候主动退下来是为了有机会攀登其他的山峰,而不是重重的摔下来,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范蠡举家迁至齐国西北的陶地,再次改姓更名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双手之本,再次开创家业范蠡认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邻齐鲁,南通楚越,西达秦郑,北连晋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适合经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动下,成为春秋末期东周的经济枢纽,贸易之都

大道自然,顺势而为

范蠡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从事早期的各国贸易,范蠡对经营贸易的理解是:越国盛产蚕桑齐国广耕锄秦国多冶炼赵国善土木,各国有各国的特产与需求,经商就是促成各国间的商品交流,互通有无,在使各国受益的同时,我们自然得利"同时,范蠡还经营农业养殖等,并且总结出了很多经营方略,其精髓特点为:顺应自然环境与趋势,预测事物发展规律,而后,借其力,驱其势

范蠡认为,天时决定农业,天时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谷物收成的好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他根据五行更替总结出了丰年与灾年出现的大概规律在一个农业社会,粮食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其它各类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那时的贸易也以农产品为主,顺应这种变化规律来进行贸易,等于抓住了市场的关键环节,获利自然丰厚

范蠡总结了按照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自然特点进行灵活差异的经营经营策略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他提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 意思就是在发生水灾时做车的生意,在旱灾时做船的生意因为,当水灾时,大家多用船作为交通工具,这样必然导致船舶的稀缺,价格上涨,而没有用武之地的旱路交通工具车辆,则大量积压,价格便宜,这时乘便宜大量购入车辆,待水灾过去,车辆必然稀缺,价格就会上涨

在两千多年前,范蠡就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判断价格的涨落,他提出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也就是发现市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据此调整下一步的经营策略他还发现价格涨落和自然规律是相同的,即商品的波动规律与幅度极限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到极点后就会下落,价格下跌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其所谓的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和现代经济学原理的论点完全一致

范蠡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一套购买与销售的原则与方法: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对待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在像收藏珠宝一样精心的把货物存贮起来等到该商品价格上涨之后,范蠡认为,应该 贵出如粪土",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将货物全部卖掉,不要期待价格会不断上涨,因为,价格的涨跌是要往复的

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并不深奥精妙,不过是一些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但是却非常有效,我们往往在华丽的技术与纷繁的诱惑中迷失了这些最基本的认知追涨杀跌,在简单的自然规律面前左冲右突,而清醒的人则抓住规律,轻松赚钱范蠡能在那个文明尚且不发达,更谈不上经济发达的农业社会时期就综合天时变化农业生产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量,不能不让我们叹服

天下己任,道义于肩

有一句话叫做无商不奸",虽然说法有些片面,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此采用各种手段:投机取巧哄抬物价小秤入大秤出等技巧,甚至是违背道德的手段而范蠡不仅做到了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侠商的气概

范蠡认为:商人能够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消费者,对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报,这样百姓才更愿意与你打交道这和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才会回报给企业以利润的观点不谋而合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有同样的观点:天地不为自生,故能长生"

范蠡虽然是一个生意人,但从不急功近利,对于经营的利润只求成本的10%,不再多取,遇到灾年等特殊情况,这个利润比例还会降低,甚至赔钱救济灾民在那个历史时期,商品10%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因为,那时运输极其不方便,战乱匪寇导致经营风险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属于绝对的买方市场,而且,从当时的经济发达情况分析,那时还没出现利润率精确的计算方法,因此,范蠡赚取10%的利润应该是毛利率,而非净利润

这样低的利润率却能使范蠡迅速成为巨贾,主要是其交易数额巨大,其次,资金从不闲置,迅速周转,范蠡经营的商品从未积压过,因为其为人信誉好,为商磊落,更关键的是其商品价格比别人的要低很多能做到价格低于同行,不仅是降低利润率,更有赖于范蠡的经营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思路,在某种商品过剩,价格很便宜时大量购入,同时,抛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

范蠡一生为避名利而三次迁徒,但名利反倒一直跟随他,这其中的辩证哲学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深思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盛赞范蠡: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范蠡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

从政时,范蠡奉行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为商时,又尽了一个商人的良心范蠡真可谓是一个宏略于胸,又悲悯天下的智者到了古稀之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88岁时无病而终,后人尊名陶朱公

F. 山西临汾好吗

这话说得太笼统了吧 ,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个方面的。呵呵 !就环境说的话一般因专为老奶粉是全国属有名的污染城市:就游玩娱乐说,还是称得上游玩的好地方;就经济的发展说,在这个电影山西的城市中煤炭、焦化基本上是其支柱;就投资来说看你做的项目了;我就是哪的人,有什么可以帮你的还可以追问!!

G. 范蠡真的是老子的学生吗

中国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与越国大夫范蠡是师生关系。
首先,从年代上讲,世所公认,老子长于孔子约二十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范蠡助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了吴国,这是公元前473年的事。这年,老子九十八岁。范蠡约三十岁从越王,二十三年报越,因此这年范蠡约五十三岁,老子长范蠡约四十五岁。所以,他们都是春秋末年同时代的人。老子长寿,古者上寿一百二十岁,老子应有这个寿数,司马迁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岁。据我看老子至少应是上寿之人。范蠡从越国“功成身退”,十九年三致千金,最后卒于陶,去世年纪约七十四岁,可以说,老子在范蠡去世后,还健在。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史记·越世家》、《史记·货殖列传》、《国语·越语下》、《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史料对范蠡思想的了解、比较,特别是近年出土的《黄帝四经》中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范蠡,他的言语、行为,无不继承、运用和发展了了老子的思想。如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31章)范蠡刚出道,即谏越王说:“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记·越世家》)等等。特别是老子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9章)“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34章)“圣人为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也。”(77章)等论述,可以说,范蠡是老子的这一思想的最好的实践者。从思想线索上看,范蠡非常完美地继承和实践了老子的思想。在古代,思想的传播是需要时间差的。而对于同时代,年岁仅差老子四十多岁的范蠡来讲,除了他曾亲自师从过老子以外,是很难解释的。

第三,古籍有明确的记载,“文子,老子弟子”,在汉及汉以前的文献中都是明确确认的。如王充的《论衡·自然》篇:“以孔子为君,颜渊为臣,尚不能遣告,况以老子为君,文子为臣乎?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然而范蠡的老师恰恰又是文子。《史记集解》徐广曰:“计然者,范蠡之师也,名研。”裴駰案:《范子》曰:“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这是个连环师生关系:老子――文子――范蠡。但是,我们仔细地研究这段历史,可以知道,他们不是一线单传。在那个时代,当然也不可能一线单传。文子和范蠡同时师从老子是极其可能的:老子在公元前516年周朝的王子朝之乱时,正当56岁,退休返乡,这时范蠡十一二岁,文子与孔子年岁相当,为36岁左右。因此,从年岁上讲,这三人在老子退休后于老子故里相会,成了师生。范蠡是文子的学生,但同时又是老子的亲传弟子。是极其可能的。孔子的七十二位高足弟子中,少孔子40岁以上有名姓可查的有十多人,父子同时师从孔子的有颜回、曾参父子。那么,文子与范蠡师生同时师从老子,也是不奇怪的。

第四,老子故里在安徽涡阳,而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地恰恰也在安徽涡阳。这是使我想到老子与范蠡是师生关系的最重要的提示。

范蠡晚年称陶朱公,在陶地经营,最终卒于陶,当葬于陶,这应无疑义。但是,史载陶朱公冢有三四处之多,最有争议的是今之山东省定陶和山东肥城陶山。史家称定陶的多,今人称陶山的多。但据我考证,安徽省涡阳的范蠡冢才是真正的陶朱公墓。司马迁所说的的陶,“据天下之中”,应该是个水、陆皆能四通诸侯各国的地方。对于今安徽涡阳来说,历史上的东、西、北方,都是古代中原地区,南方正是刚刚壮大起来的吴、楚、越地。它固有的陆路交通和美丽而宽阔的涡水,都符“据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涡水西北通黄河,东南通淮河达长江。这涡水直到三国时代,还是曹操操练水军的地方。陶若在山东陶山,实在算不上“天下之中”。而只能说是“齐国腹中”了。陶朱公离开齐国到陶,他搞的是“国际贸易”,那当然陶必不在齐国,而陶山实在是齐国的腹地了。
凭什么说安徽涡阳的范蠡墓所在地是当时的陶呢?

当地人世代相传,说范蠡坟是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土丘为人工垒起,占地很广,土丘甚高。今天,当地地名为范蠡村,涡河的一条支流叫西河,沿墓而过,集镇叫西阳集,古时叫西陶。指西施与陶朱公合葬于此。

明清史料上也有种种记载,《中国名胜词典》上也确认是范蠡冢。但使我确认不疑的却是两本书:《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中晚期,秦国有一位有名人物,秦昭襄王时期的相国,封穰侯的魏冉,他在公元前291年被秦国封穰侯后,又益封于陶。至公元前265年,穰侯出关就封邑,并在陶去世。这个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陶朱公的陶与秦穰侯的陶用同一个“陶”字为地名,当是指同一个地方。且魏冉离陶朱公范蠡的年代不远。司马迁《史记》中写“定陶”时从不省掉“定”字。所以,史家认“定陶”为“陶”是不确的。《战国策》中多处提到一个地名叫“阴”,这个战国时的“阴”就是后来的“定陶”,这个“阴”在齐、魏、赵间动荡不定,战国末年也不曾被秦国占有过。所以定陶在战国时称“阴”不称“陶”。

《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出土)中有《见田兵于梁南章》明明白白地说,秦国在东侵的过程中越不过梁国的防线,而阴(定陶)却在防线的后面。这一章说的是秦统一中国前的梁国的防线,当是魏(梁)亡前不久。所以说,终魏冉之一生,并未封到山东定陶去过,《史记》说他将平时的聚敛送到“陶”去,去相位后,出关就封邑,并死于陶。如果是定陶,必无可能,秦国的势力当时还不能到达定陶,更不用说齐之腹地陶山了。

那么,又怎么可以确认“陶”是安徽省涡阳的西阳集镇呢?

《战国策·秦三》中有一段秦“客卿造”对穣侯说的话。客卿造对穣侯魏冉说,秦国封你“陶”地,你必须攻打齐国,“陶”可以存在;而攻齐不成“陶”地也就不能存在了。燕国曾经下齐七十余城,你可以利用燕国攻齐,可派人去对燕国相国说,攻齐国,你若能灭亡齐国,就可以“封君于河南,达途于中国,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这段话点明了陶的地理位置,封燕相国于河南,南与陶为邻。这河南之南,必为淮北之地了。河南之南,“南与陶为邻”,这地方正当今之范蠡墓所在地的历史地理范围。所以这个“陶”,我认定它正是今之安徽省涡阳县西阳集。因此也认定今涡阳县的范蠡墓是真正的范蠡墓。

《越绝书》在交待范蠡的结局时说他“老身西陶”,也是一个佐证。

在我的《老子与范蠡》一书中,对“陶”有详细的考证。
现简介于此。

我们认定了老子故里在涡阳,范蠡与西施的合葬墓也在涡阳,那么,同时代的老子与范蠡在同一地相处不是顺理成章的么?老子与范蠡的师生关系不是很明确的么?从时间排比上看,老子退休以后,文子与范蠡在老子故里从师约有二十年之久,范蠡学成之后才去越国任相国;二十多年灭吴以后范蠡先到齐国,二三年后即赴陶与老子再次相会。这我考定约于公元前471年正当老子百岁之时。我相信这三代人又有十多年的相处。

老子故里在涡阳,我相信是在范蠡、西施同沉于涡水后,老子才西出关重游周都的。时当公元前453年,老子119岁,范蠡74岁,西施49岁。(详见《老子范蠡年表》)

H. 平遥古城在哪个省份啊

名称:平遥古城
位置: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距省城太原100公里

平遥古城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县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其文物古迹之多,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为全国县级城市中所罕见。在这座古城的珍贵文物中,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镇国寺万佛殿;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的双林寺;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的清虚观;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文庙大成殿;也有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济桥。
平遥称古陶地,是帝尧的封地。平遥古城原为夯土城垣,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埂的基础上扩建为今天的砖石城墙。
平遥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由于县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古城内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的创立,在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性质的新型金融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和金融肌体中然生成。
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城内及近郊古建筑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同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 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城墙上原有料敌台楼九 十西座,城门上原建城楼,四角处还有角楼,已大多残坏,唯城墙依然如故。城内街道、市楼、商店等还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 的实物资料。位于太原市西南的平遥县是全国仅存的4座完整古城之一。该景点完整无损,并于墙内建筑浑于一体,具有旅游和鉴赏价值。古城南与介休市 接壤,北于祁县相邻,是大运公路必经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古城内各种服务齐备,各种名吃、店铺独具特色,城外宾馆、酒家、商场一应具全。 平遥牛肉以其纯、真、鲜美名扬神洲。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把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报告以对平遥古城的评语为: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I. 为什么中国的商人都尊范蠡为“商圣”

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楚国宛地三户人,幼时家境贫寒,但范蠡从小就酷爱读书,十几岁就学富五车,更难得的还不是其渊博的学识,而是他独到的思维见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宠辱不惊,泰然处事的能力范蠡青年时,在周围人看来却是思想疯癫的人,因为范蠡常和大众的观点不同,有时语出惊人,使人目瞪口呆,因此,和他接触的人都说他是疯子其实他有时是不屑与某人交谈,更多的时候则是其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思考的更深刻与透彻,别人没法理解而已无论从商还是从政,这种迅速洞悉事物本质并准确果断地做出决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个成功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范蠡在20岁时遇到文种,两个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建立功业,做一番大事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但是,当时楚国已经是列国中的霸主,国君傲慢自大,皇亲贵族结党专权,政治混乱,于是范蠡和文种投奔越国为官初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势力相对弱小的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国乱显忠臣,很多越国大臣在越国战败后另投他处或叛离投吴,而范蠡与文种对越王不离不弃,因此得到勾践的重用。

J. 尧帝的故里到底在哪里

尧帝名叫放勋 , 姓伊祁 , 史称唐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 , 上古五帝之一 , 曾为上古陶唐氏部落长 , 炎黄联盟的首领。 据史料考证 , 尧出生于今保定顺平西部的伊祁山。他的母亲是陈锋氏 ( 氏族部落 ) 的女子庆都 , 父亲是赤龙图腾部落的男子 ( 一说帝喾 ) 。他知人善任 , 提拔有德行的舜作为他的继承人 , 这就是上古时代的禅让制。

尧帝一统华夏大地 , 建立了千秋功业 , 他的功绩一直被人们所称颂。今天 , 在保定市的顺平、唐县、望都、满城等都有尧帝的生活遗迹。
“唐侯受禅唐城为冀方首领,称尧,住尧城居。顺平县西南三公里有尧城。”可见,唐尧受禅称帝,定都今顺平尧城,由今属唐县的古阳邑诸侯国府邸迁至此.

今顺平帝都尧城,不仅只有尧城尧庙遗址,且其南有当时的四岳诸侯臣府羲叔官邸——夏叔府第。据《史纪》本纪五帝注:夏叔,即羲叔,住南方官,若《周礼》夏官卿也。”"尧生伊祁","庆都,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于丹陵""尧住此山,后因作姓”等多有典籍记载,并为史学者公认.
今尧城村仍有北岗子和南岗子地名称谓。南、北岗子,即尧时保留下的城墙遗址。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两岗子土城墙根基尚存。千百年来,虽世者逝已,但尧乡人民感念尧之恩泽,“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在旧城址为尧和尧母修庙祭拜,延续香火,祈求降福。并以尧当初称帝定都的都城和臣子府邸的称谓命名村落延续下来,并每年二月十五尧忌日举行祭典,以表怀念。
尧的历史载于孔子以古代书简编订的《尚书·尧典》,西汉司马迁撰《史记·五帝本纪·帝尧》,除录《尚书·尧典》外,另收《世本》等书籍而成.尧为黄帝玄孙,帝喾高辛氏次子。以其母庆都居伊祁(今顺平与唐县界山)为姓,名放勋,号陶唐氏。帝喾四十五年,封尧为唐侯,时年15岁,唐河流域为唐侯国辖区。帝喾70年逝世, 其长子挚嗣帝位,挚掌政九年,政事不善,众拥尧为帝,尧封挚为唐侯。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