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
『壹』 技术依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
(3)《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
(4)《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源部,2001);
(5)《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2);
(6)《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农村部分〉(试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2);
(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
(8)《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1009);
(9)《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100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
(11)《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2007);
(1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
(1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国土资源部,2007);
(14)《河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细则》(河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
(15)《石家庄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定》;
(16)《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
『贰』 什么是4D(DRG、DLG、DOM、DEM)数据
通过地来理信息系统分自析处理得到的DLG,DOM,DEM和DTM等信息产品。
『叁』 矢量地形要素数据 一幅图有多大
以下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意思都很相近。一、 DOM (数字正射影像图):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处理的数字化的航空相片、遥感影像,经逐个像元纠正,按图幅范围裁切生成的影像数据,它的信息比较直观,具有良好的可判读性和可量测性,从中可直接提取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信息。 在SAR图像处理中,往往需借助DEM数据来解决RD定位导致的斜距成像几何失真。因此,求解X,Y,Z考虑了三个方程。即距离公式、多普勒频率公式和地球坐标公式。也就是说DOM是需要DEM进行二次加工的,也是4D产品中最为高级的产品。DEM (数字高程模型) : 通过等高线、或航空航天影像建立以表达地面高程起伏形态的数字集合。 目前可得到的有90m的SRTM,和30m的Aster GDTM数据。前者采用InSAR技术获取,后者则是高分辨率立体摄影测量技术。两者相似之处都需要两幅图像,而且精确配准。需要有一定的基线长度,需在一定范围内取值。不同之处,前者是利用波的相干性原理求得,后者则是光直线传播所产生的共线方程。DEM数据为基础数据。DRG (数字栅格地图) : 数字栅格地图是纸制地形图的栅格形式的数字化产品,可与DOM、DEM集成派生出新的可视信息。 该类型数据主要是将已有的纸质地图进行栅格化,然后配准,目前这类图很少用到,多用高分辨率的影像来取代,或者就是将主要地物进行矢量化表征和存储,目前大多数的GIS都支持这一功能。DLG (数字线划地图) : 利用航空航天影像通过对影像进行识别和矢量化,建立基础地理要素分层存储的矢量数据集,既包括空间信息也包括属性信息,可用于各专业信息系统的空间定位基础。 这个图是目前Google map, 和,以及搜狗地图等网络上留下的电子地图主要表现形式。Google Map做的最好,因为其有强大的栅格影像数据,而且是高分辨率的。因此叠加矢量数据后,反映的地图形象更加直观、清晰和准确。二、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缩写DEM)是在某一投影平面(如高斯投影平面)上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高程(Z)的数据集。DEM的格网间隔应与其高程精度相适配,并形成有规则的格网系列。根据不同的高程精度,可分为不同类型。为完整反映地表形态,还可增加离散高程点数据。
数字线划地图(Digital Line Graphic,缩写DLG)是现有地形图要素的矢量数据集,保存各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全面地描述地表目标。
数字栅格地图(Digital Raster Graphic,缩写DRG)是现有纸质地形图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的栅格数据文件。每一幅地形图在扫描数字化后,经几何纠正,并进行内容更新和数据压缩处理,彩色地形图还应经色彩校正,使每幅图像的色彩基本一致。数字栅格地图在内容上、几何精度和色彩上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保持一致。
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缩写DOM)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经扫描处理的数字化航空像片,经逐像元进行投影差改正、镶嵌,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范围剪裁生成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集。它是同时具有地图几何精度和影像特征的图像,具有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真实等优点。三、DOM(Digital Orthophoto Map)即数字正射影像图的英文缩写,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数字化的(或直接以数字方式获取)航空像片(或航天影像),经数字微分纠正、数字镶嵌,再根据图幅范围剪切生成的影像数据集。 数字正射影像图产品按颜色可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类。
主要应用:地形图的修测,复合型数字产品与三维景观图的制作,土地利用详查及动态监测,土地利用数据库建库及更新,国土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城市规划设计,GIS系统的背景信息等。
DEM (Digital Elevation Map)即数字高程模型图的英文缩写,是定义在X、Y域(或经纬度域)离散点(矩形或三角形)上以高程表达地面起伏形态的数据集,即在高斯投影平面上规格网点平面坐标(X,Y)和其高程坐标(Z)的数据集。是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DEM产品按格网类型分为两大类,规格格网DEM和不规格格网DEM,又根据其高程精度不同而分为不同等级的产品。 主要应用:公路铁路选线和设计,水土流失治理的规划与动态监测,移动通讯基站布设设计及优化,矿山开发设计,大中型水库的选址设计,土方开挖及填埋的计算分析,洪水淹没的分析等。
DLG (Digital Line Graphics)即数字矢量地图的英文缩写,是现有地形图上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矢量数据集,并且保存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
主要应用:不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详查、车载机载GPS导航信息系统。
DRG (Digital Raster Graphics)即数字栅格地图的英文缩写,是以栅格数据格式存放的地图图形数据集,是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栅格地图在内容、几何精度和规格、色彩等方面与地形图基本保存一致。该产品可由模拟地图经扫描、几何纠正及色彩归化等处理后形成,也可由矢量数据格式的地图图形数据转换而成。
主要应用:计算机地图查询、不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背景图、城市规划设计用底图。四、地图最大精度
视力正常的人的肉眼能分辨的图上最短距离是0.1毫米。因此,相当于图上0.1毫米的实地水平长度就是地图上所能表示的最精密限度,称为比例尺的最大精度。
下表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最大精度:
比例尺 1:1万 1:2.5万 1:5万 1:10万 1:25万 1:50万 1:100万
最大精度(m) 1 2.5 5 10 25 50 100
数字地图是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软盘、光盘或磁带等介质上的,地图内容是通过数字来表示的,需要通过专用的计算机对这些数字进行显示、读取、检索、分析。
数字栅格地图(DRG)
数字栅格地图(DRG)是纸质地图的栅格数字化产品。每幅图经扫描、集合纠正、图幅处理与数据的压缩处理,形成在内容、精度和色彩上与地图保持一致的栅格文件。
数字线划地图(DLG)
数字线划地图(DLG)是以矢量数据格式形成的数字地图。这种地图能进行空间信息的分层与叠加,提取属性数据,根据矢量对象查询属性或根据属性查询矢量对象,数据易于更新与编辑和创建专题属性和绘制专题地图等。
数字高程模型(DEM)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区域地面高程的数字表示,是建立在地图投影平面上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数据集,是地理信息系统赖以进行分析的核心数据系统。DEM的水平间隔可随地貌类型的不同而改变,根据 不同的高程精度,可分为不同等级产品。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了覆盖本国的数字高程模型系
数字正射影像(DOM)
数字正射影像(DOM)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处理的数字化的航空相片或遥感图像(单色或彩色),经逐个像元纠正,再进行影像镶嵌,根据图幅范围剪彩生成的影像数据。一般带有公里格网、图廓整饰和注记的平面图。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着手建立国家高精度GPS网。国家A级网点共33个,B 级网点818个,平均边长东部地区50-70公里,中部地区100公里,西部地区 150-200公里。这两个网是在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下建立的新一代坐标框架,与我国的天文大地网之间建立了转换关系,使我国大地测量坐标框架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后想说的是:DEM数据是最为原始的数据,随着TerraSAR-X 的Tendem干涉能量的具备,将来1m分辨率的DEM会更加容易获取。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DEM数据的处理。众所之知,DEM是一个矩阵,表示高度的矩阵。配备一些Image Tie Point就可以知道每个点对应的地理坐标。如UTM的X,Y,那么现在我们如何进一步挖掘DEM数据的潜在信息呢?以及如何根据需要相关遥感传感器的要求获取自己想要的数据呢?例如基于DEM数据的SAR图像模拟。DEM的数据还可以处理为光照阴影渲染图、等值线(等高线)、坡度、朝向、剖面。。。等等一系列数据,这些数据都为后续的应用奠定基础。
『肆』 求翻译,翻译成英语,汉语在下面~PS:可用翻译程序先翻译,别出现严重的语法错误就OK~ 专业词汇可留着~
二标段范围:二标段位于东经120°7′30〃以东,北纬36°25′以北,包括莱西市全部,即墨市大部分,平度市东部,1:5000图约700幅。
Second section of range: Second section located at east of longitude 120 ° 7'30 " , north of latitude 36 ° 25 ', covering Laisi city, Jimo city, east of Ping, about 700 maps with 1:5000 ratio.
三标段范围:三标段位于东经120°7′30〃以西,北纬36°25′以北,包括平度市大部分,胶州市北端小部分,1:5000图约500幅。
Third section of range: Third section located at west of longitude 120 ° 7'30 ", north of latitude 36 ° 25 ', covering most of Pin city, small north part of Jiaozhou, about 500 maps with 1:5000 ratio.
本项目主要参考以下技术标准:
This document mainly refers to the following technical standards:
(1)《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T13990-92;
(1) 《1:5000,1:10000 aerial photogrammetric topographic maps instrial specification》 GB/T13990-92;
(2)《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T13977-92;
(2)《1:5000,1:10000 aerial photogrammetric topographic maps outer specification》GB/T13977-92;
(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二部分: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2-2006;
(3)《national basic scale maps Part II: 1:5000,1:10000 topographic maps》GB/T20257.2-2006;
(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3989-92;
(4)《National basic scale topographic maps and site number》GB/T 13989-92;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5)《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measurement specification》GB/T18314-2009;
(6)《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6)《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city measurement procere》CJJ73-97;
(7)《GPS RTK测量技术暂行规定》CJ(2005)59号
(7)《GPS RTK measurement Interim Provisions》CJ (2005) 59 No.
(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
(8)《National Level three and four measurement specification》GB12898-2009;
(9)《数字航空摄影测量 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 23236-2009
(9)《digital aerial photogrammetry measurement, aerial triangulation measurement specification》GB / T 23236-2009
(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CH/T 1015.1-2007;
(10)《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igital procts 1:10000,1:50000 technical regulations Part 1: Digital Line Graphs (DLG)》CH/T 1015.1-2007;
(1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数字高程模型(DEM)》CH/T 1015.2-2007;
(11)《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igital procts 1:10000,1:50000 technical regulations Part 2: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CH/T 1015.2-2007;
(1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数字正射影像图(DOM)》CH/T 1015.3-2007;
(12)《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igital procts 1:10000,1:50000 technical regulations Part 3: Digital Orthophoto Map (DOM)》CH/T 1015.3-2007;
(13)《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GB 9-2007;
(13)《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tandard data basic requirements》GB 9-2007;
(14)《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21740-2008;
(14)《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city databas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GB/T21740-2008;
(15)《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CH/9005-2009;
(15)《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base basic requirements》CH/9005-2009;
(1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第二部分1:5000、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GB/T20258.2-2006;
(16)《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feature data dictionary part 1:5000, 1:10000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feature item data dictionary》GB/T20258.2-2006;
(17)《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7798-2007;
(17)《geo-spatial data exchange format》GB/T 17798-2007;
(18)《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2006;
(18)《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feature item classification and code》GB/T 13923-2006;
(19)《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5661-1995;
(19)《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 aerial photography, topographic maps specification》GB/T15661-1995;
(20)《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定》CH/T1006-2000;
(20)《1:5000,1:10000 aerial photogrammetric topographic digital mapping requirements》CH/T1006-2000;
(2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CH/T1007-2001;
(21)《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igital procts metadata》CH/T1007-2001;
(22)《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00-2004;
(22)《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city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CJJ100-2004;
(23)《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23)《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rules for measurement and mapping procts》CH1002-95;
(24)《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
(24)《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measurement and mapping procts》CH1003-95;
(2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25)《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for digital measurement and mapping》GB/T18316-2008;
(2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17941-2008;
(26)《Quality requirements of digital measurement and mapping results》GB/T17941-2008;
(27)《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
(27)《Measurement and mapping technical design requirements》CH/T 1004-2005;
(28)《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1-2005;
(28)《Standards of measurement and mapping technical summary》CH/T 1001-2005;
(29)《山东省基础地理信息1:10000数据采集、更新与建库总体设计》;
(29)《Shandong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1:10000 data collection, update and database architectural design》;
(30) 山东省基础地理信息1:10000数据技术规定;
(30) Shandong Province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1:10000 data technical requirements;
(31) 山东省基础地理信息1:10000数据技术规定补充规定一;
(31) Shandong Province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1:10000 data technical requirements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I;
(32) 山东省基础地理信息1:10000数据技术规定补充规定二;
(32) Shandong Province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1:10000 data technical requirements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II;
(33) 经批准的本项目总体技术设计书。
(33) Approved project's technical architectural design.
(1) 平面坐标: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全省2006年统一平差计算的C、D级网成果,高斯-克吕格投影,3o分带);
(1) Flat Coordinates: The Xi'an 1980 coordinate system (province's 2006 reunification of adjustment calculation, Level C, D network, Gauss - Kruger projection, 3o zoning);
(2)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 Elevation system: 1985 National Elevation system datum applied;
(3) 地图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3°分带;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20°。
(3) Map projection: Gauss - Kruger projection, 3 ° zoning; the central meridian of longitude 120 °.
(4) 图幅分幅: 按GB/T 13989-1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规定的标准1:5000地形图梯形分幅。经差1′52.5〃;纬差1′15〃。
(4) map sheet framing: According to GB / T 13989-1992《national basic scale topographic maps framing and numbering》required standard trapezoid framing 1:5000 topographic maps. Longitude difference 1'52 .5 〃; latitude difference 1'15 〃.
像控点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按照图根点的精度要求,即不应超过图上0.1mm,即实地不超过 0.5米。像控点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10,即高程中误差平地不超过 0.1米;丘陵地不超过 0.25米;山地、高山地不超过 0.5米。
Deviation from measurement control points to the latest base control points in flat ground is according to the accuracy requirement based on mapping points zero, which should not exceed 0.1mm on the map, not exceed 0.5 meters on the spot. Deviation from measurement control points to the latest base control points in high land should not exceed 1/10 of basic contour interval, that is, flat ground no more than 0.1 m; hills no more than 0.25 m; mountains no more than 0.5 meters in Elevation system.
好长、好专业,个人翻译,有些专业术语实在难,译得不好,请接受。
『伍』 数字摄影测量产品主要有哪些产品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基础地理信息
数字摄影测量产品主要有DLG数字线画模型、DEM数字高程模型、DOM数字正射影像模型这三类产品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基础地理信息。
『陆』 地理信息数据中的基础矢量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有没有时效性或者有效期呢
按照国家测绘生产规范生产的基本比例尺矢量数据是涉密的,等级为秘密、机密、绝密等。
『柒』 数字正射影像图的技术特征
数字正射影像,地图分幅、投影、精度、坐标系统、与同比例尺地形图一致,图像版分辨率为输入大于400dpi;输出权大于250dpi。由于DOM是数字的,在计算机上可局部放大,具有良好的判读性能与量测性能和管理性能。DOM可作为独立的背景层与地名注记,图廓线、公里格网及其它要素层复合,制作各种专题图。
具有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逼真、现实性强等优点。可作为背景控制信息评价其他数据的精度、现实性和完整性;可从中提取自然信息和人文信息,并派生出新的信息和产品,为地形图的修测和更新提供良好的数据和更新手段。
『捌』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王文卿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郑州 450016)
摘 要:针对目前国家级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对现势性土地利用数据的要求,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处理、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开展有益的尝试,以便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快速、准确的土地利用信息,为国土资源的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工具。
关键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 数据库
0 前 言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及时掌握现势性土地利用现状,关系到控制布局和调控经济杠杆作用发挥的效率问题。位于我国南北交界的河南省拥有平原、丘陵、山区三种地形,本文利用法国 SPOT 5 卫星影像数据,在河南省开展全省基于遥感影像信息的土地利用数据库试点建设,快速获取国家级、省级国土资源管理所需要的土地利用现状。
1 试点地区及遥感影像数据源基本情况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面积 16.7 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和丘陵共 7.4 万平方千米,平原和盆地共 9.3 万平方千米。采用覆盖河南全省范围的分辨率为 2.5 m 的法国 SPOT 5 数据源,数据获取时间为 2005~2007 年。数据共计 79 景,数据质量良好,基本满足一般条件下影像分类的要求。但由于影像接收时间跨度大,且多集中于春季和秋季,由于河南省季节分明的特点,因此,覆盖全省的影像存在着明显的色彩差异问题。
2 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单景全色与多光谱数据是同步接收到的,其图形的几何相关性较好,影像处理采用先配准融合、后纠正的顺序 , 主要包括影像的配准、融合、正射纠正和镶嵌、裁切等。
2.1 影像配准
影像配准采用 ERDAS 软件中相对配准的方法,多光谱数据采用 XS2(红)、XS3(绿)、XS1(蓝)波段组合形式,重采样采用双线性内插法,以景为配准单元,以 SPOT 5 全色数据为配准基础,均匀选取配准控制点。对接收侧视角和地势起伏较大的个别区域增加控制点采集密度。
2.2 影像融合
采用乘积变换融合法和 ANDORRE 融合方法对全色和多谱两种空间分辨率的数据进行合成,融合后影像采用调整直方图、USM 锐化、色彩平衡、色度饱和度调整和反差增强等手段改善影像的视觉效果,使整景影像色彩真实、均匀、清晰,并且强化纹理等专题信息。
2.3 影像正射校正
影像正射校正采用 ERDAS 软件的 LPS 正射模块,利用 SPOT 5 物理模型,每景采集 25 个像控点均匀分布于整景影像,各相邻景影像重叠区有 2 个以上公共像控点。正射校正以实测像控点和 1∶5 万 DEM 为校正基础 , 以景为单元,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正射校正。
2.4 影像镶嵌
影像镶嵌以工作区为单元,在景与景之间镶嵌线尽量选取线状地物或图斑边界等明显分界处,尽量避开云、雾及其他质量相对较差的区域,使镶嵌后的影像色彩过渡自然,无裂缝、模糊和重影现象。
2.5 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制作采用 Image Info 工具,按照 1∶1 万标准分幅进行裁切,覆盖完整的县级行政辖区。依据《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利用 MapGIS 下分幅进行图幅整饰。
3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3.1 河南省土地利用遥感信息分类
结合河南省土地利用特点,本文制定了适用于河南省全省辖区的“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分类”,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 3 个一级类,10 个二级类,5 个三级类,分类及相应含义见表 1。
表 1 基于遥感的河南省土地利用遥感信息分类
3.2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元,将乡级及以上行政界线套叠在正射影像图上,结合样本影像信息并参考已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土地利用详查资料,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同时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有助于缩小不同人员解译的差异,提高解译的准确性。本文采用的 SPOT 5 遥感影像的地面分辨率较高,因此,多数地物比较直观,易于判读。典型地类照片如图 1 所示。
图 1 典型地类照片
本文使用的数据源大部分为春、夏时相,因此,植被一般为绿色;耕地多呈绿色或浅绿色;水域呈深蓝或黑色;居民地多呈较规则的黑灰和灰白相间色;农村居民地则呈规则或不规则的绿和灰白相间色;铁路、公路多呈深灰或浅灰色。
地物的细部色调常呈现出有规律的纹理。塑料地膜育秧、蔬菜大棚、畜禽养殖场多为水平排列的条状纹理,但园地更为规则;林带、园林地的北侧或西侧一般会有阴影,而耕地没有。另外,根据有些地类常出现在特定的位置,可以利用此特征把色调、纹理相近的地类区分开来。如坑塘多出现在农村居民点内部及河流附近,工矿用地大多分布在公路、铁路两侧。
4 基于遥感影像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基于遥感影像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以县(市、区)为单位,结合河南实际,制定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省级基于遥感影像 1∶1 万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等。在标准中定义了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分类、文件命名规则、数据分层以及满足建库需要的属性数据结构。数据建库按照要求将矢量数据分别建立县级政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行政界线、地面控制点、地类界线、注记、样本图斑线、不一致图斑线等数据层,并对照标准,逐层输入属性内容,建立分县的基于遥感影像信息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4.1 多元数据复合
利用已建成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与正射影像数据叠加,参考数据库地类属性数据,根据遥感数据的光谱和空间特征,通过人机交互方式,采集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对于未建成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区域,对收集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扫描、纠正、投影变换后与正射影像套合,辅助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
4.2 数据采集
(1)将原土地现状数据库行政界线与 DOM 影像套合,以影像为基准,修正行政界限。
(2)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和农村居民点为 3 mm×3 mm, 其他地类为 3 mm×5 mm。
(3)线状地物:宽度小于 30 m 的铁路、公路、河流等,沿影像轮廓中心线勾绘,大于等于30 m 的按图斑处理,当线状地物宽度变化大于 20%时,分段标记。
(4)河流:河流宽度为常水位线水面宽度 , 以原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或正射影像为准。
(5)公路林带:公路两侧宽度大于等于 30 m 的林带,按实际宽度标绘。公路宽度小于 30 m,而单侧林带宽度大于 30 m 的情况,则将公路按线状地物标识、而林带按实际宽度勾绘。
4.3 数据分层
按照《省级基于遥感影像 1∶1 万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分层和命名规则将矢量数据分别建立县级政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行政界线、地面控制点、地类界线、注记、样本图斑线、不一致图斑线等数据层。
4.4 建立数据字典
全国民政部门行政编码标准中省级、省辖市、县级行政区的行政代码长度均为 2 位,乡级及行政村级政区代码均为 3 位。MapGIS 软件中县级行政区、市级行政区合并统称为“县级行政区”。因此,省级行政区代码为 2 位,县级行政代码为 4 位,乡级和村级行政代码为 3 位。
4.5 建立接合图表
接图表根据大地坐标建立索引,记录了每个图幅的图名、图号、经度、纬度等信息,是标准图幅输出的依据。
4.6 建立工程
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对采编的行政辖区、行政界线、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地类界线、注记、影像、DEM 等文件进行数据整理入库,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数据库。
5 基于遥感影像信息的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对比分析
以县为单位将基于影像提取的土地利用分类面积与原土地利用数据库面积进行比较分析,以检验基于影像提取地类信息的准确度。分别抽取东部平原地区 2 个县、丘陵地区 2 个县、山区 2个县为例,以相对误差进行对比分析(表 2)。
计算公式:相对误差 =[(遥感数据库面积-原土地数据库面积)/ 原土地数据库面积]×100%
表 2 分类面积相对误差
由表 2 可见,公路、铁路、建制镇、居民点面积相对较大,但其占整体面积的权重较小(合计小于 16%);其他各二级类面积相对误差都小于 20%,尤其以山区吻合最好(相对误差小于10%),平原次之(相对误差小于 15%),丘陵较差(相对误差小于 20%)。各县(区)辖区面积误差都小于 3%。
6 结 论
(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不仅可分辨耕地等一级类,分辨部分二级类也基本正确。本次基于遥感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经外业验证,确定图斑正确率较高,不确定图斑正确率较低,平原较山区提取的准确率高,影像质量较好的信息提取的准确率也较高。地类不同提取的准确率也不同。建设用地在遥感影像上较易判读;耕地、园林地,由于受影像接收时间的影响,季节不同反应波谱也不同,且丘陵地区耕地与荒草地边界区分不明显,正确率较低。
检查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土地利用遥感分类结果正确率达 97% 以上,尤其是耕地和居民点等地类正确率高,达 99% 以上。
(2)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立国家级、省级管理部门使用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技术可行。在 MapGIS 软件下对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库工程文件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图形与影像套合精度、相邻图幅接边精度、属性数据正确性、各图层要素拓扑和逻辑错误检查等。经检查,数据采集精度误差小于 0.2 mm,相邻图幅接边误差小于 0.1 mm, 图形数据、属性结构及内容均符合技术设计和标准要求,数据库运行正常能够输出相关报表。
将基于遥感影像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库与原详查土地利用数据库抽查对比,二者分类面积相对误差对应率为 80%以上,因此利用遥感影像信息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基本可行。
参 考 文 献
国家测绘局.200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1∶10000、1∶50000 生产技术规程[M].北京:测绘出版社
国土资源部.2000.TD/T 1010—1999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S].北京:地质出版社
国土资源部.2008.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廖克,城夕芳,吴建生,等.2006.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6):11~15
(原载《测绘科学》2009 年第 10 期)
『玖』 数字正射影像图的概念
数字正射影抄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DOM)是以航摄像片或遥感袭影像(单色/彩色)为基础,经扫描处理并经逐像元进行辐射改正、微分纠正和镶嵌,按地形图范围裁剪成的影像数据,并将地形要素的信息以符号、线画、注记、公里格网、图廓(内/外)整饰等形式填加到该影像平面上,形成以栅格数据形式存储的影像数据库。它具有地形图的几何精度和影像特征。
『拾』 遥感中的4D产品到底是哪几个啊,有的是DEM、DOM、DLG、DTM,而有的则说是DEM、DOM、DLG、DRG
DEM、DOM、DLG、DRG
数字高程模型DEM
数字正射影像DOM
数字线画图DLG
数字栅格影像DRG
DEM和DTM是同一种类型的数据 数字高程模型 在很多时候说的是同一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