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理环境
❶ 台湾的地理位置
地理
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通常还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
台湾省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台湾省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❷ 台湾地理位置特点。
地壳运动与造山运动发达使台湾地形复杂多样,绝大部分地质构造由欧亚板块组成,菲律宾板块则往下成为隐没带。
东部和南部地区受吕宋火山岛弧等板块影响形成复杂地质,如与花东纵谷地质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脉。地处板块交界处也使台湾有许多容易引发地震的地体断层,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间中国共发生的3888起5级及以上地震就有35.9%发生在台湾。
因位居环太平洋火山带使台湾有数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应的火山地形,不过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龟山岛外并无明显活动。台湾也因位处断层地带而有众多的温泉景点,吸引许多中外游客观光。
台湾岛四面环海,孕育了各种海岸地形,可分为岬角与海湾相间的北部岩岸、海岸线平直单调的西部沙岸、珊瑚礁地形为主的南部珊瑚礁海岸、山地和海洋相邻的东部断层海岸。
(2)台湾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台湾的气候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的嘉义、花莲等地,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整体气候夏季长且潮湿,冬季较短且温暖。
北部受东北季风影响使1月至3月出现雨季,冬季中部和南部地区没有受到明显影响,5月台湾进入梅雨季节。6月到9月为台湾的夏季,天气炎热,其中台北都会区是盆地地形,热能无法快速消散,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夏季最高气温常可达35℃及以上,7月平均气温可接近30℃。
台湾岛四面环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西伯利亚冷高压南下时,冷空气受海洋调和,冬季气温相对华南地区稍显温暖。
冬季台南以北的平地气温偶尔出现4℃。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气温12至15℃左右,南部1月平均气温可高达18℃左右。合欢山、玉山、雪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因地势高,11月至4月常有降雪。
❸ 台湾的地理环境
公元 1650 年荷据末期,台湾人口 5 万人,公元 1680 年明郑末期,台湾人口 12 万人,公元 1811 年清朝中叶,台湾已有 194 万 5 千人, 1905 年日治初期,只有 300 多万人,到 1942 年日本结束对台的统治前夕,人口增加到接近 600 万人。二战后,台湾人口的出生率也经历了高增长与逐步下降的过程。1949-1959年,台湾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在4%以上,其中1951年近5%。196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到4%以下,1967年下降到3%以下,1984年以后降至2%以下,此后基本上保持在1.5%左右,2001年为1.2%。台湾人口的死亡率基本上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速度略慢。1951年以前,台湾人口的死亡率在1%以上,1949年以后降至1%以下,1970年以后降至0.5%以下,此后基本稳定在0.5%左右,2001年为0.6%。公元 2000 年人口已有 2219 万 1 千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688 人,仅次于孟加拉国国每平方公里 872 人,居世界第二位。
台湾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
台湾,与福建省隔海相望,相隔200公里。最近处只有135公里,飞机直飞只需10分钟,轮船直航只需数小时。台湾南面是巴士海峡,与250公里外的吕宋岛相对;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面则是东海预硫球相对。从海洋学看,台湾海峡的水深只有50米左右,最深不过90米,但离台湾东部海岸30公里,太平洋的深度则达到4000米,台湾正好位于中国大陆架东南缘。台湾,南北长东西窄,有人说它相宽长的香蕉叶,有人说她相纺锤,有人说她像番薯,也有人称她相一条鱼,更多的人们常把中国的地图比作给人友好,象征兴旺的雄鸡,而台湾和海南岛则成为鸡的双足。 从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半岛上的鹅銮鼻,到最北端的台北县富贵角,共长394公里。从最东部的新港,到最西部的新社,共宽44公里。台湾有两大岛群,一为台湾岛区,共有兰屿,绿岛,硫球岛等4个大小岛屿,二为澎湖岛区,本岛为马公岛,共有渔翁岛,白沙岛等64个大小岛屿。台湾总面积约为3.59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祖国总面积的二百六十六分之一。此外,台湾暂时还管理着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等岛和南沙群岛中的太平,东沙等岛。台湾为中国第一大岛,也被称为“多岛之省”。
地理优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周边海域多渔场等
❹ 台湾的地理环境和物产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域,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南靠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接壤,弱向东海。全岛总面积为35989.76平方公理,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其中包括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钓岛、赤尾屿、兰屿、火烧岛和其他附属岛屿共88个,为中国的“多岛之省”。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最长达394公里、东西最宽为144公里,呈纺锤形。
台湾海峡,长约300公里,宽不足200公里,最狭处位于福建省平潭岛与台湾新竹市之间,为130公里。天气晴朗时,站在大陆的海边,可以隐约看见澎湖列岛上的烟火和台湾高山上的云雾。台湾海峡为中国南北方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著名的远东海上走廊。她与庙岛群、舟山群岛、海南岛,构成一条海上“长城”,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台湾成因盛产大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蓬莱米“,为此有”米仓“之誉;
盛产蔗糖,因而有”东方糖库“之称;
盛产荼叶,其中冻顶乌龙荼,驰名中外;
盛 产水果,香蕉、菠萝、柑桔、荔枝、龙眼、木瓜、柚子、楷杷、芒果、橄榄、椰子等,一年四季不断,因而素有”水果之乡“之称;
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号称”森林之海“;
盛产食盐,而有”东南盐库“之称;
此外,还有”兰花王国“、”蝴蝶王国“、”珊瑚王国“、”鱼仓“等等美誉
❺ 台湾地理位置特点
台湾岛面积三万五千八百八十二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世界第38大岛屿,南北纵长约395千米回,东西宽度最答大约145千米,环岛海岸线长约1139千米,含澎湖列岛总长约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亚太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及重要战略要地。
台湾岛大致分成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台地五大地形,超过一半的面积是东部的山区地形,可耕地占24%。
台湾面积本身就小,只有重庆市的一半,但是由于多山的地形可利用面积更少。台湾平地的城市面积其实和上海差不多,可以把台湾视作是一个城市的体量。
我们把整个台湾岛看做是放大版的上海、放大版的深圳,因此很多版块都有值得购买的产品(不买台北,因为贵且不容易通过),比如桃园、台中、高雄、台南等。
买房尽量买西海岸平地,最低有总价20多万的台湾房产。
❻ 台湾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台湾岛面积3.59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世界第38大岛屿,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5千米,环岛海岸线长约1139千米,含澎湖列岛总长约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亚太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及重要战略要地。
受地壳变动、河流作用与差异侵蚀影响,台湾一些山区丘陵因构造作用形成盆地。由于盆地相较周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往往会发展成聚落,如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西部受河川下游堆积作用盛行和地盘隆起的离水作用,在中下游与沿海地区形成平坦的冲积平原,台湾绝大多数人口便居住在平原上。平原地形以最大平原嘉南平原为主,还有西部的彰化平原、屏东平原、新竹平原等,以及东部的兰阳平原和花东纵谷平原等。
台湾岛周围还有澎湖列岛、兰屿、绿岛、龟山岛、基隆屿、棉花屿、彭佳屿和花瓶屿等火山岛,分布在南部海域的琉球屿、七星岩、东沙岛、太平岛和中洲礁等珊瑚礁岛,以及钓鱼岛、金门岛、马祖列岛等大陆岛。
❼ 台湾地理位置简介
台湾,旧称福尔摩沙,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侧的岛屿,地处琉球群岛与菲律宾群岛之间,西隔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相望,周围海域从3点钟方向以顺时钟排序分别为太平洋(菲律宾海)、巴士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东海所环绕,为东亚岛弧中一岛。
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38大岛屿,其中七成为山地与丘陵,平原则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变化大。因北回归线贯穿,气候介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带之间,北回归线以北为副热带季风气候、以南为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景观与生态系资源相当丰富而多元。
全岛现今人口约2,331万人,超过七成集中于西部的五大都会区,其中以行政中心台北为核心的台北都会区最大,总人口达700万。族群构成以汉族、原住民族为两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个属于南岛民族的部族组成,汉族则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为河洛(闽南)、客家与外省族群,其中河洛为台湾最大族群。
(7)台湾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较显著之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
南宋澎湖属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设巡检司;明末被荷兰和西班牙侵占;1662年郑成功收复;清代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分治至今。
❽ 简要描述台湾岛的地理环境特征
台湾岛的地形地貌复杂且独特,山地面积约占全岛总面积的2/3。地形地貌是中间高、专两侧底,属从中部渐次向东西海岸跌落,把全岛分为不对称的两部分。主要特点是“三多”:
(1)台东多高山。
(2)台中多丘陵。
(3)台西多平原。
台湾四面环海,本岛及周边海区地跨北回归线,受海洋性季风调节和太平洋台湾暖流的影响,接近祖国大陆,受到大陆气象的一些影响:加之岛内高山峻岭南北纵贯,有效地阻挡住了季风的运行,因而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台湾的气候特点可用“多、频、高、大”四个字来概括,即季风多、降雨频、气温高、海雾大。
❾ 中国台湾的地理环境
台湾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 台湾,与福建省隔海相望,相隔200公里。最近处只有135公里,飞机直飞只需10分钟,轮船直航只需数小时。台湾南面是巴士海峡,与250公里外的吕宋岛相对;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面则是东海预硫球相对。从海洋学看,台湾海峡的水深只有50米左右,最深不过90米,但离台湾东部海岸30公里,太平洋的深度则达到4000米,台湾正好位于中国大陆架东南缘。台湾,南北长东西窄,有人说它相宽长的香蕉叶,有人说她相纺锤,有人说她像番薯,也有人称她相一条鱼,更多的人们常把中国的地图比作给人友好,象征兴旺的雄鸡,而台湾和海南岛则成为鸡的双足。 从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半岛上的鹅銮鼻,到最北端的台北县富贵角,共长394公里。从最东部的新港,到最西部的新社,共宽44公里。台湾有两大岛群,一为台湾岛区,共有兰屿,绿岛,硫球岛等4个大小岛屿,二为澎湖岛区,本岛为马公岛,共有渔翁岛,白沙岛等64个大小岛屿。台湾总面积约为3.59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祖国总面积的二百六十六分之一。此外,台湾暂时还管理着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等岛和南沙群岛中的太平,东沙等岛。台湾为中国第一大岛,也被称为“多岛之省”。 地理优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周边海域多渔场等
❿ 台湾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点。急需!!!!!
地理位置: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版124°34′30〃,权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
自然地理环境: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和暴雨。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属矿产也较少,但是台湾却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