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地理位置
1. 现在的长安是哪里
陕西省西安市抄长安区地处袭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从西和南两个方向环拥西安市区,山、川、塬皆俱,总面积1580平方千米,辖25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常住人口114.11万(2016年),户籍人口106.53万(2015年)。长安区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区政府韦曲驻地距西安市核心地标钟楼仅8.7千米。
东莞市长安新区坐北朝南,地处环珠江口东岸经济走廊、交椅湾区域的几何中心,长安新区规划面积20.36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约8平方公里,长安新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处珠三角东部经济走廊、交椅湾的几何中心,南与深圳相邻(距离前海25公里),北靠东莞长安镇和虎门镇,西隔珠江与广州南沙相望。
长安区是河北省会石家庄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位于石家庄市区东北部,东接藁城区,西邻新华区,南以裕华东路、中山东路中心线,分别与裕华区、桥西区接壤,北至滹沱河,是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市政协机关所在地。
以上均引用网络!!!
2. 陕西长安市地理位置
晕死,哪里来的长安市,是长安区,在西安的南边,你是问陕师大南校区吗,那个在郭杜大学城,是600路的终点站,它在郭杜真,长安区政府在韦曲镇!
3. 长安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长安是现在陕西省的西安市。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长安是丝绸回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答的起点,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的中国城市,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拓展资料:
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周、秦、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西安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墙、钟鼓楼、华清池、终南山、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等景点。西安也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
4. 东莞市长安镇位于什么地理位置
地处东莞东南面,东接深圳松岗,南临虎门跟后街,西壤大岭山,北连大朗;
是东莞市最繁华的几个镇之一
5. 长安镇的地理环境
长安镇卫生院建于1971年,位于海宁西部重镇---长安镇,是一所二级卫生院。拥有固定资版产1068余万元,占权地面积3300平方米,医疗用房2900平方米,开放床位55张,下辖辛江分院和十八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有250平米的防保中心。
6. 唐朝的长安和各朝代的长安是一个地方吗现在的地址是哪儿
鉴于长安对于中华文明、东亚文明及世界历史文化的 极端重要性 ,本条目主要讲述 古都长安。 其他意义上的“长安”,均为古都长安之派生,因此归并后置于本词条的意项 其他意义上的“长安” 之下。 长安 (拼音:Cháng ān;英文:Chang'an;韦氏拼音:Ch'ang-an;日语:ちょうあん)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中华文明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是极少数可令外国人心怀景仰而来顶礼膜拜的伟大中国城市。 长安的地理位置,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迁徙,但都位于现在中国陕西省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平原(关中平原)腹地。 长安大雁塔,唐永徽三年(652年)建 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岁月里,先后共有十七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总计建都时间超过1200年。 长安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 长安(即今西安)位列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同时也是与雅典、罗马和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汉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长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西汉)、公元637年-公元904年(唐)的两段时间里,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大约拥有超过百万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长安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 唯一 起点。唐代长安城下属有万年县和长安县取万年长安之意。 明朝初年起,长安改称西安,并沿用至今。 [编辑本段]先秦 长安地区很早就已经成为中国周朝的国都,最早纪录为西周的国都酆京、镐京(前1111年─前770年)。 镐京又被称之为酆镐,酆、镐本是沿着酆河而修建的两座颇具规模的城市。 沣水西称酆京,沣水东称镐京,史称“酆镐二京”,分别由周文王与周武王营建。 不过习惯上将这两座城市看成一个城市,因为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作用: 酆京在西周后期更多的承担了祭祀的带有宗教性的作用,而镐京则作为行政中心存在。 [编辑本段]西汉 秦末汉初,长安其地时为秦都咸阳的一个乡聚,是秦始皇嬴政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称为“长安”。 汉初,高祖刘邦下诏,相国萧何主持营造都城长安,开启了汉帝国的宏大基业。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高祖原本想建都洛阳,娄敬建议定都关中,但群臣大多是从东方而来,纷纷反对,认为洛阳更好。于是刘邦征询张良,张良说:“洛阳建都的东周虽然比秦仅两世好,但是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反观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没错。”于是刘邦决意定都长安,并拜娄敬为郎中,赐刘姓。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安县,高帝七年,定都于此。刘邦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墙。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并在城西扩充了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全盛时期如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期,长安城一度毁于战火。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长安改为西京。及至汉末,汉献帝曾迁都回长安。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长安城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其中未央宫是从汉惠帝开始的许多皇帝的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划分为160个“闾里“。市场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称为“长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积广大的上林苑,苑内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宫等。在城南有一组王莽时期建造的礼制建筑。汉长安城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编辑本段]魏晋南北朝 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建都洛阳,长安改为西京。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汉室势微,汉献帝曾迁都回长安。 西晋末年,晋愍帝在长安短暂建都。 此后,关中长安地区几度成为战争频发地,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也都将首都设在长安。 [编辑本段]隋唐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当时的汉长安历经长期战乱,年久失修,破败狭小,污染严重,于是隋文帝决定另建一座新城。 唐都长安城开皇二年(582年),杨坚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塬南面选了一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隋书·高祖纪》)的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为“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筑学家宇文恺主持规划建设,先造大兴宫城,后造皇城。开皇三年(583年)在城西侧开挖龙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浐水、交水、潞水,直通宫城。第二年由大兴城东凿300余里至潼关,名为广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运直通黄河。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同年,建通济渠运河,自大兴至江都(今扬州),建行宫四十余座。608年,又兴建永济渠运河。大业九年(613年)又动用10万余人修筑大兴城外郭城,使大兴城初具规模。杨广远征高丽、开凿大运河、修建洛阳东宫,最终导致民不聊生,国内烽火频起。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大兴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鸟瞰复原图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唐长安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总面积80多平方公里。外郭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公里。每面有3座城门,除南面正门明德门为5个门道外,其余皆为3个门道。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所修避暑的大明宫,唐玄宗(李隆基)又把自己当临淄王时的王府改扩建成了兴庆宫,三座宫殿合称“三内”。 大唐芙蓉园,2008,西安东城西城分别有东市和西市两座市场,集中了长安城的主要商业。城内有四条沟渠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城东南角有一座人工园林——芙蓉园,园中有曲江池。 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 日本国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高度效仿了唐都长安城的规划。 [编辑本段]五代以后 唐以后,长安不再是王朝的都城。后梁设大安府,后唐设京兆府,宋设陕西路、永兴军路,京兆府。元设安西路、奉元路等。 [编辑本段]明代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并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修建了西安城墙,留存至今,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明朝建国之後,朱元璋对于南京作为国都不甚满意,一直心怀迁都之意,他和太子朱标最钟意的迁都之选正是长安。 西安城墙东南角,2008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提到“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朱元璋顿时心动,但不形言表。经过仔细考虑后,他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并告谕天下:“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向命汝弟(指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分封其地,已十余年,汝可一游,以省观风俗,慰劳秦民。”其实已经颇有迁都关中的打算。 太子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太子朱标个人也倾向于选择西安为国都,因为长安作为最为国人仰慕的汉唐国都,王者气派天下独步、无可匹敌。 然而世事难料,太子朱标返回南京後于第二年病逝,谥号“懿文太子”。 太子朱标壮年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 朱元璋在当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祀灶文》中,表达了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维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一副听天由命的可怜相,听起来真是异常凄凉。 此后不久,朱元璋也郁郁而终,皇位传于太子朱标的长子(皇太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后数年,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发动“靖难之变”,篡夺了皇位,并不顾南京城内多数臣民反对,强行将国都迁往自己的势力据点--北平。 长安,也就失去了宝贵的重新成为中国国都的机会。明末,李自成率军攻破陕西,进入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从西安出师攻灭明朝。然而,吴三桂投靠清朝,以致清兵入关,攻灭大顺政权。
7. 长安的位置
长安是现在的西安专市属
http://www.51ditu.com/
8. 长安是现在的哪里
时代西汉
所在陕西省西安市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回公里。在西汉答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朝之后又有数个王朝定都于此,隋朝初年迁都至大兴城后,这里被废弃。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1年,兆伦铸钱遗址并入。
9. 介绍长安的地理和历史
历史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萧何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筑城墙。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筑达到高潮,先后征发了14万人筑墙,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汉武帝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南开太学,在城西扩充了秦朝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至此,经过近一百年的兴建,汉长安城的规模始告齐备。
长安是中国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迁徙,但大致都位于现在中国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先后有十七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这里,超过1200年,是中国建都时间最长和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列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同时也是与雅典、罗马和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在这些朝代中,汉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那时的长安也是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为繁华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长安为起点。明朝初年起,长安改称西安。
汉至南北朝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墙。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并在城西扩充了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全盛时期如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期,长安城毁于战火。东汉定都洛阳,长安为西京。汉末,汉献帝曾迁都回长安。西晋末年,晋殇帝在此短暂建都。此后长安成为战争频发地,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也都将首都设在这里。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城市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其中未央宫是从汉惠帝开始的许多皇帝的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划分为160个“闾里“。市场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称为“长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积广大的上林苑,苑内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宫等。在城南有一组王莽时期建造的礼制建筑。汉长安城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隋唐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但当时的长安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隋文帝便决定另建一座新城。开皇二年(582年),杨坚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塬南面选了一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隋书·高祖纪》)的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为“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筑学家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主持规划建设,先造大兴宫城,后造皇城。开皇三年(583年)在城西侧开挖龙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浐水、交水、潞水,直通宫城。第二年由大兴城东凿300余里至潼关,名为广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运直通黄河。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同年,建通济渠运河,自大兴至江都(今扬州),建行宫四十余座。608年,又兴建永济渠运河。大业九年(613年)又动用10万余人修筑大兴城外郭城,使大兴城初具规模。暴君杨广远征高丽、开凿大运河、修建洛阳东宫,最终导致民不聊生,国内烽火频起。618年,隋西京政府皇帝杨侗让位于太原大将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大兴为长安,东京为洛阳,又称东都。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 唐代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年间,它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人口约有100万。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唐末黄巢攻入长安,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宫室拆毁,屋木也一起运走。后来,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城广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便对城市进行改筑,缩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元的长安城。 唐长安城位于现在的西安市城区、东郊、西郊的小部分以及南郊的较大部分,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10倍。城市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外郭城墙上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门的明德门为正门。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有皇宫太极宫,皇城位于宫城以南,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外郭城内有大街22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将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称“里”),坊间遍布着佛寺和道观。东城西城分别有东市和西市两座市场,集中了长安城的主要商业。城内有四条沟渠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城东南角有一座人工园林——芙蓉园,园中有曲江池。东北是另一座大型宫殿——大明宫。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国的平城京和平安京都效仿了长安的规划。
五代以后
唐以后,长安就不再是王朝的都城。后梁设大安府,后唐设京光府,宋设陕西路,元设安西路、奉元路等。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西安府,并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修建了西安城墙。
10. 长安的自然环境
从经济上看,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地.其南边是四川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早在战国末年和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一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其周围的陇右和河套地区的经济在当时也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史记-货殖列传》上说:“夫关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然量其富,十居其六焉”。特别是战国末期郑国渠的开凿,更是为关中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发展。《史记》裏说,郑国渠的开凿,使得秦国日益富强,“卒并天下”。而更为重要的是到了西汉中期的时候,汉武帝又开凿了灵积渠,白渠等水利设施,使得关中的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另外关中的经济之所以得到发展,除了有大规模的水利设施以外,还应该得益它肥沃的土地。当时长安附近的丰镐扈杜(扈就是今天的户县,而丰在今户县和长安交界处,镐和杜在长安),一亩地价值百金。不仅是因为这些地方位於京城附近,更重要的是其土地肥沃,实在是适於发展农业的好地方。当时关中的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水旱之忧。再加上当时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关中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司马迁曾经列举出全国几大经济中心,关中位居首位。当时的首都长安是全国的商业中心,汇集了来自於全国各地的货物,“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商贾云集,异常繁华。当时长安人口50万,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西汉末年,经过了绿林和赤眉的战乱,关中的经济遭到了破坏。但是在东汉时期,它仍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商业中心。东汉末年,中原和关中战乱频仍,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经历了郭汜和李掘的混战后,“长安城空四十六日,关中无复人迹”。到了隋唐时代,关中再次成为统一中国的都城。虽然关中仍旧称为沃野,但是由於其人口稠密,“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所以当时的统治者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开凿了大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往京城。而且关中还时不时地出现水旱灾。在这个时候,隋唐的皇帝往往会前往东都洛阳“就食”,古人将这样的皇帝称为“逐粮天子”,著名的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就是这一类型的皇帝,其中唐高宗竟然死在了洛阳。唐玄宗竟然七次临幸洛阳。特别是唐朝中期后,经过了安史之乱的打击,关中的经济更加落后。所以在唐朝以后,就再也没有朝代把西安作为都城了。随著经济中心的南移,政治中心也向东转移。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西安的都城地位的确定和它所在的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关。
首先,我们从它的地理形势看,西安位於八百里关中平原的中部,它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其所在的关中平原,位於我国地理的中心,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终年多雨,土地肥沃。大禹曾经把天下的土壤分为九等,称雍州的土壤为上上等。关中的东面有函谷关,西面是散关,北面是萧关,南面有武关,这四关都是天险。留侯张良在劝汉高祖定都关中时,把这裏称作是天下的咽喉,由此可见,它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特别是函谷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我们知道,在我们和敌人搏斗的过程中,要迅速致敌人於死地,必须扼住他的喉咙。对於封建王朝而言,这样的咽喉要地,肯定是作为城首选。另外,他还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其中就是对关中地形的分析。汉高祖采纳了他的措施,最终取消了定都洛阳的决定。在中国的六大古都中,从地理形式来看,西安无疑是最佳选择。周朝兴起於关中西部,最终向东发展,灭掉了商朝。这和关中的地理形式是分不开的啊。 秦朝和以后的汉朝甚至是隋唐都是走著同样的道路。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条规律,西边的割据政权往往会消灭掉东方的割据政权,完成国家的统一,例如秦灭六国,北周和隋朝的统一。另外北方的政权往往会消灭南方的政权,完成国家的统一,这样的例子就不胜枚举了。这说明,都城地理位置的选择对一个朝代的重要性。而西安在六个古都中,是著名的形盛之地。西汉和唐朝定都于长安,所以两个王朝在军事上处於绝对的优势,特别是在对付少数民族的入侵上,是相当成功的。北宋把都城建在了四战之地的大梁,结果军事力量薄弱,在和周遍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处於绝对的下风。甚至北宋和南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所消灭。宋太祖在建立宋朝后,就觉得大梁处於交通要道上,无险可守,便欲迁都长安。可是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他弟弟也就是后来宋太宗的强烈反对,最终做罢。明朝初立之时,明太祖也有迁都关中的想法。甚至在清末,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上书中,也建议清朝西迁,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入侵。国民政府对这裏也非常的重视,於1932年把西安改为行政院直辖市。这种想法甚至感染了新中国的创立者。由此可见,关中这块地方的重要。在六大古都中,南京一向是被认为是割据王朝的都城,而大粱则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一旦少数民族政权进入长城以内,大粱几乎是可以不攻而下。在西元11世纪初,北宋和辽的战争中和西元12世纪和金的战争中,由於当时辽和金已经拥有了幽云十六州,所以他们便不费吹灰之力便兵临大粱城下。北平是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都城,北面有燕山,东面是山海关,西边是太行山,也算是一个形盛之地。可是和西安比起来,还是稍逊一踌.在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时,北平太过於暴露.一旦长城防线被突破,北平便暴露於敌人的威胁之下.明朝中期的土木堡之变中,蒙古军从大同突破长城防线,虏走了明英宗,并且直捣北京城,京师震动.同样在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率领金军,突破居庸关,兵临北京.同样也是在明末,吴三桂带领清军入关,北京没有几天就沦陷了.同样北京在抵抗来自於海上的威胁,也存在著很大的威胁.一旦北京的门户天津沦陷,北京便暴露在敌人的炮口之下.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就是先从海上占领天津,进而占领北京的.而西安在抵抗来自於东部的威胁时,则有两重天险,一是虎牢关,二是函谷关或潼关,这和北京相比,优势明显.而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威胁也主要来自於北方,这样它的战略优势也就自然显示出来了.汉唐王朝也就是坐镇关中,打败匈奴和突厥人的入侵的.综上所述,在地形的险要方面,在六大古都中首居一指.但是险要的地形,对於全国其他地方的控制也是不利的,因为险要也就意味著交通的不便.然而西安虽然虽险,但是交通相对於其他地方来说,也是比较便利,它的东面便是我国的粮仓-华北平原.但是毕竟对於其他地方的控制的不便,也是很明显的.因此,西周在建都丰镐的同时,也在洛阳修建了东都,以防止”殷顽民”的反抗.这实际上就是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隋唐两朝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以长安为京师,同时又把洛阳作为陪都,以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两都制.这种做法毫无疑问加强了对东部地区的控制.并且为以后的北宋,辽,金等朝代所采用.
另外,这也和当时中原政权所面临的少数民族的威胁有关。汉朝最大的威胁最大的威胁是来自於西北方面的匈奴,唐朝最大的威胁前期是突厥,中后期则是吐蕃,突厥也是在唐朝的西北,而吐蕃则是在西南。把都城放在关中,也是出於加强国防力量的需要。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北方的匈奴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在国内当时关东则大部分被诸侯王所占据,如果他把都城放在洛阳,一则不能有效地防范匈奴,二来诸侯作乱,洛阳周围必然为战场,都城有累卵之危。汉朝初年的七国之乱,主战场就在河南东部一带,距离洛阳很近。在隋朝和唐朝初年,国家的主要威胁是位於西北的突厥.在唐朝中后期则是位於西边的吐蕃.他们当时对中原政权的威胁很大.把京城放在这裏,可以加强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防范。另外隋唐两朝的统治者起自关陇贵族,奉行的是“关中本位主义”政策。而且当时在土地和徵兵方面又实行的是“均田制”及相结合的“府兵制”,而从西魏以来,全国大部分的军府都在关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重心”。这也就决定了两朝的统治者不可能把都城放在其他地方。隋朝灭亡的原因也在於隋炀帝背离了“关中本位主义”的路线,并且最终为唐朝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