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理环境
A. 意大利 地理环境
国土面积301338平方公里,位于欧洲南部,包括亚平宁半岛以及西西里岛、撒丁岛等岛屿。北以阿尔卑斯山为屏障与法国、瑞士、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接壤,80%国界线为海界。东、西、南三面临地中海的属海亚德里亚海、爱奥尼亚海和第勒尼安海,并且与突尼斯、马耳他和阿尔及利亚隔海相望。海岸线长约7200多公里。全境4/5为山丘地带。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中部有亚平宁山脉。意、法边境的勃朗峰(Monte Bianko)海拔4810米,居欧洲第二;多火山和地震,亚平宁半岛西侧有著名的维苏威火山,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是欧洲最大的活火山。最大河流是波河(po),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南坡,水能蕴藏丰富。较大湖泊有加尔达湖(Lago di Garda)、特拉西梅诺湖(Lago Trasimeno)马焦雷湖(Lago Maggiore)、科摩湖(Lago di como)等。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年平均气温1月2~10℃,7月23~26℃。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 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意大利存在着资源贫乏、工业起步较晚的劣势。但意大利注意适时调整经济政策,重视研究和引进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矿产资源仅有水力、地热、天然气、大理石、汞、硫磺等资源,还有少量铅、铝、锌和铝矾土等。工业主要以加工工业为主,所需能源和原料依赖外国进口,工业产品的1/3以上供出口。国家参与制企业比较发达,意大利的原油年加工能力为1亿吨左右,有“欧洲炼油厂”之称;钢产量居欧洲第二;塑料工业、拖拉机制造业、电力工业等也位居世界前列。伊利、埃尼和埃菲姆三大国营财团掌握着经济命脉,在全国工业产值中约占1/3,经营范围涉及钢铁、造船、机械、石油、化工、军火等部门。中小企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70%的国内生产总值由这些企业创造,因此被世人称为“中小企业王国”。在制革、制鞋、纺织、家具、首饰、酿酒、机械、大理石开采及电子工业等部门均占优势,具有专业化程度高、适应能力强、劳动力安排富于伸缩性和产品出口的比例大等优点。以家庭式微型企业为主的“地下经济”十分繁荣,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农业可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0%。意大利旅游资源丰富,气候湿润,风景秀丽,文物古迹很多,有良好的海滩和山区发达,公路四通八达,旅馆多为中小型。
B. 威海的地理环境
威海市属于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的特点。威海市大陆度为54.1%,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春季
(3—5月)暖空气开始活跃,但冷空气还有相当势力,造成高低气压系流移动、交替频繁,引起气候多变。4至5月份,南北大风交替出现,为全年大风多、强度大的月份。温度低且回升慢,与内陆同纬度地区相比,低2—3℃,季节推迟约半个月。由于暖湿空气尚不能大量输送过来,所以降水量仍较少,只占年总降水量14%。由于大风多,降水量小,蒸发大,经常造成春旱。
夏季
(6-8月)由于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温度偏低。6-7月份,比内陆同纬度低3-4℃,8月份低1℃,凉爽宜人的气候,使威海市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全年以8月份温度最高,年极端最高温度出现在7、8两月。由于太平洋高压加强北上,夏季季风开始,多为3-4级南到东南风,有利于暖湿空气北上,因而降水多,湿度大,降水量占全年的59%。6月末7月初进入汛期,9月上旬结束,暴雨集中出现在7、8月和9月上旬,暴雨次数频繁,往往形成洪涝,但有的年份,由于太平洋高压控制,山东半岛稳定少动,造成高温高湿闷热天气,形成短期夏旱。由于大气环流的引导,太平洋台风北上,往往造成暴雨和大风天气。
秋季
(9—11月)初秋,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但暖湿空气还有一定势力,所以9月上旬降雨仍较多,有时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还可能受到台风的侵袭。秋季总降水量占全年的23%,多集中在9月份。9月下旬到10月,北方冷空气加强,暖湿空气明显衰退。整个秋季温度偏高,与内陆同纬度地区相比,9月份稍高,10—11月高1—2℃。从10月份起,多晴好天气,秋高气爽,风和日丽,能见度最佳,但往往出现秋旱。从11月中旬起,强大的蒙古高压开始建立,冷空气开始活跃,每旬气温以相差3℃的幅度迅速下降,北向大风次数增多,冬季季风逐步明显。
冬季
(12—2月)受强大蒙古高压控制,不断有冷空气爆发南下,气候干燥寒冷,多偏北风。威海市与烟台市素有雪窝之称,1月份为全年最冷月份,年极端最低温度一般出现在1月或2月上旬。整个冬季温度比内陆同纬度地区偏高2℃,且昼夜温差小。季降水量为全年最少,占全年5%。从12月下旬起,由于受海洋作用影响,造成地方性的阴、雪天气增多,雨雪量比内陆同纬度地区多3倍以上,日照时数偏少。 威海市位于山东省胶北断块隆起的东端,其南侧与胶莱坳陷的东部边缘接壤。境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晚太古界的胶东群、中生界上侏罗系莱阳组和白垩系下统青山组及新生界第四系。褶皱构造有乳山—威海复背斜,其轴在乳山台依,向北东经昆嵛山主峰、汪疃、羊亭,在田村倾没,轴向北东。断裂构造有近南北向的双岛断裂,北北东向的金牛山断裂和老母猪河断裂,北东向的牟平—即墨断裂(迹经乳山西部),北西向的望岛断裂、海埠—神道口断裂、俚岛—海西头断裂。岩浆岩主要有元古代的昆嵛山岩体和文登岩体及中生代燕山晚期艾山阶段的伟德山岩体和石岛岩体、崂山阶段的槎山岩体和龙须岛岩体。
威海市属起伏缓和、谷宽坡缓的波状丘陵区。区内除昆嵛山主峰泰礴顶海拔高度923米以外,其他山地丘陵都在700米以下,大部分为200米~300米的波状丘陵,坡度在25度以下。山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构成,山基表面多为风化残积物形成的棕壤性土,土层覆盖较薄,但土壤通透性好。山丘中谷地多开阔,多平谷;平原多为滨海平原和山前倾斜平原。其中,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15.77%,丘陵占52.38%,平原占27.56%,岛屿占0.28%,滩涂占4.01%。河网密布,河流畅通,地表排水良好。地势中部高,山脉呈东西走向,水系由脊背向南北流入大海。北东南三面环海,海岸类型属于港湾海岸,海岸线曲折,岬湾交错,多港湾、岛屿。 威海市土壤类型有棕壤、潮土、盐土、风沙土、褐土、水稻土、山地草甸土,共7个土类。依其各自的发育程度、附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又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白浆化棕壤、潮土、盐化潮土、褐土、滨海盐土、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固定风沙土、潜育水稻土、山地草甸土13个亚类、18个土属、153个土种。
棕壤土类是威海市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遍及威海市的山丘地区,占土壤总面积的83.5%。潮土类为威海市第二位的分布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13.2%。 威海海域广阔,浅海和潮间带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据资料统计,威海市海域平均生物量为353克/平方米,平均生物密度586个/平方米;有生物资源779种,其中,动物647种,植物132种。动物中,鱼类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梭鱼、鲻鱼、鲈鱼、鲅鱼、青鳞鱼、太平洋鲱鱼、鲳鱼、黄姑、比目鱼等100余种;虾蟹类主要有鹰爪虾、对虾、毛虾、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等;贝类主要有栉孔扇贝、鲍鱼、泥蚶、菲律宾蛤仔、文蛤、毛蚶、魁蚶、牡蛎、中国蛤蜊、四角蛤蜊、贻贝、青蛤等;棘皮类中有刺参、海蜇、马粪海胆、海星等。植物中,藻类主要有海带、裙带菜、石花菜、条斑紫菜、大叶藻等。
陆生野生哺乳动物有梅花鹿、狐狸、豹猫、獾、黄鼬、刺猬、野兔、蝙蝠等。鸟类已查到250种,其中候鸟、旅鸟占70%以上,留鸟种类较少。列入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一级的有梅花鹿、中华秋沙鸭、金雕、黑鹳4种,二级的有大天鹅、鸳鸯、灰鹤、苍鹰等12种;其余鸟类及狐狸、豹猫、獾、黄鼬、刺猬等列入山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经济植物70科248种,如车前、地黄、天麻、黄芩、远志、半夏等;野生牧草12科92种,如马唐、黄背草、白茅草等;木本植物70科457种,其中乔木315种,如黑松、刺槐、麻栎、法桐、苹果、梨、桃、银杏、板栗等;灌木112种,如紫穗槐、胡枝子等;藤本30种,如葛藤、紫藤、蔓荆、爬墙虎等。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等。
地区特产:崮山无花果、荣成黄桃、乳山阳梨、胶东参、海胆、鲍鱼。
C. 自然地理环境
本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行政区划隶属拉萨、仁布、尼木、曲水、堆龙德庆、墨竹工卡、达孜、贡嘎、扎囊、乃东、桑日等11个市县所辖。区内居民以藏族为主,其他民族多为汉、回等民族,自然村落较少,多为定居,但也有较少的季节性游牧民。区带位于雅鲁藏布江 中游,属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区,雅鲁藏布江呈东西向流经本区,次级支流星罗棋布,纵 横交错,构成本区高原山区河谷地貌特点。
本区北邻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靠喜马拉雅山脉,中跨冈底斯山脉东缘,大型山脉总体 东西向展布,小型山脉多为南北向展布,地势总体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区内地形切割程 度高,相对高差大(一般400~900m);海拔3600~4800m,最高海拔6500m。地形 切割较深,起伏较大,总体表现为高原高山河谷地貌。
区内气候以空气稀薄、干燥缺氧、阳光充足、低温寒冷、日温差大、紫外线强度高为特征,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200~510mm,平均气压500~650 hPa(百 帕),一般空气密度为700~800 g/m3,一般含氧量为150~190 g/m3,年平均气温5~8℃,最高31℃,最低-37℃,空气相对湿度40%~45%,年日照时数为3000~3200 h,年无霜期100~120 d。夏秋多雨,雨季集中在6~9月份,空气相对湿润;冬季多风,霜期较长。
区内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特征,海拔5500m以上的冰川地区基本上为高原 基岩裸露区;海拔4500~5500m的地带碎石广布,土壤极少,植被稀疏,仅有一些零星 的草本植物;海拔4200~4500m的地带发育高山草甸,植物群落单一,仅为一些低矮的 草本植物;海拔3800~4200m的地带植被相对发育,但分布不均,主要为草本和木本植 物,草本以草甸和杂草居多,木本以灌木为主;海拔3800m以下的沟谷地带,土壤较发育,气候较温和,植被比较发育,主要生长灌木、乔木、草本等。区内自然灾害较多,但不经 常发生,危害强度不大,常见的有洪涝、泥石流、滑坡、干旱、冰雹、霜冻等。
D. 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能量构成,具有本身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支配和控制的环境系统。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多个自然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相互作用的,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整体性就是指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果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是欧亚大陆中心的一部分,由于离海洋远,海洋潮湿气流很难到达,又处于中纬度高空西风带下沉气流的控制之下,因此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水严重缺乏、化学风化作用微弱,但是日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风蚀作用盛行,因而岩石易崩解碎裂,形成大片的戈壁滩、岩漠和沙漠。由于降水少,蒸发强烈,促使地下盐分通过毛细管作用而在地表积聚,导致动植物数量少、种类贫乏。由此可见,地理环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其中一个要素的改变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结果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不等于均一性。整个地球的地理环境由无数个小的地理环境所组成,这样就出现了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即差异性。出现差异性的原因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一性造成的,并由于组成要素的不均一而使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在空间分布上也发生有规律的分异。例如,气候要素分布的不均一,在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茂盛、动植物资源都很丰富,形成热带雨林环境;而两极地区终年低温严寒,生物种类很少,形成冻原环境。
(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即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方向或者其他一定方向,分异成相互有一定差别的不同等级单元的现象。自然综合体是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有规律地结合成具有内部相对一致性的整体。
地域分异规律的根据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外动力分布的地带性和与地球内动力作用的规律性。地域分异的空间区域具有四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全球规模的地理带;二是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地理带;三是区域性的地理带;四是地方性的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
全球性地域分异有两种,即热力分带性和海陆对比性。由于太阳辐射强度随纬度的改变而有规律地变化,因此,地球表层由赤道向两极分异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这种热力分带性在大陆和海洋都有明显表现。海陆对比性是海陆的分异造成的。地球表面分成四个大洋和六个大陆,构成陆地和海洋的两种不同地理环境,海洋和陆地在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形成明显不同的两大自然综合体。
2.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地域分异
大陆的地域分异包括纬度地带性分异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体按纬线方向延伸并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它是太阳能按纬度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成土过程和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干湿度地带性是指海陆分布及其对比关系所形成的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大陆内部和海岸植被类型以及地貌景观(即自然综合体)干湿度等方面的差异。在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的共同作用下,在全球大陆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水平自然地带。由于植被类型最能表现自然地带性的特征,因而陆地上的各个自然地带常以植被类型命名。可以划分出11个大陆水平自然地带,即热带雨林地带、热带稀树草原地带、热带及亚热带荒漠地带、亚热带荒漠草原地带、亚热带森林地带、温带荒漠地带、温带草原地带、温带阔叶林地带、亚寒带针叶林地带、苔原地带和冰原地带。
大洋的地域分异是贯穿整个大洋的,按形成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这主要是太阳能按纬度分布不均引起大洋的温度、盐度和含氧量不同,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区别,从而引起大洋表层自然综合体沿纬线延伸、按纬度有规律地变化。另一类是大洋底层自然区域,它是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所形成的水下自然综合体。水下自然综合体随海底地形、深度及距岸远近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3.区域性地域分异
区域性地域分异主要包括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和垂直带性分异。大地构造-地貌分异是指与一定大地构造单位相对应的区域地貌分异,表现为大规模的山脉、高原、平原或者中小规模的山脉、高原、平原的一定组合。垂直带性分异是指达到一定高度的山体,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水分状况也发生变化,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如植被、土壤等发生变化。垂直带随高度的变化和更替很快,如珠穆朗玛峰南坡在海拔1600 m以下为热带山地雨林带,往上变为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寒带、寒冻带,至5500 m以上成为高山冰雪带。
4.地方性地域分异
地方性地域分异是在自然地带内部,由于地方地形、基岩和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方气候的影响,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的局部分异现象。
(三)自然区划
为了掌握自然条件的分布规律,分析地域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通常需要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对自然区域进行划分。把具有显著变化的界线确定出来,从而将地域划分为内部自然条件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而与外部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区域,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划等级系统,这项工作称为自然区划。简单地说,自然区划就是根据地理环境或其中某一成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地域划分为若干区域单位,并探讨和研究其特征及发生、发展、分布的规律,以便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地进行生产布局和采取适当的措施改造自然。
自然区划有一定的等级系统。大陆内部综合自然区划较通用的等级系统由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主要有热量带和大自然区、地区及亚地区、地带及亚地带等。热量带主要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关;大自然区为最大一级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单位;地区、亚地区是热量带内的湿润分异单位,主要根据干燥度差异划分;地带、亚地带是地区内的地带性分异,主要根据土壤和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分异来划分。例如,我国可划分为三个大自然区:东部季风森林区、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和青藏高寒草甸草原区。其中,东部又可划分为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和华南湿润热带地区等。
E. 长沙市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长沙市的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沙盆地西缘。介于东经111°53′~114°15′,北纬27°51′~28°41′之间。东邻江西省宜春、萍乡两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
2、地质特征
长沙市境内地质特征是:地层出露齐全,花岗岩体广布,地质构造复杂,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在长沙市均有出露,最古老的地层大约是10亿年以前形成的。
3、地形地貌
长沙市地貌总的特征是: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多样,地表水系发育。长沙市东北是幕阜~罗霄山系的北段,西北是雪峰山余脉的东缘,中部是长衡丘陵盆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
4、气候
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长沙市区年平均气温17.2℃,各县16.8℃—17.3℃,年积温为5457℃,市区年均降水量1361.6毫米,各县年均降水量1358.6~1552.5毫米。
5、水文
长沙市的河流大都属湘江水系,除了湘江外,还有汇入湘江的支流有15条,主要有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河和沩水河。支流河长5公里以上的有302条,其中湘江流域289条。
(5)坡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长沙市的主要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长沙矿产种类繁多,尤以非金属矿独具特色。共查明的有铁、锰、钒、铜、铅、锌、硫、磷、海泡石、重晶石、菊花石、煤等50余种,有全国独有的菊花石,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海泡石,生产规模居全省第一的永和磷矿等。
2、植物资源
长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有自然生长和引进栽培树102科、977种,其中常绿树462种,落叶树515种,乔木457种,灌木414种,竹藤类106种。主要林木有松、杉、栎、樟、楠、椿、茶、油茶、柑橘、毛竹等。
3、水资源
长沙市境内年平均地表径流量82.65亿立方米,径流深550~850毫米。湘江流经长沙市的常年径流量年均692.50亿立方米,全年可通航。长沙市水能蕴藏量24.53万千瓦,地下水总储量9.35亿立方米/年,仅利用16.72%。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长沙市
F. 九龙坡区的地理环境
九龙坡区位于东经106°15′-106°35′、北纬29°15′-29°35′之间,地处重庆市主城区西部,东内邻渝中区,南接大容渡口区,西连璧山区、江津区,北毗沙坪坝区,幅员面积431.86k㎡。 九龙坡区地处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热丰富,雨热同季,日照少,无霜期长。春早多倒春寒,夏热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多雾。常年平均气温16℃~18℃,全年无霜期340天左右。
G. 台州的地理环境
台州市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的温州—临海凹陷内。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出露地层主要包括前第四系中生界的白垩系、侏罗系地层,岩性以沉积岩为主,岩体结构多呈块状、层状。侵入岩体较发育,形成时代主要为燕山晚期,主要分布在黄岩富山乡、临海北东、天台石梁镇以及三门旁亭镇南侧一带,其余地段零星分布,岩体大多呈岩株、小岩株或岩枝状产出,以酸性岩为主。
海积平原区第四系主要包括全新统海积,上更新统冲海积、洪冲积、冲积,中更新统冲海积、洪冲积、坡冲积以及残坡积等。岩性包括淤泥质亚粘土、亚砂土及粉细砂、砂砾石等,其厚度分布不均,部分地层局部地段缺失,在温黄平原区较为典型,其最大厚度可达150余米。山区第四纪地层主要包括残坡积、上更新统坡洪积、洪冲积和全新统冲积层。 台州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受海洋水体调节和西北高山对寒流的阻滞,境内夏少酷热,冬无严寒,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气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与22℃之间为春秋季。
平原地区气温16.6~17.5℃,自南向北递减。南部玉环县年平均气温17.5℃,西北部丘陵山地低于17℃。全年各月气温,1月最低(海岛为2月),平均气温5.0~6.9℃,月平均最低气温0.9~4.8℃;7月最高(海岛8月),平均气温26.6~28.5℃,平均最高气温29.1~34.2℃,极端最高气温33.8~41.7℃。
台州市年均日照时数1800~2037小时。区域分布以天台县、玉环县与椒江区洪家为多,在1950小时以上;大陈岛最少,低于1800小时。
台州市年降水量1185~2029毫米,平均降水量1632毫米。年降水日数132~171天。降水有两个明显的雨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历时1个多月的梅雨期,降水量300多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0%,平均6~9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54.8%。
境内初霜日在11月15日至12月31日之间,终霜日在2月11日至3月25日之间。无霜期235~322天,南部270天以上,北部(天台县)少于240天,南北相差30天以上。
H. 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环境
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贵阳市西北部的粑粑坳,距省会城市——贵阳市区12公里,公园总体规划面积1075公顷。公园地质属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以前泥盆纪褶皱为基底的准地台,地貌属黔中山原区岩溶地貌类型,具有独特的森林景观,是贵阳市环城绿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云区和金阳新区的“绿色屏障”,有贵阳市“生态博物馆”之称,尤为可贵的是青翠如茵的林中天然革坪,遍布于郁郁葱葱具有独特的森林景观,林相优美,天然森林草坪为一绝,把公园分布为五个景区,分别为樱花湖、森林草坪、都溪林场、两个少数民族村寨。 园内生物资源较丰富,植物种类较多,生态系统较多样,森林茂密,绿草如茵,原生态环境优美,气候怡人。有樱花湖、天鹅湖为代表的水体景观;有樱花林、杨树林、松树林为代表的森林景观;有碧绿如茵的森林草坪和历史悠久的森林古驿道等古迹以及以布依族婚俗为代表的独具特色、古朴自然的民俗风情和民族建筑,集山、林、水、草、古迹于一体,具有幽、秀、野、旷、古等景观特色,是理想的休闲度假、科普教育、旅游运动的良好场所。
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是贵阳市环城防护绿化带的重要部分,是贵阳市大型工矿企业较集中的重镇——白云区重要的绿色屏障,也是构筑金阳新区生态景观轴的重要组成。公园内生物资源较丰富,植物种类多,生态系统多样,森林茂密,绿草如茵,生态环境好,气候宜人。集山、林、水草、古迹于一体,具有幽、秀、野、旷、古等景观特色,是理想的休闲度假、科普教育、森林运动的良好场所。
I. 西藏的地理环境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地跨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之间,面积120.2189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8,在中国各省区中,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居第二,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卢森堡5国面积的总和。
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面和东南面同云南省、四川省接壤;南部与西部自东而西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国境线长约3842公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
青藏高原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以及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分属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的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还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等。地貌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1、喜马拉雅高山区,位于藏南,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其中位于中尼边境、地处西藏定日县境内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有很大差别。
2、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域。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
3、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约占全自治区面积的2/3。由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其间夹着许多盆地,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区。
4、藏东高山峡谷区,即著名的横断山地。大致位于那曲以东,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间挟持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条大江。山顶终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与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园,构成了峡谷区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
(9)坡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12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65万公顷;耕地集中分布在藏南河谷及河谷盆地中,东部和东南部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达36万公顷。西藏土地资源的最大特点是未利用土地多,占土地总面积的30.71%,可利用潜力很大。西藏天然草地面积超过内蒙古和新疆,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主要的牧区之一。
西藏自治区拥有宜农耕地680.57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42%;净耕地面积523.43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31%;牧草地96934.8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6.72%。林地1071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27%。
居民及工矿用地50.45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3%;交通用地32.92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2%;水域8291.9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85%;未利用土地54354.8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1.8%。
西藏自治区土地以牧草地和尚未利用的面积最大,合计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8.52%,再依次是林地、水域、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等合计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3%。西藏现有的粮食作物、果树、蔬菜、茶叶、青饲料等种植业用地均属耕种土壤范畴。耕种土壤面积最大的是日喀则市,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37.79%。
其次是昌都市,占19.86%。山南市和拉萨市的耕种土壤面积基本相近,分别占15.65%和15.48%;林芝市占全区耕种土壤的8.65%;那曲市和阿里地区耕种土壤面积较小,分别占1.99%和0.58%。全区74个县有耕种土壤分布的占62个,为总数的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