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健康长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壹』 在中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哪个地区的人长寿
其实相对而言南方应该长寿些
五大长寿地带 新疆阿克陶—阿克苏—吐鲁番长寿带 云南潞西—勐海—景洪长寿带 四川都江堰—彭山长寿带 广西巴马—都安—东兰长寿带 广东三水—佛山长寿带 今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王五一研究员等学者勾画出了中国五大长寿带的分布图,从这张图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长寿之乡都在什么地方,中国的百岁老人都生活在哪里。王五一告诉记者,中国的长寿区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主要沿江河流域分布,但是主要分布在珠江、长江、澜沧江流域,而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却是长寿“盲区”,这和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广西:中国长寿之乡的No.1 50年,中国百岁老人增加了5倍多 专家告诉记者,汉武帝时代的人口预期寿命是22岁,而1949年,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是35岁。如今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是72岁。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结束,中国的百岁老人依次为3373、4900、3851、6681、17877位。可以看出50年间,中国的百岁老人增加了5倍之多。根据资料显示,2002年的《世界人口展望》中,研究机构就为中国人描绘出了2005年和205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这两座金字塔的塔尖延伸到了100+,不过和中国总人口的巨大基数相比,“百岁比例”依然微乎其微,塔尖依然孤独。 5个长寿带,8个长寿之乡 如何判断这个地区是否是“长寿之乡”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黄标研究员告诉记者,国际上对长寿地区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地区百岁老人的多少。国际上认为,10万人口里面有7个百岁以上的老人,这个地区就是长寿地区。 从2007年开始,中国老年学学会就已经陆续认证了8个人口超过10万、百岁老人比例超过7/10万的“中国长寿之乡”包括湖南麻阳、广西永福、四川彭山、湖北钟祥、广东三水、河南夏邑、江苏如皋和四川都江堰。 专门从地理环境角度研究长寿的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王五一研究员,在论文《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中发表了《全国百岁老人2/10万的县域分布图》。王五一告诉记者,研究以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为基础,县人口大于10万、百岁老人比例达到2/10万为标准。在这张地图上,能看到五个长寿带:广西巴马—都安—东兰长寿带,广东三水—佛山长寿带,四川都江堰—彭山长寿带,云南潞西—勐海—景洪长寿带,新疆阿克陶—阿克苏—吐鲁番长寿带。 王五一说,通过分析,得出了中国长寿区域的一些空间分布特征和环境共性:特别集中于西南部。广西无论从哪个指标来看都是全国长寿人口最为密集、比例最大的省区,其次就是海南、广东和新疆等。 东北、西北是长寿“盲区” 王五一告诉记者,广西当之无愧排在中国长寿区的No.1,其长寿老人比例达到国际公认的长寿地区标准,其次就是海南、广东和新疆等地。而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则是长寿“盲区”,东三省的百岁老人比例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低一半以上。 为什么西南地区的长寿老人要远远多于东北地区呢?王五一分析说,从气候条件来说,中国的长寿区主要分布在中南亚热带、热带边缘和新疆的暖温带地区,没有温带地区。这些地方自然环境优美。海拔高度适中,一般都在1500米以下。气候凉爽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植被为人类造就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有益健康,利于长寿。 同时专家们在调查中发现,凡是长寿区的土壤和食物中还富含微量营养元素。王五一说,从全国的分析数据表明,凡是长寿区,土壤中的硒含量都偏高。 而中国的西北和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就差多了,气候偏干,而且气候变化剧烈,不如亚热带气候温和,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新疆算不算长寿区? 在黄标的演讲PPT里,记者看到中国的“长寿带”中,新疆克拉玛依赫然在列;王五一的中国五大长寿带地图上,新疆阿克陶——阿克苏——吐鲁番长寿带也包含其中。这也让许多人产生疑问:这个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地区,早晚温差极大,干旱少雨,又有滚滚黄沙吹过,为什么还是长寿之乡呢? 对此,学术界也存在着争议。黄标告诉记者新疆的长寿区内小环境还是算得上“绿洲”,地表水充足,树木众多,田园风光迥异,可能和这里的水土有关,但是目前并没有具体的研究数据。 2008年10月6日在如皋揭晓的“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中,分列男女最年长寿星的都是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人。男寿星是喀什的萨迪克·萨伍提,今年121岁。女寿星是乌鲁木齐的买合甫·孜汗,今年118岁。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许多人口专家对于新疆的寿星年龄也提出了质疑,新疆的少数民族并没有天干地支纪年法,也没有属相,在做人口普查的时候,当地很多老人对自己的年纪都很模糊,“一口咬定自己是大羊生小羊那年生的,但大羊年年都会生小羊,具体是哪年生的小羊呢,他也说不清”。因此,新疆到底能不能算一个长寿区,这的确是个让专家们都觉得头疼的问题。
来源http://www.jibi.com/op_FullResultReport!questionnaireid_190521405!charttype_3.html
『贰』 怎样环境适
1.适应环境环境,包括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人倘若要健康长寿,就需要与环境相适应。古代有的生物,后来灭绝了,就是因为环境发生了改变,而它们不适应的结果。
中国传统医学十分留心环境、季节、气候对人健康长寿的影响。中医典籍《内经》提出的天人相应学说,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并指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要求人们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环境相适应。并提出了“春夏养阳,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从积极合理的方面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以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保证人体的健康长寿。
现代医学在19世纪才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认为人类所以繁衍昌盛就是因为适应了自然环境以维持体内环境,是内外环境协调统一的结果。同时也认识到,疾病就是人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的反应,英国研究衰老和长寿问题的专家曾指出:任何病毒性疾病(包括流感),都是周围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由此,德国医学博士赫尔曼·盖森对休假旅游的人发出忠告:“所去的旅游目的地的高空湿度,远距离时差,异国风味的饮食习惯是否适合自己?那些迥异环境所特有的病原体,我们的身体是否有抗体?那里的环境对健康是有益的,还是会给自体增加负担性危害?”前苏联一位研究长寿问题的专家指出:“从一个气候带旅行到另一个气候带,对50~55岁以上的人来说,是不会有什么好处的。”其理由是:“当变换气候条件时,人们迫使自己的机体在短时间内经受两次长时间的应激。返回来之后,又得再次承受异地旅行所带来的一切负担。”由此,他说:“每次决定远处旅行时至少应当征得医生的同意,最好放弃那些对身体无益的冒险旅行。”
现代国内外的长寿健康老人的事例都说明,他们的长寿经验之一,就是能长时间地对所居住的环境有经验有规律地适应。2.改造环境环境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从人类防病抗老、保健益寿的根本利益来说,光是适应环境的变化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改造环境,让环境为人们更好地生存而服务。《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就有改造环境为人所用的意思。中国古书对植树、种花、修池养鱼、大扫除、辟园林于城中、防疫、扑虫等记载,均说明我们的先人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改造自然环境,以求健康长寿的实践。
随着社会的进展,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重,其污染源与污染物质也明显地损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环境科学,专门研究人类的生存环境如何得到保护和不断改善的问题,还成立了保护环境的世界性组织。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与义务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为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加美好与繁荣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叁』 地理与人居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地理环境长期影响着人居环境。
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出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 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环境包含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五 大子系统。
道萨迪亚斯在《人类聚居学》中提到“人聚环境首要的、最普通的元素是自然”。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一个人与自然相互密切关连的系统,是人居环 境的自然基础,是人居环境的背景、底色和依托,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人居环境的发展提供了 不同的舞台。
城市兴衰与地理环境 的关系:城市是一种人居环境,城市的兴衰变迁是由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 所影响、所决定的,地理环境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居环境是依赖于自然的脆弱的系统,地理环境的改变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气候的变异导致生存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后,因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以及对人体健康 的影响,使得居住人口迁移;气候变化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以及工农业、旅 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的一些直接影响,转而对人居环境产生的影响。 水资源短缺、自然水源体的破坏、洪涝灾害以及海面上升、海水入侵等引发的台风、地 震、海啸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地形地貌、土壤的变化如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表下陷、土壤盐碱化、土地沙漠化对 人居环境的影响。
善待自然,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基于人居环境的脆弱性、对地 理环境的依赖性、地理环境改变对人居环境的深刻影响力,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与自然和 谐相处。“自然不属于人类,但人类属于自然”。
对自然的保护,尤其是对资源、特别是不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归根到底,是保护我们自己。
『肆』 影响人长寿的因素是什么
长寿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衰老则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合理的养生和康复措施,可以延缓生理性衰老,阻断病理性衰老(早衰)的进程,从而延长人的寿命。影响寿命、导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绍如下:
(1)中医的认识
①精气不足:肾精匮乏,生命就会早衰。造成精气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体内发育不良)、性生活过度(纵欲)、疾病消耗等。
②营养不良:饮食是人体获取养料的来源,营养不良,包括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两方面。
③五脏受损: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气,五脏受损,全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必然影响寿命。
④情志过激: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加速衰老。
⑤劳逸失度:过劳或者过逸都对健康不利,不利于健康长寿。
⑥遗传禀赋:先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会提前或加速。
⑦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不良都会危及健康,促进早衰。
(2)西医的认识
西医认为自然环境污染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也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还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饮食、营养失节、遗传、疾病和意外伤害等原因,都会导致早衰。当代科学对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种学说。
『伍』 关于地理的新闻
一、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到205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还将比2000年上升13至22厘米……日前,国家海洋局发布了近期海洋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
研究表明,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其中,天津沿岸上升最快,为20厘米,上海次之,为12厘米,辽宁、山东、浙江都超过了10厘米,福建、广东较低,为5到6厘米。总体趋势为“北高南低”,天津沿岸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上升较快,福建和广东沿岸上升较缓。根据预测,未来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与2000年相比,205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上升13到22厘米。
此外,我国近海海冰也呈逐渐消融的趋势: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渤海海冰等级平均为3级,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气候变化,渤海海冰冰情偏轻,冰级变为年均2级,并且结冰面积减少了20%。1990年以后,渤海冰期从120天缩短为80天,大约减少了三分之一。初步分析,渤海海冰减少与中国近海海温升高的趋势是一致的。
研究显示,根据我国沿海16个海洋台站的海温资料分析表明,在最近43年(1963至2006年),我国沿海年平均海温大约上升了0.7°C。冬季增暖更显著,升幅达1.0°C。沿海增暖明显高于全球的平均增暖。
3.新华网快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学家28日在洛杉矶举行新闻发布会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地震的震级达到里氏8.7级,是近一个世纪来最强的地震之一。目前地震引起海啸的可能性已经排除,但还有余震。
二、长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人的健康长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长寿区多分布于南方。当地的气候、土壤、水、空气、植被等是影响人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报告显示,人的健康长寿不仅受生活环境(包括气候、岩石、土壤、水、空气、植被)等的影响,也与文化、生活习惯、膳食营养(包括多种生命元素、维生素)等相关,但与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关系更加直接,与土壤、植被、饮食、饮水等环境因素的关系更加密切。
综合分析发现,我国长寿区域的分布呈现六大显著特征:
一是长寿区多分布于南方。我国长寿区主要分布在广西、四川、海南、云南、广东和新疆等地。
二是长寿区多沿江河流域分布。百岁老人比例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珠江、长江、澜沧江流域。
三是长寿区多为少数民族地区。广西、云南、新疆的长寿区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区,主要为瑶族、傣族、维吾尔族。
四是长寿区多呈聚集性。我国长寿区主要分布于5个条带,即广西巴马——都安——东兰等县的长寿带,四川都江堰——彭山长寿带,云南潞西——勐海——景洪长寿带,广东三水——佛山长寿带,新疆阿克苏——阿克陶——吐鲁番长寿带。
五是长寿区多为中、低山丘陵及冲积平原地区。
六是长寿区多为地方病较少流行或没有流行的地区。中国大骨节病、克山病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南的低硒带上,土壤、饮水、植物、粮食、蔬菜及人发中普遍低硒。硒是目前公认的对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
三、长江源区冰川急剧退缩消融速度令人堪忧
http://www.dili360.com2009-02-0413:28新华网
近日,由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实施的“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通过初审评定。项目调查发现,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青海省长江源区冰川减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大规模消融退缩的速度,已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
项目负责人、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辛元红说,从2005年6月起至2008年10月,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对长江源区冰川、湖泊、沼泽湿地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目前,长江源区冰川总面积为1051平方公里,比《长江源志》记载的1247平方公里减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达9.89亿立方米。
长江源区冰川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昆仑山、南部的唐古拉山及西部的祖尔肯乌拉山。在冰川持续大规模消融中,昆仑山玉珠峰冰川与1971年相比,冰舌退缩了1500米,平均每年退缩达42.86米。唐古拉山口东侧冰川侧向最大退缩量为125米,正面退缩265米,与1970年相比,正面每年退缩量为7.57米,退缩速度惊人。
辛元红解释说,最近几十年,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来自西南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因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重重阻隔而不能长驱直入到达源区,致使高原内部气候日趋干燥。加之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特别是近年来温室效应的影响,长江源区冰川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冰川大规模消融退缩。
辛元红说,冰川大规模持续消融,虽然在一定时间内使靠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湖泊水位有了大幅度上涨,但从长远角度考虑,一旦号称“固体水库”的冰川面积持续减少,其消融量也会随之减少,长江下游来水量也将相应减少,湖泊将大面积萎缩,直至干涸,导致长江源区荒漠化加剧。(钱荣陈国洲)
四、中国南极昆仑站开站
中山站时间2日9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冰盖队队长李院生被任命为首任站长。新华社发
里面有许多(中国国家地理网)
http://www.dili360.com/
『陆』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而人类的出现又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进入了一个质变的阶段,人类成为环境演化的能动因素。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
人类的进化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第三纪晚期是古猿的繁盛时期,同时草原植物开始向森林进逼,夺得了广大空间。自然条件的变化迫使古猿开始适应新的、较为不利的生活环境。于是,森林古猿中衍生出一支地栖性的草原古猿,当地面生活的古猿不仅学会使用工具,而且学会制造工具时,人类就诞生了。原始的人类一方面改造着自己的形体和大脑,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扩展到世界各地,以寻求各种适于生存的环境。
2.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地球上的人类划分为3个基本的种族,即尼格罗人种,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
尼格罗人种形成于热带炎热的草原旷野上,那里日照强烈,而色素较深的黑色皮肤和浓密的卷发能对身体和头部起保护作用,宽阔的口裂与外黏膜发达的厚唇以及宽大的鼻腔也有助于冷却吸入的空气。
欧罗巴人种主要形成于欧洲的中部和北部,那里的气候寒冷、云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体的肤色、发色和眼睛色都较为浅淡,人的鼻子高耸、鼻道狭长使鼻腔黏膜面积增大,这有利于寒冷空气被吸入肺部时变得温暖。
蒙古人种形成的环境没有非洲的炎热和欧洲的寒冷,故形成较为适中的体质形态特征,典型的蒙古人种具有内眦褶,可能与草原和半沙漠的环境有关,这样的结构能保护眼睛免受沙尘土的侵袭,并能防止冬雪反光对眼睛的损害。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种形成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减弱,人类的种族特征愈来愈失去其适应生存环境的意义,只是在现代人类中还以其残余形式繁衍着。
3.人口质量的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质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人口健康的影响方面。一方面,人类由自然地理环境中摄取空气、水、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质,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另一方面,人类在代谢过程中,将各种不需要的代谢产物排入环境中。因此,环境中的某些化学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甚至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而引起疾病。如环境缺碘或碘超量,均可导致地方性甲状腺病;环境中氟含量过多,可引起氟骨症。
4.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力还十分原始的时候,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得特别强烈。人类早期的社会大分工,便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在那些水草丰足适于放牧的地区,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畜牧业的部落;而在那些土地肥沃宜于垦殖的地区,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业的部落。
另外,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生产条件的差别。一般说来,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亚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人类定居和耕作,往往形成古代文明的中心,如北非有尼罗河流域的埃及,西亚有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国。
(二)人类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作用于自然界,从而成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重要因子。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刻。地质学已将人类对地球的作用称为第三地质营力。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施加的种种作用及其影响,既有建设性的一面,也有破坏性的一面。
1.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的影响
(1)改变地表状态
今天,人类已开拓陆地的表面约56%,其中强烈开拓区占全球陆地表面的15%。人类的各项活动,可把相当数量的岩石、砂土、水、植物等地表物质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人类的这些活动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地表状态,并造成一系列的人为景观。如城市建造、水库修筑、矿山开采、森林砍伐等。
(2)改变物质循环
人类改变物质循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水的控制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很久以来,人类为了改变地表水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用储水排灌的方法来改变一个流域内的水平衡;二是采取大型调水工程来改变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水文网的水平衡。地表水的人为汇集,引起水分蒸发加强和降水量增加,从而改变了局部的水循环。此外,人类不断向自然环境中排放污水和废气,也是改变物质循环的一种形式。
(3)改变热量平衡
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形态,即改变了地表面的反射率和其他热力特性,从而改变了区域的热量平衡。森林是一种特殊的下垫面,其气温日(年)较差比林外旷地小,从而降低了气候的大陆度,而砍伐森林则起了一种相反的作用。城市对热量平衡的影响非常显著,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其中心区气温要比周围郊区高好几度。水库对热量平衡的影响与湖泊相似,由于水的热容量大,使水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的日(年)较差变小,年均气温也有所提高。据研究,一个水面为32km2的水库,库区的平均气温可比外围地区高出0.7℃。
此外,人类规模生产活动又会向周围大气发散各种化学物质和微粒,尤其是二氧化碳气体的不断增加,可造成显著的“温室效应”。有人进行过计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到今天的两倍时,气温将平均上升3℃。
(4)改变生态平衡
自然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而处于变化状态,有人类集居的地方就会有人类活动的干扰。在中纬度大陆表面的许多地段,精耕细作的农业、牧业或都市化,几乎完全处于人类的支配之下。人类改变原有的生态平衡,代之以新的平衡。人类生态系统并不总是带来危害,如珠江三角洲特有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彼此有利、相互促进的生态循环。新加坡的城市化过程十分注意城市局面和环境绿化,因而创造出理想的城市生态系统。
(5)改变自然过程速率
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迫使自然地理过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促使自然地理过程的速率发生变化。有人曾作过计算,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由于人的作用,全球每年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平均损失掉的土壤为1500~85000m3;而天然侵蚀的背景值仅为12~1500m3,前者是后者的125~170倍。也就是说,由于人类活动,使得土壤侵蚀过程加快了150倍左右。
2.人口增长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快速增长,至2006年2月25日,地球人口达65亿,预计至2050年地球总人口将达90亿。人口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首先表现为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量的急增,其次是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有3个主要功能: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质量的逐渐恶化,影响到人类的前途和生存。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加激烈,引起各类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耗损、淡水资源耗竭、地质灾害频发、荒漠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已构成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
『柒』 现在自然环境变化,人类身体健康发展题目怎么取
人类的的身体呢,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就属于受环境的外在影响,题目怎么选,就选一个比较简洁明了的一个题目就可以。
『捌』 人的健康为什么与水土密切相关
60年代,英国地球化学专家汉密尔顿通过测定人体血液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和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的丰度值,发现两者之间非常相似,即地壳中丰度值高的元素,如铁、钙、钠等,在人体中含量比较高。反之,丰度值低的元素,如锌、锰、钴等,在人体中含量也较少。他把含量较高的称作“生命结构元素”,含量较低的称作“微量元素”。这两类化学元素在人体中共有25种以上。在人体中不管缺少哪一种元素,人体的健康都会受到影响。例如:缺铁就会引起贫血和降低血红蛋白结合、运载和释放氧的功能;缺钙就会得侏儒症;缺碘就会得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大);等等。化学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并不是以含量多少来论高低,而是看它在生命过程中是否起决定作用。例如锌,在人体中它属“微量元素”,但是,它能激活生殖细胞,影响人的先天遗传。它与人体中100多种酶有关,参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能量代谢以及维生素A的转运,它还能增加吞噬细胞的活力,提高人的免疫功能。因此,缺锌会导致胎儿畸形、智力低下、精力不足、体能下降、伤口愈合缓慢等,因而被称为“活力元素”。又如硒,在人体中的含量也不多,但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因为人体在能量转化、神经传递信息、蛋白质的合成和肌肉收缩等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一部分失去控制的自由基(带有一个自由电子的原子或分子片段),它们非常活泼,“到处乱窜”,时常破坏正常细胞,是癌症、肿瘤、畸变、衰老等的诱发因子,而含硒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等,却能吞噬这些自由基,因而在抗肿瘤、抗衰老和防治大骨节病的药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补硒剂。
『玖』 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肥胖症、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精神性疾病、自杀等均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1)行为因素(behavior factor)
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影响健康因素的作用都与行为有关。例如吸烟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酗酒、吸毒、婚外性行为等不良行为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2)生活方式(life style)
由于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导致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性病、艾滋病的迅速增加。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已占总死亡原因的61%。
据美国调查,只要有效地控制行为危险因素: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疾,2/3的慢性残疾。
2、环境因素 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强调健康、环境与人类发展问题不可分割。
(1)自然环境
保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对维护、促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若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2)社会环境
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人口、民族、职业等,社会制度确定了与健康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
3、生物学因素 遗传-- 据调查,目前全国出生婴儿缺陷总发生率为13.7%,其中严重智力低下者每年有200万人。遗传还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4.卫生医疗服务
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
影响健康的四个因素中,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其次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遗传因素虽影响较小,但一旦出现遗传病,则不可逆转。这四个因素彼此又有相互依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