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的地理知识
㈠ 东亚的地理
经纬度定位:4°N~53°N 73°E~150°E
地形:西高东低
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特别是稻谷的生长;濒临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西太平洋渔场是世界主要渔场之一),多天然良港,利于渔业和对外经济的发展;水力资源丰富。
东亚大陆的边缘,地质条件复杂,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
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地形:多平原、丘陵
西部:远离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
这种东西地形的差异导致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东亚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人口16亿人。地势西高东低,分四个阶梯。中国西南部和印度次大陆的北部地区有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东南半部为季风区,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和亚热带森林气候;西北部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沙漠气候;西南部属山地高原气候。5-10月东部沿海受台风影响。
矿物资源以煤、铁、石油、铜、锑、钨、钼、金、菱镁矿、石墨等最丰富。东亚是稻、薯蓣、糜子、荞麦、大豆、苎麻、茶、油桐、漆树、柑橘、桂圆、荔枝、人参等栽培植物的原产地。
所产稻谷占世界稻谷总产量40%以上,茶叶占世界总产量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蚕丝等的产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由于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东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很大,从而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东亚西部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离海洋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从而形成降水较少,年较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并且这一气候区由于东西部距离海洋的远近差异很大,从而东西部气候差异也是十分明显。
东亚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为突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高山气候。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即东亚季风区,气候湿润温和;西部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青藏高原地区为高地气候区。 政权概念上的“中国”由华夏族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缔造者为华夏族后裔汉族。汉族也是现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中国台湾的主体民族,有着祖先崇拜、佛教、道教、儒教等信仰。
根据对现代人以及各个时期的古代人类遗骨的DNA验证推算,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对汉族的血统贡献约占85%。汉族有大约有10%的古代百越-三苗民族的血统,而百越-三苗人与华夏族族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同源共祖。汉族人有不到5%的游牧/渔猎民族血统,主要来自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人。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政治因素,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几近断绝;在与美苏关系均不良好的时期,由于取得先进技术的管道受限,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相当缓慢。然而,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外来技术和资金投资的刺激和带动下,经济发展日益活络,生产技术也得以加速进步。这段时期投入中国大陆的外资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大韩民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包含来自各地的转投资)等地;随着外资的涌入及产业的兴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其它东部沿海一带等经济开放区域以及内陆部分城市迅速发展成高度资本化、工业化的地区。
19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产业分工造成的规模经济优势,使得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中国产业以生产出口导向的制品为主,至2010年时中国大陆的总体国内生产毛额已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此外,日益蓬勃的营建业和国内市场,也使得中国大陆成为世界原物料、能源等的主要进口国。2001年被接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大陆经贸发展与世界主流体系更为紧密结合的趋势。
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在军事武器、能源、工业器械、日用品等方面的贸易关系十分密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共六国组成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以及中俄合作构筑东北亚天然气管线的动作,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在正面迎接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之际,亦相当重视经营区域性的战略伙伴以及能源安全布局。
在英国统治时期,香港发展成一个世界商业、金融活动汇集的国际要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香港顺势成为中国大陆迎接外来投资,以及原物料产品转运的最主要窗口;随着香港与中国大陆的经济整合,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被带动而发展成中国大陆另外一个产业高度开发的地区。香港当前的经济活动以航运、物流、金融、旅游和服务业为主,并开始致力于高科技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另一个较早国际化的城市澳门,经济亦属发达之列,经济以旅游和服务业为主。
由于上述各国在现代化转型中取得成功,本区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重要性正日益提升。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取得战略和经贸大国的地位,日本在经贸和科技方面占有领先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也都在世界经贸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此外,上述几个经济体间的分工合作和贸易整合,更在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等国际组织的框架下日趋紧密。依此趋势,二十一世纪的东亚,有成为世界一个新经贸核心的潜力。
然而在广泛采取经贸合作的同时,区域内几个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相当程度的政治歧见,以及潜在的战略竞争意识。除了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两岸的政治问题以外,日本和中、韩两国因为二战的历史而形成的民族情绪摩擦,也是影响区域政治稳定的一个因素。另外,即使冷战已经结束,美国和俄罗斯作为战略大国,在本区域的国际事务中仍保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此一层关系更是将区域事务与全球战略局势整个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网络。 台湾早期已有台湾原住民族的存在,明清时期台湾开始陆续有来自中国大陆沿岸的移民,尽管历经荷兰、西班牙、日本不同程度的统治,汉族与平埔族原住民共同的后裔成为台湾人口里的多数;经济上日治时期已逐渐建构出台湾的基础建设,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228事件后,基础与民生建设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949年国民政府战败逃至台湾,开始统治,不久后在美国人支持下,在台湾实施资本主义体制;1970年代后经济逐渐转型以工商(第二、三类产业)为主,政治上先后历经解严、普选国会、总统直选、政党轮替,台湾意识逐渐普及。
民国政府从二次大战后战败逃至台湾开始其统治,到20世纪末逐渐转为开放民主,因历史因素被忽略的本土文化亦日趋受到重视。然而至今在政治上仍潜藏国家认同的问题,政党对立日趋尖锐激化。
台湾以农业发展工业、进口替代、加工出口、产业结构转型一路发展至今。自1963年至1996年平均年经济成长率超过9%。经济发达,政经水平和生活条件达发达国家水平。台湾的主力产业为高科技、电子、通讯产品,以及汽车的生产;尤其以电脑零组件在全球供应网络当中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另外基于地缘与文化根源,跨海峡台湾岛、中国大陆双边的经贸往来亦相当频繁。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的太平洋上。由四个大岛及约4000个小岛组成,面积377800平方千米。人口12560万,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以和族为主体民族,通用日语,信奉神道教和佛教。
首都东京,人口3670万 ,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海岸线漫长曲折,多港湾,境内山地崎岖、河谷交错。山地占全国面积近80%。全国最高海拔为富士山,3776米。河流多短小,水量充沛。信浓川长367千米,利根川流域面积16840平方千米。多小而深的火口湖和泻湖,琵琶湖面积最大。属温和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
无酷暑。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8-10月常遭台风袭击。矿种多,储量小。森林占总面积66%。地热和渔业资源丰富。为世界经济大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工业体系完整,工业结构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农业实行机械化商品性生产,产品主要为稻米、小麦。渔业发达,捕鱼量位世界前茅。海运、航空、铁路、公路均极发达,铁路长47000千米,公路长117万千米。重要城市有:横滨:人口277万。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大阪:人口250万。阪神工业区核心。名古屋:人口209万。毛纺织和陶瓷工业发达。京都:人口146万。日本故都和著名文化、游览和手工业中心。
重要节日:国庆日12月23日。建国纪念日(纪元节,日本纪元的开始)2月11日。樱花节3-4月。
货币:日元。
时差:比格林尼治时间早9小时;比北京时间早1小时。
国花:樱花。
国鸟:绿雉。
国名释义:日出之国。
誉称:樱花之国(樱花有300多个品种)、火山地震之邦(有200多座火山,活火山占1/4)
民俗:传统服装为和服。
日本的国名含义为“日出之国”,又有“樱花之国”(有300多个樱花品种)、“火山地震之邦”(全境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约占1/3)的称号。境内山地崎岖、河谷交错,山地面积占80%,全国森林覆盖率达66%。地热和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矿藏资源极为匮乏,绝大部分工业原料和燃料都依赖进口,但它却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工业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很高。此外,它的渔业也很发达,渔获量居世界第一位。日本是火山和地震频发的国家,也因此经常引发相关的次生灾害。
日本群岛:
日本群岛位于西太平洋隔海与中国、韩国、俄罗斯相望,属日该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的1000多个小岛组成,海岸曲折,多良港。
(一)多山的地形 包括山地和丘陵的山区,占日本面积的3/4。只有沿海零星分布着一些小平原。本州东南部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在山地中分布着许多活火山,号称“圣岳”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也是一座活火山,为日本第一高峰。山顶白雪皑皑,山坡林木茂密,风景秀丽,是游览胜地。日本多地震海啸。
日本矿产贫乏,只有硫磺储量较多,但森林和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资源不多,地狭人稠。
(二)海洋性季风气候 岛国各地距海都很近,深得海洋的调节。日本与亚洲大陆相比,季风气候的海洋性特征十分明显,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的大陆各地为小,降水则较多。盛行东南风的夏季,太平洋一侧雨水尤多;盛行西北风的冬季,日本海沿岸大雪纷飞。6—7月有梅雨天气,夏秋之交常受台风侵袭。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日本是发达的、西方式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占世界第三位。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等。汽车、船舶和电子产品等都居世界前列。日本工业的特点是现代化程度高,对外依赖性大,分布偏于“三湾一海”(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濑户内海)地区。日本是典型的加工贸易国,能源和原材料基本上依靠进口,很大一部分的产品则需要出口。京滨区(东京—横滨)、阪神区(大阪—神户)、名古屋和北九州,是日本的四大临海工业区。因原料和成品都较轻便易运,但需要洁净的环境,所以有向九州、本州北部和北海道扩展的趋势,并把九州岛建立为“硅岛”,成为日本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
日本农业以水稻为主。渔业居世界前列。北海道附近海域有寒暖流交汇,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东京是日本首都和海、陆、空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大阪是重要海港和日本第二大城市。横滨是重要港口和重工业中心,第三大城市。 首都:首尔
韩国位于亚洲大陆东朝鲜半岛的南半部,东,南,西三面环海,面积9.96万平方公里,半岛海岸线全长约1.7万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山地面积约占70%,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降水量约1300~1500毫米。冬季平均气温为0℃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热,气温为25℃,三,四月份和夏初时易受台风侵袭。人口约5000万(2012年),以韩民族(朝鲜族)为主体民族,信奉佛教、儒教。
2013年韩国GDP达到12218亿美元,人均GDP突破24000美元,世界第15大经济体。人类发展指数在2014年高达0.891,列世界第15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成功地推行以增长为主的经济政策,70年代之后正式走上发展经济的轨道,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汉江奇迹”。
到80年代,韩国一改贫穷与落后的面貌,呈现出繁荣和富裕的景象,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并于1988年举办了汉城奥运会。如今,韩国经济实力雄厚,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已成为韩国的支柱产业,其中造船和汽车制造等行业更是享誉世界,韩国的电子工业发展迅速,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韩国重视IT产业,不断加大投入,IT技术水平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韩国曾是个传统的农业国,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在韩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地位日见低下。
韩国是农产品主要进口国家,进口量趋于增长,但其农业市场对外国的参与极为敏感,是个对外开放程度较小的经济部门。韩国耕地面积为195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平原、丘陵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2%,韩国矿产资源较少,已发现的矿物有28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50多种,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矿物有铁、无烟煤、铅、锌,钨等,但储藏量不大,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主要工业原料均依赖进口,工业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浦项钢铁厂是世界第二大钢铁联合企业,2002年汽车产量320万辆,居世界第6位,造船订单标准货船吨数759万吨,重新成为世界第一电子工业以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迅速。韩国重视IT产业,不断加大投入,韩国风景优美,有许多文化和历史遗产,旅游业较发达,主要旅游点有首尔景福宫、德寿宫、昌庆宫、昌德宫、国立博物馆、国立国乐院、世宗文化会馆、湖岩美术馆、南山塔、国立现代美术馆、江华岛、民俗村、板门店,庆州、济州岛、雪岳山等。韩国发行新版1万韩元和1千韩元纸币,韩国跻身产油国行列。 首都:平壤
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地区,北部与中国为邻,东北与俄罗斯接壤,隔海与日本相望。平均海拔高度440米,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80%。半岛海岸线全长约17300公里。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12℃,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人口约2500万,以朝鲜族(韩民族)为主体民族,信奉佛教、儒教、天道教。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300多种,其中有开采价值的矿藏200多种。石墨、菱镁矿的储量居世界前列,铁矿石及铝、锌、铜、金、银等有色金属和煤炭、石灰石、云母、石棉等非金属矿物储量丰富。水力和森林资源也较丰富。工业以采矿、电力、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等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产量各占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主要港口有清津、南浦、元山、兴南等。主要出口钢铁、有色金属、人参、纺织品和水产品等,进口产品主要有石油、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纺织产品等。主要贸易对象为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东南亚国家等。
朝鲜农业不发达,粮食不能保证自给自足。同时工业基础由于”先军政治“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国防工业等重工业方面,轻工业落后。 首都:乌兰巴托
蒙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高原国,也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位于中、俄两国之间,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290多万人。地广人稀。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信奉藏传佛教、萨满教。蒙古位于蒙古高原的北半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势较高,东南部较为平坦,平均海拔1500米,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短而热,冬长而寒冷。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降水稀少。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和北部的一些山地有森林,东南部为戈壁,(粗砂和砾石)。全境草原广阔,畜牧业是蒙古的经济命脉,主要畜种为羊、马、骆驼等。工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北部色楞格河一带有麦田,是主要的耕作区。
首都乌兰巴托,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毛纺、皮革等工业较发达,有铁路通中、俄两国。
㈡ 东亚的地理概况及风土民情是什么
东亚(East Asia),亚洲东部的简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共五个国家内。东亚面向太平容洋,地势西高东低,典型的季风气候,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等。地质条件复杂,多山,且多火山、地震。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天然良港,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
东亚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之一,90%以上人口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是人种比较单一的地区,主要有汉族、和族、朝鲜族和蒙古族等民族。
所产稻谷占世界稻谷总产量40%以上,茶叶占世界总产量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蚕丝等的产量均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㈢ 关于亚洲的地理知识
亚洲的平原、高原、山脉和河流数不胜数,大的有:
平原分布在外围都是河流冲版积而成的:权西西伯利亚平原,黑龙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三角洲,伊洛瓦底-萨尔温江三角洲,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亚平原(图兰-里海沿岸平原)。
高原分布在内陆地区:青藏高原,往东有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南亚有掸邦高原,南亚有德干高原,西亚有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亚美尼亚高原,小亚细亚高原,中亚有帕米尔高原。
山脉主要有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天山,大兴安岭,横断山,印度的高止山,西亚有兴都库斯山,,连片的山区主要是东西伯利亚地区。
河流有流入北冰洋的三大河:勒拿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东亚有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东南亚有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南亚有印度河,恒河;西亚有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中亚的内流河主要是阿姆河和锡尔河。
㈣ 东亚地理区域怎样学习
东亚地理很复杂,学习的时候建议分国家学习。
东亚国家主要是中国、日本,回以中国地理为主。答你把中国地理学习好了,东亚地理就完成了百分之八十。
日本是岛国,凡是和海洋相关的问题,日本很难跑掉。高中的区域地理教材中,日本都是单独拿出来讲的,学好了也就可以了。
蒙古国的地理不复杂,而且很多都是和中国一起讲的,不必在意。
朝鲜、韩国是近几年热点,请多关注。考试的概率异常的大!
学习时,首先要明白经纬度,这个可以帮助你降低难度的哦!然后就是主要城市、河流、湖泊、山脉。经济上主要看农业、工业。
有问题继续追问。
㈤ 寻一份高中地理东亚分区的详细知识点,谢谢
1、位置和范围
东亚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侧,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等国家( 见下图)。其中朝鲜、蒙古同我国接壤,日本、韩国与我国隔海相望
2、地形特征
(1)多半和岛屿,海岸曲折( 多港湾)
东亚海岸线比较曲折( 图7.2),沿海有许多半岛( 朝鲜半岛、山东半岛)、岛屿( 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南海诸岛、台湾岛、海南岛)和边缘海( 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
(2)地势西高东低
东亚的西部内陆多高原和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丘陵。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从西往东注入太平洋。
(3)多高原与山地丘陵,平原少
东部的半岛和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积狭小,河流短促。
3、季风气候显著
(1)东亚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东亚东部从南到北依次分布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季风气候类型,中国西北部和蒙古境内受夏季偏南风的影响较小,降水很少,属于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东亚的气候显著成因
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风,风由寒冷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风力强劲( 图),受其影响,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丰沛的水汽( 图)。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
东亚地形对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利于( 夏季风)来自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丰富降水;
(2)影响河流( 水系): 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3)影响河流( 水文): 地形呈阶梯状使河流在流经阶梯之间的河段,由于具有较大的地形落差,蕴藏极为丰富的的水能资源。
(4)影响河流( 水系水文): 半岛和岛屿上多丘陵山地,使河流短促,落差大,水能丰富。
(5)影响植被与含沙量( 水文): 半岛和岛屿上多丘陵山地,加上气候湿润,有利林木生长,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山区优点:
山区其他资源丰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
①森林多,山区是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地区: 最大林区是东北原始林区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第二大林区是西南原始林区包括喜马拉雅山南坡和雅鲁藏布江大拐变处以及横断山区,第三是东南丘陵人工次生林区包括台闽赣等;
②丘陵可发展林果,丘陵多己开辟为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
③名山成旅游资源,少数挺拔峻峭的山峰成为名山和重要旅游资源: 如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大佛山( 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或旅游名胜( 黄山、庐山、武夷山、巫山三峡、台湾阿里山日月潭、桂林山水、长白山白头山天池、天山天池、承德避暑山庄、湖南张家界、北京八达岭、四川九寨沟、敦煌石窟或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江西井冈山等;
④草山草坡都是重要草场资源( 如阿尔泰山、天山北坡、南方草山草坡都是我国发展牧业的重要草场资源)。
⑤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山区起伏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提供多样化的作物生长条件,世界任何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种的地方,也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建立生态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稠密的人口分布及成因
东亚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居民绝大部分是黄色人种。民族: 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1)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及成因: 气候温暖湿润,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所以人口稠密。
(2)西部内陆人口密度小及成因: 高原、山地较多,气候干燥,人口较少,畜牧业占重要地位。
经济活跃-各国经济特点
东亚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里一向是水稻、茶叶、蚕丝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
(1)朝鲜: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朝鲜的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2)韩国: 较发达的国家,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
(3)日本: 是本区现代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蒙古: 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5)中国: 香港、台湾和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是经济发达和新兴的工业区。
㈥ 描述东亚的地理位置特征
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
北温带
。
㈦ 分别总结亚洲,东亚,日本的地理区位
东亚
一、概述: (一)、位置范围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回位置:亚洲东答部,太平洋西岸
经纬度位置:80º E~140º E,20º N~50º N
日本:130°E,135°E、35°N,140°E、45°N的交点位置。
亚洲在太平洋西部
东亚在亚洲东部
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国家。
东亚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正下方好评} 谢谢】
㈧ 区域地理 东亚 尽量详细点,谢了
东亚通常是指亚洲东部地区,太平洋西岸。 东亚经纬度定位:4°N~53°N 73°E~145°E 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特别是稻谷的生长;濒临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西太平洋渔场是世界主要渔场之一),多天然良港,利于渔业和对外经济的发展;水力资源丰富。 东亚大陆的东缘,地质条件复杂,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 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 范围:中国东部沿海、朝鲜、韩国、日本。 地形:以平原为主,间有丘陵,河湖多。 气候:湿润,季风气候典型。 经济:多港口,交通便利,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西部:远离海洋; 范围:中国西部内陆,蒙古。 地形:多高原、山地,多内陆河湖。 气候:干燥,大陆性气候明显。 经济:经济较东部落后。 这种东西地形的差异导致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东亚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人口15亿多人。 地势西高东低,分四个阶梯。中国西南部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东南半部为季风区,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和亚热带森林气候;西北部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沙漠气候;西南部属山地高原气候。5-10月东部沿海受台风影响。 矿物资源以煤、铁、石油、铜、锑、钨、钼、金、菱镁矿、石墨等最丰富。东亚是稻、薯蓣、糜子、荞麦、大豆、苎麻、茶、油桐、漆树、柑橘、桂圆、荔枝、人参等栽培植物的原产地。 所产稻谷占世界稻谷总产量40%以上,茶叶占世界总产量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蚕丝等的产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主体居民为蒙古利亚人种下的汉族、大和族、朝鲜族、蒙古族、京族。该地区包括以下五个主权国家和三个特别行政区,初期阶段为构建东亚共同体。 国家/地区 国家政体 现任最高领导人 执政党 民族主体 国土/地区面积 人口 本土宗教
日本 君主立宪制 菅直人首相 日本民主党 大和族 377,873 126,974,628 神道教、汉传佛教、儒教
中国(大陆) 人民代表大会制 胡锦涛主席 中国共产党 汉族 9,598,094 1,284,303,705 儒教、道教、汉传佛教
朝鲜 议行合一 金正日委员长 朝鲜劳动党 朝鲜族 120,538 22,224,195 天道教
韩国 民主共和制 李明博总统 大国家党 朝鲜族 99,538 48,324,000 儒教、汉传佛教、基督教
蒙古国 民主共和制 额勒贝格道尔吉总统 蒙古民主党 蒙古族 1,564,116 2,654,999 喇嘛教
台湾(中国)
马英九地方领导人 中国国民党 汉族 36,191.4667 22,548,009 同中国大陆
香港(中国) 曾荫权长官 汉族 1,104 7,210,505 同中国大陆
澳门(中国) 崔世安长官 汉族 29 453,733 同中国大陆
东亚地区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总面积约12,000,000平方公里,约占全球大陆面积的9%。地形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第一级为青藏高原,第二级为系列盆地和高原,第三级为低平原、丘陵和一些海岛。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即东亚季风区,气候湿润温和;西部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青藏高原地区为高地气候区。 主要洋流有黑潮和亲潮。 东亚卫星地图
本区人口超过15亿,占亚洲全体的40%,约当世界全体的四分之一。本区也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约130人,相当于世界人口密度平均值(每平方公里约40人)的3倍。 其中日本为发达国家(有的书上也包括以色列,但是新加坡、韩国都不是),香港、澳门、台湾为发达地区,中国、蒙古、北朝鲜,韩国为发展中国家。
编辑本段东亚地理
经纬度定位:4°N~53°N 73°E~145°E 地形:西高东低 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特别是稻谷的生长;濒临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西太平洋渔场是世界主要渔场之一),多天然良港,利于渔业和对外经济的发展;水力资源丰富。东亚大陆的边缘,地质条件复杂,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地形:多平原、丘陵 西部:远离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 这种东西地形的差异导致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东亚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人口15亿多人。 地势西高东低,分四个阶梯。中国西南部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东南半部为季风区,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和亚热带森林气候;西北部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沙漠气候;西南部属山地高原气候。5-10月东部沿海受台风影响。矿物资源以煤、铁、石油、铜、锑、钨、钼、金、菱镁矿、石墨等最丰富。东亚是稻、薯蓣、糜子、荞麦、大豆、苎麻、茶、油桐、漆树、柑橘、桂圆、荔枝、人参等栽培植物的原产地。所产稻谷占世界稻谷总产量40%以上,茶叶占世界总产量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蚕丝等的产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日本群岛位于西太平洋隔海与我国、朝鲜、俄罗斯相望,属日本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的1000多个小岛组成,海岸曲折,多良港。 (一)多山的地形 包括山地和丘陵的山区,占日本面积的3/4。只有沿海零星分布着一些小平原。本州东南部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在山地中分布着许多活火山,号称“圣岳”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也是一座活火山,为日本第一高峰。山顶白雪皑皑,山坡林木茂密,风景秀丽,是游览胜地。日本多地震海啸。日本矿产贫乏,只有硫磺储量较多,但森林和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资源不多,地狭人稠。(二)海洋性季风气候 岛国各地距海都很近,深得海洋的调节。日本与亚洲大陆相比,季风气候的海洋性特征十分明显,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的大陆各地为小,降水则较多。盛行东南风的夏季,太平洋一侧雨水尤多;盛行西北风的冬季,日本海沿岸大雪纷飞。6—7月有梅雨天气,夏秋之交常受台风侵袭。(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占世界第三位。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等。汽车、船舶和电子产品等都居世界前列。日本工业的特点是现代化程度高,对外依赖性大,分布偏于“三湾一海”(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濑户内海)地区。日本是典型的加工贸易国,能源和原材料基本上依靠进口,很大一部分的产品则需要出口。京滨区(东京—横滨)、阪神区(大阪—神户)、名古屋和北九州,是日本的四大临海工业区。近年来,电子等新兴工业,因原料和成品都较轻便易运,但需要洁净的环境,所以有向九州、本州北部和北海道扩展的趋势,并把九州岛建立为“硅岛”,成为日本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日本农业以水稻为主。渔业居世界前列。北海道附近海域有寒暖流交汇,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东京是日本首都和海、陆、空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大阪是重要海港和日本第二大城市。横滨是重要港口和重工业中心,第三大城市。
朝鲜
位于亚洲东部,北部与中国为邻,东北与俄罗斯接壤,隔海与日本相望。平均海拔高度440米,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80%。半岛海岸线全长约17300公里。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12℃,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 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矿产300多种,其中有开采价值的矿藏200多种。石墨、菱镁矿的储量居世界前列,铁矿石及铝、锌、铜、金、银等有色金属和煤炭、石灰石、云母、石棉等非金属矿物储量丰富。水力和森林资源也较丰富。工业以采矿、电力、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等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产量各占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主要港口有清津、南浦、元山、兴南等。主要出口钢铁、有色金属、人参、纺织品和水产品等,进口产品主要有石油、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纺织产品等。主要贸易对象为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东南亚国家等。 朝鲜农业不发达,粮食不能保证自给自足。同时工业基础由于”先军政治“的原因 ,主要集中于国防工业等重工业方面,轻工业落后。
韩国
韩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北朝鲜半岛的南半部,东,南,西三面环海,面积9.96万平方公里,半岛海岸线全长约1.7万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山地面积约占70%,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降水量约1300~1500毫米。冬季平均气温为0℃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热,气温为25℃,三,四月份和夏初时易受台风侵袭。2007年韩国GDP突破10000亿美元,人均GDP突破20000美元,世界第11大经济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成功地推行以增长为主的经济政策,70年代之后正式走上发展经济的轨道,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汉江奇迹”。 到80年代,韩国一改贫穷与落后的面貌,呈现出繁荣和富裕的景象,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并于1988年举办了汉城奥运会。如今,韩国经济实力雄厚,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已成为韩国的支柱产业,其中造船和汽车制造等行业更是享誉世界,韩国的电子工业发展迅速,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近年来,韩国重视IT产业,不断加大投入,IT技术水平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韩国曾是个传统的农业国,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在韩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地位日见低下。韩国是农产品主要进口国家,进口量趋于增长,但其农业市场对外国的参与极为敏感,是个对外开放程度较小的经济部门。 韩国耕地面积为195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平原、丘陵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2%,韩国矿产资源较少,已发现的矿物有28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50多种,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矿物有铁、无烟煤、铅、锌,钨等,但储藏量不大,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主要工业原料均依赖进口,工业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浦项钢铁厂是世界第二大钢铁联合企业?2002年汽车产量320万辆,居世界第6位?造船订单标准货船吨数759万吨,重新成为世界第一电子工业以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迅速。近年来韩国重视IT产业,不断加大投入,韩国风景优美,有许多文化和历史遗产,旅游业较发达,主要旅游点有首尔景福宫、德寿宫、昌庆宫、昌德宫、国立博物馆、国立国乐院、世宗文化会馆、湖岩美术馆、南山塔、国立现代美术馆、江华岛、民俗村、板门店,庆州、济州岛、雪岳山等? 韩国发行新版1万韩元和1千韩元纸币,韩国跻身产油国行列。
蒙古
蒙古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高原国,也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位于中、俄两国之间,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170多万人。地广人稀。 蒙古位于蒙古高原的北半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势较高,东南部较为平坦,平均海拔1500米,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短而热,冬长而寒冷。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降水稀少。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和北部的一些山地有森林,东南部为戈壁,(粗砂和砾石)。全境草原广阔,畜牧业是蒙古的经济命脉,主要畜种为羊、马、骆驼等。工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北部色楞格河一带有麦田,是主要的耕作区。 首都乌兰巴托,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毛纺、皮革等工业较发达,有铁路通中、俄两国。
中国
政权概念上的“中国”由华夏族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缔造者为华夏族后裔汉族。 根据对现代人以及各个时期的古代人类遗骨的DNA验证推算,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对汉族的血统贡献约占85%。汉族有大约有10%的古代百越-三苗民族的血统,而百越-三苗人与华夏族族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同源共祖。汉族人有不到5%的游牧/渔猎民族血统,主要来自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气候复杂多样。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日本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的太平洋上。由四个大岛及约4000个小岛组成,面积377800平方千米。人口12560万,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居民多为大和族,通用日语,信奉神道和佛教。首都东京,人口807万,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海岸线漫长曲折,多港湾,境内山地崎岖、河谷交错。山地占全国面积近80%。全国最高海拔为富士山,3776米。河流多短小,水量充沛。信浓川长367千米,利根川流域面积16840平方千米。多小而深的火口湖和泻湖,琵琶湖面积最大。属温和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 日本版图
无酷暑。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8-10月常遭台风袭击。矿种多,储量小。森林占总面积66%。地热和渔业资源丰富。 为世界经济大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工业体系完整,工业结构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农业实行机械化商品性生产,产品主要为稻米、小麦。渔业发达,捕鱼量位世界前茅。海运、航空、铁路、公路均极发达,铁路长47000千米,公路长117千米。 重要城市有:横滨:人口277万。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 大阪:人口250万。阪神工业区核心。 名古屋:人口209万。毛纺织和陶瓷工业发达。 京都:人口146万。日本故都和著名文化、游览和手工业中心。 重要节日:国庆日12月23日。建国纪念日(纪元节,日本纪元的开始)2月11日。樱花节3-4月,货币:日元.时差:比格林尼治时间早9小时;比北京时间早1小时。 国花:樱花。 国鸟:绿雉。国名释义:日出之国。 誉称:樱花之国(樱花有300多个品种)、火山地震之邦(有200多座火山,活火山占1/4) 民俗:传统服装为和服。 日本的国名含义为“日出之国”,又有“樱花之国”(有300多个樱花品种)、“火山地震之邦”(全境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约占1/3)的称号。境内山地崎岖、河谷交错,山地面积占80%,全国森林覆盖率达66%。地热和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矿藏资源极为匮乏,绝大部分工业原料和燃料都依赖进口,但它却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工业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很高。此外,它的渔业也很发达,鱼获量居世界第一位。
编辑本段民族与上古历史
本区人种以蒙古利亚种为主,集中在沿海及河谷平原。民族分布大致可分为属汉藏语系的汉族和藏族,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族、满族,以及语系有争议的朝鲜族、大和民族等。 自距今约二千年前的上古时代以来,由发源于黄河流域(中原)的华夏文明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即为本区最主要的权威。在中华帝国比较强盛的时期,与周边各游牧或定居民族经常透过建立朝贡关系,互通有无;有时则以武力加以驱逐。中华帝国的领域在前3世纪至前1世纪间往南方及西 东亚景色
北方大幅扩张,间接或直接造成南洋和中亚地区的民族大迁徙;然后在3、13-14世纪、17等世纪时,遭到北方的游牧民族大举侵入,甚至遭到征服。然而由于华夏文明根深蒂固且华夏民族人口众多,这些曾经侵入或征服中华帝国的民族——例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后来都因程度不同地采用华夏的典章制度,而被完全或部分融入华夏民族当中。这些民族交流及融合的历史,虽然许多时候充满残酷的杀戮,但最终的结果是扩张了华夏民族的血缘,并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内涵。 此外,东亚其他许多定居的农耕民族,如朝鲜族、越族、大和民族等,自古即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使用汉字是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最为显著的共同点,因此这些民族活动的领域也被称为汉字文化圈。 发源于今日日本本州中部地区的大和民族,在约5世纪时,于今日的近畿一带建立起一强大的王国;大和朝廷一面仿效华夏帝国的中央集权体制,一面以武力征服岛内其他的民族,逐渐发展成统治日本诸岛的帝国。 发源于今日台湾中部地区的大肚王国为16世纪中期台湾原住民巴布拉族与巴布萨族、巴则海族和一部份洪雅族所成立的“跨族群准王国”。
华夏与大和两个帝国的影响力在朝鲜半岛交会,在前现代史上曾几度于此兵戎相见。然而大体而言, 东亚景观
直到十五世纪海外拓殖及贸易兴盛起来以前,两国的历史轨迹呈现平行发展的态势。〔请参阅白村江之战、文永·弘安之役、倭寇、文禄·庆长之役或壬辰卫国战争〕 十六世纪起,自欧洲渡海东来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势力开始直接与东亚文明交流;海上贸易网络的建立,以及西洋作物和热兵器的输入,相当程度影响了中、日两国的食物供应能力和战争型态,间接对两国尔后的历史轨迹造成虽不明显、实极重大的影响。例如,海上贸易和“铁炮”(火枪)的引进及运用,相当大程度影响了十六世纪日本内部地区势力的消长,相当大程度地左右了日本战国时代群豪争霸的结果。又例如番薯等新作物的种植虽缓和了华夏民族领域可耕地开发饱和的问题,却因食物供给的改变造成中国人口自十八世纪起暴增的结果;尔后,过多的人口成为中国至今难以摆脱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与“远东(The Far East)”贸易的需求,提供了欧洲势力在美、非、亚洲各地大力发展殖民主义的诱因;影响所及,给其晚近资本主义及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到了十九世纪,前述发展的长期影响,已经造成了欧洲与东亚之间经济和科技发展程度的巨大差距。受到新兴西洋势力英国、法国、美国等强大军事优势的压迫,此时东亚的三个传统“王国”——清帝国、江户幕府和朝鲜王朝——均被迫接受以欧洲为核心的国际政治及贸易体系,并步入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新阶段。
㈨ 区域地理——东亚
1.东亚河流的总抄体流向说明了地势袭东高西低。
2.东亚的岛屿分布的特点:岛屿以东面与南面较多。这些岛屿是以火山和珊瑚虫形成的。
3,说明了地势东高西低。
4,可信,因为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
5,以人口密集城市死伤人数多,但日本建筑防震,日本人防震意识强,因此没有多大伤亡
6因为日本自然资源贫乏
㈩ 初一地理知识东亚处于那个州
东亚处于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