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名称
㈠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规律名称、影响因素
地带性差异主要指陆地上的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成一定宽度延伸,并按南北方向更替的带状规律性。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自然带:陆地自然带是指陆地不同地区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
2.不同空间范围的地域差异性表现及其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表现: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原因: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这种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加上水分条件的影响。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原因:以水分条件为基础,加之热量条件的影响。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表现: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出现了自然景观的依次变化。
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4)陆地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
㈡ 南充的地理环境
高速公路 编号名称走向通车时间进度备注G42沪蓉高速公路成南段
(成南高速公路 ) 南充-成都2002已通车暂无G42沪蓉高速南广段
(南广高速公路 ) 南充-广安2004已通车暂无G75兰海高速公路南渝段
(南渝高速公路 ) 南充-重庆2008已通车暂无G4201南充绕城高速公路 绕城2007已通车暂无G75兰海高速广南段
(广南高速公路 ) 广元-南充2012已通车暂无S2成巴高速公路成德南段(成德南高速公路) 成都-南部2013已通车暂无S2成巴高速公路巴南段(巴南高速公路) 南充-巴中2013已通车暂无G5515张南高速公路南大梁段
(南大梁高速公路 ) 南充-大竹-梁平2016南充段已通车全线预计2015年6月建成 -----遂西高速公路 遂宁-西充2015已通车暂无G85银昆高速公路巴中至广安段 巴中-仪陇-蓬安-营山-广安2015营山-广安已通车2011年开工-----绵西高速公路 绵阳-西充未通车建设中2015年开工国省干道 G318沪聂线上海-聂拉木(西藏友谊桥)通车途经蓬安、南充G212兰渝线兰州-重庆通车阆中、南部、西充、南充G244未定乌海-江津未通车途径南部、仪陇、蓬安G245未定巴中-金平未通车途径南部G347未定南京-德令哈未通车过境阆中S101成南路成都-南江通车经过西充县、顺庆区、蓬安县、仪陇县S203仪华路仪陇-华蓥通车经过仪陇县、蓬安县、高坪区升级为G244国道S204南渠路南部-渠县通车经过南部县、蓬安县、营山县S302 万阿路万源-阿坝通车经过阆中市升级为G347国道S208未通车经过西充县 南充高坪机场:属4D级预留的4C级机场。南充机场航站楼改扩建,新建航站楼10000平米,新建3个登机廊桥以及新机位,改造现有航站楼及运行流程,新建旅客过夜大楼等基础设施,按2025年吞吐量100万人人次设计,每天可起降27架次航班。整个改扩建预计将在2016年底完成。
2012年底南充机场新建成一条长2800米、宽60米的机场新跑道并已于2013年初投入使用,原旧跑道改作平滑道供飞机进出主跑道;将民用停机坪扩建至60000多平方米。截至2014年底,南充机场已开通上海-南充-昆明,南充-北京,南充-广州,南充-深圳,西安-南充-三亚,拉萨-南充-杭州6条航线,通航9座城市,初步达到覆盖大陆东西南北的航空网络,截止2014年底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3万人次。
㈢ 精确的地理位置名称(急用)
92E 30N 拉萨
110E 20N海口
114E 22N香港
104E 23.5N个旧
113E 23.5N广州
117E 23.5N汕头
107E 37N济南
地形区
85E 40N塔里木盆地
85N 45N准格尔盆地
105E 30N四川盆地
95E 37N/青藏高原
100E 39N/ 河西走廊
120E 37N山东丘陵
107E 38N/ 黄土高原
108E 41N/河套平原
108E 34N /渭河平原
125E 45N/ 东北平原
115E 35N/ 华北平原
122E 31N/ 长江三角洲
103E 25N/ 云贵高原
99E 27N/ 横断山区
110E 42N/ 内蒙古高原
114E 23N / 珠三角
112E 36N汾河谷地
山脉
120E 46N/ 大兴安岭
130E 43N/ 长白山
110E 41N/ 阴山
113E 38N /太行山脉
106E 36N贺兰山
河源与河口
90E 33N/长江源
121E 31N /长江口
96E 35N /黄河源
118E 38N / 黄河口
115E 35N /黄河中下游分界点
104E 24N西江源头
湖泊
120E 32N / 太湖
118E 34N / 洪泽湖
114E 28N /鄱阳湖
104E 25N / 滇池
132E 45N兴凯湖
近海,海峡,海湾
120E 38N / 渤海
125E 35N /黄海
123E 30N / 杭州湾
120E 23.5N / 台湾海峡
110E 22N /琼州海峡
108E 20N 北部湾
㈣ 甘肃的地理环境
今天是甘肃舟曲县的哀悼日,原本那儿挺好的,可就泥石流破坏了这一切.
㈤ 中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名称及地理位置分别是什么
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2、四大盆地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
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三大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以及浙闽丘陵)。
1、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内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2、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西起横断山脉,北邻四川盆地,东到雪峰山。它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省边境,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
3、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关中北部,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4、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南北最宽处520千米,东西最长处140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盆地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地势东高西低。盆地中部有广阔的沙漠,西北部因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略多。
5、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平均海拔为4000米。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贵州北部、云南东北部,长江上游,面积26万余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积的46%。
6、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位于我国的东三省境内,又分为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以及三江平原三部分,是三大平原中面积最大的,达35万平方千米,它被誉为黑土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产区。
7、华北平原 也称黄淮海平原,是黄河,淮河,海河冲积成的。华北平原以西就是黄土高原,只有一山之隔,因此近年来经常受沙尘暴的影响;另外,华北平原由于产业分布原因,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但是处于我国腹地,经济较好,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8、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海拔在50米以下,由长江冲积成的,河网密布,水量充足,适于水稻等粮食生产,因此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9、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内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10、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西起横断山脉,北邻四川盆地,东到雪峰山。它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省边境,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
11、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关中北部,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2、山东丘陵位于黄河以南,大运河以东的山东半岛上,面积约占半岛面积的70%。它是由古老的结晶岩组成的断块低山丘陵。
13、辽东丘陵位于辽宁省的东南部,西临渤海,东靠黄海,南面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遥遥相望,仅西北和北部以营口、鞍山、抚顺、宽甸至鸭绿江江边一线与辽河平原和长白山地相连,成一半岛,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
14、云贵高原以东、长江以南的东南地区,丘陵地貌分布最广泛、最集中,统称“东南丘陵”。其中,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称为江南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的称为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的称为浙闽丘陵。
㈥ 全世界的沙漠,名称+地理位置。
世界各地沙漠一览亚洲 塔克拉玛干沙漠(Taklamakan) ——中国新疆南部 戈壁沙漠(Gobi Desert/ Mongolia) ——中国和蒙古国边境 鄂尔多斯沙漠(Ordos) ——中国内蒙古西部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玛纳斯河以东及乌伦古河以南,是中国第二大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 ——位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鸣沙区。 腾格里沙漠 ——位于内蒙古西部和甘肃省中部,东至贺兰山,南越长城,西至雅布赖山,是中国第四大的沙漠。 毛乌素沙漠 ——位于陕西榆林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之间的鄂尔多斯高原中心,是中国第五大沙漠。 柴达木盆地沙漠 ——位于青海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之中,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沙漠。 库布其沙漠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是中国第七大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 ——分布在内蒙古河套平原西南 卡拉库姆沙漠(Kara Kum) ——中亚南部土库曼斯坦 克齐尔库姆沙漠(Kyzyl Kum) ——中亚中部乌兹别克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南部 塔尔沙漠(Thar-Cholistan) ——印度和巴基斯坦边境 中东 阿拉伯沙漠 (Arabian Desert) ——由鲁卜哈利沙漠等位于阿拉伯半岛上的沙漠的总称 内盖夫沙漠 (Negev) ——以色列南部 卡维尔沙漠 (Dasht-e Kavir) ——伊朗中部 卢特沙漠 (Dasht-e Lut) ——伊朗东南部 西奈沙漠 (Desert of Sin / Zin Desert) ——埃及西奈半岛 非洲 撒哈拉沙漠 (Sahara) ——北非 喀拉哈里沙漠 (Kalahari Desert) ——非洲南部的一大平原沙漠 纳米比沙漠 (“Namib”是Nama语)——纳米比亚西部的一个沙漠 南极洲 南极洲(英语:Antarctica)——以降水量来说,整个南极洲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荒漠 美洲 莫哈韦沙漠 (Mojave Desert) ——美国西南部 大盆地沙漠 (Great Basin Desert)——美国西部,北美最大沙漠 索诺兰沙漠 (Sonoran Desert)——美国和墨西哥边境 奇瓦瓦沙漠 (Chihuahuan Desert)——美国和墨西哥边境 阿塔卡马沙漠 (Atacama Desert)——智利北部 巴塔哥尼亚 (Patagonian Desert) ——阿根廷和智利南部,美洲最大荒漠 大洋洲 大维多利亚沙漠(Great Victoria) ——澳大利亚中南部 西澳大利亚沙漠(Western) ——吉布森沙漠、大沙沙漠、小沙沙漠等澳大利亚西部沙漠的统称 (Gibson Desert),北有大沙地沙漠(Great Sandy Desert),这些荒漠名为沙漠,实际上绝少流沙及尘士,主为光秃、大片的石床,是真正的石漠。 塔纳米沙漠(Tanami) ——澳大利亚北部 参考: http://ke..com/view/2393.htm#8
㈦ 我国领土东西南北四端的地理位置及名称
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2′30’’)
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29'59.79"E)
最南端在立地暗沙(3°31‘00'N',东经112°17’09”E)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33′N,124°20′E)
(7)地理环境名称扩展阅读:
由于疆域的宽广和地理的大跨度,中国几乎囊括了所有地形,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和沙漠等。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自西而东,逐级下降;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
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世界8000米以上的12座山峰中国就有7座;山脉多呈东西和西北一东南走向。
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和横断山等山脉,与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为世界第一高峰,位于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155米为最低点。
中国的四大高原分别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为最大的高原;四大盆地分别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为面积最大的盆地,柴达木盆地为最高的盆地;三大平原分别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为最大的平原。荒漠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进得去出不来。
㈧ 地理:气候类型的名称与天气特征
印度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India
首都: 新德里
面积: 3,287,263.00 平方公里
同北京时差: -2.30
国际电话码: 91
语言: 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货币: 卢比
民族: 印度-亚利安族占72%,德拉维族占25%,其它民族占3%。
宗教: 印度教徒占82.6%,穆斯林占11.4%,锡克教徒占2%,基督教徒占2.4%,佛教徒占0.7%,其他0.9%。
国花: 莲花(睡莲科)
简史
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4世纪形成统一的国家。公元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开始侵入印度。1757年爆发了印度和英国的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英国侵占印度全境。1857年爆发历时近两年的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1947年6月英公布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实现独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
地理环境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三角形半岛上,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隔印度洋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相望,陆地则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孟加拉等国接壤。北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把印度同北面的亚洲邻国隔离开来,只有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和东北的那加山脉有一些通往外部的山口。印度幅员辽阔,地理和气候条件差异很大,从北到南既有白雪皑皑的“花丽雪国”,又有森林蔽野的莽莽高原;既有干旱少雨、人迹罕至的拉贾斯坦沙漠,又有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宜于农耕的恒河平原。从地理上看,印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地区,一是喜马拉雅山以南和文底耶山脉以北、包括西北部的沙漠和恒河平原地区;二是中部的德干高原地区,它西面较高,向东倾斜,呈南北走向的东、西高止山脉位于高原两侧,两条山脉又分别在东西两部各留出一条狭长的海岸平原;三是克里希那河及其支流通加巴德腊河经南直到海角的地区。这里是德干高原向南延伸的部分,一般称为南印度。在辽阔无垠的次大陆,河流纵横,湖泊棋布,为人类带来灌溉舟楫之利。最著名的河流有北部的恒河,朱木拿河,西北的印度河(今巴基斯坦境内),东北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中部的纳巴达河、哥达瓦利河,以及南部的克里希那河、科佛里河等等。其中恒河为印度第一大河,全长30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73万多平方公里,是印度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从气候条件看,印度从北到南兼具寒、温、热三种类型的气候,但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每年4——6月为热季,7——9月为雨季,10月至第二年3月为凉季。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冬季气候宜人,最冷的时候只穿一件薄毛衣即可,而且到处仍是绿树如荫,繁花盛开,印度人称之为“粉红色的冬天”。这时也是印度一年中最好的旅游季节。暑季则酷热难耐,有时气温高达50C,即使坐在室内也是汗流浃背。从7月份开始,印度洋季风到来,雨季开始,几乎每天都要下一场雨,带走一些暑热。印度全国降雨量变动的幅度也很大。
㈨ 求地理名字
哥本哈根
丹麦首都
㈩ 地理的气候名称命名原则!
气候带(climatic zone)
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
太阳辐射是气候带形成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高而递减,不仅影响温度分布,还影响气压、风系、降水和蒸发,使地球气候呈现出按纬度分布的地带性。古希腊人最早提出气候带的概念,并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线,把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气候带(或称天文气候带)。这种分带反映了地球气候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但是由于没有考虑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和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因而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随着气候资料的积累,人类对气候带的认识和划分也逐渐完善。A.苏潘1879年提出以年平均温度20℃等温线和最暖月的10℃等温线为指标,把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5个气候带。W.P.柯本在1900~1936年以温度和降水量为指标,将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多雨气候、干旱气候、温暖多雨气候、寒冷雪林气候和冰雪气候 5种气候带(主要气候型)(见柯本气候分类)。采用温度和降水量指标划分的气候带较天文气候带更接近于实际。Л.С.贝尔格1925年根据气候同自然景观的关系,以月平均气温为指标,将全球低地气候划分为:热带雨林气候、萨王纳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内陆沙漠气候、副热带森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泰加林(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11种气候带(型)(见贝尔格气候分类)。1936~1949年,Б.П.阿利索夫根据盛行气团和气候锋位置及其季风变化,把全球气候划分为:赤道带、热带、温带、极带 4个基本气候带和副赤道带(副赤道季风带)、副热带、副极带3个过渡气候带,除赤道带外,其他各带南、北半球各有1个带,全球共13个气候带(见阿利索夫气候分类)。这种分带既反映了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也反映了大气环流和洋流对热量、水分的传输,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气候形成因素的综合作用。1959~1978年A.N.斯特拉勒和A.H.斯特拉勒以气团的源地、分布和气候锋的位置将全球气候划分为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和高纬度气候带(见斯特拉勒气候分类)。
中国气候学家对于中国气候带的划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5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根据温度指标,把中国东部地区划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 6个气候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1979)将中国东部地区划分成南、中、北热带,南、中、北亚热带和南、中、北温带等 9个气候带。
由于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实际的气候带界线并不完全和纬度圈平行,尤其在较高纬度上,有些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综观全球,在下垫面均匀的海洋和平原上,气候带表现清晰而有规律;在高山和高原地区,气候带虽有反映,但是不完整、不连续。
气候带概念还可应用到山地自然景观上。在水分供应充分的情况下,由于气温的垂直变化,在热带赤道地区的高山上,从山麓到山顶,可出现从热带雨林到终年积雪,即类似于从赤道到极地的各种气候带。这种气候带结构称为垂直气候带谱。
地质时期,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变化,气候带有较显著的南北位移。
气候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带的存在引起地理环境中动植物、土壤、水文以及自然景观的地带性分异,地带性成为地理环境中基本规律之一。同时,气候带的形成与演变,又受其他地理因子的影响。因此,研究气候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不仅对气候学研究,而且对认识地理环境的结构和演变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