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普知识
『壹』 科普知识大全
可以从生物、地理、环保等多个方面举例:
1、人的一生大约要喝多少吨水?(80吨)。
2、一个水龙头滴水,15分钟就滴水200毫升,每天有近20升水,一年就会浪费多少吨水?(7吨)
3、举例说出发电的几种方法?(火力发电、风力发电)
4、环境保护法的原则是什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环境权利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5、白头叶猴属于我国哪一级保护动物?(一级)
6、请说出造成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天灾”和“人祸”结果。天灾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雨量过大;人祸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第二,江河湖泊的不断减少,进一步降低了蓄洪泄洪能力。)
7、1980至1995年间,全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多少?(1.8亿公顷)
8、水资源短缺成为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每年我国因缺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少?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少?(100多亿元,400多亿元)
『贰』 第十一届地球小博士全国中学生地理科普知识大赛初中组试题答案
DDBDC
6-10AACDC
11-15CBBCC
16-20ADDCC
21-25AAADA
26-30BBBDB
31-35DCDAC
36-40DAADC
『叁』 科普知识有哪些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局地震科普知识宣传资料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 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井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
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
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冒泡、变浑浊、有异味等现象时,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常反映。当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
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所以,老百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
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
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
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和地声
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看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地光的颜色除了蓝白色也有其它颜色的。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地光的来临,往往预示着大震很快就要发生了,1975年我国辽宁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前,地光现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开地震灾害的。
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称之为“地声”。据调查,唐山地震前,在没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听到了地声。这些地声比较低沉,忽高忽低,与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
第三部分 识别和杜绝地震谣言
由于地震巨大的灾害性,容易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慌心理,这时地震谣言就出现了,并很快地传播开来。地震谣言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它不仅有可能打扰我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而且可能扰乱社会安定秩序。
怎样识别地震谣言呢?
谣言往往有以下特点:
1、“预报”的地震震级很大,发震时间、地震很具体,如“某某市”、“几月几日”要发生地震。
2、说外国人、某专家或某地震机构作了预报。
3、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预报。
地震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曾成功预报出辽宁海城等地震。但目前我们只能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特别是临震预报,远远不能做到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
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因此,地震消息传来时,千条万条,千万记住最基本的一条;地震预报消息,只听政府的。
对待地震谣言,我们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第四部分 地震来了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地震同刮风、下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客观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也在不断增强。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能惊慌,不要盲动。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还是远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们讲讲在学校、家里和公共场所如何躲避地震。
在学校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1、一切行动听从老师的指挥;
2、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
3、在课桌下避震,有顺序地撤离,千万不要拥挤。
假设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地震了,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讲台旁,绝不要乱跑。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应当马上在老师指挥下有顺序地撤离,撤离时把书包顶在头上,前后同学要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在教室门口、楼梯间等狭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发现有摔倒的同学要相互帮助,并及时通知后面的同学以免发生拥挤。
跑到室外后,一定要躲在尽量空旷开阔的地方,周围和头顶没有易掉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们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回到教室去。
在家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
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避震时,要根据地震时你所处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
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
在避震时,要爬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要注意保护头部和颈部,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顶在头上,闭上眼睛,防止异物伤害。
三、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大震发生后,如果附近有应急避难场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赶赴避难场所。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基本功能。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
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不要急于打电话,以免线路拥挤,影响救灾指挥通讯。
第五部分:地震的自救互救
当灾害来临时,我们不仅要掌握灾害基本知识,更要懂得自救的基本技能,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措施。据统计,唐山大地震时,被压埋的人数为57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人数达45万人左右。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自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下面我们来简单学习关于自救和互救的知识:
一、自救:
它要求被埋压人员
(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
(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
(3)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与外界联系,保存体力。
唐山大地震中,有许多许多少年儿童被埋压,但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坚持挺住,临危不乱,化险为夷,终被营救,保住了性命。
二、 互救
救人的主要方法有:
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持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时,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肆』 天文、地理类的科普知识
1.恒星?
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自身能发光,由炽热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
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球状天体,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太阳的大气结构即为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②产生“磁暴”现象;③产生极光。
3.行星?
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它们不发光,质量比太阳小得多。太阳系目前已知的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日食?
当太阳、月球、地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月球阴影掠过地球,会造成日食。依目视太阳被月球遮掩的多少,可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
5.月食?
当太阳、地球、月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内,则会形成月食。依地球遮避阳光照射到月面的多少,可分为月偏食和月全食。?
6.区时 ?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按这种办法,每隔经度l5°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为中时区或零时区,往东、往西各划分成l2个时区。?
7.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l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在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总是比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早24小时,这样东、西十二区,虽然钟点相同,但日期总是相差一天,即东十二区任何时候都比西十二区要早一天。?
8.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也叫岩溶地貌,桂、黔、滇广泛分布。 ?
9.河口三角洲?
在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河口三角洲。三角洲可分为四类:扇形三角洲(尼罗河、黄河)、鸟足状三角洲(密西西比河)、多岛状三角洲(珠江、恒河)、尖头状三角洲(意大利的台伯河)。
10.堰塞湖 ?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中国东北的镜泊湖即是典型的熔岩堰塞湖。?
11.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12.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13.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14.四大河流?
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
15.五岳 ?
(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16.五湖?
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17.四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伍』 地理有什么知识讲座
<<中国地理知识讲座>><<地理人文知识讲座>><<地理标志保护法律知识讲座>><<记“足不出户,鸟瞰世界”地理知识讲座>> <<天文知识讲座>><<“南极地理”科普知识讲座>>
『陆』 第十一届地球小博士全国中学生地理科普知识大赛初
DDBDC6-10AACDC11-15CBBCC16-20ADDCC21-25AAADA26-30BBBDB31-35DCDAC36-40DAADC第十一届地球小博士全国中学生地理科普知识大赛初
『柒』 第十届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普知识大赛初中组作文
我国地域辽阔,气象变化万千,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也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然而今年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却正在威胁着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7个小麦主产省份。很多地方甚至从去年10月下旬以来,连续100多天没有下过一场像样的雨雪,土地龟裂、河流干涸,地里的冬小麦面临绝产危险。据山东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统计,进入三月以来,山东全省平均降水只有十毫米,比历史同期偏少三分之一,因大旱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二千八百五十五万亩,其中重旱面积达四百二十五万亩;全省有一百八十九万人、五十二万头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部分村庄缺水严重。山东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今年的特大干旱从气象学的角度讲,有以下三点原因:1、冷空气势力比较弱。中高纬度纬向环流盛行,而偏北的经向气流较弱,很难将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带入中国;2、暖湿气流偏弱,华北冬季降水主要的水汽源地来自渤海,即回流。这种回流需要适当的偏东风支持,而华北通常受冬季风控制,缺少东风回流条件配合,缺乏充足的水汽,就不会有降水产生;
追问:
额。。我说的是选择题
『捌』 生活地理,入门级常识,人手一份,你漏了哪些
接下来为大家科普这些常用的地理知识:
☆ 公历:年、月、日、星期(以地球绕内太阳公转的周期制定)
☆ 阴历(容以月相变化的周期制定)
☆ 闰年与平年:公历中,被4整除是闰年。闰年366天,平年365天。
『玖』 7部地理科普纪录片 怎么可以把地理讲得这么有趣
1.地球的力量
Earth: The Power of the Planet
豆瓣评分:9.4
这部纪录片也被称作“地球自传”,由BBC团队历时三年拍摄制作,走访世界各地,探寻了45亿年来地球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纪录片的解说人 Dr.Iain Steward 是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由他为我们细说地球的故事,讲解通俗易懂,穿插真人现场演示,很有说服力。
纪录片共有五集,孩子们可以了解到地球的形成历史和构成要素:原来是火山、大气、冰川、海洋这四种力量联合起来塑造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星球,它们也是人类以及所有生命的源头。
第1集:火山(Volcano )
第2集:大气(Atmosphere)
第3集:冰川(Ice)
第4集:海洋(Oceans)
第5集:珍稀地球(Rare Earth)
无论是地理跨度、探险设计还是拍摄技巧,BBC这部耗时三年的纪录片处处可见其诚意和用心。画面极其精美,大量俯视远景,非常开阔。
与很多自然纪录片表达的环保思想不同,这部片子并没有很多的站在人类的角度来看待地球,而是站在一个宏观的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上来观察。人类不过是地球45亿年来发生的种种的一个片段而已。所以,到底是人类要保护地球?还是人类要保护自己?值得更深的思考。
2.地球造人 How Earth Made Us
豆瓣评分:9.2
这部纪录片第一次通过电视展现地球的神奇力量对人类发展的影响,BBC制作团队跑遍全球,收集了人类文明受四大自然因素水、金(地球内部)、火、风影响的历史痕迹。
解说还是地理学家 Iain Stewart,他从地质学、地理学和气候的角度,带领观众探究地球是怎样改变人类生活的。
纪录片共有五集,前四集讲述地球的四种自然形态对人类的影响,最后一集分析了人类的活动怎样改变了地球的面貌,片子很好地诠释了的人类和地球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1集:地球深处(Deep Earth)
第2集:水(Water)
第3集:风(Wind)
第4集:火(Fire)
第5集:人类星球(Human Planet)
影片将历史故事的讲述和绚丽的摄影镜头紧密结合,有网友看完后说,又一次被BBC震惊了,怎么可以把地理和历史讲的这么有趣、这么惊险!航拍、特效、模拟场景等都很精致,看完很感动,也很震撼,对自然、历史又有了新的想法。
3、寰宇轨迹 Orbit - Earths Extraordinary Journey
豆瓣评分:9.1
地球的公转、自转运动有点抽象,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起来也有点困难。BBC这次又来了一次壮举,他们的制作者跟随地球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绕日航行,见证了这一年的奇异旅程带给地球的变化。
这部纪录片首次展示了地球绕日环行的全过程,把基础的地理知识用CG动画和亲身体验的方式呈现,让地球运动部分表现的更通熟易懂,形象直观,画面唯美精致,很值得学生看看。
纪录片中,从更替的四季到破坏性的气候现象,科学家们绕太阳环行感受由航行带来的极致体验;他们也试图向观众解释在时间的长河中,地球轨道如何发生着变化,以及这些微妙的变化给地球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网友@Au.尚:
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绝佳的科普作品。气象、地理、空间都涵盖到,远不像当初学的时候那么枯燥。
4、向深海出发
Oceans
豆瓣评分:8.9
这是一部BBC海洋系列的地理科普纪录片,也是一部集中了生物、探险、科考、环境等各类题材的综合性专题纪录片。
英国科学考察团队耗时近1年,深入海底的未知领域进行了研究探索。在整个科考过程中,科学工作者们在全球海洋范围内,对地球上的七大地区海洋、近1000多处海底深处进行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探索。他们记录下了无数令人难以置信的最新发现,这些发现的科学研究意义重大,它们不仅填补了此前海洋生物学有关记载的空白,而且也就此揭开海洋研究的新的篇章…
这个系列总共包括8集:
第1集 加利福尼亚湾(The Sea of Cortez)
第2集 南大洋(The Southern Ocean)
第3集 红海(The Red Sea)
第4集 大西洋(The Atlantic Ocean)
第5集 印度洋(The Indian Ocean)
第6集 印度洋近海(The Indian Ocean - coastal waters)
第7集 地中海(The Mediterranean Sea)
第8集 北冰洋(The Arctic Ocean)
5、大陆的崛起
Rise of the Continents
豆瓣评分:8.5
了解了海洋知识,再来认识一下大陆版块。这部纪录片还是出自BBC,解说依然是Iain教授,主要介绍了地球几大板块的形成过程:非洲、澳洲、美洲、亚欧大陆版块的形成及奇特的地理地貌。
第1集:非洲(Africa)
非洲是人类诞生的地方,似乎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但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发现,非洲从远古大陆分裂出来后,造成了今天的种种面貌,野生动物,贫穷与财富,甚至古文明。
第2集:澳洲(Australia)
澳洲,它在我们印象之中是偏远孤绝。看似千百万年恒久不变,但其实澳洲有一段截然不同的历史。科学家开始探索钻研,在炙热的沙漠焦土下,发现到一些能揭示过去的蛛丝马迹。
第3集:美洲(The Americas)
美洲,包括北美洲与南美洲。科学家揭示美洲大陆怎从远古大陆分出来,以及美洲大陆历史怎推动物种演化,缔造出我们认识的今天的美洲。
第4集:亚欧大陆(Eurasia)
亚欧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大陆,从葡萄牙西岸一直延伸至俄罗斯的太平洋海岸,人口46亿。科学家开始揭示这块巨型大陆形成的过程,种种证据表明亚欧大陆,是在一连串巨大碰撞中诞生,好像汽车慢慢碰撞,最终导致文明的诞生…
6、国家地理:河流与生命系列
National Geographic:Rivers and Life
豆瓣评分:8.5
这部纪录片来自美国国家地理纪录片频道,介绍了世界最著名的六大河流: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恒河、长江与莱因河,寻找这些大河的源头、历史与变化。
纪录片主要探索了人类与大河系统的多变关系,用河流串起了人们的生活,展示了生活在大河流域的数百万人是如何受到这些河川影响的。
除了能认识与大河和谐共存的原住民、现代贸易商、艺术家与工匠之外,还可以了解到各大城市是如何透过21世纪尖端科技,防止这些古老大河造成水患的…
纪录片共有6集:
第1集:亚马孙河(Amazon)
第2集:恒河(Ganges)
第3集: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第4集:尼罗河(Nile)
第5集:莱因河(Rhine)
第6集:长江(Yangtze)
网友@Lugege:
片子很有条理性,整体都非常好。河流哺育人类,人类又利用改造河流。河流的命运都是差不多的,不同的只是程度与因地而异衍生的文化。
7、BBC:神奇季风
Wonders of the Monsoon
豆瓣评分9.7
季风,地球上最伟大的自然奇迹之一,初高中地理课上都会学到。季风塑造了不同地区的野生动植物,也孕育了不同地区的多样文化。这部BBC五集纪录片从季风系统的生态角度,带领观众在宏观微观层面认识季风区的人和动物,介绍了从喜马拉雅山到澳大利亚北部的奇特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