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的地理环境
Ⅰ 福建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
福建靠近北回归线,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全省70%的区域≥10℃的积温在5000-7600℃之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类聚居以及多种作物生长。
气候区域差异较大,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闽东北、闽北和闽西属中亚热带气候,各气候带内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异也较明显。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河网密度达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赛江)发源于浙江,汀江流入广东外,其余都发源于境内,并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交溪、汀江5条。闽江为全省最大河流,全长577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75.7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6099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半。由于属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资源蕴藏量居华东地区首位。
Ⅱ 福鼎的地理环境
福鼎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南濒东海,东北界浙江省苍南县,西北邻浙江省泰顺县,西接柘荣县,南连霞浦县,介北纬26°52′~27°26′,东经119°55′~120°43′之间。北至分水关旧城墙,西北至溪头尖岭下,西南至仙蒲目海尖,南临东海,东南包括星仔岛及周围海域,东至双华南山尖。东西最大横距79.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7.4公里,陆地面积146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959.7平方公里。
福鼎县海域总面积14959.7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432.7公里,其中泥岸长168公里,沿岸多港湾。沿海海域水深一般为10~20米,岛礁外侧水深大多为30~40米,水温18℃~20℃,盐度18%~30.8‰,境内主要水系水北溪、照澜溪、百步溪等多条水流注人,带来丰富的饵料,适宜鱼类栖息生长,可养殖海域面积91.7平方公里。全县还有可利用养殖的河塘水库面积43.6平方公里,除少数水域外,大多水质良好、水温适宜、饵料丰富,为淡水养殖提供良好条件。
鱼类有500多种,其中多数为暖水性鱼类,温暖性鱼类次之。从生态类型看,以底层、近底层鱼居多,中上层鱼次之。可供海洋捕捞的经济鱼达100多种,主要品种有黄鱼、带鱼、鳗鱼、鳓鱼和鲳鱼等。70年代前,大黄鱼为福鼎主要捕捞品种之一。1960~1963年采取敲罟作业时,大黄鱼遭到滥捕,黄鱼资源受损严重。之后,虽然严格禁止敲罟作业,但至80年代,大黄鱼资源仍日见枯竭,捕获量逐年减少。1995年,在福鼎海区已很难捕到大黄鱼。带鱼是福鼎海上捕捞另一重要鱼类,80年代前捕获量不稳,多的年份近万吨,少的年份仅200多吨。1991~1995年平均产量约为2000吨,仍为福鼎沿海存量较丰富的鱼种之一。鳗鱼(又名海鳗)属暖水性,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底层鱼类,在福鼎渔场分布较广。延绳钓、底拖和围缯均可捕获,但资源逐年衰退。1991~1995年年产在350吨左右。福鼎台山岛海域是省内6个白鳓鱼产卵场之一,也是主要捕捞海区。此外,鲳鱼、鲨鱼、马鲛也有一定存量,近海的丁香鱼、梅童鱼、龙头鱼也是主要捕捞鱼种。
淡水经济鱼类有20多种,主要有青鱼、草鱼、鲢鱼、鲫鱼等。
福鼎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经调查鉴定,木本植物有74科212属491种。其中裸子植物9科18属29种;被子植物65科194属462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61科181属432种;单子叶植物4科13属30种(其中竹类植物7属19种)。
Ⅲ 福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地理环境
福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内主要水系有5条,即黄兰溪、秀溪、龙亭溪、蟾溪和首洋溪,均属于交溪水系支流穆阳溪。穆阳溪发源于福建省政和县镇前,流经周宁县荷洋及福安市境内的社口、穆阳、康厝、溪谭至赛岐镇廉首村前与富春溪汇合。总长116公里,境内长度46.4公里;流域总面积1389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518平方公里。
流经白云山景区的秀溪,流域面积为4.9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20万立方米。
流经九龙洞景区的蟾溪,全流域面积达4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870万立方米。流经福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长约6.7公里。
流经龙亭峡谷景区的龙亭溪,流域面积76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9.84亿立方米。流经福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长约16公里。
流经黄兰峡谷景区境内的黄兰溪属穆阳溪支流下逢溪,长约9公里,流域面积为68.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8045万立方米。
流经金钟山景区的首洋溪,全流域面积为9.5平方公里,流经福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境长约5.5公里,年径流量1190万立方米。 白云山地质构成以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南园组第二段火山碎屑岩类为主,主要是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岩石呈浅灰、灰、深灰、灰紫、紫色,致密块状,新鲜者貌似凝灰熔岩,塑性岩屑、塑性玻屑呈定向断续排列(风化后更为明显),显示似流动构造。岩石具熔结凝灰状结构,由晶屑、塑性岩屑、塑性玻屑及火山灰组成。此外,还有花岗岩零碎出露,主要是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第四次侵入的花岗斑岩。境内龙亭溪及其支流蟾溪等峡谷河床上雕琢出无数个形态各异的垂直洞穴、漂砾和石臼等。
白云山风景区位于控制着福安市地形骨架的三大山脉之一的洞宫山脉南段。境内西南地势平缓,山顶浑圆,东北坡山势险峻,峭壁林立,山脊如削,沟壑阴深,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主峰海拔1449.2米。风景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河流多沿断裂破碎带深切,使得地势陡峻,峭崖连绵。由于冰川运动的影响和河流下切,造成东、西两条深切峡谷——黄兰峡谷和龙亭峡谷。
Ⅳ 关于福建的地理知识和介绍
1、位置境域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2、地形地貌
福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
3、气候
福建靠近北回归线,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全省70%的区域≥10℃的积温在5000-7600℃之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4、水系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河网密度达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赛江)发源于浙江,汀江流入广东外,其余都发源于境内,并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交溪、汀江5条。
福建,简称“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福州,福建省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下辖9个省辖市,12个县级市,44个县,29个市辖区。
(4)福安的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福建的自然资源:
1、土地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2010年全省土地总面积1239.34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095.55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72.92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70.87万公顷。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33.85万公顷。
2、海洋
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居全国第二;海岸线曲折率1:7.01,居全国第一位。曲折的海岸线形成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2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东山湾、厦门湾、湄洲湾、兴化湾、罗源湾、三沙湾、沙埕港等7个,重要的海港有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等。
3、森林
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5.95%,居全国首位。拥有1.15亿亩的森林面积,全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的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如三明莘口格氏栲保护区、建瓯万木林保护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福建林区可分为中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和东部亚热带季风雨林区。
4、矿产
福建省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截至2001年底,福建省已发现矿种118种,主要矿产有铁、锰、铜、铅锌、钨、钼、铌钽、金、银、无烟煤、石灰岩、萤石、叶蜡石、石英砂、高岭土、饰面用花岗岩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福建
Ⅳ 福安有哪些名胜古迹
1、柏柱洋
柏柱洋位于福安市溪柄镇东南方,距市区40公里,是通往霞浦、太姥山的必经之路。四周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中间一马平川,良田万顷。境内有一奇石,形如白柱,因“白”字为民间忌字,故改为柏柱洋。
2、狮峰寺
狮峰寺又称狮峰广化禅寺。位于福安市柏柱洋狮峰山麓,距县城30公里。寺始建于唐景福元年,明武宗曾游此寺,御题寺匾“广化禅林”。2006年5月25日由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寺中还留有大量丰富的历代文人墨客的名作佳句。
3、九龙祭瀑布
九龙祭瀑布属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安市周宁县七步乡,距城东南14公里处。由九级大小瀑布组成,总落差为300米。九龙祭瀑布群被誉为“福建第一”、“华东无二”,1987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4、廉村
廉村位于福建宁德福安市溪潭镇穆阳溪中游西岸,旧名富溪津、石矶津,是唐朝福建第一个进士薛令之的故乡,被喻为开闽进士第一村, 又因薛令之为官清廉,被御赐“廉村”、“廉水”、“廉岭”之名。
廉村历代人才辈出,自唐至清,获取各种功名者共50多人,宋大观三年(1109年)到南宋宝祐三年(1255年),146年间,有进士23人,出现(陈雄)一门五进士、父子兄弟三代俱登高第的奇迹。宋代朱熹与其父朱松都曾到廉村讲学。
5、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福建省福安市西北部,距市区55公里,因白云常绕而得名。白云山后峰西坡有始建于明正德四年的“冷水寺”,后毁,1987年重建,寺前有“天池”,盛产午时莲。
2010年10月3日23时,由屏南白水洋、鸳鸯溪、福鼎太姥山、福安白云山共同组建的宁德地质公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获得“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Ⅵ “福建 福安市” 属于福建的什么地理位置
属于闽东地区!
Ⅶ 福安市属于哪个省
福建省
福安,本为幸福安康的意思,另有城市福安,是福建省宁德市辖市,是海西东北翼的交通枢纽和闽浙赣内陆的重要疏港通道,环三都澳区域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是全国及福建省畲族人口最多的县份。
【地理环境】
福安广场全景
福安,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台湾海峡西岸,地理坐标为北纬26°41′—27°24′,东经119°23′—119°51′,辖区东西相距37千米,南北相距80千米。东邻柘荣县、霞浦县,西连周宁县,北毗寿宁县、浙江省泰顺县,南接宁德市、三沙湾。福安地处闽东地理中心,闽东山地北部,鹫峰山脉东南坡,太姥山脉西南部、洞宫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地势从东、西两侧向交溪谷地倾斜。交溪、穆阳溪纵贯中部,向东南注入三都澳。海岸线长100千米,有岛屿13个。沈海高速公路、104国道纵贯市境,小浦公路横穿中部。赛岐港为闽东主要港口。年均气温13.6℃~19.8℃,年降雨量1350~2050毫米,无霜期平均为287天。[2][3]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福安设有2个省级开发区,下辖18个乡镇3个街道:闽东赛岐经济开发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城南街道、城北街道、阳头街道、城阳乡、坂中畲族乡、赛岐镇、穆阳镇、穆云畲族乡、康厝畲族乡、溪潭镇、甘棠镇、下白石镇、湾坞乡、溪尾镇、松罗乡、溪柄镇、潭头镇、上白石镇、范坑乡、社口镇、晓阳镇。[4]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福安城市一角秦属闽中郡,汉初隶属闽越国,公元前85年(汉始元二年)属冶县,东汉为会稽南郡地,三国属吴国建安郡东安县地,晋、南朝属温麻县。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属原丰县,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属闽县,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起属长溪县。[10]
公元1245年(南宋淳佑五年)析长溪县西北二乡、九里建福安县,直隶福建路福州。公元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福安县改属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福宁州。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福安县隶属福州府。公元1455年(景泰六年),划出平溪里的十一至十四都归新置寿宁县。公元1473年(成化九年),福安县属福宁州。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福宁州升为福宁府,福安县隶属福宁府。
公元1913年(民国2年),福安县隶属东路道(道治在今闽侯,民国3年改称闽海道)。公元1925年(民国14年),福安县直属福建省。公元1934年(民国23年)7月,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公元1935年(民国24年)10月,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长乐县,公元1938年即民国27年移驻闽侯)。公元1942年(民国31年)5月,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次年9月移驻闽侯)。公元1943年(民国32年)9月,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公元1947年(民国36年)4月,隶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
公元1949年(民国38年)7月19日,福安县解放。9月30日,福安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1950年3月改为福安专区)。1970年2月,福安专区革命委员会机关迁驻宁德,1971年6月,福安专区改称宁德地区,福安县属宁德地区。1989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准福安撤县建市,仍属宁德地区。现由宁德市代管。
1958年9月,全县设15个公社、445个生产大队。1984年废弃“政社合一”制度,全县设5个镇、10个乡、3个畲族乡。
1990年,福安市辖有8个镇、8个乡、3个畲族乡,20个居委会、449个村委会,230个居民小组、2140个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9万人,汉族人口占88.73%,畲族人口5.8万人,为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县(市)。市人民政府驻城区中兴路26号。
1997年,福安市面积1880平方千米,人口56.7万,畲族占总人口的11.5%。辖3街道11镇4乡3民族乡:阳头街道、城北街道、城南街道、赛岐镇、穆阳镇、甘棠镇、下白石镇、溪柄镇、上白石镇、社口镇、潭头镇、晓阳镇、溪尾镇、溪潭镇、城阳乡、范坑乡、湾坞乡、松罗乡、坂中畲族乡、穆云畲族乡、康厝畲族乡。市政府驻韩阳。
2003年,福安市辖3个街道、11个镇、4个乡、3个民族乡:阳头街道、城北街道、城南街道、赛岐镇、穆阳镇、甘棠镇、下白石镇、溪柄镇、上白石镇、社口镇、潭头镇、晓阳镇、溪尾镇、溪潭镇、城阳乡、范坑乡、湾坞乡、松罗乡、坂中畲族乡、穆云畲族乡、康厝畲族乡。[5]
[编辑本段]【经济建设】
经济概况
2008年,福安完成生产总值109.47亿元,增长21.5%;财政总收入7.66亿元,增长47.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92亿元,增长39.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6.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居宁德市第一。
农业经济
2008年,福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87亿元,增长4.9%。粮食总产10.30万吨;茶叶、葡萄、水产、畜牧四大产业产值17.83亿元;成功举办“坦洋工夫”杯首届海峡茶艺小姐电视公开赛、第二届南国葡萄文化节;完成茶树品种调整400公顷;推广葡萄设施栽培40公顷;新增造林1600公顷。新增省级和宁德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拥有省级农业品牌5个,成立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或协会50多家。30个新农村试点示范村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完成村级供水工程56处、海堤除险加固2.8千米、“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187千米。
工业经济
2008年,福安工业总产值175.6亿元,增长3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6.38亿元,增长40.8%。电机电器、船舶修造和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51.65亿元,其中电机电器业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增长27.5%;船舶修造业产值40.15亿元,增长60.6%;食品工业产值9.5亿元,增长26.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亿元企业7家,白马、泰格、安波3家企业产值突破5亿元。“泰格”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实现宁德市工业企业国家级品牌零的突破;新增省级着名商标4个、省级名牌产品10个。六大工业集中区建设全面推进;成立了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分院、船舶交易管理中心、全国首家农业担保机构——福建恒泰担保有限公司等产业配套组织。
第三产业
2008年,福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9亿元,增长17.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农家店160多家,海峡大茶都一期初步建成,签约入驻茶商170多家。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20个,完成投资7.76亿元,增长74.3%;销售面积28.1万平方米,增长112.6%。完成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冰臼群自然景观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工作全面启动;溪塔葡萄沟获得国家AA级旅游景区称号并正式对外营业,全市旅游接待量达10多万人次。
外经外贸
2008年,福安出口总值3.54亿美元,增长44.6%。电机电器出口突破3亿美元,年自营出口总值超过800万美元企业达12家,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9家,安波公司荣获全国首家电机出口免验资格,凯捷利集团获得产品免检资格。招商引资取得成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95万美元,增长63.5%。“6·16”宁德投洽会、“9·8”中国投洽会、香港投洽会共签约项目17项,总投资42.38亿元,已动工或投产11项。“6·18”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对接项目55项,总投资4.4亿元。晋京举办特色农产品展示推介和山海经贸对接活动,签约项目6项,总投资2亿元。世界超强电机企业——台湾东元集团电机工业园项目成功签约。[6]
[编辑本段]【社会事业】
项目建设
2008年,福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4亿元,增长35.3%。8个省、宁德市重点项目、19个考核类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2亿元和3.77亿元。50万吨冷轧硅钢一期、潭头水电站、变电所建设、湾坞环岛路一期等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银嘉电机、立松铸造、甘下线奎聚段改线、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扩建等项目进展顺利;西部通道一期、火车站站前广场通站道路、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等项目动工建设,输变电线路征地工作基本完成;宁武高速福安段、白马港铁路支线、大唐火电厂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百日会战投入经费1700多万元,实施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民生保障
2008年,福安实施省级重点科技项目16项、宁德市级科技项目3项,专利授权142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教育对县督导达到宁德市二类优秀标准,高考专科以上上线率70.2%,二中、三中晋级为二级达标,六中、八中通过三级达标验收;实施中小学危改、布局调整项目14个,改造农村薄弱初中和寄宿制完小校20所。完成松罗、湾坞等卫生院改造,落实卫生院在岗人员工资及项目补助735万元。阳头察阳黄氏宗祠、晓阳太后宫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坦洋、楼下村成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建设村级广播室106个,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120个、“模改数”272个村。获得宁德市第八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第一名,福安籍运动员林忠仔两次获得国际性射击比赛冠军。计生工作实现三类先进市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7.32‰。
人民生活
福安别墅新区2008年,福安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82元,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4966元,增长13.9%。全市新增就业6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9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万人。失业、医疗、养老、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人数13.7万人次,发放农村低保2.9万人2136万元、城市低保5196人39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1.7万户41.2万人,参合率81.2%,直接受益农民8314人次,补偿医疗费1051万元;2375名医改前破产关闭的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纳入医疗保险。实行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经济适用住房一期建设正式启动。发放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和限额项目资金91.6万元,争取库区设施改造资金270万元。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受益学生3.1万人,城区中小学校接纳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4400人。[11][6]
[编辑本段]【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福安十景(坦洋醉茶、白马飞虹、富春揽翠、柏柱寻踪、古塔凌霄、瓜溪叠瀑、狮峰听禅、廉水清风、白云佛光、蟾溪问石);[7]白云山、葡萄沟、绿竹长廊、福安狮峰寺、福安冰臼;[8]
文化遗迹:古廊桥、奎光阁、凌霄塔、廉村古道、廉村古宅、廉村古屏风、理学名宗、东宫侍读;[9]
[编辑本段]【名优特产】
坦洋工夫红茶: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被中华名人协会指定为中华名人特供茶。[6]
Ⅷ 福安的地理环境
福安市位于鹫峰复山脉东南坡制,太姥山脉西南段,洞宫山脉东南延伸部分。气候温暖湿润,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所处地理纬度低,濒临东海,受季风环流影响,具有四季分明,夏季稍长,冬季稍短;光热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明显,台风频繁;雨量集中,夏旱突出等特点。又由于福安背山临海,境内以山地为主的地貌,类型多样,高差悬殊,气候还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区域性特点。 极端最低气温-9.5℃(1961年1月18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3.2℃(1967年7月17日),无霜期240-330天,木兰溪以南几乎全年无霜。年平均降水量800-1900毫米。 春季:气温开始呈波动性回升,气温变化大。晴雨天气交替出现,以阴雨天居多,降水强度较大。 夏季:春末夏初多梅雨,降水强度增大。盛夏有短暂的酷暑,境内的河谷小盆地是福建省的高温中心之一,多台风暴雨。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天气晴朗少雨,温度较春季高。 冬季:除山区外一般无严寒,霜雪少见,南部受海洋的调节,霜雪更少。
Ⅸ 福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
福建地理位置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度30分至28度22分,东经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人口3488万,现有9个设区市,下设14个县级市,45个县和26个市辖区。。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福建成为历史上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为“海上丝绸之路” 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宋元时期,泉州已取代杭州、四明(今宁波)、广州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对外贸易中心,是当时世界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中国伊斯兰教等文化胜地。明万历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多由福建出海。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与广东一道作为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及对外开放和进行综合改革实验的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福建深水海港、国际航空港和陆上铁路、公路等综合运输网络的逐步完善,未来福建仍将作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发挥重要作用。
福建气候
福建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有山脉阻挡寒风,东南又有海风调节,温暖湿润为气候的显著特色。年平均气温15℃-22℃,从西北向东南递升。一月5℃-13℃,七月25℃-30℃。极端最低气温-9.5℃(1961年1月18日,泰宁;1967年1月16日,屏南);极端最高气温为43.2℃(1967年7月17日,福安)。无霜期240-330天,木兰溪以南几乎全年无霜。年平均降水量800-1900毫米,沿海和岛屿偏少,西北山地较多1963年9月13日马祖降水380毫米,为本省日降水量最高记录。每年5-6月降水最多夏秋之交多台风,常有暴雨。春旱、暴雨后的洪水及台风造成的灾害需注意预防。
Ⅹ 福建的地理环境
福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
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岸线十分曲折。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港湾众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等6大深水港湾。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平潭岛现为全省第一大岛,原有的厦门岛、东山岛等岛屿已筑有海堤与陆地相连而形成半岛。 1950年代起,由于地形多山并长期处于战备状态,福建铁路发展步履艰难。21世纪以来,按照“构筑高速铁路,加强出海通道,贯通区域线路,完善海西路网”的总体思路,海峡西岸经济区将着力构建“三纵六横九环”的海峡铁路网。按照规划福建省铁路运营里程将达6000公里,进出省通道在10个以上,将形成九个设区市的快速铁路环线,相邻设区市之间1小时交通圈,福建省所有县(市、区)一小时内上快速铁路。一个系统、完善、先进的海峡西岸铁路网将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到2015年福建福建省铁路网规模争取达到4800公里,届时,福建的交通将更加方便快捷。
截止2013年12月,福建省已建与在建铁路有:峰福铁路、鹰厦铁路、赣龙铁路、梅坎铁路、漳泉铁路、温福高速铁路、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向莆铁路、厦深铁路等已经建成,基本形成铁路网。
2015年6月28日,省内首条设计时速350km的高速铁路——合福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其中在建铁路有:福平铁路(在建)、南三龙快速铁路(在建)、浦建梅高速铁路(在建)、赣龙铁路复线(在建)、衢宁铁路(在建)等。
古时候,福建与中原交通闭塞,开发较晚。见诸记载的,在秦汉以后才有与邻省的通道。三国孙吴五次进攻福建,促进福建道路的开辟。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率部入闽“刊山七百里”,为闽浙开辟一条新通道。唐宋时期,福建驿道发展,邮驿制度渐趋完备;到了清代,形成较完善的陆路交通网。但由于境内高山连绵,河谷遍布,始终未能发展为车马大道。
辛亥革命后不久,许世英任福建巡按使,开始筹建福州城区马路,于民国5年(1916年)修成由水部门经王庄至台江福新街的福州第一条马路;并组织官商合办的延福泉汽车公司,计划修建南平经福州至泉州的汽车路,于翌年修成福州西门至洪山桥的5公里,为福建省修筑公路的先声。当时闽南沿海一带,爱国华侨热心桑梓建设,多由海外侨胞及当地绅商,发起修筑公路。民国8年,开始兴筑漳浮公路,为全省第一条公路。然而因军阀割据,连年战乱,公路建设深受影响,终北洋政府时期,全省仅修公路412公里,且多限于闽东南一带。30年代,福建公路开始有了发展,国民党政府为了军事需要,修筑了闽粤、闽赣、闽浙等省际公路干线。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内地虽仍有新建公路,但通海干线及沿海公路多被破坏。解放战争后期,又因国民党军队败退时沿途破坏严重,且又长期失修失养,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仅存破烂不堪的公路3384公里,能通车的仅有945公里,而且标准低,路况很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为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50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公路建设。一方面,要完成华东支前公路修建任务,以支援解放大业,巩固海防;另一方面,又要全面恢复被破坏的公路,以支援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至1952年底,胜利完成了支前、恢复时期公路重点建设任务。1954年底,已全面完成原有公路的恢复改造任务,公路技术状况明显提高,公路面貌焕然一新。1955年,开始进入大规模的新线公路建设时期,至1957年底,全省通车里程已达6034公里,不通公路的县份只剩下5个。这是福建公路发展的高峰年代,它奠定了福建公路的基本骨架。1958年,在贯彻执行“全党全民办交通”和“地群普”(即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修路方针中,县乡公路迅速发展,年底便实现了县县通公路。196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3269公里,使80%的人民公社(乡镇)和55%的生产大队(村)有了公路。1966年至1976年,公路建设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处于曲折发展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公路交通事业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执行,进入开创新局面的时期。公路工作从过去单纯抓专业养护管理转变为抓整个公路行业管理;从封闭式的靠养路费投资转变为开拓式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集资修筑公路;从过去比较单一发展公路网转变为重视向外辐射发展与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运输联网。逐步形成以厦门经济特区、福州—马尾经济开发区、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为中心,向沿海和内地辐射的新公路网。据统计,改革开放11年来,全省新增公路10921公里,新建桥梁2553座,74273米。截至1989年底,全省通车里程已达40030公里,比1949年解放时的945公里增长42倍多。全省平均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2.43公里,名列全国第五位,使福建由一个陆上交通十分闭塞、落后的省份,建成一个以省会为中心,连接全省各地市县、工矿基地、主要港口、旅游胜地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2012年,公路通车里程94660.86公里,比上年增长2.5%。其中海西高速公路网3500公里,增长29.2%。
2012年完成货物运输量情况:完成货运量59430.78万吨,比上年增长13.1%;完成货物周转量771.0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9%。
2012年完成旅客运输量情况:完成旅客发送量75044.16万人,比上年增长2.4%;完成旅客周转量368.5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3%。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2010年全省土地总面积1239.34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095.55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72.92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70.87万公顷。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33.85万公顷。
耕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沿河流域、山间谷地与低丘陵梯田等地。红壤、黄壤为福建省主要土壤类型,砖红壤性土与砖红壤化红壤也有分布。 常住人口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福建省常住人口为3689421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471483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179381人,增长6.28%,年平均增长率为0.61%。
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3.13万人,死亡人口23.32万人。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1949万人,女性人口1890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3.12(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5周岁以上至65周岁以下(不含65周岁)的人口2892万人。65周岁及以上人口324万。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240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1436万人。
家庭户人口
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1206844户,家庭户人口为3339766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3人减少0.55人。
年龄构成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705674人,占15.46%;15-59岁人口为26976145人,占73.12%;60岁及以上人口为4212397人,占11.4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12140人,占7.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5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6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8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
城乡人口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1064429人,占57.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5829787人,占42.9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6632419人,乡村人口减少4453038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5.52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而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11074527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830446人。具有外省户籍的迁入人口为431360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5163304人,增长87.35%,具有外省户籍的迁入人口增加2168334人,增长101.08%。 福建省人口常住地区分布情况地区 人口数 比重(%)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福建省 36894216 100 298 福州市 7115370 19.29 581 厦门市 3531347 9.57 2078 漳州市480998313.04373龙岩市25595456.94135莆田市 2778508 7.53 673 三明市 2503388 6.78 109 泉州市 8128530 22.03 720 南平市 2645549 7.17 101 宁德市 2821996 7.65 210 以上数据来自六普常驻
受教育程度
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08467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193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977607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99477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967人上升为836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0602人上升为138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708人上升为3788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8317人下降为29801人。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9984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600503人,文盲率由7.20%下降为2.44%,下降4.76个百分点。 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6097361人,占97.8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96855人,占2.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962607人,增长5.75%;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16774人,增长37.37%。
福建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有54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58.38万人,占福建省总人口的1.7%。其中:畲族人口37.51万人,占福建省少数民族人口的64.3%,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2.9%,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回族人口10.98万人,占福建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8.8%;高山族人口477人,约为大陆高山族人口的10%,是祖国大陆高山族人口较多的省份。福建省少数民族人口万人以上的县(市、区)19个,千人以上的乡(镇、街道)150个,有18个民族乡(其中:畲族乡17个,回族乡1个)和一个省级民族经济开发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555个少数民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