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与地理
① 孟德斯鸠是如何论述法律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的
孟德斯鸠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历史的命运归根专结底要以个属别政治活动家(主要是立法者)的意志为转移。孟德斯鸠特别强调地理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小,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孟德斯鸠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虽然不一定正确,但却具有反宗教神学的性质,它证明: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不是由上帝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自然界本身的原因决定的。
② 法国地理和环境5000字
法国全称法兰西共和国,国名源于中世纪前期的法兰克王国。自从法兰克王国分裂后,西部法兰克王国沿用其名称并演变为法兰西。“法兰西”(France)这一称呼最早出现于11世纪的《罗兰之歌》中。现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在汉字文化圈中,中国称其为法兰西,简称法国。法国是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呈对称的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靠陆。
法国本土面积为543965平方公里,包括海外领土面积为632834平方公里。[3] 边境线总长度为5695公里,其中海岸线为2700公里,陆地线为2800公里,内河线为195公里。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濒临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等。法意边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为欧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卢瓦尔河(1010公里)、罗讷河(812公里)、塞纳河(776公里)。
法国本土西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从西北往东南由600毫米递增至1000毫米以上。[4] 1月平均气温北部1-7°C,南部6-8°C;7月北部16-18°C,南部21-24°C。
法国主要矿藏为铁矿,次为铝矾土和钾盐矿。铁矿蕴藏量约10亿吨,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煤炭储量几近枯竭,所有铁矿、煤矿均已关闭,所需矿石完全依赖进口。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能源主要依靠核能,约78%的电力靠核能提供。此外,水力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约1556.5万公顷,覆盖率28.6%。[
法国的行政区划分为大区、省和市镇。省下设专区和县,但不是行政区域。县是司法和选举单位。法本土共划为22个大区,其下又分为96省,4个海外省(即1个海外大区辖有1个海外省)、4个海外领地和2个具有特殊地位的行政区。全国共有366679个市镇。[2] 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万个,人口超过3万人市有231个,人口超过10万的市有37个。
在法国本土,国家铁路网通往除科西嘉岛以外的各个地方,铁路总长31939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4176公里,高速铁路2000公里,双线或多线铁路12132公里。高速火车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2014年仍保持每小时574.8公里的火车速度世界纪录。2011年铁路旅客周转量为1040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为342亿吨公里。
法国公路网是世界最密集、欧盟国家中最长的,总长度超过9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000公里。2011年公路旅客周转量为8638亿人公里,其中使用私家车的旅客周转量为8127亿人公里,公共汽车为511亿人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为3159亿吨公里。
内河航道总长8500公里,其中可通行1500吨级以上船舶的航道约1900公里。巴黎是主要内河港口。2011年货物周转量为79亿吨公里。主要海港有马赛港、勒阿弗尔和敦刻尔克港。2011年法国本土海港总吞吐量5亿吨。
2011年航空旅客周转量近1.54亿人次。153个为民用机场通达134个国家和地区的529个城市。主要航空公司为法航,主要机场有巴黎戴高乐机场和奥利机场、尼斯机场等。
法国全国总人口6600万(2014年1月1日),其中法国本土6390万,2013年法国人口增长率为0.4%。[8] 通用法语。居民中64%信奉天主教,3%信奉伊斯兰教,3%信奉新教,1%信奉犹太教,28%自称无宗教信仰。(2009年《十字报》调查数据)
法兰西民族是由多个民族混合构成的,除了主体法兰西民族外,边境地区还有阿尔萨斯、布列塔尼、巴斯克、科西嘉、佛兰芒等少数民族,大约占了总人口的7.9%。
现行第五共和国宪法系1958年9月公民投票通过,10月4日生效,是法国历史上第16部宪法。曾进行过多次修改。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5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任免总理并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但一年内不得解散两次;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非常时期,总统拥有“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权。在总统不能履行职务或空缺时,由参议院议长暂行总统职权。
实行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制,拥有制定法律、监督政府、通过预算、批准宣战等权力。国民议会共有577名议员,任期5年,采用两轮多数投票制,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本届国民议会于2012年6月选举产生,议长克洛德·巴尔托洛内(Claude BARTOLONE),属社会党。参议院共348席,由国民议会和地方各级议会议员组成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6年,每3年改选一半。本届参议院于2011年9月改选产生,左翼获得多数席位,其中社会党占128席(2012年12月3日),该党成员让-皮埃尔·贝尔(Jean-Pierre BEL)当选参议长。[3] 法国历史性地由左派全面执掌政权。
法国实行多党制,目前共有30多个政党。
(1)社会党(Parti Socialiste,简称PS):执政党和议会第一大党,左翼政党。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国际法国支部”,1920年发生分裂,多数派另组共产党,少数派则保留原名。1969年改组成立社会党,1971年与其他左翼组织合并,仍用现名。党员近20万人,多为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第一书记哈莱姆·德西尔(Harlem DESIR),2012年10月当选。该党对内注意体现左翼政党色彩,主张维护劳工利益,同时采取务实的经济政策;对外主张维护法国独立核力量,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并加强南北对话。历史上曾多次执政。2010年3月在大区议会选举中获胜,2011年3月和9月,先后赢得省议会部分选举和参议院改选,并与其他左翼力量共同赢得参议院多数席位。2012年5月,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当选法国总统。2012年6月在立法选举中获胜,在国民议会中占据296席(2012年12月10日)。[3]
(2)人民运动联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简称UMP):主要反对党和议会第二大党,属中右政党。前身系2002年总统大选中的竞选联盟,核心为原保卫共和联盟(戴党),并吸收了自由民主党和法兰西民主联盟的主要力量。2002年11月17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现名。党员约35万人,多为职员、官员、自由职业者、商人、农民和工人等。属中右政党。[3]
(3)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极右翼政党,成立于1972年10月。党员约10万人,多为中小工商业者。1986年议会选举中首次进入国民议会。代表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煽动排外情绪,强调“要把法国从欧洲控制和世界主义中拯救出来”,呼吁“进行一次反对新共产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十字军讨伐”。现任主席让-玛丽娜·勒庞(Jean-Marine LE PEN),2011年1月起担任现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法民众购买力下降,失业人数激增,极右翼思想有所回潮。国民阵线借机大打移民、安全、就业牌,影响力再次上升。2012年4月法国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中,该党候选人玛丽娜·勒庞得票率17.9%,创历史新高。2012年6月立法选举中获得2席,时隔20年再度进入国民议会。[3]
(4)欧洲环保党(即绿党,Les Verts)。左翼政党。上世纪70年代起,法国环保主义者开始以绿党名义参与政治活动。2007年底,以绿党为首的各环保组织负责人共商联合事宜,并于2008年10月宣布成立欧洲环保党,仍沿用绿党称呼。现任全国书记帕斯卡·杜朗(Pascal DURAND)。2010年3月大区议会选举中,绿党在首轮投票中再次位居第三。2012年4月法国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中,绿党候选人若莉得票率2.31%。2012年6月立法选举中获得17个席位,自组党团。[3]
(5)民主与独立派联盟(UDI):中间派政党,成立于2012年9月。党员6.4万人。核心力量为激进党(PR)、新中间党(NC)以及人运盟部分退党要员。现任党主席让-路易·博尔洛(Jean-Louis BORLOO)。该党定位为“开放、富有建设性的反对派”,“平和、可信的替代力量”,欧洲建设、绿色增长和经济竞争力是其首要关切,提出建设“人性化的自由主义”。[3]
(6)民主运动(MoDem)。前身是法兰西民主联盟(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Française,简称UDF)中的偏左派,由法兰西民主联盟前主席弗朗索瓦·贝鲁(François BAYROU)领导。民主运动成立后拒绝与其他政党联合备选,党员一再流失。2012年4月法国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中,该党候选人贝鲁得票率9.13%。2012年立法选举中仅获2席,贝鲁本人落选。[3]
(7)共产党(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简称PCF):现有党员约7-8万,多为工人、雇员、教员、手工业者等。现任全国书记皮埃尔·洛朗( Pierre Laurent)。1920年12月成立。二战后初期达到顶峰,最多时拥有党员80多万,曾是法第一大党。但此后,在法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和国内外政治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法共应对乏力,力量和影响不断下降,逐渐沦为边缘小党。2008年底,法共三十四大召开,决定与左翼党结成左翼阵线,在2011年省议会选举与参议员改选中分获118席与21席。2012年4月法国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中,左翼阵线候选人梅朗雄得票率11.11%。2012年,立法选举中在国民议会中获7个席位。[3]
其他政党有:
右翼:保卫法兰西运动(Mouvement pour la France)、保卫法兰西联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France)。[3]
左翼:左翼共和联盟(Association pour une Gauche Républicaine)、共和与公民运动(Mouvement Républicain et Citoyen)。[3]
中间派:公民运动—共和之极(Mouvement des Citoyens-Pôle Républicain)。[3]
极右:全国共和运动(Mouvement National Républicain)。[3]
极左:工人斗争党(Lutte Ouvrière)、革命共产主义同盟(Ligue Communiste Révolutionnaire)、劳动党(Parti des Travailleurs)
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司法管辖体系,即负责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与负责公民与政府机关之间争议案件的行政法院。
普通法院有三类:1、专门法庭(包括儿童法庭、负责处理雇主和职工之间纠纷的劳资调解委员会、审理商人之间或商业公司之间争端事件的商务法庭和社会保险法庭)。2、民事法院。3、刑事法院(包括判决轻微犯罪案件的警察法庭、判决轻罪案件的轻罪法庭、判决重大刑事案件的重罪法庭)。
普通法院系统纵向上又分为四级:初审法庭、大审法庭、上诉法院和终审法院。终审法院是最高一级司法机关,负责受理对35个上诉法院所作判决的上诉。院长居伊·加尼韦(Guy KANIVET)。
行政法院是最高行政诉讼机关,下设行政法庭。行政法院对行政法令的合法性作最后裁决,并充当政府在制定法律草案方面的顾问。
法国的检察机关没有独立的组织系统,其职能由各级法院中配备的检察官行使。检察官虽派驻在法院内,但行使职能独立于法院。检察官的管理权属于司法部。最高法院设总检察长1人,检察官若干人;上诉法院设检察长1人,检察官若干人;大审法院设检察官1人,代理检察官和助理检察官若干人
国庆日:7月14日(1880年议会立法确认攻克巴士底狱日为国庆节以纪念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3]
遗产日:9月的第三个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开始,最初的活动在9月的第三个周日举办,在当时的文化部长雅克·朗的推动下,诸多深宫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敞开大门向公众开放,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进而保护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最初名称为“国家文物开放日”,到1992年,开放时间延长为周六和周日两天。)
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欧盟创始国及北约成员国。法国同19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163个国家设有大使馆,另有16个常驻代表团和83个独立领事机构。此外,法还在海外设有161个文化与研究机构、486所法国学校。[2]
法国基本外交政策是: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致力于欧盟一体化建设,尤其是政治和防务建设,继续发挥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重视大国关系,注意加强同新兴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努力保持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关系,推动发达国家增加对非援助;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和热点问题的解决;帮助法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保持和提高法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资料:网络
③ 地理与自然环境概况
本节由牛平山执笔。牛平山,石家庄经济学院。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泥河湾组地层广泛分布于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河北西北部的阳原、蔚县盆地及北京的延怀盆地。其中大同、阳原、蔚县三盆地在第四纪时期曾一度为一个统一的大型湖盆,称为广义的“泥河湾盆地”。一般所称的“泥河湾盆地”西起山西河北交界的许家窑遗址,东至阳原石匣里,南至蔚县西合营,第四纪湖相沉积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和旧石器遗址主要集中在这里。本书所指的“泥河湾盆地”或“泥河湾裂谷盆地”只限定在这个范围内。为较全面了解“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环境状况,本节将涉及范围扩大为广义的“泥河湾盆地”。
广义的“泥河湾盆地”大致在北纬39°00'~40°20',东经112°15'~115°10'范围内。西部与北部以洪涛山、七峰山、采凉山、熊耳山等山地为界,南部和东部边界有馒头山、恒山、马头山、六棱山、白见坨、小五台山等环绕,总面积约9000km2(见图1-1)。
盆地内交通方便,大秦铁路贯穿全区,同蒲铁路、怀(来)蔚(县)铁路、宣大高速公路、109、207国道等国家级、地方性铁路、公路干线与乡间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可直达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等城市。
(二)气象水文
泥河湾盆地属东亚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据阳原、蔚县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6.0~7.3℃。冬季受势力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盛行自大陆吹向海洋的寒冷而干燥的冬季风,多寒潮天气。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1.5℃,极端最低气温-35.3℃。夏季多受太平洋高压控制,但由于地处山区,地形多变,易形成不稳定对流,故多雷雨、冰雹。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2.7℃,极端高气温38℃。春季干旱,多见大风天气,常因地面强烈的上升气流卷起干松土壤而出现沙暴天气,造成土壤水分、养分与细粒物质的流失。盆地内年平均降水量为360~420mm,最大降水量616.3mm,最小降水量224.0mm,且多集中于7~8月份。区内总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夏季温和、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降水量少、干燥度大、干旱严重;年降水变率在24%左右;作物生长期适中。
永定河的一级支流———桑干河是区内最大的河流,与其主干支流浑河、黄水河、源子河、御河、壶流河等构成桑干河水系。桑干河发源于山西芦芽山北端主峰之一的官涔山,向北东方向流经大同盆地,至册田水库以东进入阳原盆地,经石匣里东部峡谷流出盆地。据石匣里水文站资料,桑干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6.78m3/s,最大流量1160m3/s(1967.8.11),最小流量0.024m3/s(1978.7.7)。
流经蔚县盆地的壶流河发源于山西广灵县黑驴沟梁附近,经蔚县盆地,自北水泉镇附近进入阳原盆地,流经十余公里,于阳原小渡口汇入桑干河。多年平均流量4.92m3/s,最大流量347.0m3/s(1958.7.11),最小流量为零(1971.6.16)。
图1-1 泥河湾盆地地理交通位置图
桑干河水系具有我国北方河流的共有特点,即由于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往往形成含沙量较高的短期洪流,易形成河水泛滥;冬春季节干旱,流量大为降低,甚至形成枯期断流。因此,塑造出宽阔的漫滩与窄浅的河床地貌,发育有曲流河床。
(三)前第四纪地质与地貌概况
泥河湾盆地地处汾渭断陷构造盆地之北部,周围山峦起伏。北部为阴山余脉,除个别山峰外,分水岭海拔大多在2000m以下。南部为太行山北端的恒山山脉(包括小五台山),山峰多在2000m以上,其中小五台山最高峰海拔为2882m(东台)。中部河谷地区海拔多在800m以上,最低为780m。河谷与周围山地之间高差多在500~1000m之间,极端高差近2100m。盆地中第四纪地层分布高度在北部山前可达海拔标高1200m左右,其余地区大多在1100~1000m以下。
盆地周围基岩山地出露前第四纪的地层与岩石,自老而新主要有:①太古宇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岩、混合岩及大理岩等;②元古宇长城系、蓟县系的页岩、海绿石页岩、石英砂岩、燧石结核(或条带)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细晶灰岩、燧石条带灰岩、泥质白云岩等;③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的角砾岩、砾岩、砂岩、页岩、黏土岩、含煤岩系、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结晶灰岩、含燧石白云质灰岩等;④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的砾岩、砂岩、角砾岩、黏土岩、含煤岩系、安山岩、凝灰岩、安山集块岩、流纹岩、粗面岩等;⑤零星分布的不同时期侵入的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辉绿岩、辉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斑岩等侵入岩体和新生界古近系玄武岩等。
二、现代生态环境概况
(一)水资源与水化学环境特征
由于地处半干旱气候带,盆地内水资源总体比较短缺,且分布不均。桑干河及其主干支流是汇聚区内地表水的主要河流,这些河谷地区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他地区则比较贫乏。经测算表明,盆地多年平均接受大气降水水资源量在3.24×109~3.78×109m3/a之间。其中阳原盆地多年平均降水水资源量为7.54×108m3/a,自产径流量0.655×108m3/a,外来入境水量1.07×109m3/a,出境水资源量1.09×109m3/a,地下水可开采量约0.32×108m3/a。
阳原盆地东部至蔚县盆地东窑子头以北地区的水化学特征,基本代表了泥河湾盆地东部的现代水环境特征。据作者2005~2006年对这一地区的调查,钱家沙洼和石匣里水文站多年监测资料反映,地表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和HCO3-Na型。据18处取样点资料显示,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比较复杂,依据舒卡列夫分类,盆地东部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Na+Mg型为主,其次为HCO3+SO4-Na+Mg型和HCO3-Na型水。依据库尔洛夫表达式所反映的地下水水化学阴离子组合类型以HCO3-SO4-Cl型和HCO3-Cl-SO4型为主;阳离子组合类型以Na-Mg-Ca型为主,其次为Mg-Na-Ca型。2005年测得的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见表1-1和表1-2。
表1-1 泥河湾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统计表(2005. 7)
表1-2 泥河湾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统计表(2005. 10)
(二)土壤
泥河湾盆地的土壤具有多成因成土母质,其中主要有分布于基岩出露地带的残坡积物,坡麓及山前地带的坡洪积、洪冲积物,河川谷地的冲积物,黄土台地及盆地边缘的黄土,桑干河与壶流河两岸岸坡地带出露的湖河相堆积物等。
依据土壤发生学理论,综合成土条件、成土特征和土壤属性,参照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划分方法,经实地调查统计,泥河湾盆地东部的土壤具有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半水成土、初育土、盐碱土、人为土 7 个土纲。湿暖温淋溶土、半湿暖温半淋溶土、半干旱温钙层土、淡半水成土、暗半水成土、土质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盐土、灌耕土、水稻土等 10 个亚纲,12 个土类、23 个亚类、41 个土属、61 个土种 (见表1-3)。经测定,其中一些主要土种、土属中养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见表1-4 和表1-5。
表1-3 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山地土壤类型统计表
续表
表1-4 泥河湾盆地东部一些主要土种各层位中养分平均含量统计表
(据牛平山等,2007)
表1-5 泥河湾盆地东部不同土属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统计表
(三)植被与植物资源
1. 植被分布
泥河湾盆地植被具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半干旱、干旱草原过渡的特点。周边山地以森林植被景观为主,海拔 1200 ~1800 m 分布着以栎、山地桦、杨、杂木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 (间有温性针叶油松林)。1600 ~2300 m 以白杄、青杄、臭冷杉、华北落叶松、白桦、棘皮桦等针阔叶混交林为主。2100 ~ 2500 m 为华北落叶松、白杄、青杄、臭冷杉等针叶林分布带。2400 m 以上 (局部 2000 m 以上)分布有亚高山草甸。
在低山、黄土丘陵、沟梁台地、山麓地带则广泛分布着半干旱、干旱灌丛草原,其植被组成特点是: ①喜暖的亚洲中部草原成分在植被组成中起主导作用,如大针茅、长芒草、戈壁针茅等。②东亚区系中的一些耐旱成分占较大的比重,如白羊草、中华委陵菜、达乌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铁杆蒿等。③含有低山丘陵上的灌木种类: 如酸枣、绣线菊、小叶锦鸡儿等。④常见草本植物较多,如羊茅、糙隐子草、羊草、百里香、花苜蓿、黄芩、乳浆大戟、茭蒿、线叶菊及农田杂草等。山前及河川谷地为广阔的农业耕作区,自然植被较少。
2. 植物资源
泥河湾盆地植物种类较多,根据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蔚县和阳原县植物资源初步调查资料统计,共发现野生高等植物 106 科,486 属,1350 种。其中野生高等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 (草本 1109 种; 木本 241 种,占 17. 9% ),且多分布在近 20 科中 (占总数的71. 8% ~ 74. 4% )。其中菊、禾本、蔷薇、豆、毛茛 5 科具有优势地位,所含种数占总种数 40. 3% ~45. 6% (表1-6)。
表1-6 泥河湾盆地及其南部山地主要植物 20 科统计表
三、社会经济概况
广义的泥河湾盆地隶属山西省大同、朔州与河北省张家口 3 市所辖,其中主要包括大同和朔州市区,山阴、怀仁、大同、阳原县的全部和应县、浑源、左云、阳高、蔚县的大部或一部分。
(一)矿产资源概况
盆地及其周边山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仅阳原的不完全统计,已探明的矿种就达 55 种以上)。在已探明的矿产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其中的大同煤炭闻名于世,蔚县煤炭全国知名。此外,铁、锰、铜、锌、钼、磷、石墨、高岭土、膨润土、石灰石、大理石等矿产均比较丰富。
(二)工农业生产概况
区内以煤炭工业为支柱性产业,围绕煤炭工业的运输业、化工、电力等工业企业均占
有重要地位。此外,建材、机械制造、建筑、食品加工、医药、酿造、造纸、陶瓷、地毯、皮毛加工等工业产业和工艺加工业也比较发达,有关乡镇、村办和个体企业发展迅速。
除大同与朔州市区外,各县土地资源丰富,以农为主,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较大。如阳原盆地,农业人口密度较小 (平均不足 140 人/km2),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 0. 26 hm2(3. 9 亩)。
区内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黍子、高粱、豆类、马铃薯,少量小麦、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为油料、向日葵、蔬菜、瓜类等。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城镇郊区和河川谷地的蔬菜基地正在不断扩展,良种和各地土特产生产基地正在形成。如近年桑干河河谷的化稍营至石匣里河段形成的蔬菜生产基地,以西芹为主的一些优种蔬菜正在成为该区的名优特产,销往各地。在壶流河河谷地带,培养玉米良种为当地农民的特长,使该区成为定点玉米良种培养基地。盆地东部黄土台地及黄土沟梁地带,采取引进和当地培养的方式培育的杏树林地,正在形成杏扁基地。此外,林业中苹果、桃、李、梨等鲜果经济林发展较快,防护林和水保灌木林及畜牧业等均有一定的发展。
(三)文化与旅游
泥河湾盆地既蕴藏着历史久远而丰富的史前人类文化,又保存着丰富多彩的古代与现代文明,使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已经形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无可估量。其中闻名于世的云冈石窟就坐落于盆地的西北侧,我国 “五岳”中之北岳恒山名胜区位于盆地南侧浑源县境内。此外,区内著名的人文与自然旅游景区、景点还有大同市的华严寺、普化寺、九龙壁、观音堂,浑源的悬空寺、永安寺、千佛岭,大同县的第四纪火山地质遗迹,朔州市朔城区的梵王寺墓群、净土寺、平朔汉墓群,山阴的旧广武古城、广武汉墓群,怀仁的金沙滩墓群、华严寺砖塔、丹阳王墓,应县的木塔、文殊寺、永镇寺,蔚县空中草原、小五台山、飞狐峪、蔚州古城、西古堡、华严寺、代王城、重台寺、民间社火及剪纸艺术,盆地中众多的史前人类文化遗迹等。这些景区、景点是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重要的旅游资源。
④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而人类的出现又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进入了一个质变的阶段,人类成为环境演化的能动因素。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
人类的进化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第三纪晚期是古猿的繁盛时期,同时草原植物开始向森林进逼,夺得了广大空间。自然条件的变化迫使古猿开始适应新的、较为不利的生活环境。于是,森林古猿中衍生出一支地栖性的草原古猿,当地面生活的古猿不仅学会使用工具,而且学会制造工具时,人类就诞生了。原始的人类一方面改造着自己的形体和大脑,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扩展到世界各地,以寻求各种适于生存的环境。
2.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地球上的人类划分为3个基本的种族,即尼格罗人种,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
尼格罗人种形成于热带炎热的草原旷野上,那里日照强烈,而色素较深的黑色皮肤和浓密的卷发能对身体和头部起保护作用,宽阔的口裂与外黏膜发达的厚唇以及宽大的鼻腔也有助于冷却吸入的空气。
欧罗巴人种主要形成于欧洲的中部和北部,那里的气候寒冷、云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体的肤色、发色和眼睛色都较为浅淡,人的鼻子高耸、鼻道狭长使鼻腔黏膜面积增大,这有利于寒冷空气被吸入肺部时变得温暖。
蒙古人种形成的环境没有非洲的炎热和欧洲的寒冷,故形成较为适中的体质形态特征,典型的蒙古人种具有内眦褶,可能与草原和半沙漠的环境有关,这样的结构能保护眼睛免受沙尘土的侵袭,并能防止冬雪反光对眼睛的损害。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种形成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减弱,人类的种族特征愈来愈失去其适应生存环境的意义,只是在现代人类中还以其残余形式繁衍着。
3.人口质量的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质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人口健康的影响方面。一方面,人类由自然地理环境中摄取空气、水、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质,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另一方面,人类在代谢过程中,将各种不需要的代谢产物排入环境中。因此,环境中的某些化学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甚至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而引起疾病。如环境缺碘或碘超量,均可导致地方性甲状腺病;环境中氟含量过多,可引起氟骨症。
4.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力还十分原始的时候,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得特别强烈。人类早期的社会大分工,便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在那些水草丰足适于放牧的地区,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畜牧业的部落;而在那些土地肥沃宜于垦殖的地区,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业的部落。
另外,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生产条件的差别。一般说来,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亚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人类定居和耕作,往往形成古代文明的中心,如北非有尼罗河流域的埃及,西亚有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国。
(二)人类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作用于自然界,从而成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重要因子。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刻。地质学已将人类对地球的作用称为第三地质营力。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施加的种种作用及其影响,既有建设性的一面,也有破坏性的一面。
1.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的影响
(1)改变地表状态
今天,人类已开拓陆地的表面约56%,其中强烈开拓区占全球陆地表面的15%。人类的各项活动,可把相当数量的岩石、砂土、水、植物等地表物质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人类的这些活动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地表状态,并造成一系列的人为景观。如城市建造、水库修筑、矿山开采、森林砍伐等。
(2)改变物质循环
人类改变物质循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水的控制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很久以来,人类为了改变地表水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用储水排灌的方法来改变一个流域内的水平衡;二是采取大型调水工程来改变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水文网的水平衡。地表水的人为汇集,引起水分蒸发加强和降水量增加,从而改变了局部的水循环。此外,人类不断向自然环境中排放污水和废气,也是改变物质循环的一种形式。
(3)改变热量平衡
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形态,即改变了地表面的反射率和其他热力特性,从而改变了区域的热量平衡。森林是一种特殊的下垫面,其气温日(年)较差比林外旷地小,从而降低了气候的大陆度,而砍伐森林则起了一种相反的作用。城市对热量平衡的影响非常显著,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其中心区气温要比周围郊区高好几度。水库对热量平衡的影响与湖泊相似,由于水的热容量大,使水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的日(年)较差变小,年均气温也有所提高。据研究,一个水面为32km2的水库,库区的平均气温可比外围地区高出0.7℃。
此外,人类规模生产活动又会向周围大气发散各种化学物质和微粒,尤其是二氧化碳气体的不断增加,可造成显著的“温室效应”。有人进行过计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到今天的两倍时,气温将平均上升3℃。
(4)改变生态平衡
自然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而处于变化状态,有人类集居的地方就会有人类活动的干扰。在中纬度大陆表面的许多地段,精耕细作的农业、牧业或都市化,几乎完全处于人类的支配之下。人类改变原有的生态平衡,代之以新的平衡。人类生态系统并不总是带来危害,如珠江三角洲特有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彼此有利、相互促进的生态循环。新加坡的城市化过程十分注意城市局面和环境绿化,因而创造出理想的城市生态系统。
(5)改变自然过程速率
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迫使自然地理过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促使自然地理过程的速率发生变化。有人曾作过计算,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由于人的作用,全球每年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平均损失掉的土壤为1500~85000m3;而天然侵蚀的背景值仅为12~1500m3,前者是后者的125~170倍。也就是说,由于人类活动,使得土壤侵蚀过程加快了150倍左右。
2.人口增长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快速增长,至2006年2月25日,地球人口达65亿,预计至2050年地球总人口将达90亿。人口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首先表现为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量的急增,其次是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有3个主要功能: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质量的逐渐恶化,影响到人类的前途和生存。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加激烈,引起各类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耗损、淡水资源耗竭、地质灾害频发、荒漠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已构成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
⑤ 孟德斯鸠是如何论述法律与自然地理环境的
孟德斯鸠 在《论法的精神》中认为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专寒、热、温的气属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摘自《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⑥ 如何论述法律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的
法律上的环境与自然科学上的环境既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所区别。法律上内的环境定义必然是以自然科学容上的环境定义为依据,尤其是环境立法必须遵循环境自然科学的原理和规律。因此,二者在质的规定性方面是一致的,也是将“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
⑦ 地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
明白各个要素对环境的作用,研究人地关系,全面的去把握环境问题,从原因入手,更好的进行保护环境
⑧ 4大文明古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都在河海边
四大文明古国一般用来指代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但对由于古文明缺乏准确的文献纪录,其具体诞生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论。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圆周率,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现了勾股定理,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虽然巴比伦现巳消失,但其影响(尤其宗教方面)却很多流存至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在当之无愧。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
古埃及是指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而结束,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作为一个基于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国的经典范例。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000年后半期,逐渐形成了国家,至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为止,共经历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后王朝8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
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原来说印度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根据最新的水下新发现推断,印度的文明史可能会上推到八千到九千年前,这很可能超过埃及。历史上的印度饱受外来势力的侵扰,而且绝大多数侵略者往往是进去了就不想走,比如16世纪末,西方列强向东方扩张,荷兰、葡萄牙、法国、英国都入侵过这个国家。最后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打败了法国人,独占印度达190年之久。尽管印度遭受过无数次外族入侵,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印度的文化始终有一条绵绵不断的主线--印度教文化。印度教包括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印度内部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外来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入,促成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印度更表现出传统与现代、贫穷与富有、宗教与世俗、落后与先进的巨大反差。
⑨ 简述法律上的环境与自然科学上的环境的关系
法律上的环境与自然科学上的环境的关系如下:
(1)环境科学上环境的定义具有无限性。 即不受人类支配能力的限制,而法律上的环境定义受法律的目的和调整适用范围的限制。
首先,环境科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和宇宙空间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无限性。
而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则局限于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所能够影响和支配的范围内, 对那些人力所不及的自然科学环境因素(如太阳、 自然力作用等,尽管它与人类生存有关,但人类不能对它产生影响),不能成为法律保护的对象, 因为法律是通过调整规范人的行为来达到保护某些客体的。
其次,作为国内法的环境定义,受一国法律的空间适用范围的限制。
(2)自然科学上的环境定义具有抽象性且比较一致,而法律上环境的定义大都是具体的,且各国在立法上的表述并不一致。
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各国的环境立法取决于各国不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其次,由于法律上环境定义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具体列举的方法,才能准确地划定法律调整和保护的范围。
(3)法律上的环境的结构具有相关性。把人类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在于,从整体上保护由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形成的一个人类生命维持系统——生态系统,从而保护的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因此,人类是以自然物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环境功能中的作用,而决定对其取舍的,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条件地、绝对地加以保护。
例如,当某些生物濒临灭绝时,就严加保护,当其数量过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时,则可能人为地减少其数量;当某些自然物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法保护的客体了(如马戏团里的驯兽、人工饲养的各种动物、人工庄稼果树等)
(9)环境法与地理扩展阅读:
法学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性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人们改造自然的科学。
它包括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及技术两大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法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影响法所调整的范围和方法。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交通法、太空法、核法、环保法等一些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从而促进了法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其次,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由于引进科学技术的物质成果和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因而改善了法律调整机制并提高了法律的调整效果。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法律意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随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传统的死亡学说提出了异议。
另一方面,法调整自然科学技术的活动,并对其起促进或限制的作用:首先,法律可以用来组织科学技术活动,如设置科学技术的领导机构、编制科研计划等;其次,法是鼓励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从而充分调动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再次,法律可以把有关生产操作、环境保护等技术性规范纳入自己的调整范围,使之成为法律规范,为人们严格遵守这些规范提供了法律保障。
最后,法可以确认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和法把科学技术的成果用于不同的目的,为不同的阶级服务。如原子能既可用来开发自然资源,造福于人类;又可用来制造进行侵略战争的杀人武器,威胁人类和平。
社会主义国家的法一般都把为人类造福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宗旨。当然,法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也很明显,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以法律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而自然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它主要研究自然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规律来改造自然等。
⑩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文学与旅行成就世界文学史上的浓墨重彩.cn2009年04月08日16:00精品购物指南旅行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最受用的是愉悦身心,而对于文字创作者来说,旅行更“实用”的功能便是游出了源源文思,成就了世界文学史上的浓墨重彩。2008诺贝尔文学奖由勒·克莱齐奥摘得,这位现年68岁的法国作家曾说“写作就是旅行”,其足迹遍及世界各大洲,令他的作品充满多元文化色彩。在旅途中“边走边写”,文学家们似乎对此很钟爱:海明威在巴哈马群岛海钓时产生灵感而写就了不朽名作《老人与海》;彼得·梅尔逃遁都市生活隐居普罗旺斯,用他清淡优雅的文字揭开了普罗旺斯的神秘面纱;村上春树遇上了爱琴海的雨季,改写了他的名作《挪威的森林》的结尾……文学与旅行,大师们用自己的足迹讲述着两者的关系。文字是一种态度,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得以在文字中行走,在行走中阅读,每时每刻。在路上,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文字乌托邦华丽之旅勒·克莱齐奥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评委会对这位68岁的法国作家这样评价:“其作品有诗意的创新、感性的痴迷和对文明主宰下的人性上下求索。”读勒·克莱齐奥的作品,我们可以随他游历的脚步遍尝世界各地文明的千滋百味,开始一段缤纷的异域旅程。勒·克莱齐奥LeClezio(1940~?)勒·克莱齐奥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他的早期作品,诸如《诉讼笔录》《可爱的土地》等,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人和物的界限模糊不清。后期作品《乌拉尼亚》则更关注心理空间,向着人与自然这两个“宇宙”同时进行探索。大师笔迹代表作品:《乌拉尼亚》自196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以来,勒·克莱齐奥的30多部作品多反映出他对原始部落、消逝的古老文化的关注,漂泊的边缘人常常是他作品的主角。而他本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长年居住在尼斯、阿尔布凯克和毛里求斯三地,这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浓郁的异域风情。《乌拉尼亚》是勒·克莱齐奥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灵感源于他在墨西哥的米却肯洲居住的经历以及对墨西哥土著文明的痴迷。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个1540年就建立的印第安人自治村庄,这个小村庄曾使用乌托邦模式建立他们的理想社会。这一点让勒·克莱齐奥向往不已,因此他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现代版乌托邦”。故事主人公拉法埃尔逃离城市,穿越荒漠,如星星一般地自由流浪,终于在墨西哥的一处河谷中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天堂。故事最后,这一过于理想的乌托邦还是在当今物质文明面前归于失败,但勒·克莱齐奥想告诉世人的是,人类不能没有梦想,他所做的正是艺术地说出这一梦想。文学之旅旅游目的地:墨西哥关键词一玛雅古文明今天的美洲可说是欧洲文明的天下,而在欧洲人登上美洲大陆前,美洲本土是有着自己的文明存在的,那就是印第安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是印第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国探险家第一次发现玛雅文明遗迹时,这个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早已集体消失,留下了众多未解之谜,吸引着游客从世界各地涌向玛雅。这里历来也是文学家、艺术家的驻足之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墨西哥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克塔维奥·帕斯的代表作《太阳石》都是在这里写成的。墨西哥最知名的玛雅遗址都在墨西哥南部的犹卡坦半岛,它们是巴伦开、亚席兰、图伦和奇琴伊察。这里属热带的加勒比海地区,岛上到处是茂密的热带雨林,玛雅人用石头建造的各式巨型建筑就散布在密林之中。其中,金字塔是玛雅遗迹的标志,其规模之宏伟,建造之精巧,完全可与埃及金字塔媲美。登上位于奇琴伊察遗址中心的库库尔坎金字塔,可以俯瞰周围的“千柱群”“恰克莫尔”巨型石像,还有很多奇琴伊察旧城的石砌建筑,而这些只是古玛雅城市建筑的一角,令人更加惊叹于玛雅人高超的建筑工艺。神秘的玛雅文明,其伟大远不止它所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残墙断柱,玛雅人拥有高度精确的历法、先进的象形文字、复杂的天文数学理论,还有“地球并非人类所有,人类却是属于地球所有”这一著名的玛雅预言,诸多细节令众多科学家至今仍无法完全破解,只有那曾经辉煌的废墟遗迹向游人眨着拷问般的眼睛……关键词二墨西哥海滩墨西哥的海滩很有名,有人说墨西哥海滩是美国人的天堂。因为地理优势,很多美国人都会去墨西哥的海滨城市度假。在最近大热的《sexandthecity》电影版中,四个女主人公度假的美丽海滩就是墨西哥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阿卡普尔科。那里风景优美,气候温和,有20多处金色的海滩,依山傍水建有300余家旅馆、高尔夫球场、夜总会等,常年游人如织。墨西哥北部城市坎昆是另一处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城市三面环海,风光旖旎。坎昆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有两个主要的原因。首先,在坎昆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举世闻名的玛雅文化古迹;其次,近玛雅古迹的坎昆海滩是“零污染”的度假佳地。每年有120万游客来到这里,他们除了享受阳光海滩外,都会以坎昆为中心到附近的尤卡坦半岛各玛雅古迹参观。迄今墨西哥保存最好的一座玛雅和托尔特克人的古城——图伦在距坎昆130公里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位于海边的玛雅古迹。湛蓝的加勒比海水、高大的棕榈树和白色的玛雅古建筑共同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效果出众。在逛完遗址公园后,可以换上泳装在加勒比海的碧海细沙中嬉戏一会儿,动静相宜,更加不虚此行。关键词三辣椒文化据说辣椒是墨西哥古玛雅人培育出来的,后来才由西班牙人传到世界其他地方。墨西哥人爱吃辣椒世界闻名,在墨西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普通人家还是豪华酒店,餐桌上都少不了辣椒。墨西哥的辣椒品种繁多,大的、小的、红的、黄的,墨西哥人吃辣椒的方法花样百出。莫莱,是墨西哥另一种很有名的调味酱。它是用辣椒加巧克力、玉米、各种果仁等做成的,当地人烹制肉类菜肴都少不了它,莫莱火鸡、莫莱牛肉都是最常见的墨西哥菜肴。萨尔萨是用辣椒做成的调味汁,墨西哥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有一种用辣椒制成的调味菜叫“墨西哥萨尔萨”,它是用绿辣椒、番茄、当地的一种小葱、香菜等切碎凉拌而成,鲜辣无比适合佐餐。如果你问墨西哥人“墨西哥萨尔萨”名字的由来,他们都会自豪地告诉你,因为这种凉拌菜是绿、白、红3种颜色,跟墨西哥国旗的颜色一样。可见热情的墨西哥人对于国家也有着炽热的情感。百年守望绝世风光一部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经典作品和一个最擅长刻画硬汉形象的文学大师,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而在故事背后隐藏的绝世风景,恐怕了解的人就不多了。勇敢多情的加勒比海盗比我们先行了一步,风流倜傥的007也比我们先行了一步。还等什么?让我们沿着文字大师的足迹、好莱坞大片中的难忘定格走进美丽的加勒比岛国——巴哈马。海明威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最成功的作品为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大师笔迹代表作品:《老人与海》据说《老人与海》是中国读者阅读最多的诺贝尔获奖作品,其作者海明威的名字也早为我们所熟悉。《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古巴老渔夫在海上为钓一条大鱼而拼斗了两天两夜,最后只拖回家一副光秃秃的鱼骨。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是这部作品所表达的论点,在重压之下依然保持优雅的风度,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同样这也是海明威一生的自白。海明威酷爱打猎、钓鱼,他到过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曾在非洲两度遭遇飞机失事,身上伤痕累累,这就是海明威,他的经历孕育出他硬汉的性格,《老人与海》是以他的生命历练出的题材。上世纪30年代,海明威曾在东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生活了3年,并常从岛上出发去附近的海域搜寻马林鱼、刺鲅和旗鱼,据说《老人与海》的写作灵感就来自于他某次钓鱼的经历。半个世纪过去了,海明威的传奇故事依然在岛上流传着,在比米尼岛上还保留着海明威的故居,他就是在那里完成了《老人与海》,来岛上旅游的人必到海明威故居参观,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关键词一加勒比海盗、007的“乐土”还记得去年红遍全球的好莱坞大片《加勒比海盗3》中美艳绝伦的热带海岛风光吗?在加勒比岛国巴哈马你可能就会找到电影中的某一处场景,在那里踏一踏大帅哥约翰尼·德普走过的细沙,很酷吧!巴哈马群岛是西印度群岛的三个群岛之一,由700多个岛屿组成,其中有人居住的约有30个岛。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第一次到达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在日记中,他把这里描绘为“人间的伊甸园”。巴哈马群岛是美国和欧洲人热爱的度假地,这里最热门的旅游点是位于新普罗维登斯岛上的首都拿骚、毗邻拿骚的天堂岛、因海明威而出名的比米尼岛、拥有粉红色沙滩的海湾岛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下乐园的大巴哈马岛。顶级风景搭配顶级大片是双赢的美事,而更美妙的事情就是我们亲临其境,享大明星所享。那部著名的007电影《日落之后》中,皮尔斯·布鲁斯南在完成最后一宗大买卖之后准备金盆洗手,前往一处人间乐土享受浪漫假期,而他所来到的“乐土”,不是别的地方,就是巴哈马群岛中的天堂岛。关键词二粉红色沙滩见过黄色沙滩、白色沙滩,粉红色沙滩你恐怕没有见识过吧!位于海湾岛南侧绵延数里的粉红色沙滩曾被评为世界上“最性感”的沙滩。在这里,原本闪耀着白色光芒的细沙经海水浸泡后,神奇地泛着淡淡的粉红色。岛上的居民这样解释:这里的细沙中含有特殊的矿物质,溶解在海水中就会变成淡粉色,这是别的地方很难看到的。拥有大自然所赐的象征着浪漫的粉色细沙,令海湾岛成为了众多情侣首选的度假地,在这里常常可以看到情侣们手牵手在粉红色沙滩上漫步,如梦如幻。这里还是新人举行婚礼的地点,在粉色沙滩边建有一座“粉红沙滩酒店”,这家袖珍酒店只设立了28套房间,却是新婚夫妇入住的首选——他们在附近的小教堂庄严宣誓后,就会甜蜜地携手回到这里,面对着粉色沙滩再次说出爱的誓言,此情此景必定永生难忘。关键词三海钓有很多欧美游客来到巴哈马群岛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去比米尼岛钓鱼。这要归功于海明威和他的不朽之作《老人与海》,当然更要归功于巴哈马浩瀚的海水孕育出的丰富的深海鱼类。人们怀着对文学大师的崇敬,沿着他出海的路线深入比米尼岛屿周围的美丽水域,这里是全世界知名的钓鱼爱好者的天堂,体形硕大的枪鱼、剑鱼和梭鱼随处可见。一天的畅游结束后,游客定会乘兴而归!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很多“世界第一”的深海大鱼就是从这里被人钓出海面的。很令人着迷的说法是,比米尼岛上有一个神奇的池塘——“愈池”,据说池水有返老还童和治疗疾病的魔力。另一处传闻中具有魔力的地方是岛上的“记忆礁石”,有人说,如果躺在那块石头上就会返回到从前的旧时光。这些传说令美丽的比米尼岛更加富有魅力,难怪无所畏惧的硬汉海明威也为它着了迷,甘愿在这里捕鱼、喝酒、看日出日落,自在自得,悠然老去。关键词四活力首都一般的海岛假期就意味着远离都市、不食人间烟火,而在巴哈马,你既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听起来与众不同吧!巴哈马的首都拿骚位于新普罗维登斯岛上,毗邻天堂岛,它将国际大都会的魅力和旖旎的热带风光完美地融合成一体,来此游玩度假的游客们,可以享受正宗的海岛生活,尽情陶醉在美景中,也可以走进繁华的市中心,购物、打高尔夫球、泡吧、参观博物馆。这里一条最富有历史感的街道——港湾街,英国乔治王时代的浅色建筑和造型奇特的木制公楼及店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街道两旁。你可以坐在游览马车上,一路欣赏到巴哈马最古老的城堡、历史遗址上精美绝伦的雕刻花纹。拿骚也是购物者的天堂,街头林立的名牌店出售各种免税商品,跳蚤市场能淘到最让你心跳的古老商品,你还可以和卖家讨价还价。夜幕降临,拿骚街头的酒吧开始摇曳生辉,海边的海鲜餐厅里笑脸洋溢,路边灯光亮起,让人眼红心跳——属于你的,拿骚岛夜生活开始了!风情万种普罗旺斯普罗旺斯位于法国南部,从诞生之日起,就谨慎地保守着她的秘密,直到英国人彼得·梅尔的到来,普罗旺斯许久以来独特生活风格的面纱才渐渐揭开。在梅尔的笔下“普罗旺斯”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名称,更代表了一种简单无忧、轻松慵懒的生活方式,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闲适意境。如果旅行是为了摆脱生活的桎梏,普罗旺斯会让你忘掉一切。彼得·梅尔PeterMayle(1951~?)英国广告人彼得·梅尔的4本书给中国书市带来一股清风。《有关品味》《一只狗的生活意见》等,大多以法国普罗旺斯为背景,尽是一些“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散淡故事。在丝丝入扣的紧张情节中,他时刻忘不了轻松愉快的歌颂感官的欢快,歌颂普罗旺斯的悠闲生活情调,更忘不了幽默风趣的插科打诨。简直是多种激情、智慧和奇特经历的怪诞结合。大师笔迹代表作品:《永远的普罗旺斯》彼得·梅尔以其一贯诙谐细腻的笔锋,用特具魅力的散文写作方式,叙述普罗旺斯生活的喜乐与诱惑:“从一月里,咆哮的西北风冻裂他们的水管开始,他们与当地的泥水匠、水管匠打起交道。月复一月,他们受够了工匠们的推拖迟延。他们想出的种种应付法则让我们捧腹大笑。一年里,他们和猎野猪的农夫、采松露的乡人及其他乡下邻居们交上了朋友,知道了操纵山羊赛跑的秘密,避免毒蛇追踪的妙法,对于打扰他们宁静生活的观光客,也愈来愈敬而远之。”文学之旅旅游目的地:法国普罗旺斯关键词一薰衣草紫色花海一直是许多人梦想中普罗旺斯的代表景致,而这样的花海就是由成千上万朵细小如米粒的薰衣草花织成的。普罗旺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是夏天,漫山遍野的薰衣草令人狂喜不已。当地人把深紫浅蓝的花束插在一切他们觉得美丽的地方:自行车把、牛头、屋檐、少女的裙边……整个山谷弥漫着熟透了的浓浓的草香,阳光和薰衣草——紫金色的完美结合。这个地区的活动之多,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从年初2月的蒙顿柠檬节到7月的亚维农艺术节,从欧洪吉的歌剧节到8月普旺斯山区的薰衣草节,四时呼应着法南小镇无拘无束的岁月。薰衣草节的内容是镇上的男女老少穿着上个世纪的农夫、更夫、淑女、乡绅的布衫绸服,骑坐着一百年前的脚踏车、马车,牵着他们的牛羊鸡鸭,带上他们用薰衣草做的肥皂、香水,塞满薰衣草花籽的药枕头和当地产的蜂蜜以及陶器泥塑到村外的树林里摆摊子。青年男女和孩子们围成圈跳普罗旺斯舞,女子多是镇上的主妇,脸红红的,胸高臀重。几个男的身形又高又厚,跳起舞来却很轻快。关键词二葡萄酒虽然秋天的普罗旺斯没有薰衣草,但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却长满了山坡、海边和林间,在地中海的阳光照射下,把整个普罗旺斯染成了薰衣草的颜色。艾克斯是普罗旺斯著名的葡萄酒产区,当年梵·高在这儿不仅留下了他的许多不朽作品,还留下了一句至今都被普罗旺斯人引为经典的话:“薰衣草是普罗旺斯美丽的衣衫,而葡萄酒才是普罗旺斯的血液。”“叮咣叮咣”的老式火车,在一大片本该是紫色的薰衣草田里缓缓地行进着。从巴黎乘飞机到马赛,然后就能转乘这种从上个世纪30年代延续下来的老式火车,前往普罗旺斯葡萄酒产区和那些著名的酒庄。老式火车里播放着50年前的歌星埃维塔那首著名歌曲《我的家乡在蓝岸》。其中的两句歌词:“家乡葡萄已成熟,赶快压榨酿新酒。”——曾被当年戴高乐在就职演说中引用,意寓法兰西开始了新时代。关键词三美食也许是普罗旺斯充沛的阳光以及热络的人情,让菜里有那么多鲜艳多变的颜色,那么地直接自然却又满藏着地方特色。普罗旺斯菜在世界众多的美食潮流中越来越受喜爱绝非偶然,因为所谓的“普罗旺斯风味”传递的不仅仅是美味,而且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与普罗旺斯大地的美丽风土,那么容易地让人自由自在地亲近。地形与环境变化多端,美食传统自然也跟着转换“口音”。靠近山区的普罗旺斯以炖煮的菜色出名,普罗旺斯炖牛肉和煨闷羔羊是最典型的名菜,肉用红酒与多种香草腌泡后和蔬菜一起炖,是冬季香浓够味的主菜。平原区的美食就显得多彩许多,大蒜、橄榄油、蔬菜是主力,烹煮的方式以简单为主,保留了食物的原味,大多是有夏季感觉的清新菜色,味道十足,却一点也不油腻。此外各式蔬菜填肉烤制也是本地最简单家常的美味。关键词四小镇差不多每一座普罗旺斯小村每周都有一两天的上午是传统市集,邻近乡镇的小贩农家都会赶来吆喝买卖,规模大的,可以把整个城镇的市中心全包占起来,整座原本寂静的小镇一下子苏醒过来,洋溢在某种说不出的节庆气氛里。彼得·梅尔在书中说高尔德是普罗旺斯最美的小村。高尔德在法文中的原意是指“高悬的村子”。一栋栋红瓦黄墙的石头屋子重重叠叠地盖在这座小丘上,远看像是一座悬在空中的城堡。彼得·梅尔的建议是:放缓你的旅途节奏,漫无目的地在城内随兴游走,静心去欣赏一扇古老浮雕的木门、一盆窗口的天竺葵、一个戴着扁帽的普罗旺斯老先生,或是角落的一处小喷泉。你会明白为何这里是法国最美的村庄之一了。这城唯一的缺点是:让人遗憾自己不是画家。希腊的森林“你能到这里来?”“这里——指希腊?”“是的。争分夺秒的。”“我当真就要坐上喷气式飞机飞往希腊岛不成?答案是YES,此外别无选择。”——《斯普特尼克恋人》村上春树MurakamiHaruki(1949~?)日本小说家。曾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科就读。1979年,他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问世后,即被搬上了银幕。随后,他的优秀作品《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林》等相继发表。他的创作不受传统拘束,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模式或生命的体验。大师笔迹代表作品:《挪威的森林》《奇鸟行状录》《雨天炎天》1987年春天,一个叫村上春树的日本人来到希腊的米克诺斯岛。他在岛上住了一年,写出了《挪威的森林》。这本书从1986年12月11日希腊开始动笔,直到1987年2月27日在罗马郊外的公寓酒店完成。当他回到日本的时候,他绝对没有想到这本原打算写成中篇的书卖疯了。他红得彻底,这本书在日本销出760万册(1996年统计),这在只有1亿多人口的日本是一个奇迹。希腊给予村上春树的绝不仅仅是一本小说,事实上,这里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1983年开始,村上初次赴海外旅行,到了希腊之后,他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一个完全有别于他的青春三步曲的新时期。在希腊旅行期间,他的所见所闻和思考除了写入游记中之外,他更开始了关乎人的精神本源的探讨,并将其融入了他后来的长篇巨著《奇鸟行状录》中。可以说,旅行不仅产生了游记,也间接催生了他的小说。小说中的村上是“门内”影影绰绰的村上,旅途中的村上更是“门外”真真切切的村上。回国后的村上在旅行和写作之间找到了奇妙的联系,每有作品问世,便总会要继续上路,甚至他在等待领取驾驶执照的期间,还又跑到希腊参加雅典马拉松赛,顺便写了《octoberlight所放之光》和《罗马哟罗马,我们必须准备越冬》。从此,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深深带上了旅行的烙印,这一点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科西嘉岛冒险记》《日出国的工厂》《反正去过希腊》……文学之旅旅游目的地:希腊关键词一爱琴海小岛那年春天将尽的时候,村上春树来到米克诺斯和桑托里尼,本想散心,却赶上了爱琴海的雨季,他只好呆在旅馆里写作——“雨天早晨写起文章来,不管事后怎么试着修改,都无法从那文章里把晨雨的气味拿掉……”应该说,村上春树是个忧郁的作家,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桑托里尼那场清晨的小雨在他心中降了很久,他甚至修改了《挪威的森林》的结尾:“绿子在电话那头长久地沉默,简直像全世界的细雨降落在全世界的草地上一般,那样沉默地继续着。”米克诺斯岛——希腊众多岛屿中最负盛名的小岛之一,被称为“最接近天堂的岛”。这里有美丽的白色石头小路、迷人而充满异国情调的风车、充满装饰意味的窗棂大门、独具特色的宁静店铺,还有崇尚自然、宽容大度的居民。米克诺斯之所以被认为“接近天堂”,或许正因为它的自然坦率。“小威尼斯”则是最适合发呆的地方,这里餐馆和酒吧林立,有不少富有威尼斯情调的餐馆、酒廊建在海岸旁,景色宜人。村上春树就曾在这里长久地凝视日落,写下他的名作《挪威的森林》。桑托里尼岛——乘着快船前往桑托里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焦褐色的山岩,这里一度是座海中火山,公元前1500年的一场火山喷发埋葬了曾高度发达的米诺斯文明。如今的桑托里尼岛,群山中散落着耀眼的白色房屋,蓝色的屋顶与门窗如爱琴海般纯净。每一个露台都静静地面对着海湾,这里有着整个爱琴海最美的日落。关键词二旅行与马拉松1988年,39岁的村上春树同摄影师松村遇三结伴赴希腊、土耳其采访旅行。先去希腊东北部阿索斯半岛上建有希腊正教修道院的阿索斯山,之后驱车由伊斯坦布尔进入土耳其,用21天沿国境线绕土耳其周游,途经黑海、苏联、伊朗、伊拉克国境、地中海、爱琴海,最后折回罗马。此次游记后来经修订成为了著名的《雨天炎天》一书。这场马拉松式的旅行不仅仅满足了村上春树对于旅行的热诚,同时也把马拉松这项运动牢牢地与他的后半生联系在一起,他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希腊,参加最著名的“雅典马拉松赛”。雅典马拉松赛——雅典马拉松赛又称“雅典经典马拉松赛”,比赛沿着1896年首届奥运会马拉松赛的线路进行,这也是昔日古希腊英雄菲迪皮得斯所跑过的路线,在马拉松至雅典之间,全程40公里。每年的雅典马拉松赛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及普通民众,村上春树作为马拉松爱好者,曾多次参加这一赛事,体验“回归经典本源”的感受。阿索斯山——阿索斯山位于阿索斯半岛,这里位置偏远,山路崎岖,因而至今还保存着希腊境内最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山上修道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拜占庭帝国时期。半岛上有修士开设的商店和客栈,免费提供膳宿,但游人照例要做适当的馈赠。每个村口均有警察设岗,验证放行,女人是不准入村的。这里还盛产希腊著名的“圣山版葡萄酒”,味道浓郁醇香,十分可口。关键词三远去的希腊这个决心远离日本的作家对希腊的迷恋一直持续到1991年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为止。在这之前,村上春树已经以希腊为中心游遍了周围的欧洲国家,这一切都收录进以叙写作为希腊、意大利“常驻旅行者”的体验并收有同阳子夫人照片的《远方的鼓》中,作为对这片土地的最好礼物。村上春树是典型的“无国界”作家,不断变换姿势在世界各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在随笔《终究悲哀的外国语》中,他说:“无论置身何处,我们的某一部分都是异乡人”。村上春树人生的第一次转折是在神宫球场,回顾了自己的青春之后开始决定写小说。第二次转折则是在希腊,他希望“世上也应该在某个地方保留一两处这种游离于俗世之外的天地”。幸运的人才能遇到这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