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客家地区地理环境

客家地区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11 23:39:50

① 客家土楼的特点和地理环境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云南南部属属热带雨林气候专,降雨量大,“人”属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参考资料: 知道

② 有没关于客家山歌与地理环境的文章

生生不息的客家人,你的根在哪里?寻找理想家园的客家人,何处是你的乐土?莽莽中原,滔滔黄河,惊涛拍岸,奔腾咆哮;煌煌中华,泱泱大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黄河水,在客家人的血脉里澎湃、奔流。中原是客家人的故土,那里有客家人的根!客家人的乐土就在自己的脚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家人,无论走到何处,都能开拓出崭新的天地!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支。客家先民,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江淮流域的汉人。从唐宋时期开始,由于天灾和战乱等原因,他们大量辗转南迁。他们先在闽粤赣交界的广袤山区中扎根,以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现在已有千万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常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
民族和民系。民族是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同时还有其他广泛的用法,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民系这一概念,是客家学研究专家罗香林先生在30年代为研究客家而自创的一个新术语。它的内涵是同一民族内部的各个独立的支系或单元。今天,汉民族内部各民系的概念几乎已成为学术界约定俗成的一个专业术语。
今天,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广西、台湾等省区;国外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对长江流域和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开发,对华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对汉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壮大和汉文化及中原文明的传播、发扬,都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近代以来,客家先民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客家优秀儿女英才辈出,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篇章。在当今世界发展浪潮中,客家人风采依然,卓有建树,功勋可嘉。
客家民系并非自古就有的。从客家被称之为“客”而又自称为“客”的情况,可以看出客家民系是历史移民的产物。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客家先民历尽艰辛。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广大的社会区域,从而成为汉民族一支人口众多、分布广阔、英才辈出的特殊民系。
那么,什么是客家人呢?可以这么说,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汉民系的独特而稳定的群体;
流行于广东东部的梅县、兴宁、五华、紫金,江西南部的兴国、瑞金、永新等地等地客家人聚居的地方。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客家人的聚集地为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区(这里有二十九个纯客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习俗;客家人具有独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说,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稳定特征的人,可以称为客家人。

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

客家山歌的曲调各地不同,大致有下面几种:"号子山歌"多采用“□哟嗬哈”等衬词,节奏自由,用假声唱,声音高亢。

快板山歌:歌词无衬词,曲调无拖腔。把节奏紧缩,将速度加快来演唱。

叠板山歌:歌词中插上较多的叠字叠句,有时多达数10字。其曲调的开头与结尾,基本上,中间则由于采用叠字叠句而扩充了曲调,演唱时近似数板。

客家山歌调式多为羽调式和徵调式;一般多采用四声羽调式为la、do、re、mi,徵调式为sol、la、do、re。曲调进行时,羽调式常采用la—re(反行是re—la)或 la—mi(反行是mi—la);徵调式常采用sol—la—do—re (反行是re—do—la—sol)。

③ 梅州客家地区的春节风俗与当地地理环境有什麽关系

据我所知,没有,大部分都是中原传过来的,跟中原很多地方都能找到。有些是与当地风俗溶合后产生的,如客家肉丸。

④ 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在哪些省份

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客家人口总数约在1亿左右,海外客籍华侨华人500万左右,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有9000多万,其中广东省最多,约1662万,占广东人口的28%;江西省约600万,福建省400多万,广西350多万,四川约100万,海南省30多万,10万以下的还有湖北、贵州、江苏等省份,台湾省460万左右,香港125万,澳门10余万,其余散居其他省市。

据不完全统计,客家人在中国聚居地共有17个省区,200多个县市。其中纯客县有34个(纯客县是指在本县市人口95%以上称纯是客家人,而与其他族系杂居拥有数量不等的客家人聚居村落的县叫非纯客县)。

下面是各省的主要纯客县与非纯客县:

广东省,有客家人居住的有72个县市,其中纯客县15个,他们是梅县、大埔、蕉岭、五华、平远、和平、龙川、连平、翁源、新丰、兴宁、丰顺,非纯客县有惠州、陆丰、从化、潮州等57个县市;

福建省,纯客县有8个:长汀、上杭、连城、永定、武平、清流、宁化、明溪,非纯客县有龙岩、漳平、平和、南靖、诏安等9个;

江西省,纯客县有10个:寻乌、安远、定南、龙南、金南、信丰、南康、大余、崇义、上犹;非纯客县有赣州、兴国、宁都、瑞金等17个;

广西区有非纯客县23个,昭平、贺县、百色、贵港等;四川省有非纯客县13个,它们是涪陵、巴县、成都、内江;海南省有非纯客县10个,它们是崖县、文昌、安定等。

台湾省有非纯客县13个,它们是苗栗、新竹、桃园、彰化、诸罗、凤山、高雄、花莲、基隆、台中、台北、台东、屏东,其中客家人原籍最多的是梅州,其次是惠州,再次是汀州、潮州。

香港特别行政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新界、九龙半岛。

从海外分布看,亚洲最多,约有350多万,居于城镇的普遍经商为主,以杂货、烟、酒、皮鞋、缝衣最多,居于山村的以种植树胶、烟草为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多客家子孙也接受教育,多从事医药、教师、律师及国家公务员之职。其中印度尼西亚最多约120万,占印尼华侨华人总数的20%;马来西亚约100万,占全马453万华侨华人中的22%,在马来西亚一直有“客人开埠”之说,主要是赞颂客家人叶亚来,他是吉隆坡开埠功臣。新加坡,有客籍华侨华人50余万,这里新籍客家华人政治地位较高,参政者多,显赫的如李光耀及其子李显龙,在20世纪的30—50年代则有著名客属侨领胡文虎。另外还有泰国60万,越南15万,缅甸27万,1万以下者还有日本、菲律宾等国。

⑤ 赣南客家民俗的地理环境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辖18个县、市、区和一个具备县一级人民政府管理职能的黄金开发区,全市现有人口831.2万人,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东邻闽南三角洲,南连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西接湖南,北与吉安、抚州市相连,既是东南沿海的腹地,又是内地连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前沿地带,具有明显的东进西出、南接北承的区位优势。
武夷山、南岭不但是其东南的天然屏障,而且余脉伸展,丘陵纵横,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又由于它紧接北回归线,纬度较底,受亚热带森林气候的影响,土地肥沃,林木茂密,故又有‘绿色宝库”之称,是全国十三个主要林区之一。土特产如香菇、松香、茶叶以至地下的钨、稀土亦莫不与山有关。境内章贡两水,汇成赣扛,顺江而下,与长江相接。考古资料证明,赣南旧石器就有居民,但由于地处边陲,上古时仍然被人视为“蛮荒之地”,与中原腹地少有来往。
直到公元202年(汉高祖四年)才建赣、于二县隶豫章郡。吴嘉禾五年?263年又于于都置南部都蔚领六县。349年(东晋永和五年),太守高始筑城于章贡两水之间,此即章贡区址;589年(隋开皇九年)置虔州,南宋高宗廿三年?1153年改虔为赣,赣南的行政区域才相对稳定下来,赣州也才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赣州通天岩石雕和多处宋塔的存在,及《府志》中“唐始有士,宋始有名士”的记载都说明,赣南在唐宋以后经济文化才有较大发展。正因为如此,本区域许多客家民俗还比较多地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特点。

⑥ 客家人居住的范围

粤东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其中以围龙屋为最多,并最具“客”味。
1、 围楼 即前述土楼,多见于闽粤赣山区、饶平县北部山区。在梅县松源镇、大埔县毗邻福建的和村、埔北英歌山和蕉岭石寨等地亦可见这种民居。
2、 走马楼 此类形式的客家民居建筑多见于闽粤赣边境山区。目前在粤东北部、赣南、闽西一带仍大部分建这种房子,但以粤东为著。其外形有一字形、凹形或曲尺形。多为倚山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底层为厨房、农具杂物房、畜栏、厕所,上层为居住室和仓库。走马楼的主要特色是:在二楼外部用木料建成一条长长的走廊,其主要优点是适应山区潮湿、多雨的特点,既可防山洪、避潮,也可防盗、防野兽,干爽、卫生、通风。
3、 五凤楼 此类民居建筑形式亦多见于山区,是沿着山坡地势呈阶梯式的建筑结构。其主要特点是:房基呈阶梯形,顶瓦呈层叠式,一般为五叠,从远处看,一层层的顶瓦飞檐,有如五只凤凰展翅,故名。
4、 四点金 主要特点是在房屋的四角建有如近代炮楼式的高层建筑,楼四角均有了望孔和枪眼。
5、 殿堂式 是类似中原汉族府第风格的殿堂式民居建筑。它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主要特点是屋内厅堂多,天井多。当地群众习惯称这种民居为十厅九井或九井十八厅。在布局上,沿中轴线分上中下三个大将中心分成许多生活单元。屋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这既有利于屋内排水,有可养鱼和灌溉;屋后建有一座半月形土丘,叫“花头茔“。茔上用于种植风水林,以保护房屋免受风沙袭击和调节小气候。这种殿堂式建筑用料讲究,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一座大型的殿棠式民居有上百个房间,可供一二十户上百户口人居住。厕所、柴草间,畜栏一般都在住座屋两侧一定距离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殿堂式民居建筑如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
6、 中西混合式 这是客家侨乡民居建筑形式的一种特殊风格,是将客家传统的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的混合型民居建筑。尽管在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而内部仍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较突出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
7、 围龙屋 又简称围屋,是扩大了的殿堂式。其主要特点是后围建成马蹄,叫“围龙”,一般为一条围龙,甚至有多达二三条围龙的大型围龙屋。
围龙屋是客家地区一种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是除客家地区之外看不见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他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客家地区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围龙屋充满了客家人的客味。
关于围龙屋,民国们十六年(1927年)秋,排印的《兴宁东门罗氏族谱 ·礼俗 ·居室》载:屋之后一层,自花胎前起,左右放间,渐次斜转,围至龙厅,或一层或二层,因地形而定,称曰围龙房屋。“其主要部分如下:
龙厅:围龙房屋之中心一间,正对祖龛神龛者,为龙厅,其厅常为屋人所公有。
花胎:龙厅以下,祖堂以上,填其地为斜坡形,意谓地势至此,变化而有胎息。
上堂:其中设木龛一奉历代祖先神主,故通称祖堂,岁时具三牲,以祀祖,遇有吉凶事,以牲牢享其先人,均在于此。
中堂:较上下堂为宽广,两边立柱以架巨木,曰官厅架,有六柱者,有八柱者,其柱昔多用木,近多以石为之,屋中人有大喜庆事,行礼宴客,均在于此。
下堂:前为大门,为公共出入之地。
天阶:上堂中堂及下堂之间,均有之,谓之天阶者,其上不覆瓦,能受天阳,而四周均为檐阶也。
南北厅:两南北厅者,多在上天阶左右,四南北厅者,则上下天阶之左右,均有之,此亦为公有之地。
花厅:两花厅者,多在下堂房间相连之左右四花厅者,中堂下堂之左右,均有之,此为屋人应酬宾客之所,故屋中房间可分为私有,而花厅必归于众,厅中有通透房间及卷屏与否,因屋制而定。
门廊:户门内之廊。
骑马廊:横屋与正堂屋之间,或围龙屋与横屋之间,上起横栋,其下为廊,俗称过道廊。
后廊:后栋正屋与横屋最后二三间房位相对之处,上起横栋,其下为廊,俗称基督廊。
伸手廊:左右横屋各伸出二间或四间,其中安设斗门,俗呼其门廊曰伸手廊。
正堂间:上中下三堂相连房屋,俗呼为正屋,或呼为正堂间。
横屋间:有两层横屋者,曰内层横屋间,外层横屋间。
围龙间:有两层围龙者,曰内层围龙间,外层围龙间。
枕杠间:上堂后面一排横屋,呼为枕头杠,围龙屋鲜有为枕头杠者,惟棋盘屋,则多有之。
老人间:凡男妇年老病危,至弥留之际,其子孙即抬于是,以俟其终,此无特别建筑之房间,或以上堂正间为之,或以南北厅及其它一间为之。
浴室(与)厨房:初造时常以花厅附近,择其地,为特别之浴室,左右横屋之余内选出一二间为合适之厨房,及后丁口浩繁,各择便当房间为之,不能限于一处。
角楼:于左右横屋之角,坚竖高楼,或二座,或四座,此为防匪劫掠而设,故上下均开炮眼,以便施放击敌。
楼棚:角楼之棚,不许私人住眷,及安放家私,以便有事时,众人得以登楼御敌。
房棚:各房均以木板棚其上,以安置家私或稻谷,及其他杂物。
禾坪:大门户门以外,划地为长方形,砌以碎石,铺以灰沙,荡为平地,收获时,于此打稻晒谷,俗称禾坪。
池塘:禾坪以外,划地若干亩,掘为深地,以供洗濯,并畜鱼类,俗呼为门口塘。
围龙屋就其形状来看,隆起平面是画一个大圆圈:中间是一条十几米宽的大灰场,其两个半圆,一个是屋舍,一是池塘,屋舍后面是竹、树木包围,而池塘前面则是菜地。
围龙屋有大有小,小者有一围,屋前设有大门一、小门二,可住几十户人家;大者有数围,屋前设大门一、小门四或六、住百多户或数百户人家,梅县有一位民国官绅曾举直,其家大围龙屋,一团人(千多人)住进仍不能住满。梅县丙村温氏仁厚祠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宗祠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围龙屋,分别有祖公厅、堂屋、围屋、横屋、斗方及水塘组成。该屋庞大无比,计有四进三堂八横四围,是丙村温氏宗族的主要聚居地,1993年,该屋还住有族人300余人。
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如果是大围龙屋则下、中、上厅,中、上厅间又是一天井。而上厅是毫无例外地安置祖宗牌位,年节时全屋人(包括已迁新居的)都在此祭列祖列宗。上厅后面设有一神屋,安放各后辈先祖牌位,按世辈高低而排列。两旁小门后亦有对称的小厅。上厅后面有一大片露天的地方,也铺上砖石,叫“背胡岭“或”花胎“。收获时,“花厅”和屋前的禾坪都是晒谷的地方。
有些围龙屋把门前的禾坪周围也砌上高高的墙,在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围龙屋是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物,像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九井十八厅”,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坐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百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百户人家。整个围龙屋多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形,最外围墙筑得很高,窗子开得很小,显得壁垒森严。从低处往上看,围龙屋层层叠叠,有盘龙之状。它把生活起居,辅助劳作和饲养加工等统一在住宅内部,同时各个部分又互不干涉,显得协调而又和谐。人们说的围龙屋的客味,其精髓就在于此。
从建筑特点来看,围龙屋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从开阔的圆形建筑,逐渐按“堂”、“横”单元组成的四合院式样发展起来。今天所常见的“围龙屋“,其平面是前方后圆,布局是正中有厅堂、正房、南北厅、天井;左右横屋也有厅堂、天井;后面是“化胎”( 也作“化胎”)、是半圆形围屋;前面是半圆性的鱼塘和“禾坪”,与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圆形。至于“三堂四横”、“二堂二横”等,都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建造的。
第二, 因地取舍,改造和利用环境。客家先民多聚居山区,利用山坡丘陵的环境建成的民居,结构多是前低后高,便于采光、通风、排污、排水。可见,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这种民居前有鱼塘,可以积水防火,浇灌田园;后有花坛、风围竹树,可护坡防险;内有宽大的厅堂和合理的天井布局,科学地解决了通风、采光,又使居住、生活环境显得幽雅、静致、舒适,是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园林式民居建筑形式之一。
第三, 大屋顶、高台基和玲珑的屋身。客家人有聚居好客的特点,其建筑都是大屋顶,为了排水和防御风雨对屋身的破坏,明清时期大屋顶的坡度有曲线建筑设计。如粤东丰顺县汤南龙上古祠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建筑,区顶是悬山顶式,有深远的屋檐,两屋斜坡汇合处用龟形建造,增加屋顶的宽度。高台基的防潮之需要,屋身一般比较低矮,直到宋明屋身显著的提高。屋顶的高度和屋身的高度成正比例增长。
第四, 以木材为主的结构。客家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石头、三合土。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发展,厅堂、屏风等精雕细描,加上明清时期楼阁建筑的发展,框架和成组斗拱的出现,木材需要量增加。客家人多住在山区,取材便利是其优越条件。
第五, 绘画复杂,色彩浓郁。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以木材为主,在绘画、雕刻部分加上油漆,目的是保护建筑材料。绘画复杂,喜欢山水花鸟人物交错、色彩浓郁与客家习俗有关。
特定的历史地理原因造就了客家民居与众不同的风格。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又来到地狭人稠不足以以供的山区,于是人们不得不向外开拓。客家人走出山区,走向世界,在发展促进经济的同时也把各地文化的精华带回家乡。
这一交流和吸收的结果便是客家尽管居住山区,却文风昌盛,以致产生了有别于其他民系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

⑦ 永定客家土楼与当地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一、天井与采光

永定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开门见山,丘陵广布,故日照时间相对较短,而土楼大都是封闭的,且不设阳合。一楼、二楼一般都不开窗,这就有利于防盗贼入侵。因为土楼内外不设阳台,所以采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由于土楼坐北朝南,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到了中午,太阳便可照到天井,使得楼内光照充足。尤其是圆楼,因为其面积庞大,所以日照面积也就越大,得到的光照就越充足,太阳就可以照到每一个死角,同时又达到防潮防湿的作用。

二、、屋顶与防水

永定客家土楼的屋顶大都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永定,降水丰沛且空间分布不均。当雨季来临时,其“人”字形屋顶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屋顶的外坡要比内坡长,这有利于防止雨水下渗到土墙而引起的坍塌。

加之其墙角用石料砌成,往往也比较高,这就可以防止发大水时墙角被冲垮的引患。土楼是土做的,最怕的就是水,客家先民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一关键的问题。

三、竹条与抗震

有传闻说,永定客家土楼是用“红糖糯米”建造出来的,其实不然,在几百年前,用红糖糯米建造出如此庞大的土楼显然是不现实的。永定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附近,地壳较不稳定。这就需要永定客家土楼牢固且抗震,否则将很容易倒塌。

客家先民从以往的地震中吸取教训,在夯墙时,把竹条当作如今的钢筋放到墙内,由于竹条坚硬且富有弹性,整体性能良好,所以地震发生时,墙内的竹条会被拉直,使得墙体不易倒塌,过后,竹条会受到圆楼回心力的作用,自然合回去,从而取得抗震的良好效果。

(7)客家地区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客家土楼特点:

1、充分的经济性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这两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砖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极。

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二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特殊设备。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因为干燥少雨的冬季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筑费用。

2、良好的坚固性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匀导致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

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

土楼最大的危险之一是水袭,但绝大多数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

3、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水份,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建筑师们经常谈到室内噪音的控制,由于强烈的内向性,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容易产生噪音聚焦效应,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环境中,建筑内部的迥响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气息。

⑧ 梅州客家围龙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网络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围龙屋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土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

⑨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客家人创造的客家文化遍布全球约80个国家和地区,集中分布于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如中国的广东省、江西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台湾省、海南省、浙江省等,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加拿大、毛里求斯、澳大利亚等。中国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9)客家地区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客家人分布的大致城市如下:

一、广东客家人

广东客家人几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地区。其中纯客家县市有:梅县、梅江区、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丰顺、龙川、和平、始兴、连平、新丰、源城区、东源、紫金、南雄、翁源、连南、英德、惠阳、曲江、博罗、宝安、惠东;

仁化、乐昌、廉江、乳源。此外饶平县、揭西、海丰、陆丰、龙门、从化、花县、新会、化州、四会、阳江、鹤山、三水、高要、开平、信宜、珠海、深圳、东莞等县市也有客家人分布。

据最新调查资料统计,在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约有190万人讲客家话,分布区域约为6400平方千米,具体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春等县。

二、福建客家人

福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闽西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明溪等县。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县的九峰、长乐,诏安县的秀篆、官陂,龙岩西北部万安(旧名溪口镇)等地,也主要是客家人。

三、江西客家人

江西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如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乌、安远、全南、龙南、定南、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于都等县,以及西北部的铜鼓县、修水县的大部分乡镇。此外,萍乡、广昌、永丰;

吉安、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高安、武宁以及赣东北的横峰、上饶等县市,也有部分客家人。

四、广西客家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客家人分布比较广泛的省份。据调查显示, 全区90个市县中有79个市县有客家人分布,占所有市县的 87.78%。就乡镇而言,全区1364个乡镇中,有583个乡镇讲客家话,占所有乡镇的42.74%。主要集中在陆川、博白、浦北南部与合浦东部;

其次是防城、钦城与灵山相连的一片地区;以贵县为中心,沿铁路东南至玉林北部、西北黎塘、宾阳地区;此外还有来宾、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蒙山、荔浦、阳朔等。广西的客家人大部分是清初以来,从今梅州地区迁徙过去的。近年常有人回梅州地区寻根。

其次是防城、钦城与灵山相连的一片地区;以贵县为中心,沿铁路东南至玉林北部、西北黎塘、宾阳地区;此外还有来宾、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蒙山、荔浦、阳朔等。广西的客家人大部分是清初以来,从今梅州地区迁徙过去的。近年常有人回梅州地区寻根。

五、四川客家人

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一个省份。由于明末清初长期战乱,四川人口锐减,田园荒芜,清朝康熙年间朝廷谕令准许各地人进入四川垦殖,史上称“湖广填四川”。

很多客家人因此从南方迁到了四川。他们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区东山一带以及新都、金堂、广汉、什郊、彭县、双流、新津、简阳、仁寿、资中、威远、安岳、富顺、泸县、合江、宜宾、广安、仪陇、巴中、通江、达县、西昌等县市的局部地区。大量梅州的客家人就是在这一时期迁入四川的。

六、海南客家人

客家人移民海南,主要是在咸同年间,广东台山、开平、四会一带发生空前的“土客械斗”的产物。那次械斗从咸丰六年(1856)开始,到同治六年(1867)结束,持续12年,伤亡几十万人。

械斗经官府平息后,客家人一部分就地安置,大部分由官府发放银两,鼓励移民他处,主要是南下进入高州、雷州、廉州 (时属广西),远的到了海南岛。

七、湖南客家人

湖南省的客家人主要分布于攸县、茶陵、都县(今炎陵)、汝城、桂东、浏阳、平江等县的部分乡镇。

除此之外,浙江省19个县市以及贵州、云南、江苏、安徽也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客家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客家人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