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长江三角洲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11 20:44:39

㈠ 比较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理环境的异同

黄河三角洲纬度偏北,长江三角洲偏南,黄河三角洲靠近黄海,长江三角洲靠近东专海。两处都是由属两条大河形成的冲积平原,但由于黄河纬度较北因此相对于长江来说受季风影响略小一点。
经济方面由于受上海、浙江等辐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黄河三角洲则受北京、天津等地区的辐射,但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侧重点不相同。

㈡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的最低点在江苏省高邮市一带(平均海拔2米)。最高点位于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海拔448.9米),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是一个三角形港湾,长江河口好似一只向东张口的喇叭,水面辽阔,潮汐作用显著。在海水的顶托下,长江每年带来的4.7亿吨泥沙大部分沉积下来,在南、北两岸各堆积成一条沙堤。
北岸沙堤大致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至如东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冲积成的里下河平原。
南岸沙堤从江阴附近开始向东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县的漕泾附近,并与钱塘江北岸沙堤相连接,形成了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位于长江北岸,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为一碟形洼地。洼地中心湖荡连片,主要有射阳湖、大纵湖等。
长江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组成。
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基本在10米以下,零星散布着一些孤山残丘,如高邮神居山、常州溧阳的南山、无锡的惠山、苏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松江的佘山和天马山等。其中常州
溧阳的南山海拔508米,为吴越第一峰;它们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于太湖之中,有的成为游览区,有的成为花果山。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 达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洪涝灾害异常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投资兴修水利工程,西挡淮水,东挡海潮,开挖运河,增强排灌能力,使这个十年九涝的多灾区变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长三角区域的人口自然变动情况与全国的情况趋于一致,部分地区略有不同。经过建国后的两次人口生育高峰,长三角两省一市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逐渐过渡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状况,其中,江苏、浙江两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海市的人口自然变动继续维持负增长。
长三角区域内的人口构成变化的最明显趋势是人口老龄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少儿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较快,老龄化社会的形成有加快的趋势。

㈢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及风土人情

长江三角洲顶点在南京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区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
长三角区域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主要有江苏的洪泽湖、太湖、骆马湖、高邮湖、邵伯湖和浙江的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鄞县东钱湖等著名湖泊,除淮河、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河流以外,还有江苏的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沭河、通扬运河,浙江的瓯江、灵江、苕溪、南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等水系。
长江三角洲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长江三角洲有理性、开放、创新和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以江浙沪为背景的长三角城市群,在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舞台上,各自扮演了不同的重要角色,三地的精神财富,单看能量有限,合起来潜办无穷。特别是江苏经济长期以来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创造了“苏南模式”和经济增长奇迹。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江苏人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及时对文化进行再造,用“创业、创新、创优”来提升和修正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使之更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升级,使得经济发展提速,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领跑长三角。专家在探徇江苏富民的缘由时,一致用了“文化再造”一词。从另一角度看,现代市场经济确立了经济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塑造了现代人文性格,自由、平等、开放、竞争、诚实信用、开拓创新成了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特征,由此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㈣ 长三角的地理位置

长江三抄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 21.07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19%。

㈤ 长江三角洲的具体地理位置

根据国务院2019年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区域面积 35.8万平方公里。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5)长江三角洲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㈥ 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何特征

长三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长三角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的冲积平原。

㈦ 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

处在亚热带季风区 温暖湿润土地肥沃 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流众多 地势平坦

㈧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优势是: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沟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联版系,濒临黄海和东海权,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各地,历史上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三角洲与北方地区的经济联系等。

长三角地区自古地理相近,人缘相亲。在国家战略引领的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航程上,包括7000万江淮儿女在内2亿多“长三角人”,正扬帆奋楫、勇立潮头,共建共享一方幸福和谐的现代化美好新家园。

(8)长江三角洲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全国领先。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等重大战略部署,勇挑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重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4,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相对均衡,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㈨ 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简练不失详细!!!

地形:地处三角洲平原,地形平坦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内季温和少雨容,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季节变化大水文:河湖众多,径流丰富,含沙量小,汛期较长,没有结冰期土壤:多水稻土,土壤深厚肥沃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㈩ 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 从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工农业发展 环境问题等角度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多港口,交通便利
自然环境: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雨水充沛,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