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环境的名词解释

地理环境的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2021-02-11 19:27:15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自然环境的区别求解

有区别
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专水、植物、动属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表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和。
人文环境:是指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和活动。 属于人的因素 。

㈡ 生态环境名词解释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环境[1]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互交织,因而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中文名
生态环境
外文名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全 称
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
解 释
环境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

㈢ 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 2自然地理环境 3自然地理学

球表层系来统(the earth surface system)是由岩土圈、大气自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所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是人类圈与地相互作用的复合物质系统,是地球圈层结构中的特定部分,与周围的地球圈层其他部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关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次级巨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根据其受人类社会的冲击和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
自然地理学利用生物学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地理学、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动物区系样式,利用数学、物理学来研究地球本身的运动以及它和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关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间上地球变化的学科。

㈣ 地理环境的含义

你好,这抄个意思本来就难以袭理解,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望采纳。

㈤ 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能量构成,具有本身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支配和控制的环境系统。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多个自然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相互作用的,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整体性就是指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果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是欧亚大陆中心的一部分,由于离海洋远,海洋潮湿气流很难到达,又处于中纬度高空西风带下沉气流的控制之下,因此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水严重缺乏、化学风化作用微弱,但是日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风蚀作用盛行,因而岩石易崩解碎裂,形成大片的戈壁滩、岩漠和沙漠。由于降水少,蒸发强烈,促使地下盐分通过毛细管作用而在地表积聚,导致动植物数量少、种类贫乏。由此可见,地理环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其中一个要素的改变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结果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不等于均一性。整个地球的地理环境由无数个小的地理环境所组成,这样就出现了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即差异性。出现差异性的原因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一性造成的,并由于组成要素的不均一而使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在空间分布上也发生有规律的分异。例如,气候要素分布的不均一,在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茂盛、动植物资源都很丰富,形成热带雨林环境;而两极地区终年低温严寒,生物种类很少,形成冻原环境。

(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即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方向或者其他一定方向,分异成相互有一定差别的不同等级单元的现象。自然综合体是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有规律地结合成具有内部相对一致性的整体。

地域分异规律的根据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外动力分布的地带性和与地球内动力作用的规律性。地域分异的空间区域具有四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全球规模的地理带;二是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地理带;三是区域性的地理带;四是地方性的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

全球性地域分异有两种,即热力分带性和海陆对比性。由于太阳辐射强度随纬度的改变而有规律地变化,因此,地球表层由赤道向两极分异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这种热力分带性在大陆和海洋都有明显表现。海陆对比性是海陆的分异造成的。地球表面分成四个大洋和六个大陆,构成陆地和海洋的两种不同地理环境,海洋和陆地在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形成明显不同的两大自然综合体。

2.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地域分异

大陆的地域分异包括纬度地带性分异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体按纬线方向延伸并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它是太阳能按纬度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成土过程和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干湿度地带性是指海陆分布及其对比关系所形成的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大陆内部和海岸植被类型以及地貌景观(即自然综合体)干湿度等方面的差异。在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的共同作用下,在全球大陆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水平自然地带。由于植被类型最能表现自然地带性的特征,因而陆地上的各个自然地带常以植被类型命名。可以划分出11个大陆水平自然地带,即热带雨林地带、热带稀树草原地带、热带及亚热带荒漠地带、亚热带荒漠草原地带、亚热带森林地带、温带荒漠地带、温带草原地带、温带阔叶林地带、亚寒带针叶林地带、苔原地带和冰原地带。

大洋的地域分异是贯穿整个大洋的,按形成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这主要是太阳能按纬度分布不均引起大洋的温度、盐度和含氧量不同,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区别,从而引起大洋表层自然综合体沿纬线延伸、按纬度有规律地变化。另一类是大洋底层自然区域,它是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所形成的水下自然综合体。水下自然综合体随海底地形、深度及距岸远近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3.区域性地域分异

区域性地域分异主要包括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和垂直带性分异。大地构造-地貌分异是指与一定大地构造单位相对应的区域地貌分异,表现为大规模的山脉、高原、平原或者中小规模的山脉、高原、平原的一定组合。垂直带性分异是指达到一定高度的山体,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水分状况也发生变化,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如植被、土壤等发生变化。垂直带随高度的变化和更替很快,如珠穆朗玛峰南坡在海拔1600 m以下为热带山地雨林带,往上变为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寒带、寒冻带,至5500 m以上成为高山冰雪带。

4.地方性地域分异

地方性地域分异是在自然地带内部,由于地方地形、基岩和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方气候的影响,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的局部分异现象。

(三)自然区划

为了掌握自然条件的分布规律,分析地域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通常需要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对自然区域进行划分。把具有显著变化的界线确定出来,从而将地域划分为内部自然条件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而与外部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区域,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划等级系统,这项工作称为自然区划。简单地说,自然区划就是根据地理环境或其中某一成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地域划分为若干区域单位,并探讨和研究其特征及发生、发展、分布的规律,以便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地进行生产布局和采取适当的措施改造自然。

自然区划有一定的等级系统。大陆内部综合自然区划较通用的等级系统由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主要有热量带和大自然区、地区及亚地区、地带及亚地带等。热量带主要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关;大自然区为最大一级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单位;地区、亚地区是热量带内的湿润分异单位,主要根据干燥度差异划分;地带、亚地带是地区内的地带性分异,主要根据土壤和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分异来划分。例如,我国可划分为三个大自然区:东部季风森林区、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和青藏高寒草甸草原区。其中,东部又可划分为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和华南湿润热带地区等。

㈥ 自然地理环境名词解释是什么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㈦ 地理环境的介绍

地理环境是指来一定社会所处的自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㈧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大气和气候
大气气溶胶:大气中悬浮均匀分布的相当数量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如海盐粉粒、灰尘(特别是硅酸盐)、烟尘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所构成的稳定混合物,统称为气溶胶粒子。半径10-2——10-8 cm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种。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平均高度11km。
①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②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③气温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下降0.65℃。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事实上,由于太阳光谱辐照度随波长的变化曲线而有年际变化,太阳常数并非保持恒定。

温室效应(花房效应):大气成分,尤其是某些微量和痕量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却能强烈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因长波辐射而导致温度降低,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及近地面大气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适合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既包括自然大气中固有的CO2、水汽、O3、CH4、N2O等成分,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CFCs)及CO2、CH4等。

信风:低纬信风带是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信风。特点是风向稳定,因其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也称贸易风。信风向纬度更低,气温更高的地带吹送,因此其属性比较干燥,有些沙漠、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内。

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海陆风环流。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

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谷风);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山风),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山谷风环流。

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100m),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焚风效应对植被类型与生态特征、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都有一定影响。焚风在我国西南山地特别显著。

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铅直稳定度等物质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气团内部物理属性详尽,其天气现象也大体一致,因此气团具有明显的天气意义。按热力性质分冷气团和暖气团。

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
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根据气旋产生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种类型。

湿度: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湿润系数:一地的年降水量反映该地的水分收入状况,蒸发量反映水分支出状况,某地是湿润还是干旱,取决于该地降水量P与蒸发量E的对比关系,通常用湿润系数K表示,即K=P/E,P≥E,表明水分收入≥支出,属于湿润状况;P<E,说明水分入不敷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状况。

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海温升高,上涌还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H2S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称为厄尔尼诺。

水分循环:由水分蒸发为水汽,再凝结为降水,重新回到地表面的循环往复过程叫水分循环,由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四个环节来实现的。

水圈:地球上除了存在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海洋是水圈的主体,陆地水相对来说少得多,但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家地理环境的定义

首先从物理位置分析的话,经度一般影响不大,而纬度对天气影响很大,所以对人影响也大。这个维度的特点,四季分明,物产多样性极强。多样性很重要,有时候物产资源丰富不代表多样,在非常时期即便丰富也很难找出一些资源的替代性。

再说地缘政治,国境线复杂,北上南下西进东出。而且在国力减弱时很容易被群攻。但是当国家强盛的时候,可以说四周都是资源。

在物理地域上占据天时,在地缘政治上占据地利。所以在国力强盛时大有可为,在国力衰弱时就是一块肥肉。强不应该强在山河广袤,而是自身的科技,人文和经济。

首先说农业,可耕地面积,山地和贫瘠的高原、沙漠,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然后就是工业发展的条件,河流是工业的动脉,即便是在当代,水路运输仍然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因为成本地,载荷大,很多大型的重工业必须靠河沿海,方便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第三,自然禀赋。尤其是地表的森林植被,以及水资源,很多都被破坏性开发。现在的原始森林已经很少了,湖泊也因为维护造田而面积急剧缩减,虽然如此,但是现代工业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还是有很丰富的存量,尤其是煤矿储量,以及被炒的沸沸扬扬的稀土,如果算上海洋矿产,

第四地形和气候。地形的多样性,这一点有利有弊,但对于经济发展应该是弊大于利。比如说交通建设,为了建造全国的交通网要研究各种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技术。热带的,寒带的,高原的,山地的,丘陵,多年冻土,湿陷性黄土。既有穿越戈壁沙漠的新疆,也有潮湿炎热的两广。厂家生产的产品要行销全国还要考虑气候问题,虽说练就了全球顶尖的技术,但是也花费的巨大的成本,各有利弊。

㈩ 地理环境的简述

地理环境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它具有三个特点:(1)具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2)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3)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住行。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组成物质和形态不同,水、热条件不同,地理环境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点。因此,保护好地理环境,就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国土规划、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结构与功能优化等。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构成
根据其所受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的差别,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指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方,如农业、工矿、城镇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场和采育的林地,虽然它们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条件和状态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属于人为环境。
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形成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经济结构,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乡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织结构关系,而且涉及社会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上述3种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