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地理环境
A. 兰州市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兰州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中部,市中心位于北纬36°03′、东经103°40′,北与武威市、白银市接壤,东与定西市接壤、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接壤,总面积13085.6平方公里。
兰州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3℃。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6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27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雨量约300毫米(40—800毫米之间)。各地气候差别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兰州市域入境水资源丰富,贯穿市域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大通河的入流量达337亿立方米,水量稳定,冬季不封冻,含沙量也较小。黄河兰州段全长152公里,其中流经市区45公里。
B. 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专经92°13′~属108°46′之间,大部分位于中国地势二级阶梯上。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2.5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4.72%。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9km,南北宽530km,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
C. 说明甘肃省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原因
以下四个因素是甘肃省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原因:
1、地理气候差异:
甘版肃省地处黄权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2、气温差异:
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5℃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
3、降水量差异:
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0~80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月。
4、日照差异:
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附上甘肃省气候环境分析图一张以供参考:
D. 甘肃的地理环境
今天是甘肃舟曲县的哀悼日,原本那儿挺好的,可就泥石流破坏了这一切.
E. 兰州的地理环境
兰州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3℃。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6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27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雨量约300毫米(40—800毫米之间)。各地气候差别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植物
甘草、当归、党参、麻黄、秦艽、鬼臼、祖师麻、玫瑰等中药材。
动物
野生动物有187种,珍稀动物有:黑鹳、藏雪鸡、金钱豹、蓝马鸡等。 2011年,兰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36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656.55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663.48亿元,增长14.3%。三次产业比例为2.95:48.27:48.7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21.16亿元,增长20.25%,占兰州市GDP的比重为38.32%。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6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14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744.70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774.57亿元,增长14.8%。三次产业比例为2.89:47.60:49.5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17.9亿元,增长18.57%,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9.49%。
2013年,兰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77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12亿元,增长5.80%;第二产业增加值820.42亿元,增长13.50%;第三产业增加值906.74亿元,增长13.60%。三次产业比例为2.76:46.19:51.0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53亿元,增长23%,占兰州市GDP的比重为42.4%。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1.06亿元,增长38.74%,占兰州市GDP的比重为2.31%。 201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28.6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197.12万亩,比上年增长1.12%,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栽培面积43.05万亩。粮食总产量42.39万吨,比上年增长4.98%;其中:夏粮16.97万吨,较上年下降6.14%;秋粮25.42万吨,比上年增长13.94%。蔬菜播种面积75.47万亩,增长3.13 %;蔬菜产量209.23万吨,增长5.63%。
201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33.3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5.25万亩,比上年下降0.95%,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栽培面积42.23万亩。粮食总产量44.20万吨,比上年增长4.27%;其中:夏粮17.14万吨,较上年增长1%;秋粮27.06万吨,比上年增长6.45%。蔬菜播种面积81.85万亩,增长8.45 %;蔬菜产量229.29万吨,增长9.59%。
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45.1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6.26万亩,比2012年增长0.52%,玉米双垄全膜沟播面积42.83万亩。粮食总产量46.86万吨,比上年增长6.02%;其中:夏粮17.53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秋粮29.32万吨,比上年增长8.40%。蔬菜播种面积88.49万亩,增长8.11%;蔬菜产量251.58万吨,增长9.72%。
2013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9.53万千瓦,完成机耕127.59千公顷、机播80.93千公顷、机收44.18千公顷。兰州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9万亩,农用化肥施用实物量14.58万吨。 2011年,兰州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9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5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市属工业实现增加值76.5亿元,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6.76%,比上年回落0.63个百分点。
201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6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8.15亿元,增长11.5%。规模以上市属工业实现增加值104.99亿元,增长24.3%。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4.8%,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
2013年,兰州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5.1亿元,增长14.2%。规模以上市属工业实现增加值122.5亿元,增长23.9%。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5.02%,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 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50.57亿元,比上年增长57.2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6.35亿元,增长45.64%。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59.67亿元,增长34.99%。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5.34亿元,占0.56%,比上年增长17.77%;第二产业272.26亿元,占28.64%,比上年增长24.79%;第三产业672.97亿元,占70.80%,比上年增长53.66%。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4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6.65%。
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239.18亿元,比上年增长42.3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23.3亿元,增长39.85%。
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316.86亿元,比上年增长27.42%。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86.81亿元,增长28.43%。
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0.71亿元,比上年增长0.38%;第二产业投资36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6%;第三产业投资943.08亿元,比上年增长35.18%;三次产业投资额比重:0.81:27.57:71.62。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664.78亿元,比上年下降15.57%。 2011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
2012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2013年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70%。 2011年地区性财政收入35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6%;一般预算收入86.49亿元,增长27.85%。一般预算支出175.48亿元,增长19.43%。
2012年地区性财政收入40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73亿元,增长19.9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2.43亿元,增长15.36%。
2013年地区性财政收入394.8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4.52亿元,增长20.0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2.32亿元,增长19.61%。 201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3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47%。各项贷款余额2917.88亿元,比上年增长23.6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8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1%。
201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589.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1%。各项贷款余额367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4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77%。
2013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49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3%。各项贷款余额4407.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0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2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97%。 2011年承保总额达13319.38亿元,比上年增长7.2%;保险业务收入52.43亿元,增长3.88%;支付已决赔款13.84亿元,增长23.35%。
2012年承保总额达11462.4亿元,比上年下降13.94%;保险业务收入59.66亿元,增长13.79%;赔付支出16.34亿元,增长18.11%。
2013年承保总额达13759.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2%;保险业务收入65.9亿元,增长10.46%;赔付支出23.25亿元,增长42.28%。 科技高新区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1991年批准的首批27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为开发区之一。高新区现有企业1097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80户,外商投资企业269户。技工贸总收入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
经济开发区
国家级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3月,2002年3月15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甘肃省首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甘肃省和兰州市重点开发建设的外向型经济区域,是以国际标准建设、按国际惯例管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F. 甘肃省地理特征是什么
甘肃自南向北依次跨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9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首推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其次诸如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陇南山地:
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
陇东、中黄土高原
陇东、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历史上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尤其是定西中部地区成了中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陇东、中黄土高原蕴含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
甘南高原
甘南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200米,是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m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面。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
河西走廊以北地,东西长6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人们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地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急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一块块山间平原,是难以耕作之地,人烟稀少,能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G. 甘肃的气候
甘肃各地气候类型多样,从南向北包括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高寒气候等四大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0—15℃,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干旱、半干旱区占总面积的75%。
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沙尘暴和霜冻等。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
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雨量约300毫米(40—800毫米之间)。
(7)甘肃的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甘肃位于祖国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等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具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H. 甘肃省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中腹地带,位于东经92度20分-108度42分、北纬32度31分-42度50分之间。平面形态总体为“哑铃”形,呈北西—南东走向分布,从文县甘川边界到安西县甘新边界长1655km,最窄处在张掖地区山丹县,南北宽仅24km。西南面与四川、青海接壤;西北部与新疆毗连;北部马鬃山区有一小段与外蒙古接壤;东北面大部分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小部分与宁夏自治区相接;东面与陕西省相连。国土总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山地和高原约占60%,川区和沙漠平原区约占40%。人口密度56.0人/平方公里(1999年)。
二、地形地貌
甘肃省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内蒙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分属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内陆河流域。在构造上属于鄂尔多斯地台、阿拉善—北山地台、祁连褶皱系和西秦岭褶皱系。境内地形复杂,既有终年被冰雪覆盖的高山景观,又有长年葱绿的陇南森林;既有地势高亢、气候寒冷的甘南高原,又有一望无际夏季炎热的河西走廊沙漠平原。省境东南部重峦迭障,山大谷深,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为全国著名的泥石流高发区;中、东部大多为黄土覆盖,形成独特的黄土塬、梁、峁密布的地形,水土流失严重;西缘亦为我国黄河西界;南缘漳县、宕昌县北部一带为我国黄土覆盖的最南界;河西走廊一带地势坦荡,绿洲与沙漠、戈壁断续分布,西南部横亘着高大的祁连山系,为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地势高耸,气候寒冷,从山顶到山脚依次分布着现代冰川、多年积雪、森林、草原,为走廊和北部沙漠戈壁水资源形成区。北部地面起伏不大,气候干燥,风力剥蚀作用显著,戈壁广布,为内蒙高原的西端。除陇南部分谷地、疏勒河下游谷地较低外,大部海拔都在1000m以上。总观全貌,本省地形实为一个山地型的高原。
I. 甘肃的地理位置
甘肃省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首先就体现在其地理位置,甘肃省的地理位置几乎是我国的中心,特别是省会兰州就是我国陆地版图的几何中心。甘肃省这种居中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刚好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交汇地带,也就是说甘肃省兼具三大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甘肃省内不同区域自然地理差异巨大。
在河流水文方面,甘肃省的东南部地区气候相对湿润,降水丰富,河流数量众多,而且多是外流河,黄河干流在甘肃省中南部地区自西向东流过。而甘肃省的西北部地区,气候干旱,河流数量稀少,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河流多是内流河,黑河、石羊河是主要的内流河。
甘肃省由于地形多样、气候多样,所以拥有极为复杂的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生物资源的宝库之一。
J. 兰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地理、气候
兰州市处在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即北纬34°,东经 103°40’距西北其他四省(自治区)的省会平均距离最近。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流而过,枕山带河,依山傍水,平均海拔1500米,具有盆地城市的特征。
兰州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降水少,日照多,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为2600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250~350毫米,并集中分布在6~9月。年平均气温9.1℃。
区域人口
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土地面积为13085.6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22.2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0万人。有汉、回、满、东乡、藏、蒙、土家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占3.6%。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地处黄河上游,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10℃,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市树:国槐;市花:玫瑰。
兰州是黄河流域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为了突出山水城市特色,目前正在加快实施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和黄河风情旅游线综合开发工程,把黄河市区段40公里两岸道路桥梁建设、河堤修砌加固、航运河道疏浚、旅游景点开发、城市建筑风格以及绿化美化亮化融为一体,将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汇集其中。
黄河不仅养育了兰州人民,也给这里带来丰富的特产,白兰瓜、软儿梨、冬果梨、白粉桃等瓜果久负盛名,百合、黑瓜子、玫瑰、蕨菜、水烟等土特产品蜚声中外,使兰州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瓜果城。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使兰州成为横跨2000公里,连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点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新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兰州作为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正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