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二十四节气与地理知识

二十四节气与地理知识

发布时间: 2021-02-11 01:27:58

⑴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一、二十四节气的分类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分为以下24种:

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二、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小常识

1.“立春”和“大寒”

分别为二十四节气中的

第一个气和最后一个节气。

2.每一个月份都有两个节气,

每隔十五天一个节气

3.春分和秋分

太阳直射赤道,

当天昼夜平分,

即当天有

12小时白昼12小时黑夜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当天北半球达到一年中

白昼最长一天,

南半球达到

黑夜最长一天;

冬至这天则正好相反,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当天北半球达到一年中

黑夜最长一天,

南半球达到

白昼最长一天

4.24节气说法始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确立于秦汉。

5.最热的节气是大暑;

最冷的节气是大寒。

⑵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独到之处,最早出现于汉代。它表示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24个不同的位置,刻划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地球绕太阳旋转视运动一周为360度,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大约半月时间)就有一个节气。一年四季共有二十四节气,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候科学的伟大成就,他是历代科学家智慧的结晶。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第四,易经易传易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二十四节气的形成。那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远古人们只需要知道白天黑夜就行了,也就是两仪。或者说知道上半年,下半年就行,这也是两仪。再后来,又确定了春夏秋冬,也就是四象。或者确定了一天的上午 下午 前半夜 后半夜。这也是四象。再后来四象也不够精细,就又发明了八卦。八卦不够精细就发明了十天干,然后是十二地支 然后是二十四节气,然后是六十花甲,六十四卦,七十二候。

第五,从数字的演变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当是天干地支出现了,再进一步精细化的结果。这些都是圣人的智慧,绝非是长期的经验的朴素的总结。

⑶ 地理常识

诗句中的地理知识
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美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不乏有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这些诗句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现本人从浩瀚的诗名中摘选其冰山一角作以分类说明如下:
一、描述名山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
二、描述河流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三、描述湖泊的: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是说洞庭湖及其周围的地区山清水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四、描述交通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说四川一带交通不便。同外界很难有联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说当时的帆船是十分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说白帝城在江陵的上游,两者之间可以通航。
五、描述节气的:
“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露从今日白”:,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
六、描述天气、气候的: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人间四月菲芳尽,山寺桃花如盛开。”: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这一气温分布的规律。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七、描述月相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上弦月。
八:描述植物分布: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是说红豆这种植物只生长在南方,北方没有。从而说明了植物的分布是有区域性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说荔枝这种水果只生长在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而且,它的保鲜期短,不便于储运。

⑷ 有关“冬至”日的地理知识,越独特越好。(要正确的)

二十四节来气中,冬至是北自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4)二十四节气与地理知识扩展阅读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先民们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祭祖的同时,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⑸ 二十四节气的地理意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内:蛰是藏容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
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⑹ 二十四节气适用于哪个地区从地理角度分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⑺ 二十四节气常考的高中地理题目

二十四个节气是:复春雨惊春清谷天,制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二十四个节气中,高中地理题目中经常出现的就是春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冬至日。

这四个特殊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其变化、昼夜长短的分布及其变化。其他的节气一般很少涉及。

⑻ 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1、立春

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2、惊蛰

这一天民间有“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惊蛰象征农历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3、清明

清明节这一天,除了有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据说还是为了纪念一个叫“介子推”的人。

介子推在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流亡时帮过他,后来重耳想要报恩,但是介子推不应,还背了母亲上山。重耳下令烧山逼近,结果母子死在了山上。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十分后悔,厚葬遗体。次年拜祭时看到烧焦的老柳树竟然复活,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4、小满

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祭车神”是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物,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这些习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5、夏至

古时夏至这天,人们纷纷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至清代,夏至祭神更为盛行,是日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见,夏至这天,北方人吃面条也好,无锡人吃馄饨也好,都是虔诚祭神之举。

6、立秋

在立秋时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按照传统风俗,这个夜里,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

⑼ 二十四节气与地理

C
“从春分地皮干”和来“清明忙源种麦”可知为东北平原。春分时期,只有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春雨贵如油”,降水很少。而清明时期种麦显然为春小麦,可以推断为东北平原。因为华北平原种的是冬小麦,而西北地区很少种麦。
其次“小数不算热”也可推断出,东北平原纬度位置较高,小暑时,东北平原还比较凉爽。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