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整体性测试题
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试题
1.若山体的高度大体相同,垂直自然带最复杂、最典型的地区是
A.低纬地区 B.中纬地区 C.高纬地区 D.沿海地区
2.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由伦敦获得。伦敦和北京相同之处是
①气候类型相同 ②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都很大 ③土壤类型相同 ④ 自然带相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3~4题。
3.从地理学的角度看,这首诗描述的是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低纬到高纬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规律
4.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5.“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6.下列现象中主要由水分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是:
A.从山麓到山顶,陆地环境有规律地变化
B.东南沿海湿润,西北内陆干旱
C.喜马拉雅山南坡森林带的分布,海拔高于北坡
D.南方冬季温和,北方冬季寒冷
7.某地自然带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动物为黄羊、旱獭,该自然带为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 亚寒带针叶林带 D. 温带草原带
8.世界上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最明显的是在下列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陆
答案:ABBBABDC
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怎么答大题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是指同一个地域内部,地理环境在系统上的整体性。内
也就是说不同地理系统上容的紧密联系,使一个地域构成一个整体:地理位置可以决定一个地方的气候环境,地形和气候的的相互作用,影响一个地方的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反过来影响这个地方的地形、气候和水(资源的一种)环境,并进而影响地区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自然地理的差异性是指地域之间的区别,有系统的差别和整体的差别。地域分异既有系统的分异,也有整体的分异,这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域与地域的比较去讨论。
㈢ 刚刚期末考试完地理题目我想问问!!!!
答案选A。亚热带地区纬度低,温度高,微生物活动强,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亚热回带地区温度高答,植物生长旺盛,生物循环快,因此B、C不对。
有机质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必须先经过微生物分解,使之易溶于水,而与此同时,由于降水丰富,大量营养元素随水流失掉,并未被植物吸收。因此D也不对。
㈣ 地理环境的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所有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副高压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到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因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高原景观。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变换位置。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一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如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地理环境不同:东部圭亚那高原及奥里诺科平原为热带草原地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雨林地区;东部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草原及热带荒漠区;南纬40度以南,西侧为温带森林区,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则为温带半荒漠区。显然,安第斯山脉对南美东、西部地理环境的分异起着重要作用。即安第斯山脉这部分影响了它东西两侧的部分。再如,在地质史上存在冰期和间冰期,冰期时,大量地表水以冰层的形式被固结在陆地上,由此引起海平面下降,大陆架露出海面,结果使陆地面积扩大,轮廓发生变化,陆上动植物分布也发生变化。同时,海平面下降还引起流入海洋的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蚀作用加强,河谷下切更深,陆地地形分割剧烈;间冰期,固结在大陆上的冰层消融返回海洋,海平面上升并淹没了大陆架,河流下切力减弱,陆地地形分割也不厉害。
再次,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是困难的。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变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可以出现局部绿洲;由于人为滥伐,热带雨林可以局部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的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最终地理环境仍然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这表明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
所以,地理环境是整体性的,它们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㈤ 地理环境 整体性原理
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
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5)地理环境整体性测试题扩展阅读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4大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
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㈥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试题答案
环境的整体性包括内在联系性、空间组合性、动态演变性;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主要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差异和非纬向地带性。
㈦ 高中地理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方面的问题
生产功能即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平衡功能是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功能
因为题目中明显提到了“降低”与“提高” 所以体现了平衡功能
㈧ 1、以下有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叙述错误是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要素和整体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素和整体之间抄 这里袭错了吧 自己看下面
(1)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 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怎么考
地域分异规律又称空间地理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因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出现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包括维度地带性和非维度地带性两类,分别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1)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的热量由赤道向两极变小,因而产生的地球表层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度呈东西向分布,而且随着纬度的增大呈南北向交替变化,称之为纬度地带性。
2)干湿度分带性
来自海洋的湿热气流,随着深入内陆距离的增大,使得海陆间的水汽交换减弱,导致了大部分陆地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称之为干湿度分带性。其特点为基本与海岸线平行、沿海地区湿度大于陆地内部、在季风大陆区明显。
3)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自然景观呈现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变化,这就是垂直地带性。简而言之,垂直地带性就是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出带状分布和变化规律。垂直带性出现在山区或高原边缘,是地区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只要山地有足够的高度,相对高差足够的大,就可以自下而上而形成一系列垂直自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