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彝族自治县地理环境
『壹』 马边的山
周朝春秋战国时期,今四川地区由蜀与巴两支部族建立蜀与巴两个奴隶制国家,其疆域:“蜀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蟠”。蜀王杜字“以南中(今滇北)为园苑”。(《华阳国志•蜀志》)巴国则“东至鱼复、西至焚道,北接汉中,西接黔涪”(《华阳国志•巴志》)今马边在焚道之西,越与南中之北,当属蜀国范围,位其南。秦惠王九年(前316年),秦灭巴蜀。后行郡县制,将蜀巴二国更名为蜀巴二郡。蜀郡在今乐山处建南安县,在今宜宾处建焚道县。马边分属这两县。
汉承秦制。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通西南夷,析巴蜀二郡南部建犍为郡,稍后,汉析蜀郡西南部建越西郡。犍为郡辖十二县,含原蜀郡的南安、焚道二县,越西郡辖十四县,其中在今美姑县境建卑水县。现马边地区位于当时犍为、越西两郡,南安、焚道、卑水三县的结合部。处于马边河水系中下游的马边北中部和沐川县属南安县管辖。处于马边河上游的马边西南部属卑水县所辖。处于金沙江水系的马边东部属焚道县管辖。蜀汉,黄茅岗山脉以东的小凉山地区新设三县,即在今屏山县新市镇处建安上县,在雷波县黄螂处建马湖县,在今马边县境建新道县。汉制“邑有蛮夷日道”(《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新道县为土著民族和汉族移民的杂居区。这三县归越西郡“遥领”。新道是犍为越西两郡的重要通道。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在焚道分兵后,亲自率主力溯金沙江抵安上登岸,就经新道抵越西(今西昌)围叟帅高定。
西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年),整个四川“半为僚据”,焚道南安亦为“夷僚所侵”,越西也成“僚郡”。马边亦“没为夷僚”。僚人所据之处都有各不相属的部落政权。
隋唐宋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州统治,“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不上户,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新唐书地理志》)于此,在小凉山区建立马湖部,辖殷、驯、骋、浪四个羁縻州。马边属于其中的驯骋两州地。唐初,马湖部彝族首领董嘉庆被唐朝廷封为归义郡王。宋代,四州演变为三十七部,仍总称马湖部,彝族首领董春惜自称三十七部王子。马湖部在唐时隶于西川剑南道戎州府,宋时属梓州路叙州府,成为叙州三路蛮(马湖、横江、南广)之一。而马边西部,则属于另一个彝族虚恨部所辖。虚恨部主要居住在美姑、峨边这一带,唐时属南诏国,宋时属大理国。与此同时,中央王朝在今址建犍为县,隶属嘉州。随着汉族移民再度沿马边河向纵深开发,犍为县一直把马边的汉族人居住区视为其辖区。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犍为县官员先后在马边河畔建赖因寨(今县城处)和荣丁寨。这两个汉族寨连同沐川寨、利店寨、笼篷寨合称犍为五寨,受成都府嘉定州犍为县管辖。宋代马边的归属又呈现错综复杂的情况:嘉州犍为县只管几个汉族寨;而散居山野的彝族部落片,则为叙州府所领;西南高山区则为大理国的虚恨部落所据。 元朝统一全国,创行省制,建四川行中书省。行省下为路(府)、州、县几个层次。在民族地区、则变羁縻制为土司制,在省与路之间设置宣尉司或宣抚司。以。。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据此,在川南一带建立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在这之下,变马湖部落为马湖路,路率泥溪(今屏山)、蛮夷(今屏山新市镇)、平夷(今云南绥江县)、夷都(今屏山中都)、雷波、沐川六个长官司。至元二十五年(1298年),元朝把赖因、荣丁、利店、沐川、笼篷五寨划归马湖路。至此,马边隶属于叙南等处宣抚司马湖路沐川长官司。宣抚司流土官并置,路和长官司两级均由彝族首领担任土官,世袭。
明朝承袭元朝土司制度,四川行中书省更名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简称行省或布政司。撤叙南等处宣抚司一级政区。马湖路更名为马湖府;府下,夷都长官司并入沐川长官司,平夷长官司并入蛮夷长官司。马边在明朝领属线索为:四川布政使司一马湖府一沐川长官司~赖因乡和荣丁乡。
明弘治八年(1495年),进行“改土归流”,在马湖府废除土著世袭知府,派汉族官员担任可以轮换的流官——知府。但长官司仍为土著世袭。元明土流并置,彝汉结合的政权建制,适应了马湖地区彝汉族杂居的情况:“边职之汉夷并设,实番蛮杂处,非兼土司不能联属也”(建昌兵备道邓昌贵语)。
二、建置沿革之设治后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雷波杨九乍、黄螂安兴、腻乃(今美姑一带)撒假三个彝族诺伙家支对赖因、荣丁、烟峰等处进行掠夺骚扰,被平定。明朝廷遂“增设马湖安边厅,建城赖因乡,御名新乡镇”(《马边厅志略卷五•建新乡城碑记》),并派四品官员担个彝安边员担任安边厅同知。从此,今马边县地属安边厅,与沐川长官司脱离隶属关系,但仍为马湖府所辖。随着新乡镇和烟峰两地建城,又建军事组织“马边营”,列兵二千,设守备。马边之名由此出。
清初,留马边营裁安边厅同知。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将马湖府并入叙州府。居马湖府治的屏山县(仍为明万历十七年所建)管理马湖府地,马边遂属叙州府屏山县。屏山县在马边建立菠坝、川秧、上溪、下溪四个乡。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外地汉族移民日增,垦殖事业发展。四川总督阿尔泰奏请朝廷从屏山分设马边厅,直属叙州府,并从富顺调出“督捕理民i匝判’’移住马边,颁发关防。嘉庆十三年(1808年),改派同知主政。全厅设九乡,以汉族官员主持。在彝族聚居区设九个土百户,由四川省提督衙门发给号纸(委任状),由彝族头人担任土目,皆世袭。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建道,把四川划分为川西、22 Jlli南、下川南、JIIZ、川东、边东、边西七道。以省统道,以道统县。马边厅属于下川南道(道治今泸州市)。民国3年(1914年),又将下川南道更名为永宁道,领县25;马边厅亦更名为马边县。后,四川各路军阀连年混战,备据防区,道已名存实亡。民国l7年(1928年)正式裁道。 民国元年至23年(1912年至l934年),各路军阀在本防区内总揽民政、财政、教育、
建设大权,进行征兵、征粮、征税。名有省,实不能充分行使权力。民国5年(1916年)蔡锷反袁起义后,滇.EX JIl,马边为滇军防区的一部分。民国9年(1920年),滇军和南路汉军互相较量和交替,马边一年曾换知事多次。民国l0年(1921年),驻乐山的川军第八师师长陈洪范、团长徐洪斌率伍进驻马边,由陈委派县长。从此,统辖马边县的治所由叙州府转移到乐山。民国14年(1925年),陈洪范势力被陆军24军军长刘文辉所取代,由刘文辉防区委派马边县县长。民国23年,陆军21军刘湘势力赶走24军,马边又隶属于21军防区。
民国24年(1935年),防区制结束,四川实行行政督察制,将全省分成十八个行政督察区,作为省的派出单位,由专员主政。由于受南路汉军和乐山陈洪范八师进驻的影响,原属于叙州府,T JIl南Z、永宁道辖区的马边、雷波、屏山三县,全划归治所在乐山的第五行政督察区。这是马边县隶属关系的又一次转折。从此,隶属层次为: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马边县。
1949年12月至l950年8月,通过反复斗争,马边解放,成立马边县人民政府。马边县属川南行署乐山专区管辖。
。 原属于西康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划归四川省领导。从l956年元月起,马边县划归凉参山彝族II治州,由乐山专区代管。
塾 1984年4月9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马边县,建立马边彝族自治县,并从凉山彝族爹自治州划出,正式划归乐山地区管辖。1984年10月1日,马边彝族自治县成立。l985年鍪6月,国务院决定,撤销乐山地区,建立乐山市,实行市管县体制,马边彝族自治县随之`属乐山市管辖。
人民政权建立后,马边县行政区划有几次重要调整:l955年全县彝族聚居区按照1952年8月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要求和程序,建立8个区和52乡、镇。l95年底,荣丁(当时为三乡一镇,即三合、光荣、群众三乡和荣丁镇),石梁乡、平等乡由沐川县划归马边县。l958年,最西部的挖黑区及下属五个乡,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白洪溪县。l962年,挖黑区又随洪蹊县并入该州的美姑县。1970年4月,马边西北端的平等乡划给峨边县。
三、建置沿革之县名考
对马边的得名,民国时期的报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民国24年重庆中国银行调查组在《川边季刊》上发表的《马边调查》称:“本县在雷波县马湖之旁,故得名马边。,,另一种说法在民国35年10月25日乐山《立言报》发表的《马边轮廓》称:“马边大概是因为这一带过去曾属于马湖路。马边是马湖腹地边境的缘故吧!”民间流传的,后人著述引的,皆系前者。而后一种说法几致湮没。
马边县志办公室同人详加考证认为:“马边因在马湖之旁而得名”之说,经不起推敲,马湖附近的县有雷波、沐川、屏山、永善、绥江、马边。与湖距离近者为雷波、永善,远者为马边。近者未得名而远者得名,于理不合。“马边是马湖路腹地边境的缘故”而得名,则较符合实际。从文献上看,马边之名首次出现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马边,这是居于明马湖府治(今屏山县城)的官员对所属边远地带的泛称。当时马湖府的边远地带——马边,既包括现今马边县,又不仅限于马边县,还包括雷波、沐川西部乃至美姑一带。曾任马湖府知府的尹廷俊在万历二十年撰写的《建新乡镇碑文》说:“万历戊子,马边夷腻乃(今美姑)黄螂(今雷波黄螂)叛……”这就是说现今的雷波美姑也在“马边”——马湖府边远地带的大范围内。
尹文又说:“己丑春,夷得荡平,寻议善后,疏上报,可增设马湖安边厅,建城赖因乡,御名新乡镇”。随着设厅、建城、赐名,今马边县城遂成马湖府边远地带的中心。原来“马边”即“马湖府边远地带”的内涵便逐步向这个中心缩小和集中。渐渐地,新乡镇及周围的地方,就逐步垄断了本来泛称的“马边”之名了。其实“马湖安边厅”的简称也正好是“马边”。
明崇祯五年(1632年),张颐南以“马边营体统指挥”名义撰《新镌捍边复地叙夷安民碑记》称:“上请戎部,题以都统指挥体统署守马边。按马边于属为边徼之末。”从作者“署职”、“命题”、“述文”中三度提到的“马边”,有两重意义:一是马边为边徼之末,有马湖府边远地带的含义,他捍的边,复的地,正是这一大片;二是“马边营”、“署守”的“马边”,既有这一大片。又有马湖安边厅城这个点,两者结合,反映了“马边”的概念有个从面向点周围逐步缩小、集中的过程。
清朝,马湖安边厅随明朝的灭亡而消失,但马边之名已固定在马湖安边厅周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就以俗成之名的马边,直接作为建厅的称谓。
但是,马边的得名,同马湖(今雷波县内的一个内陆湖)有间接关系。因马边的母体马湖府确同马湖有关。马湖府脱胎于马湖路。《元史•地理志》说:“马湖路……汉唐下名马湖部,宋时蛮主屯湖内。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内附后,立总管府,迁于夷都溪口”。可见,马湖路确因马湖而得名。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马湖路治才从马湖附近迁到今屏山县城,而路府名一直未改。路以湖名,府为路变,厅为府生。作为马湖路(府)一部分(边远部分)的马边其得名与马湖府有间接关系。
马边彝族为一户一屋的小家庭,数户或数十户杂错相邻,成自然村落。
彝族所居之房屋甚为矮小,多用木料穿抖的排列落地式结构,围土墙,双斜面屋顶,盖木瓦板,瓦板上压石头,称“瓦板房”。彝称“窄易”或“枇易”。还有用木立柱,盖瓦板,围以竹笆,冬天为防风避冷,竹笆外围以蕨草或苞谷杆。彝称“祖易”;有的顶盖茅草或竹笆彝称“日易”或“批易”。现木排列瓦房逐渐增多,“日易”、“批易”基本消失。高卓营、铁觉、永红、白家湾、三河口、先家普等主要场镇农民、个体户还建有二层楼或三层楼的混泥砖瓦房。
彝族房屋每户一屋三间,正中为厨房兼客堂,右侧为寝室和贮藏贵重物品处所。左侧作储藏粮食磨坊和鸡圈之所。厨房左上角设火塘,塘周立三石以撑锅铁,名曰“锅庄”,彝称“甘奴”。塘内烧火,用以炊事、照明、取暖。塘边座次,主人在右(靠寝室一方),客人在左,右上席为贵,不作客座。房门为独扇。
彝族修造房屋,必先请看星象之人择定吉日,吉日择定后,如用泥巴筑墙,则以吉日那天开始动工,如一天修不完,可继续修。至于竹笆瓦板屋须在吉日当天完工。搬进房子也要择吉日,如屋未修好而吉日已到,仍须搬进住上一宿,然后搬出再修。
房屋完工之日,即最后盖瓦(盖草或盖瓦板)之日,左邻右舍均每家携粑前来相助,主人要专杀一猪或一羊来酬谢前来相助之人。住新房要择吉人,如毕摩算出屋内有邪气,要牵一公牛或公羊先进屋沿屋走一圈后才进人,意为有角之物把邪气顶出,保主人平安。
凡住房屋,居住已久,人死二、三,则又须搬迁,原屋不再住,如死老年人则不一定搬迁。
富裕人家房屋建筑注重装饰,房门两侧用小木块的正方形带花图案饰。屋檐横方起翘状,横方撑柱雕刻锯齿形或马蹄图案。梁坊、横架雕刻有牛羊头图案。锅桩石呈鹰嘴状,雕有方环交错连续图纹。壁板用小木块拼镶。住房一般用竹面楼,用以放置家什和炕粮食。
解放后,仿照汉区建木梁穿逗结构瓦房,排列多为“五柱二”“五柱三”“五柱四”。四壁多为土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境宽裕的人家用砖砌壁。场镇附近、公路沿线的人家建有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房屋和数层楼的混凝土结构房屋。
(二)服饰
马边彝族的服饰美观、精致,服装色彩鲜艳,图案别致,刺绣精美;服饰男女截然有别,老人小孩也各具款式。主要有:襻呗、施噜、阿褙、哦绨、哦尔、襻子、袯、褙、啦、嘻哟、嘻绨帕、麻珙井嘻、胡胡、依伙、呷比、罗斯、具毕、勒助、勒格、蒙诺、咪井、拉打、卜古
(三)饮食
马边彝族的食物以苞谷、荞麦、洋芋为主,以豆类、油麦、元根萝卜、青菜佐之;近年来,在涉农部门的扶持、帮助和技术指导下,除河谷平坝地区外,高山地区也种植小麦、稻谷、红苕等农作物,增加许多粮食种类,粮食产量也大大增加。肉类有猪、羊、牛、鸡,煮或烧烤砣砣肉吃。其独具风味,自成民族风格食品的当算荞麦粑、苞谷粑、泡水酒、砣砣肉、酸菜汤等等。
(四)器具
石器
1、石磨。用青石打制,操作时由手握把柄推转,磨糟用整木凿成。
2、碓。主要用于舂谷物,捣柱是用一硬木质的粗木棒做成。
3、石臼。用于舂海椒、花椒、大蒜等佐料。
4、水缸。用整石凿成。
木器
1、高足木盘。直径约为30cm,盘口呈葵花状。里外生漆涂刷,盘口边沿和外表面用红黄漆绘成图纹,多为盛饭肉之用。
2、木钵。里外用生漆涂刷,外表再用红黄色漆绘制图案装饰,带以盛汤盛菜之用。
3、木碗。用色漆绘制猫眼、日月等图纹等饰之;用于调食炒、面或以酒具使用。
4、酒壶。壶身呈椭圆形,酒壶两半成子母合扣,壶顶呈珠塔状,壶身用色漆彩绘图案装饰。壶腹部上端斜插一竹管至壶底。足底中央装置一竹管至壶心,酒从足底部竹管注入。饮酒时从壶上端竹管吸饮。酒壶无论倒置和斜置,酒均不溢出。
5、酒杯。高足体小,小巧玲珑,有用鹰爪、雁爪做足的木质酒杯,称“鹰爪酒杯”“雁爪酒杯”;还有铜质酒杯、银质酒杯等。
6、木勺。匙部呈扁圆形,手柄装置匙边侧,就餐时作匙使用;还有匙大而柄长、作锅内舀汤用的大木勺。
竹器
竹斗。口大底部小呈喇叭形,量器,约盛装30市斤左右粮食。
竹升。圆形,量器,可容纳3公斤玉米。
竹篓。圆柱体形,体积小,播种时盛种子挂在腰间,也可在采茶、收割时使用;另一种呈长方形或三角形,孔眼大而稀,作盛木勺之用。
簸箕。细编,呈大圆形平底,作揉团粑和晒谷物用。
簸箩。体小,边沿用细篾编制呈棱角,用于盛饭或盛面面;底部稀眼的专做筛子;用硬篾编制,形呈扁园的专盛苞谷粑用。
竹箱。按一定图案编制,呈长方形,四边成棱形,上有盖,用于装衣物或贵重物品。
撮箕。用于撮垃圾、撮土和施肥,硬篾编制。
筐筐。口大底小,稀眼,用于背肥、收苞谷等。
皮革器具
盔甲,盔用牛皮制成帽形,内外用生漆涂刷数层,用于保护头部;甲用牛皮制成小方块穿孔,用漆涂刷后串连成衣装,打仗时穿于身上,以作保护躯体。
手护筒。牛皮制成筒形,戴在手腕上护手。
皮碗。牛皮制作,用于调食炒面或作酒具用。
金属器具
银碗。造型与用途与木碗同。
铜锅。淡紫红铜铸造,形体似茶壶,上有盖,一般用于野外炊事。
铜瓢。口圆平底,有手柄,用于舀水。
苗族的家用器具基本与邻居的彝族和汉族相同。
(五)传统节日
1、库施
库施,即彝族过年。具体时间是在农历10月15日前后。离过年日期一月左右,以自然村寨为单位,请看星象之人择吉日为节期。为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有利于统一安排机关、学校的节假时间和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2002年10月14日乐府函〔2002〕99号规定:“每年农历十月初五为彝族年节,农业十月初五、初六、初七日为彝族年假期。” 这样将乐山市的彝族年节统一并固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五、初六、初七这三天。
库施前要准备好足够的年货。年节期间有不少禁忌,如不能推磨、不能劈柴,不能挖地等。因此,年前半月,一般人户都要煮泡水酒,磨好年节期间的主食苞谷米粑,荞粑、油麦面等,储备烧柴、蕨草。距过年期二至三天推豆腐,点魔芋;过年的头天要磨刀、捆杀猪架、挖地灶、备佐料(蒜泥、海椒、木姜子等)等,晚上举行家宴,彝称“觉勒机”,必用上年年猪油、肉炒豆腐、魔芋、笋子。宽裕之家,如备两头年猪的还要先宰一头,或杀一只羊、一只鸡,并敬献先灵,敬祖先返家过年。
过年期一般为三天,尽情欢乐。
第一天,彝称“乌迂”,即杀猪。鸡叫起床,清洗家什,把屋内打扫干净,把垃圾倒到十字路口;在火塘边的客人坐处,辅上过年用的蕨草后,将已在火塘内烧红的石块夹于盛有清水的木盆内,产生水蒸气发出哧哧之声,在锅庄、寝室、家什、拴年猪用的绳子上绕一圈后,把水泼于屋外,意在去污秽。彝称“尔擦苏”。天蒙蒙亮时,女人们在屋外的地灶燃火烧开水准备烫猪毛,小伙子们则逐户按猪。把猪按倒后,让它嚎叫,声音越高越久越吉祥。杀猪时专人执盆(盆内先放好盐、蒜泥、木姜子等佐料和清水)接猪血,共同看猪血是否纯洁。颜色呈火红叫“查”(意为热),注意防火和醉酒。呈紫黑色示屋内有邪气。呈深红、浅红示吉祥。猪血来的多则示来年粮丰畜旺;彝族的猪血用途较多,所以要十分珍惜;如贯香肠、做豆渣粑等,原料都要混合猪血。猪杀死后装置磨糟用开水烫毛(也有用火烧毛的),把毛刮干净后抬至“烟甘”或“贝斯”(用篾编制的专用篾笆)或用蕨箕草铺垫的地上进行剖腹。取猪脾、苦胆观看财喜,并将苦胆挂在灵牌之前的柱上,如猪脾平展,颜色紫红,边缘没有缺口或缺口为单数为吉,如不平展示有人将醉酒或屋内有点邪气;苦胆大而胆汁多为佳,示来年粮食丰收,过年猪肥壮之意。随即取肝、腰子、脾、胸部肉,切成砣砣肉煮食,彝称“色虎”。先将一些腰子、脾、数片肝和数个砣砣肉加两个粑装入“苦惹”(木碗)或“瓦意”(竹编小簸箕)内在锅庄上绕一圈,斟第一碗泡水酒,敬献祖先灵位。无灵位之家置于寝舍内祭祖,父母健在者送至父母享用。祭品安排妥当,再请其它人食用。食毕,可送些“色虎”与邻居尝食,意为年食家内家外之人均共享用。
“色虎”是象征性的顿餐,吃了“色虎”后,还要煮一顿正式的饭菜食用。
吃“色虎”之前,家里的鸡、狗、猫等六畜要关拴好,不可在祭祖前沾上猪血、肉,待吃过“色虎”后才把六畜放开。
彝族年节的头一天家人比较忙碌。用饭后,家里人各做其事,腌挂腊肉、贯香肠、做豆渣粑等,至下午六、七点,甚至晚九、十点才能把事情做完。腊肉、香肠挂好后,火塘升火,熏炕生肉,昼夜不灭。
第二天,彝称“朵博”,是相互拜年的一天。鸡叫起床,把猪心肺砸切成碎肉,混笋子豆腐等煮成心肺汤,在天亮之前食毕,具有猪心肺吃的早,来年农活早忙完之意。
吃完早饭,彝家山寨处处活跃起来,同村寨人三五成群,挨家串户,相互拜年祝贺。每至一家,进屋前均要高吼“哎……哦……拜年来勒!”(拜年来罗),主人喊“哦博拜年来”(欢迎来拜年)后进屋,主人舀出满碗泡水酒招待客人。客人很客气地接酒喝后,边称赞酒味边问主人“乌几乌勒沾”(猪脾胆是否吉祥)主人作满意的回答后亦询问客人的脾胆情况。有的客人还用手指测量(顺着量)主人家挂着肉的肥度。
彝族非常好客,拜年者不分生人熟人均以礼相待,酒肉款待。远道而来的拜年者,不论有无亲属关系,不分生疏均要主动友好地讯问客人的姓名、家支、居住地点、家庭近况、粮食收成等情况,使人感到陌而不生,娱乐活动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天,摔跤、口赛、妞妞伙(咏歌)、打牌等,直至天明。
这天还有一个“阿依舍惹”的集会。上午各自然村落的小孩子,均带上煮熟的猪蹄肉、泡水酒至一指定地点混合分食,意为团结友爱。
第三天,彝称“乌吾楚”,意为吃猪肠。下午五、六点采鲜青菜煮在肠汤内食用。据说晚一点吃猪肠汤,意为来年粮食才能够吃,不至于闹夏荒。这天出去拜年的家人均要回家过夜,传说回来过年的祖先们在回去之前,把全家所有的人秤称一下,以保安康。还要拍打一下吹胀后挂在壁上的猪膀胱,留下印记,印记大而深者来年过年猪又大又肥壮。
第四天,彝称“阿普吉”。鸡叫起床,在锅内烤几个很薄的荞粑,意为给祖先带去路途食用;将前三天献祖先之肉、粑等祭品烤热一并放在祖先灵位前。随即舀一点猪饲料,装在猪槽内,将拴年猪的绳子套成一个圈置于糟上,唤猪吃食。意为先辈即起程,请将过年猪牵走。此时,如豢养有猪狗的人户,男主人出门站在山岗上随公鸡鸣叫,呼出“哦—哇!哦—哇”的唤狗声,有的还呜枪。具有送走祖先,来年猪狗猎得更多的野物或唤进财宝之意。献毕祖先,把年节期间敬献祖先之酒肉拿出,将肝片、腰子、脾等先给长辈食用,然后家人分食。
以后,各家背上酒、肉、荞粑、鸡蛋等食品,带上小孩去岳父母、舅父母家拜年。
『贰』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境内,地理位置为东径103°14ˊ~°24ˊ、北纬28°25ˊ~28°44′之间。
保护区地质构造属马边西部地区扬子准地台西缘,康滇地轴北段,凉山褶皱带,呈南北纵向平列,构成横断山系的一部分。断裂构造发育,河流切割深,地形起伏大。其中,南部主要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11组灰岩、石英砂岩和硅质白云岩等;北部有志留系、二迭系玄武岩和三迭系各组的砂岩、石灰岩、石英质页岩、白云岩等。
保护区属山地地貌,为全国地势的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峰峦重叠,岭谷相间,山高路险。黄茅埂是大小凉山的分界线,其主峰大风顶海拔4042m。按地貌类型,可分为二个地貌区:一是中山区,即海拔1200m~3500m的地区,山体高大,沟深谷狭,石灰岩分布较多,在流水作用下,岩溶地形发育,溶洞奇特;二是亚高山区, 海拔3500m~4042m,这里冷冻时间长,主要分布有亚高山草甸土。 保护区由于地势相差高度大,立体气候明显,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凉,四季分明。保护区为深切割的中高山地,地势由中部向东西两侧倾斜,由于本地区处迎风坡向,阻挡了东南季风的运行,强大的东南季风与北方的冷空气在此交汇,形成地形雨、热带雷雨、气旋雨,雨量充沛,为“华西雨屏”、“天漏”的组成之一。
保护区雨日多达240d左右,年降水量1800~2000mm。冬季雨少,1月份最少为平均6.1mm。夏季雨量最多,占全年的62%,其中:8月份最多,平均为275.3mm,最多达486.1mm。入秋后雨量迅速减少,但雨日多,因此,形成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的降水特征。降水强度:1d最大雨量205.2mm,3d最大雨量225.0mm;1h最大雨量67.6mm。年降雨量≥1000mm的保证率为75%,≥900mm保证率为85%。4~8月≥600保证率为86%。
保护区多年平均日照为960.8h,仅为可照时数的22%,比同纬度的华东地区偏少50%,是全国低值区之一。一年之内,月季变化也十分明显,夏季日照时间较长,秋冬较少。 保护区内主要河流有大院子河和挖黑河,是岷江流域马边河的发源地之一,河流主要靠降水、溶雪水和地下水补给。其特点是:流程短、落差大,水量充沛,水能蕴藏丰富,河水清澈,具有较大的水电开发潜力。
大院子河:又名高卓营河,源于大风顶主峰摩罗哦觉西南侧,向西南流经觉都至麻咪泽,急转向北,经永红、铁觉、高卓营、白家弯、烟峰,至苏坝乡河口注入马边河。长47km,集雨面积564km,年径流量6.49×108m。主要支流有洛依突比、览郭界依孜曲、马洛口依达、蚂蟥沟、罗城依达、白家弯河等。
挖黑河:又名瓦侯河,源于美姑县北端的依子垭口南侧,约53km,集雨面积488km,年径流量6.16×108m。主要支流有挖皆哈罗、挖黑南河、阿基尔祖等。 受复杂的地形、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使土壤类型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布:
山地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下,成土母质多为沙页岩、玄武岩、黄色粘土岩风化物,黄化为其特征。多数具粘酸瘦性质,尤缺磷,但水热成分较稳定。
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2200m,母岩多为各种沙岩、石灰岩、玄武岩、泥岩等,母质为坡残积。质地粘,有胶膜淀积,pH值为5。表层淡紫色,覆着棕色、暗棕色胶膜或铁锰结核,心土层棕色,粘粒聚集多,有的形成粘盘。
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2400m,母岩为灰岩、沙页岩,母质为残坡积。质地轻壤,其典型剖面表上呈黑棕色,心土鲜棕色。pH值为6.8,近中性。
暗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3000m,母岩为灰岩、沙岩、玄武岩等,母质为坡残积。土体表层为黑棕夹灰白色,发育层次不明显,质地轻砾质土壤,酸性土。
灰化土: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3600m,母质多为坡残积物,呈灰白色,厚250px左右,片状结构,心土呈暗棕黄色,有明显的腐质淀积。pH值4.1~5,酸性土,质地轻砾质中壤。
亚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在3600m以上,母质为坡残积,厚度大于1500px。草皮层厚250px左右,含有机质7~15%,C/N比大于10,pH值5.4~5.8,呈酸性。质地轻砾质中一重壤。
『叁』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介绍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境内,地理位置为版东径103°14ˊ~权103°24ˊ、北纬28°25ˊ~28°44′之间。该保护区是1978年经国务院国批准成立,以保护大熊猫、羚牛、珙桐、水青树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肆』 马边大风顶的自然地理
保护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中高山地貌,山高坡陡、层峦叠嶂、沟河纵横、谷壑万丈。地质结构属于扬子准地台西缘“康滇地轴”北段的凉山褶断带,古生代地质发育较完整。水文
河流系岷江水系,境内河流主要靠降水、溶雪水和地下水补给。特点是:流程短、落差大,水量充沛,水能蕴藏丰富,水电开发潜力较大。 保护区木本植物有160种,其中乔木有109种,顶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尚保持近原始状态,覆被率高,林区面积占总面积的近83%。植被垂直分异明显:
(1)海拔20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以樟科为主,壳斗科次之,常见的润楠、油樟、木姜子、峨眉栲、木荷等; (2)海拔2000~2400米之间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树种以包石栎、曼青冈为主,落叶树种有槭、桦、珙桐等;
(3)海拔2400~2800米之间为针阔叶混交林,组成树种为云南铁杉、油麦吊杉、槭、桦、椴以及红豆杉、三尖杉、枫杨、水青树等;
(4)海拔2800~3700米之间为亚高山针叶林带,优势树种为冷杉;
(5)海拔3700米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草甸。
药用植物:保护区是药用植物宝库,据调查,共有174科、405属、1619种,其中天麻、黄连、朱砂莲、吴芋、杜仲、黄柏、木瓜、厚朴、乌梅等量大质优,为主要外销药材。
工业用植物:包括木材资源、纤维植物、鞣料植物、香料用油脂植物、染料植物、经济昆虫寄生植物等。
食用植物:包括淀粉植物、蔬菜植物、食用油脂植物、维生素植物、菌类植物、饮料植物、香料植物、蜜源植物等。 野生观赏植物:保护区内观赏植物丰富,其中以杜鹃花属、兰花属等分布最广、品种最多。据调查,保护区内有30多个兰花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有春剑素兰、墨兰、秋素兰、牙黄素兰、大红朱砂兰等。保护区内的杜鹃花约50多种,从春到秋,从河谷到山顶,各种杜鹃依次争艳,把保护区的山山岭岭打扮成花的世界。
竹类资源:区内竹类资源丰富,种类多,面积大。主要有刚竹、水竹、大节竹、方竹、玉山竹、大箭竹、冷箭竹、筇竹、箬竹等。竹林分布范围为海拔1300~3700米的广大区域,其覆盖度一般多达80%以上。竹类种群结构的多样性给大熊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保护区国家级保护植物一级有珙桐、桫椤、连香树等;二级有水青树、木瓜红、银杏、杜仲、篦子三尖杉等;三级有领春木、银鹊树、楠木、麦吊云杉、筇竹、厚朴、大王杜鹃、延龄草、天麻等。 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有261种,其中兽类58种、鸟类186种、爬行类10种、两栖类7种、鱼类7种。动物区系特点是: (1)起源古老,保护区是冰川时期的生物“避难所”,大熊猫等动物才得以保存至今;
(2)动物成分复杂,高山多北方成分,低谷多南方成分,地理分布上的过渡性现象突出;
(3)特有种类多达30多种,如兽类中的大熊猫、鸟类中的四川山鹧鸪、爬行类中的康定滑蜥和美姑脊蛇、两栖类中的大凉疣螈和宝兴树蛙、鱼类中的齐口裂腹鱼和唇跳等。
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以横断山脉——喜马拉雅物种为主,代表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其中大熊猫大约30~40只,占小凉山山系大熊猫野生种群的三分之二,主要栖息在皆日依莫、依惹、捏史觉、马依补希沟北面支沟、郭色拉打、戈皆拉打、日别依皆等沟系的有林地区域。此外,保护区内还有四川山鹧鸪、小熊猫、血雉、红腹角雉等许多珍稀保护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有大熊猫、扭角羚、云豹、豹、绿尾虹雉、灰腹角雉、四川山鹧鸪等;二级保护动物38种,有猕猴、短尾猴、小熊猫、金猫、岩羊、斑羚、水鹿、林麝、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白鹇、大鲵等。
绿尾虹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鸡形目、雉科。体长76~81厘米。雄鸟头顶具向后耸起的冠羽,呈绿色且有蓝紫色金属反光;后颈、颈侧及上背呈金属红铜色;腰后部及尾大部分呈金属绿色;下体纯黑。雌体色较暗,下背白色,尾羽具灰棕色和暗褐色横斑。 绿尾虹雉栖息于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丛或裸岩,通常一雄一雌活动。清晨或黄昏出来觅食,主食植物嫩叶、嫩茎,尤喜食贝母的球茎。4~5月进入繁殖期,每窝产3~5枚卵,孵化期为25~26天。绿尾虹雉为留鸟。
灰腹角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鸡形目、雉科。体长约60厘米。头部黑色,具有橙红及黑色羽冠;颈部红色,上体余部满布白色和栗赤色眼状斑;腹部烟灰色。翅短圆,雄鸟两眼上方各具有一个肉质的角状突。脸及喉部裸皮黄色,喉皮缘淡蓝。
灰腹角雉栖息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地,常见于森林中的灌木丛中,为留鸟。
小熊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食肉目、熊科,又名金狗。外形肥壮似家猫,但较猫肥大;体长40~63厘米,尾长为体长的一半以上。头部短宽,吻部突出,圆脸,颊有白斑,耳大直立向前,身被红褐色长毛,四肢短粗为黑褐色;尾长而粗并杂有环纹。
小熊猫生活在2000米左右的高山丛林中,以河谷、盆地附近的起伏地带为栖息地。早晚外出觅食,白天隐匿于石洞或树洞中休息,多三五成群活动。喜食冷箭竹及大箭竹叶及嫩枝,也吃树叶、果实及小动物。早春3~4月发情,5~7月产仔,妊娠117~122天,每胎产2~3仔,一年后即发育成熟。
两栖爬行动物调查
2005年7月中旬至下旬对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采得两栖爬行动物标本17种,隶属于9科3目。结合文献资料,该保护区现已知有两栖爬行动物27种(亚种,隶属于12科4目。其中,两栖动物13种(亚种),隶属于7科2目;爬行动物14种(亚种),隶属于5科2目。该保护区物种组成较丰富,没有古北界的成分,特有种所占比例较高。马边县新纪录9种,大鲵已被收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大凉疣螈和脆蛇蜥已被收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大鲵和大凉疣螈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该保护区和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Sorenson指数为36.7%。 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古树翠竹,绿叶红花,构成了美丽的森林群落景观。万亩珙桐,初春时节,白鸽满园,蔚为壮观。还可观赏到成群嬉戏的猴子,五彩斑斓的锦鸡,河边散步的水鹿、奔跑的岩羊,悠闲的羚牛,偶尔还可见到大熊猫的婧影。保护区内的峰、峦、岩、岭构成了一幅幅天然图画,有幽深曲折的峡谷景观、轮廓优美的山峦景观、神迷莫测的溶洞景观。还有动态水景景观和暗河温泉景观。保护区周边为彝族聚居区,彝族同胞独特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服饰饮食以及奇风异俗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景观资源。
目前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国内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它属于川西旅游区的一部份,是乐山市作为与乐山大佛、峨眉山一起推出的重点旅游项目之一,规划为乐山市最主要的生态旅游区,并且具有将四川省定位为“中国的自然旅游目的地的潜力,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观光、探险旅游和度假旅游目的地”。保护区的国宝大熊猫,以其垄断性、不可代替性和不可模仿性,成为四川乃至中国旅游的精品之一。旅游区包括植物景观、动物景观、轮廓优美的山峦景观、神迷莫测的溶洞景观、动态水景景观、暗河温泉景观、人文景观等。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存环境为主,全面保护其它濒危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和森林生态系统,是集物种与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科普宣传、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生态旅游、持续利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是该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同时本区内也分布有羚牛、金丝猴、小熊猫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40余种,且动物区系复杂;因而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保护价值相当高。
保护区内,植被垂直带谱明显,完整保存了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至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等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从海拔1800~2500m广泛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为建群种的林分,重点保护植物种类繁多。同时,本区内还具有气候、土壤的完整垂直带谱。保护区的野生植物系统充分体现了该保护区保护对象的多样性、典型性、整体性。 由于保护区内无居民居住,加之保护区周边的高山峻岭所形成的天然屏障,使保护区具有相对封闭的环境,森林生态系统大多处于原生状态,人为干扰少,天然林分占99.2%。保护区内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保存完整,自然生境完好,其核心区未受人类影响,属于完全自然型保护区。
保护区的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加之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其成为川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发挥着巨大的森林生态效益,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特别是保护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功能,对保护岷江的水质和流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绿色瑰宝。
保护区有良好的气候条件、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众多的瀑布溪流、险峻的高山峡谷,必定会吸引许多外地游人前来观赏游览,从而为保护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沟壑纵横,水流量大,落差大,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建立小电站,既可解决保护区自身用电需要,增加经济收入,也可满足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用电,缓解当地居民对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资源的破坏。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的重要自然保护区之一,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系上属东洋界过渡地带,该区域内的大熊猫位于整个大熊猫现代自然分布区狭长条状弧形带的尾端,现有野生大熊猫占整个凉山山系大熊猫总数的2/3,并与相邻的美姑、峨边、雷波等地形成独立的凉山大熊猫野生种群,既是野生大熊猫生存繁衍的重要地带,又具有与邛崃山系和岷山山系不同的特征,成为大熊猫野生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该保护区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山势陡削,高差悬殊,植物垂直带谱明显,完整地保存了从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至高山草甸等多种不同的森林系统类型;森林植物群落组成复杂、多样,特有珍稀植物繁多,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生物物种基因库。
该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大熊猫、羚牛等珍稀濒危物种以及中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而且对于研究保护区内气候、土壤、动植物区系的发生和演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护区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发展自然保护事业的有关方针、政策,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为宗旨,全面保护好本区内的自然资源,确保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繁殖的自然环境不遭受破坏,完整地、长久地保持区内生物物种的自然性、多样性和典型性,成为国内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基因库,并结合保护事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普宣传、基本建设、多种经营、生态旅游等活动,增强保护区自身经济实力,促进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更新资源的再生繁殖,达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在保护凉山山系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资源,调节改善区域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人类健康和社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累计价值达12000万元以上。改变该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理念,提高其保护、管理和科研水平,加速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马边彝族自治县的知名度,加速其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流,促进当地群众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加速本地区少数民族人才的成长;从而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繁荣和进步,为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伍』 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的具体状况以及介绍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大凉山黄茅埂西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3′—103°21′,北纬28°02′—28°54′之间。县境东邻雷波县,西接越西县,南连昭觉县,北毗峨边彝族自治县,西北与甘洛县连界,东北同马边彝族自治县接壤。境内有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龙风景区、龙头山等景点。 自然地理县境南北长94.8公里,东西宽46.4公里。县域实辖面积2731.6平方公里,常耕地面积24.3万亩,农村人平占有耕地1.69亩。全县辖8个区,1个镇,44个乡,291个村,1475个村民小组;有34276户,151024人,其中彝族146649人,占总人口的97.1%;汉族4346人,占2.88%;回、蒙、苗、畲、藏等民族(均为城镇人口)29人,占0.0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5.29人。县人民政府驻地巴普镇,位于东经103°07′,北纬28°19′,海拔2082米,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西昌市170公里。 美姑春秋至秦、汉时期隶属邛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美姑河畔置卑水县,辖美姑地区,隶属越巂郡。齐梁时期废卑水县,美姑隶属巂州。隋、唐时期隶属越巂县。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至宋代末,美姑属彝族阿都部和沙马部管辖。元、明至清初,美姑分别由利利、沙马、阿卓土司管辖。清乾隆、嘉庆时期,土司先后被各黑彝家支驱走,美姑地区为各大小黑彝家支分割统治。清宣统二年(1910),析西昌县置昭觉县,美姑中部、南部和西部划属昭觉县,东部和东北部分别划属雷波县和马边县。但各领县均未在境内设置政权机构,实为黑彝家支统治。民国时期仍由各黑彝家支分割统治。 1952年4月30日,建置美姑县,辖美姑东部和南部地区,县治所甲谷。1956年5月24日,建置洪溪县,辖美姑北部地区,县治所依果觉。两县均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1959年6月20日,洪溪县并入美姑县,县治所巴普,隶属关系不变。 美姑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交汇处,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大风顶、黄茅埂、连渣果峨、阿米特洛、瓦侯能和等大山分别位于县境的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东北部最高海拔4042米,东南部最低海拔640米。境内属低纬度高原性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1.4℃,常年日照充足,年日照1790.7小时。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814.6毫米,但降水量北部多南部少,分布不均。冬季长达135天,年均霜期125天。境内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有冰雹、暴风雨、泥石流、干旱、寒潮霜冻、低温等。 县境内地层除第三系、石碳系缺失和震旦系未出露外,其余均有出露,出露面积最广的是中生界的三迭系、侏罗系。地下矿藏种类较多,已初步勘探和开发利用的主要有玄武岩、铁矿、煤、铜矿、石灰石、石膏、硫矿、铝矾土、水晶石等。土壤有17个土类,以黄棕壤、暗棕壤、紫色土、草甸土为主。 县境内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全县大小河流和溪沟159条,总长287公里。东北部的瓦侯河流入马边河,属岷江水系,河流全长45公里;美姑河(含下游溜筒河)由北向南出境流入金沙江,境内干流总长142.5公里。全县河流年泾流量29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91.01万千瓦,可开发量57.82万千瓦。美姑河流域地质地形条件最好,上游是兴建龙头水库的最佳河段,下游有集中的自然落差,尔其乡境至柳洪乡境13公里河段比降高达30.5‰,水能资源集中程度为全河之冠,发展水电前景广阔。 林木资源十分丰富。仅天然乔木树种就有150余种,50个科65属。用材树种主要有杉、松、杨、桦、桤木等。1990年林地面积109.15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9.96%;森林面积3.9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641.41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4.5%。 野生动物和野生药材种类繁多。野生动物有187种,分属62个科。受国家一类保护的动物大熊猫等5种,二类保护的有猕猴、小熊猫、白腹锦鸡等27种。野生药材主要品种有103种,其中名贵药材有天麻、贝母、虫草等。 位于县境东北部的四川省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因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优越,成为第三纪或更古老的生物“避难所”。区内珍稀动物大熊猫等29种,珍稀孑遗植物有珙桐、银杏、连香树、红豆杉等30余种。保护区被科研工作者称为“很有价值的生物基因库”,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大自然博物馆,誉为一颗“绿色明珠。”
『陆』 马边彝族自治县属于哪里
马边彝族自治县属于四川省乐山市(地级市)。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地级市),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宜宾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结合部,幅员面积2304平方公里。县内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金山银水”之美誉。1984年4月9日,撤销马边县,建立马边彝族自治县,并划归乐山地区管辖。1984年10月1日,马边彝族自治县成立。l985年6月,国务院决定,撤销乐山地区,建立乐山市,实行市管县体制,马边彝族自治县随之属乐山市管辖。
『柒』 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地理环境
2012年末马边县有耕地面积14134公顷,比上年减少18公顷;201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3818公顷,比上年减少513公顷;粮食种植面积26995公顷,比上年减少14公顷;油料种植面积3213公顷,增加847公顷;糖料种植面积38公顷,增加1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097公顷。
2012年粮食产量72163吨,比上年增加874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以下简称“增长”或“下降”)1.2%;粮食单产2673公斤/公顷,比上年增长1.3%。稻谷产量17175吨,增长0.3%;玉米31104吨,增长2.6%;油料产量2165吨,增长4.84%;糖料产量1292吨,增长2.5%;蔬菜产量达25254吨;水果产量4216吨,增长0.1%。
2012年出栏肉猪170096头,增长4.2%;出栏牛21330头,增长2.2%;出栏羊107285只,增长2.2%;出售和自宰的肉用兔60372只,增长3.0%。2012年肉类总产量19229吨,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12751吨,增长4.2%,占肉类总产量的66.31%;牛肉产量3081吨,增长2.3%;羊肉产量2081吨,增长2.3%。禽肉产量1245吨,增长4.0%;禽蛋产量4369吨,增长3.1%。水产品产量 130吨,增长8.33%。 2012年马边全部工业增加值98207万元,比上年增长24.3%,占GDP的38.51%,比上年提升了1.53个百分点。
2012年马边彝族自治县发电量16.8亿度,比上年同期增长20%,其中新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105900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36.46%;磷矿石产量259.1万吨,同比增长56.56%;黄磷16961吨,同比增长9.33%;瓷质砖16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9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2户,实现总产值164950万元,同比增长23.38%,工业增加值增长23.9%,产品销售率95.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55109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27.81%。
2012年马边彝族自治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96亿元,同比增长25.46%;实现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75.46%;实现利税总额2.7亿元,同比增长47.82%。 居住
马边彝族为一户一屋的小家庭,数户或数十户杂错相邻,成自然村落。
彝族所居之房屋多用木料穿抖的排列落地式结构,围土墙,双斜面屋顶,盖木瓦板,瓦板上压石头,称“瓦板房”。彝称“窄易”或“枇易”。还有用木立柱,盖瓦板,围以竹笆,冬天为防风避冷,竹笆外围以蕨草或苞谷杆。彝称“祖易”;有的顶盖茅草或竹笆彝称“日易”或“批易”。
服饰
马边彝族的服饰美观、精致,服装色彩鲜艳,图案别致,刺绣精美;服饰男女截然有别,老人小孩也各具款式。主要有:襻呗、施噜、阿褙、哦绨、哦尔、襻子、袯、褙、啦、嘻哟、嘻绨帕、麻珙井嘻、胡胡、依伙、呷比、罗斯、具毕、勒助、勒格、蒙诺、咪井、拉打、卜古
饮食
马边彝族的食物以苞谷、荞麦、洋芋为主,以豆类、油麦、元根萝卜、青菜佐之,自成民族风格食品有荞麦粑、苞谷粑、泡水酒、砣砣肉、酸菜汤等等。
传统节日
库施
库施,即彝族过年。具体时间是在农历10月15日前后。离过年日期一月左右,以自然村寨为单位,请看星象之人择吉日为节期。
索旧
彝语索旧为汉族“送旧”的音译。时间在汉族除夕前的一个晚上。家家推豆花,煮食彝族年节时特留下的猪尾股肉。宽裕之家要宰杀猪或羊或鸡庆贺。还要祭先辈灵位。
杜延
彝语“杜延”为汉语“端阳”之音译。系汉族的端阳节,彝族也要过这个节日。端阳节要煮豆花食用,有的要杀鸡庆贺;因不能做农活,大家休闲在家。青年人则不甘寂寞,梳装打扮,着新衣新裙,相互邀约,三五成群去场镇上玩耍。 婚姻
马边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少数诺伙和富裕节伙也存在一夫多妻;一般是无子女或有女无子而娶第二妻;有因转房而有第二妻、第三妻,但没有小老婆之说,不同于汉族的妾媵制,各立门户,丈夫轮流住宿。
丧葬
马边彝族人死后实行火葬。丧葬大致有:着寿衣、吊唁、出丧、超度灵魂等四个过程。
『捌』 我想在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种植柑橘,那里的地理条件适合种植吗
咨询下当地的农业专家或者农业技术人员
一般来说政府职能部门都有这样的服务的
『玖』 马边县为什么很穷
马边县为什么很穷,我个人觉得那一定是他那里边的交通也不方便。所有的一切都不是那么发达。比较落后,所以说才造成非常的穷。
『拾』 马边彝族自治县的旅游景点
明王寺来
马边明王寺,自坐落在马边县建设乡永乐溪后村,离县城六公里,始建于明代成化初年。据《马边厅志略》载:由于整个寺庙处在五座大山之间,旧称“五龙山牛望寺”,后经弘治年间重修殿宇,打造佛像,初具规模,改称“明王寺”。该寺鼎盛时期为清道光年间,占地约五亩。由于历史原因,加上岁月剥蚀,现仅剩佛殿和三清殿等三百零八平方米的建筑。
大风顶自然保护区
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以保护大熊猫、羚牛、珙桐、水青树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7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东经103°14ˊ——103°24ˊ,北纬28°25ˊ——28°44ˊ,南北长约37公里,东西宽约15.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