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表
『壹』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及产.生原因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带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是热量(因内为纬度不同容吸收太阳辐射不一样,导致热量不一样)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还叫由沿海到内陆地带分异规律),产生原因是水分(距离海洋远近,水分含量不一样)
垂直地带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是海拔的变化(海拔或相对高度不一样,导致不同的高度水分和热量都发生变化)
『贰』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格局,分异过程和原因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格局,分异过程和原因:
1、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表现为从南到北植被分布依次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这是以不同纬度之间热量差异为基础而形成的。
2、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在我国主要表现为由沿海到内陆的植被分布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这是以海陆位置的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为基础形成的。
3、垂直地带性差异,是由于海拔的高低而导致的热量的差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能得到热量也越少。因此,垂直地带性差异的表现与从赤道到两极分异相类似,只不过是将这个表现是垂直而不是水平的。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表扩展阅读:
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
1、区域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
2、地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各类地形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山地33. 3%,高原26%,盆地18. 8%,平原12%,丘陵9. 9%。地势自西而东构成三级阶梯:西部有世界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极高山和高原面组成,有“世界屋脊”之称。
3、地貌
中国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巫山和横断山等山脉。
4、河流
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淮河、海河、辽河、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澜沧江、怒江、闽江、钱塘江、韩江、鸭绿江、图们江、汉江、湘江、赣江、浊水溪、南渡江、滦河、弱水、疏勒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及京杭大运河、灵渠、胶莱运河、里下河等运河。
5、气候
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气候类型,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气候带。
『叁』 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
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1、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回基础是水分,原因答是随着纬度的增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越来越少,热量降低,自然带由低纬向高纬呈现热带、温带、亚寒带、苔原带、冰原带的分布.
2、经度地带性规律,又称之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里有必要做一个说明,现在很少有学术刊物再采用经度地带性规律这种说法,现在的学说认为当时这种定义是不科学,甚至是完全不正确的一种定义.因为因为离海距离的增加,水分在减少,地域环境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建立在水分变化的基础上,如果从我国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有分异的话(假设出现A\B\C三种不同的自然带),那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界线大致是与我国的海岸线平行(即东北-西南向),并不是南北向(按照经度地带性的表述,自然带应是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现实中并不存在).
3、垂直地带性分异:又叫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另外:跟地带性规律相对应的,叫非地带性规律,如东非高原虽地处赤道,却并不是热带雨林
『肆』 高三地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什么意思
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1、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础是专水分,原因是随着纬度的属增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越来越少,热量降低,自然带由低纬向高纬呈现热带、温带、亚寒带、苔原带、冰原带的分布.
2、经度地带性规律,又称之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里有必要做一个说明,现在很少有学术刊物再采用经度地带性规律这种说法,现在的学说认为当时这种定义是不科学,甚至是完全不正确的一种定义.因为因为离海距离的增加,水分在减少,地域环境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建立在水分变化的基础上,如果从我国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有分异的话(假设出现A\B\C三种不同的自然带),那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界线大致是与我国的海岸线平行(即东北-西南向),并不是南北向(按照经度地带性的表述,自然带应是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现实中并不存在).
3、垂直地带性分异:又叫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另外:跟地带性规律相对应的,叫非地带性规律,如东非高原虽地处赤道,却并不是热带雨林
咪犘厷627 2014-11-13
『伍』 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
纬度地带性是热量或纬度差异,经度地带性是水分或海陆位置,垂直地带性是水热或海拔高度
『陆』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可以分为三抄个方面:袭
第一,自然环境的东西延展,南北交替——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
其次,自然环境的南北延展,东西交替——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规律;
最后,高山地区到山麓地区的自然环境会随着高度的发生变化而变化——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拓展资料
地域分异规律
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的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地域分异——中国知网
地域分异——网络
『柒』 海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论述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研狗路过解答:
先解释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再进一步阐述各种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以及垂直带性,从不同尺度来论述这种分异,并举出一些例子。如有必要,再简单说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答题时,可直接将书上目录以及目录下的小标题作为大的论述要点,通过提炼书中每段话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再加上一些专业术语进行论述,基本上就能满分了~!
答案仅供参考: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而制约或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地带性规律: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匀而引起的地域分异,称为地带性。地带性的典型表现是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因为热量分带是地球球形引起的太阳辐射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异,因此它最能反映地带性的本质特点。
例如:全球可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就植被而言,不同的地带具有属于自己的典型植被型、种属组成、群落构造、生物质储存量和生产率等等;就动物而言,极地的北极熊、亚寒带的驯鹿、热带的大象等都是所在地带的特有动物;景观各个组成成分的明显地带性,决定了作为这些组成成分之综合的“景观”本身也具有了地带性。
非地带性规律是指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称为非地带性。
例如:海陆两类地域系统的存在,是非地带性因素控制下最大尺度的地域分异现象;海陆起伏分异也是非地带性因素控制下的大尺度地域分异现象,同时也是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垂直带性分异的大背景;大陆形状和面积分异,导致不同的大陆的“大陆性”不同,面积越大的大陆,其分异性越显著;广阔大陆的干湿度分带性表现为以周边海岸带为起点,越向大陆腹地而越干旱的多向辅合模式,在中低纬度表现很典型;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诸如天山山地、青藏高原、亚马逊平原、巴西高原等具有特殊构造-地貌的区域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区及次级自然区,它有等级高低之分,涉及范围广狭不同;地貌-气候分异导致地带性区域如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内的非地带性分异等等。
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它同时受到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作用,是叠加了地带性影响的非地带性在地表垂直方向的具体表现,即垂直地带性与纬向地带性及经向地带性相互作用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三度空间地域分异,被合称为“三维地带性”。垂直地带它具有带幅窄,递变急剧;带间联系密切;水热对比特殊;节律变化同步;微域差异显著等特点。
『捌』 地域分异规律是什么
地域分异规律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rule of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是在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并加深认识的。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根据当时对地球表面温度的纬度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是最早对气候分异规律的认识。中国2000多年以前的《尚书·禹贡》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国土划分为九州。这是中国最早对地貌分异规律的认识。19世纪德国A.von洪堡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了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19世纪末, 俄国 В.В.道库恰耶夫以土壤发生学观点进行土壤分类,并由此创立自然地带学说,同时指出它对地表各种自然现象的普遍意义。随着对陆地表面的分异现象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许多自然地带是不连续的,大的山系、大的高原还出现垂直带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除了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外,还有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在起作用。 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虽然目前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都承认有几种分异规律存在:①因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均引起的纬度地带性;②大地构造和大地形引起的地域分异;③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海岸向大陆中心发生变化的干湿度地带性;④随山地高度而产生的垂直带性;⑤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下水埋深不同引起的地方性分异。
对地域分异规律认识的主要分歧是对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广义和狭义的认识问题。主要有 3种意见:①广义地理解地带性与狭义地理解非地带性。认为地带性既包括纬度地带性,又包括干湿度地带性(又称经度地带性),有的还包括垂直带性;非地带性则指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岩性等引起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特性,甚至只指自然省(见自然区划)以内的地貌、地质构造与岩性,以及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的变化。②狭义理解地带性与广义理解非地带性。认为地带性就是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既包括狭义的非地带性,又包括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③对地带性和非地带性都作狭义的理解,此外还分出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这些分歧主要是由于对地域分异因素和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范围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对地带性的狭义理解认为,太阳辐射能在地表随纬度变化是地带性分异因素,而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岩性等是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地表的地域分异,正是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地方性的分异因素主要是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和地下水埋深。
目前对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的明显趋势是确定不同规模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其作用范围。苏联学者把地带性规律分为两种规模:延续于所有大陆、数量有限的总的世界地理地带和在主要世界地理地带以内形成的局部性纬度地带。英国学者在自然地理研究中提出全球性规模的研究、大陆和区域性规模的研究和地方性规模的研究。一些中国学者认为地域分异规律按规模和作用范围不同,可分为4个等级:①全球性规模的地域分异规律,如全球性的热量带。②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分异规律,如横贯整个大陆的纬度自然地带和海洋上的自然带。③区域性规模的地域分异规律,其表现是于湿度省性(又称经度省性)和带段性,如在温带大陆东岸、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分布不同的区域性地带。垂直带性也是区域性的分异规律。④地方性的地域分异。有两类:一是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系列性地域分异;二是由地方地形的不同所引起的坡向上的地域分异。
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重要途径,是进行自然区划的基础,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有指导作用。\\
来自http://ke..com/view/42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