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环境文化

地理环境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2-10 15:22:13

地理环境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时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成度上决定了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达四,五千公尺。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中国的气候,也影响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伦,埃及,罗马,印度等文明,都发源于暖温带逐渐向寒冷地带发展,中国则相反,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雨量由东南至西北递减,而地势由由东南至西北逐渐增高,多数河流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这种自然条件,往往决定收获的丰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气温,造成南长北短的农作物生长季节,这些条件对农民的垦殖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早在秦汉时期,就拥有六千万人口,而耕地面积却远远不足。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这样不得不使农民在所分得的狭小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对土地作最精济的利用。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的条件下,虽然忙碌辛苦,也仅能糊口,这便养成了安土重迁,乐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对他们来说,土地就是生命,离开或失去土地,就意味着贫穷与死亡。

这种经济上对土地的依赖,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则表现为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厚情怀。这种文化特色,形成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Ⅱ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内石器时代,黄容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Ⅲ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

不同的地域文化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发展中,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才创造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化!

Ⅳ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方水土养来一方人,比源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不同。详细请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f87f30100wj79.html

Ⅳ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通常指环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资源等等,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早期文化形成更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各民族、各国度有声有色的文化表现比喻为一幕接一幕悲喜剧,那么,这些民族、国度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些戏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1冯天瑜教授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产生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较早地产生了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人类的生命与水息息相关,决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环境下产生。中华民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
不光是中华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所有的中国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比如汉族的祖先崇拜文化,这种文化的由来是可以找到地理环境的因素的。汉文化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土壤、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为发达的农业文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促成了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体(家庭)的很早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靠天吃饭万事不求人,祖宗的一套生活方式对子孙来说已足够应用,家族宗法观念由此得到强化,引出了对祖先的莫大崇拜。”2无论是文学、思想、历史学、经济学、书画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

Ⅵ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哪些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6)地理环境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明朝后期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强大并逐渐加强最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而由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影响始终非常有限,防线最终被穿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虽然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闭塞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汉化了。例如现在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在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文化

Ⅶ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日本作为岛国,是地震多发列岛。所以,日本人一天都在担惊受怕的生存,恐怕“万一”的到来,自然造就岛国心态:格局小而狭,但又坚忍不拔;思维直板,但又具有扩张性;由于资源匮乏,人人都有危机意识。 在拥有危机感的同时,日本人常备“防灾物资”在家中。防灾物资包括:手电式收音机、战备服、饮用水、战备饼干、备用医药品等,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持。日本所有建筑物都设有 “非常口”,国民脑子里绷着“防御非常事发生”这根弦,时刻做好避难的准备,以防不测的出现。这叫: “常在有时想无时, 不惧一万怕万一, 危机意识脑中闪, 安全防范为第一。” 地震、火灾、老爷子是日本人平时最怕的象征。地震,是日本人的伙伴,岛国日本整天在地震的摇篮里生存,大家都清楚不知何时会有灭顶之灾。火灾,是日本房屋的大敌。因为日本多发地震,人们不敢建筑水泥建筑,只能建易倒易塌又不伤人的木质建筑,但还是经常吞噬人们的性命。老爷子,是日本守礼的象征。过去,作为家长的父亲,一言九鼎,什么都说了算。今天就大不同了,同中国一样,女人跟孩子顶了家庭半边天。 去年四川发生大地震,我和太太钟雪迅速组织救灾义演,为灾区捐了大笔钱。但崔天凯大使指示孙美娇参赞让我短时间集帐篷解灾区之需。于是,我除了发动日本公司购买五百顶帐篷运往灾区,还拜托荒井広幸议员在国会上呼吁日本政府拿出帐篷给中国灾区。 当时在国会上,荒井议员提出支援中国帐篷时,担当总务的大臣回答:“帐篷都是从中国加工进口,目前没有现货。”荒井先生当场驳斥说:“我做过自治大臣,比你清楚哪有帐篷,就看福田首相和内阁诸位支不支持我的建议?全国各市县村走为地震备用物资有上万顶帐篷,抽出一半给四川灾区,然后我们再从中国进口就是。” 福田首相一听大为高兴,带领内阁同意荒井的建议,并还通过了荒井追加五亿日币给中国灾区的提案。 由此看来,日本最常被牵挂的就是救灾物资,他们时刻担心“万一”灾难的发生。所以说,日本人生存没有安全感,总在提防自然灾害的到来。 中国人一遇地震大多往外跑,我刚来日本也带过家人跑出过多次,但再看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感到非常奇怪。后来邻居告诉我,在日本如其跑到外面避难,不如呆在家里更安全。这是日本人的防地震的做法。 有专家讲,日本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强调精神比物质更重要,在宣扬非物质资源方面可以说是始终一贯的。 当年二战时,日本人的无线电广播曾叫嚷:“物质资源是有限度的。”“毫无疑问,物质性的事物不能维持一千年。”日本的军人问答手册使用的口号是:“(敌人的)数量要以(我们的)训练来抵挡,(敌人的)钢铁要用(我们的)肉弹来碰撞。”那些驾驶着小型飞机偷袭珍珠港的飞行员,是被他们一再用来说明精神优于物质的举不胜举的例子之一。 日本人认为精神比物质更重要的同时,作为岛国民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要有难以想象的事发危机意识,这成为日本人自卑和谦卑意识的生存土壤。 2006年,日本曾热播了一部名为《日本以外全部沉没》的电影,这是对日本经典大片《日本沉没》的再度发挥。上世纪80年代,小说《日本沉没》和《日本以外全部沉没》相继问世,共分别拿下了日本文学创作“星云奖”的长篇小说奖和短篇小说奖,一时间成为国内媒体和大众议论的佳话。 《日本沉没》这部巨片反映的正是日本人心态中最常见、也最脆弱的一面——“岛国将要沉没”。片中数位地质学家通过地壳学论证得出一致结论:由于地壳运动日本岛国将面临一年内全部沉入海底的危机。 而《日本以外全部沉没》则成这一结论反转,变为除日本以外所有国家都相继沉入海底,只剩下日本这一块地球上最后的陆地,全球难民集中在这个孤岛上,日本人优越感急升。 在该片的描写中,日本首相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高领袖,终日趾高气扬地对他国首脑呼三喝四,而外国代表和其他国民则纷纷齐唱“日本努力”;美元、欧元疯狂贬值;欧美文化黯然失色,英语失宠;黄头发、蓝眼睛也开始低下了高昂的头……这部影片显然将某些日本人的帝国心态推向了极致。 按照正常推理,日本将会在地球上过上无忧无虑的富足安逸的生活。但是,作者最终没能摆脱骨子里的自卑、谦卑意识,最终没能摆脱对“岛国沉没”的担忧。因此,在影片的结尾,没有最终的幸存者,就连自称为“救世主”的“大日本”也只是神奇的多活了短短的3年时间。之后,全世界都沉没了。 由此可见,日本人从古至今始终摆脱不了危机意识所带来的“岛国谦卑情结”。 因为但战争失败使日本人认识到“光凭精神力量是不够的”,还是要有物质作为强大后盾。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多少也与肤浅地接受战争教训有关。但作为一个岛国,经济越发展,资源稀缺的矛盾也就越突出。这几十年来,日本不断地填海造地,东京又有好几块新城区是从大海上建造起来的。 据一位学者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以很低的价格从中国进口了不少精煤,用于填海和储存,现在价格已翻了几番,这些为争夺资源的举措,但也是危机意识的表现,不能不让我们吃惊。 与此同时,这种对资源的危机意识使日本人特别讲究节能和环保。我曾考察过日本的印刷行业。那里的工厂,为省电,晚上用冰降温,而且许多工厂都与电厂签约,规定每月用电量,违约罚款惊人,没用完也算你的,所以逼着你精密计算,系统控制,正好用完。对废物一再利用的能力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有家厂61种废物,已有57种被利用,指标从建厂时的37.7%,到现在的93.4%,剩下的四种是烟蒂、油墨残物、专用色条、生活废物。他们还在研究中,以求全部利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职工都要养成习惯,把废物分类堆放,切割成形,按步骤一一处理。 日本人在这方面确实训练有素,很少有人逾越规矩。看来危机意识已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并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去宣传环保概念、循环经济的好处。这应该看做危机感给日本人带来的正面效应,值得我们学习。 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Ⅷ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哪些影响

我国许多聚落都位于河流或山脉南北,因此就会以“阴”或“阳”命专名,如贵州省会贵阳,属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阳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绵阳市,位于绵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阳市,位于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阴县,因县境在佛宿山之阴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阳,位于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阳,位于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阳市,位于益水之北而得名。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