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地理环境
『壹』 我想知道一下,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和兴仁县哪一个城市要更有发展潜力,哪一个要好一点
很难说,安龙很美,有十里荷花,还有很多的布依族,风土人情都很好,但是兴仁是黔西南的交通枢纽,而且有很多的矿产,有钱途...你要是想居住的话就选安龙,想赚钱的话就选兴仁...
『贰』 黔西南州兴义市地理位置怎么样
兴义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距贵州贵阳回357公里,距云南答昆明362公里,距广西南宁525公里,位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圈的中心,地理区位优越,素有“三省通衢”之称。
『叁』 贵州的哪些地名有哪些特色
贵州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亚洲文明之灯"就在贵州。从古至今,对贵州这片地域的称呼专都有它的地理自然性属和时代的烙印性。有史载以来,最早称"獐柯",这是汉字记濮越语语音词,另外还有其他汉字记音词。濮越语的"獐",即指麝羊,能取出麝香的野羊,现在人们叫獐子或獐鹿。"柯"是语气词,"獐柯"即獐子多的地方。后来又有"夜郎"之称,这也是濮越语的汉字记音。"郎"意为水,喝水濮越语为"哽郎";“夜"意为蚊子。"夜郎",即为"水塘蚊之地"。在古代,"獐柯"、"夜郎"都不是国家,是一个自然地理名而已。在这片地域里有最原始的居民濮越人和鳖人,后来九黎三苗及西羌人进入,就有了苗族和彝族,这就是贵州的四大世居民族。贵州的许多地名都带有他们的民族性。除了民族性的地名外,许多地名或有征战的烙印,如:平越(今福泉)、平伐(今昌明)、定番(今惠水)、大定(今大方)等。还有一些地名带有汉文化传统的色彩,如:遵义、修文、兴仁、兴义、毕节等。
『肆』 贵州省织金县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贵州的地貌特征表现为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为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碳酸岩总厚度达6200~11000米,占沉积盖层总厚度的70%。近80%的县(市、区、特区)喀斯特面积占一半以上,甚至有10%的县(市、区)喀斯特面积占90%以上。所以贵州地面上广泛分布了石沟、石牙、峰林、峰丛、盲谷、穿洞、竖井、凹地、天生桥、落水洞、瀑布、跌水、悬挂泉、喀斯特湖等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地下也发育了溶洞、暗河、伏流、暗湖以及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莲花盆、卷曲石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景观。
(二)地貌类型
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7.5%。境内山脉众多,层峦叠嶂,绵延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
北部有大娄山,海拔1000~1500米。山脉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斜贯北境,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其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川黔要隘娄山关,海拔1444米,人称黔北第一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娄山关大捷的 遗迹。
东北部有武陵山,山脉由湖南蜿蜒进入贵州,这是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梵净山,海拔2572米,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是中国亚热带生态系统保护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西部有乌蒙山,山脉绵延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水城县、六枝特区,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最高峰是贵州屋脊韭菜坪,海拔2901米。这里不仅具有一览众山小的浓郁高原风光,而且石林与草场相互环绕,交相辉映,造型各异,风姿迥然,人们称其为“天上石林”。
中部有苗岭,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贵州中南部,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是雷公山,海拔2178米,山体巍峨挺拔,雄伟壮观,森林苍翠,溪水透明。这里原始森林茂密,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拥有秃杉、红豆杉等20多种国家濒危、珍稀植物,被誉为中亚热带宝贵的“物种基因库”。
(三)地貌区域差异
由于受到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自然力的影响,贵州地貌区域差异明显。
1.东部山地丘陵区。范围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区。地势东高西低,除梵净山、雷公山外,海拔大都在800米以下。区域沟岩发育、水网密集,地表分割破碎,山地和丘陵地貌显著。
2.北部中山峡谷区。范围包括大娄山以北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800~1200米之间。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丘陵、盆地、岩溶洼地也有零星分布。
3.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范围包括黔西、织金以东,黄平以西,绥阳以南和镇宁、惠水以北地区。地势自西向东和自中向南、北倾斜,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地貌类型以山原丘陵洼地和山原丘陵盆地为主,大部分地区起伏和缓,面积较大的坝子较多。
4.南部山地河谷区。范围包括苗岭中段以南的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海拔1200~1500米,南部红水河一带海拔300~400米。地貌类型以中、低山河谷为主。
5.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区。范围包括普安以南,望谟以西,南盘江以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北部海拔1500~2000米,南部南盘江、北盘江河谷地带海拔400米,西部海拔1400~1800米,东部海拔800米以下。地貌类型以山原丘陵为主。
6.西北部山原山地区。范围包括盘县、晴隆以北,黔西、织金以西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大多在1400~2400米之间,最高峰达2901米,是全省最高地区。除西北部和西部外,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地势起伏较大,是典型的山原山地地貌。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气候是指某一个地区多年天气特征的总和。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类型多样,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所谓季风气候就是随着冬夏季节的变化而明显改变风向的气候。由于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夏季主要受来自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温暖湿润,冬季受来自于内陆的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贵州位于中国季风区,纬度偏低,受夏季风影响强烈,所以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一)气温
贵州在全国的温度带划分中属于亚热带范围。由于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所以受纬度、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为冬温较高,夏温较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宜人。南部、北部和东部河谷地带为高温区,南部的红水河和南盘江、北盘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是省内气温最高地区;东南部的都柳江和北部的赤水河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东部的其他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5℃左右;西北部地势较高地带为低温区,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以下。其余广大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
贵州的气温年变化幅度较小。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在3℃~ 6℃之间,南部册亨、望谟、荔波在8℃以上,罗甸最高,平均气温达10.1℃;威宁、大方、开阳、万山等地的平均气温最低,为1.5℃~2℃之间。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多在22℃~26℃之间,为典型的夏凉地区。温度最高的是东北部乌江和北部赤水河河谷地带,平均气温在28℃左右;海拔1800米以上的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下;威宁一带低于18℃。大部分地区气温年变化幅度不过20℃左右。
贵州在历史上曾经出现极端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东部的铜仁,为42.5℃;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西部的威宁,为–15.3℃。气温曾超过40℃的有沿河、思南、石阡、赤水、镇远和罗甸;气温曾低于–10℃的有三穗、松桃、万山、玉屏、天柱、江口、台江、开阳、普定、织金、黔西、毕节和赫章,但这些是多年中很少的现象。
贵州除南部的望谟、罗甸冬季不到1个月,西部威宁、赫章的山地基本没有夏季外,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二)降水量
根据全国的干湿地区划分,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是湿润地区,800~400毫米是半湿润地区,400~200毫米是半干旱地区,200毫米以下是干旱地区。贵州距离南海较近,处于冷暖空气经常交锋的地带,降雨量多,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之间,属于湿润地区。贵州的降水可分为三个多雨区和两个少雨带,多雨区的降雨量均在1300毫米以上。第一个多雨区在苗岭西段南坡,雨量最多的是晴隆,年降雨量达1588.2毫米;第二个多雨区在苗岭东段南坡,雨量最多的是丹寨,年降雨量达1505.8毫米;第三个多雨区在东北部武陵山的东南坡,中心区的降雨量在1400毫米以上。在三个多雨区之间就是少雨带,贵州雨量最少的是威宁、赫章、毕节一带,年降水量在900毫米左右,其中赫章最少,为854.1毫米。
贵州各地常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比蒸发量大。各地降雨量年变化较小,但一年中各时期变化较大,常出现一段时期干旱少雨,一段时期却大雨或暴雨连连不断的情况。贵州雨季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自东向西到来,6~7月雨量最大,此时正值高气温、多光照时期,水、热、光基本同步,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三)日照
贵州由于地处冷暖空气经常交锋的地带,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形成了阴雨多、日照少的独特天气。年日照时数在1050~1800小时之间,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要少三分之一左右,还不及青藏高原的一半。在时空分布上,日照西部多、东部少,最少的在北部大娄山区。一年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每年9月中下旬,秋雨可连续下10~20天。大部分地区阴雨日数超过150天,年相对湿度高达70%以上,而且一年四季没有什么变化。
(四)气候的地域差异及类型
由于贵州地面起伏较大,加上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使得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地域差异显著,全省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气候类型。南亚热带在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9℃以上,几乎长夏无冬,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宜多种喜温亚热带经济作物;中亚热带在东、南、北三面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冬暖而夏热,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适宜发展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北亚热带为黔北、黔中和黔西南海拔1000米左右的广大地区,冬暖夏凉,农作物可一年一熟或两熟,适种性广,这是贵州的主要气候类型。暖温带在黔西北海拔1700~2400米之间的地区,冬冷而夏凉;中温带为黔西北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带,几乎长冬无夏。
贵州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常表现在水平距离不远但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显著,常被形容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五)气象灾害
贵州气候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气象灾害。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秋风、凌冻、冰雹,以及倒春寒、秋绵雨、暴雨和大风等。干旱是省内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夏旱突出,春旱次之。夏旱常发生在东北部、东部和北部,春旱主要发生在西部,北部也时有发生,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秋风是8~9月间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低温冷害。全省除地势低洼而封闭的河谷之外,都有不同程度的秋风危害。凌冻是冬季地面冻结影响交通运输、通信以及农牧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贵州高海拔地区每年都有出现。冰雹是贵州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春夏之交,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冰雹发生,历时短,但破坏性强。
三、处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
河流是指沿地表线形凹槽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贵州降水丰富,沟壑纵横,河网密度较大。流域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有7条。河流多发源于西部和中部山地,顺地势向北、东、南三面分流。以苗岭为分水岭,苗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为11.57万平方千米,占贵州总面积的65.7%,有牛栏江横江水系、乌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四大水系;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为6.04万平方千米,占贵州总面积的34.3%,有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四大水系。这些河流水系分别位于长江和珠江的上游。贵州地下河流也较多,已探明的有1097条,较大的地下河系有23个。贵州河流的多年平均水量居全国第9位。
(一)牛栏江横江水系
贵州境内主要在威宁县,省内流域面积4888平方千米。牛栏江干流发源于云南省,在贵州境内长79千米,流域面积2014平方千米,最终汇入长江上游金沙江。主要支流有哈喇河、玉龙小河。横江干流发源于贵州威宁县羊街镇,自南向北流经云南后汇入金沙江,贵州境内长120千米,流域面积2874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拖洛河。该水系水量和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牛栏江含沙量稍大。
(二)乌江水系
主要位于云贵高原东北部,下游部分在四川盆地边缘。乌江干流是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贵州威宁县盐仓镇的香炉山,境内长889千米,流域面积6.68万平方千米(含省外为6.9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7.9%,是贵州最大的河流。乌江源流称三岔河,自西向东流经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安顺市,在织金和黔西交界处与北来的六冲河汇合后称为乌江,自西向东流至思南县后转向北流,在重庆市的涪陵汇入长江。乌江水系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十分丰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90立方米/秒,年来水量549亿立方米,与黄河水量相当。乌江具有水力发电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先后建成乌江渡、东风、普定、洪家渡(60万千瓦)、引子渡(36万千瓦)、索风营(60万千瓦)等大中型水电站,并进行了乌江渡扩能,构皮滩大型水电站在建,目前还在不断进行梯级开发。另外,乌江景色十分秀丽,有人说:乌江的山,有剑门之雄,三峡之壮,峨嵋之秀;乌江的水,清澈透明,碧若琉璃;畅游乌江,有“船在画中行”的感觉。乌江流域涉及贵州40多个市、县,多为开发较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所以乌江水系对贵州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赤水河綦江水系
主要位于贵州省的北部,包括赤水河、桐梓河和綦江上源松坎河,贵州境内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千米,涉及毕节地区的毕节、大方、金沙和遵义市的红花岗、仁怀、赤水、习水、桐梓等8个县(市、区)。赤水河是长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威信县雨河乡,干流进入贵州西部毕节市后成为川黔界河,流经金沙县、习水县、赤水市后,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贵州境内长299千米(全长378千米),流域面积1.14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二道河、桐梓河、习水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7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55.3亿立方米。赤水河地处滇、黔、川三省交界处,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的美誉。流域内有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赤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国酒茅台酒、习酒、郎酒等中国名酒都产于河流两岸;也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足迹。綦江上源松坎河在贵州从源头至赶水镇后称綦江,贵州境内长约80千米,中下游流经重庆南部。
(四)沅江水系
源于贵州中部,从东部出省后经湖南、湖北汇入洞庭湖。干流全长1022千米,流域面积8.92万平方千米(贵州境内3.03万平方千米),涉及黔南自治州的都匀、福泉、瓮安,黔东南自治州的麻江、丹寨、凯里、黄平、施秉、镇远、岑巩、雷山、台江、剑河、三穗、锦屏、黎平、天柱、榕江及铜仁地区的铜仁、玉屏、万山、江口、石阡、松桃等24个县(市、特区),主要支流有清水江、氵舞阳河、锦江等。流域内水资源较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有氵舞阳河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平氵舞阳湖国家森林公园。
(五)南盘江水系
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的上源,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流经滇、黔、桂交界处的三江口后,成为黔、桂两省区的界河,至望谟县的蔗香乡与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干流在贵州境内长263千米,流域面积7651平方千米,流经兴义、安龙、册亨、兴仁、普安、盘县等6县(市、特区),主要支流有黄泥河和马别河。流域内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很丰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52.1亿立方米。已建成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52万千瓦。
(六)北盘江水系
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乡西南,自西向东经宣威,至都格进入贵州,再折向东南往茅口、盘江桥,至望谟县的蔗香乡与南盘江汇合,全长450千米(贵州境内长352千米),流域面积2.65万平方千米(贵州境内2.10万平方千米),流经威宁、水城、六枝、盘县、普安、晴隆、兴仁、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紫云、镇宁、关岭、普定、西秀等16个县(市、区)。主要支流有拖长江、乌都河、麻沙河、大田河、可渡河、月亮河、打邦河、红辣河等。流域内水量十分丰富,水能及矿产资源也较丰富,环境优美。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8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21亿立方米。现已建成响水水电站,装机容量10万千瓦。流域内有世界闻名的黄果树瀑布、龙宫等自然景观。
(七)红水河水系
南、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自西向东在黔、桂交界处流过106千米后折向东南进入广西。贵州境内流域面积1.60万平方千米,涉及贵阳市和望谟、罗甸、惠水、长顺、平塘、独山、都匀、紫云、安顺、贵定、平坝等11个市(县)。主要支流有蒙江和六洞河。红水河流域有丰富的水量和水力资源。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8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89.1亿立方米。贵州与广西已合作修建装机容量630万千瓦的龙滩水电站。
(八)都柳江水系
都柳江是西江的第二大支流,干流发源于独山县的拉林乡,自西向东流经三都、榕江、从江等县,于从江县的八洛流入广西。贵州境内长330千米,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3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05亿立方米。其主要支流有寨蒿河、平江和双江。其开发以水力发电、航运、农田灌溉和防洪为主。
四、林地多、耕地少,没有平原支撑的耕作条件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贵州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等地带性土壤和石灰土、紫色土等非地带性土壤以及水稻土和旱作土等耕作土壤交错分布。在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占贵州总面积的38.6%;其次是石灰土,占贵州总面积的24.4%;最少的是水稻土。贵州土壤具有类型多样,地域性较强,宜林地多,可耕地数量少,质量不高,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的特点。
(一)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
贵州山地面积为10.8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为5.4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8%;山间平坦坝地面积为1.32万平方千米,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坡度在6度以下,集中连片、面积1万亩以上的耕地大坝47个,耕地面积91.92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4%。全省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6.78%。其中,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29.47%;园地占农用地面积的0.78%;林地占农用地面积的51.81%;牧草地占农用地面积的10.51%;其他农用地占农用地面积的7.42%。这种土壤条件,加上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扩大,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使得贵州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不高。土地平均坡度21.5度,坡度大于25度的土地占贵州土地面积的35.07%,35度以上陡坡占贵州土地面积的8.65%。在全省耕地中,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较好的一等耕地仅占22%;土层不厚、土质偏黏、肥力中等、水利条件较差的中等地占42%;土层浅薄、肥力较低、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无水利条件保证的三等耕地占36%。中、下等耕地占了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而且其中还有21%左右是不宜耕耕地。
(三)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贵州山高坡陡,喀斯特地貌发育是其自然的基本特征。全省61.9%的喀斯特面积主要是由碳酸盐类岩石组成,其特点为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决定了成土速率低、土层浅薄,植被一旦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程度高。而且碳酸盐类岩石在受水溶蚀的情况下,易使地块破碎,固体物质中的钙、镁还易随水流失,从而导致贵州土壤生态环境脆弱,恢复发展困难。
(四)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在贵州的林牧用地中,一等地占17%,二等地占33%,三等地占25.3%,四等地占23.8%。其中,林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自治州,其次是铜仁和遵义,毕节和六盘水最少。草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遵义和毕节,其次是铜仁和安顺,六盘水和贵阳最少。
五、错综复杂、分布呈过渡性的多种植被
植被是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泛称。贵州植物起源古老,种类繁多,亚热带性质明显,分布错综复杂,呈现过渡变化,具有垂直分布和地带性分布规律,而且岩溶植被发育。贵州的自然植被可分为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沼泽与水生植被和竹林五类。
(一)阔叶林
阔叶林是以阔叶树种为主要成分的森林植被。贵州高大的山体(如梵净山、雷公山)从山脚到山体中上部依次分布了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贵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冬青科及山矾科、杜鹃花科、金缕梅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或被破坏后,喜温常绿阔叶林过渡为耐寒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形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次生落叶阔叶林,常绿种类有多脉青冈、褐叶青冈、硬斗石砾等,落叶树种有水青冈、亮叶水青冈、槭树、野樱、水青树等。在梵净山、黎平、松桃等局部地区有珙桐、鹅掌楸等珍稀落叶林分布。另外,在西部高海拔地区分布有山地硬叶常绿林和落叶阔叶林,在南部及河谷地带分布有山地季雨林和河谷季雨林,在喀斯特丘陵山地分布有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二)针叶林
针叶林是贵州森林中分布面积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类森林植被,主要是松科、杉科和柏科植物。暖性针叶林中的马尾松林广泛分布在贵州东部、中部、北部,向西可延伸至赫章、纳雍、水城、六枝、关岭的东部及北盘江一带;云南松林在威宁、水城、盘县、兴义、普安、兴仁等地分布最为集中;杉木林广泛分布在东部地区,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是中心产区;柏木林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地区,以黔北、黔东北一带最多。另外,银杉、秃杉、福建柏、柔毛油杉、黄杉、大明松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针叶林在贵州也有分布。贵州有冷杉林、铁杉林和华山松林等寒温性及温性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梵净山上部和西部高原山区,也是珍贵的稀有森林植被。
(三)灌丛和灌草丛
灌丛是以灌木组成的植被类型;灌草丛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中散生有少量灌木的植被群落。灌丛有杜鹃、油茶、蔷薇、箭竹、南天竹、仙人掌等多种类型,灌草丛有蕨类、白茅、芒、野古草、余甘子等,多为森林植被反复破坏后退化形成,只有海拔较高的山顶(如梵净山、雷公山)因温度较低而生长有小面积原生性灌丛和灌草丛。
(四)沼泽与水生植被
沼泽在贵州分布不多。原生性沼泽仅在少数海拔较高、山体温度很低的局部低洼积水地段分布,主要是以泥炭藓、大金发藓为主的藓类沼泽。水生植被是在湖泊、河流、水塘环境下发育的灯心草、水芹菜、浮萍、金鱼藻等植物群落。
(五)竹林
竹林是由禾本科竹亚科多种竹类植物为主构成的一类特殊植被类型。贵州以中亚热带竹林为主,有楠竹(毛竹)、慈竹、斑竹、淡竹、水竹、方竹、箭竹等,以楠竹林最为重要,在赤水河及其支流河谷大面积连片分布,形成“竹海”景观。在黎平、天柱、锦屏、榕江、从江也有分布。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原因,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稀少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复杂、组合多样。
『伍』 贵州的具体地理位置
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大西南东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4%。省会贵阳市距重庆长江口岸300多千米、距广西北海直距约500千米。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的省份,是西部大开发的沃土。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通称贵州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地貌的特征之一是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海拔1444米;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海拔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海拔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淑处,海拔高程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特征之二是境内岩溶地貌分布范围广泛。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且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年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温一般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温一般在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年降水量1100毫米~1300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全年日照时数约1300小时,无霜期为270天左右,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因素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尤严重。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
『陆』 安龙县的地理环境
安龙来县境内全县流源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河长大于10千米,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河流共34条,总长412.7千米,分为南盘江水系和北盘江水系,县境东北部属北盘江水系,西南部属南盘江水系。南盘江水系主要有南盘江、白水河(上游称淌淌河,新桥境称新桥河)、洗马河、洗革河、木科河、八坎河、五格河、撤米河、坡脚河、巴猫河、狮子山河、德卧河、清水河(上游称马别河)、甘河、安比河;北盘江水系主要有筏子河、北乡河、石冲河、打凼河、陂塘河、纳马河、乐居河、筏子河、卡子河、鲁沟河、纳利河、免底河。
主要井泉龙潭65处,其中南盘江水系29处,北盘江水系36处。
主要湖泊(海子)5个,其中南盘江水系八光海子、大海子;北盘江水系绿海子、铁厂海子、麻窝海子。
『柒』 贵州贞丰县的地理位置及有多少种少数民族
贞丰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东经105°25′-105°56′,北纬25°07′-25°44′,隶属黔西南布依版族苗族自权治州,东邻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望谟县,南接安龙县、册亨县,西与兴仁县接壤,北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毗邻。居住着汉、苗、布依、仡佬、回、瑶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48%。
『捌』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中心校区和安龙校区有什么区别
1、地理环境不同
中心校区位于贵州省兴义市湖南街上,是市内校区,经济开回发程度更好答一点,而安龙校区位于安龙县,去市内要坐两小时的车。
2、环境不同
中心校区位于市内,绿化环境会相对没那么好,而安龙校区旁边就是风景区,绿化好,环境也好。
3、生活条件不同
中心校区的升华条件相对较好,宿舍也比较好,而安龙校区面积小,宿舍条件也差一点,且治安也比较乱。
(8)安龙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原本是专科院校,后于2009年3月,教育部批准其正式升格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系“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一所地方性全日制本科院校。其共有三个校区,中心校区、安龙校区以及北校区,其中中心校区为学院的本部。
『玖』 贵州兴义在哪里
贵州兴义位于贵州省西南部。
兴义市,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地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结合部。南盘江横贯市境,历来就是三省交汇区的商业集散地和通衢要塞,有“三省通衢”之称,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是贵州精神的发源地、贵州省重点建设的产业发展示范区。
(9)安龙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战国时期,兴义属夜郎国。
秦代设吏属象郡。
西汉元鼎(公元前116-111年)年间司牂牁郡。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南部将李恢率军“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以功封汉兴亭侯,始设汉兴县于今市境。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设附唐县于市境,为盘州治,系戎州都督府所辖之羁縻州。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云南行省普安路总管府。
明代改隶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一年始隶贵州。嘉庆二年(1797年),改南笼府为兴义府,统辖盘江八属。嘉庆三年(1798年)置兴义县,改隶兴义府、添巡检分治捧乍。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辖贞丰州(今贞丰县及望谟县部分)、册亨州(今册亨县)、普安县(今普安)、新城县(今兴仁)、安南县(今晴隆)、兴义县(今兴义)和捧鲊巡检(今兴义捧鲊镇)。
民国二年(1913年),兴义县为大县,属贵西道。六年(1917年),兴义县为郎岱审检厅兼管。是年,贵西道署由安顺迁毕节,兴义县仍属贵西道。
十二年(1923年)撤贵西道,兴义县直属省公署。二十一年(1932年)3月,兴义县划分为7区,7乡、6镇。二十四年(1935年)12月裁撤捧乍分县并入兴义县。
二十五年(1936年)3月,全县改划为9区,56联保、266保、2634甲。三十四年(1945年)裁撤区署,各乡镇直属县政府,全县划为2镇、28乡、251保、1988甲。
1949年12月,兴义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