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广西东兰县地理环境气候

广西东兰县地理环境气候

发布时间: 2021-02-10 07:16:36

⑴ 广西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一、地理
(一)地形概况
广西位于全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
(二)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
广西地貌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状。其特征是: 1、盆地大小相杂。西、北部为云贵高原边缘,东北为南岭山地,东南及南部是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盆地中部被广西弧形山脉分割,形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广西弧形山脉前坳陷为右江、武鸣、南宁、玉林、荔浦等众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杂的地貌结构。 2、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为4列:第一列为大苗山—九万大山;第二列为大南山—天平山—凤凰山;第三列为驾桥岭—大瑶山—莲花山—镇龙山—大明山—都阳山(此列亦称广西弧〕;第四列为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青山。
山系走向明显呈现东部受太平洋板块挤压、西部受印度洋板块挤压迹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为主,占广西总面积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广西总面积15.9%。桂东北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米,为广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岭最高峰。越城岭—猫儿山与海洋山之间的湘桂走廊是中国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错综,占广西总面积10.3%,在桂东南、桂南及桂西南连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广西总面积26.9%。广西平原主要有河流冲积平原和溶蚀平原二类。河流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各大、中河流沿岸,较大平原有浔江平原、郁江平原、宾阳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浔江平原最大,面积达630平方公里。 5、喀斯特广布,占广西总面积37.8%,集中连片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东北。其发育类型之多为世界少见。
(三)河流众多
广西河流大多沿着地势呈倾斜面,从西北流向东南,形成了以红水河—西江为主干流的横贯广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于两侧的树枝状水系。其中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6条,总长度有3.4万公里,河网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分属珠江、长江、桂南独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广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85.2%,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3条,主干流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自西北折东横贯全境,全长1239公里,出梧州流向广东入南海。长江水系分布处于桂东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3.5%,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条,主要河段有湘江、资江,属洞庭湖水系上游,经湖南汇入长江。其中湘江在兴安县附近通过秦代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独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于桂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10.7%,较大河流有南流江、钦江、北仑河等,均注入北部湾。经越南入北部湾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0.6%。喀斯特地下河众多,有433条,其中长度超过10公里的有248条,坡心河、地苏河等均独自形成地下河水系。
(四)海岸、岛屿
广西南部濒临属于南海的北部湾。大陆海岸东起合浦县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约1500公里,岛屿岸线46l公里。海岸线曲折,类型多样。南流江口、钦江口为三角洲型海岸;铁山港、大风江口、茅岭江口、防城河口为溺谷型海岸;钦州及防城港两市沿海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为台地型海岸。广西近海滩涂广大,面积达1005平方公里。0—20米浅海广阔,面积达6488平方公里。整个北部湾的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东起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东南为海南岛,北至广西,西迄越南。湾内海底平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倾斜度不到2°,水深一般20—50米,最深不超过90米。广西沿海有697个岛屿,总面积约66.9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涠洲岛面积约24.7平方公里。
二、气候
广西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濒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按全国地形分类,广西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点。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的气候特征。
(一)气候温暖,热量丰富
广西北部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热量丰富。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等温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全区约6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区在22.0℃以上,涠洲岛高达23.1℃。桂林市东北部以及海拔较高的乐业、南丹、金秀年平均气温低于18.0℃,其中乐业、资源只有16.5℃。
(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各地年降水量为1080~2760mm,大部分地区在1300~2000mm之间。其地理分布具有东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等特点。广西有三个多雨区:(1)十万大山南侧的东兴至钦州一带,年降水量达2100~2760mm;(2)大瑶山东侧以昭平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带,年降水量达1700~2000mm;(3)越城岭至元宝山东南侧以永福为中心的兴安、灵川、桂林、临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达1800~2000mm。另有三个少雨区:(1)以田阳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带,年降水量仅有1080~1200mm;(2)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年降水量为1200~1300mm;(3)以武宣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是干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干旱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
(三)日照适中,冬少夏多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年日照时数1169~2219小时,与邻省比较,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云南大部地区偏少,与广东相当。其地域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北海市及田阳、上思在1800小时以上,以涠洲岛最多,全年达2219小时。河池、桂林、柳州三市大部及金秀、乐业、凌云、那坡、马山等地不足1500小时,金秀全年日照时数最少,只有1169小时。其余地区在1500~1800小时之间。 广西壮族自治区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特点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北部山区春季多于秋季外,其余地区秋季多于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时数为355~698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31%~32%;冬季各地日照时数只有186~380小时,仅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4%~17%。

⑵ 广西省东兰县有多少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抄普查,全县总人口为295519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0114人相比,十年间共增加15405人,增长5.50%,年平均增长0.54%。比“四普”到“五普”十年间年平均增长0.34%增加0.2个百分点。全县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21302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44470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1442人,下降12.86%,年平均下降1.37%。
东兰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东傍金城江区,西界凤山县,南傍大化、巴马县,北邻南丹、天峨县,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区130公里。东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森林、生物、矿产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东兰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四乡”之美称。
2016年,全县30.45万人。

⑶ 广西东兰县位于方位

东兰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东傍金城江区,西界凤山内县,南傍容大化、巴马县,北邻南丹、天峨县,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区130公里。东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森林、生物、矿产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东兰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四乡”之美称

⑷ 广西气候环境怎么样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南濒热带海洋,北为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境内河流纵横,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综合作用下,气候类型有以下特点:

(1)气候类型多样,夏长冬短。从气候区划而论,广西北半部属中亚热带气候,南半部属南亚热带气候;从地形状况来看,桂北、桂西具有山地气候一般特征,“立体气候”较为明显,小气候生态环境多样化;而桂南又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特色。广西冬短夏长,年均温在16℃~23℃之间,以均温来衡量,北部夏季长达4个月~5个月,冬季仅两个月左右;南部从5月到10月均为夏季,冬季不到两个月,沿海地区几乎没有冬季。

(2)雨、热资源丰富,且两热同季。广西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2,800毫米之间,尤以防港市东兴区最多,达2,822.7毫米,降雨量最少的是田阳县,在1,100毫米左右。太阳年总辐射量达90千卡~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均温≥10℃积温在5,000℃~8,300℃之间,持续日数为240天~358天,降雨量和热量资源分布大体上是由北向南增多。在4月~9月间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5%,雨季恰好与热季重叠。雨热同季,较有利于农业生产。(3)气候多变,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广西常因季风进退失常造成降雨和气温变率大,旱、涝灾害和“两寒”(倒春寒和寒露风)及台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大。桂西地区多春旱,出现频率达60%~90%,桂东地区多秋旱,出现频率为50%~70%;雨季大、暴雨过于集中,年年发生洪涝灾害,尤其以桂南沿海和融江流域出现频率大。而春、秋雨季内受北方校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几乎每年春季出现倒春寒和秋季出现寒露风天气,危害农业生产。每年4月至7月间,出现大风天气,且影响范围和程度均较大。此外,桂西地区年年降雹,不利于冬季农作物和果木生产。。。。。。。。。。。。

⑸ 广西气候是怎么样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濒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按全国地形分类,广西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点。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的气候特征。

一、气候温暖,热量丰富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等温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全区约6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区在22.0℃以上,涠洲岛高达23.1℃。桂林市东北部以及海拔较高的乐业、南丹、金秀年平均气温低于18.0℃,其中乐业、资源只有16.5℃。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极端最高气温为33.7~42.5℃。其中,沿海地区、百色市南部山区及金秀、南丹、凤山、乐业、天等在33.7~37.8℃之间,其余地区38.0~42.5℃,百色为全区最高。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极端最低气温为-8.4~2.9℃。桂北山区-8.4~-4.0℃,资源为全区最低;北海市、防城港市南部及博白、都安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上,其余各地在-3.9~-0.2℃之间。

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各地年降水量为1080~2760mm,大部分地区在1300~2000mm之间。其地理分布具有东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等特点。广西有三个多雨区:(1)十万大山南侧的东兴至钦州一带,年降水量达2100~2760mm;(2)大瑶山东侧以昭平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带,年降水量达1700~2000mm;(3)越城岭至元宝山东南侧以永福为中心的兴安、灵川、桂林、临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达1800~2000mm。另有三个少雨区:(1)以田阳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带,年降水量仅有1080~1200mm;(2)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年降水量为1200~1300mm;(3)以武宣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是干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干旱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

三、日照适中,冬少夏多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年日照时数1169~2219小时,与邻省比较,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云南大部地区偏少,与广东相当。其地域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北海市及田阳、上思在1800小时以上,以涠洲岛最多,全年达2219小时。河池、桂林、柳州三市大部及金秀、乐业、凌云、那坡、马山等地不足1500小时,金秀全年日照时数最少,只有1169小时。其余地区在1500~1800小时之间。

广西壮族自治区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特点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北部山区春季多于秋季外,其余地区秋季多于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时数为355~698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31%~32%;冬季各地日照时数只有186~380小时,仅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4%~17%。

⑹ 广西春节习俗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广西的地理环境和春节习俗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广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属版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广权西日常饮食主要以清淡为主,但境内南北亦有些许变化。

先秦时期,广西属百越之地一部分,壮族、侗族是岭南广西最古老的原住民族,分别源于先秦百越不同的越人支系。秦汉后汉、苗等北方中原民族南迁与土著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各族之间相互融合孕育各种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在原百越文化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桂柳、岭南等文化。

民俗主要有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炮龙展示、百家宴以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⑺ 广西一年四季的气候

南宁夏季比较湿热,到国庆之后天气才会凉爽,然后有几次夏天到冬天的反复,在12月左右才算是真的冬天,冬天暖和,湿冷,春天带有潮湿的天气。桂林凉快一些,很舒服的,冬天甚至可以看到雪。柳州介于南宁和桂林之间,也很凉快了。
南方天气对于北方而言,最大的区别就是湿热天气比较多。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濒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按全国地形分类,广西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点。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的气候特征。
一、气候温暖,热量丰富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等温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全区约6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区在22.0℃以上,涠洲岛高达23.1℃。桂林市东北部以及海拔较高的乐业、南丹、金秀年平均气温低于18.0℃,其中乐业、资源只有16.5℃。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极端最高气温为33.7~42.5℃。其中,沿海地区、百色市南部山区及金秀、南丹、凤山、乐业、天等在33.7~37.8℃之间,其余地区38.0~42.5℃,百色为全区最高。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极端最低气温为-8.4~2.9℃。桂北山区-8.4~-4.0℃,资源为全区最低;北海市、防城港市南部及博白、都安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上,其余各地在-3.9~-0.2℃之间。
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各地年降水量为1080~2760mm,大部分地区在1300~2000mm之间。其地理分布具有东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等特点。广西有三个多雨区:(1)十万大山南侧的东兴至钦州一带,年降水量达2100~2760mm;(2)大瑶山东侧以昭平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带,年降水量达1700~2000mm;(3)越城岭至元宝山东南侧以永福为中心的兴安、灵川、桂林、临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达1800~2000mm。另有三个少雨区:(1)以田阳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带,年降水量仅有1080~1200mm;(2)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年降水量为1200~1300mm;(3)以武宣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是干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干旱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
三、日照适中,冬少夏多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年日照时数1169~2219小时,与邻省比较,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云南大部地区偏少,与广东相当。其地域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北海市及田阳、上思在1800小时以上,以涠洲岛最多,全年达2219小时。河池、桂林、柳州三市大部及金秀、乐业、凌云、那坡、马山等地不足1500小时,金秀全年日照时数最少,只有1169小时。其余地区在1500~1800小时之间。
广西壮族自治区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特点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北部山区春季多于秋季外,其余地区秋季多于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时数为355~698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31%~32%;冬季各地日照时数只有186~380小时,仅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4%~17%。

⑻ 广西东兰县是不是很贫穷和偏僻

“老、少、边、山、穷”是我们东兰的招牌!不过我们东兰现在正在党和国家滴领导下发展起来呢…现在是很穷,您又没帮帮我们…

⑼ 东兰县的地理环境

根据1965出版的《东兰地形图》量算,全县总面积为2415平方公里,折为3622500亩,其中,耕地面积209165亩(1985年),占总面积5.77%,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为0.84亩。林业用地143万亩(土山地103万亩,已有林38.4万亩,宜林地64.6万亩,石山地40万亩,已有灌木林14.7万亩,欲造林地25.3万亩),占总面积39.5%(林业局1981年数据)。宜牧地148万亩,占总面积41%。水面为5.3万亩(不含红水河),占总面积1.46%。道路村庄工矿用地7.2万亩,占总面积1.99%。难以利用石山34.7万亩,占总面积9.6%。全县土地利用率仅为47.9%。
解放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耕地占有量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而逐渐减少。1952年,耕地面积为157877亩,农业人口为122972人,人均耕地1.28亩。1960年,农业人口130627人,耕地159719亩,人均耕地为1.22亩。1970年,农业人口184151人,耕地176914亩,人均耕地为0.96亩。1985年,农业人口248112人,耕地面积209200亩,人均耕地0.84亩,比1952年人均耕地减少0.44亩。此外,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据1981年的调查统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04800亩,占总面积5.7%。仅1981年,受雨水冲刷和埋没的耕地达1438亩,占耕地面积0.6%。 县境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8.672亿立方米(地表水为16.07亿立方米,地下水2.602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总量4.794亿立方米(地表水3.5亿立方米,地下水1.294亿立方米),占总径流量的25.67%。1985年全县水利工程可供水量:保证率在50%为1.516亿立方米;保证率在75%为1.283亿立方米;保证率在90%为1.107亿立方米。全县1985年需水量为1.04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0.912亿立方米,工业0.078亿立方米,人民生活0.057亿立方米。县内大部分乡镇均有水资源利用,但弄占、四合、五联、三弄乡以及金谷、坡峨乡的部分村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全靠水柜解决。
县内河溪天然落差大,落差最大的是板老河,为311.8米;落差最小的是巴英河,为51.7米。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0150千瓦(不包括红水河),可供开发利用11323千瓦,已开发利用2939.5千瓦。 植物
珍稀树种金丝李(壮语费吕),常绿乔木,树高可达30米以上,胸径可达1米左右,干形通直,木材纹理结构通直密致,材质坚重,耐腐耐水,特性强,不受虫蛀,是珍贵硬木用材树种之一,可用于舰、船、机械、高级建筑和高级家具等。该树种适应于石灰岩山区,县境南部的石山地区,尚有零星分布。在比较阴湿肥沃的石灰岩山脚至山腰,常与其它树混生,是偏阴性树种,幼苗和幼树多出现在林冠下,生长挺直。但因种子发芽困难,成芽率甚低,天然更新能力较弱,早年生长慢,数十年后生长较快。
高山柏,本地壮语称“费桦”。据老人说,如今深山的崖壁樵砍不到之处,尚有生长。叶子鳞状,木材芳香,属柏科,它喜生高山石缝地或高坡上,生长较慢,县境南部石山地区的太平、武篆、弄占、四合等乡镇均有零星分布。由于数十年来砍伐过多,有的地方已绝种。此树纹理细致美观,呈淡黄色,木质坚硬,耐水浸,无虫蛀,是高级家具和建筑的珍贵木材。
优良树种有香椿、杉、椎、栎、桦、木荷、樟、黄枝油杉等,其中椎、栎、桦、木荷为土山区自然生长树种,黄枝油杉、香椿为石山地区自然生长树种。
药用植物有金银花、淮山、首乌、鸡血藤、使君子、石斛、山豆根、黄精、百合、水槟榔、土茯苓等。
牧草优等牧草有稗草、野葛藤、马唐、荩草、芭芒、铁线草、水草、肥育草、牛筋草;良等牧草有鸭嘴草、沙树叶、画眉草、石珍茅、淡竹叶、狼尾草、母鸡藤、青香茅、五节芒、千里光、山蚂蝗、野黄花;中等牧草有白茅、沙草、剌子莞、蛇尾草、地胆草、河八王、野枯草、蓟、臭根子草、可朝肥、车前草、肥林、水社草、大青叶,畦畔蒿草。此外,还有低等牧草的粘子草、金茅、吊丝草、艾、爆牙狼等。纤维植物主要有龙须草等。
动物
兽类有猴、麝、獐、箭猪、山獾、九江狸、果子狸(又称花面狸)、野猪、水獭、水麂、黄麂(又名黄猄)、黄鼠狼、黄猺、野猫,虎、豹已不见足迹。
鸟类有斑鸠、鹧鸪、野鸡、毛鸡、白鹇、野鸭、喜鹊、了哥、啄木鸟、猫头鹰、鹰、鹞鹰、夜鹰、杜鹃(俗称布谷鸟)、画眉、鸦、麻雀。
鱼类有鲤鱼、塘角鱼、夹锥鱼、油鱼、泥鳅、草鱼、竹鱼、连拐鱼、小白鱼、花鱼等。
节肢、两栖、爬行类节肢动物有虾、蟹,两栖动物有龟、鳖、蛙、蟾蜍等。爬行动物有蛇、穿山甲、蛤蚧、壁虎等。
昆虫类有蜂、蝉、蟋蟀、瓢虫、蜻蜓、蜘蛛、蝴蝶等。其他还有螺蛳、蜗牛、蚯蚓、水蛭(俗称蚂蝗)等。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等机构迁来桂林,27年至30年期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张文佑等,在广西省政府建设厅李有爵等配合下,开展广西70余县境地质矿产调查。首次填制广西东径106度以东1∶25万地质图,其中许德佑等在县境兰木等地开展地质路线调查,发现三叠纪地层。
解放后,县境内地质工作有了很大发展,自1958年以来,先后有北京地质学院(1958年)、郑州煤田地质学校(1959年)、广西石油队(1960—1963年)、广西水文地质队(1960年)、广西煤炭局130队(1964年)、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67—1970年)、广西651地质队(1971年)、广西第九地质队(1975年)、河池地区地质队(1976—1979年)等单位在县境内开展石油、水文、区域调查工作及铁矿、煤矿、水晶矿、黄铁矿、铝土矿等普查评价工作,基本查明境内地质构造特征和矿产资源概况。
县内矿产资源有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燃料矿产等矿产地20处,其中中型1处,小型4处,矿点和矿化点15处,以石灰岩等建筑材料具较大的工业价值。 来自中国、法国的科考专家近日围绕东兰县的地质资源开展了首次联合科考活动,探测地下洞穴长度达16.5公里,发现东兰县地下水资源丰富,洞穴地质构造复杂。科考人员在泗孟田园风光景区周边还发现了天坑群,其中一个天坑深度约420米,为中国罕见。

⑽ 广西竟然有一个叫东兰县。东兰县是哪个市的

截至2019年8月,东兰县是河池市的。

截至2019年8月,河池市辖2区9县,分别为:

宜州区、金城江区、南丹县、天峨县、凤山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东兰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东傍金城江区,西界凤山县,南傍大化、巴马县,北邻 南丹、天峨县,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区130公里,面积2415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80.15%,总人口31.38万人(2018年)。

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东兰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四乡”(长寿之乡、将军之乡、铜鼓之乡、板栗之乡)之美称。

(10)广西东兰县地理环境气候扩展阅读:

东兰县的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1年),改东兰州为东兰县,属庆远府管辖。

民国二年(1912年),属由南道管辖。民国十六年(1927年),属田南区行政督察委员管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柳州民团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百色行政监督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改属庆远行政监督区。

民国二十九年(1938年)4月,庆远行政监督区改为第七区行政监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东兰仍属之。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第四、七区合并为第二区,治柳江。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属第五区,治百色。

1949年,改属新成立的十二区,治凤山。

1949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兰县。

1950年元月,成立东兰县人民政府,属宜山专区管辖。5月改属百色专区管辖。

1965年8月,东兰县改属河池专区(后改为河池地区)。

2002年6月河池地区改设地级河池市,东兰县属之。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