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

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10 04:01:49

㈠ 经济地理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 以生产为主体的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由物质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乡村和城镇居民点、交通运输站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金融等经济中心连结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经济活动系统。

这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在具体的地域内进行的,因此,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和它的发展过程,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特殊领域。

(1)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经济地理环境的研究目的:

经济地理学研究任何一个地区,不论其地域范围的大小,都要考察它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周围地区的相互联系,和在总体中的位置。重点是结合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研究它与周围地区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协作、产品市场、金融信贷、客货运输、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的联系,具体地阐明它在地区经济联系中的地位。

与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紧密相关的经济联系是研究经济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以外,该地区在政治、军事、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对经济地理位置的影响,也是研究经济地理位置需要考虑的内容。

研究经济地理位置的目的不同,所涉及的内容和地区范围亦将有所不同。例如,中国沈阳市可以作为省会来研究它在辽宁省的经济地理位置,也可以作为地区经济中心来研究它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地理位置。同一个研究对象放在不同的地域范围之内,阐明其经济地理位置时所包含的内容则不相同。

经济地理位置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要和地区经济发展历史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上海的经济地理位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百年前只是长江口附近的一个渔村,现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此外,自然资源的重大发现、生产力分布的变革、新的交通干线的建成、国际形势的演变等,都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地理位置相应地发生变化。

㈡ 我国地形特点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面向海洋的地形大势,利于夏季风深入内陆,使季回风区面积广阔,形成丰沛答的降水,为农林牧渔的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同一温度带内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多种气候,使各温度带内的农林牧经济部门,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我国大河多西源东流,为发展内河航运、沟通东西交通,提供了物质环境条件,如长江、珠江等.
我国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使大河流经阶梯过渡地带时,产生了巨大的水能.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使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产生了高寒草原,出现了高寒畜牧业.高大的青藏高原,使印度洋上南来的暖湿气流难以北进,使得我国西北部气候更加干燥,影响了那里农林牧业生产条件.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广大的特点,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为多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

㈢ 新加坡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新加坡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梵文意为狮子城,又因国土小如星斗,故称星洲、星岛。新加坡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70万,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这4369人。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965年独立后,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究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个有利因素,成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千米,宽1.7千米,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
新加坡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文条件十分理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为基础,从邻国大量进口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业为主体的独特经济类型。
2、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新加坡四面环海,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具有世界意义。全国建有五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达4290万吨,成品油出口额仅次于荷兰居世界第二位。造船业为传统的优势部门,不仅能修造繁多的各项船舶,还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工业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技木密集型部门,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电视传真设备、按钮式电话、光纤光缆、电脑化列车控制系统等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发展重点又转向新科技园地的建设上,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发展尖端技术,以适应改革工业结构的需求。
3、投资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讯,政局的稳定,国民素质较高等特点,使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同时,各国银行云集新加坡,银行总数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 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
总之,新加坡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扬长避短,引进和运用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一成功道路不仅为类似新加坡这样的岛国提供了发展模式,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当然,由于新加坡在许多方面对外国依赖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㈣ 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在一个国家内部,地理位置有时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很重要.对于国家,地理位置对回国家的经济答发展有时也有重要影响.
在其它条件一定时,地理位置因素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一般与国家面积的大小有关.国家的面积越大,国家的地理位置因素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显的越次要.原因是国家的面积越大,国家总有地理位置比较好的地方,人口自然会在这些地理位置比较好的地方集中,照样能利用优越地理位置的好处.比如,面积大国一般都临海,都可以利用临海优势.
地理位置可以通过是否临海,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其它条件一定时,国家是否临海,对经济发展有时会有影响.临海的国家相对来说具有海洋交通优势.因为国家之间最主要的交通,是以海洋交通为主.是否拥有便捷的海洋交通,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拥有便利的海洋交通,可以实现便利的国际贸易,获得其它地方的自然资源.可方便出口自己的优势自然资源或产品,也可以方便的吸收外来资本投资,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比如劳动力优势.

㈤ 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要看当地的政府是不是有能力,当地资源是否丰富。

㈥ 中国自然环境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时常发生冲突。我们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 一、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二、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三、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务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失去对环境的保护,更不能因为以保护环境为由在发展经济问题上畏缩不前。出路还在于发展经济。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动脑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不是必然矛盾。相反,发展经济应该促进环境保护。广泛多发展科技水平高,无公害的绿色工业。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会进一步得到加强。人们不但有能力保护环境,还可以改造环境。将沙漠改造成良田。发展经济是保护环境的出路。 五、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问题。目前许多地方、许多部门都存在着牺牲环境而发展经济的情况。这有历史和现实原因,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们会更加深刻认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各级领导都应该树立环保意识,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问题,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不矛盾的。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环境。

㈦ 从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现象,谈谈东北振兴为什么这么难

个人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制约了东北振兴
一是经济上受传统体制影响严重专,没有及时适应市属场经济的新形势,旧的产业落后太多,新的产业又没有形成。
二是地理上与中西部地区一样,与经济发达地区在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甚至是政府部门办公效率上都无法相比,差距太大。
三是人的思想观念守旧,创新意识不强,敢闯敢拼的劲头不足,习惯于小富即安,又因为气候的原因,每年都有漫长的冬季,适合发展的项目也不多。

㈧ 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回要的条答件。

自然环境或者说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

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活动相互起作用的那些自然条件如: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复杂的综合体.自然环境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舞台,是人类创造活动重要的对象。

自然环境通过人类劳动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自然环境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以人类劳动为中介,自然环境在各个不同阶段对社会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

(8)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马克思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较高发展阶段,第二类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地理环境是生产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

马克思强调一切社会生产力都可归结为自然力。

㈨ 我要写关于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环境概括起来具有下述四种对人类社会的
重要功能,从而提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经济效用.
1、大自然是人类的栖息地。新鲜的空气、清洁的
水源以及肥沃的土地等环境要素,都是人类生活和
繁衍的必要条件;缺少了它们,人类就无法生存下
去。
2、环境是社会生产劳动的对象.人类利用自然
资源生产各种商品与劳务,以满足自身物质和文化
生活上的种种要求.所以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经济发
展的物资基础.
3、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废弃物,最终都
要排放到环境中去,并经过扩散、积存或同化等自然
过程,转变为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作为废弃
物的排置场或接收体,环境具有自动净化和控制污
染的独特功能。
4,清风丽日、山明水秀,旅游的胜地,娱乐的佳
境.这些优美的大自然条件,更进一步为人类的精神
生活与社会福利提供了物质资源。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
境问题,但又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提供足
够的物质条件,更好地解决环境间题。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它们之间
可以彼此协调,互相促进。环境保护并不是经济发展
的负担,而是保护生产力,是生产向深
度和广度进军的动力,同时也是消费的对象,也是整
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

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的形成制约社会的发展
因这是理论界的共识,这里仅简议三种制约途径。第一,它以系统优化平衡程度制约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社会需求包括生态、物质、精神三种,前者是基础。生态需求是人类对优美、整洁、舒适、丰裕的生态环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也满足不了其他两种需求。生态环境系统优化平衡度愈高,三种需求的满足度亦愈高,反之愈低。第二,生态系统以其有限性制约社会的发展。地球生态系统作为整体,其普遍自然前提和特殊自然前提都有限。其中可再生的是有限的动态变量,不可再生的基本是常量。它消解人类污染的能力也有限。因而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向自然索取和排污的总量是有限度的。这就是说人类生产和消费的总规模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承受力,否则它就要“报复”人类。第三,它以生态平衡规律制约社会的发展。生态平衡规律是各子系统及其规律(如物理、化学、生物、经济规律等)相互制约、协同和综合平衡的总规律。人类在利用这些具体规律“人化”自然时,即使注意遵循它们,如果忽视了生态层次的相互制约、相互协同和平衡,仍会违背生态规律,受到与违背程度成正比的惩罚,直到毁灭人类。归根到底,这种制约将规范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合理地进行,导致人口生产模式、资源利用模式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模式由现行对立性向和谐性转换。
总之,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是“人化自然”使之发生优化性或劣化性的量变和质变;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则如上所述。这种相互作用关系经历着原始统一、对立统一、和谐统一三大阶段。原始统一已包含对立统一,因生产力极低,人为的劣化被自然的优化抵偿而未显。对立统一显现于毁林农耕,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加深,商品经济阶段趋向激化而出现地环质态向星环质态总体转化和毁灭人类的危机。人类的本性完全能在危机总爆发之前觉醒,实现社会总体发展模式由双重对立性向双重和谐性的转换。
〔注〕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自然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通过对生产发展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发展,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滥用,使得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问题。只有一个地球,所有的人都是这同一个地球的居民,没有一个问题像环境问题这样真正地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问题。人类必须坚持并切实执行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江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

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随之不同。我国《环保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竣,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问题又接踵而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自然生态的破坏会影响经济发展的环境

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系统存在和运行的环境基础,除直接影响经济生产力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环境施加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除了造成生产力下降等看得见的经济损失外,还会影响到地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投资环境。

1) 生态环境恶化会影响到地区生产力的提高

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不仅是确保某些产品质量(如绿色食品等)的必备条件,而且会对经济发展的类型、规模、速度,以及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率施加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往往发生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此时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往往更为突出。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内,76%以上的县是贫困县;全国74%的贫困县分布在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贫困地区的主要产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两种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是很大的。这些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方面会对农业生产施加负面影响,使其脱贫难,另一方面,由于遭遇自然灾害的概率大,即使脱了贫,也极易返贫。所以,生态环境恶化进而生产力低下,既是贫困地区致贫的因素,也是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初步脱贫后极易返贫的根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制约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力低下造成的贫困又反过来诱发出一系列导致自然环境恶化的行为,将进一步制约农业产力的发展,从而使地区更加贫困。所以从另一个方面说,贫困既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也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不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既无法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也无法保护和改善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2)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产品质量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各种病虫害泛滥,会造成传统优质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农产品质量大幅度滑坡,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甚至国内市场也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巨大挑战。

3)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到地区的投资环境

例如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和象牙海岸等,过去因拥有丰富的遗传基因资源而成为非洲国家中少有的对外资有吸引力的地区,在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推动下,它们依靠特有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外资,尤其是在遗传基因资源保护区的周边地区,许多发展项目得到了外部资金的支持。然而,由于不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相继灭绝了。随着自然生态的不断恶化,外部投资者失去了投资兴趣。

4) 环境恶化影响城市化

一是阻碍甚至逆转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把具有良好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居民“驱逐”出区域,并使技术和资金也随之流失,最终造成区域经济的衰退;二是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心一般人口密度高,生态环境压力大,一些有钱有车居民纷纷到郊区寻求适宜生活环境。

3,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人类生存质量进而威胁人类生存

污染物侵害人的肌体,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环境污染超过一定限度后,人类的健康就会受到损害,疾病就会发生;工业三废进入环境,弥漫于空气、水域和土壤,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噪音污染,污染通过空气和食物进入人体,形成危害。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生物链破坏,资源枯竭,使人类面临生存危机。

哈哈,回答不一定好,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