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细分
㈠ 地理细分的变量
国家
地区
城市规模
人口密度
不同的气候带
不同的地形地貌
地理内细分之所以可行,主要是由于处容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消费者对于同一类产品往往会有不同的需要和偏好,他们对企业的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广告宣传等营销措施的反映也常常存在差别。如,防署降温、御寒保暧之类的消费品常按不同气候带细分市场;家用电器、纺织品之类的消费品常按城乡细分市场;而按人口密度来细分市场,对于基本生活必需品、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厂家则显得意义重大。
现在许多公司正使自己的产品、广告、促销和销售活动当地化,用以适应个别地区、城市甚至居民区的不同偏好。
㈡ 金融市场的地理因素细分法有哪些意义
地理因素主要是指与个人客户相关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理区域、地版形、气候、权人口密度、风俗习惯、生产力布局、交通运输条件等。
金融企业可以根据个人客户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设计采用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比如,人口密度是决定储蓄资源、借款需求量的重要因素。按照此种划分方式,金融企业可以将个人客户分为城市、乡镇和农村,发达地区、普通地区和落后地区,大、中、小城市,国内和国外等。
㈢ 地理几种图分别是什么
是比例尺图吗?
地图上的比例尺-地图分类
地图的分类,系指按照不同的标志将地图划分成各种类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地图内容的选题范围愈来愈广泛,因而地图的品种愈来愈多,数量愈来愈大。为了便于组织地图生产,地图的保管、使用和快速检索,帮助读者了解各类地图的性质、用途及其规律性,进一步研究地图,有必要对地图进行科学的分类。
地图分类的标志很多,主要有地图内容(主题)、比例尺、制图区域范围、用途和使用方式等。其中最主要的分类标志是地图内容和制图区域范围;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比例尺对确定地图内容的完备性、详细性和精确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亦为一项重要的分类标志。
(一)地图按内容分类
地图按所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等内容的种类、性质和完备程度,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型,且各自又可细分出若干子类。
(1)普通地图
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均衡的详细程度表示制图区域内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其基本内容有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等六大地理要素,此外还表示测量控制点、独立地物、管线与垣栅等要素。这类地图的特点是着重描绘地区轮廓、地面起伏形态、自然状况和人类活动的成果。普遍地图是最常见的一种地图,应用很广泛,具有很高的通用价值,常为社会各部门所使用,广泛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主要供研究地域的基本情况、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分布规律,同时也是制作专题地图的地理底图。
①平面图不考虑地球曲率影啊,把小块地区的地球表面(水准面)当作水平面,将地面上的地物按铅垂线投影到水平面上,用缩小的相似图形表示其平面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所测绘的地图,称平面图。平面图的显著特点是涵盖的实地范围很小,比例尺很大,一般大于1∶5000,在一幅图内比例尺处处相同。为工程施工和编制详细现划用图。
②地形图在平面图纸上既表示制图区域地物的平面位置,又用特定符号表示其地貌形态的地图,称地形图。对较大制图区域,因考虑地球曲率影响,需要采用一定的地图投影,按一定的精度要求测绘其地物和地貌,用图解图形或符号表示。地形图的特点是地图比例尺构成系列,一般由1∶500至1∶100万,其中<1∶5000的地形图图上各处比例尺不完全相等;多为实测的或据实测地图编绘而成的;具有统一的大地控制基础、有统一采用的地图投影和分幅编号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均严格按照测图规范、编图规范和图式进行作业;详细而精确地表示地面各要素;便于在图上进行量测和野外实地使用。地形图为国家各项建设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军事指挥和科学参考用图,亦是制作其它地图的基本资料。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典型作品。
③地理图以高度概括的形式反映广大制图区域内最主要的地理要素和区域的重要特征的地图,称地理图。地理图的特点是涵盖实地范围很大,常常为一个流域、一个国家、一个大洲或全球;比例尺很小,未成系列,一般为<1∶00万至1∶1000万不等,视需要而择定;没有统一的地图投影和分幅编号系统,图面上投影变形较大;地图幅面的大小参差悬殊。多用于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一般情况,了解其概貌,故又称一览图。
(2)专题地图
专题地图是以普通地图为地理基础,着重表示制图区域内某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这类地图的显著特点是,作为该图主题的专题内容予以详尽表示,其地理基础内容则视主题而异,有选择地表示某些相关要素,因此专题地图的内容是由地理基础和专题要素两部分构成。在地图领域中,专题地图发展得最活跃、最迅速,地图的品种愈来愈多,层出不穷,表示的对象十分广泛,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根据专题内容的性质,可划分为以自然地理要素为主题内容的自然地理图、以社会经济要素为主题内容的社会经济地图和包容上述两类专题地图之外的各种专题地图的其它专题地图(又称工程技术图)三类;各类又可以分出若干种专题地图。
(3)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的实质区别
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的异同,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其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它们可能都用了某些表示方法、符号或颜色,但在内容上,它们始终是迥异的。前者依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以相对均衡的详细程度表示制图区域的六大类地理要素,以再现制图区域的地理全貌,显示的是整体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而后者,则依其某种特定用途,择取制图区域的某一种或几种相关地理要素为其主题内容,其它地理要素皆概略或不予表示,显示的仅是制图区域某一地理特征的区域差异。
(二)地图按制图区域分类
地图按涵盖的制图区域分类,其分类标志有多种,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志,就有相应的种类。
(1)、按区域范围大小分,有全球地图、月球地图、世界地图、半球地图、大洋地图、大洲地图、分国地图、省(区)地图、县市地图、乡镇地图等。
(2)按自然区域划分,如世界基本地理图、欧亚大陆地图、太平洋地图、鄱阳湖地图、青藏高原地图、黄淮海平原地图、长江流域地图、四川盆地地图、准噶尔沙漠地图、黄土区地貌类型地图、云南自然区划地图等。
(3)按政治行政区域划分,如世界政区地图、中国政区地图、台湾省政区地图、江宁县政区地图、马集乡(镇)政区地图等。
(4)按经济区划分,如上海经济区地图、徐海经济区地图等。
(三)地图按比例尺分类
地图按比例尺分为大比例尺地图、中比例尺地图、小比例尺地图三类,这是区别地图内容详略、精度高低、可解决问题程度的,为人们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鉴于各个国家、国内各个部门对地图精度的要求和实际使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对地图比例尺大小的概念有所不同,以普通地图为例,其相对性表现为:
(1) 在建筑和工程部门,地图按比例尺划分为:
大比例尺地图:1∶500、1∶1000、1∶2000、1∶5000和1∶1万的地图;
中比例尺地图:1∶2.5万、1∶5万、1∶10万的地图;
小比例尺地图:1∶25万、1∶50万、1∶100万的地图。
(2) 在其它各部门,地图按比例尺划分为:
大比例尺地图:≥1∶10万的地图;
中比例尺地图:<1∶10万、>1∶100万的地图;
小比例尺地图:≤1∶100万的地图。
(3) 国家测绘部门将1∶5000、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和1∶100万八种比例尺地形图规定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简称基本地形图,亦称国家基本图,以保证满足各部门的基本需要。其中:
大比例尺地形图:1∶5000至1∶10万的地形图;
中比例尺地形图:1∶25万和1∶50万地形图;
小比例尺地形图:1∶100万地形图。
在专题地图中,按比例尺分类亦有类似的细分方法及其相对性。
(四)地图按用途分类
地图按其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军用图、民用图、教学图、航空图、航海图、交通图、旅游图、规划图、邮政通讯图、参考图等类型。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再细分,例如参考图可以再分为科学参考图和一般参考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地图集》即为科学参考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即为一般参考地图。
(五)地图按使用方式分类
地图按其使用方式,可分为桌图、挂图、屏幕图和携带图四种。
(1)桌图:放在桌面上供在明视距离内阅读的地图,如地形图和地图集等;
(2)挂图:张挂在墙壁上,供人近距离阅读的宣传展览挂图和供人远距离阅读的教学挂图等;
(3)屏幕图: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电视屏幕图,如电视天气预报地图等;
(4)携带图:随身携带,供外行随时查阅的地图,如袖珍地图册、绸质地图或折叠得小巧的旅游地图等。
(六)地图按其它标志分类
(1)地图按其感受方式,分为视觉地图、触觉地图(盲文地图)。
(2)地图按其结构,分为单幅图、多幅图、系列图和地图集等。
(3)地图按其图型,分为线划地图、影像地图、数字地图。
(4)地图按其印色数量,分为单色图、彩色图。
(5)地图按其历史年代,分为古代地图、近代地图和现代地图。
(6)地图按空间信息数据可视化程度,分为实地图和虚地图两种。实地图即为空间信息数据可以直接目视到的地图,如包括线划地图和影像地图在内的惯用的传统地图作品;虚地图是空间信息数据存贮在人脑或电脑中目视不到的地图,其中存入人脑的地图称为心象地图,依一定格式存入电脑的称为数字地图。
(7)地图按其显示空间信息的时间特征,分为静态地图和动态地图两种。惯用的传统地图都是静态地图,它是现实的瞬间记录;动态地图是反映空间信息历时变化,连续呈现的一组地图,生动地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时间变化或发展趋势。
地图的分类,因分类标志很多,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而具有很大的相对性,一幅地图可以归为这一类,也可以归为另一类,例如1∶10万比例尺地形图,既属于普通地图,又属于桌图;在工程部门称之中比例尺地图,在科研和军事等部门却又称为大比例尺地图。因此,在进行地图分类时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㈣ 中国地理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中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无论是民众认识国情,科研机构及专家认识区域地理格局,还是各级政府有效实施区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对中国区域进行区域划分(简称区划)。
地理学中的区域划分,是立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相应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地理系统分区。它是区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法。
按照所进行区划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区划可以分为行政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农业区划、综合区划等不同种类。
下面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就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方案及其演变作一简单介绍。
一、中国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二)自然区划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区划做了持续的探索性研究。综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自然区划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表1),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1.罗开富方案
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它首先将全国分为东西两半壁,东为季风影响显著区域,西为季风影响微弱或无影响区域。然后提出最冷、最热、最干和空气稀薄四个相对极端的区域,其间再划出几个过渡区。最后将全国划分为7个基本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和内蒙古新疆区,其下再以地形为主要依据划分为23个副区。
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异的状况,并对各类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所表现的特点作了一定探讨,强调基本区是按自然特征划分的,其含义和范围与行政或经济方面习惯所用不同,例如,把辽河下游平原和辽东半岛划入华北区,而不属于东北区。
㈤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和分类,麻烦详细一点
华东或华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中国地理大区之一。
行政上的“华东六省一市”指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中国一般也把台湾省列入华东地区。
华南是中国的一个地理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华南”
广义的华南即“中国南方”,地理上指指秦岭-淮河线以南中国的广大区域。这种区分包括气候、经济生产、交通、文化等来区分,南方属於副热带季风气候以及热带季风气候,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古时以水路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编辑] 狭义之“华南”
侠义的华南则特指“岭南”, 指“五岭以南”,这一“华南”的概念包括现江西省,湖南省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州县。 不过由于现代行政区划的关系,狭义的“华南”通常只指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海南省。
其他与“华南”相近或相似的地理概念
中南
中南这一地理概念较少见于传统称谓, 是近代以后逐渐使用的。 通常包括现今之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海南省。 今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前身为中南军区,辖区即包括上述省区,后将河南省划归济南军区管辖。
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交通图册,通常将河南省的公路网和两湖,两广,海南统一划入“中南地区”。
江南
江南广义上亦曾指广大南方地区, 但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收窄为“江东之地”, 即今日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地区,江西省东北部和浙江省钱塘江以北地区。
粤和越
“粤”通“越”,古指百越之地, 范围也曾经包括自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但是随着江南地区的逐渐汉化,其含义范围也逐渐在收窄, 唐宋以后“粤”“越”两字含义已经分开。 “越”指钱塘江以南的“越地”(相反钱塘江北称“三吴”),江南地区也可称为“吴越”。
而“粤”则特指当时汉化程度还比较低的岭南地区(两广,海南)。 至明清时代,“粤”仍泛指两广,如徐霞客之游记即将广东称为粤东,广西为粤西。南明位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自称“就藩于粤西烟瘴之地”(顾诚《南明史》),而太平天国运动则“起于粤西”。
清末之后,“粤”之含义收窄为特指“广东省”,现代提到“粤”,则一般不会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计算在内。
华北、华北地区广义北方指秦岭-淮河线以北中国的广大区域。为中国政治地理大区,指位于中国北部的区域。现时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计5个省级行政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即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等四盟(市),一般上把整个内蒙古都列入华北地区。
华中或华中地区,中国传统的地理大区,或称“中部地区”。
1949年后,现华中地区可指:
华中四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
华中三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江西省被视为华东地区。
华中地区常与华南地区合称中南地区。
现时属于中国经济地理上第二阶梯的中部经济区。
江南,字面义为江之南面。“江”在汉语中有特指大江,即长江。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区域大致为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区。
历史上的江南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长江以南一带。
唐朝设立江南道,后来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南成为江东地区的专称。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
唐朝以前,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唐朝时设立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宋朝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南京一带)。
清初1645年设立江南省,1667年分为江苏省、安徽省。但江南省不仅包括部分江南地区,还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区(淮北、苏北)。
唐太宗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在古代分为江南之东和江南之西。唐宋设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涵盖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南部,本为广义的江南组成。后以狭义的江南的概念,将江南西道演化为今江西省;而江东地区则以南京市为中心,主要包括苏、浙、皖部分地区。清代设两江总督署,辖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两江即含江东、江西。
现代的江南
现代江南的定义,大概分大江南和小江南两种,即广义的江南和狭义的江南。
广义的江南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苏南、浙江、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以南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均位于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带。
狭义的江南大致指苏南和浙北地区,但具体范围并不很明确。这个概念大概从唐末开始,到明清时期成型。最明确的江南核心地带,大致只包括太湖周边的几个城市,如苏州、杭州、无锡、常州等。南京也在江南核心地带,但由于南京的语言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成为江淮官话(江北话),吴语区对南京的江南认可度并不高。上海的行政历史比较短,但由于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在现代概念中也基本被纳入小江南范围。
而并非长江流域却多被认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等城市。长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有时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的一部分。同样由于江北话的缘故,狭义江南也并非一直包括扬州和镇江。
由于不仅是狭义的江南,广义的江南地区也经常在历史文学描述中出现而且赞美,如江南三大名楼都有诗人的著名题词《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因此并不能确定狭义的江南地区的定义具体是何时形成的,只能证明是在唐末开始逐渐演变发展的。
地理上的江南
从字面来理解,地理上的江南即指长江以南,也就是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这大概包括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太湖水系三个大组成部分。
气象方面看来,梅雨是江南地区的特征气候。除了最有特征的梅雨外,春雨、伏旱、冬季的阴沉细雨和阴冷,都是江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这个范围不仅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还包括了长江以北到淮河以南的大片江北地区。形容这些气候特征的古代诗词比比皆是,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地理概念里还有“江南丘陵”的说法。江南丘陵是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天目山以西、贵州高原以东的低山丘陵的总称。大致处于湖南中、东部地区,江西大部地区以及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地区。
希望你满意
㈥ 地理学中的气候类型分为哪几种
这好像是高中地理里的知识吧!我的记得好像还是地理中的难点呢!
首先,来说一下气候形成的原因: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和气团、洋流、地形五类。
(1)纬度决定了热量带
(2)海陆位置大陆东西两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3)气压带、风带和气团
①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甘共苦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②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③气团: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各不相同。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5)地形: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
全世界的气候类型好像一共有9种,其中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分布规律: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分布规律: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形成原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终年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规律: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形成原因: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
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简单地说,就是这样了.但是也有人说全球气候类型要分为16种,我也搜了一下,太多了!给你把网站链过来,感兴趣的话,自己去看看吧!
http://www.zxzsd.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88
㈦ 15[单选题]按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来细分市场,属于什么细分标准(2
按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来细分市场,属于按地理变量细分市场的细专分标准。
按地理变量细分属市场
按照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来细分市场,比如,根据国家、地区、城市规模、气候、人口密度、地形地貌等方面的差异将整体市场分为不同的小市场。地理变数之所以作为市场细分的依据,是因为处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消费者对于同一类产品往往有不同的需求与偏好,他们对企业采取的营销策略与措施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在我国南方沿海一些省份 ,某些海产品被视为上等佳肴,而内地的许多消费者则觉得味道平常。又如,由于居住环境的差异,城市居民与农村消费者在室内装饰用品的需求上大相径庭。
㈧ 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主要有( )130 A、地理环境 B、心理因素 C、购买行为 D、人口因素 E、用户规模
细分消费者市场的标准有(ABCE )。
A. 地理环境因素
B. 人口因素
C. 心理因素
D. 行业因素
E. 行为因素
㈨ 中国按地理位置可以分为几个大区
中国按地理位置分四个大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回
细分为七大地理分区:答
1、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东部)
2、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3、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4、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福建省、台湾省)
5、华南地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6、西南地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
7、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