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09 18:06:25

⑴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图1“我国东部M市的等

(1)图1中3、4处上覆土层较、2处厚,是由于这两个地方的等高线不同,地形条件不一样.1,2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速度快,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土层较薄; 3,4处等高线稀疏,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沉积(侵蚀较弱),所以土层深厚.
(2)根据图中的产业的比例看调整的变化,可以看出轻纺工业产值比重下降,1998年到2003年比重下降最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上升,2003年到2008年比重上升最快.这样的变化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素质需求提高.
(3)图中是我国的东部城市,所以是季风气候,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根据等高线,河流自东向西流.化工产业区:位于郊区,地势较低,对市区固体垃圾污染、水污染较小;位于公路沿线,交通便利;但位于冬季盛行风上风向,对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区污染较严重.
高新技术产业区:地势较高,城市水污染不会影响该区域;交通便利;但距市区较远、距化工产业区较近;东部坡陡,易发生地质灾害等.
故答案为:
(1)1,2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速度快,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较薄;
3,4处等高线稀疏,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沉积(侵蚀较弱),土层深厚.
(2)轻纺工业产值比重下降,1998年到2003年比重下降最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上升,2003年到2008年比重上升最快;
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素质需求提高.
(3)化工产业区:位于郊区,地势较低,对市区固体垃圾污染、水污染较小;位于公路沿线,交通便利;但位于冬季盛行风上风向,对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区污染较严重.
高新技术产业区:地势较高,城市水污染不会影响该区域;交通便利;但距市区较远、距化工产业区较近;东部坡陡,易发生地质灾害等.

⑵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图甲“我国东部M市的等


⑴ 1, 2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2分),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速度快,水土流失严重(2分),土层较薄;3,4处等高线稀疏(2分),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沉积(侵蚀较弱)(2分),土层深厚。
⑵轻纺工业产值比重下降,1998年到2003年比重下降最快(2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上升,2003年到2008年比重上升最快((2分);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素质需求提高(2分)。
⑶化工产业区:位于郊区,地势较低,对市区固体垃圾污染、水污染较小(2分),位于公路沿线,交通便利((2分);但位于冬季盛行风上风向,对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区污染较严重 (2分)。
高新技术产业区:地势较高,城市水污染不会影响该区域(2分);交通便利(2分);但距市区较远、距化工产业区较近;东部坡陡,易发生地质灾害(2分)等。

⑶ 城市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
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增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表现
(1)对生物圈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改变了生物原有的栖息环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灭绝或减少。
(2)对岩石圈的影响,土地质量的下降:城市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堆弃于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质量下降。
(3)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中工业企业,住宅、交通干线的建设,以及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影响到了各种水体的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4)对气候的影响:城市工业各种气体的排放和各项建设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和地面的热容量,导致气温的变化,产生城市“热岛”现象,也使城市中降水发生变化,以及日照、风等。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略)

4、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污染类别

污染源

污染物造成的结果

危害

大气污染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煤烟、粉尘产生烟雾使空气污浊;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光化学烟雾;硫氧化合物产生酸雨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生生物过度繁殖使水体缺氧,危害水生生物生存;有害金属导致公害病发生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50分贝的噪声

破坏生活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

垃圾影响环境卫生,占据活动空间

影响人类健康

光污染

城市建筑玻璃墙幕,城市灯光

建筑玻璃墙幕反射太阳光和夜晚灯光,构成眩目的光污染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电磁波污染

各种电磁设备

广播电视设备通讯设备,其他用电设备产生高频电磁信号

影响人体健康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城市病”
(1)“城市病”的典型“病症”:众多的人口拥挤在空间有限的城市,住房拥挤、交通拥挤、就业压力增加;由于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集中,特别是汽车等自动交通工具的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分化加剧,贫富悬殊扩大,在一地方形成“贫民区”,甚至出现社会治安的严重恶化。
(2)医治“城市病”的药方:要医治“城市病”,首先,必须在区域概念下,重新进行城市规划。比如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北京市本身,还要考虑周边以及大的城市群,只有在“大北京城市群”的背景下看北京的城市发展,才能克服“城市病”。
其次,改善城市发展格局,转变城市建设局限于一个小区内的封闭式做法,要形成辐射,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的居住、生产、流通之间更加有序。
第三,要打破现有政策和体制上的约束,并进行实质性修正,协调城市与区域发展,克服目前城市状况所带来的影响。在这种框架下,才能设计城市交通、居住区、生产区、旅游区以及商业区的分割,进一步把区域产业链协调到一个良好的程度。
在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立体交通和快速交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问题。

【跨越障碍】“城市病”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易患的病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城市病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是指城市里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产生了如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一系列的城市“病态”问题,也叫城市化问题。
【跨越障碍】城市的发展就是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城市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城市发展由于人口过于集中,城市规模过于庞大产生了许多“城市化问题”,所以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控制大城市的规模主要是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

⑷ 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这一切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地理的整体性。而我们所谓的“牵一发动全身”就是整体性的最好体现,一旦某一环节发生变化,其他所有环节必将随之发生变化。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破坏性改造,其后果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化,并危害到我们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在人类所生活的城市中,由于人类过度的开发,改造,使城市及其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被破坏,产生大量的环境问题。要协调好这一问题我们就应该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入手,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始终要把自然地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毕竟自然环境破坏后的修复所需要的时间是极其漫长的,而且人也是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一切的发展都要以协调好人地关系为基础。

⑸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生刻的地方,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哪些

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 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 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 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 B(A)。
基本上就这几个

⑹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东部M市的相

(2)1、2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速度快,水土流失较重,土层较版薄;3、权4处等
高线稀疏,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沉积(或侵蚀减弱),土层较厚。
(3)轻纺工业产值比重下降,1998年到2003年比重下降最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上升,2003年到20
08年比重上升最快;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素质需求提高。
(4)轻纺工业区附近;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灌溉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⑺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东部M市的相关材

(1)1、2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速度快,水土流失较重,土层较薄;3、4处等高线稀疏,水流速度较缓,泥沙沉积(侵蚀较弱),土层较厚。
(2)轻纺工业产值比重下降,1998年到2003年比重下降最快;高新技术产值比重上升,2003年到2008年比重上升最快;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素质需求提高。
(3)地势较低;位于郊区对市区固体垃圾污染、水污染较小,但位于冬季盛行风的上风向,易在冬季对市区形成大气污染。位于公路沿线,交通运输便利。

⑻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


(1)A>B>C。(2分)
(2)D靠近文化区,地势较高,临近森林公园,处在上风地带回,环境答优美;
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交通比较便利。(8分)
(3) 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绿化环境,扩大园林绿地、公共绿地的面积。(3分)

⑼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东部某城市多年平


小题源1:A
小题2:D

⑽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东部M 市的相关材

(1 )1 、2 处等来高线密集,坡度大源,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速度快,水土流失较重,土层较薄;3 、4 处等高线稀疏,水流速度较缓,泥沙沉积(侵蚀较弱),土层较厚。
(2)轻纺工业产值比重下降,1998年到2003年比重下降最快;高新技术产值比重上升,2003年到2008年比重上升最快;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素质需求提高。
(3)(任选一个回答)
①化工产业区:位于郊区,地势较低,对市区固体垃圾污染、水污染较小,位于公路沿线,交通便利。但位于冬季盛行风上风向,对市区、高新区污染较重。
②高新技术产业区:地势较高,城市水污染不会影响该区域;交通便利;但距市区较远或距化工产业区近;东部坡陡,易发生地质灾害等。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