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金三角自然地理环境
①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理环境
泉州位于东经117°25′—119°05′,北纬24°30′—25°56′,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离台湾处仅距海里,距金门仅5.61海里,东西宽153公里,南北长157公里,陆域面积11014.78平方公里(包括金门岛),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9.08%。大地构造位于华南褶皱系的东南部,闽东火山断拗带的中南段。构造带均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境内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分布为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侵入岩,两者出露面积约各占一半,从西北往东南侵入岩分布面积增多成为主体。闽中大山带中段戴云山脉主干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横卧西北部德化境内,规模庞大,主峰海拔1856米,为福建省第二高峰。其支脉和余脉向东南、南部绵延,地势西北高,往东南呈阶梯状下降,构成由中低山向丘陵、台地至平原递变的多层状地形地貌景观。河川密布,晋江为福建省第三大河,贯穿中部,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海岸线蜿蜒曲折,多港湾、滩涂及岛屿,是发展渔业、养殖业、海运业及对外友好往来的要地。
泉州市地处低纬度,东濒太平洋,枕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唐人咏泉州诗句)形象地说明了泉州的气候特色: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春。这里冬短而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8-20℃,无霜期31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1800mm,年平均日照达1900-2000小时,因此泉州全年皆可旅游,最佳旅游季节一般为每年的4-11月。但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主要为旱、涝、风害等。土壤类型多样,分布最广的土壤为红壤,次为水稻土及砖红壤性红壤。耕地多属一、二级,土壤较肥沃。植被茂繁,类型多,动植物资源丰富。境内还蕴藏较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黄金、花岗岩、石灰石、石英砂、高岭土等,以“砂、石、土”为主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是泉州市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矿产。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泉州中心市区南大门,西靠紫帽山东南麓,地处324国道和沈海高速、泉三高速交接处,可以快速通达福州、厦门和三明。距离仅7公里的泉州机场开通二十几条内地航线和香港、马尼拉国际航线,交通十分便利。全区规划范围包括清濛园区9.5平方公里、国家级泉州出口加工区3平方公里、泉州特种汽车基地4.5平方公里、官桥园区15平方公里。
清濛园区位于泉州市南大门,是泉州市中心城区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泉州市八大经济组团之一的江南池店组团的核心区域和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地处闽南金三角经济带中心位置,东西有324国道及其复线,南北由城市外环路、二环路所拥抱。交通优势凸显,距泉州市中心仅3公里,距泉州晋江机场7公里,距泉州后渚港7公里,距泉州火车站7公里,距厦门国际机场、厦门港90公里,是通往厦门、福州、晋江、南安、石狮等地的交通要道。
泉州特种汽车基地位于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濛园区南侧,紧邻泉三高速公路和福厦高速公路出入口。
泉州出口加工区位于晋江市紫帽镇与磁灶镇交界处,紧邻清濛园区,南至324国道,北至五道水库,东至城市外环路,西至曾岭村,距离泉州晋江机场10公里、高速公路7公里、深沪码头40公里。
官桥园区位于南安市官桥镇区东北部,东距泉州出口加工区1.5公里、泉州市中心12公里,北距南安市区15公里,南邻国道324线,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福厦高速公路3个出入口(牛山、池店、泉州南)、泉厦高速铁路站场、泉州港石井港区均在10公里半径范围内,距离厦门机场77公里、泉州机场仅20公里,海、陆、空交通十分便捷。与毗邻的清濛园区、泉州出口加工区形成了一线三点的串珠式发展形势。
② 闽南金三角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闽南金三角地区抄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靠近北回归线,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
气候区域差异较大,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闽东北、闽北和闽西属中亚热带气候,各气候带内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异也较明显。
①冬无严寒、夏少酷暑、气候暖热、雨量充沛。
②丘陵起伏,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差异大,立体气候显著。
③ 泉州湾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状况及保护开发
刘百灵
(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福州350002)
摘要:在对泉州湾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现状评述的基础上,论述各种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性,分析其形成主要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泉州湾;生态地质环境;生物资源;发展趋势;保护与开发
泉州湾位于福建东南部,地处晋江和洛阳江入海口交汇处,属溺谷型港湾。港湾周边分布有泉州市、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县,区域经济比较发达。查清泉州湾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的历史与现状,结合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预测该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状况的演化趋势,对于建设生态型港湾以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社会经济状况
泉州湾周边地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极为强烈,海湾周边分布有泉州市、晋江市、石狮市等新兴工业城市,为“闽南金三角经济开发区”的一部分,并逐步发展成“大泉州-半小时城市群”。据有关资料,泉州市的城市战略定位为“工贸旅游的港口城市”。其发展目标为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43%,实现宽裕型小康;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5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5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2 地质环境条件
泉州湾为溺谷型海湾,其周边地貌形态主要为海积平原和红土台地,海岸多为土质岸、泥岸,并且多有防洪防潮工程保护。泉州平原大部分高程3~5m。海湾地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更新统地层,岩性特征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长乐组冲积层(Q4cal),岩性主要为粘土、中粗砂。
(2)第四系全新统长乐组海积层(Q4cm),岩性主要为淤泥、淤泥质土。
(3)第四系更新统龙海组冲积层(Q3lal),岩性主要为粘土、中粗砂、含泥砂砾卵石等。
(4)第四系更新统(未分)残坡积层 ,岩性为残坡积粘性土、砂(砾)质粘性土。
区内主要有北东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和北西向的永安—晋江断裂带通过,为活动性断裂,泉州湾周边多次发生地震,与上述活动断裂有密切的联系。
3 生态环境地质状况
3.1 海湾淤积
3.1.1 淤积历史与现状
宋、元朝时期,泉州港为世界“四大港口”之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泉州湾为一深水良港。其后,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逐渐增强,水土流失现象随之增大,加上其他自然因素的作用,泉州湾逐渐出现淤积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泉州湾的淤积更为显著。20世纪70年代未到21世纪初,晋江出海口到金鸡水闸段的河床,每年平均淤高约0.2m。到目前为止,河床已平均淤高4~5m。现在该河段仅在高潮位时才能乘潮通航。处于洛阳江口的原后渚港区,1996年的遥感解译与20世纪70年代的地形图相比较,原来10m等深线已消失,现在的2m等深线取代了原来的5m等深线位置,零米线每年向主航道延伸近20m,淤高速率约6cm/a,原后渚港已报废。新后渚港目前也是仅能靠疏竣维持运行,濒临报废;据1998年遥感解译和近期实测,蚶江—水头的河道大片潮滩已连成一片(图1);白奇渡口西侧潮滩,30年来淤高约2~3m,淤高速率达10cm/a,向江心淤宽约100m,淤宽速率约3~4m/a,该处淤积面积达11.7km2,淤积趋势极为显著。
图3 废水排放量图
(2)周边大规模工程经济建设,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入泉州湾,也使水环境受到影响。
(3)围垦造地,使泉州湾纳潮量减少,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减弱,造成污染物聚集。
(4)海域养殖的不科学、不合理性,如高密度养殖饲料投放残余等,均影响水环境质量。
3.3 生物资源
3.3.1 生物资源现状
泉州湾地区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给生物资源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泉州湾现有生物种群丰富,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泉州湾目前的生物种群数量约有2200余种[2]。沿岸高等植物有5l科143属191种,还有浮游生物186种、底栖生物169种、潮间带生物177种、水产物种339种[3]。
近年来,由于受水环境条件恶化等影响,部分生物数量有所下降,较明显的是红树林的衰减,潮间带红树林原在洛阳江口一带广泛分布,但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其分布面积锐减,现在仅小范围分布于洛阳桥东侧。红树林能为海岸带生态系统供应充足养分,对海区具有“解毒”功能,其衰减的结果对区内水产养殖和野生水生动物生存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而另一种外来生物——互花米草,由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生性,其繁殖能力极强,已侵占了大片滩涂资源。在造成其生长区水环境缺氧的同时也产生促淤现象,已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起到极大的破坏作用,致使大量海洋生物窒息死亡,影响了泉州湾的捕捞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泉州湾为泉州市梭子蟹的养殖基地和福建省的缢苗的重要产地,随着海湾淤积扩大,水环境质量下降等,将给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
3.3.2 影响生物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
(1)水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生物物种生存和分布,是影响生物资源最主要因素。优良的水环境质量,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恶化的水环境,使生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生物受环境污染,又通过食物链,使其他生物也受到污染,形成恶性循环。
(2)人类工程活动也是影响生物资源的一个主要因素。人类工程活动造成水污染、噪音和生存空间的减小等,直接影响生物资源的生存和分布。
(3)其他因素,如外来物种的不当引进,造成生态系统的改变(区内主要表现为互花米草的泛滥成灾),生物物种和分布也随之改变。
3.4 湿地生态环境
泉州湾河口湿地位于晋江和洛阳江的入海口地区,是晋江和洛阳江与海域携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湿地底质类型以泥沙质、泥质为主,属于典型的河口滩涂湿地,为我国亚热带河口滩涂的典型代表。湿地内水域开阔,滩涂集中,面积10万公顷以上,又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良好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滋养了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这里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等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和有利的环境气候条件,也吸引了许多鸟禽类在此栖息繁衍[3],由此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基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期以来,该区人类活动频繁,特别是近年来,大规模生产建设如铁路、高速公路等修建在近河口区穿越晋江和洛阳江,加上滩涂海产养殖业的发展,以及近岸生产生活废水、废物的纳入,已经对该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造成湿地生物种群减少,如前所述红树林分布面积锐减等。鉴于现状及成因,应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虽目前泉州市在泉州湾河口湿地部分区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但因缺乏有效管理,湿地环境恶化威胁仍然存在。因此,应加大保护力度,如逐步减少近岸污染物纳入,加强沿岸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工作,规范滩涂海产养殖作业,使整个泉州湾河口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恢复良好的生态功能。
3.5 海平面相对升降
3.5.1 泉州湾海平面相对升降状况
福建沿海海平面总体以上升为主,但局部区域又有所区别,泉州湾周边以大面积的红土台地分布为特征,显示出地壳长期处于间歇性稳定性抬升,根据福建省地震局地壳形变观测资料(1972~1980年),泉州湾地区地壳抬升速率约4mm/a,根据有关资料,泉州湾邻近的厦门验潮站经均衡基准订正后海平面变化速率为3.4mm/a[4],可见泉州湾地区海平面变化表现为相对下降(即地壳相对抬升),其速率约0.6mm/a。随着全球气候逐渐气候变暖,海平面绝对上升速率增大,泉州湾地区地壳相对抬升将速率逐渐减小。
3.5.2 海平面相对下降的危害
泉州湾地区海平面相对下降,则地壳表现为相对上升,海平面相对下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平时难以觉察,但长期的积累,足以对泉州湾地区经济建设、城市市政建设、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海平面相对下降直接表现近岸潮滩逐渐出露,海域水深变浅;另一方面由于海平面相对下降使侵蚀基准面下降、外延,造成淤积范围的外延扩大,又使口门淤积区出现侵蚀冲刷,形成错综复杂的海湾冲刷和淤积现象。泉州湾航道水深逐渐变浅,从而影响港口工程的使用以及防洪工程基础遭受冲刷破坏,影响工程的抗灾能力等现象与海平面相对下降有一定关系。
3.5.3 影响泉州湾海平面相对下降的主要因素
区域地壳变形是相对海平面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影响海平面上升降的因素如地球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增高、南极、北极及高山冰川、冰盖的消融等现象将继续存在,但泉州湾地区地壳抬升速率较大,大于其海平面上升速率,从而形成区域海平面相对下降。
4 生态环境地质变化趋势
(1)由于晋江、洛阳江流域水土流失还较严重以及港口工程的建设、水闸拦水、海平面相对下降等影响因素的存在,泉州湾的淤积还将继续,若影响因素得到改善,淤积速率将减小,直至达到冲淤平衡。
(2)随着晋江、洛阳江流域经济活动的日益加剧,废水等排放持续增加,将使其水环境恶化。但如确实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对废物、废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则水环境将好转。
(3)生物资源的生存直接与水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相关,随着水环境的好转,人类工程活动得到规范控制以及湿地资源的保护,生物资源的生存环境将得到改善,生物种群将逐渐扩大。
(4)泉州湾地区的地壳还将持续上升,但由于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强,海平面上升速率也将增大,相对海平面下降趋势将渐趋缓,甚至达相对海平面上升趋势。
5 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针对泉州湾地区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发展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应遵循“治根治本,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原则。
(1)采取减少淤积物来源的措施,加大晋江、洛阳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晋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是当务之急,对流域内矿山开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城镇建设进行有效监管,防止水土流失危害的加剧。同时加强绿化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蓄水保土,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2)围垦造地、堤防建设应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论证,以利改善泉州湾水动力条件。
(3)加强环保工作,加快、加大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处理力度,提高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率。
(4)控制人类活动区域,规划人类活动的范围,设立自然保护区,规划养殖区等。
(5)加强农业用农药、化肥的施放管理,禁止施用有剧毒、难降解的农药化肥。
(6)加强水上作业中船舶的油类渗漏、排放等有效管理。
(7)引进外来生物物种时应进行科学论证,预测利弊。
(8)建立泉州湾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加强对河口湿地的保护工作。对泉州湾进行功能区划,如在洛阳桥至后渚港区设为核心保护区,后渚港至蛏江区设为建设、生产区,环泉州湾地区为禁猎外围保护区。同时在区内进行生产建设时,特别是临海建设项目应进行必要的环境评价及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工作。
6 结束语
泉州湾目前主要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有海湾淤积、水环境质量下降、生物资源系统的破坏等。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应进行相应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王人骏.晋江河口水域中COD自净特征及其成因.台湾海峡,1996(1):48~53
[2]马敬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黄国勇等.泉州湾河口湿地鸟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台湾海峡,2002(2):228~233
[4]陈宗镛,周天华等.中国沿海平均海平面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eology and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 Quanzhouwan Region
Liu Bailing
(Geolog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Faculty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2)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evaluation on the current statement of eco-environment geology in Quanzhou Gulf ,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tatement of eco-environment geology , analyses the main formation factor, forecasts the trends of its development,then put forwards the reasonable policy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Quanzhou Gulf; Eco-environment geology; Biomass; Develop trend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④ 闽南金三角的发展优势区位因素
自然方面的:气候、自然资源、地形地势
经济方面的:交通运输、经济腹地
社会方面的:人口消费市场
一般这种题目的思路都是这样的,不会偏的。
⑤ 闽三角的地理位置
闽南金三角
由来:
中国沿海开放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回角地区、辽东半岛答(大连)、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等。闽南金三角即闽南三角地区,是中国沿海开放地区之一。
范围 :
它包括中国福建省南部沿海的厦门、泉州和漳州三个设区市及所辖县区。人口1400余万人,但经济生产量占福建的4成,是中国在经济改革开放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作为闽南金三角的三个地区都是通行方言闽南语。
此一名称因此主要是用于经济事务,常用以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作比较。虽然闽南金三角的经济实力和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无法相较,但是闽南金三角因为独特地理位置、语言环境和风俗习惯,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资,是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区域。
作为闽南金山角的中心城厦门市,代表着闽南金三角最发达的金融、经济、旅游环境;而作为闽南金三角重要经济点泉州市,强大的工业实力独占福建龙头位置,也是闽南金三角历史文化之城;漳州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着富饶一方的漳州人,强大的农业经济和原生态环境,引领着闽南金三角的强大潜力。
⑥ 金汤湾周边环境怎么样生活便利吗
城市:漳州
楼盘名称:漳州金汤湾
别名:金汤湾海水温泉度假地|
公交线专路:自驾:324国道属与沈海高速交界处或常山、林头两大高速出口
轨道交通:目前已建成的云霄站点紧邻金汤湾项目。
其他交通方式:位居福建东山岛入口八尺门大桥旁,紧邻厦门、汕头两大特区,嵌于海峡西岸“闽南金三角”南端,交通地理位置极其优越。324国道经临此地,沈海高速毗邻身旁。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199987.98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45%,共0栋楼,停车位
周边配套:购物:翔球广场、万星城市广场等大型实力商业综合体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点击查看更多房产信息
⑦ 厦门市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厦门市,在福建省南部,与漳州、泉州相连,地处闽南金三角中部。
厦门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整个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海峡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厦门港拥有多个港区和生产性泊位,已跻身国内大型一类港、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之列。
厦门地形以滨海平原、台地和丘陵为主。厦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地貌构成类型多样,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滩涂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于同安与安溪交界处的云顶山海拔1175.2米,为全市最高的山峰。从西北往东南,依次分布着高丘、低丘、阶地、海积平原和滩涂,南面是厦门岛和鼓浪屿。云顶山为厦门市最高峰,云顶岩为厦门岛最高峰,日光岩为鼓浪屿最高峰。
厦门海域包括厦门港、外港区、马銮湾、同安湾、九龙江河口区和东侧水道。厦门港外有大金门、小金门、大担、小担等岛屿横列,内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屏障,是天然的避风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线约43公里,适宜建港的深水岸线约27公里。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厦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9月份。
⑧ 平和县的自然地理
平和县地处福建省闽南金三角的漳州市西南部,毗邻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4°02′-24°35′,东经 116°54′-117°31′。辖10镇5乡,1个农场。
2012年全县面积2334平方公里,位居漳州市第一位。山地260万亩,耕地35.5万亩,林地面积268万亩。
平和县境内群峦叠嶂,山清水秀,全县森林覆盖率69%,仅2011年,就造林绿化19.4万亩;水果面积达90万亩,总产量90万吨,居福建省第一位、中国第六位。漳州6条主要河流有5条的源头在平和,为平和赢得"五江之源"的美誉(广东韩江、漳浦南溪、鹿江、云霄漳江、诏安东溪)。 平和县处于南岭山脉东西向复式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第二复式隆起带这两个巨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历经多次的地壳运动,构造断裂复杂。较为发育的构造体系主要是:经向构造、新华夏系构造以及旋扭构造。
经向构造
形成较早,多被后期新的构造所迁移和改造。县内出露零星,仅见于西北部——芦溪南北向压扭性断裂带。
新华夏系构造
主要有:东槐——桂竹洋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带,伴生有蕉和——官峰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带;九峰——土田北北东向折断带;文峰——大溪北北东向折断带(2、3折断带都伴有张扭性北西向断裂);小溪——坂仔北北东向复式背斜。
旋扭构造
主要见于安厚帚状构造,从北乾岭开始向西南经大溪、安厚,又转向东南至云霄马铺、水晶坪一带,按逆时针方向撒开,长约60公里,宽3~25公里,涉及面积600平方公里。
全县范围内起主导作用的仍属新华夏系的北北东、北东向的压扭性结构面,以及其伴生的横张北西北断裂。而新构造运动冲洪积层、洪积层强烈展示,控制着平和县山脉的分布走向、河谷切割及河流阶地、水系网的发育等,基本与出露构造体系的轮廓相吻合。
境内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轻微,只在小溪至小矾山间侏罗系梨山组地层中,见有宽阔平缓的北东向褶皱,其他地区均不醒目。总之,县内地质构造,是一个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干、多组断裂交织一起的网格状断裂构造格局。主要有:钟腾——九峰北东向断裂;小溪——大溪北东向断裂;芦溪——南胜北西向断裂;崎岭——安厚北西向断裂;汤坑(南靖县)——象牙南北向断裂;福里石——龙伞岽南北向断裂。 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GDP)65.8亿元,同比增长13.6%,财政收入完成2.63亿元,增长2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72元,增长19.1%,农民人均纯收入6228元,增长14.6%。
2008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首次突破百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6.8亿元,增长50.6%,增幅居全市第2位;规模工业增加值7.3亿元,增长41.6%,增幅居全漳州市第1位。引进了两个投资上亿元大项目。
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13.5亿元,增长27.3%;第三产业增加值23.2亿元,增长13%。完成财政总收入2.63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74亿元,同口径分别增长26.3%和27.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5亿元、比年初增长19.3%,其中,城乡储蓄余额27.5亿元、增长21%;各项贷款余额11.8亿元、下降3.7%。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09.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2.53亿,第二产业26.12亿,第三产业40.50亿元。 平和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清康熙《平和县志》载,县内种稻不迟于宋代,并有早稻、晚稻和中稻之分。清康熙以前,冬种小麦以及烟、蔗、麻等经济作物已有种植。民国时期,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但由于长期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束缚,生产力低下,耕作粗放,技术守旧,农作物产量低,粮食亩产都在150公斤之下。到1949年,粮食总产为7.09万吨,平均亩产仅101公斤,牧、副、渔业发展也较缓慢。
解放后,平和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土地公有制,生产力得到解放。政府组织和帮助农民逐年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推广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改善生产条件,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克服20世纪50年代以来存在的“一大二公”、平均主义、重粮食轻多种经营等弊端,打破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的局面,开始向商品经济和现代农业转变,农、牧、副、渔业全面发展。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8万吨,平均亩产275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1.57倍和1.7倍;甘蔗总产量15.4万吨,生猪存栏楼22.7万头,水产品产量623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17.7倍、6.1倍和62倍;农业总产值为1338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超过1949年7.2倍。
2008年,平和县完成农业总产值45.9亿元,增长8%。品牌农业创建取得突破,“平和琯溪蜜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其证明商标在17个国家成功注册,成为我国被欧盟保护的10个地理标志产品之一;全年蜜柚出口8.3万吨,比上年翻了一番。
白芽奇兰茶成为全省五大名茶之一;山格蔬菜已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宝丰”、“山格奇珍”商标注册;阳山茶叶、国农2家企业被列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宝峰罐头、天醇茶叶等5家企业产品获2007年度福建名牌产品。
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2008年新开办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新组建蔬菜、茶叶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成立全省首家县级农资行业协会;建成蜜柚出口示范基地46个0.53万公顷。农业产业链持续延伸,柚香奇兰茶研制成功。 平和工业历来以个体手工业为主。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为4.16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下同)。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工业迅速兴起,至1957年以国营工业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工业初步形成,当年工业总产值486.7万元。1958年开始,发动全民办工业、“大炼钢铁”,强调“小土群”,各种小型工厂一哄而上,加之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工业生产的发展遭到很大的挫折,经济效益明显下降。1962年的工业总产值仅477万元,低于1957年水平。1963年起,平和工业经过调整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93%。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平和工业又遭到挫折,1968~1970年的年工业总产值低于1965年水平。1970年,开展工业学大庆,工业生产逐步回升。特别是创办县合成氨厂、磷肥厂和一批骨干水电工程,全县工业得到较大发展。197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2238万元,比1970年增长一倍多。进入80年代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平和工业出现全民、集体、个体、中外合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全民所有制的制糖、机械、化肥三个行业已成为平和工业的三大支柱。1987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关。到1988年,全县计有各种工业企业1913家(有登记办证),工业总产值达1254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2%上升到48.38%。
2008年,平和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7.4亿元,增长35.5%,其中规模工业完成产值18.98亿元,增长57.3%;实现工业税收7684万元,增长49.9%,税收增幅高出产值增幅20.3个百分点,实现产值效益同步高增长。新增规模企业23家,总数达到81家,26家服装雨具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福环汽车等6家产值超亿元,霖和良坝、宝达钢业等17家完成税收超过百万元。工业发展后劲强劲,新建续建项目120个,完成投资5.8亿元,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45个,完成投资3.1亿元。工业招商成效凸显,全年新批工业外资项目65个,实际利用外资908万美元,增长18.8%;投资上亿元的益达纸业成功落户。福环汽车产业园和文美机械制造(汽配)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带动并吸引31家汽配项目落户。工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全县建成3.5万平方米通用厂房,盘活7000平方米闲置厂房,征储工业用地84.6公顷。工业品牌创建卓有成效,“国农”、“南胜”2个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万启隆”、“兴发”、“广和堂”等6个商标被评为市知名商标。
平和综合工业园区:
平和工业园区成立于1999年3月,前身为平和县文峰工业区, 2006年3月经国家发改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是一家以机械制造、汽配、建材、纸品、家具为主,其它轻加工业为辅的综合工业园,园区规划控制面积5平方公里。建区以来,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突出特点、滚动发展”的建设方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和“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的“三高三上”原则,努力打造一流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五寨工业集中区:
平和县五寨工业集中区位于五寨乡侯门、寨河、优美、新塘及五寨农场,规划总面积3500亩,首期规划开发2000亩。工业集中区北距平和县城26KM,南距324国道27KM,县道山旧线穿越项目区,与漳浦、云霄两县毗邻,区内建有日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厂,可满足生活、工业用水需求,工业用电由县电力公司直供,电力充足。区内已有东普洋伞、恒泰洋伞、海川洋伞、主鸿家俱、弘凯玩具、联安纸制品、鸿盛梯级水电、高峰联盟梯级水电、乐记食品等家企业。 民国时期至20世纪50年代初,除九峰、小溪、芦溪、大溪等集镇外,其他地方客栈甚少。各地客栈简陋,床位少(几铺、十几铺),营业额不多。1956年,小溪镇联和、广和两家私营客栈组成合作旅社,有床位35个(部分属临时搭铺)。1958年,成立国营平和旅社,床位增至65个,设单人房、双人房,不办伙食。1964年,增办国营平和服务社,有二层楼房,床位175个,设有单人、双人、3人、4人房间及食堂和小卖部。其他各公社由基层供销社管理的合作旅社有10多家。1969年,县革命委员会增设大、小招待所,专为出差干部及会议服务。此后,许多机关单位和公社相继举办一批招待所。特别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来往旅客多,由居委会、村委会和私人创办的各种名目的招待所、服务社、旅社、客店等大量涌现。1988年办有58家,其中县城26家。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普遍配备沙发、电视机、电风扇、洗澡房、卫生间。比较高级、大型的有琯城饭店、平和宾馆、稻香宾馆、八一服务社等,其中,国营饮食服务公司于1984年创办的琯城饭店为5层大楼,有79个房间,207个床位,内设冷饮厅、餐厅、会客厅、会议室和小卖部,1984年营业额29万元,1988年营业额31.3万元,1985年至1988年均被省评为“双文明单位”。由县政府主办的平和宾馆为4层大楼,有105个床位,设有为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华侨提供服务的高雅套房。
2008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2亿元,增长13.7%;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1%。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物流配送中心3个、标准农家店81个。全年新建商品房32.7万平方米。加快发展旅游业,举办首届海峡两岸三平祖师文化旅游节和林语堂文学馆落成庆典活动,相继完成三平风景区旅游道路路面改造及广济潭水上观音景点续建;灵通风景区申报市级火山地质公园通过评审,灵通岩——大芹山和三平风景区被列入《漳州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02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9100万元,分别增长11%和18%。 民国及其以前,平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业不发达,店铺少且多为小本生意,商业贸易以农副产品居多,工业品少。抗日战争期间,平和成为后方,商业兴盛一时。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对革命老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加上通货膨胀,商户歇业外逃不少,市场冷落、萧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发展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品增多,市场日趋活跃。1958年至1961年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限制集体和私营商业,商业发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商业体制,国营、集体、私营一齐放开经营,商业网点遍布大街小巷、集镇山村和公路沿线,商品货源足,花色品种多,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1988年,全县商业(含饮食服务业,下同)网点5301个,从业人员1.1万人,平均每万人口有商业服务人员225人,比1978年增加130人,比民国37年增加102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1亿元,分别比1978年和1950年增长2.57倍、32.5倍。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00亿元,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涨势逐月回落至5%。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大世界商贸、大自然农资、广和堂医药、浩伦农业科技等6家企业为载体,建立7个配送中心、370个农家店,拉动全县农村消费1.52亿元;大世界商贸有限公司被列入省、市流通龙头企业。 平和旅游业始于1979年,首先开发、利用以千年古刹三平寺为中心的三平旅游区。1979年9月,县人民政府成立三平旅游业管理委员会;1986年改称三平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该旅游区常年经营的商店6家,饮食店2家,旅社1家,季节性摆摊设点的饮食、水果、日用品等网点100多家。漳州、平和均有专线客车通三平旅游区,设有停车场4处,计6500多平方米。历年游客数量为1979年12万人次,1980年9万人次,1981年20万人次,1982年21万人次,1983年18.5万人次,1984年24万人次,1985年32万人次,1986年37万人次,1987年42万人次,1988年50万人次。每年第一季度为旺季,其旅游收入占全年收入的一半;特别是农历正月初六日,游客达高峰,1987年的这一天,游客2.5万人次,进入车辆800多辆。台港澳同胞及国外华侨、人士纷至沓来,每年多达数万人。1987年旅游收入首次超百万元,达107万元,1988年收入168万元。旅游收入由县、乡、村三级分成。
1987年,由大溪乡人民政府对灵通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成立灵通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投资41万元,兴建各种配套设施。修建景区公路2条、13.7公里,铺设旅游人行道2800米,安装登山铁梯2条,设置停车场3处、2100平方米。1987年至1988年,游客15万多人次,主要为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和潮州、汕头地区的游客以及台港澳同胞、国外华侨,旅游业收入4万多元。
着力提升三平、灵通两大旅游品牌,三平风景区规划调整暨三平祖师文化园项目通过论证,景区设施不断完善,被评为省级文明风景名胜旅游区;灵通风景区成功申报省级地质公园,青云寺动工重建,灵通天池完成设计。太极峰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达成初步协议;举办红色之旅推介会,发行《平和旅游》宣传册,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增强旅游活力。2008年接待旅游人数109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03亿元,分别增长7%和13%。
⑨ 闽南三角洲怎么来的
[编辑本段复]闽南金三角
由来:制
中国沿海开放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大连)、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等。闽南金三角即闽南三角地区,是中国沿海开放地区之一。
范围 :
它包括中国福建省南部沿海的厦门、泉州和漳州三个设区市及所辖县区。人口1400余万人,但经济生产量占福建的4成,是中国在经济改革开放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作为闽南金三角的三个地区都是通行方言闽南语。
此一名称因此主要是用于经济事务,常用以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作比较。虽然闽南金三角的经济实力和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无法相较,但是闽南金三角因为独特地理位置、语言环境和风俗习惯,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资,是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区域。
作为闽南金山角的中心城厦门市,代表着闽南金三角最发达的金融、经济、旅游环境;而作为闽南金山角重要经济点泉州市,强大的工业实力独占福建龙头位置,也是闽南金三角历史文化之城;漳州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着富饶一方的漳州人,强大的农业经济和原生态环境,引领着闽南金三角的强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