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湖北地理环境

湖北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07 12:36:14

Ⅰ 湖北地理概况有哪些

简称鄂。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地处北纬29??35?~33??08?,东经108??41?~116??17?。东邻安徽省,南接江西省、湖南省,西靠四川省,西北连陕西省,北与河南省毗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

人口、民族1992年底,湖北人口达5579.85万。共有4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13.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8%,土家族人口为176万,居全国各地土家族人口首位。湖北省是多宗教的省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1949年前,是外国教会传教的重点地区之一。在佛、道教宫观中,武当山的金殿(太和宫)和紫霄宫,当阳市的玉泉寺,黄梅县的五祖寺,武汉市的宝通寺、归元寺、长春观被列为全国佛、道教重点寺观。

行政区划湖北省省会为武汉市。有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23个县级市,44个县,1个林区,2个自治县。

建制沿革湖北的行政区划始于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之地。秦朝统一全国后,湖北分属南郡、黔中等郡。两汉时分属荆、扬、益州,以荆州为主。唐朝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淮南道及黔中道。宋时属荆湖北路和京西南路。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这是湖北作为行政区的名称的开始。元时分属河南省和湖广行省。明属湖广布政使司。至清康熙三年(1664),两湖分治,大体上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省,北为湖北省。省名由此确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1914年,省下设道、县二级行政,湖北全省设江汉、襄阳、荆南、施鹤道,共辖69县;后来废除道,保留县级。1932年设立行政督察区,区下设县。汉口一度(1928~1931)成为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1950年湖北省和武汉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1951年全省设8个专署(1970年改称地区)。1954年中南行政委员会撤销,湖北省由中央直接领导,武汉市改为省辖市,为湖北省会至今。

自然资源和物产湖北省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全省地处亚热带,土地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构成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因而生物资源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呈现了过渡性明显的特色。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3.5%,有树种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主要有马尾松、杉树等;经济林以油桐、乌桕、生漆、油茶、核桃、板栗等为主,乌桕籽、生漆、油桐籽产量分别在全国占第一、二、三位。此外,还有可利用的1000多种野生植物。1亿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水杉、银杏、珙桐等孑遗植物在鄂西地区有生长。神农架林区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原始森林,其活立木总蓄积量占全省的25%。湖北省有草丛、灌丛、疏林、草甸等四大类草场。全省药用植物主要有天麻、当归、黄连等500种以上。有鱼类207种,其中重要经济鱼类约50种,鲤科鱼类最多,产量也最丰富。哺乳类动物约有114种。定居湖北的留鸟和候鸟约350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9.5%。属国家确定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4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16种;鱼类有中华鲟和白鲟;哺乳类有金丝猴、白鳍豚、金猫、云豹、金钱豹、华南虎和河麂;鸟类有白颈长尾雉、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雕和白尾海鸿。全省共发现矿产110种,矿产地达2000余处。磷、水泥用泥灰岩、硅灰石、石榴子石和金红石等5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铁、铜、石膏、岩盐、金、汞、锰、钒、水泥用石灰岩等23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七位,湖北省煤炭较少,油气不多,但水能资源丰富。全省山多河多,河道落差大,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1821万千瓦,居全国第七位,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3357万千瓦,居全国第四位。全省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居全国首位。著名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和即将动工兴建的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都坐落在湖北境内的长江上。

经济199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1373.69亿元。湖北拥有武汉钢铁公司、第二汽车制造厂、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等3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纺织、食品、化工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湖北省是中国腹地水陆交通的枢纽,省会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长江横穿境内1061公里,溯江而上,穿三峡可至重庆;顺流而下,经南京可达上海。1992年,全省铁路线有12条,通车里程1596公里。有武汉至北京、上海、南京、合肥、郑州、长沙、广州、南昌、福州、成都、重庆、桂林、沈阳、西安以及省内沙市、宜昌、襄樊、老河口、恩施等空中航线。武汉至香港的航班已经开通。湖北素称“鱼米之乡”,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全省有耕地333.33万公顷,其中水田180多万公顷,盛产水稻、棉花、小麦、玉米、油料等。1992年农业总产值为435.42亿元。湖北省淡水鱼种、鱼苗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著名的“武昌鱼”就出产在湖北省的梁子湖。

文化教育湖北省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省有高等院校61所,其中的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同济医科大学等,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全省函授大学、电视大学、职业大学、业余大学、夜大学和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中等教育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发展迅速。基础教育的质量得到提高,小学教育已基本普及,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84%。聋哑、盲人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

名胜古迹名胜古迹主要有: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昌东郊。

黄鹤楼。始建于吴黄武二年(223)。原址在武昌蛇山临江的黄鹄矶上。后重建于蛇山西首的高坡上。晴川阁。始建于明初,在汉阳龟山东首的禹功矶上。侧有禹王庙,即禹稷行宫,是纪念大禹和后稷的著名古迹。古琴台。又名伯牙台、碎琴台。在汉阳琴台路西北侧。传为战国时代楚国音乐大师俞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的遗址。归元禅寺。位于汉阳翠微路西侧。建于清初,为禅宗寺院。五祖寺。位于黄梅县城东北的东山上,又名东山寺。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创建的寺院。玉泉寺。位于当阳市城西南23里的玉泉山麓,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武当山。位于丹江口市境内,古称“碜上山”,又名“太和山”、“太岳山”,是中国道教名山。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面积达3250平方公里。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最险的一道峡谷。沿岸有许多奇特的溪、泉、石、洞,著名的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黄牛峡、灯影峡、香溪、蛤蟆碚、三游洞等。楚纪南城遗址。位于江陵县城北5公里处。因在纪山之南,故名。荆州古城。即江陵县城。古隆中。位于襄樊市西15公里的隆中山,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从17~27岁躬耕隐居的地方。三国赤壁。在蒲圻市西北40公里处,位于长江南岸,又名石头山、周郎赤壁。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的地方。东坡赤壁。位于黄州市城西门外。又名“赤鼻矶”。宋苏轼谪居黄州时,常到这里游憩,并借景抒怀。

Ⅱ 湖北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湖北省,简称“鄂”,又称“千湖之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东连安徽,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省会是武汉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宜昌市、襄阳市,黄石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汉江自西北向东南,汇入长江,在湖北中部形成江汉平原。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全省不可移动的文物点1.5万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4处。有武汉、荆州、襄阳、随州、钟祥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屈原出生于秭归县;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出土于随州擂鼓墩,堪称古代青铜冶炼技术顶峰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越王勾践剑、商代的盘龙城就出土于荆楚大地;工艺精湛的漆绘、木雕制品和古代丝绸大都出土于荆州江陵。明代伟大医学家李时珍故里、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及武术,汉文化代表——王昭君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还有以荆州古城、蒲圻赤壁、襄阳古隆中、当阳长坂坡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根基厚实
提起湖北的历史名人,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惟楚有才”这个典故。湖北位于祖国中部,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素有重教兴学、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在钟灵毓秀的荆山楚水之间,自古至今,走出了如此多的优秀人才。

Ⅲ 湖北地理概况有哪些

简称鄂。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地处北纬29??35?~33??08?,东经108??41?~116??17?。东邻安徽省,南接江西省、湖南省,西靠四川省,西北连陕西省,北与河南省毗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

人口、民族1992年底,湖北人口达5579.85万。共有4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13.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8%,土家族人口为176万,居全国各地土家族人口首位。湖北省是多宗教的省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1949年前,是外国教会传教的重点地区之一。在佛、道教宫观中,武当山的金殿(太和宫)和紫霄宫,当阳市的玉泉寺,黄梅县的五祖寺,武汉市的宝通寺、归元寺、长春观被列为全国佛、道教重点寺观。

行政区划湖北省省会为武汉市。有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23个县级市,44个县,1个林区,2个自治县。

建制沿革湖北的行政区划始于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之地。秦朝统一全国后,湖北分属南郡、黔中等郡。两汉时分属荆、扬、益州,以荆州为主。唐朝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淮南道及黔中道。宋时属荆湖北路和京西南路。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这是湖北作为行政区的名称的开始。元时分属河南省和湖广行省。明属湖广布政使司。至清康熙三年(1664),两湖分治,大体上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省,北为湖北省。省名由此确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1914年,省下设道、县二级行政,湖北全省设江汉、襄阳、荆南、施鹤道,共辖69县;后来废除道,保留县级。1932年设立行政督察区,区下设县。汉口一度(1928~1931)成为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1950年湖北省和武汉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1951年全省设8个专署(1970年改称地区)。1954年中南行政委员会撤销,湖北省由中央直接领导,武汉市改为省辖市,为湖北省会至今。

自然资源和物产湖北省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全省地处亚热带,土地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构成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因而生物资源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呈现了过渡性明显的特色。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3.5%,有树种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主要有马尾松、杉树等;经济林以油桐、乌桕、生漆、油茶、核桃、板栗等为主,乌桕籽、生漆、油桐籽产量分别在全国占第一、二、三位。此外,还有可利用的1000多种野生植物。1亿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水杉、银杏、珙桐等孑遗植物在鄂西地区有生长。神农架林区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原始森林,其活立木总蓄积量占全省的25%。湖北省有草丛、灌丛、疏林、草甸等四大类草场。全省药用植物主要有天麻、当归、黄连等500种以上。有鱼类207种,其中重要经济鱼类约50种,鲤科鱼类最多,产量也最丰富。哺乳类动物约有114种。定居湖北的留鸟和候鸟约350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9.5%。属国家确定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4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16种;鱼类有中华鲟和白鲟;哺乳类有金丝猴、白鳍豚、金猫、云豹、金钱豹、华南虎和河麂;鸟类有白颈长尾雉、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雕和白尾海鸿。全省共发现矿产110种,矿产地达2000余处。磷、水泥用泥灰岩、硅灰石、石榴子石和金红石等5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铁、铜、石膏、岩盐、金、汞、锰、钒、水泥用石灰岩等23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七位,湖北省煤炭较少,油气不多,但水能资源丰富。全省山多河多,河道落差大,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1821万千瓦,居全国第七位,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3357万千瓦,居全国第四位。全省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居全国首位。著名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和即将动工兴建的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都坐落在湖北境内的长江上。

经济199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1373.69亿元。湖北拥有武汉钢铁公司、第二汽车制造厂、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等3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纺织、食品、化工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湖北省是中国腹地水陆交通的枢纽,省会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长江横穿境内1061公里,溯江而上,穿三峡可至重庆;顺流而下,经南京可达上海。1992年,全省铁路线有12条,通车里程1596公里。有武汉至北京、上海、南京、合肥、郑州、长沙、广州、南昌、福州、成都、重庆、桂林、沈阳、西安以及省内沙市、宜昌、襄樊、老河口、恩施等空中航线。武汉至香港的航班已经开通。湖北素称“鱼米之乡”,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全省有耕地333.33万公顷,其中水田180多万公顷,盛产水稻、棉花、小麦、玉米、油料等。1992年农业总产值为435.42亿元。湖北省淡水鱼种、鱼苗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著名的“武昌鱼”就出产在湖北省的梁子湖。

文化教育湖北省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省有高等院校61所,其中的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同济医科大学等,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全省函授大学、电视大学、职业大学、业余大学、夜大学和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中等教育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发展迅速。基础教育的质量得到提高,小学教育已基本普及,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84%。聋哑、盲人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

名胜古迹名胜古迹主要有: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昌东郊。黄鹤楼。始建于吴黄武二年(223)。原址在武昌蛇山临江的黄鹄矶上。后重建于蛇山西首的高坡上。晴川阁。始建于明初,在汉阳龟山东首的禹功矶上。侧有禹王庙,即禹稷行宫,是纪念大禹和后稷的著名古迹。古琴台。又名伯牙台、碎琴台。在汉阳琴台路西北侧。传为战国时代楚国音乐大师俞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的遗址。归元禅寺。位于汉阳翠微路西侧。建于清初,为禅宗寺院。五祖寺。位于黄梅县城东北的东山上,又名东山寺。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创建的寺院。玉泉寺。位于当阳市城西南23里的玉泉山麓,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武当山。位于丹江口市境内,古称“碜上山”,又名“太和山”、“太岳山”,是中国道教名山。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面积达3250平方公里。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最险的一道峡谷。沿岸有许多奇特的溪、泉、石、洞,著名的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黄牛峡、灯影峡、香溪、蛤蟆碚、三游洞等。楚纪南城遗址。位于江陵县城北5公里处。因在纪山之南,故名。荆州古城。即江陵县城。古隆中。位于襄樊市西15公里的隆中山,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从17~27岁躬耕隐居的地方。三国赤壁。在蒲圻市西北40公里处,位于长江南岸,又名石头山、周郎赤壁。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的地方。东坡赤壁。位于黄州市城西门外。又名“赤鼻矶”。宋苏轼谪居黄州时,常到这里游憩,并借景抒怀。

Ⅳ 湖北是个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什么样的气候

湖北位于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双七场降水充足。

Ⅳ 湖北的地理环境等相关简介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居东经108°21ˊ~116°07ˊ,北纬29°05ˊ~33°20ˊ之间。
湖北东连安徽,南界湖南、江西,西部与重庆市接壤,北接河南,西北和陕西毗邻,东西长约740.6公里,南北宽约470.2公里,版图面积约18.5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95%。湖北地处中国地貌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为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环山,外高、内低,向南敞开,形成一个不完整的盆地。大巴山脉在本省境内的最高峰—神农顶的海拔3105.4米,为华中最高峰,有“华中屋脊”之称。

湖北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根据海拔高度、形态特征,全省地貌可划分为平原、岗地、丘陵、山地4种类型,分别占19.87%、13.16%、22.59%和44.38%(《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1998)。湖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段,北部接近我国北亚热带的北界,南跨越中亚热带的北界。处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等特点。由于境内地形结构复杂,导致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小气候区域(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1995)。湖北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属于湿润带,局部地区甚至属于多雨地带。因而河流水源补给充足,境内以长江、汉江为骨干,接纳了省内干余条中小河流。长江从重庆巫山县入境,浩荡东流,横贯全省,至黄梅县出境长达1061公里。汉江自陕西蜀河口入境,由西北向东南斜贯省内,于汉口汇入长江,省境长878公里,是湖北省第2大河流。省内河长在5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130公里,通航里程10000余公里。全省水资源数量较为富裕,但因受水气来源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地区分布不均,各地丰歉程度不一。
湖北成土的自然地理和生物气候条件复杂、成土母质多种多样,因而土壤类型繁多,表现出南北过渡地区特征。全省土壤分可分为11个土类,土属137个,土种455个。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 。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Ⅵ 湖北省地理位置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专中间低平、向属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5.5%, 24.5%和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ai,我老家大家都不知道,555

Ⅶ 湖北地理条件及气候如何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编辑本段]湖北气候 湖北省地理位置为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之间,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全省年均温15~17℃,7月均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有“火炉”之称,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发生洪涝灾害。

Ⅷ 湖北的地理位置怎么样

湖北省来位于中国的中部,源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湖北省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介于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