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地理环境对日本国民性格的影响
『壹』 日本地理环境影响了日本人的那些生活习惯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抄,多地震,所以房子多为木质结构。
资源少,所以更懂得节约利用,隔夜的白水会有一个专门回收的地方,以防浪费。
国土面积小,临海,因而粮食不充裕,故而多以鱼等食物为主。
受气候影响盛产稻米,喜食米饭
『贰』 日本地理环境读日本人性格的影响 论文 提纲
首先是日本复的资源贫乏,所以制使其具有一定的对外侵略性
此次日本是个小岛国,使其心胸狭隘
再次,日本靠海,使其出海方便,并且没有充足的资源,注定其不能自给自足,不可能闭关锁国,只能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因此使其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叁』 日本的地势对日本人的影响
——来自网络文库
季风岛国
——日本地理与国民性格的关系
不可否认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对其国民性格的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地理环境也是民族性格形成的很重要方面。日本,一个典型的季风岛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其国民性格的影响尤为显著。
首先,我问来说说日本的地理情况。翻开日本地图就可以看到,日本被称之为岛国是名副其实的。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4大岛和3000多个小岛,绵延约1900公里,分布在亚洲东海岸附近,构成了岛国日本的全貌。并且它处于地球板块相互碰撞的太平洋“火圈”及太平洋内,这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多火山的岛国之一,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日本的国土只有37.78万平方公里
,领土总面积只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省大小,而且大部分(约68%)是山地,无法居住和生活,大部分日本人集中在狭窄的沿海平原。日本土壤的天然肥力较低,而且土壤呈酸性,并且日本的主要岛屿多山,土地森林覆盖率近90%,海岸线长26,505平方公里。供种植业和养殖业使用的平地很少。日本的气候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
由以上所诉的地理环境,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国土很小,而且其大部分是山区和丘陵,使得适用面积更显得小,且不适合人居住。但日本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却赋予了日本民族独特个性和气质,因而,从许多方面造就了日本人的性格。
日本正好处于富士山等七个火山带上,世界上10%的火山都在日本,所以火山爆发十分频繁。
又因为其四面环海,海啸和台风也时常发生。这些都造成了日本人心理上的一种不安全感和危机感。再看日本地理环境较恶劣,是一个资源很少的国家,这也使得日本无时不在担心他们将来以及后代的发展,危机感时刻的撞击这日本人的思想,这又造成了日本人强烈的侵略性和攻击性。
反面,正是这种资源缺乏的恶劣地理条件使得日本人又格外的勤劳。
日本多山,其三分之二的国土都是山地。可以说山岳是日本人性格的又一个表征—刚强、坚韧不屈,又高傲。以山岳作为日本人特征与以平原作为中国人的性格具有很大的不同。平原中国人更保守和温和,因此在儒家学说中,“仁”成为全民的道德基准。而山岳日本人则吸收并发展了儒家学说中的“忠”,将勇敢、誓死捍卫、自尊和忠诚与带有野蛮性的傲慢与残忍不加善恶分辩地组合成为武士道的精神支柱。
日本人的性格结构就像它的气候中含了忍耐与突发两种倾向,这是岛国特有的地理条件造成的。日本地处寒热带交界处,有强烈的日光照射和丰沛的雨水,但不像南亚一带一年四季处在热带阳光的淫威之下,单调而无变化;它有北国凛冽的寒风和冰雪,但又不像那样一年到头一样的寒冷,使人感觉迟钝。正是这种地理条件,培养了日本人特有的寒热带双重性格,既热烈又沉静,
既顺从又反抗,热烈中包含着沉静,顺从中包含着反抗。忍耐,意味着能量的积蓄,积蓄达到一
定程度,自然要求释放。然而,由于日本强烈压抑的社会机制(以和为贵的集团主义和高度发达的礼仪文化),使得日本人的心灵一再受到压抑,惟其如此,一旦发作起来,就格外厉害。日本社会经常发生很多不寻常的事件,如剖腹,殉情,复仇之类,日本军队在对外侵略战争中匪夷所思的残忍行为,都可以从这种压抑机制中找到答案。
日本的活火山、海啸、频繁的地震、和每年的台风,以及它那大片的森林、潮湿的气候、温泉和小溪、四处可见的美丽风景孕育了以崇拜自然之神为根基的神道教,并造就了日本的宫廷文化和贵族气息。成为日本文化和艺术的灵感源泉。但是这种潮湿的气候、温泉和小溪,又视乎隐约的夹杂着一种抑郁、忧伤,给人一种难以喘息的感觉,所以就连日本人对艺术的欣赏也有些许的压抑。放眼日本的艺术节,能乐、诗歌、绘画、茶道等等都不失唯美却又散发压抑的气息。
最后,从地图上很容易发现日本的踪迹,它孤立与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这种孤立使得日本人对自身文化和语言产生了单一的优越感,并具有了独立身份意识。这种独立性一方面表现在强烈的自尊心和傲慢以及需要被认可的渴望上,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日本人所具有的善于学习和借鉴他国优秀经验的品质。日本文明建立在引进国外文明的基础上,日本的优势就在于他们能够自主和自由地选择从外国引进真正需要的东西。这种“与世隔绝”的孤立,使得日本人始终保持着对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精神,虽然这也引领日本走向侵略化的极端道路。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人的性格与日本的地理的渊源,由地理我们可以窥见日本人的性格的方方面面,岛国的狭隘性,像气候一样的多变的双面性,山岳的坚忍不拔,勤劳,不安,危机意识„这些都是与日本地理相似的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的地理性格。
『肆』 日本的地理环境跟日本的国民性有什么关系
给你推荐个网站吧版,权http://wenku..com/view/fc249cc36137ee06eff91835.html
『伍』 2,简述日本民族性格的基本内涵,并分析日本地理环境对日本民族性格(集体本位主
日本人重视“来场”,崇尚自集体主义。场,指的是你所属的企业或者企业里的部门。如果是学生,场就是学校。如果你在某俱乐部或兴趣小组,那么它们就是场。“场”有各自的惯例,虽然没有写在纸上,但日本人都会完全服从于场,明白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一个场,就是一个集体) 日本的地理位置关系对此有很大的影响关系,日本是个岛国,四周临海,独立于大陆之外,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会使得日本人会更多的关注内部的情况,形成一种集体主义。
『陆』 谈谈日本国民性格
1、集体主义
赖肖尔在《论日本人》一书里,谈到日本人和欧美人最显著的不同点是日本人重视集体意识,对这一见解,连日本人本身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吧。
的确,日本人重视集体普遍如此,在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于隋”和集体自杀的悲剧、“一亿人一条心”的口号,至今在企业经营、职员阶层里重视集体内部的和睦气氛,乃至学校里学生的制服等方面仍均有表现。“树大招风”这句谚语直接表示了日本人的处事方法。凡是和集体唱反调、背离集体者就要受到“断绝来往”的处罚。正因为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式内心具有危机感的日本人由此学会了集体调和这种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智慧。
2、忠诚
人们常说,日本人很强的团体意识和团结精神是日本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精神的养成,与日本人忠君爱国的传统观念联系着。
日本人在原初时期即有祖先崇拜的古神道的概念,与儒家的“忠孝”结合形成日本人的一种特有观念,于是和合、协力、责任、廉耻、自我牺牲等到的则由此而出。个人的观念形成一家一族的观念,家族观念又扩充为民族精神。直到现在,日本人的思想深层依然保留这种意识,使他们能在大集体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可以为自己的民族和团体现出最大的忠诚。
4、工作狂
日本人非常勤劳”这一评价,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当今在国际上已经被公认。例如成日本人的经济活动为“经济动物”。不过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未必意味追求利益是首要目的。有一种说法,日本人是在工作中发现自身价值的。据评论家山本七平说,所谓日本人的勤劳,用佛教的话来解释,是为了成佛的修业,经济利益被赋予了宗教动机。在当今企业活动中,勤劳精神继续充满活力,可以说还是这种精神产生出独特的所谓“日本式经营”。
5、重视别人的态度
日本人不喜欢采用和别人相背离的行为。因此他们要决定自己行动时,首先考虑别人是怎么活动的,或者那样做后别人会怎么看自己。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的意见,他们也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而是采用“恐怕是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这种婉转的措词,明显的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在语言表达上明确的表明,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的余地,显示出在听取对方的反应后,再表示自己的主张的一种姿态。在经常拘泥于他人和社会而生存的日本人的生活中,中性的、暧昧的语言特别多,他们极力避免断然拒绝的时候会伤害对方,而采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6、服从意识
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信奉儒教,并将其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一个部分。但其内核却有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人注重“仁”,即便是君王,也必须遵从“仁”的精神,仁者治天下,如果不“仁”,百姓就可以推翻。所谓“仁”,说白了,就是做事要公正,讲道理。与此相比,日本人则更强调「忠」。对天皇、对长辈、对上司、对所属集团,「忠」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现行制度是合理的,不可冒犯的,「忠」是日本人社会最高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在这种意识下,日本形成了强烈的「集団主义」和森严的等级观念。从古代到今天,不论上级是否对错,是否合理,都必须绝对服从。在江户时代,面对官方处理事情不公时,也有据理力争的反抗者,但结局是即便纠正错误,反抗者也必须自杀;在当代的日本公司,下属对上司言听计从,毕恭毕敬,唯有赏樱或一起喝酒时才可借机调侃上司,以求发泄。全世界的旅行社,都承认日本团最好带,一是大家守规矩,二是服从。临时指定一个人当团长,他便是这个团的最高权威,无人不从。
『柒』 根据日本的地理位置分析日本人的性格
日本国内的也分小环境,各个地方的人性格也不一样,
比如大坂人,由于古代大坂就是大港口,和外国人做生意比较多,所以比较幽默、开放、豪爽、反应也比较快(急智、小聪明),经济头脑一等一。。。但就军队而言,关西部队可以说是最差的。因为关西人太聪明,个个都可以当将军,所以找不到炮灰去攻坚。。。
东京人、虽然也是古代港口,但不如大坂人一般开放,对外人比较沉默寡言,容易集成自己的小圈子,有一定程度的排外。。关东的部队虽然不是最强,但中央参与意识浓厚,且较关西人团结,所以多次关东部队一统天下,这点有点像上海人。。
西南方面的九州人,坚韧、顽强,但游戏性强、纪律性差、独立性太强,中央和天下的意识和兴趣不大。。所以我们可以在历史中看到九州军队常常能打出几千人打败几万或者面对10倍于己之敌仍坚守城池N日的经典战役,但极少看到九州部队能出九州岛打到出云安艺一带的,进京之类的就更不用说了。。。这点极像我国西南方面的四川人。
东北方面的奥州北海道人,坚韧、顽强仅次于九州人,但纪律性更好。。寒冷的气候培养了出沉默、冷静、勇敢的士兵,冷兵器时代更有奥州马,是一只不错的部队,有一定的中央参与意识,但路程太遥远常常心有余而以力不足,多次天下之争以配角身份。。经济头脑比较差、所在地物产和气候也不是很好。。。比较像我国的东北人。
京都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对人往往礼节有加、沉默寡言、有自己的一套生活节奏、不迷信暴力。。像我国的苏杭一带的人。
『捌』 地理环境怎样影响日本文化
日本共同的地理环境和天然环境(景色迷人但灾祸接二连三)对日本文明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共同的地理环境,日本是四面环海,为一个孤零零的小岛,日本人管他们国旗中的红心叫"日本丸",而《现代汉语词典》给予“丸”的解说即是球形的小东西。日本丸认识,使日本人有着根深柢固的危机认识,使日本人一直日子于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心中时间敲起警钟,临绝地而不衰,随时有危机认识,避免日本列岛这艘船沉入大海。
日本作为岛国,多发地震。所以,日本人天天都在担惊受怕中生计,天然造就岛国心态:胸襟狭窄,但又坚定不移;思想直板,但又具有扩大性;由于岛内资源缺乏,人人都有危机认识。造就了日本的传统文明一直是着重精力比物质更主要,在宣传非物质资源方面可以说是地理环境影响的成果。
日本人为何偏心樱花?解说说这是由于樱花的调集美是日本文明和日本精力的最好标志,一株开满了花的樱树纵使美给人的感受也是单薄的,唯有一个开满了花的樱林才能让人感受春意逼人、美不胜收。日本文明和日本精力亦是如此,它不推重独立、自在,由于单个日本人是不成气候的,它推重的是和谐、协作,由于日本拥有的是调集的力气,这么的力气才是最强壮的。不过,除了调集美以外,本来樱花还有另一个特色,即是"刹那间的绚烂",花期一过便于短时间内掉得一尘不染,漫山遍野的落樱在那一刻壮丽得震撼人心。这也是日本文明和日本精力的一个特色:不惧怕消灭,甚至能沉着地赏识消灭。
日本的地震多是出了名的,尤其是2011年5.11日本4.0大地震、海啸、核泄漏,潘多拉的盒子已翻开。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经常向国民提出日本存在的危机 , 比如列岛淹没论、资源缺乏论、生计危机论 等 ,
以鼓励国民发愤图强不甘落后的忧患认识。
『玖』 日本气候,地形对日本文化有哪些影响
参考:
日本的地理环境
位置与领土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隔海分别与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等国相望。日本国土总面积377,93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领海面积约310,000平方公里。
地形与地质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险峻山地极多,山地呈脊状分布于日本国土的中央地带,将其分割为太平洋一侧与日本海一侧。山地丘陵占日本国土总面积的72.8%。富士山是日本最高峰,也是一座活火山。
日本国土狭长,平原和盆地规模较小,占国土面积的24.8%,大部分位于河流下游和近海一带,多表现为冲积平原。在这些地区劳动力丰富,人口集中。由于褶皱和断层作用剧烈,加之外力作用的长期侵蚀切割,日本地形显得十分支离破碎,形成许多天然海港。
气候特征
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每个季节均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夏秋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
自然灾害
由于处于太平洋西岸的火山地震带,日本是一个多火山的国家,全境有火山200多座,活火山占1/3。全国平均每天发生四次地震,有“地震国”之称。同时,台风也是日本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台风的袭击往往导致河堤决堤,洪水泛滥。
自然资源
日本一向被称为资源匮乏的国家。国土面积狭小,森林覆盖面积大,但由于对木材需求量大,日本每年仍需进口木材。矿物资源等均需进口。但日本水资源充裕,动植物种类丰富。
三、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喜食生鲜海味。四面环海,岛屿众多,海洋性很强的季风气候导致其水产资源丰富,渔业发达,因而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利于发展海洋菜肴,即风土酿就菜系。
少吃大的牲畜。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地形支离破碎,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平原较少,难于饲养牲畜。
清淡为主流。由于资源缺乏,并且无邻国接壤,且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自然环境使日本人危机意识浓重。他们对很多从中国传入的文化进行符合他们国情的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讲究色、形、 味。日本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自古以来对美的追求与重视使日本人对饮食文化中的“形”相当重视。他们将食物视为一种令人崇敬的艺术品,使它们的美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
四、樱花文化的产生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也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不管是在日本电影、动漫还是文学作品中处处都有樱花的影子。日本的樱花有几百个品种,颜色多种多样,因而被称为“樱花之国”。
樱花性喜阳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但不耐盐碱土。根系较浅,忌积水低洼地,有一定的耐寒和耐旱力。这些因素导致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的日本非常适宜樱花的生长。
受温度的影响,樱花由温暖的日本列岛南端向北方沿着纬度依次开放,因此形成一条由南向北推进的“樱前线”。日本有句俗语叫“樱花七日”,就是说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七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半月左右。
樱花花期很短,并且花开时轰轰烈烈,花败时落英缤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种壮烈而凄惨的美正是日本人所欣赏、推崇的,恰恰符合了日本武士道中对死亡所持的态度——视死如归,于是,大和民族就把樱花的品性结合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中,并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为“樱花节”。
五、日本的物哀文化
“物”是指这个世界上的事物,人物、景物、某件事甚至是某个场景,它是“哀”的对象。“哀”可以理解为“哀怜”、“感念”,是主体对“物”所反映出的真性情,它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真性情。 “物哀美”是一种感觉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的,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它所表达的是感动、哀伤、赞美、共鸣。
物哀文化对日本的文学、影视、诗歌等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如《源氏物语》中悲与美的情怀,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中朦胧、含蓄、哀伤之美。
日本物哀意识的诞生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岛自古以来多雾霭,经常处于朦胧的雾色之中。因此自然风光总是处于一种朦朦胧胧的状态。加之日本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生长,地形多山川,复杂多样,使得日本自然风光异常迷人,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林木,繁花,小桥流水,幽雅庭院,应有尽有。但同时,日本又是火山地震频发的国家,频繁又具有毁灭性的灾害往往使眼前的美景顷刻化为乌有。这是他们深信,美好的事物总是朦胧、不真切且稍纵即逝的。因而,逐渐形成了日本朦胧含蓄的“物哀美”。
六、对民族特性(国民性格)的影响
忧患意识
日本是岛国,无邻国接壤,孤立无援。加之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诸多不利的自然因素导致日本人民对所处的环境充满不安全感,使他们的民族忧患意识非常强烈。正如日本小学教科书上的文字,“日本是岛国,土地面积狭小,自然资源贫乏,要想变强大就必须靠技术,靠奋斗”,他们自小就受到民资忧患意识教育,忧患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个公民的潜意识里。但有时候,忧患意识过强则会导致该民族对具有潜在威胁(但并不一定有威胁)的事物反应极端。如钓鱼岛事件,笔者认为这和日本民族过强的忧患意识就有一定的关联,自身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少,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妄图将其占为己有。并且时时提防周边国家,对周边国家的正常海上行为怀有草木皆兵的心理。
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与创新
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处于一种孤立状态,因而缺乏与外界文化的沟通,民族和文化均缺乏多样性,这种处境使他们对外来文化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特别是近代以前日本和别的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文明发展落差,于是日本乐于并善于吸取其他国家的文化、技术的精华为己用,同时不忘对其发展与创新。如隋唐时期日本派遣留学生和僧人赴中国进行学习。
性格的矛盾性(安静隐忍的柔和与残忍极端的毁灭) 环境决定论中曾提出,对一个民族的特性形成最重要的因素是气候。日本人的性格就像它的气候,既安静隐忍又有极端的爆发性。日本地处寒热带交界处,日光照射强烈,雨水丰沛,但又不像南亚那样终日处于阳光下,单调且乏味;它又有北方寒冷的风雪,但又不会终年都那么寒冷,冷人迟钝。正是这种地理条件,培养了日本人特有的寒热带双重性格,既热烈又沉静,既顺从又反抗,热烈中包含着沉静,顺从中包含着反抗。
这就是所谓的日本的“台风”性格。美国作家露丝·本尼狄克特的作品《菊与刀》深刻地揭示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正如日本人讲究礼仪,待人态度谦和,自古以来受儒家“和为贵”影响颇深。但另一方面,有调查显示,在日本1/3的妻子曾受丈夫虐待。而二战中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行为以及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行为又明显与“和为贵”思想背道而驰。
看过一段介绍日本神风敢死队的视频,画面中士兵的勇敢、坚定与无畏配上哀婉、柔美却又沉静的日文歌,看过之后震惊地几乎落泪。不是为他们视死如归的武士道精神,而是震惊于这种轰轰烈烈的极端毁灭行为和这种柔美与沉静的强烈对比,两种极端的碰撞在日本人身上竟然可以如此和谐。这让人不得不惊诧于日本这个民族的神奇性。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地理环境几乎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由地理我
们可以窥见日本民族特性的方方面面。除上述几点外,岛国的狭隘性,山岳的坚忍不拔,勤劳,不安等等这些都是与日本地理相似的日本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