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旅游景点
1. 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我国南北 东西跨度都比较大,气候差异很大,水文条件也不一样,这专样各地就形成了独特的属风光,比如东北的黑土地 沼泽地,内蒙的草原 西北的荒漠,云南贵州等地的自然山水美景 及喀斯特地貌 石林能,形成了各地的独特代名词 西北荒凉空旷 ,东部婉约温柔, 西南的秀丽与多彩,这些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人文地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不同的生存条件和独特的衣食住行文化。西北地区人口少 交通不便,就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没有太多的汉化色彩。草原的开阔赋予草原人的豁达热情,民族服饰和饮食的独特。西南地区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很多地方几乎与世隔绝,这也是这里的少数民族保持了比较多的自己的特色的一个很大原因,比如贵州的苗族 云南的傣族等。另外很多少数民族都是依靠当地的自然环境生存发展的 ,形成了很多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节日,还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信仰。现在很多人想去更多的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比如挑花刺绣之类的都回去贵州和云南。还有东南地区天气潮湿多雨 ,多季雨,他们的住房和饮食都与这有关。
2. 求中国十处风景名胜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简介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湘桂走廊南端,东经109°36′至111°29′、北纬24°15′至26°23′,平均海拔150米,北、东北面与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与柳州地区相连,南、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毗邻广东省。
桂林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
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8.9℃。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7.8℃。年平均无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49.5毫米。平均蒸发量1490~190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9%。全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70小时。平均气压为994.9百帕。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被世人美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有: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尧山、独秀峰、七星岩、芦笛岩、甑皮岩、冠岩、明代王城、榕湖、杉湖等。而我们所说的漓江山水最精彩的一段则在阳朔境内,桂林其他县区也有数不胜数的美景等着我们前去浏览,龙脊梯田、兴安灵渠、资江漂流、五排河漂流、八角寨、宝鼎瀑布等都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惊喜。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另外,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使桂林得到了“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的赞美。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城,众多的爱国作家、艺术家会集在这里,谱写出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历史,为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孕育了富饶的文化。
千百年来,桂林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现在,一个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的风景区已经形成。这里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侗、仫佬、毛难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大桂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以及国家元首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最佳旅游时间
桂林的纬度比较低,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体上来说,桂林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9.3℃,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说。到桂林旅游,最佳季节是在每年4-10月份,在这个期间会有“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也是旅游的高峰期,气候适宜的桂林会有很多的游客,房间的预订和交通也进入高潮,价格比平时有所上涨,所以最好避开这个时间,选择一个淡季出游,细细体味这天下美景。
著名景点
阳朔--以风景秀丽著称的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南面,属桂林市管辖,县城距桂林市区65公里。建县始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余年。全县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有耕地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30万人,辖6镇3乡,有汉、壮、瑶、回等11个民族。
漓江--位于华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属珠江水系。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岭 漓江见闻猫儿山,那是个林丰木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漓江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称溶江;由溶江镇汇灵渠水,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称漓江。
九马画山--从兴坪溯江而上四公里有一山,它五峰连属,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削壁临江,高宽百余米的石壁上,青绿黄白,众彩纷呈,浓淡相间,班驳有致,宛如一幅神骏图,旅行家徐霞客这样描述:“其山横列江南岸,江自北来,至是西折,山受啮,半剖归削崖,有纹层络。绿树沿映,石俱黄、红、青、白,杂彩交错成章,上有远望如画屏,故名画山。”
象山--坐落于桂林市城西的象山,与城东的东宝山遥遥相对,成为荆门市有名景观。象山唐代称为蒙山,“象山”一名据说是为纪念南宋陆九渊而来。无独有偶,在今江西贵溪也有一座“象山”,也因纪念陆九渊而命名。故昔日出一陆夫子,今朝才有两象山。
3. 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相互影响,复相互依存的关制系。
1、地理环境为旅游活动提供了载体,没有一定的地理环境,旅游活动根本无法得以顺利的开展。
2、旅游活动会进一步的影响地理环境,不合理科学的旅游活动开展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3、科学发展开发旅游资源,规范游客的旅游活动有助于地理环境的未定和永续利用。
4. 简述华北旅游区的旅游地理环境特征
华北旅游来区的旅游资源特征自:
1,地貌形态复杂,名声景点众多。
2,人文荟萃,文物故迹引人入胜。
3,大陆性季风气候典型,旅游业淡旺季明显。 华东旅游区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旅游区中名山圣水集中之地。最为著名的有以雄伟、险峻、奇特、壮观著称于世的黄山;有号称“东南第一山”的九华山;有挺拔、秀丽的庐山;有以“奇”、“秀”闻名的浙东名山雁荡山;有被称之为“海天佛光”的普陀山等。华东旅游区的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旅游诚实多,古典园林享誉世界。著名的园林有拙政园、豫园、网师园,个园等。
5. 想了解一下越南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还有越南的旅游景点
大越的独立
939年,吴权自中国五代南汉政权而独立(吴朝),越南古老的心脏地带——北部交趾地区告别了中国一千多年的统治,但是并未建立国号与使用年号。968年,丁部领(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内的割据势力,建立国号大瞿越(丁朝),两年後(970年)又自称皇帝与使用年号太平,定都华闾(今宁平省宁平市),算是越南正式脱离中国而自主之始。後来接受中国宋朝太祖册封为交趾郡王,中国古代皇帝正式承认越南是自治的藩属国而不再是直接管理的中国本土。980年,黎桓建立前黎朝。1010年,李公蕴建立李朝,并迁都升龙(今河内)。1225年,陈煚(实为陈守度)建立陈朝。令越南人自豪的是,陈朝接连三次击退了蒙古大军的侵略,陈兴道是当时的抗元英雄。
越南的统一
1407年至1428年,中国明朝成祖(永乐皇帝)趁越南皇朝内乱之际,出兵占领越南,并在升龙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进行直接统治。1428年,黎利击败明朝军队,自立为帝建立后黎朝,于是明朝从越南撤兵,并承认越南独立。1471年,灭占婆。1527年,后黎朝南北分裂,北部由莫登庸建立的莫朝控制。1592年,后黎朝复辟,北部由郑氏家族控制,南部则由阮氏家族控制,1698年,阮氏家族出兵吞并下高棉(今湄公河三角洲)。1771年,爆发西山三兄弟起义,先后灭阮、郑,统一全国,建立西山朝。1802年,阮福映在法国支持下灭西山朝,建立阮朝,之後接受中国清朝嘉庆帝的更改册封为「越南国王」,正式建立新国号为「越南」,这也是越南名称的由来。
【国名】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 Nam)代码VN
【面积】 329556平方公里。
【人口】 8411万(2006年),其中男性4133万,占49.1%,女性4278万,占50.9%。有54个民族,京族占总人口近90%,岱依族、傣族、芒族、华人、侬族人口均超过50万。主要语言为越南语(官方语言、通用语言、主要民族语言均为越南语)。主要宗教:佛教、天主教、和好教与高台教。
【首都】 河内(Ha Noi),人口4,000,000人(2005年)。夏季平均气温28.9℃,冬季平均气温18.9℃。
【国家元首】 国家主席阮明哲(Nguyen Minh Triet),2006年6月27日就职。
【重要节日】 越南共产党成立日:2月3日(1930年)。越南南方解放日:4月30日(1975年)。越南国庆日:9月2日(1945年)。胡志明诞辰日:5月19日(1890年)。
【简况】 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东面和南面临南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 1500-2000毫米。北方分春、夏、秋、冬四季。南方雨旱两季分明,大部分地区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同北京时差 比格林尼治时间早7小时;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
国际电话码 84
货币 越南盾
【资源】 越南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主要有煤、铁、钛、锰、铬、铝、锡、磷等,其中煤、铁、铝储量较大。有6845种海洋生物,其中鱼类2000种,蟹300种,贝类300种,虾类75种。森林面积约1000万公顷。
【工业】 2006年,越南工业产值490.82万亿越盾,比上年增长17%。其中,国有企业产值增长9.1%,外国独资企业产值增长23.9%,合资企业产值增长18.8%。
近年工业总产值及构成情况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工业总产值(万亿盾) 302.99 354 414.88
增长率(%) 16 16 17.2%
国有企业(万亿盾) 117.289 131.6
非国有企业(万亿盾) 75.906 96.2
外资企业(万亿盾) 91.906 109.795 126.3
(资料来源:越南统计总局)
【农业】 越南是传统农业国,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5%。耕地及林地占总面积的60%。粮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马铃薯、番薯和木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橡胶、腰果、茶叶、花生、蚕丝等。2006年越农林渔业总产值(按固定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4.4%,约占GDP的20.40%。农业产值同比增长3.6%,其中粮食产量3965万吨,比上年增长0.1%;林业产值同比增长1.2%;渔业产值为同比增长7.7%。
【服务业】 近年越南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服务业和商品零售总收入为580.7万亿越盾(以实际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0.9%;扣除物价因素,增长13%。其中国有经济增长8.2%,集体经济增长20.8%,个体经济增长22.4%,私有经济增长25%,外资经济增长21.5%。
【旅游业】 越南旅游资源丰富,5处风景名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近年来旅游业增长迅速,经济效益显著。2006年全年接待国外游客3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国内游客1450万人次。主要客源国(地区)为中国(51.63万)、韩国(42.17万)、美国(38.56万)、日本(38.39万)、台湾(27.27万)、澳大利亚(17.25万)、柬埔寨(15.50万)、法国(13.23万)、泰国(12.38万)、马来西亚(10.56万)、新加坡(10.49万)。主要旅游景点有:河内市的还剑湖、胡志明陵墓、文庙、巴亭广场;胡志明市的统一宫、芽龙港口、莲潭公园、古芝地道和广宁省的下龙湾等。
6. 举旅游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 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 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 课程设计思路
1.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4.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七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5. 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 知识与技能
1. 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 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 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 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 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关于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
⑴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⑵“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
⑶“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⑷“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必修课程
地理1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 宇宙中的地球
l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l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l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l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l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l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l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l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l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l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l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l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l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l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l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l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l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l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l 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l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l 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l 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l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l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l 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l 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自然要素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l 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l 有条件的学校,可对水井进行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
l 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l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地理2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人口与城市
l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l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l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l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l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l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l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l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l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l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l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l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l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l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l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l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l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l 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l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
l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l 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l 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l 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
l 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
l 结合实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地理3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l 了解区域的含义。
l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l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l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l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l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l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l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l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l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l 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l 开展一次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的对话),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l 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l 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l 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l 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l 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
l 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
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选修课程
选修1 宇宙与地球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 宇宙
l 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l 根据图表,概括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l 举例说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
l 运用天球坐标系简图,确定主要恒星的位置。
l 运用星图进行星空观察,说出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2.太阳系和地月系
l 了解太阳的圈层结构。
l 运用图表等资料、结合模拟演示,说明太阳系的组成以及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l 简述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l 分析月相图,说明月相变化规律,并解释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3. 地球的演化
l 运用图表,说出地质年代的划分,以及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l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解释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
4.地表形态的变化
l 读地表景观图片,说出河流、海岸、黄土、冰川、风沙、喀斯特等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l 举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l 观看有关宇宙与地球的影像资料,如“神奇的地球”等,交流观后感。“天体的来龙去脉” “宇宙与人”
l 收集探索“地外文明”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l 阅读星图,观察四季星空,辨认银河以及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金牛座、猎户座、狮子座等星座和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恒星。
l 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阳活动和月球面貌。
l 连续观测半个月以上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l 组织一次野外地质考察活动,观察岩层及地质构造,采集岩石、矿物标本,寻找化石,讨论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l 收集有关图片资料,举行一次专题讨论会,“重建”恐龙时代的地球环境。
l 读简单的地质构造图,说出地质构造类型,并绘制地质剖面示意图。
l 结合本地的地貌类型,开展关于地表形态形成及演化的研究性学习。
说明:“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和“根据图表,概括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两项,旨在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永无止境,以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选修2 海洋地理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海洋和海岸带
l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l 运用图表,分析海 — 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l 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l 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l 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l 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l 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2.海洋开发
l 说出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l 说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l 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l 举例说明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l 简述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l 分析风暴潮、海啸的成因,说出其危害及应对措施。
l 运用资料,说出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简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4. 海洋权益
l 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l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l 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l 收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关于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带影响的小论文。
l 围绕“厄尔尼诺现象利与弊”的辨题,运用材料,开展辩论。
l 沿海地区的学校,可调查本地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l 观看介绍海洋的影像资料或参观海洋科普场馆,以“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为主题,举办一次演讲会。
l 收集资料,展示海洋空间开发的成果,并以诗歌、绘画、科幻小品等形式畅想未来的海洋空间开发。
l 在广泛收集图片等资料的基础上,举办小型展览,展示海洋及海岛的自然风光、珍稀动物、风土人情等。
选修3 旅游地理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l 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l 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l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3.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l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l 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l 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l 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4.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l 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l 学会收集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l 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5. 旅游与区域发展
l 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l 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l 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l 收集世界和中国旅游景区的各种资料,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
l 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亲身体验。
l 上网查询并下载旅游景区的信息,设计一份模拟旅游活动方案。
l 设计一条本地“一日游”的旅游路线。
l 由学生自己担任“导游”,开展一次体验性的导游活动。
l 讨论到某地旅游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
l 结合本地实际,组织一次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会。
l 将学生的游记、摄影作品、旅游纪念品等集中起来,进行展览交流。
选修4 城乡规划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l 举例说明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l 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l 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l 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l 举例说明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 城乡分布
l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l 举例说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l 举例说明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3. 城乡规划
l 说明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l 了解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l 理解在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4.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l 了解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分析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评价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l 说出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l 结合实例,比较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l 举例说明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l 在乡村集市上对赶集人进行调查,粗略估计集市的服务范围。
l 收集你所熟悉的城市的地图和有关资料,分析其用地结构和功能分区,看一看有哪些利弊,又怎样加以改进。
l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讨论该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如何保护城市文物和历史文化。
l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讨论该城市存在的城市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
l 开展一次关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问卷调查,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l 运用有关资料,进行一次城乡规划的模拟练习。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提交规划方案,开展比较评价。
l 模拟“选房购房”活动:通过上网浏览、收集广告资料、实地调查考察等多种途径,对几处商品房的区位、布局、设施、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l 绘制社区主要的文化、教育、体育设施的分布草图,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l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l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l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l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l 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l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l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l 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3. 自然灾害与环境
l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l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 防灾与减灾
l 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l 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l 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l 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l 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
l 收集本地区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灾的有效方
7. 地理与旅游
地理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以专及地理和人文之间的关属系。人类的旅游所使用的主要资源就是地理资源,所以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联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旅游资源是地理旅游开发得到的
对于旅游行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旅游资源,它是一个地区旅游行业发展的保障。从旅游资源的性质来看,用地理学的观点来分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就是地理资源开发而得到的。
2.旅游行业在属性上具有地理性
地理环境又名旅游第一环境,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旅游行业在属性上具有地理性。旅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旅游者从一个地域进行空间位移到达另一个地域,在这期间,人们有计划地进行休息和观赏资源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
3.旅游者在选择旅游景点的时候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
因为旅游者在旅游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地理环境的开发受到旅游者旅游选择的影响。开发商在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方向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旅游者的动机。所以说旅游者的选择影响着旅游资源的文化和生态环境。
8. 日本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胜地
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日本陆地面积约37.79万平方公里。日本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
日本四大岛屿及东南西北极点示意图
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其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
旅游胜地:
富士山: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
东京铁塔:东京塔是日本最高的一座铁塔,位于东京市内,于1958年建成。它是仿造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建造而成的,高333米,塔身为棱锥体,有黄,白,红三种颜色。
金阁寺:原为大臣西园寺恭经的别墅,修建于14世纪,后归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所有,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和扩建。它高达三层,第二和第三层的外墙用金箔贴成,远远望去,金光闪闪,所以叫做“金阁寺”。第一层为平安时代的贵族风格,第二层为室町时代的武士风格,第三层仿照中国唐朝的“究竟顶”。寺前是以镜湖池为中心的庭园,身影华丽的金阁倒映在镜湖池中,堪称京都的代表性景观。
银阁寺:银阁寺位于京都东山山麓,1482年由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孙子足利义政按金阁寺的造型修建,是一座精致的两层阁楼。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公元759年为中国唐朝高僧鉴真所建。)
大阪城天守阁:安土桃山时代的建筑。天守阁内存放着有关天主教的珍贵史料,十分具有历史价值。
阿苏火山:东大寺、严岛神社、平安神宫(祭奉桓武天皇和孝明天皇,京都必游景点之一。)、那智瀑布、清水寺、东寻坊、樱岛、姬路城。
台场(或称御台场,位于东京都东南部东京湾的人造陆地上,是东京最新的娱乐场所集中地。)
浅草寺(创建于628年,是东京都内最古老的寺院。江户时代将军德川家康把这里指定为幕府的祈愿所。)
白山历史乡村(是将日本传统完整保存的范例。村庄靠种植桑树。为了减轻寒冷冬季的积雪压力,居民们把屋顶倾斜度加大,建成独特的双层茅草陡坡顶木住宅。这种由于屋顶的形状很像日本人拜神时双手合掌的样子,故称“合掌屋”也称“三角屋”。)
9. 中国地理环境与旅游资源的特色
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版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权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历史上的地理环境不同于今天的地理环境,.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时,必须将它们放在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注意研究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10. 世界著名景点地理知识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简称黄石公园。是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成立于1872年。黄石公园位于美国中西部怀俄明州的西北角,并向西北方向延伸到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积达8956平方公里。这片地区原本是印地安人的圣地,但因美国探险家路易斯与克拉克的发掘,而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它在1978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理地质狮群喷泉 黄石国家公园自然景观分为五大区,即玛默区、罗斯福区、峡谷区、间歇泉区和湖泊区。五个景区各具特色,但有—个共同的特色——地热奇观。黄石国家公园内有温泉3000处,其中间歇泉300处,许多喷水高度超过100英尺,“狮群喷泉”由4个喷泉组成,水柱喷出前发出像狮吼的声音,接着水柱射向空中;“蓝宝石喷泉”水色碧蓝;最著名的“老忠实泉”因很有规律地喷水而得名。从它被发现到现在的100多年间,每隔33—93分钟喷发一次,每次喷发持续四五分钟,水柱高40多米,从不间断。园内道路总长500多英里,小径总长1000多英里,黄石湖、肖肖尼湖、斯内克河和黄石河分布其间。公园四周被卡斯特、肖肖尼、蒂顿、塔伊,比佛黑德和加拉廷国有森林环绕。黄石公园它那由水与火锤炼而成的大地原始景观被人们称为“地球表面上最精彩、最壮观的美景”,描述成“已超乎人类艺术所能达到的极限”。 热喷泉 正如人们所熟知,黄石以数量繁多的热喷泉、大小间歇喷泉地貌、绚丽多彩的高山、岩石、峡谷、河流,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闻名于世。这是地热活动的温床,有一万多个地热风貌特征;落基山脉给这片领地创造了无数秀丽的山峦、河流、瀑布、峡谷,其石灰岩的结构又让大地添上美丽多姿的颜色;无数的野生动物赋于它生生不息的生命,这里是怀俄明兽群的故乡,也是北美洲乃至全世界陆地最大的、种类最繁多的哺乳动物栖息地。 20世纪初,一位美国探险家曾经这样形容黄石公园:“在不同的国家里,无论风光、植被有多么大的差异,但大地母亲总是那样熟悉、亲切、永恒不变。可是在这里,大地的变化太大了,仿佛这是一片属于另一个世界的地方。……地球仿佛在这里考验着自己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黄石公园的地热景观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事实上也是如此,你无法不为眼前所见的奇观所震撼。数以千计的沸泉和池水碧蓝的大湖深潭波涛汹涌,山声鼎沸,仿佛一炉烈焰正在熊熊燃烧。上百个间歇泉喷射着沸腾的水柱,冒着滚滚蒸汽,好似倒转的瀑布,它们从火热而黑暗的地下世界不时喷涌而出。一些间歇泉的水柱气势磅礴,像参天大树,其直径从1.5米到18米不等,高度有45米至90米。巨大的力量可以使它在这样的高度上持续数分钟,有的可持续将近一个小时。 黄石公园的热喷泉为世界之最,人们统计出有3000多处温泉、泥泉和300多个定时喷发的间歇泉!尤其是间歇泉,更是黄石的骄傲。因为全世界其他地方所有的间歇泉加起来,其总数还不及一个黄石公园来得多。在冰岛、新西兰、日本、喜马拉雅、南美洲以及其他许多火山地区也都有间歇泉的发现,然而只有在冰岛、新西兰和这座公园里,间歇泉才展现出它们最为恢宏的气势和最为壮丽的风采。在这三个著名的地区中,无论从间歇泉的数量上,还是从它们的规模上,黄石公园的间歇泉都当仁不让地拔取头筹。 科学家们发现:就在黄石地表以下较浅的地方,热流和熔岩活动极为活跃。3300米的地下深层熔岩为热泉提供了充足的能量,网络的熔岩暖化了地下的泉水,泉水从地表裂缝流出、渗出或喷出,这便是我们看到的温泉和热泉。 黄石公园地形基本呈一种凹形,冬季降雪极多,提供了它丰富的地下水源。地上的水很容易流人和渗进地里,最后流到温度远超过沸点的地底深处,受到地热持续的加温由冷转热,沸腾后化为蒸汽。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蒸汽要找一条出路。如果蒸汽给往下流的流水堵住了,水的质量使蒸汽不能逸出空隙。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蒸汽的压力不断增大、热度不断加高,最终挟着泉水喷涌而出,这就形成了间歇泉。典型间歇泉快要喷发时,我们能看见水先从小洞里流出,或者发现水流量突然增加,接着,从地底深处传来轰轰雷鸣,这就表示蒸汽突破了水的阻碍。然后,我们会看见喷口的水柱被水蒸气抛升起来,时间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在水柱喷出的同时及之后一段时间,我们还能听到水蒸气隆隆的轰鸣,仿佛宣泄着内心的兴奋。最后,地下的压力解除,水蒸气喷射的力量也消失了,于是水再开始注满喷口,阻塞水蒸气的出路,酝酿下一次的喷发。 无论形状怎样,无论大小怎样,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也无论天气条件如何,所有间歇泉都在日夜不停忠实地一会腾起,一会沉落,仿佛跳着有节奏的舞蹈。这是造物主所栽培的最奇特的花朵,它们一年四季盛开,从不感到厌倦与疲惫。 这些“花朵”密集的地域,我们一般称之为间歇泉盆地,它们大多是一些位于中央高原上的开阔谷地。当那些较大的火山停止燃烧之后,冰川的刨蚀作用造就了这些谷地。这些谷地可以被视为大自然的实验室和厨房,在这数千个“烧瓶”和“锅灶”中,我们看到大自然像一个熟练的化学家或者厨师,将火、水、气体以及无数种矿物质混合在一起,她烹饪整个山峦,烧烤山崖,诺大的黄石公园,处处在它的高超手艺下冒着炊烟。 黄石大峡谷 黄石大峡谷位于钓鱼桥和高塔之间,由黄石湖流出的河水,流经大约3 8公里地带所造成的险峻峡谷,就通称为黄石大峡谷。这里是黄石公园最壮丽、最华美的景色 97公里长的黄石河是“美国境内惟一没有水坝的河流”。在这里,河水陡然变急,冲开四溅的水花,形成两道壮丽的瀑布,轰鸣着泄人大峡谷。这两个瀑布一个有130米高,这是上瀑布;另一个有100米高,称为下瀑布。 黄石河水贯穿火山岩石,长期的强力冲蚀,形成了气势磅礴的黄石大峡谷,峡谷格外险峻,动人心魄,深度达到60米,宽200米,长约32公里。这一段著名的河段,对于前来观赏的人来说,最引人必胜的既不是峡谷的深度和形状,也不是汹涌奔流的瀑布,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那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风化火山岩。峡壁从头到脚都闪烁着耀眼的光泽,在阳光下炫烂夺目。白、黄、绿、蓝、朱红以及无数种与红色相调而出的颜色。眼前是数百万吨的岩石,——切看上去却像用油彩涂成,仿佛毫无顾忌地暴露在风吹日晒之中,颜色是那样鲜艳,牢固的色彩既不会被冲刷而去,也不会因风吹日晒而褪色。这效果太奇异、太不可思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