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地理环境
❶ 陕西在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陕西,犹如镶嵌在中国西部腹地的一颗明珠,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段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个省市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较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 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2008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以上,境内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羌族等。 陕西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嘉陵江等。北山山脉、南山山脉(即秦岭)横断陕西,将全省分为三部分。境内最高峰为秦岭主峰太白山,秦岭的华山、终南山、骊山、五台山(南五台)、翠华山都久负盛名。境内第一大淡水湖为陕北榆林的红碱淖。 三秦大地在国家“山川秀美”工程的指引下,早已告别黄土漫天的时代,森林覆盖率达41.42%,远超很多西部省份,处处山清水碧,尤其是陕北黄土高原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堪称“北方的江南”。 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三门峡陕县境内)为界。 陕西省地跨中国西北和西南,古为雍州、梁州之地(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为梁州),又称为三秦大地,纵贯南北,连通东西,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区,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历史悠久,古老神秘。 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人类诞生初期的西安蓝田猿人,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发现地,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 秦岭
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这里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我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
历史文化:战国时代秦国大将蒙恬,秦朝时代秦始皇长子扶苏都曾经驻守这里,并且修筑长城,留下了我国古代边防的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而作为革命圣地,陕北又是新中国的发祥地和革命精神的象征。 经济:陕北土地原本贫瘠,黄土高原,因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战略后而生态环境完全改变,又因发现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盐业、稀土等重要资源而迅速崛起。 语言:汉语族,中原官话,晋语。 气候:温带半干旱气候。
❷ 说说黄帝陵的地理位置
黄帝陵所在的桥复山,位制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是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子午岭南北而行,北为“子”,南为“午”,故称“子午岭”。桥山总面积566.7公顷,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沮水三面环流[42] 。山上林木茂密,古柏覆盖面积为89.1公顷,计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❸ 黄帝陵的地理环境
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是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子午岭南北而行,北为“子”,南为“午”,故称“子午岭”。桥山总面积566.7公顷,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沮水三面环流 。山上林木茂密,古柏覆盖面积为89.1公顷,计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载:“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清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载:“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
沮河由西向东呈U形绕桥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桥山,黄帝陵因山而得名桥陵。
1992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黄帝陵风水轴线”一文,文章说:“黄帝陵风水轴线就是桥山主脊至黄帝墓冢,并与印台山山峰之间构成一条连线,黄帝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是以此为轴线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这条线上”。这条连线是西北至东南走向,也就是说,黄帝陵陵冢的坐向不同于后世帝王的正北正南(坐北朝南)或正西正东(坐西朝东),而是依据地理,背向西北,面朝东南,同桥山、子午岭和号称龙脉的昆仑山走向完全吻合,即中国地理的基本形态——“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❹ 延安的地理位置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西安以北371千米。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市境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总面积37037平方千米。
延安市,陕西省地级市,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西宽256千米,南北长236千米,总面积37037平方千米,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4)黄帝陵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延安的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延安市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北部的白于山海拔1600-1800米,最高点在吴旗县五谷城乡的白于山顶,海拔1809.8米;最低点在宜川县集义乡猴儿川,海拔388.8米,相对高差1421米。
气候特征
延安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全年气候变化受制于季风环流。 延安市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春季干燥少雨,气温回升迅速,气候多变,有大风、扬沙天气。季内降水占年总量的17%,3月平均气温4.5℃,5月平均气温16.9℃,最高可达36.5℃,遇较强冷空气侵袭时,最低气温可降到0℃左右,出现霜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延安
❺ 查马坝人和黄帝堎的资料
马坝人
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属早期智人。1958年发现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山石灰岩溶洞中。伴生的脊椎动物化石有鬣狗、大熊猫、貘、剑齿象等19种,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
马坝人化石为一头骨的颅顶部分,包括额骨和部分顶骨,还保存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属一中年男性个体。马坝人眉嵴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直立人类似的原始性质。但它的颅骨骨壁较薄,颅穹窿较为隆起,脑量可能较大(估计超过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进步性质。因而分类上可归于早期智人,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马坝人遗址未发现有文化遗物。
马坝人像
1958年大跃进时期,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农民在狮子岩附近烧制土磷肥时,在溶洞中的一条山石裂缝中发现马坝人的头骨化石,石为一头骨的颅顶部分,属一中年男性个体。
马坝人
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种古人类型,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是迄今为止广东省唯一的古人类。
马坝人长相
马坝人眉嵴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直立人类似的原始性质。但它的颅骨骨壁较薄,颅穹窿较为隆起,脑量可能较大(估计超过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进步性质。虽然比生活在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保留猿人的特征:眉骨前缘向前突出,头顶盖低平,前额部向后倾斜,口吻部阔平尖出。
马坝人遗址
马坝人遗址为两座石灰岩孤峰,山中溶洞交错,上下相通,底层终年积水。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山石灰岩溶洞中。遗址风景区是一个山、水、洞、石兼收并蓄,集考古与旅游、知识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的广东省著名的大型考古旅游胜地。该景区分为前山和后山,前山主洞是“马坝人”化石出土地点。后山有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居住过的招隐寺和大型的石灰岩溶洞,洞内有千姿百态的石钟乳令人惊叹大自然的艺术创造力。
马坝人遗址所在地——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岩
狮子岩,位于曲江区城西南1.5公里处,距韶关市区18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曲江出口2千米。由外形貌似狮子的南北 并立的一高一矮两座玲珑秀丽的石灰岩孤峰构成,似金鼎玉壶由北遥望如卧狮酣睡,由南远眺则如雄狮起舞,因而得名狮子岩,岩内洞穴纵横,洞中套洞,穴中有穴,遍布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狮子岩以出土马坝人“头盖骨”遗址而蜚声中外。景区内还建有一座大型的马坝人博物馆和张九龄纪念馆。目前,狮子岩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普及性和娱乐性的旅游区。
动物化石
1958年在其溶洞内发现“马坝人”头骨化石和共存的剑齿虎、剑齿象、历狗、 犀牛,大熊猫等19种动物化石,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在与马坝人同期的洞穴沉积层中,还发现有大量第四纪动物化石,包括虎、大熊猫、熊、狗、獾、中国犀、貘、东方剑齿象、鬣狗、野猪、鹿、羊、猴等几十种。
1984年在洞内又出土两件砾石打制的砍砸器。马坝人遗址未发现有文化遗物。
马坝人博物馆
马坝人博物馆,1988年于马坝人遗址旁兴建。马坝人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南方地区早期人类体质形态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古人类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和当时的地理气候及生态环境都有很大帮助;为进一步探讨人类演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完善我国原始人类发展的序列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资料;马坝人的发现,证明了广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原始群时代。
1961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黄帝陵古称桥陵。这是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U形绕此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之曰桥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桥陵。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云:“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1]清人顾祖禹在其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2]清代毕沅更于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自此以后,桥陵之称更为闻名。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威名远扬的无比崇高地位,加之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此年冬天,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黄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黄帝陵所在地的县名也随之由中部县改称为黄陵县。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史记》载:“上(指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史记·封禅书》)可见,在汉武帝以前,桥山黄帝陵就已存在。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沿登山大道向上攀登,越过轩辕庙一公里许,半山腰有一停车场为第二停车场。从停车场到陵园,有条通达黄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1992年以前的神道为石头铺就。该石登道共229级,长250米,宽2.53米,途中有道弯4处,面积不等的平台26处。石登道两旁有1.08米高的水泥护栏,370个高1.34米的柱头分别雕有各种形状的石雕。现今看到的登陵道为整修黄帝陵一期工程完工项目,从1996年4月开始正式使用。它由陵道和神道两部分组成,总长455米,宽5米,其中陵道长260米,神道长195米。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陵道采用形断而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构建,共277个台阶。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翠色长驻。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间竖立的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但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现代人虽不骑马坐轿,多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园,亦须恭敬肃然;乘车上山者,同样也须在此下车,以示敬意。从第二停车场至陵园有一条公路,原为土路,每遇干旱,车辆过后,尘土飞扬,而到了雨后初晴,则是泥泞满地。陕西省在整修黄帝陵工程中,1995年将这段土路铺成石板路。总长750米,宽7.5米。登临这条上陵公路,眼观柏林苍翠,耳听八方鸟鸣,不由使人产生祭陵的神圣感和庄重感。另外,又专门新修了一条登陵车道,主要用作护林防火。陵道尽头,便步入陵园区。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区,有一棂星门,门两旁是仿制的汉代石阙。从西门而入,步行数步,左侧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滇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汉元封元年(前110)。《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帝刘彻勒兵十余万号称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归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后人因此称此台为祈仙台。《中部县志》载:汉武仙台,“峙黄陵左侧,高出林表,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祈仙台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土台边缘由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表,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云蒸雾绕,恍如仙境。
越过汉武仙台,登上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南,高3.6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直径为16米。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这里乘龙升天的。升天时,人们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再前原有一古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系陕西巡抚毕沅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立,碑石现已佚失。
❻ 有关黄陵地理位置 的英语作文
=======================ThetombofYellowEmperor=======================ThetombofYellowEmperor(黄帝陵),alsocalledHuangdiling,isthetombofYellowEmperor,.,Huangling,Yan'an,China,.Huangdi,ortheYellowEmperor,is.OneofthelegendaryFiveEmperors,(145BC-90BC).(202BC-220AD)..Amonghismanyaccomplishments,esemedicine.TheHuangdiNeijing(黄帝内经InnerCanonofHuangdi).However,,morethan2,000yearslater.,accordingtohistoricalsources,meanthelivedtotheageof100,.
❼ 关于黄帝
黄帝的来历黄帝为中国开化时代最初之君主,亦被承认为中华民族之共祖,姓公孙,生於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县西北),称轩辕氏,国於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亦称有熊氏,少典氏之子。黄帝生而灵异。《史记》称其“以土德王,故号黄帝。”汉纬中已有不少有关黄帝的内容,按其说法,黄帝是北斗神,他的孕育和诞生整个就是一个神话:有一天,黄帝的母亲附宝去往郊外,一个巨大的闪电在北斗星的周围耀眼地闪烁,使附宝得到感应,于是生了轩辕。轩辕的胸部生来带有“黄帝子”三个字。黄帝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传》记黄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种用以劾鬼的法器“黄神越章”,还有一种专门用来为生人和死者解除灾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都是根据对黄帝神力的信仰而来。
黄帝的武功1.阪泉之战—时,天下共主炎帝神农氏八世,暴虐无道,黄帝率诸侯与战,败神农氏於阪泉(河南涿鹿县东),遂代神农氏为天下共主,版图东至於海,西至甘肃,北至河北,南至大江。2.涿鹿之战—时,诸侯多归黄帝,独苗族蚩尤不服,与黄帝战於涿鹿(今河南涿鹿县),蚩尤能作五里雾,黄帝与其久战不胜。黄帝乃作指南车(车上有神,常指南方)以定方向;西王母派遣九天玄女下凡,把灵符、道法和《阴符经》传给黄帝,遂擒杀蚩尤,天下乃定。
黄帝的文治黄帝既定天下乃与诸臣共订典章文物,遂有如下的各种发明,使社会民生接近今日:
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 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黄帝成仙黄帝年近百岁,弃帝位,从列仙游,(务光子、容成子、广成子、紫府先生、中黄丈人等)采首山之铜,铸鼎於荆山之下,鼎成之日,年已百岁,有龙从天而降,接引黄帝,升天而去,成为天上五帝之一,南朝陶弘景在其《真灵位业图》中,列黄帝於第三神阶之左,称为元圃真人轩辕黄帝。
❽ 陕西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他们说的太专业了反而不易常人理解
先说陕西的地理
陕西古称关中是历代王版朝建权都的地方为什么建在这里,因为关中正好被黄河的那个大几字形环抱在中间由黄河以及北方的黄土高原成为他天然屏障,南部没有黄河的地方又有一条南北分界线秦岭横亘保护关中的南部,关中内部则是八百里秦川水道纵横利于生产不过现在不行啦,但是全封闭起来不好,关中又有四道关口出入东边的潼关东南的武关西边的萧关西南的阳平关,可谓山河环抱,关山四塞。前几年我国修通了有世界级难度的秦岭隧道使陕西的交通更加便捷。
陕西的历史文化
陕西是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基调的周文化的发祥地后来秦汉隋唐又在这里建都在中国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就凭无数的文化遗产这其他地方比不了。
陕西的风土人情
陕西人淳朴而实用他们要做事就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不搞虚假浮夸的一套,也不爱做生意以前甚至认为做生意是种耻辱,吃苦耐劳实用至上。况复秦兵耐苦战,就是说的关中人实实在在的这种性格要打仗就坚决完成任务不会搞退缩逃跑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