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南阳地理环境

南阳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02 01:21:42

Ⅰ 南阳处于地理哪个位置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陕鄂交界处。东界河南省驻马店、信阳市,南接湖北省襄樊市、十堰市、随州市,西连陕西省商州市,北邻河南省三门峡、洛阳、平顶山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2°17′—33°48′,东经110°58′—113°49′。东西长263公里,南北宽168公里。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平原、丘陵、山区各占21%、30.6%和48.4%。南阳市区面积198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1055万人,其中城镇155.1万人。
南阳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三面环山,海拔高度在72.2米至2212.5米之间。地势呈阶梯状,以河流为骨架,构成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相连接的马蹄形盆地,素称南阳盆地。盆地内地势坦荡,土壤肥沃。
南阳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4℃—15.7℃,年降雨量在300—1100毫米之间,无霜期220—24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47小时。古人曾以“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的诗句来赞扬南阳良好的气候条件。
区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5条。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全市水域面积298.4万亩,径流量6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70.3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6.6亿立方米,其藏量、亩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Ⅱ 河南市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山区、丘陵、平原约各占1/3,其总面积2.6509万平方公里。南阳盆地处于汉水上游、淮河源头,北有秦岭、伏牛山,西有大巴山、武当山,东有桐柏山、大别山,三面环山,中间形成近3万平方公里的盆地,是天然的形胜之都。其地质结构十分稳定,一千多年没有发生大的地震。古人曾描述“南阳,光武之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湖、巴蜀,可以取财货;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南阳自古雄踞于中原大地,长江、黄河之间,上承天时之润泽,下秉山川之恩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境内伏牛苍苍,丹水泱泱,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最适应人类生活居住的环境。

山脉:南阳西北部有伏牛山脉,东南部有桐柏山脉。南阳市区内有九座孤山,分别是丰山、隐山、蒲山、独山、羊磨山、紫山、遮山、塔子山。

南阳地处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季风大陆湿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时间55-70天,夏季110-120天,冬季时间110-135 天。年平均气温14.4-15.7℃,七月平均气温26.9-28.0℃,一月平均气温0.5-2.4℃。年降雨量703.6-1173.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年日照时数1897.9-2120.9小时,年无霜期220-245天。

Ⅲ 河南南阳这个城市怎么样。

泉漳是不是南阳人 不时地话也不要诬蔑南阳

历史文化上南阳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经济上可能不是很发达,但是南阳发展潜力很大,而且在飞速发展

历史文化
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城西卧龙岗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前的躬耕地。

南阳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 范蠡及“智圣”诸葛亮,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 南阳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荆紫关镇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然资源
南阳地处北纬32017`-33048`,东经110058-113049,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 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市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两 大水系,长度在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水资源总量70.35亿立方米,水储量、亩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全市林地面积14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3%,拥有植物资源1500多种,森林野生动物50多种。南阳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种植、加工中草药的自然条件优势和传统习惯,盛产中药材2340种,产量达2.5亿公斤,其中地道名优药材30余种,山茱萸产量约占全国的80%,居全国之冠;辛夷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杜仲有2000多万株。 南阳是中国矿产品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各类矿产80余种、452处。其中天然碱、红柱石储量为亚洲之冠,蓝晶石、金红石居全国第一。南阳以玉雕业而闻名海内外,是我国三大玉器加工基地之一,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南阳独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素有“东方翡翠”之称。黄金、石油储量居全省第二,且分布集中,组合良好,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目前已开发利用46种,矿业总产值28.6亿元。

基础设施
南阳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7个县市 个县市区;国道312线、207线、209线和省道豫01线、豫02线分别从全市纵横穿过;许平南、南邓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2957个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信南高速公路有望2006年底前建成通车,宛坪、岭南、驿(驻马店)宛高速南正在加紧建设。南阳将成为铁路、高速公路双“十”字架交叉的交通枢纽。南阳飞机场为河南三大民用飞机场之一。 南阳处在华中电网覆盖之下,境内装机70万千瓦的鸭河口火电厂、装机25万千瓦的蒲山电厂已经建成发电,鸭电二期工程2×60万千瓦、热电厂一期2×21万千瓦项目开工建设。固定电话号码升至8位。

南阳中心城区现有人口70万,建成区面积7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供 水、供电、道路建设及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中心城区的白河游览区拥有万亩水面,形成北方内陆城市少有的水城、绿城景观。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经济社会
农业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约占全省11%、全国1%;棉花占全省20%、全国4%;油料占全省13%、全国2%。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基地。南阳黄牛居全国5大优良品系之首。

工业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现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

医药和轻工食品等主要行业,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3万多家,天冠酒精集团、金冠电气集团、普康制药集团、南阳纺织集团、新野棉纺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全国520家主要企业行列。酒精、石油、胶片、中西药、纺织品、防爆电机、卷烟、水泥、天然碱、汽车配件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燃料乙醇被列为国家“十五”试点推广项目。

科技教育南阳科技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拥有八所高等学校、十四所中等专业学校,劳动力素质较高;南阳是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的科技示范市。南阳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综合实力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50亿元,比去年增长13.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6.8%、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3亿元,增长5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30%.粮食总产466万吨,粮、油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1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2894元,增长16%。

旅游资源
南阳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拥有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和引 人入胜的自然景观。 南阳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处,省级64处,不同专题的博物院馆14处。其中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南阳境内发现的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轰动世界,楚始都丹阳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 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其中,宝天曼和老界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貌独特,植被良好,风景如画;2001年宝天曼被列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以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正在兴建的西峡恐龙蛋生物遗迹博物馆将成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内乡县衙、鹳河漂流跻身4A级景点行列,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国家评审,叶家大庄桐柏英雄纪念馆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距南召县云阳镇北3公里处的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是中原人类的发祥之地。1978年,科学工作者在此采集一颗猿人牙齿化石及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定名为“南召猿人”,为距今约5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古人类遗址,与北京周口店猿人的时代大体相当。南召猿人的化石地点,是国内发现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它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历史空白,扩大了猿人在秦岭地区的分布范围,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对外开放

南阳是全国出口商品综合基地之一,全市出口产品24大类近百个品种,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总量多年来一直居河南省前列。南阳先后与日本国南阳市、以色列国加特市、瑞典乌姆兰省结成友好城市,同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和技术交流关系。南阳海关、商检、口岸机构齐全,并设立了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阳生态工业园区和各类县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能够为海内外朋友来南阳投资兴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当前,南阳正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为此,全市上下把扩大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两节一会”,组织了赴苏、浙、沪、港等地招商引资活动,南阳经济开放度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十五”时期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33家,实际利用外资1.67亿美元,完成外贸出口7.2亿美元.

南阳民歌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民间歌曲有着极其辉煌的成就,它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南阳地区民歌,是南阳地区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并经过千锤百炼,不断推陈出新而形成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
千百年来,它体现着南阳地区人民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同时,也创造了抒发人民喜怒哀乐之情的各种艺术表达方法。不仅对研究我国民族间音乐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对研究社会、民族、地理、历史、语言、文学以及风俗习惯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南阳地区,在民族民间音乐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等方面,在各级有关领导和全体编辑人员共同努力下,成绩卓著。《南阳民间歌曲集成》问世,在民歌采风史上是空前的,它一方面把民歌的社会风情,音乐风格以及歌词的完整性溶为一体。并根据南阳地区民歌体裁和形式发展完善,把南阳地区民歌分为:号子类、山歌、田歌类、灯歌类、小调类、叫卖类。叙事类及其它,共八类,这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另一方面,以内容和题材,又较全面的反映本地区的历史、社会、民族、文化、生产斗争和生活、风俗等各个侧面的人民生活风貌。它不仅是研究本地区社会、文化、历史、民众、文学、美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也是音乐家,作曲家、歌唱家、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珍贵的案头工具书。
南阳,位于豫西南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地位特殊,民间歌曲又有数千年的积蕴,又分布在宽约110公里,长约150公里的十三个县(市),有山歌、号子、田歌、小调、灯歌、儿歌、以及风俗歌、叫卖调等,品种繁多,风格多样,各异,其区划自然呈现出纷杂多变的局面。所以,在探讨分析南阳地区民歌的色彩区划分区、流传以及风格特征等,拙意在开拓以往研究领域,不单把民歌视为孤立的文化,更着眼于同本民族(南阳地区主要是汉族)的历史文化、自然、社会间的多方联系,特别是把它根植于它的土壤,即文化背景,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吸收广泛的地理、文化、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整体研究和综合分析,从而提示出南阳地区民歌的流布、风格特点及其全貌。从中吸取陈述乐思的科学方法,学到表达中国人民思想感情的民族音乐语言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这无疑对宏扬民族音乐文化优秀传统,振兴民族音乐,使中华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一、地理、背景
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自下而上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产生和形成的基础。正由于自然条件、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千差万别,才深刻的影响到传统文化面貌的千姿百态,五彩纷呈,民间歌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别,因受地理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体裁、歌种、风格等方面也呈现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在西北黄土高原这一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民歌----脚夫歌,音调高亢、奔放、激愤、感慨,甚有凄苦之情。但在江南水乡,可以听到稻区普遍流传的各类婉转秀硕的秧田歌曲。南阳亦然。西部山区浙川县的那种歌调激越、高亢而又朴实“淅川锣鼓曲”与东南部桐柏县月河的那种歌调悠扬节奏舒缓而自由的桐柏山歌、秧田歌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因素,对民歌风格特征的影响是多么深刻。这正是要研究南阳地区民歌的流布及全貌,就必须首先研究、分析南阳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的主要原因。
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山脉、河流、地形和气候。山脉对于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常常起着阻碍和分割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自然区域与音乐(民歌)区域相符合,还可以说这一自然障碍,影响着音乐文化(民歌)的界线。南阳西部的秦岭,与北部的伏牛山脉以及东南部的桐柏山和淮河,在“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与“江汉氏族文化中心”之间,划分了一条天然界限。使我国南北在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使陕南民歌,豫西北民歌,豫西南(南阳)民歌,鄂西北部民歌都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特征。河流,对我国文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它自然的把我国文化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南阳虽地处中原,但境内的丹江、白河、唐河三条水系入湖北在襄樊注入汉水,属于长江水系。淮河源头在桐柏山下,东流经信阳入安徽。以上,因山脉走向使南北水系不同,气候不同,植被不同。反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语言以及气质、风格特征也不相同。但还应看到,水,作为一种背景,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却不相同,往往不是天然界限,相反,在民族民间文化流传过程中,它倒成为一种自然交流的渠道。汉水支流丹江号子的风格特点与汉水船工号有着许多共性,就是例证。
南阳的这种复杂多样的地理结构,古来如是,它对南阳这一区域的古代文化、社会经济、风俗、民情等都起着决定性影响,使它们产生了区域性差异。因南阳地处种稻区与种粟区南北之间的一个交插过渡地带。所以,它有南北两类特点共存的特征,在民歌的流布上南北兼有,这就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生产方式,对南阳民歌的形成流布产生的直接影响。因此,研究南阳民歌流布的地理背景,就成为这方面首要课题。

二、历史、文化背景
民间歌曲,是古代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生历史十分久远,关于我国古文化发展的面貌,有学者提出:在新石器晚期,我国已形成了八个氏族文化中心,南阳地区正处在其中“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与“江汉氏族文化中心”这两大“中心”之间的南北结合交叉地带。“仰韶文化”是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距今已有六千余年,这一文化区,是我国最古老而且民歌保存最多的地区之一,《诗经》就是证明,南阳当时就是属于《诗经》地域中的《周南》江汉氏族文化区也包括豫南豫西南(即今南阳地区)广大地区,它的古代文化以“屈家岭文化”为代表,也包括了后来发展为有较高水平的“楚文化区”,它不仅对南阳而且对我国后世文化的惊慌,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通过考古,在南阳淅川一带发现有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其文化明显的包含着“仰韶龙山”、“屈家岭”文化层次的特征,再从湖北随县和淅川下寺一带出土的编钟、铜鼎、戈、矛等大量文物看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两个毗邻地区就有着共同的冶炼技术。文学上的“楚辞”,音乐上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我国南部文化的光辉代表,楚歌就是这一带最流传的歌曲,所以有“楚人善让”的习俗。及南北朝时,在长江中上游的荆、郢、樊、邓(信南阳邓州一带)等地又是当时最浒的、最有名气“西曲”传播地带。“西曲”的出现与淬,对南阳乃至中原民歌也有亲密的血缘关系。
我国近现代汉族民歌的颁格局约在明、清之际即已形成。南阳地区民歌本身也是数千年来逐渐积累、流变、发展的结果。其色彩区划体裁分布、风格特征,应是维系于南北间的过渡性特征。它深受楚 声、楚俗古老的地域传统影响,又与相邻地区长期交流融合,使桐柏与大别山之间的民歌、淅川、西峡与陕南民歌之间、豫西与豫西南民歌之间有着一定的近亲关系,这也说明了南阳地区的风格特征并非单一。而呈多样性特点。特别东汉时期,这里又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大量出土的南阳汉画象石中,繁多的、神采奕奕的音乐、百戏、舞乐图,又充分的反映出南阳音乐文化,特别是舞乐、百戏的绚丽多姿。
千百年来,南阳民歌伴随着民间歌舞,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演变发展着。民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伴侣,婀娜多姿,繁荣昌盛。每逢佳日,于是“齐僮唱分列赵女;坐面歌兮起郑舞”、“春日司牧,迎春于东郊,社民管弦前导,官民皆簪彩花,儿女鲜衣,竞观土牛,老农察形色以占牧,元宵沿户张灯为乐“。不亏”歌舞之乡“之美称。以上均为南阳民歌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远的基础。

三、民歌体裁与分布
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本区的农业种植,同样兼有南北特点,多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东南部桐柏多为稻区。本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人们的心理、性格、气质以及艺术品种等,因受地理地貌直接的强烈影响,各类民歌体裁首先得以发展的是山歌、田歌、劳动号子、其次是灯歌、小调等。
(1)号子:由于南阳所处地位特殊,境内自西向东有丹江、白河、唐河、淮河四条水系,古来,西接秦岭,南连荆襄,上接西北,下扼东南。便决定了它在我国古代交通运输史上所起的作用,成为沟通南北水陆联运的天然桥梁。昔日的赊店、源潭、荆关众多码头上“百艇接墙,千蹄接踵”,异常繁忙。但广大船民却日夜挣扎在死亡线上,终年以船为家,以水为命,有首童谣:“船家胸前三把刀,河霸、土匪、和暗礁,船家面前三条路,挨饿、水淹、坐监牢是对旧社会的控诉,也是广大船民悲惨生活的写照。
号子,这类劳动歌曲,就是广大船工在沉重持续劳动过程中,为减轻疲劳,鼓舞情绪,调剂精神,触景生情,抒发胸怀,唱出了一支支船工的歌,它是劳动人民伟大力量的一种艺术表现,它在劳动中产生,又直接服务于过去生产。
丹江、白河、唐河的船工号子,虽不如川江号子那样系统完整,就丹江号子而言,也有它自己的《水上拖号》、《下水摇橹号》、《湾船抛锚子号》、《穿档号子》、《过街号子》、《扛船号子》等一整套歌调。
船工号子音乐的基本表现方法和典型性格特征是直截了当,明确易懂,表情十分淳朴自然,生动朴实,如淅川《上水拖号》他们虽然不唱正词,只有一些呼号式衬词,衬腔,但在高亢有力的音调中,充满了磅礴气概,音乐性格紧毅、精犷。
号子音乐形成的特征是劳动节奏赋予号子节奏特点的律动性。一般为2/4、4/4的节拍单位。节拍感强,强音突出,效果强烈。但淅川《湾船抛锚号子》、《下摇橹号》中,出现3/4节拍,音乐气息宽长,律较起伏,有明显的顿逗感。音调高亢嘹亮,有些山歌特点。
此外,丹江号子多年采用领、和相结合的唱形式,相互结合,前后互应,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完成艺术使命,其曲式结构上的特点是:结构比较简单,乐段结构的独立性不强,段落感较弱。打夯歌,硪号子则是例外情况。
(2)山歌、田歌:山歌是在山野劳动生活中直接产生的,其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是具有质朴而自由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体裁,它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反映阶级压迫和爱情生活的,有叙事的,还有借山歌传播知识的等。本区山歌多分布在桐柏、西峡、淅川等山区,有代表性的如:桐柏的《石榴开花叶儿稀》、《一轮红日照山河》、西峡、淅川的《山歌带滚》等。前者音调高亢、悠长,大多节奏较自由,未形成规整节拍,感情质朴、畅爽。后者,音调“上扬”婉转、优美、节奏节拍较规整,《山歌滚》更是形式单纯,演唱较自由,即兴性强,生动活泼,别具一格。
田歌:产生在农田劳动之中,它主要是为了激励劳动情绪,舒心解闷,驱散疲劳而唱用的。如:桐柏的《车水歌》、《哈哈调》淅川的《打喽吼》和西峡的田歌《打灯谜》等,都是农民在农事劳动中唱用的。演唱形式,多为一人领众人和,在农忙季节,往往歌声从早唱到晚,此起彼伏,热烈红火。这种领合演唱形式,以及结构上的特点,很象劳动号子。
(3) 灯歌:灯歌,是南阳民间习俗的产物,汉族普遍性习俗主要有正月十五灯节,三月清明节,五月端阳节,八月仲秋节。其中,正月十五灯节是南阳人民一年中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沿户张灯为乐”成为辞旧迎新的佳期,人民盼望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迎来一个好收成,很多民歌是专为它而唱的。
南阳古代已有玩花灯的传统习惯,灯歌流传广泛,遍及十三个县市,尤以南阳县(市)、镇平、淅川为甚。这部分民歌实际是歌、舞、乐三者溶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有《九莲灯》、《云彩舞》、《旱船》、《高跷》、《小车》、《竹马》等,演唱歌曲称《旱船调》或叫《竹马调》等。也是他们的基本曲调。此外还吸收众多的民间小调作为灯歌,如:《十想》、《十足》、《双叠翠》、《开门调》、《赶会》、《卖扁食》等。常当作旱船,竹马的曲牌使用。
在灯歌流传的城镇,许多人都善于自编自唱,即兴高歌,歌词语会通俗朴实,风趣幽默,平仄押韵,善用比兴手法。采用“联想语”“双关语”等手法。编制手段独特,或以时间或以数字,或以方向等为序列,依次引发,如春、夏、秋、冬,正月,二月,三月……,天上、地下,社旗的《十二个月》、内乡的《牛郎观灯》、淅川的《十字歌》、镇平的《十盏灯》、《大对花》等等。在《集成中》比比皆是。这些歌舞曲的曲调活泼,节奏明快,再配以具有民间特色的鼓伴奏,时歌,时舞,情绪热烈欢腾,也更加渲染了节日气氛。
灯歌,在有400首民歌的《集成》中,就有124首,占百分之三十一。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南阳民歌中居有重要位置。
(4)小调:它是南阳民间流传最广、结构形式较规整、短小精悍的小型民歌。它产生在群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具有表现手法多样、曲调曲折、细微等特点,内容、体裁也十分广泛,除反映社会矛盾和爱情生活外,不定期有大量表现家庭生活、传说故事、嬉戏逗趣、风俗人情等体裁。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影响较深,具有突出的宣传、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
小调的音乐形式,在民歌中最为丰富多样,节奏的规整性、灵活性多变为其主要特点。如新野的《卖货郎》、淅川的《十劝郎》等。南阳民歌小调的旋律起伏、多以激进为主,但旋律进行中的四度、五度、七度乃至八度大跳,也屡见不鲜,它体现着南阳民歌旋律中的某些地方特色。如《下杨州》和《石榴烧火》等。
南阳小调的歌词编制手段,与山歌、田歌大致相同,也多采用数字序列,如四季、五五更,十二月等,衬词、衬腔的运用,特点独特,衬词,语汇不象号子那样多呼号式的“嗨哟”、“呀哩嗨”之类的长音,而是北朝鲜衬词旋律化或衬成为长腔,,如南阳县《绣荷包》中“依呀儿哟哇哟”,西峡《喜事多》中的“哎嗨哎嗨哟”以及淅川《观花》中的“哎哎嗨哟哎哎嗨哟哎哎嗨!哟噢!”等。这些旋律多变的衬腔 普遍应用,使民歌小调的表现功能,更大于号子和山歌,不仅能起补充、陪衬作用,而且又能深化内容,丰富形象,有时,更可起反衬和对比作用。
小调,在南阳诸多体裁的民歌中,数量最大,内容最多,流行最广。在《集成》400首民歌中,有小调178首,占百分之四十五。
四、民歌中的调式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所用的调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以五声音阶或以五声为骨干构成的五声性旋律的调式,在民间音乐中是普遍存在和应用的,南阳地区民歌的调式应用亦然。
近来,通过对《集成》中400首民歌的统计结果发现,本地区民歌中官、商、角、征(读止)羽,五种调式具多,各种调式的歌曲详细数目如下:
官调式歌曲:125首,约占总数的31%
商调式歌曲:16首,约占总数的4%
角调式歌曲:6首,约占总数的1。5%
征调式歌曲:245首,约占总数的41%
羽调式歌曲:9首,约占总数的2%
其它:1首
以上统计表明,在五种调式中,其中征调式占首位。官调式次之。这两种调式,是南阳民歌中最基本的调式。多流布在本地区的中心地带。其它三种调式,数量少,多流布在与湖北、陕西毗邻的边缘地带。如商调式多分布在新野,唐河和淅川。

Ⅳ 南阳的地理位置怎么样

http://ke..com/view/3000.htm?fromId=15085

南阳有“南都帝乡”、“五圣故里”、“卧龙之地”、“千年玉都”、“中回华药都”之答称,是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南都”、“帝乡”之称。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国楚文化与汉文化最集中的旅游区之一。

Ⅳ 关于“南阳”的地理环境怎样

我老家南阳可是个好地方,首先东北西三面依次环绕桐柏山,伏牛山,秦岭,南面是丹江口水库,地形为盆地,加之南阳处在南北方过渡带上,南北特色兼而有之,动植物繁多,俗称聚宝盆!

Ⅵ 南阳概况

历史文化

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城西卧龙岗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前的躬耕地。

南阳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 范蠡及“智圣”诸葛亮,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 南阳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荆紫关镇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济社会
农业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约占全省11%、全国1%;棉花占全省20%、全国4%;油料占全省13%、全国2%。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基地。南阳黄牛居全国5大优良品系之首。

工业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现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

医药和轻工食品等主要行业,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3万多家,天冠酒精集团、金冠电气集团、普康制药集团、南阳纺织集团、新野棉纺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全国520家主要企业行列。酒精、石油、胶片、中西药、纺织品、防爆电机、卷烟、水泥、天然碱、汽车配件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燃料乙醇被列为国家“十五”试点推广项目。

科技教育南阳科技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拥有八所高等学校、十四所中等专业学校,劳动力素质较高;南阳是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的科技示范市。南阳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综合实力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50亿元,比去年增长13.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6.8%、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3亿元,增长5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30%.粮食总产466万吨,粮、油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1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2894元,增长16%。

Ⅶ 南阳的地理位置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版,因权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山区、丘陵、平原约各占1/3,其总面积2.6509万平方公里。

南阳地理坐标为东经 110°58ˋ-113°49ˋ,北纬32°17ˋ-33°48ˋ之间。

(7)南阳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南水北调,源起南阳淅川。南阳淅川是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区之一。

南阳市现辖:2区、10县、1市,分别为:宛城区、卧龙区,邓州市、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方城县、西峡县、社旗县。

南阳市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大分布小聚居的局面,是典型的杂散居地区。至2012年底,除汉族外,全市共有回族、蒙古族、满族等43个少数民族,其总人口26.4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1/5强,在全省17个地市中占首位。

Ⅷ 南阳村的地理环境

古称南阳,后由谐音称南洋。南洋村位于长坑乡东北部,距乡政府10多公里,东与湖上乡雪山、北与剑斗镇月星接壤,西、南与衡阳相邻,地处偏僻山区,海拔954米。

Ⅸ 南阳市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东临河南省驻马店市和信阳市,南接湖北省的襄樊市和郧阳地区,西与陕西省商洛地区相连,北与河南省三门峡、洛阳和平顶山三市毗邻。全市总面积2.65×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6%。2004年人口106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1%。该区为郑州、武汉和西安三大省会城市组成的三角形中心位置,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东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南阳市处于第二级地貌向第三级地貌台阶过渡的部位,地表形成具有东西地貌过渡的特点,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类型多样。工作区东、西、北三面环山,海拔高度在72.2~2212.5m之间。中南部平坦开阔,地势呈阶梯状逐渐向中部和南部倾斜,地面比降二千分之一至四千分之一,以河流为骨架构成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相连接的马蹄形盆地,即“南阳盆地”。盆地东北角的方城缺口与华北平原相通,构成历史上著名的“南(阳)襄(阳)隘道”。北部和西北部是伏牛山,其花岗岩地貌比较发育,东部及东南部为桐柏山。中山、低山沿NWW-SEE方向展布,构成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及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同时也是南阳盆地的天然屏障。境内山区面积9709km2,丘陵面积7980km2,平原面积8911km2,分别占到区域总面积的36.5%、30%和33.5%(表2.1)。

表2.1 南阳市各县(市)地形特征结构

工作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型大陆半湿润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春季温暖,秋季凉爽,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干湿适中。年平均气温在14.4~15.7℃之间,年均降雨量800~1000mm,而且多集中在夏季,雨热同季。年平均日照时数2121h。年无霜期在225~240d之间。

区域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河流径流资源丰富,全市年均径流量达68.03×108m3。河流具有明显的季风区河流特征,汛期短而集中,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地下水资源丰富,浅层地下水总量达22×108m3,其中可采量为7.75×108m3

土壤以黄棕壤土为主,砂姜黑土次之,适宜于农林牧各业发展。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红薯等,其中小麦的产量和商品量均居全省首位。经济作物有棉花、芝麻、烟叶、花生等。林果资源有松、杉、泡桐等用材林30多种,猕猴桃、板栗、大枣、生漆等经济林20多种,中药材有山茱萸、辛荑、桔梗、丹参、杜仲、半夏、全蝎、血琥珀等八大名产。“南阳黄牛”体型高大,肌肉发达,皮质优良,为全国五大优良黄牛品种之一;南阳柞蚕丝产量居全省首位,柞绸驰名中外。

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复杂性特征。生物资源丰富,全市有植物2000多种、动物3000多种,其中40多种植物、50多种动物被列为国家和省级保护对象。

南阳市是河南省矿种最多和储量比较丰富的地区,已探明各种矿产品84种,天然碱、蓝石棉、高铝矿物、玉石、银、铜等储量位居全国之冠,石油、黄金、水泥灰岩、锌、铅等矿产均较丰富,但是多为中小型矿和矿化点,开采较盛的大理岩矿、钒矿为露天民采,给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留下了隐患。

旅游观光资源丰富。南阳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丰富,山川秀美。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以上57处,还有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南阳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突破1000万,位居全省第一,人口为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

2.1.2 社会经济概况

南阳市辖邓州一市,卧龙、宛城两区,南召、方城、西峡、镇平、内乡、淅川、社旗、唐河、新野、桐柏等10县、225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4653个村民委员会、201个居委会,是河南省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的省辖市。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2.46亿元,比上年增长23.24%,是1996年以来最高增速;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4.25亿元,增长36.8%。工业经济速度效益明显提高,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0.72亿元,增长24%,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137.2%,提高了16.2个百分点,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32亿元,增长27.4%,一般预算支出60.70亿元,增长18.80%。

南阳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纺织、化工、食品、医药、建材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优势产业。南阳市的外向型经济也已初具规模,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由以资源型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以加工型成品出口为主转变。近年来,南阳经济一直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南阳的主要经济指标和工农业产品无论是总量还是占全省的比重,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