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的地理环境
『壹』 四川的地理环境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专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属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区五大部分。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望采纳
『贰』 四川整个北川地区的介绍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3° 44′~104° 42′,北纬31°14′~32°14′。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面积2867.83平方公里(国土详细面积2869.18平方公里)。距绵阳市中区42公里,距省会成都160公里。县人民政府暂时驻安县安昌镇 ,辖4个镇(曲山、擂鼓、通口、永安)、16个乡(桂溪、香泉、贯岭、禹里、坝底、小坝、片口、白什、开坪、都坝、马槽、墩上、青片、漩坪、白坭、陈家坝)、1个民族乡(桃龙藏族)。 全县278个村,1381个村民小组,17个居民委员会和49个居民小组。
人口 全县共有44343户、161107人,其中男84333人,女76774人;非农业人口18500人,占总人口的 11.5%。羌、藏、回、苗、壮、土家、满、黎、维吾尔、基诺、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共有人口81370人,占总人口的50.5%,其中羌族人口7724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4.9%
拼音: Beichuan Qiangzu Zixian, 区号:0816,邮编: 622750
512地震后的北川县城自然地理
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山脉大致的白什、外白为界,其西属岷山山脉,其东属龙门山脉,最高点插旗山海拔4769米,最低点香水渡海拔540米,相对高差4229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递降46米。密布的溪流分别汇集于湔江、苏宝河、平通河、顺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奔流出境。
插旗山,又名“桐子梁”,原属“李子沟”村,农业学大寨时期,从此划归独立村,由当时的“二道公社”管辖。插旗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名的由来还有一段 佳话.据说当年张飞曾经率部由此到巴中,遭到惨败 (在插旗山,由一个名叫“关山岭”的地方),后来为了纪念在此遇难的弟兄,曾经多次来到此地,在离开之后,特命人在此树立一面彩旗,以慰弟兄在天之灵,故而得名“插旗山”。1933年,徐向前率领的红军在此与国民党军队发生了数十次激战(战场主要是现在的插旗山和东求寺),最后才得立足。 此段历史早已记入仪陇史册。他是插旗山人民的骄傲,也是朱总故里另一片风景·
水力资源
县境年均降水量28.76亿立方米,年均地表径流量23.2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5.6亿立方米,容水径流量18.08亿立方米,减去重复水流量,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5.96亿立方米。有 一江(湔江)五河(白草河、青片河、都坝河、苏宝河、平通河)四大沟(小寨子沟、太白沟、后园沟、白坭沟)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9万千瓦,可开发量34.86万千瓦;已开发4.12万千瓦,仅占可开发量的12% 。河流落差大,但丰、枯季节明显,调节性能能差。
矿产资源
县境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可开采价值的主要有:黄金(包括砂金和岩金)储量11.82吨,赤铁矿C级储量283万吨、D级储量339万吨;重晶厂37万吨、石灰石10亿吨、白云岩1亿吨、板岩1亿立方米、机砖页岩255万吨、硅石数千万吨,煤 C级储量81.7万吨、D级储量83.3万吨、地质储量113.3万吨。
土地资源
全县4303776.4亩(国土详查数)土地中,农耕地占7.7%,园地占1.3%,林地占80.0%,牧草地占1.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1.1%,交通用地占0.6%,水域占2.5%,未利用土地占5.1%,农耕地中26度以下占31.7%;25度以上耕地占68.3%。土壤质地以砾石土为主,次为壤土、粘土,粗骨性很强;酸碱度适中,有机质会含量较高,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生物资源
县境有森林面积134660.22公顷,森林覆盖率46.93% ,活立木蓄积量2124.4万立方米。 粮食作物 有9科4属34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其中已知的树木有83科176属327种。牧草61科174属243种,药用植物549种。已知的野生脊椎动物5纲29目90科355种;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羊等一级珍稀保护动物10种,马熊、黑熊、黄喉貂 等二级珍稀保护动物36种。家养动物有猪、牛、羊、鸡等73种;有农作物害虫7目23科52种,农作物害虫天敌(昆虫)8目22科57种。
植被呈带状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黄壤和常绿阔叶林,黄棕壤和常绿落叶混交林、暗棕壤和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 。
旅游资源
县境内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 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以全球同纬度地区生态环境保存最完整的小寨子沟、千佛山、片口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旅游开发区,兼有九寨之秀、青城之幽;以禹里为中心,方圆数公里的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以猿王洞险山自然风景区为代表的川西北最大溶洞群,集奇、险、秀于一身。此外,还有明代所建的古城堡遗址永平堡,浓郁羌族文化旅游资源。
[编辑本段]城镇建设
北川投资环境良好 。改革开放以来,北川人民团结,负重自强,经济不断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省道成青公路纵贯南北,城阿公路横穿东西,基本形成了县、乡公路与省道相互联接的公路网络,县内通车里程达670公里,即将建设的兰(州)渝(重庆)铁路将经过县境。县内电力充足,供电保证系数高。天然气已在县城得到普及。通讯事业快速发展,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传呼网络已覆盖全县城乡,把北川同全国及世界及各地紧密相连。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达100%。县城建设步伐加快,综合功能日益增强,县城“亮、净、美、绿”的标准基本实现,曲山擂鼓一体化建设正在加紧实施,小集镇建设正蓬勃兴起。
[编辑本段]农业情况
县境山地占面积的98.8%,仅县境东南一隅属丘陵,占面积的1.2%。有农耕地30余万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占68%;县委、县政府已制定5年内退耕还林(草)21.8万亩的规划,现已完成退耕还林(草)4万余亩,并被列为全国12个退耕还林科技支撑示范县之一,确定为国家林业局局长王志宝的联系点。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油菜为主,粮食常年总产量为6万吨左右。牧业以生猪、山羊、牛为主,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以上。林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80%,其中7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的茶、药、桑、果等多经济基地已达20万余亩,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全面实施,北川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并将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出积极的贡献。
[编辑本段]经济状况
北川县城经济不断壮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县情,以市场为导向,以天保工程、退 耕还林为契机,念好“山”字经,引导农民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化进程,竹木、茶叶、蚕桑、中药材、白山羊、绿色食品六个产业化基地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1999年北川县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退耕还林科技支撑示范县。与此同时,北川县狠抓企业改革,着力培育四大支柱工业,形成了以水电矿产、竹木加工、绿色食品和中药材生产加工等体系。拥有夏禹电力、佛泉茶业、大宇纸业、第一木综厂、华星硅业、建诚木业、新峰水泥、禹峰水泥等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了以“佛泉牌”、“羌山牌”、“金邻牌”、“狮山牌”和“禹山牌”等为代表的知名品牌,而且已形成了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系列产品。全县还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制定了“以猿王洞溶洞群为门户,以大禹为品牌,以千佛山、小寨子沟、禹穴沟的开发为重点,以羌寨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发展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的力度,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00年全县GDP实现了5.05亿元,比7年增长22%,实现财政收入3318万元,比97年增长27.6%,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1792元,比97年增加672元,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4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2.7%.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45.7:26.5:27。实现工业总产值2.7亿元,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3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2亿元.全县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7645万元、营业收入25439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318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1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6亿元,各类保险收入520万元,保险赔款215万元.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7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0027万元。在绵阳市9个县(市、区)经济综合评价中,由97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第二位。
[编辑本段]社会事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创建省级“双拥先进县”通过省、市验收,“三优一 学”竞赛获绵阳市一等奖,并被命名为市级了生县城。目前,全县正以崭新的姿态为达到市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国家环保城市而努力奋斗。全县有各类中等学校14所,小学178所,幼儿园54所,学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5%,初中适龄入学率达到91.5%。县内有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有电视台一座,广播电台一座。医疗卫生已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全县有定点医疗机构41个。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置北川县,唐太宗贞观八年年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并北川县入石泉县。
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且彼县设置在先,乃复名北川县。1935年5月12日,北川县苏维埃政府成立.1950年1月15日北川县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7月,北川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由现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原治城)搬至曲山镇.治城由此结束千余年北川县老县城经历.
2003年7月6日批准,国务院(国函[2003]75号)批准撤消北川县,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
2008年5月25日,因5 12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要求撤销北川羌族自治县,另选址建设新北川县。
[编辑本段]风土人情
北川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
据动物学家研究,早在1万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草原上。由于羊性情温顺,易于驯服,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种实用价值,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具有灵魂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选出了与自己生存最密切、最亲近、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羊,将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经常对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由此产生出羊崇拜。
北川羌族先民在对羊崇拜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开始显示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性,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种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发展起来,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
北川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在一些羌人活动地区,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视羊为祖先。现在的羌族地区,仍然存在许多视羊为血缘关系形式的崇拜。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欢养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织线,祭祀活动中常用羊作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礼时,羌族巫师用白羊毛线拴在被祝福者的颈项上,以求羊神保佑。羌族巫师所戴的帽子有两个角,是用羊皮制成的,巫师所持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等制成。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后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道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赋予了高于巫师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羌人死后,要杀一头羊为死者引路,俗称为引路羊子。羌人认为,死者的病都可以在羊身上反映出来,杀死羊子后要寻找死者病根,并认为羊为人的一半,他们将羊血洒在死者手掌上,意为人骑羊归西。在一些羌族地区,还有用羊骨和羊毛线作占卜的习惯,以预测吉凶。
羊图腾崇拜是羌族先民较普遍的一种崇拜形式,至今仍然在羌族聚居地存在有许多遗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受灾情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北川县紧邻汶川,全县房屋严重倒塌。
据5月20日下午5:30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第八场新闻发布会披露,截至20日16:00时,四川地震已造成北川县死亡8605人、受伤9693人。四川震区共发生余震6526次,四川地震灾害造成死亡39577人,受伤236359人。已从废墟中救出60026人,临时安置4847756人。
[编辑本段]北川新城
二○○八年六月十一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确定由山东省对口支援北川县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5·12”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各路救援力量全力在北川县城开展抢险救援,但目前基本已无发现生命气息的存在,搜救工作已基本结束,县城一片废墟不再适宜无关人员进出;二是目前余震不断,北川县城随时可能再次发生滑坡、泥石流、滚石等险情,人员频繁进出可能发生新的伤亡事件。三是经专家初步鉴定,北川县城基本不具备恢复重建的条件,提出了在县城旧址建立“北川地震博物馆”的思路,为确保地震灾后的县城原貌不被破坏,亦需要对县城采取必要的管制措施。
因此,北川县城将迁新址,北川县城新址选定与其邻近的安县安昌镇东南2公里的板凳桥。此镇距北川旧县城20公里左右。
规划图上,未来的北川县城坐落在安昌河畔,依山傍水,一个非常漂亮的城市。新县城重建分三步走:第一步,2008年—2010年,完成人口安置,启动基础功能和工业园区建设;第二步,2010年-2015年,集聚人口,进一步完善功能和彰显特色;第三步2015年,提升城市地位和形象建设,拓展功能辐射周边。
2010年前的建设区域是3平方公里,与第4块展板图示相对应的就是行政办公区(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医院),学校文教区(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北川中学),还包括两个居住生活区、公共服务区和休闲游区。
用蓝色圈注的3平方公里是2015年前建设区域,包括两个商业服务区,体育公园区,居住生活区和山东工业园区。一条观景水系路线从绵阳方向公路进入,穿过县城至休闲游憇区(山丘)。河对岸的远景规划区与新县城形成一个整体,地处平坝。
按照公示展板的进程表,已经形成初步方案,并将在本月下旬形成最终方案并上报评审。在近期重点项目投资上,列出了安置住房、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社会福利设施、政权设施、基础设施共投资193.2亿元的项目,其中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投资132亿元,民工公寓18亿元,北川中学2.58亿元。
安昌东选址,城镇、农村居民点规划总用地约12.22平方公里(加上周边环境用地),用地12.22公顷,建筑面积266.52万平方米,人口40371人,可发展用地11平方公里。
选址后的新县城地处成青、绵茂公路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推进北川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山区人口疏解,地处成德绵西翼协调发展轴,绵阳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叁』 祖国的北川地理位置
北抄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袭西北部。地理座标:北纬31° 35'~31° 38 '02'',东经104° 26'15''~104° 29'10''。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州区,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幅员面积 3084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永昌镇,距绵阳28公里,距省会成都130公里。
『肆』 北川县的简介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3° 44′~104° 42′,北纬31°14′~32°14′。东版接江油市,南邻安县,权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面积2867.83平方公里(国土详细面积2869.18平方公里)。距绵阳市中区42公里,距省会成都160公里。县人民政府最新选址为永昌镇 ,辖6个镇(曲山、擂鼓、通口、永安,安昌,永昌)、16个乡(青片、马槽、白什、坝底、墩上、片口、小坝、开坪、禹里、漩坪、白坭、陈家坝、桂溪、都坝、贯岭、香泉)、1个民族乡(桃龙藏族)。 全县304个村,1381个村民小组,17个居民委员会和49个居民小组。
『伍』 北川腊肉有什么地理优势
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号称“神秘天地线”的北纬内31度附近,保存容了全球同纬度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大自然的特殊恩赐,更是北川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这里的环境,天然无污染,为传统腊肉制作提供了天时地利。这里的猪,主要食物为山里的玉米粮食,这样的猪肉肉质紧致细腻,口感好,做出的腊肉更是有种山野的味道。
『陆』 绵阳的地理环境
绵阳的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东邻广元市青川县、剑阁县和南充市南部县、西充县;南接遂宁市射洪县、大英县;西邻德阳市罗江区、中江县、绵竹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九寨沟县、松潘县、茂县和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接壤。
2、地质构造
绵阳市境内地层发育较齐全,岩石建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多期多次构造继承、干扰、迭加,构造形态极复杂;晚期岩浆活动及区域变质作用微弱;沉积成矿作用强,内生矿化弱。
3、地形地貌
绵阳市地貌受区域地质格局的控制而分属于四川三个不同的地貌单元:安县雎水镇到江油马角坝镇一线以北属龙门山山地区;东南部盐亭县、梓潼县属盆北低山区;西南三台县、涪城区、游仙区等属盆中丘陵区。
4、气候特征
绵阳市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区。2016年,平均气温17.9C,空气优良天数279天,年平均降水量823.3毫米。
(6)北川的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绵阳市的主要自然资源:
1、水资源
2014年,绵阳市年降水量为198.45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为118.93亿立方米,常年水资源总量为118.82亿立方米,人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196立方米。全市主要江河478千米河长水质为:全年期Ⅱ类水域435千米,占评价河长91%,Ⅳ类水域43千米,占评价河长9%。
2、土地资源
2014年,绵阳市农用地为1797661.4公顷,其中耕地401625.83公顷、园地52261.51公顷、林地1135319.61公顷、牧草地47010公顷,其他农用地161444.41公顷。
3、植物资源
2014年,根据调查统计,绵阳市已知的低等植物有菌类植物亚门和地衣植物亚门的真菌纲、子囊菌纲中的13目、60科、149属、497种,高等植物有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4门中的9纲、66目、260科、1366属、3972种。按照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4、动物资源
2014年,根据调查统计,绵阳市境内野生动物资源已知脊椎动物5纲32目109科791种,无脊椎动物2门6纲33目241科125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绵阳
『柒』 北川是在哪里什么地方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3° 44′~104° 42′,北纬31°14′~32°14′。东接江回油市,南邻安县,答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面积2867.83平方公里(国土详细面积2869.18平方公里)。距绵阳市中区42公里,距省会成都160公里。县人民政府最新选址为永昌镇,辖6个镇(曲山、擂鼓、通口、永安,安昌,永昌)、16个乡(青片、马槽、白什、坝底、墩上、片口、小坝、开坪、禹里、漩坪、白坭、陈家坝、桂溪、都坝、贯岭、香泉)、1个民族乡(桃龙藏族)。全县304个村,1381个村民小组,17个居民委员会和49个居民小组。
『捌』 北川县城地形介绍
北川县治旧址在上游三江汇合口的治城,1952年迁于现址曲山镇。曲山位于通口河下内泄的一个急转容弯处,三面环山,北坡尤为陡峭,东北及正南面均为狭窄幽深的峡谷,仅西面的上游来水方向地势稍为平坦一些。
位于北川县西南面的佛泉山(也称伏泉山),顶点海拔2038米,为县城周围群山的最高点,发源于此山的两条小河自南向北,一注于漩坪乡(镇)下游不远处,一注于唐家山。此外唐家山附近还有来自于北面大山里的一条小河。
位于县城上游不远处的唐家山,山势在其南北方向上均有一个地势上的凹进,状如葫芦,一旦出现山体塌方,洪水很容易在这里形成淤积。
由上述对北川周围地形的粗略分析上看,北川县现治位置(曲山镇),其地形其实不如原来的治城。不过经过这次大地震后,治城的位置对一个县府来说也差强人意,好不了多少,迁址之举势在必然。当然,若是不考虑人口是否拥挤等因素,县城新址除迁往南面的安县以外,迁往本县东南地势较平坦的通口镇一带也是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