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研
㈠ 地理科学研究生到底有没有出路 知乎
三大主流方向: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其他相关方向:专区域经属济、城市规划、气象、地质、水文、土地资源管理 当教师好就业些,考研就考人文地理专业,或者自然地理专业都可以,学校可以是各类师范院校,也可以是中科院的研究所。
建议你往GIS或区域规划(人文、经济地理)上面靠一下,学习理论之外多掌握点技术活,没人看你理论有多深,关键是动手能力。
多发散思维,把地理学与某一行当相结合,这才是出路
㈡ 2016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科研岗位怎么样
一、研究所简介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集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国立综合性科研事业单位。研究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致力于在区域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领域,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并培养优秀的创新团队与人才
二、招聘条件 招聘条件由两部分组成:(一)招聘基本条件,(二)岗位要求。应聘人员须同时满足这两部分条件方可申请。
(一)招聘基本条件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科学研究,身心健康、勤勉敬业、求真务实、学风正派,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学风,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2、根据国家事业单位直系亲属回避制度,不受理我所正式职工的配偶及亲属的应聘申请。
(二)岗位要求 各实验室(中心、站)的具体岗位要求详见附件“2016年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春季科研岗位招聘需求表”。
三、待遇 一经录用,将按照中国科学院统一要求,实行合同聘任、契约管理,享受研究所正式职工的相应待遇。
四、应聘及联系方式 应聘者应填写附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岗位应聘申请表》,请将应聘表电子版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该表电子版文件命名格式为:“实验室(中心、站)名称-研究方向名称-应聘人姓名”。
请将《岗位应聘申请表》(本人签名)、发表文章复印件(在论文首页右上角标明文章类型:SCI、SSCI、CSCD等)、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表》复印件)以及获奖证书复印件等纸质材料各一份,交至或通过邮局EMS邮寄至所人事处。 报名受理部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事处(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邮编:100101)
㈢ 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是什么它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地理复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的学科体系。它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巨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圈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世界各国的地理学家各有看法,但比较一致的是“人地关系”。
科学内涵是: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
㈣ 《自然地理》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赚钱吗
自然地复理是研究自然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㈤ 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有哪些
1当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 一、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全球变化及其内区域响应研究 全球变化容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为迎接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超级科学计划。
第四纪研究,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远古时期的气候变化,以期能对现代气候变化做出指导性决策打下基矗另外现在环境保护非常热,所以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结合也是比较前沿的。
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截至2014年底,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研项目/课题1160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5项、承担课题30项,主持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大项目1项、课题9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课题18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7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课题7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重点项目18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面上项目20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4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2项、课题10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创新集群及重要方向项目15项,中国科学院STS项目14项,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2项;承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星及应用产业专项项目2项,科学技术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4项、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外交流国际合作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承担经费在100万以上国家部委委托项目14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48项。
2014年,地理资源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11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国家平台构建、关键技术与应用服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单位的成果“南海及周边地区遥感综合监测与决策支持分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毛乌素沙地砒砂岩固沙造田技术研究应用及其生态改善作用”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重金属污染农田污染物阻隔技术集成及应用”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14年,地理资源所共发表论文1805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750篇,中国国内刊物913篇,EI、ISTP及其他国外刊物论文142篇。出版学术著作(地图集)50部,获得受理和授权专利24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0项,完成区域(全国)发展规划31项。19份咨询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或被中办、国办刊物采用。 地理类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是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以地球系统信息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地球信息机理、地球信息认知方法、地球信息时空图谱、“数字地球”战略以及全球变化等科学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创新型工程应用论文以及相关评论与简讯;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CSTP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总排序和学科排序逐年上升。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中,《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已跻身于先进期刊之列,2010-2013年连续3年影响因子排名测绘科学技术学科领域第二名。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及对地理学应用和发展有指导性的研究报告、专题综述与热点报道等。2008年影响因子达到2.246。 资源类 《自然资源学报》是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报道自然资源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评价、自然资源研究中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区域自然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成果,综述和简要报道中国国内外自然资源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自然资源学报》连续7次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和2011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2年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评为2012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06—2011、2013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项目资助。
《资源科学》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相关的学术评论,介绍学科的前沿动态,为建立和发展资源科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管理服务。
㈦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科研成果
序号 教材(教学用书)名称 作者(排名) 出版日期 出 版 单 位
1 自然地理学 刘南威( 1 ) 2000 科学出版社
2 综合自然地理 刘南威( 1 ) 2001 科学出版社
3 导游学教程 徐颂军( 2 ) 2001 中山大学出版社
4 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 杨士弘( 1 ) 2002 科学出版社
5 《地理图像系统与信息》 罗寿枚( 2 ) 2003 北京三联书店
6 《专题制图原理及其计算机应用》 罗寿枚( 2 ) 2001 湖南地图出版社
科研成果(我院教师发表的被 SCI 和 EI 刊物收录的论文目录)
序号 论 文 名 称 作者(排名) 发表日期 发表刊物、会议名称
1 The age of the “old red sand” on the coasts of south Fujian and west Guangdong , China Wu Zheng(1)
(吴正等) 200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5( 13 )
2 Palaeo-Monsoon activities of Mu Us Desert, China since 150ka Li Baosheng(1)
(李保生) 2000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62
3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Sediments in the Yutian-Hotan Oasis, South Xinjiang, China Li Baosheng(1)
(李保生) 2002 Acta Geologica Sinica, 76 ( 2 )
4 Quaternary glaciation in Bailang River Valley, Qilian Shan Zhou Shangzhe(1)
(周尚哲等) 2002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ol. 97/ 98.
5 Geomorphology of the Urumqi River Valley and the uplif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Quaternary Zhou Shangzhe(1)
(周尚哲等) 2002 Science in China (D), 2002 ,45(11)
6 Geomprphologic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 Shaluli Mountain region ring the Quaternary Zhou Shangzhe(1)
(周尚哲等) 2004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50 ( 1 )
7 A bayhead chenier at Chengwan, South China Wang Wei(1)
(王为等) 2004 Jof Coastal Research
(Special Issue)(43)
8 Possible solar forcing of decades- to century-scale climate change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arim Basin Zhong Wei(1)
(钟巍等) 2004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9 (11)
9 An approach to the fluctuation mechanism of Ecotone Sun Wu(1)
(孙武等) 2002 J.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14 (1)( EI)
10 Effects of multiple soil conditioners on a mine site acid sulfate soil for veriver growth Xu Songjun(2)
徐颂军 2004 Pedosphere , 14 ( 3 ) 序号 著 作 名 称 作者(排名) 出版日期 出 版 单 位
1 风沙地貌与风沙工程学 吴正(1) 2003 科学出版社
2 风沙地貌研究论文选集 吴正(1) 2004 海洋出版社
3 网络化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技术、方法与应用 迟国彬(2) 2003 科学出版社
4 珠江口地区风暴潮沉积研究 王为(3) 2002 广东科技出版社
5 中国沙漠形成演化气候变化与沙漠化研究 李保生(参著) 2002 海洋出版社
6 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 李保生(参著) 2003 河北人民出版社
7 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徐颂军等(2) 2004 中国林业出版社
8 城市生态环境学 杨士弘(1) 2002 科学出版社
9 中国的北回归线 刘南威(1) 2001 科学出版社
10 港澳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测评报告 陈忠暖(1) 200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 中国日本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比研究 丘世钧(章主笔) 2002 广东科技出版社
12 中国区域地理 韩渊丰(1) 2000 广东高教出版社
13 专题制图原理及其计算机应用 罗寿枚 (1) 2001 湖南地图出版社
14 地理图像系统与信息 罗寿枚( 2 ) 2003 北京三联书店
15 Photoshop7.0 技巧与实例 胡伟平 ( 3 ) 2003 冶金工业出版社
16 识花认草 徐颂军( 1 ) 2002 广东人民出版社
17 21世纪科技前沿知识100 例 徐颂军参编 2001 广东高教出版社
18 《地理景观》(城市景观部分) 肖玲( 4 ) 2000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五卷) 张加恭(参编) 2002 商务印书馆
㈧ 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有哪些
1当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 一、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为迎接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超级科学计划。研究学科涵盖大气、海洋、地理、地质、地球物理、环境、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研究人员涉及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科学家以及政府和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研究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和理论的集成,并将地球系统科学作为其研究的新方法。全球变化研究目前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 SITAS)等4个正在执行的研究计划组成,每个计划包含有一系列核心计划和交叉计划。为保障各项计划的顺利进行,相应地设计了一系列数据观测与采集系统作为技术支撑,主要有:地球观测系统(E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环境调查系统(GOES)等。
全球变化研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正是地理学研究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
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认识这种分异和组织的规律,对于合理布局经济活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停留在经验性、描述性范围的空间格局研究,所能达到的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提供为认识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所必须的资料。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地理学界发展了地表热量与水分平衡、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以及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等三个过程研究的方向,国内外地理学界也发展了用社会科学理论解释空间格局的人文地理方向。在这些方向上,自然地理学研究注重野外定点观测和室内的实验研究,人文地理注重地理空间人流和物流的调查分析。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地理学者认识到,要推动地理学的发展,必须在格局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方面加强研究,地理学家必须强调格局和过程及其间的关系。发生在各种类型和各种尺度的区域中的过程必然产生一定的格局,而格局的变化又会影响到自然、生态、社会发展的进程。这就产生了不同尺度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陆地表层系统包括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在时空上的结构、演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最复杂、最重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对它的研究是地理科学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人们日益关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陆地表层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从本质上看,陆地表层的环境变化是特定地域上地表过程的方式和强度在人为或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改变的结果。陆地过程的研究将朝微观深化和宏观综合两个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综合研究。其主要意义在于:能有效地研究开放系统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促进地理学向理论方面深入;界面过程研究实际上是系统间接口的研究,将促进发展地理学的综合方法,导致跨学科、跨部门的相互渗透和相邻学科成就的引进。
陆地表层系统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显著特点,对全球问题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地域分异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将陆地表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过程、结构和演化,比较其间的异同,是陆地表层格局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中,也要关注海陆相互作用,特别是海洋对陆地过程的影响和作用。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看,也需要一个比较好的、便于应用的、兼顾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区域框架,并根据客观实际变化及时更新。我国幅员广袤,东临太平洋,西靠欧亚腹地,南北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山地高原众多,季风发达,既有湿润的森林又有极端干旱的荒漠,形成三大自然区并列的独特格局。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不同区域、类型和自然过程的比较研究提供了舞台。对地表过程和格局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将促进全球环境变化区域响应的研究,成为发展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
作者:159.226.115.* 2006-10-28 22:37 回复此发言 2当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
3.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地球人类家园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上述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经济高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加大。长期以来掠夺式的开发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因此,应综合研究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格局、过程和动态,从整体出发,研究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组合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其调控机制和对策。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要划分不同的生态类型,对其成因机制、动态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宏观整治战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4.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纲领《21世纪议程》。随着《21世纪议程》在全球范围内的贯彻实施,中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被纳入全国、各省区和一些大城市的国民经济计划之中。随着可持续发展实践工作的开展,地理学者也展开了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而人地关系的协调需要从全球、国家和地区等不同尺度和层次上进行。人口、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
地球上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区,以人类和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为一方,以地球表层包括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为主体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另一方,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即人地系统。人地系统包括人对地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作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历史经验表明,人和地之间应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人类应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利用和改造“地”,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地系统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人地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为此要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等方面去认识和寻求全球的、全国的或区域的人地关系的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及系统调控的机理,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决策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其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重点研究人地系统的优化,并落实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上。在人地关系协调中,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反馈作用并相互交织在一起。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促进与抑控作用;人类对自然系统投入可控资源、治理自然灾害、改善环境质量、开发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产出并予以优化。任何区域开发、区域规划和区域管理都必须以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
5.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产物。它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由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性,它能够为地球系统中许多研究领域的综合、大型地学问题的解决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至于全新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地球信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信息时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作者:159.226.115.* 2006-10-28 22:37 回复此发言 3当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有能力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研究解决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不仅为地球可视化提供平台,而且为地球科学实验提供一个基本模型框架。利用这个框架,可以重演地球整体各圈层的演变与相互作用的历史、评价现状、预测未来。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则为“数字地球”关键技术的解决奠定了科学基础,其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数字地球战略与中国对策”的研究。
二、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影响也愈加显著。地理学应十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进其与自然地理学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强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且扩展成为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自然地理研究不应该是纯自然主义的,它也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及其反馈,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系统和生态学的基础。多数学者认为,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种综合在地理学内部表现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重大的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将资源环境作为作用因素和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地理学外部则更多地强调地球4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成为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的共同主题,表现在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深化微观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
从发展趋势看,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在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向动态、过程和机理的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优势调控和预测预报等。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
3.进一步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地理学,尤其是中国的地理学,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别是在地理信息系统快速发展的最近20多年,地理学不仅在决策支持方面,在涉及区域和空间问题的管理方面也拓展了许多应用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前,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研究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区划和区域规划领域。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成为地理学应用研究的热点,以GIS技术应用为龙头的地理信息和3S技术应用产业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有力地增强了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4.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地理学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的归纳解释,从定性的文字描述到定量化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模拟实验在人地相互关系、自然过程模拟、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讯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从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由区域到全球。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