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学土断

地理学土断

发布时间: 2021-02-25 05:51:52

❶ 历史问题 呀

南朝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59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最终丧亡于隋朝之手。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宋武帝刘裕原为东晋北府军的将领,在桓玄之乱后掌握朝廷。他为了获得声望来篡晋,发动了两次北伐,共收复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关中后被胡夏占领)。之后刘裕杀晋安帝,改立晋恭帝。并在两年后(420年)如同魏晋旧事篡位,建国南朝宋,东晋亡。南方进入「南北朝时期」。北方至440年由北魏统一后,方与南朝宋形成南北对峙。
宋武帝出身于军旅,为人刚毅俭朴,称帝后仍力行节俭,一时政风甚佳。但是他似乎不重视皇室教育,以至于所托非人,酿成巨变。他察觉当时世族权势盛重,君主威权移坠,所以在朝政上重用寒族掌握机要,军权重镇则托付给宗室皇族。由于宗室掌握军权及政区,因此心生篡位之意,所以皇帝与宗室时常发生骨肉相残的大屠杀。
宋武帝去世后由宋少帝继立,因为嬉戏失德,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所杀,改立宜都王义隆,是为宋文帝。他后来与北府名将檀道济铲除把持国政的徐羡之等人,至此政局稳定。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元嘉之治」。430年开始,宋文帝屡次北伐,但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文帝的错误指挥,以致「兵荒财单」,国力大减。名将檀道济因军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铲除,又使南朝宋失去能与北魏制衡的大将。于是当北魏发生盖吴起事时,南朝宋因内部矛盾,没能即时北伐。到450年时,宋文帝再度北伐,初期取得较大战果。450年秋末,魏军全面反攻,甚至一度进抵长江北岸,但因水土不服,将士多染病而北还。南朝宋在此后,国力衰破,无力再举。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邵所杀,三子刘骏趁机率军夺位,即宋孝武帝。他为人荒淫猜暴,奸淫其侄女,发生两起宗室战事,最后还屠广陵城。当时民谣言道:「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即表示这段历史。其子前废帝继立后又大杀宗室,后为湘东王刘彧所杀,是为宋明帝。然而他亦大杀宗室,使宋孝武帝的子孙尽亡。其子宋后废帝继立后政局动汤,履有叛变,将军萧道成渐渐掌握军权。后废帝去世后,萧道成拥立宋顺帝,独揽朝政。在消灭政敌袁粲与沈攸之后,于478年篡位,建国南朝齐,史称齐高帝,南朝宋亡。齐

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23年。
齐高帝属于兰陵萧氏的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世族权贵鄙视。他的政风也如同宋初,为政节俭,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赜继立,即齐武帝。齐武帝为政清明,与北魏无战事,安民保境,史称「永明之治」。当时皇帝利用典签官作为耳目,来监察诸州政事及宗室诸王。齐武帝去世后,由皇太孙萧昭业继立,由萧子良与萧鸾辅政。然而齐帝奢侈荒戏,国政渐由萧鸾掌握。萧鸾有意篡位,杀齐帝后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废帝自立,是为齐明帝。齐明帝继位后,利用典签官大杀宗室诸王,高帝与武帝的子孙都被杀尽。齐明帝去世后由太子萧宝卷继立。他昏庸残暴,杀害顾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镇叛乱。乱事平定后,他又杀平乱有功的雍州刺史萧懿。501年萧懿之弟萧衍宣布举兵,在江陵立其弟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萧衍在攻入建康后,齐帝宝卷被将军王珍国所杀。在次年萧衍篡位,建国南朝梁,史称梁武帝,南朝齐亡。


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事,国力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鉴于宋齐宗室的屠杀,梁武帝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学问渊博,提倡学术发展,使得南朝梁教育发达,南朝的文化发展至极致。然而在梁武帝后期,他喜听人奉承,又迷信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由于僧侣道士不用赋税,以致近一半的户口记名其下,国家财政蒙受重大损失。当时的宗室及官员贪财奢侈,沉陷在纸醉金迷中而不可自拔。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汉化运动后矛盾丛生,国力渐渐输给南朝梁。至503年始,北魏与南朝梁会战于淮南地区,最后昌义之、曹景宗、韦睿在锺离之役大败魏军。至此梁武帝有意北伐,但范围不出淮南地区。于516年寿阳之役击溃魏军后因损失过大暂停北伐,至十年后才夺下寿阳。
梁武帝喜用降将,以期不劳而获。
北魏发生六镇之乱时,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北返继位。当时的北魏主力尚在河北关中一带平叛,陈庆之与元颢攻至洛阳,但因孤军无援,魏军主力又回师洛阳,最后失败。
东西魏时期,东魏将侯景受东魏及西魏逼迫投奔南朝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东魏。但在梁军战败后,梁武帝意图送还侯景以求和。他得知后举兵叛变,南攻建康,史称侯景之乱。梁将萧正德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之后各地虽有勤王之师,但皆观望。侯景闻知勤王师后一度和谈,但最后叛约并攻陷台城。建康沦陷后他屠杀江南世族,为南朝政治带来毁灭性打击。梁武帝最后饿死,侯景先后立杀梁简文帝萧纲及萧栋,最后篡位,建国汉。但是侯景势力仅在江东一带,湖广、四川一带依旧由梁室掌控,只是各军互相牵制,不愿讨伐。之后由广州太守陈霸先率军与湘东王绎派遣的王僧辩合进攻灭侯景。
湘东王绎于江陵继位,为梁元帝。之后据守益州的武陵王纪称帝并攻击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武陵王纪后为西魏攻灭,益州亦被夺走。次年,萧詧引西魏军趁机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杀,西魏立他为魁儡,史称西梁。
梁元帝被杀后,陈霸先与王僧辩立晋安王方智为帝,即梁敬帝。而后北齐迎萧渊明南下,梁军被击败,王僧辩屈事而迎立为梁帝。陈霸先于是率军杀王僧辩,复立梁敬帝,之后陆续击溃北齐南侵及王僧辩余党,专政梁廷。最后于557年篡位,建国南朝陈,史称陈武帝,南朝梁亡。


中国历史上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南朝陈一家。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
陈武帝是吴兴人,为南方吴人。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当时侨姓世族及吴姓世族皆因侯景之乱而受创,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势力亦纷纷割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由于陈武帝无法尽数平定而采安抚的方式。
武帝死后其侄陈蒨继位,即陈文帝。此时盘据两湖的王琳叛变,联合北齐、北周大军东征建康。陈文帝先是击溃王琳北齐联军,继而封锁巴丘,阻止北周顺江东进。至此国势方定。在位时期,他励精图治,复苏江南经济,使南朝陈国势强盛。
文帝去世后由太子伯宗继位,即陈废帝。不久,其叔安成王顼废帝自立,即陈宣帝。当时北周意图灭北齐,于是邀南朝陈共伐北齐。陈宣帝有意收复淮南于是同意,并于573年派吴明彻北伐,两年后收复淮南。
陈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时为最广。太建五年伐北齐,得和、南司、衡、巴、罗、定、扬、霍、合、江、西楚、东广、淮、泾、南谯、东豫、光、建、谯、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仅恢复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复了淮北的部分州县。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陈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当时北齐衰落,陈宣帝本能趁机攻灭,但他只想守成即可。而后北周趁机攻灭北齐,并在577年南征,陈军惨败,南朝陈岌岌可危。然而北周武帝突然去世,权臣杨坚准备篡位,北周遂无意南征。
杨坚在建立隋朝后陈宣帝去世,由太子叔宝继位,即陈后主。他荒淫奢侈,国政大乱,朝政极度腐败。当时官吏剥削严重,人民苦不堪言。隋军在南方收成季节,火烧南方的田地,南朝陈国力大衰。
588年,隋文帝任杨广为主将,发动南征。陈叔宝恃长江天险,照常歌舞。隔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与爱妃张丽华、孔贵人避入井中后被俘,南朝陈遂亡。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北朝

北朝时期自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华北开始,至589年隋灭陈为止。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对峙、北齐北周对峙三个时期,并包括隋立国至灭陈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胡化汉人所建。
北魏兴起与汉化运动
北魏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经营下逐步壮大。拓跋珪与后燕交恶,发生多次战争,并在参合陂之战击溃燕军。而后他率军攻破后燕首都,迁都至平城。并在次年称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残忍,后为其子拓跋绍所杀。同年道武帝长子拓跋嗣平乱继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南朝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
其子拓跋焘继位,即太武帝。他励精图治,国力大盛,并屡次攻掠南朝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展开统一华北战争。在439年攻灭北凉精辟结束「五胡十六国时期」,与南朝宋对峙。北方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还有后仇池,至443年方亡于北魏。
北魏虽国力鼎盛,但北有强敌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卢水胡人盖吴率各族百姓起事,太武帝平定。打击佛教,成为三武灭佛之一。
太武帝统一华北后又灭西域五大强国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西域。在450年又反攻南朝宋,直逼瓜步,并扬言渡江。之后掠夺五万户北返,至此北朝军力压倒南朝,但军力也大损。
太武帝于后期刑罚残酷,最后被宦官宗爱所杀,宗爱之乱至文成帝时方平定。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后来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北魏孝文帝元宏
献文帝执政时,被其母冯太后毒杀。冯太后改立献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并把持朝政。冯太后猜忌多智且滥刑,但使国政平稳。孝文帝可能因为冯太后的关系而倾慕汉文化,认为鲜卑人应该要深入汉化。他为人英明好学,在亲政后扩建首都平城为汉城。基于洛阳较平城繁华,地理位置控制全国,易发兵于江南,可摆脱保守派势力,于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齐名义,率众南迁洛阳。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开创了北魏黄金时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迁都后在三年间展开汉化运动,例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姓氏(包括改拓拔氏为元氏)并同汉人世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企图通过限制自身文化,来达到与汉族融合的目的。
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然而,虽然南迁的鲜卑人提升了文化素质,但使得暮气重重的鲜卑贵族趋向奢侈及文弱。而后孝文帝在多次南征南朝齐后皆无功而返。至于留在北方六镇的鲜卑贵族由于不愿南迁,逐渐不受洛阳朝廷重视而失势,这使得北魏内部分裂成鲜卑化与汉化两大集团,成为日后六镇民变的原因之一。
494年太子元恂意图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后废太子并赐死。保守派穆泰、陆睿于平城拥王兵变,后被镇压,孝文帝还亲自北巡安抚。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走入下坡。
六镇民变与北魏分裂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由宣武帝继任。他沉迷佛教,国政大乱,贵族竞相奢侈。孝明帝继任后,由胡太后执政。胡太后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怿并宠信元叉、刘腾。元刘二人因与清河王不合而叛变,并掌控朝政。刘腾去世后,到525年孝明帝与胡太后方平定乱党。但胡太后依旧如故,并与孝明帝不合。而后北方发生六镇民变,北魏走向灭亡之路。
早在北魏初年,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于阴山黄河一带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及怀荒等六镇来拱卫首都。六镇将领由鲜卑贵族担任,将士多是鲜卑族或汉族的高门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可随时返京任职。但在迁都洛阳后,六镇地位下降。由于仍保有鲜卑原始习性,被汉化的贵族歧视为「代北寒人」,将领升迁备受压抑,心怀不满。最后北方贵族与屯兵于523年发生六镇民变,秦陇、关东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事。此事历经三年方定,并形成许多军阀。其中以镇守晋阳的尔朱荣的势力最大,他曾攻灭关东势力最大的葛荣。
孝明帝意图联合尔朱荣对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胡太后先后立孝明帝独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钊为帝(即幼主)。同年尔朱荣以替孝明帝报仇为由,率军攻占洛阳,掌控朝政,史称河阴事变。他在河阴将北魏幼主和胡太后沉入黄河溺毙,杀死大臣两千余人,改立孝庄帝,尔朱荣则于晋阳遥控朝政。孝庄帝愤为魁儡,于530年在尔朱荣晋见时亲自杀掉。而后尔朱荣之子尔朱兆及从弟尔朱世隆拥长广王元晔为帝,攻下洛阳后杀孝庄帝,改立节闵帝。同年军阀高欢于信都拥元朗为帝,并在532年攻下洛阳后,改立孝武帝。
孝武帝为其所制,有意联合关中镇将贺拔岳对付高欢。高欢先发制人,于534年杀贺拔岳。孝武帝则任宇文泰代之,并与高欢决裂,投奔宇文泰。高欢追之不及,改立清河王世子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孝武帝西奔后不久被宇文泰所杀,改立南阳王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长安。北魏于534年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后灭亡。
总括而言,孝文帝死后,由于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北魏统治者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给中国历史吹入融合新风的鲜卑族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连鲜卑族姓氏也烟消云散。但企盼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愿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镌刻出不可磨灭的丰碑,昭示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性进程。
北朝崇尚汉族文化,为后世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东西魏对峙
东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后裔所继承,实际上分别由高欢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数年后分别篡夺,形成北周与北齐的对峙。基本上东西魏为沿山西陕西的边河黄河为界。由于东魏继承北魏的国力较多,所以不论在军力、经济或文化上均胜过西魏,但东魏在多次进攻后皆失利,双方的对峙至此已定。
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是由鲜卑化的六镇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组成,高欢本身也是胡化汉人,使得在政治上较倚重鲜卑族。后来北齐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高欢用人惟才是用,朝中不少名臣都是其夥伴,这些皆为后来的北齐打下坚固基础。然而他战术不及宇文泰,三次战役屡败。536年高欢率窦泰等人西征西魏,于潼关战败,窦泰自杀。隔年高欢趁关中大饥时率军再度西征,于沙苑之役败给军力不多的宇文泰。至此分裂局势大定,战场也转向河东地区。546年高欢再率十万大军西征,于玉壁和西魏守将韦孝宽发生玉壁之役。最后高欢战败,死伤七万余人,隔年病死于晋阳。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之。他凶横暴烈,奸淫大臣妻子,后被家奴刺死。高洋继任后于550年废杀东魏帝,并屠杀东魏皇室,东魏亡。他建国北齐,史称北齐文宣帝。
宇文泰所控制的西魏,在八柱国等将领协助下,有效地抵抗东魏的多次进攻,巩固西魏局势。当时西魏在经济及文化不如南朝梁及东魏。他让苏绰等人改革,建立关中本位使胡汉将领同心协力、设置府兵制以建立职业军人,维持尚武精神。这些皆使西魏国力强盛,也影响隋唐的政治制度与集团分布。宇文泰趁南朝梁于侯景之乱后诸王内斗之际,先后攻下蜀地及江陵,并立西梁为魁儡国。西魏帝后由废帝、恭帝相继继立。556年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宇文护专政。他于隔年废西魏恭帝,建国北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觉为北周孝闵帝,西魏亡。
北周与北齐对峙
北齐继承东魏版图,于550年由齐文宣帝建国。齐文宣帝先后击败库莫奚、契丹、柔然、山胡(属匈奴族)等族,并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区。在经济方面,农业、盐铁业、瓷器业都相当发达。北齐大致上同北魏,持续推行均田制。这些使得北齐的国力在初期均胜过北周及南朝陈。然而齐文宣帝在后期荒淫残暴,并为了维护鲜卑贵族,屠杀汉人世族。他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使得北齐国势衰落。齐废帝继立后,由其叔高演辅政。但高演不久即篡位杀帝,是为齐孝昭帝。齐孝昭帝在位期间,国力渐渐复元,还亲征库莫奚。但于两年后去世,由其弟长广王湛继立,即齐武成帝。齐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齐国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后主高纬继立。高纬同其父昏庸好色,国政混乱,还诛杀名将斛律光。之后北齐被南朝陈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周继承西魏版图,于556年由周孝闵帝立国,但朝政由堂兄宇文护掌握。周孝闵帝意图联合赵贵、独孤信推翻宇文护。然而被其发现,赵及独孤二人被杀,周孝闵帝于隔年先废后杀。宇文护改立宇文毓为帝,即周明帝,但于560年又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韬晦之计,在十二年后成功杀死宇文护,亲掌朝政。周武帝为人英明雄伟,在他任内推动多方面的改革,使北周国力更盛。577年周武帝东征昏庸混乱的北齐,于隔年攻克邺城,北齐亡。周武帝统一华北后又获得李德林等关东世族的归附,声势浩大。他立即南征南朝陈,但于同年逝世,而后北周发生内乱,使得南朝陈得以维持下去。
隋朝建立与统一
杨坚为北周开国元勋杨忠之子,他的女儿为太子妃。578年周武帝去世后,由太子宇文贇继立,即周宣帝。他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立五位皇后并夺人妻子。他杀宗室功臣宇文宪并大撤诸王就国。这些皆为杨坚的篡位铺好路。杨坚开始集结周廷文武诸臣,形成一股庞大的集团。周宣帝去世后,其子宇文阐继位,即周静帝,由外戚杨坚专政。尉迟迥、司马消难等人不满杨坚专权,起兵反杨。杨坚得李德林策划,以韦孝宽等人平定。581年杨坚篡位自立为帝,即隋文帝,建国隋,北周亡。587年隋文帝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588年隋文帝发动隋灭陈之役,以杨广为主将,同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发兵攻陈。隔年隋军攻陷建康,南朝陈亡,中国再度统一。自永嘉风暴以来,中国分裂近三百年之久,至此「南北朝时期」结束,进入「隋朝」。历经民族混成后的新汉族,不久即开创隋唐盛世,在世界史留下不朽的伟业。
[编辑本段]南北朝版图疆域
南朝政区承袭东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而侨州郡县及双头州郡也因为土断而变成一般州郡。自东汉末期实施的州郡县三级制,到隋平南朝陈后改为州县二级制而结束。南朝的州设刺史,郡设太守,只有丹阳郡因为是首都所在地而设尹。县设令、长。自宋以后,令多於长。与郡同级的有王国和公国,设内史和相。还有特为习称蛮民及僚族、俚族等少数民族设置左郡、左县和僚郡、俚郡。例如有南陈左郡、东宕渠僚郡等。当时州郡县有等级之分,大致上以距离首都远近为品级高低之分,诸州佐吏则按州的等级设置官员。扬、荆二州还有「二陕」之称呼。
南朝疆域方面,南朝宋继承东晋疆域,基本上为二十二州上下。河南地于太初四年(422年)之后逐渐被北魏并吞,改以淮水为界。南朝齐基本上同南朝宋为为二十二州上下,可是相继失去雍州沔北及淮南豫州之地。南朝梁时州郡设置和疆域变化很大,因北伐获得淮北之地,一度达河南地。又开拓闽、越、平俚洞,破牂柯。到539年共有大小不一的一百零七个州。侯景之乱后,北齐占领江北淮南之地,西魏占领汉中巴蜀。西魏又受萧詧之托,率军夺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国西梁。南朝陈成立后国土不多,至569年开始陆续收复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并且一度夺下北周长江以北之地(573年—577年)。到陈末时受北周入侵使得国土减少,仅剩长江以南至交广地区。
北朝政区承袭西晋与十六国,如同南朝一样为州郡县三级制。然而州辖区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级直接管理县,使得郡级逐渐虚级化,到583年隋朝正式定为州县两级制。北魏也设有侨州郡县和双头州郡(如南雍州),并将州郡县按人口数分等级。为了防范新附或异姓叛变,于406年将各级行政长官分立三位,其中州刺史方面须一位为宗室。北魏原设有负责地方军政的行台及管理数州军事的都督。到北齐定为行台制,北周则为总管制,都是负责数个州郡军事与行政的政区单位。北齐因为州辖区越分越细,于是设置行台兼管数州民政及军事。西魏则改称都督为总管,性质同北齐行台。北周时,总管一般兼任驻州刺史,并以所驻之州为名。北魏还特为鲜卑本族或其他民族(汉人除外)设置领民酋长来管理该族,地位只次于州刺史。又延续十六国政区,设有管理州境内其他民族的护军。其地位等同郡守,至457年废除。还有镇戍制,于重要的军事要地设镇。镇由镇将管理,下置戍,由戍主管理。其中又以巩固首都平城的六镇最重要,至孝文帝迁都后势微。六镇民变后,北朝的镇戍专管军事,不再具政区性质。
北朝疆域方面,北魏自代北之地(今山西省北部)崛起,至439年统一华北而结束十六国时期。其屡次入侵南朝宋,占领山东、河南与淮北地。又取南朝齐淮南地及南朝梁汉中、剑阁一带。至此疆域北至漠南草原,西抵西域东部,东达辽西,南达江汉流域。在扩充领土期间,州郡多因时制宜,到487年开始整顿。到北魏孝明帝之后领土减少,州郡滥置。魏分东西后东魏有八十州,西魏有三十三州。北齐建立后,开始整顿政区规划,废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县。北齐江淮之地后被南朝陈占领。西魏屡次攻占南朝梁巴蜀之地与江汉之地。北周武帝灭北齐,取南朝陈江淮之地,领土大大扩充。到隋高祖开皇八年(588年)11月时南征南朝陈,开皇九年(589年)3月底统一南北。
[编辑本段]南北朝政治制度
南朝宋之后设有门下省,至此确定了三省制度。门下省负责献计策和劝谏皇帝,参与机密之事,又成为大权掌握的机构。北魏在北魏孝文帝以后,官制模仿南朝,至唐代仍沿用。北周时按周礼,设置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是隋唐之后六部体制的源头。
[编辑本段]南北朝军事制度
在南北朝时期,朝代常因为军权流入权臣手中而更替。南朝的军事制度大至延续两晋兵制,然而世兵制衰落,所以以募兵制为主。北朝在军事制度方面,在北魏初期采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统一华北后逐渐成为世兵制。北朝后期出现府兵制,成为隋唐兵制的基础。
南朝兵种以步兵和水军为主,骑兵较少。兵源原本来自世兵制。但是因为战争的消耗、士兵的逃亡和被私家分割,部分兵户变为民户,兵源趋于枯竭,于是改以募兵制为主。南朝军队区分为中军(亦称台军)及外军。中军直属中央,平时驻守京城,有事出征。在南朝宋时,宋武帝刘裕加强皇宫兵力,以图扭转东晋以来外强内弱的局面。然而,由于宗室自相残杀而失败,历朝屡次有篡位之事发生。外军则归各地都督管制。都督多兼刺史,而且常与中央抗衡。
北朝方面,北魏军队在初期以鲜卑骑兵为主力,其补给是由各部自行掠取。在统一华北过程中,汉族逐渐加入军队。当攻城战增加后变为步、骑兵混合。之后步兵成为主力兵种。北魏统一华北后,军队分为中军、镇戍兵和州郡兵。中军在平时守卫京城,有事则成为对外作战的主力。镇戍兵是为保卫边防而设置的。镇相当于州、戍相当于郡。初时仅设于北部边境,后来扩展到南部边境。州郡兵,是维持诸州治安的军队,有时也充作镇戍兵或是随军出征。北魏后期也逐渐形成固定的兵户。
东魏和北齐的军队主要由六镇镇民和洛阳的鲜卑兵所组成,在北齐时又编成「百保鲜卑」。另外,也选汉族勇士来防备边界。西魏和北周受到鲜卑族传统和汉文化的影响,于550年创立府兵制。该制度将迁至关中的六镇军民编成六军,并设立八位柱国大将军。西魏权臣宇文泰为最高统帅,西魏广陵王元欣无实权,其他六个柱国则分领府兵,各督署2大将军。北周时又扩增柱国人数,并将兵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府兵虽为主力,但仍有守卫京师的中军、地方的镇戍兵及州郡兵等其他军队。而且由于世家豪族势力强大,大都拥有实力不弱的私兵。府兵制的特色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达到兵农合一的目标。后为隋唐兵制采用,并影响之后的历代兵制。

❷ 东晋南朝的问题

我认为是不包括的!在回答问题之前得明确三个概念:
括户:通过检查户口,将隐漏不报和逃亡人口搜括出来,遣送还乡或就地入籍。又称括客。这种清查浮客的活动,历代均有。
检籍:企图清查伪冒士族, 增加财政收入,因各级官吏作弊, 使穷人深受其害.
而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是针对当时侨人和侨州郡而实行的政策。

❸ 董洁何润东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给他俩配音的都是谁

都是配音的

何润东的配音是 谢天添
董洁的配音是 冯骏骅

❹ 急求!!魏晋南北朝包括西蜀、东吴和十六国吗

1992年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成果可观。9月,在陕西师大举行了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
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百余位中外学者就本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等问题进行
讨论,提交论文90余篇。出版的专著有陈长琦《两晋南朝政治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余鹏飞《三国经济史》(河南大学出版社)、杜士铎主编《北魏史》(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论文集有南阳诸葛亮研究会编辑的《诸葛亮躬耕地新探》(社会科学出版社)。此外,见诸报刊的学术论文数量达200余篇,覆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战争、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族等领域。现就将学术论文的研究情况做一简述:
一、政治史研究
田余庆《孙吴建国的道路》(《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从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入手,指出三国之中,东吴建国最晚的原因在于孙氏起自孤微,在江东没有强大势力,孙策是袁术旧部,江东大族对袁术旧恨甚深,因此对孙策霸有江东难以接受。孙氏兄弟经历了凭借淮泗武力打击吴会英豪,仰仗张昭、周瑜笼络外来人士,才保全了江东统治,继而采取对会稽虞、魏等族既使用、又防制,并借重顾雍、陆逊疏通与江东大族的关系,广泛吸收江东人士参政的过程,完成了孙吴政权江东地域化的进程,才终于建国。在此过程中,江东大族也经历了敌视、观望、尝试合作和竭诚结合的转变。该文还进一步分析了东晋建国比东吴顺利的原因,指出,在民族矛盾尖锐之际,司马氏的名份地位具有很大的优势,晋末侨姓土族的从政能力及社会威望又远高于孙氏兄弟最初依赖的淮泗集团,所以江东大族没有理由也无力抗拒,只有臣服。吴鉒鉒《豪门政治在南方的移植——王导的“愦愦之政”》(《福建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认为,王导“绥靖南北,清静为政”的治国方针,实际上是西晋豪门政治——“愦愦之政”的延续,东晋之国不能仅归功于王导的“愦愦之政”,广大人民群众在民族矛盾的驱使下的一致支持以及祖逖、桓温、陶侃、谢玄等才智之士的努力也当在其中。何德章《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一文揭示了汉族士人从以晋室为正统到以拓跋魏为正统,对少数民族政权则经历了由歧视到认同,由不合作到积极参与的过程。与此同时,拓跋政权自登国元年至天兴元年的12年间,在国号上也始终存在“代”、“魏”之争,最终才定国号为“魏”;其都城建筑模仿邺城、仪定五行从曹魏土德都是为了表明自己是曹魏法统的继承者。其后,拓跋焘统治时期的改革,又使北魏向汉族传统王朝迈进了一步,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政策,终于把北魏改造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汉族政权,北魏政权也随之被汉族人士完全接受,视为正统。张金龙《高肇专权与北魏宣武帝统治时期集团内部矛盾》(《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认为,高肇专权对宣武帝一朝政局有重要影响,是君主信任和高肇具有专职宰相权力的结果,是孝文帝改革后汉族官僚的力量首次超过鲜卑贵族、尤其是宗室贵族力量的反映。对国家政令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多大消极影响,主要是影响了统治集团力量的变化。
薛军力《州的地方化与曹魏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一文,以刺史地方化为突破口,研究了曹魏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汉以来,州刺史只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东汉末才演化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大员;曹魏时,刺史掌一州大权,对稳定地方统治起有重要作用。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曹魏重视刺史人选,并辅以各种监察措施,约束刺史权力过于膨胀,基本上达到了目的。田昌五、马志冰《论十六国时代坞堡垒壁组织的构成》(《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2期)指出,往昔认为坞堡垒壁是以宗族乡党为基础,坞堡主是由东汉至魏晋地方大族中孕育出来的看法值得商讨。指出十六国时期的坞堡组织有少数民族和汉族居民两种,后者又分流民或乞活与当地居民两种。少数民族坞堡大多以部落组织形式为基础,其中匈奴胡人与氐、羌的部落组织形式又有不同。汉族坞堡主要由流民建立,坞堡主有流民、乞活帅,还有一些地方大族,身份相当复杂,当时的北中国可分为三个地区:匈奴胡人为主的并州地区,氐羌为主的关陇地区,民族关系比较复杂的关东地区。受各自坞堡组织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社会结构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政治制度研究主要包括封爵、监察和考课等。高敏《孙吴封爵制的创始年代略考》(《许
昌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一文考证了孙吴的封爵制,认为这一制度开始于建安二十四年末及建安二十五年之间,在孙权称吴王、改元黄武时正式确立;孙权称帝、改元黄龙元年时达到高潮。它的创立与奉邑制的停止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反映了其间的内在联系。李小沧
《曹魏时期监察彻度的形成与特征》(《南开学报》1992年第3期)指出,曹魏监察制度旨在改革两汉旧制,加强吏治。它的形成可分为曹魏草创、曹丕定制两个阶段,具有四方面特征: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监察系统呈多重结构;皇帝保留、控制部分监察权;中央与地方的上下控制失调。该制度表明皇权相对衰落、权臣权力膨胀。余世明《东魏、北齐的监察制度》(《贵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认为,东魏、北齐的监察制度确立的“寺署台案”制衡机制,起到整顿吏治、肃清弊端、澄清吏治的积极作用,较前代趋于完善、健全,开唐代“三司推事”制之先河。但受“家国一体”封建意识影响,使这一制度成为统治集团权力纷争的工具。杨普罗《北魏官吏考课制度述略》(《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认为,北魏官吏的考课始于道武帝时期,完善于孝文帝改革时期,到北魏末期渐于废弛。按程序考课分为内考、外考两种,由尚书主持。考第划分严格,一般据此赏罚官吏。
二、社会经济史研究
土地制度方面,蒋福亚《东晋南朝的大土地所有制》(《江海学刊》1992年第2期)、《东晋南朝的占山护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两篇文章颇有新意,前文不同意目前较为流行的土地买卖是东晋南朝时期大土地所有制形成、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的观点。认为在当时,靠购买土地不可能形成大地产,占山护泽、凭恃私人武装或权势侵凌百姓、巧取豪夺才是同一时期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主要渠道,土地买卖充其量只是补充手段。后文指出,占山护泽是在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人口大幅度增长,开辟山林川泽有利可图的产物,东晋南朝正具备了这些条件。三吴地区所以成为此时占山护泽最疯狂的地区,是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政治及阶级斗争的形势、侨姓与吴姓士族的力量对比等因素决定的。东晋南朝的占山护泽,可以大明年间的占山法划分为两个阶段。占山法旨在限制,积极性是提出了垦辟的要求,此时掠夺自然富源是占山护泽的主流,故不能过高估价其对南方经济开发的作用。“占”、“请”、“求”等名义是将山林川泽据为己有的代名词,“借”则只是拥有使用权。占山护泽是否违法,太守拥有裁决权。
区域经济研究,有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许辉《论六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的整体开发》(《江海学刊》1992年第4期)、陈长琦《六朝广东发展的考古观察》(《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等。万文在对西起芜湖、东至无锡的侨郡侨户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侨民对开发淮南、建康、南东海、晋陵等地区功不可没,以至内地一些地区也受其影响。作者还就“土断”提出新释:正其乡土与断其白籍。许文则以长江流域的巴蜀、江汉、三吴三个经济区为视角,对其历史沿革和发展状况进行论述。指出六朝时期的长江流域在经济开发上具有范围不断扩大并向纵深发展,并且开始形成一个整体的特点。陈文力主纠正视六朝广东为落后地区的观点。作者运用考古材料,分别考察了农业经济、手工业生产以及海外交往,进而论证除手工业与中原和江东地区有差距外,其它两方面的发展均不逊色,这一发展得益于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另外,还有黎虎的《北魏前期的狩猎经济》(《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该文认为拓跋魏的社会经济呈现递进性:早期拓跋部的经济是畜牧——狩猎经济;北魏建立后,狩猎经济与农业、畜牧业经济并存,但已退居次要地位;孝文帝以后,狩猎经济基本消失于社会生活中。
陈海新《论西晋末期汾涑地区的居民与经济》(《山西师大学报》1992午第2期)和陆庆夫《十六国时期五凉地区的人口迁徙》(《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均就人口流动与经济的关系发表看法。陈文以西晋末期的汾涑地区为例,指出这一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流亡,以畜牧业经济为主的匈奴、羌、氐等少数民族进入,使居民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生活也从原来的农业区变为半农半牧区。陆文则以五凉地区的人口流动为研究对象,提出内地流民和塞北民族的迁入,不仅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对五凉文化的繁荣和民族融合也起到作用。
丝路贸易方面,张荣芳《论汉晋时期楼兰(鄯善)王国的丝路贸易》(《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根据佉卢文书等文献资料,考证汉晋时期的鄯善王国扼丝路南道咽喉。其与中原王朝的贸易得到双方政府的鼓励。从事贸易的人成份复杂,既有往来使者、自由商人,也有管辖西域的政府官员。贸易以实物交换为主,货币交换为辅。钱伯泉《从〈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帐〉看麹氏王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商人和商品》(《西北史地》1992年第3期)主要依据吐鲁番出土的四件有关价钱的文书,对丝路中段的贸易状况进行概述: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有粟特九姓胡商、西来的汉商、西域各国各族的商人,其中男女均有;金银、香料、生丝等西方名贵特产为主要货物,贸易多为中转型,波斯银币为通用货币;各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经济收入归王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较秦汉、隋唐都为严重。李丙寅《略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环境保护》(《史学月刊》1992年第1期)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受长期战乱的影响,国家分裂,即使建立了虞衡等环保机构、颁布了环境保护的法令,却很难执行。文章也同时肯定这一时期在农业生态习性的考察、利用,对物种遗传变异的认识上均比前代有所提高,水利设施也有所增加。
三、军事战争史
军事制度方面,薛军力《魏晋时期都督制的建立与职能转变》(《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意在阐释于汉魏之交建立的都督制,在维护西晋统一时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此同时,都督的职能已发生变化,到八王之乱前,都督已基本摆脱中央控制,成为凌驾地方各州之上的地方割据力量。高敏《西晋时期兵户制考略》(《历史研究》1992年第6期)指出,西晋兵户制源于曹魏士家制,所以具有典型世兵制的一切特征。但是兵户休假制度、家属从军大致开始实行于魏末晋初。在连年战争、世家大族对兵户的强占等影响下,兵户制发生严重危机,西晋政府乃采取逼良、募兵、发奴隶僮客为兵的措施补充兵源,才使兵户制得以维持。作者另一篇论文《十六国前秦、后秦时期的“护军”制》(《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2期)认为在前秦和后秦,“护军”制既是军职名称,也是地方长官名称。护军兼有军、政两权,拥有实际领地,是为统治少数民族而设置的机构,贯彻胡汉分治的原则。
吴蜀荆州之争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其中的曲直是非,至今莫衷一是。朱绍候《“借
荆州”浅议》(《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第5期)和张兆凯《论吴蜀荆州之争》(《求索》1992
年第5期)二文,均对荆州为吴国疆域这一观点提出异议。朱文认为,荆州原来就不是吴国的疆域,所以刘备“借荆州”之说不能成立,但刘备又确曾向孙权借过荆州几郡。张文则进一步分析了吴蜀荆州之争对当时魏、蜀、吴三家的影响:吴国虽然取得胜利,但并非真正的赢家。蜀国受到打击后,力量削弱,使三国鼎立的局面消失,为曹魏灭蜀、平吴、统一中国提供便利。谭良啸《论三国初期的荆州争夺战》(《成都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通过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以及荆州自身的地理位置,说明荆州之争,吴胜蜀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就具体战例进行探讨的有关治中《论曹操平定关陇的奠基战役——潼关之战》(《西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和杨德炳《失街亭斩马谡与蜀军的战斗力》(《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关文认为,关陇之战对曹魏和西蜀政局有重要影响:曹操平定关陇,进而统一北方,加强了曹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使蜀国的北伐屡屡受挫,并且为司马氏统一全国,灭蜀创造条件。杨文认为,马谡“违亮节度”、“依阻南山,不据下城”等并非街亭兵败的真正原因,蜀军素质不高、战斗力不强,才是街亭兵败及这次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即使马谡有罪,也只应承担一半,罪不致死;诸葛亮本人亦应承担一半责任。诸葛亮斩马谡是出于当时政治及形势的需要,因此不能把他视为“明法”的楷模。
关于赤壁古战场今地的讨论仍在继续。朱靖华《黄州赤壁与古战场地理环境吻合》(《中国地名》1992年第2期)和王琳祥《赤壁战地辨析——与万绳楠先生商榷》(《安徽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两篇文章都认为,武昌赤壁说和蒲圻赤壁说都不能成立,而位于今长江南岸的黄州才是古赤壁战地。
四、思想文化史研究
宗教方面。杨辉坤《汉晋之际佛教发展的思想基础》(《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指出,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传统思想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既调和传统儒学,也融进当时流行的玄学,逐步成为中国化的佛教。蓝勇《魏晋南北朝隋唐佛教传播与“西南丝路”》(《西南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考证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路线之一,就是由位于我国西南边疆云贵川地区的西南丝绸之路进入内陆,再向四周播散。郑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宣佛小说》(《文史哲》1992年第2期),认为当时佛教题材的小说创作与宣扬佛教、回击反佛派的攻击有关。创作的成功与失败为后世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且提供了经验教训。
关于玄学问题的研究,张运华《荆州之学与魏晋玄学》(《湘潭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通过荆州之学的形成、特点的阐述,对比了玄学的领袖人物王弼的治学内容、特点,提出荆州之学是魏晋玄学的重要渊源的观点。杨珍生、刘龙伏《玄学人生与世俗人生——魏晋与文艺复兴时期人生观比较》(《江汉论坛》1992年第10期)运用比较方法,得出魏晋时期的玄学人生,是一种消极处世的人生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世俗人生观是努力进取,追逐功利的人生观的结论。吴代芳《个体意识的崛起和社会诸矛盾的演变》(《大庆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一文,对魏晋时期的人们性格进行透析:试图打破传统礼教的束缚,追求思想解放,充分认识自我的个体意识迅速崛起,并成为当时人们性格的主旋律。孔定芳《论东晋南朝文化精神对儒家理想的叛离:兼论东晋南朝的文化特色》(《华中师大学报》1992年第1期)认为,东晋南朝的文化精神已与儒家思想尊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截然不同。这一时期的人看重个体,轻视功利;适意自然,淡泊尘世,有较强烈的幻灭意识。这种文化取向为后世文化思想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
五、社会生活史研究
社会风气方面,郝春文《论东晋南朝时期的佛教结社》(《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认为,佛教迅速向世俗社会渗透的途径之一就是佛教结社。文章考察了单纯从事造像、造塔等一次性活动的结社,和在造像之外从事其它佛教结社的这两种结社,指出佛教结社已非单纯的宗教活动,它受当时政治形势、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统治者的好恶密切相关。这时的“社”、“邑”有别,佛教的中国化尚未完成,还无力改造中国传统的社会团体。谢宝富《两晋南朝隐土成因及其他》(《安庆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认为,两晋士人消极遁世,隐居山林的现象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关。西晋隐士主要是为了逃避战祸。隐居之后消极待命,寄神阴阳五行之术以占卜未来;东晋南朝的隐土则多受社会风气熏陶,他们隐居之后主要从事研习经书等活动,带有弘扬文化的性质。王永平《论东晋上流社会的享乐风尚》(《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指出,东晋统治阶层以门阀制度做庇护伞,土地与财富的集中为经济后盾,大肆纵情享乐,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奢侈性消费急剧膨胀,破坏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进行。士族阶层丧失治国能力,封建政府的行政效能下降。文章还指出,这种享乐之风是对儒家思想谨奉的克己主义的强烈冲击。
婚姻方面,施光明《从〈魏书〉所记鲜卑拓跋部婚姻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认为鲜卑拓跋部的婚姻分两个时期:北魏前期,拓跋贵族的婚配范围限于本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后期则多为汉族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杨铭《氐族的姓氏与婚姻》(《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指出,氐族盛行的族内婚,在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浪潮中受到冲击,并走向瓦解。其婚姻形态转向族外婚,逐渐与汉、羌等族通婚。此外,王大良《从北魏刁遵墓志看南北朝世族婚姻》(《北朝研究》1992年第2期)从研究个案入手,发现渤海刁氏家族的婚姻对象主要是当时的北方世家大族。由此说明婚姻已成为世族之间维持、保护世袭特权的工具,成为政治交易,经济联衡的纽带。
六、人物研究
李凭《北魏道武帝早年经历考》(《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主要考证了道武帝早年(6~15岁)的活动。前秦灭代后,道武帝年仅6岁,随同祖父什翼犍被执送长安。后又被贬至蜀地,辗转长安、中山等地。其间耳濡目染汉族先进文化和各民族的交往,为以后拓跋社会的封建化和汉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陈伟强《从刘宋王朝和谢氏家族的关系看谢灵运的玫治悲剧》(《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认为,刘宋政权与谢氏家族的矛盾以及谢灵运政治对抗,导致了他悲剧性的命运,成为政治漩涡的牺牲品。此外,还有孔毅《论正绐名七傅嘏》(《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张德鹏《曹操的政治性格略记》(《江汉论坛》1992年第11期)等文章,在此就不一一介绍。

❺ 南北朝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1、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字木末,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鲜卑族。 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 ,道武帝拓跋珪长子,母为宣穆皇后刘氏,太武帝拓跋焘之父。

登国七年(392年),拓跋嗣生于云中宫。聪明睿智,宽厚弘毅。天兴六年(403年),拜为相国、车骑大将军,封为齐王。 天赐六年,册立为太子。得知生母赐死后,悲伤不已,游行出宫。

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

拓跋焘自幼聪明大度,应付裕如。 泰常八年(423年)登基,年号始光。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

3、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迁都洛阳后改名元宏,河南洛阳人,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母为李夫人,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

4、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

刘裕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自隆安三年(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5、宋文帝刘义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字车儿,彭城绥舆里(今安徽萧县)人。南朝宋第三位皇帝(424~453年在位),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宋少帝刘义符之弟,母为文章太后胡道安。

初封宜都王,历任前将军、镇西将军等职,元嘉元年(424年)即位,在位三十年,年号“元嘉”。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

❻ 如何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文档

一、了解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归属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我们认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应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故在很长时期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在全国高校历史系的教学中,中国历史地理学在一些学校是作为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一些作为专业选修课。
一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阐明当前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这种说法成为目前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观点。
一种说法是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资料和方法又多是历史学的,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新学科。历史上便有所谓“史地不分家”之说,一不了解历史地理学的人,往往还认为是中学的历课与地理课的简单重合。
当然,随着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已经有些学者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的科学。其实早在20 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 世纪 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
不管学科归属怎样,中国历史地理学目前在历史教学中受到的关注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这体现了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的重要。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关系的科学,历史上的人地关系是这门学科的核心。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主要是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这应成为我们学习历史地理学最终应树立的理念。要达到这个境界,则首先要对一些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是我们历史专业的中国历史地理课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二、掌握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内容
历史地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各方面要求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和重点并不完全一样。
历史自然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背景,是承载历史人文地理各种景观的舞台。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了解历史自然地理知识,是了解人类产生以来人类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关系的关键,也是进一步学习历史人文地理的基础。在历史自然地理中,历史气候的变化影响着水文、植被、土壤、海岸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故历史气候变化的学习应是历史自然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从学习这个角度上讲,我们需要了解近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冷暖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对这种周期性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如果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则还需了解这些周期性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变化的自然和社会原因,怎样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考古学、物候学、文献学、现代观测资料来复原过去气候的方法。植物生长特性和周期、年轮判读法、动物的生长特性、海平面的升降、雪线的升降、冰川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对学习历史气候地理用处十分大。如果从更高的要求出发,学习怎样复原过去的森林覆盖率、河流径流量、土壤肥力变化、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等也是十分重要的。
历史人文地理是我们学习历史地理的主要内容,我们如果将历史地理学作为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来看,学习历史地理学的这部分内容就是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服务的。
历史政区地理是历史人文地理最传统的部分,学习者应完全掌握实行郡县制以来这两千多年来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变化规律,并初步了解这种变化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则应从行政区划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来考虑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现实行政区划的实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像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监察州、道、都护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侨置郡县、土断、双头州郡,唐宋时期的道路制、都督府、羁縻州、市镇、军、监、头下军州和元代以来的行省、道、市等有特别意义的行政区划变化都应是重点了解的。
中国历史疆域地理主要是分析近五千年来,在东亚地区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地域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的疆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历史疆域史不应仅是几个中原核心王朝的疆域变迁史,而应是活动在这个时空内的所有民族和政权的疆域变迁史。历史疆域地理的学习重点应是近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史,西北和东北疆土的丧失、外蒙古的丧失、南海诸岛的争端、中印和中越边界的变化等都是十分敏感而重要的内容。
历史经济地理是历史人文地理学习中内容最多的部分,广义的历史经济地理应包括经济区域的演变、农牧分布线的推移、农业植物的嬗变、手工业分布、交通通道的变迁、城镇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变迁等内容。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左右着整个经济的水平,故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地位的升降应是历史经济地理学习的重点,其中唐宋之际中国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的过程及其原因,应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这个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历史地理从人地关系思考问题的优点,除充分考虑社会的因素外,更要十分重视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变化的因素。同时,从技术层面分析,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角度,如汉、宋、明清三次农作物的引进对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历史交通地理在古代承载着主要的信息传递功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交通通道也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如历史上的直道、驰道、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和元明清的大运河,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与交通有关的是城市的分布变迁,城市分布变迁与经济区域重心的发展变化关系十分大,故历代重要的都城位置变化和重要的经济都市分布变化也是历史城市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 历史人口地理在传统社会里也可以包括在历史经济地理中,因在传统社会里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由于历史人口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也可以单独分出来学习和研究。
历史人口地理与人口史的学习方法和侧重有所不同,相比而言,历史人口地理的学习更应看重历史人口的地理密度变化。在历史人口地理学习中,人口流动产生的移民现象也是一个学习的重点。与移民史不同的是,移民地理的研究更重视人口移动造成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空间变动及其原因和影响,特别是造成资源与产业配置的变化,尤为重要。一些重要的历史移民事件,如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唐末波动、靖康之乱等事件造成的北方民族南迁,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闯关东、走西口、跑口外、走台湾,都是应重点掌握的典型,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件。
历史文化地理的学习应重点掌握历史人才和学校书院分布的变迁,这是与中国经济文化分布的东移南迁关系十分密切的。至于文化地理的其他部分由于目前在历史地理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对于它的学习还需更多地本着从探索角度来分析一些问题。
三、熟悉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着作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国历史地理,阅读一些中国历史地理书籍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青年出版社在 1981年出版了一本 《中国古代史常识·历史地理部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一本入门书籍。1985 年以来,先后出版了 11 部中国历史地理的通论性专着和教材,即王育民的 《中国历史地理》、马正林的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张步天的《中国历史地理》、邹逸麟的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陈昌远的《中国历史地理简编》、韩宾娜等的 《中国历史地理》、陈代光的《中国历史地理》、张全明等的《中国历史地理论纲》、李恩军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耿占军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今年,我编着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材和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理》教材也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些专着和教材都是我们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读物。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自然地理方面可参阅中国科学院编着的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人文地理方面可参阅邹逸麟主编的《中国人文地理·历史人文地理》一书。历史地理的学习中阅览历史地图是十分必要的,这方面可以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全书共 %册,主要是历代政区和疆域图。如果在学习的同时有探索的兴趣,可以先了解研究现状,可参考杜喻等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论着索引》和华林甫编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两书,并可阅览《历史地理》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两个专业刊物。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有关历史地理的重要历史文献。
四、学习历史地理学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历史地理学特殊的学科特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 现代历史地理学涉及学科知识众多,主要涉及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物候学、统计学、人类学等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有关知识和技能,在探索中学习,不断向其他学科的同事学习,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文献。
2.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核心是人地互动和尽全时空,这样,对地理学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树立空间观念对每个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初学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3. 现代历史地理学由于其研究方向越来越向统计计量发展,故对历史地理学的学习更应树立数量观念,如人口的地理密度、气候的温度波动、植被覆盖率、生产的产量、垦殖指数、江河的径流量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数字统计。在学习中要善于将难以量化的因子量化并进行比较,是历史地理在思维方式上的优势。
4.由于历史地理学特殊的学科特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成为学习和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座右铭。对于刚开始学习和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学生来说,树立和培养热爱自然,走向野外的志向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一方面要求我们有一种探险献身的吃苦精神。
5. 历史地理学涉及的历史文献比其他历史学分支的文献更广泛,因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现象都是以一定的空间为背景和舞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者不仅只利用正史、会典、会要、实录等史籍,还需要广泛地涉猎各种野史笔记、诗文集、地理志和各类杂着,尽全一切空间资料,也就是对历史上的重要历史地理文献应尽可能涉猎到,如各代的地理总志、正史的地理志等是必读之书。当前由于二十五史和四库全书都有了可供检索的光盘,故对这方面的资料应充分运用,但需与原始版本核对比较,以防出错。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我们应以一种发展的和探索的眼光来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由于对其生疏,我们首先要掌握相关的历史地理名词,熟悉一些重要的概念,一方面我们在学习中应积极发挥主动性,使这门学科在学习和研究中日趋完善。

❼ 怎样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学习地理学需要掌握哪些要点

关键词: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学习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时候,需要有专业的方式,认真了解,了解所学的知识,明确各部分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之外,我们还必须充分的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初中地理成绩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并且在学习当中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和老师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及时的把每一个难点都解决掉,并且加上教科书知识以及可以课外的知识,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内容更加的丰富,让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学到的知识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再次练习,否则可能会出现忘记的情况.

以上就是学习初中地理的技巧,通过以上的内容,学会以上的方式之后自身的成绩会有一定的提高.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