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希腊地理学发展史

希腊地理学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1-02-24 11:53:26

㈠ 我想知希腊的历史发展过程

你好LZ!以下是一些简介 希望采纳! 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年,古代希腊人以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为中心,在包括北非、西亚和意大利半岛南部及西西里岛的整个地中海地区建立的一系列奴隶占有制国家。 公元前第2千纪(以耶稣降生那年为公元0年,在此之前多少年,就称之为公元前多少年,公元前第2千纪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和第1千纪初期的希腊近代考古发掘揭示,希腊大陆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克里特岛约于公元前第3千纪末出现了青铜文化,公元前第2千纪初有了国家和文字。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讲希腊语的部落开始在希腊半岛定居。公元前第 2千纪的中、后期,希腊人建立过迈锡尼、梯林斯、皮洛斯(旧译“派洛斯”)等小国,已有文字,创造了灿烂的迈锡尼文明。公元前第2千纪中期起,希腊人逐步向爱琴海(包括克里特岛)的诸岛扩张。传说发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的特洛伊战争,可能就在希腊人向外扩张的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或者公元前12世纪初。(见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2世纪以后的一、二百年内,迈锡尼文明逐渐衰落。一些生活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讲希腊语的部落从北方进入希腊半岛,引起了塞萨利亚及其以南的许多希腊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迁徙。国家、文字和宏伟的宫殿都消失了,继之而来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在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希腊人居住的地区占统治地位的“荷马时代”。 公元前8~前4世纪上半叶的希腊 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6世纪末,古代希腊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和平环境之中,没有受到外族的严重威胁。由于与古代世界其他一些文明中心的联系日益密切,希腊人从埃及和西亚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铁制工具已经普遍使用。尽管所有地区主要的经济部门都是农业,但在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如科林斯、埃吉纳、米利都、雅典、哈尔基斯、埃雷特里亚、希俄斯等地,商业和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制陶、武器制造等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业也有长足进步,出现了三列桨战舰。公元前 8世纪,希腊人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重新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公元前 6世纪中叶,在埃吉纳、科林斯、雅典等地开始铸造货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从公元前8 世纪起在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人中,又开始形成国家。一、二百年内,陆续出现了一批史家称为“城邦”的小国。但也有一些部落仍然停留在原始社会后期。 公元前8世纪中叶至前6世纪末希腊人的广泛移民活动,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商人外出贸易,破产者到海外谋生,政治斗争的失败者陆续在海外占据一些殖民点。随着希腊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殖民范围扩大,在东起黑海东岸,西至今法国的马赛,包括意大利半岛南部和西西里岛的一部分,南达尼罗河口和利比亚,北抵今阿尔巴尼亚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的广大地域内,几十个希腊城邦(远非所有城邦都参加了移民)先后建立了总数逾百的移民区。其中最著名的有林斯人建立的叙拉古,斯巴达人建立的塔连同(见大希腊),迈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庭,米利都人建立的奥尔比亚等。大多数城邦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耕地不足。这个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是绝大多数移民区都成了独立的城邦。它们与母邦的关系,主要限于奉祀共同的神□。随着条件的变迁,彼此间的关系有的疏远,有的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见。同时不少地区出现了移民奴役、剥削原有居民的现象。在广大地域内众多移民区的建立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见。同时不少地区出现了移民奴役、剥削原有居民的现象。在广大地域内众多移民区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希腊人与其他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希腊经济的发展,对各城邦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也有一定影响。 希腊人在向外扩张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内部各地区间的交往。以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许多“近邻同盟”的建立,奥林匹亚、德尔斐等逐渐具有全希腊意义的宗教中心和竞技中心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希腊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文化交流。城邦之间也发生过不同性质的战争,包括斯巴达征服美塞尼亚那样的希腊人奴役希腊人的战争。 公元前 7世纪中叶以后,重装步兵逐渐成为各城邦公民兵的主要兵种。兵制的变革对城邦政治和社会发展都有影响。贫富分化加剧引起的平民反对氏族贵族剥削、奴役以及政治上的垄断地位的斗争,以奴役外族人为主的奴隶占有制的发展,使许多城邦的阶级结构和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其突出表现为斯巴达的“平等者公社”的形成,以及僭主政治在许多城邦的兴衰。同时出现了一些用成文法规定城邦基本制度的“立法者”的活动,如斯巴达的利库尔戈斯(一译“莱库古”)改革、雅典的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除由波斯人扶植的一些僭主外,在公元前7和前6世纪的希腊,“僭主”一词系指非通过选举上台执政的人,他们大多得到公民中下层群众的支持,采取一些有利于下层群众、削弱氏族贵族势力和影响、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措施。最著名的僭主是科林斯的佩里安德和雅典的庇西特拉图。 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斯巴达逐步联合半岛大多数城邦,组成伯罗奔尼撒同盟,成为希腊一个城邦集团的领袖。以米利都为首的小亚细亚诸希腊城邦推翻波斯统治的起义(公元前 500~前494年),揭开了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的序幕。公元前 492年、前490年和前480年波斯军队对希腊的侵略,都以失败告终。在马拉松、萨拉米斯、普拉蒂亚等战役中,反抗侵略的数十个希腊城邦的人民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希腊人的胜利在希腊世界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见希波战争)。西西里岛的希腊人也在公元前480年取得了打败迦太基的重大胜利。 公元前478或前477年,以雅典为首的一些希腊城邦结成提洛同盟。该同盟的建立及其性质的演变,使希腊世界的整个政治格局变得日益复杂。以奴隶占有制为基础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对整个希腊世界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雅典军事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扩张,斯巴达日益感到不安,并且企图加以限制。忒拜、科林斯、阿尔戈斯等比较大的城邦则都权衡利害得失而在分别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两大城邦集团之间周旋。公元前449年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各邦之间矛盾更加突出。伯里克利当政时期雅典臻于鼎盛。城邦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不仅牵涉到希腊半岛的许多城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触及散布在西西里、爱琴海诸岛、色雷斯沿岸和小亚细亚等地的众多希腊城邦。战争以雅典的失败告终。战后,雅典、斯巴达、科林斯、叙拉古等主要城邦内部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在一些地区,公民兵制逐渐瓦解,雇用兵制不断发展。 在希波战争中失败而暂时退出欧洲的波斯,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起重新成为操纵希腊政局的重要力量,并用大量金钱支持斯巴达,帮助其打败雅典。不久,斯巴达因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政治地位问题与波斯发生武装冲突,波斯人转而支持不满斯巴达统治的希腊诸邦。公元前 395年爆发了雅典等邦联合反对斯巴达的科林斯战争(公元前387年结束)。同年,在波斯任职的雅典人农指挥的舰队,大败斯巴达海军,迅速清除了斯巴达在爱琴海诸岛派驻的军队。他胜利返回雅典,重建了公元前 404年根据斯巴达的要求拆除的雅典城墙。为了求得波斯人的支持,希腊交战双方竞相派代表与波斯王廷谈判。公元前 387年,斯巴达以承认波斯对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统治为条件,在波斯人直接干预下,强迫包括雅典在内的许多希腊城邦接受了有利于斯巴达的《安塔尔基达斯和约》。此后,斯巴达重新肆无忌惮地干涉其他城邦的内政,蹂躏他邦主权,扶植寡头。 公元前 378年,忒拜的民主派在雅典人支持下推翻了斯巴达于公元前 382年扶植起来的寡头统治,驱逐了强占卫城达军队。以忒拜为首的维奥蒂亚联盟在埃帕米农达等人领导下,一时成为左右希腊大陆政局的首屈一指的强国。公元前 371年留克特拉之役后,斯巴达军队被逐出中部希腊。随后,埃帕米农达率军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促成了阿卡迪亚的独立,使麦西尼亚摆脱了斯巴达人数百年的统治,重新获得了政治独立。此后,斯巴达不再是希腊的头等军事强国,其政治影响也江河日下。忒拜的称雄于公元前 362年蒙提涅亚战役后结束。在色萨利,费列的僭主雅松(公元前380~前370年当政)也一度雄踞一方,并企图称霸希腊。 留克特拉战役纪念碑 利用对斯巴达暴虐统治的普遍不满,雅典于公元前378 年组织了新的城邦联盟。起初,它庄严保证入盟诸邦平等,不干涉他邦内政,不在他邦境内驻兵和安置雅典军事移民,一时博得广泛的支持。但是以雅典为首组织的第二个城邦联盟(史称“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好景不长。忒拜不满雅典接近斯巴达,带领一部分支持者分裂出去。接着,因雅典违反同盟条约而爆发了盟邦反对雅典的“同盟战争”(公元前357~前355年)。雅典的失败使同盟趋于瓦解,于公元前338年正式解散。 马其顿王国的崛起和希腊化时代希腊的北方邻国马其顿的居民在种族和语言方面与希腊人很接近,并且深受先进的希腊文化的影响。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统治下的古代马其顿的迅速崛起,不仅极大地推动了马其顿历史的发展,而且使马其顿人的历史从此长期与希腊人的历史融为一体。马其顿在腓力二世统治时期的向外扩张,严重损害希腊许多城邦的利益,威胁它们的生存。以狄摩西尼(公元前384~前322年)为代表的雅典反马其顿派,从公元前 4世纪50年代起,即为抵抗马其顿的侵略在雅典内外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以失败告终。公元前 338年希腊诸邦联军在喀罗尼亚战役中败北,从此希腊的大部分城邦逐渐丧失了政治独立,沦于马其顿王国统治之下。 公元前334年开始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实质是以马其顿人为主的马其顿、希腊军队对亚洲和北非广大地区的侵略。公元前 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希腊历史进入“希腊化时代”。经过数十年的战乱,在欧亚非三洲的广大地域内出现了以托勒密王国、塞琉西王国、马其顿王国为主的一批“希腊化国家”。希腊化时代的希腊城邦多数程度不同地成了国王或僭主统治下的保有一定自治权利的地方自治单位。在希腊大陆,只有埃托利亚同盟和阿哈伊亚同盟以及斯巴达比较长期地保持了政治独立。公元前 299年罗马势力开始侵入巴尔干半岛。随着希腊化诸王国陆续灭亡,罗马人逐渐成为希腊人命运的主宰。公元前30年,罗马灭亡了最后一个希腊化国家——统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古代希腊的历史随之告终。 古代希腊文化 在广泛吸收西亚和埃及等地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古代希腊人根据生产,社会和政治的需要,在包括数学、天文、医学、建筑、雕刻、戏剧、诗歌、哲学、历史、演说术等众多领域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领域希腊诸邦都为丰富希腊的文化宝库作出了努力。在希腊化时期,由于希腊文化与亚洲和非洲各地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某种程度地融合和相互影响,使传统的希腊文化有了新的内容。古代希腊文化是属于奴隶占有制社会经济形态的文化,其发展与奴隶占有制密不可分,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编辑本段]古希腊文化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指公元前第3千纪末至前1世纪下半叶生活在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周围广大地区的古代希腊人创造的文化。古希腊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世界,尤其对欧洲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从公元前 4世纪开始,“希腊人”并不单纯是一个种族概念,而是泛指一切接受希腊文化和讲希腊语的人。 公元前第3千纪末和前第2千纪,在爱琴海诸岛和希腊大陆有过欧洲最早的青铜文化(见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这里主要讲公元前第 1千纪的希腊文化。这一时期的希腊文化是适应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占有制一定发展阶段希腊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反映、服务于这种发展的;是希腊人广泛吸收周围各民族,尤其是古代西亚、北非诸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并创造性地予以改造和发展的结果,是不同地区的希腊人共同智慧的结晶。
采纳哦

㈡ 自然地理的条件对希腊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许多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此都有过专门的研究。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地理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作为生产力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自然环境,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甚至具有决定意义。普列汉诺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地理环境在人类的形成、工具的制造、生产的种类、生产力发展速度等方面,无不具有巨大甚至决定力量。对于人类社会关系、经济制度性质的影响则通过生产力来实现间接影响。
作为西方文明的起源古希腊文明,它的地理环境又是什么样的呢?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东面的爱琴海和西面爱奥尼亚海的群岛和岛屿,以及今土耳其西南沿海,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东部沿岸地区。地小山多、海岸曲折、岛屿密布为其地理环境特色。作为古希腊文明中心地区的希腊半岛,其中部和南部以港湾众多、海峡连绵著称,为希腊文明提供了面向海洋的自然条件。就希腊陆地而言,则是山多土薄的贫瘠地区。无数的山脉和丘陵将希腊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地区,陆路交通的极为不便和地域的分割,是促成希腊难以统一、城邦小国林立局面的重要因素。就地理整体上看,希腊世界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和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中心地理距离很近,易于接受两大文明的积极影响。可以说,在古希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地理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希腊半岛山岭交错,河流短急,又没有东方的大河流域和广大平原,这种各地近乎隔绝的地理多中心,决定了希腊的经济多中心。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了社会分工的基础。以希腊工商业城邦的代表雅典为例,雅典境内多山,土质贫薄,只有几片不大的平原和河流谷地适于种植谷物,农业相对斯巴达等城邦落后。山坡上适于栽种葡萄、橄榄等果树,山中蕴藏着大量的银矿、优质陶土和为希腊建筑所需要的大理石这有利于雅典人在农业基础上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同时,由于雅典所处的阿提卡半岛是中希腊和爱琴海世界联系的前缘地带,因而为航海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解决粮食危机,雅典大量输入谷物等粮食作物和其它原料,同时将自身的手工业品输往各地,有力的促进了雅典商品经济的发展。
希腊绵延曲折的海岸线为希腊提供了众多的天然良港,在陆路由于为山脉所隔,而难以联系希腊世界的情况下,大海将它们联系了起来,并将希腊和世界联为了一体。同时大海也成为希腊扩大生存空间的便利通道,促进了希腊早期的对外殖民和后来的海外贸易。这都促成了希腊大多数城邦由封闭的农业经济转向开放的商品经济。
希腊地理上的多中心决定了经济上的多中心,而经济上的多中心又决定了政治上的多中心。山脉纵横、岛屿众多的自然条件将整个希腊世界分为三百个左右的城邦。希腊城邦的一大特点就是小国寡民。最大的城邦斯巴达也不过8400平方公里,人口总计约40万,而雅典则只有2556平方公里。小国寡民的特点使经常召开全体公民大会的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成为可能。
但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受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以雅典为例,在城邦形成之初,经济形式主要为农业经济,这使得占有广大土地的氏族贵族得以垄断政权。但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他们有着自己特殊的政治经济利益。他们联合同样受贵族压榨的无地和少地的平民,反对贵族政治,要求实现财富政治,废除债务剥削,集城邦全体的力量,扩大海外贸易。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已达到公开暴动的程度。当时雅典人基本按地理所在而分为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在社会变革的大势之下,公元前594年,雅典工商业贵族梭伦当选首席执行官,开始改革。后经过僭主政治,在经济上扶植下层平民的阶段,在新的阶级和社会基础上,雅典过渡到了民主政治。
而希腊世界的另一大邦,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的斯巴达,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犹罗达河贯穿南北,适于农业生产;海岸线平直,缺少优良港湾,不适于发展商业和航海业。这种天然的农业优势,使掌握土地的贵族力量强大,而平民力量弱小,同时由于斯巴达社会生活的军事色彩,斯巴达在政治上长期是处于贵族寡头政体状态。
地理环境对希腊文化也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希腊地近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易于接受东方这两大文明的先进文化,转为己用。正如古朴时期中期的希腊文明被命名为东方化风格阶段所示,希腊文明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学习东方之处很多。例如希腊的艺术家从埃及和腓尼基学到青铜铸像、石料建筑和雕刻石像的方法,开始建造希腊神庙和雕塑希腊神像,这是以雕像为代表的古朴时期希腊艺术起点异常之低,但其发展速度却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希腊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具体自然环境,以雅典为例,利用多产陶土的自然优势,在古朴时期就已生产出大量优质陶器,销往各地。希腊哲学和史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东方的影响,许多希腊的哲学家和史学家都曾游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东方国家,考察学习,吸纳精华。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有关天文、地理、数学、几何、物理、医学等曾向东方学习的自然科学的知识的积累与探讨已逐渐进入系统理论的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东方对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
当然,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希腊政治经济结构对希腊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纵观希腊历史,不难看出,希腊的政治经济和希腊文化呈现出同涨同衰的正比例现象。凡是希腊政治经济稳定兴盛的时期,其文化发展也处于兴盛时期,反之,则处于低落时期。文化与政治经济紧密结合。例如希波战争之后的雅典希望有人能全面详实地将这场战争记述下来,因此,当“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回到处于鼎盛之世之下的雅典后,马上受到伯里克利的注意,将写史的希望寄托与他,结果便是《历史》的问世。
而在地中海对岸的埃及由于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的影响在文化方面的体现与希腊就有许多不同。古埃及东临红海,西接利比亚,南接努比亚(今苏丹),北濒地中海,与希腊隔海相望。全国沙漠占百分之九十六,人口集中在尼罗河流域,国家地理按尼罗河而分为上、下埃及。在古代,埃及实际上只有东北经西奈半岛到达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条国际通道,虽有航海活动,但对埃及影响不大,因此埃及比于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其三千年间较少受外族入侵,文化也一脉相承,未有大变。由于埃及是农业国,要求对尼罗河泛滥和因此而导致的田界改动等生产实践中的有关事例进行测量,计算。于是在文化成就上,埃及主要体现为实用科学的成就。在艺术上也以规模宏大的建筑为主要体现,作为埃及文化成熟标志的金字塔,之所以能在埃及而不在希腊出现,地理环境因素也起到很大作用。
埃及是典型的东方大国,与希腊的分散性相反,表现为大范围内的聚合性。尼罗河冲积平原使得土地肥沃,为了农业的发展,需要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这有利于促成负责水利的集权产生,从而产生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而这种集权帝国由于地理因素、经济上的封闭性和政治上的限制,在文化上缺少创造力,三千年来,并未有大的变化。到后埃及时期,文化趋势愈加保守,只想复古,不求创新,到希腊罗马统治时期,象形文字也变为死文字,文明传统由此断绝。
综上所述,古希腊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与制度、文化等方面无不受到希腊地理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形成了璀璨的古希腊文明。不过,虽然地理环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应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可变量,起着增加或减少人类控制自然的力量的作用,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希腊是建立在较高的生产力基础上的。铁器是希腊普遍进入阶级社会的物质基础,有可能出现城邦林立,铁器也使希腊社会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在不到四个世纪的短暂时间内完成,为工商业奴隶制提供了阶级基础。文化作为经济的上层建筑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再加上本身创作受生产力的限制,所以在终极原因上也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可见,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虽有极大作用和影响,但并非希腊文明产生、发展的终极原因.

希望对你有帮助!

㈢ 详细说一下希腊和罗马的发展史,以及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

最初只是台伯河畔的一个小城邦,地促势微。公元前9世纪至前3世纪,罗马通过一系列战争,基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此后它进一步向海外扩张,发动了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前146年),征服了西部地中海强国迦太基。 公元前六世纪末,拉丁语族罗马人建立的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510年,过渡到共和时代。公元前三世纪初,统一意大利半岛。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到前二世纪中叶,通过布匿战争和马其顿战争,征服了迦太基、西班牙大部、马其顿和希腊诸地区,控制了地中海。公元前27年,执政官屋大维称“奥古斯都”(意即皇帝),共和制度瓦解,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公元一世纪和二世纪,帝国疆域西达今英国、西班牙、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地,东达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南面包括非洲的北非地区和苏丹,成为西方历史上第二大帝国(西方历史上第一大帝国是:亚历山大帝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后期帝国,由于人民反对压迫剥削,起义广泛开展,如 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半岛处于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织的时期。 “古意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铜器时代,他们穿越北部和东部的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到达意大利,并残暴地迫使许多当地土著部落迁徙他乡。他们起初过着游牧生活,但已经具有制作铜器、使 高卢地区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亚哥尼斯特运动,给罗马的统治以沉重打击。公元395年,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化,在音乐、数学、哲学、文学、建筑、雕刻等方面都曾取得过巨大成就。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年的古代希腊是以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为中心,在包括北非、西亚和意大利半岛南部及西西里岛的整个地中海地区建立的一系列奴隶占有制国家。 原始社会 公元前2800至1400年,克里特岛曾出现米诺斯文化,伯罗奔尼撒半岛出现迈锡尼文化。 希腊大陆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克里特岛约于公元前第3千纪末出现了青铜文化,公元前第2千纪初有了国 希腊
家和文字。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讲希腊语的部落开始在希腊半岛定居。公元前第 2千纪的中、后期,希腊人建立过迈锡尼、梯林斯、皮洛斯(旧译“派洛斯”)等小国,已有文字,创造了灿烂的迈锡尼文明。公元前第2千纪中期起,希腊人逐步向爱琴海(包括克里特岛)的诸岛扩张。传说发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的特洛伊战争,可能就在希腊人向外扩张的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或者公元前12世纪初。(见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2世纪以后一、二百年内,迈锡尼文明逐渐衰落。一些生活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讲希腊语的部落从北方进入希腊半岛,引起了塞萨利亚及其以南的许多希腊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迁徙。国家、文字和宏伟的宫殿都消失了,继之而来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在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希腊人居住的地区占统治地位的“荷马时代”。 城邦时期 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6世纪末,古代希腊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和平环境之中,没有受到外族的严重威胁。由于与古代世界其他一些文明中心的联系日益密切,希腊人从埃及和西亚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 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铁制工具已经普遍使用。尽管所有地区主要的经济部门都是农业,但在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如科林斯、埃吉纳、米利都、雅典、哈尔基斯、埃雷特里亚、希俄斯等地,商业和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制陶、武器制造等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业也有长足进步,出现了三列桨战舰。 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重新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埃吉纳、科林斯、雅典等地开始铸造货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从公元前8 世纪起在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人中,又开始形成国家。一、二百年内,陆续出现了一批史家称为“城邦”的小国。但也有一些部落仍然停留在原始社会后期。 公元前8世纪中叶至前6世纪末希腊人的广泛移民活动,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商人外出贸易,破产者到海外谋生,政治斗争的失败者陆续在海外占据一些殖民点。随着希腊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殖民范围扩大,在东起黑海东岸,西至今法国的马赛,包括意大利半岛南部和西西里岛的一部分,南达尼罗河口和利比亚,北抵今阿尔巴尼亚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的广大地域内,几十个希腊城邦(远非所有城邦都参加了移民)先后建立了总数逾百的移民区。其中最著名的有林斯人建立的叙拉古,斯巴达人建立 希腊著名的德尔斐太阳神庙遗址
的塔连同,迈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庭,米利都人建立的奥尔比亚等。大多数城邦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耕地不足。这个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是绝大多数移民区都成了独立的城邦。它们与母邦的关系,主要限于奉祀共同的神□。同时不少地区出现了移民奴役、剥削原有居民的现象。在广大地域内众多移民区的建立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见。同时不少地区出现了移民奴役、剥削原有居民的现象。 希腊人在向外扩张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内部各地区间的交往。以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许多“近邻同盟”的建立,奥林匹亚、德尔斐等逐渐具有全希腊意义的宗教中心和竞技中心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希腊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文化交流。城邦之间也发生过不同性质的战争,包括斯巴达征服美塞尼亚那样的希腊人奴役希腊人的战争。 公元前7世纪中叶以后重装步兵逐渐成为各城邦公民兵的主要兵种。兵制的变革对城邦政治和社会发展都有影响。贫富分化加剧引起的平民反对氏族贵族剥削、奴役以及政治上的垄断地位的斗争,以奴役外族人为主的奴隶占有制的发展,使许多城邦的阶级结构和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其突出表现为斯巴达的“平等者公社”的形成,以及僭主政治在许多城邦的兴衰。同时出现了一些用成文法规定城邦基本制度的“立法者”的活动,如斯巴达的利库尔戈斯(一译“莱库古”)改革、雅典的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除由波斯人扶植的一些僭主外,在公元前7和前6世纪的希腊,“僭主”一词系指非通过选举上台执政的人,他们大多得到公民中下层群众的支持,采取一些有利于下层群众、削弱氏族贵族势力和影响、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措施。最著名的僭主是科林斯的佩里安德和雅典的庇西特拉图。 公元前6世纪中叶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斯巴达逐步联合半岛大多数城邦,组成伯罗奔尼撒同盟,成为希腊一个城邦集团的领袖。以米利都为首的小亚细亚诸希腊城邦推翻波斯统治的起义(公元前 500~前494年),揭开了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的序幕。公元前 492年、前490年和前480年波斯军队对希腊的侵略,都以失败告终。在马拉松、萨拉米斯海战、普拉蒂亚等战役中,反抗侵略的数十个希腊城邦的人民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希腊人的胜利在希腊世界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西里岛的希腊人也在公元前480年取得了打败迦太基的重大胜利。 公元前478或前477年以雅典为首的一些希腊城邦结成提洛同盟。该同盟的建立及其性质的演变,使希腊世界的整个政治格局变得日益复杂。以奴隶占有制为基础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对整个希腊世界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雅典军事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扩张,斯巴达日益感到不安,并且企图加以限制。忒拜、科林斯、阿尔戈斯等比较大的城邦则都权衡利害得失而在分别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两大城邦集团之间周旋。公元前449年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各邦之间矛盾更加突出。伯里克利当政时期雅典臻于鼎盛。城邦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不仅牵涉到希腊半岛的许多城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触及散布在西西里、爱琴海诸岛、色雷斯沿岸和小亚细亚等地的众多希腊城邦。战争以雅典的失败告终。战后,雅典、斯巴达、科林斯、叙拉古等主要城邦内部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在一些地区,公民兵制逐渐瓦解,雇用兵制不断发展。 在希波战争中失败而暂时退出欧洲的波斯,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起重新成为操纵希腊政局的重要力量,并用大量金钱支持斯巴达,帮助其打败雅典。不久,斯巴达因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政治地位问题与波斯发生武装冲突,波斯人转而支持不满斯巴达统治的希腊诸邦。公元前395年爆发了雅典等邦联合反对斯巴达的科林斯战争(公元前387年结束)。同年,在波斯任职的雅典人农指挥的舰队,大败斯巴达海军,迅速清除了斯巴达在爱琴海诸岛派驻的军队。他胜利返回雅典,重建了公元前404年根据斯巴达的要求拆除的雅典城墙。为了求得波斯人的支持,希腊交战双方竞相派代表与波斯王廷谈判。公元前387年,斯巴达以承认波斯对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统治为条件,在波斯人直接干预下,强迫包括雅典在内的许多希腊城邦接受了有利于斯巴达的《安塔尔基达斯和约》。此后,斯巴达重新肆无忌惮地干涉其他城邦的内政,蹂躏他邦主权,扶植寡头。 公元前378年忒拜的民主派在雅典人支持下推翻了斯巴达于公元前382年扶植起来的寡头统治,驱逐了强占卫城达军队。以忒拜为首的维奥蒂亚联盟在埃帕米农达等人领导下,一时成为左右希腊大陆政局的首屈一指的强国。公元前371年留克特拉之役后,斯巴达军队被逐出中部希腊。随后,埃帕米农达率军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促成了阿卡迪亚的独立,使麦西尼亚摆脱了斯巴达人数百年的统治,重新获得了政治独立。此后,斯巴达不再是希腊的头等军事强国,其政治影响也江河日下。忒拜的称雄于公元前 362年蒙提涅亚战役后结束。在色萨利,费列的僭主雅松(公元前380~前370年当政)也一度雄踞一方,并企图称霸希腊。 利用对斯巴达暴虐统治的普遍不满,雅典于公元前378 年组织了新的城邦联盟。起初,它庄严保证入盟诸邦平等,不干涉他邦内政,不在他邦境内驻兵和安置雅典军事移民,一时博得广泛的支持。但是以雅典为首组织的第二个城邦联盟(史称“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好景不长。忒拜不满雅典接近斯巴达,带领一部分支持者分裂出去。接着,因雅典违反同盟条约而爆发了盟邦反对雅典的“同盟战争”(公元前357~前355年)。雅典的失败使同盟趋于瓦解,于公元前338年正式解散。 马其顿王国的崛起和希腊化时代希腊的北方邻国马其顿的居民在种族和语言方面与希腊人很接近,并且深受先进的希腊文化的影响。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统治下的古代马其顿的迅速崛起,不仅极大地推动了马其顿历史的发展,而且使马其顿人的历史从此长期与希腊人的历史融为一体。马其顿在腓力二世统治时期的向外扩张,严重损害希腊许多城邦的利益,威胁它们的生存。以狄摩西尼(公元前384~前322年)为代表的雅典反马其顿派,从公元前 4世纪50年代起,即为抵抗马其顿的侵略在雅典内外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以失败告终。公元前 338年希腊诸邦联军在喀罗尼亚战役中败北,从此希腊的大部分城邦逐渐丧失了政治独立,沦于马其顿王国统治之下。 马其顿王国到托勒密王朝时期 公元前334年开始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实质是以马其顿人为主的马其顿、希腊军队对亚洲和北非广大地区的侵略。公元前 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希腊历史进入“希腊化时代”。经过数十年的战乱,在欧亚非三洲的广大地域内出现了以托勒密王国、塞琉西王国、马其顿王国为主的一批“希腊化国家”。希腊化时代的希腊城邦多数程度不同地成了国王或僭主统治下的保有一定自治权利的地方自治单位。在希腊大陆,只有埃托利亚同盟和阿哈伊亚同盟以及斯巴达比较长期地保持了政治独立。公元前299年罗马势力开始侵入巴尔干半岛。随着希腊化诸王国陆续灭亡,罗马人逐渐成为希腊人命运的主宰。公元前30年,罗马灭亡了最后一个希腊化国家——统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古代希腊的历史随之告终,从此希腊进入古罗马帝国统治时期。 古罗马帝国统治时期 公元前30年罗马开始统治希腊。 395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去世,他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分给长子阿卡狄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从此希腊归东罗马帝国管辖。 1054年,东正教与天主教彻底决裂。 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

地理学发展史的古代地理学

(上古时期至18世纪末)
古代地理学是农牧业社会的产物。其特点是以地理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学科内外分化不明显;由于环境差异和交通不便,古代地理学的体例和内容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本时期的地理思想和著作主要出现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印度、古希腊和稍后的罗马帝国等古代文明中心。它们各具特点,其中以中国和古希腊、罗马最为重要。
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罗马地理学继承了古埃及地理学运用数学探讨地理现象的传统,成为西方地理学发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纪的希罗多德,他最早探索了历史上的人地关系、讨论了区域的界线;希波克拉底创立了人的 4种气质学说,探讨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稍后,德谟克利特对宇宙的无穷性、大气现象的原因、生物对气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推测。柏拉图从唯心论出发,认为圆是最完美的对称形,演绎出圆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这是球形说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唯物地认为地球和天体都是原质构成的,从实验材料和实地观察中进行了归纳判断,科学地证实了大地球形说。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希腊文明衰落期和罗马帝国时代,是西方经典地理学建立时期。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和罗马时代的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氏被西方地理学界尊为“地理学之父”,他不仅第1次合成了 geographica(意为地理学或大地的记述)这个术语,而且用两地竿影换算出弧度,计量了地球的周边是252000希腊里(约折合为39690公里),已近于近代的实测值。埃氏不仅是古代数理地理的创始人,还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居住适应地带学说,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以后的非洲)3个地区,以及一个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等5个地带,并首次根据经纬网绘制世界地图。
斯特拉波整理荷马史诗以来的古代地理知识,继承亚里士多德和埃拉托色尼的居住适应地带学说,利用当时商业航海的记载并结合自己一生旅行见闻,写成17卷《地理学》。它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以地中海为中心的罗马帝国地理情况,是西方区域地理的先声。
托勒密的名著《地理学指南》(8卷),内容包括地图投影、各地的经纬度表和绘有经纬度的世界地图。这部著作为近代地图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地心说统治人类的思想达1500年之久。
中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各种流派的人地关系思想。
在世界观方面,主要是围绕着所谓“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指主宰一切的上帝,一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两者分别具有唯心和唯物倾向,但均有听天由命的色彩。孔子提出“畏天命”,符合周王自命为天子的政治要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视自然规律并具有地理唯物论见解。
在方法论方面,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作为一种朴素的辩证说理工具,对地理现象的解释起到不少作用。《周易》认为自然界是由阴阳两种对立力量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在地理书籍中山的阴坡和阳坡、河的北岸和南岸亦均以阴阳区分,沿袭至今。以八卦表示8个天象和地理方位,更是始于中国。
《内经·素问》这本最早的医书将木、火、土、金、水类比为东、南、中、西、北 5个方位和春、夏、长夏(暑)、秋、冬5个季节,并认为东部地区主木,属青色,象征植物繁茂;南部地区主火,属红色,象征土壤红赤;中部地区主土,属黄色,象征黄土高原和冲积沃土;西部地区主金,属白色,象征戈壁大沙漠;北部地区主水,属黑色,象征日照短暂和土壤棕黑。
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和《管子·地员》。《尚书·禹贡》按地理特征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员》探索了中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进行系统分类的作品。 (4~14世纪) 中国、阿拉伯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有长足的进步;欧洲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则出现了停滞和倒退。
欧洲 中世纪是经济、文化衰落的黑暗时代,政教合一、闭关自守的小君主国使人们的地理眼界大为缩小,统治者力图使地理学成为基督教的奴仆,出现了地理学思想的反动。不仅古希腊、罗马在地理方面的优秀传统未得到继承,而靡用宗教迷信和占星术来解释一切地理现象。如 6世纪商人科斯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说代替球形说。书中以摩西的圣柜作为地球的形状,把大地看成为扁平长方形,东西长度为南北之两倍,四周为海洋环绕,其外又有陆地,即天堂所在。12世纪以后,由于十字军东征,使欧洲人地理眼界扩宽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成立和教会建立大学,将古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转译过来;加上指南针从中国传入,使商业航海发达起来。所有这些使欧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图绘制开始出现某些转机。阿拉伯世界 7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团结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统治了中亚、西亚、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巴格达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学术中心。他们翻译希腊先哲的著作;连年征战、麦加朝觐和商业航海活动,又使伊斯兰世界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涌现了许多伟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马苏第等。十进位制和罗盘就是此期由中国经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古代阿拉伯地理学的成就是不应忽视的。如921年,巴尔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气候观察,编成了第一本《世界气候图集》;稍后,马克迪西提出将世界分成14个气候区的方案;11世纪早期,阿维森纳观察中亚山区,提出褶曲抬升山岳的运动和侵蚀切割地形的均变过程。
中国 这个时期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显的《法显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为考证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演变的要著;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提出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用以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较西方类似的见地早4个世纪。 (15~18世纪) 本期的重大事件是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C.哥伦布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早半个多世纪,船队的规模、航海的技术也远胜于哥伦布,然而其社会意义和对地理学的影响则远不及地理大发现。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旅行探险,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险同地理大发现不是一回事,说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正是从地理大发现这一重大社会事件出发的。哥伦布之后开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即西方由中世纪封建制向近代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地理大发现给地理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从3方面阐明:①地理大发现期间,成功地在远程航行中运用了罗盘,并精密地测定了经度,技术的改进和数据的积累导致了地图学的革新。16世纪初,P.亚皮安绘制了一个地球的心状图,其弟子G.墨卡托于1569年绘成了一幅适用于航海的等距圆柱投影世界全图,成为第一个将整个地球表面描绘在平面上的人,尔后又编绘《墨卡托地图集》。在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改变了中国学者沿用的“天圆地方”、“华夏居于寰宇之中”的旧观念。②通过15世纪末到18世纪的地理探险和发现,出现了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地理著作。德国S.明斯特尔的《宇宙志》于1544年出版,被认为是地理大发现的早期代表作。德国B.瓦伦纽斯的《普通地理学》首次将地理学领域区分为专论和通论两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区特征,后者揭示全球性法则。中国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也在同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理论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论述;清初刘献廷提出地理学要阐明“天地之故”,即探讨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等。但是,没有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流,中国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记载,缺少对地球表面整体规律的研究。这是近代中国地理学落后的原因之一。③15世纪20年代到17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了“文艺复兴”,艺术和科学得到蓬勃发展,从而使学者能对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某些法 则进行概括。当时的地理考察和发现,为哲学家和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关系的具体素材。另一方面,新生的地理唯物论又给予地理学发展以难以估量的影响。17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的气候决定论,18世纪德国哲学家I.康德的二元论,均成为近代地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中国没有一个文艺复兴,且地理发现的眼界远较西方为窄,历代封建王朝的权力集中,一方面保证了国家统一和经济稳定,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变革。不变论的思想、传统天人感应的唯心哲学观,严重阻碍了地表事物内在规律的研究和正确人地关系的探讨。
总之,从15~18世纪,地理学处于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时期。西方地理学用了3个多世纪,完成了技术革新、资料积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论的哲学基础3方面的准备,为欧美近代地理学的建立创造了前提。中国在明末清初,亦开始了整体地表规律的探索,但由于技术手段缺乏创新、科学资料积累不够,特别是统治者仍鼓吹天命论等,新的地理学无法兴起。

㈤ 论述古希腊在地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在后世西方人的地理观念中留下了那些错误

公元前六世纪,泰勒斯最先在地球表面进行了测量和定位。公元前五世纪的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记述了许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江河湖海、山川地形、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政治、经济等情况。
约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提出南、北半球因温度差异可划分成若干对称的温度带。公元前331~前325年,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东方,取得了关于亚洲中部、里海、印度河流域和波斯湾的资料。约公元前二世纪,喜帕恰斯提出用经纬网在地球表面确定地物的位置,并发明了极投影和正投影。
大量的地理资料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促进了地理学思想的建立。它首先引导了古希腊学者去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在这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
认为地球是一个扁平的圆盘,四周被海洋包围,上方由拱形天空笼罩着,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荷马和希罗多德;认为地球是一个浮在水面上的扁平圆盘。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持此观点;认为地球是一个中间凸起的圆盘。德谟克利特还对这种推断作了一定的解释;认为地球是球体。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作出过这种推断。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地球上人类可居住性同纬度有关的思想。他的思想得到了埃拉托色尼的继承和发挥。
公元前二世纪的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创立“地理学”一词,并著有《地理学》一书。他用几何学的方法计算了地球的周长,奠定了数理地理的初步基础。他把世界分为三个主要地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即非洲);五个气候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同时划定了气候带的界线。他还第一个根据经纬网绘制了世界地图。

㈥ 希腊历史

梭伦改革设立了新的政府机关——四百人会议,类似公民会议的常设机构,由雅专典的四个部属落各选一百人组成,除第四等级外,其它各级公民都可当选。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从10个部落的任何等级公民中,经抽签各选出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享有很大权力,并且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这时所有公民可进入五百人议事会,并非可以担任雅典一切官职。不要把五百人会议向所有公民开放和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搞混了。
书上说伯利克里时期各级官职对所有公民开放是指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至于克里斯提尼时期哪些是不能对全部公民担任,我只能说不清楚,古希腊年代久远,又是国外,资料没那么齐全,克里斯提尼时期的官职全列出来太难。况且如果是高中历史阶段,没必要这么纠结,克里斯提尼时期哪些官职是不能对全部公民担任这个问题我相信不是考察重点。

㈦ 古希腊科学特征、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及历史意义

特征:古希腊的科学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力学、医学、生物学、地理学和物理学之中。如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为哲学与理论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希腊自然哲学,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这一哲学时期也称为宇宙论时期,它主要是关于“宇宙的生成和自然的本原等问题”的研究,研究的中心是‘本原’问题”,主题是获得关于宇宙万物和万物的必然性或规律性的知识。
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古希腊自然哲学,始于公元前6世纪,终止于公元6世纪。古希腊地处爱琴海地区,海陆交错,陆地山峦重叠,形成相互闭塞的小块土地;气候温暖,但夏季少雨,肥沃土地极少。开始也有自己的农业,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工商业发展较快,战争的频繁,移民政策的实施,手工业和商业更加巩固,决定了不同于大河流域的经济基础。以后其农业甚至附属于工商业,具有了商业性质,阶级分化以后,由经济基础决定,时常引起自由民主的斗争,同时工商奴隶主也反对贵族统治,这决定了政治制度多采取民主,宗教形式也以“神人同形同性说”为其特点,不同于大河流域。
这个地区自古以来没有形成统一霸权,各城邦的思想都比较活跃,形成了自由讨论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商业和航海事业的兴旺,亚历山大帝国的形成,又使希腊人更多地接触东方科学文化。
因此,古希腊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科学技术。
希腊人最初最主要的哲学研究对象是自然(研究自然的目的是“拯救现象”,为现象提供合理的根据和说明),研究自然的哲学叫做“自然哲学”。希腊人看待自然时,不同于神学家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不是以幻想和想象的方式,而是以理性认识的方式看待自然,他们试图以自然的东西说明自然,这就形成了希腊哲学的早期形态,即“自然哲学”也被称之为“宇宙论”或“宇宙生成论”,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生成演变过程。在希腊哲学中,自然哲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宇宙论衰落之后,自然哲学仍然构成了希腊哲学的重要内容,例如在亚里士多德留下的著作中,有百分之八十是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
历史意义:古希腊、罗马在科学技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对后世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尤其是希腊人面向自然界,注重于对基本规律的探索,并崇尚理论思维,这不仅促使其自然科学最早走向理论化、系统化,而且为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科学问题和科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借鉴和启发,因此,欧洲人称希腊文化为古典文化。
古希腊、罗马科学文化对人类文明,包括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英国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现代科学是直接从希腊科学导来的,并由它备下了一个大纲、一种方法和一套语言。”贝尔纳分析了这种影响的两重性:一方面近代自然科学需要清除古希腊科学中某些猜测和臆断的东西;但另一方面近代自然科学又确实从古希腊人所提出和发展的一般科学问题和一般方法中得到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近代自然科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直接借用古希腊人的描述方式,并根据实验科学的成果而赋予了新的内容。总之,古希腊的自然科学、数学、力学,亚历山大的传统学风,阿基米德等著名科学家及他们的研究道路、研究方法、思维方法、学术思想,乃至罗马的建筑艺术,对后来欧洲的科学复兴和整个人类文明都起过积极的作用。

㈧ 希腊科学的产生背景

近代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后不久的欧洲,而没有产生在曾有过科学技术高度繁荣历史的中国。这也是本次两篇学术文章争议的中心。本人资历尚浅,没有能力和学者们商讨,只将自己的愚见相应陈述一下。

首先,我同意说近代科学与古希腊文化有关系。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年代,中国无论从哪方面都有胜过欧洲之处,何故近代科学技术不产生在中国而产生在欧洲呢?这肯定是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的。

当时欧洲刚刚经过了中世纪长期的黑暗时期,人们刚刚从阴暗中走出,绝大多数人向往美好的新生活,想去开拓自己的新生活。人们从各自的领域探索,文艺复兴,航海进步,科学界自然也不会落下。而此时中国由于生产力相对高,人们生活比较安适。虽然有些人也处于被压迫地位,生活窘迫,但也愿意安于自给自足的生活。小农经济在中国有着无以抗拒的控制力。而且当时中国也不重视科学的发展,而且还抵制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这是歪门邪道。国家用人只用文人,而这些人的绝大多数是不接触科学技术的。这是其现实原因。

现实是由历史造成的,所以我认为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历史的原因而非现实的原因。历史上,欧洲文明源于希腊。大家可以看到,希腊是一个由群岛邦国组成的国家。这些邦国多数一个岛就是一个国。那些岛往往不是很大,但比较富饶。人们在某岛上定居下来以后开始开发岛上资源,人口渐增。地中海的气候又不利于环境的再生,生态被破坏了,这个国家的人也就在这个岛呆不下去了,只能去发现新的岛。人越来越多,岛越来越少,只有少数一些岛能长期养人。那些在贫瘠岛上的当然不甘饿死,所以就想方设法去那些能生活的岛。有两种方式:1.将自己的好东西拿出来给岛上人,请人们接受其定居下来。2.人不同意,战争,胜者留下。所以古希腊人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和生活做斗争。这就造就了古希腊的民族精神:开拓、拼搏和乐观。古希腊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以乐观的心态观察整个世界。欧洲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当然这种精神也被继承了下来。虽然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象古希腊人那样乐观地生活,但有相当数量的欧洲人具有这种精神状态。我认为这乃是欧洲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根本原因。只要想一下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经历便能理解我这个观点。当你遇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与否对你影响都不大。而你大体上会有两种精神状态:1.心情很平淡,觉得无所谓,会随便找个方法代替。2.虽然解决不解决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你对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此时你会怎样?你当然不会计较这个问题对你有什么功用,你会去思考解决它的最佳方法。我认为,这就是希腊文化在科学探索方面的精髓。而这种精神正是中国缺少的。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以农业为主。中国的土地异常肥沃,又伴以季风气候,使中国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人不需要什么探索,只要开一块地安安心心地种就是了。这造就了中国文化稳字当头的特点,有学问的人大多不去开发新的技术,而都来做学问。所以中国文化在学问上无敌,然而却无形地阻挠了技术的进步。

西方文明是航海文明,航海文明突出特点就是特别重视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方法的研究。这就产生了实验理性,逻辑理性和数学理性,发展了科学归纳法,科学实验法和理性演绎法。航海的需要直接推动了天文、地理、物理等多门科学的发展。而中国在进入铁器时代之后,似乎不再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农业生产力了。

科学是一脉相承的,在我看来近代科学的产生主要不在于继承了希腊的文明,而在于继承了希腊的精神,一种乐观、乐于开拓的精神。虽然古希腊的实验理性,逻辑理性和数学理性的解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推动作用,但是却并非必须。而希腊民族的乐于进取的精神才是近代科学产生土壤。哲学和实践相结合使这种精神得到了极大发挥,于是文艺复兴不久的欧洲产生了近代科学技术。

总之,近代科学的产生固然少不了古代科学的铺垫,但决定近代科学产生的不单是古代科学的发达程度,更是那些即具有古代科学的基础又有乐观开拓精神的人。文明进程和精神进程的统一乃是近代科学产生的土壤。这显然和当时欧洲继承了希腊文化而中国没有这样的文化有关。所以古希腊文化是产生近代科学的一个条件。这里要说明的它不是完全的必要,也不是充分条件。它需要古代科学的铺垫,所以不是充分条件。若其它文化中也以这种乐观开拓精神为核心,辅以古代科学技术也能产生近代科学技术,所以它不是完全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只有古希腊这个特殊的航海文明具有这样的文化,所以继承古希腊文化成了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必要条件。

近代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后不久的欧洲,而没有产生在曾有过科学技术高度繁荣历史的中国。这也是本次两篇学术文章争议的中心。本人资历尚浅,没有能力和学者们商讨,只将自己的愚见相应陈述一下。

首先,我同意说近代科学与古希腊文化有关系。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年代,中国无论从哪方面都有胜过欧洲之处,何故近代科学技术不产生在中国而产生在欧洲呢?这肯定是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的。

当时欧洲刚刚经过了中世纪长期的黑暗时期,人们刚刚从阴暗中走出,绝大多数人向往美好的新生活,想去开拓自己的新生活。人们从各自的领域探索,文艺复兴,航海进步,科学界自然也不会落下。而此时中国由于生产力相对高,人们生活比较安适。虽然有些人也处于被压迫地位,生活窘迫,但也愿意安于自给自足的生活。小农经济在中国有着无以抗拒的控制力。而且当时中国也不重视科学的发展,而且还抵制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这是歪门邪道。国家用人只用文人,而这些人的绝大多数是不接触科学技术的。这是其现实原因。

现实是由历史造成的,所以我认为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历史的原因而非现实的原因。历史上,欧洲文明源于希腊。大家可以看到,希腊是一个由群岛邦国组成的国家。这些邦国多数一个岛就是一个国。那些岛往往不是很大,但比较富饶。人们在某岛上定居下来以后开始开发岛上资源,人口渐增。地中海的气候又不利于环境的再生,生态被破坏了,这个国家的人也就在这个岛呆不下去了,只能去发现新的岛。人越来越多,岛越来越少,只有少数一些岛能长期养人。那些在贫瘠岛上的当然不甘饿死,所以就想方设法去那些能生活的岛。有两种方式:1.将自己的好东西拿出来给岛上人,请人们接受其定居下来。2.人不同意,战争,胜者留下。所以古希腊人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和生活做斗争。这就造就了古希腊的民族精神:开拓、拼搏和乐观。古希腊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以乐观的心态观察整个世界。欧洲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当然这种精神也被继承了下来。虽然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象古希腊人那样乐观地生活,但有相当数量的欧洲人具有这种精神状态。我认为这乃是欧洲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根本原因。只要想一下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经历便能理解我这个观点。当你遇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与否对你影响都不大。而你大体上会有两种精神状态:1.心情很平淡,觉得无所谓,会随便找个方法代替。2.虽然解决不解决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你对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此时你会怎样?你当然不会计较这个问题对你有什么功用,你会去思考解决它的最佳方法。我认为,这就是希腊文化在科学探索方面的精髓。而这种精神正是中国缺少的。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以农业为主。中国的土地异常肥沃,又伴以季风气候,使中国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人不需要什么探索,只要开一块地安安心心地种就是了。这造就了中国文化稳字当头的特点,有学问的人大多不去开发新的技术,而都来做学问。所以中国文化在学问上无敌,然而却无形地阻挠了技术的进步。

西方文明是航海文明,航海文明突出特点就是特别重视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方法的研究。这就产生了实验理性,逻辑理性和数学理性,发展了科学归纳法,科学实验法和理性演绎法。航海的需要直接推动了天文、地理、物理等多门科学的发展。而中国在进入铁器时代之后,似乎不再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农业生产力了。

科学是一脉相承的,在我看来近代科学的产生主要不在于继承了希腊的文明,而在于继承了希腊的精神,一种乐观、乐于开拓的精神。虽然古希腊的实验理性,逻辑理性和数学理性的解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推动作用,但是却并非必须。而希腊民族的乐于进取的精神才是近代科学产生土壤。哲学和实践相结合使这种精神得到了极大发挥,于是文艺复兴不久的欧洲产生了近代科学技术。

总之,近代科学的产生固然少不了古代科学的铺垫,但决定近代科学产生的不单是古代科学的发达程度,更是那些即具有古代科学的基础又有乐观开拓精神的人。文明进程和精神进程的统一乃是近代科学产生的土壤。这显然和当时欧洲继承了希腊文化而中国没有这样的文化有关。所以古希腊文化是产生近代科学的一个条件。这里要说明的它不是完全的必要,也不是充分条件。它需要古代科学的铺垫,所以不是充分条件。若其它文化中也以这种乐观开拓精神为核心,辅以古代科学技术也能产生近代科学技术,所以它不是完全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只有古希腊这个特殊的航海文明具有这样的文化,所以继承古希腊文化成了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必要条件。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