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板块构造理论教学设计
1. 初中地理怎样说课海陆变迁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 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要地理书上的
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3.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3)初中地理板块构造理论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在全球尺度上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
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粘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它是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而却不同于大陆漂移说。
4. 初一地理地球的面貌的教案
1.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是C
A.各占二分之一 B.四分之一是海洋
C.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D.三分之二是陆地。
2.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A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大洋洲
3.纬度位置最高的大洲是D
A.南美洲 B.大洋洲 C.欧洲 D.南极洲
4.以下叙述正确的是B
A.北极周围都是冰天雪地的陆地 B.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C.陆地主要集中于南半球 D.世界海陆分布是均匀的
5.关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南极地区被三大陆包围 B.南极地区主要是陆地
C.北极地区被三大洋包围 D.北极地区主要是陆地
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
A.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海洋和裂谷 B.各板块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
C.板块碰撞地区都形成高山 D.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高山
7.六大板块中全部属于大洋板块的是B
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美洲板块 D.非洲板块
8.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魏格纳是C
A.法国人 B.美国人 C.德国人 D.英国人
9.荷兰“低地”产生的原因是B
A.海平面上升 B.陆地下沉 C.陆地上升 D.人类围海造陆
10.半岛是D
A.海洋伸进陆地的部分 B.陆地伸进海洋凸出的部分
C.陆地被海洋分割的部分 D.陆地被海洋包围的部分
11.对四大洋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太平洋面积最大,印度洋面积最小
B.大西洋的形状像“S”,太平洋形状像“W”
C.太平洋的面积与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面积之和几乎相等
D.北冰洋纬度最高、太平洋跨经度最小
12.促使阿尔卑斯山脉隆起成山的两个相互碰撞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
C.亚洲板块和欧洲板块 D.美洲板块和亚洲板块
1.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地球是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是个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C.一个规则的球体. D.是一个平面
2.关于地球大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l亿平方千米 B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C.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D 地球的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略长
3.以下对地球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
A.赤道到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 B.地轴是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
C.南、北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D.凡穿过南北两极的都是经线
4.下列纬线圈中长度最长的是A
A.300 S B.400N C.700 N D.800S
5.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C
A.200E、1600W B.00、1800 C .200W、1600E D900E、900W
6.某地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北侧是北球,南侧是南半球,该地点位置是C
A.西经200与赤道的交点 B.00经线与赤道的交点
C.东经1600与赤道的交点 D.1800经线与赤道的交点
7.有关经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A.00经线是划分经度的起点,向东向西各划分1800
B.00经线是划分经度的起点,也是经度的终点
C.以00经度为起点,向东为西经,向西为东经
D.东经1000与西经800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但不能平分地球
8.本初子午线是指A
A. 00经线 B.00纬线 C.200W经线 D.1800经线
9.在右图中,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是()v 丁
10.(2003年桂林市)地球上陆地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11
A.29%B.71%C.31%D.69%
15.(2003年长沙市)欧洲地形是(C)
A.山地为主B.丘陵为主C.平原为主D.高原为主
16.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是(B)
A太平洋B.北冰洋 二.大西洋D.印度洋
17.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点是(C)
A.海拔多在500米以上B.海拔都在200米以下C.地面崎岖不平D.坡度较陡
18.深度不大,一般不超过200米,是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被称为(C)
A.大洋中脊B.大陆坡C.大陆架D.海沟
19.极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是(B)
A.板块内部B.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C.大陆内部D.陆地与海洋交界的地带
20.四大洋中,按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A.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B.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D.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地球上的火山与地震绝大数分布在海洋与陆地的交界线上。
B.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地震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C.由于大洋中脊的板块张裂作用,太平洋的面积正在逐渐扩大。
D.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处,大陆板块俯冲到大洋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
23.乌拉尔山一乌拉尔河一大高加索山是(B)
A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B.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
C.非洲与欧洲的分界线D.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
24.下列四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C)
A.北美洲B.非洲C.亚洲D.南极洲
5.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内带,地壳比较容活跃,多火山、地震.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板块不断的张裂拉伸,使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两板块不断的碰撞挤压,使地中海面积在不断的缩小. 阿尔卑斯山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是两板块不断的碰撞挤压形成的.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两板块不断的碰撞挤压,使日本多火山、地震. 故答案为: 地理现象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红海在扩大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 地中海在缩小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 阿尔卑斯山形成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 日本多地震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6. 怎么讲解板块构造学说这一块高一地理需要解释的很详细吗怎样方式学生理解起来简单
一般重点就在板块运动这里了
7. 初中地理...关于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在1915年写出了《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较完整地提出了这一学说,提出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是由大约3亿年前一块“超级大陆”分裂,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最终形成的。
2.海底扩张学说: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海洋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地球科学家们开始了对海洋盆地以及洋底岩石学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揭示出洋底的基本面貌。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以地幔对流说为基础,认为地球内部的地幔物质在大洋中部上涌,向两边溢流,并推开旧有的洋底物质,逐渐向两侧对称地扩张,形成新的洋底。
3.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勒皮雄等人把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概念发展成为著名的“板块构造说”。基本观点是:地球的岩石圈划分为许多板块,岩石圈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滑动的,岩石圈板块之间在相互运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对流作用。
http://ke..com/view/62290.htm
【板块构造学说 网络】
8.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自从形成以来在地表和内部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正是地球的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是形成地球表面差异的重要原因。探讨地壳运动的产生原因,需要用大地构造理论加以解释。
板块构造说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由于板块构造新理论的出现,地球科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意义十分重大。目前板块构造说已经成为综合多学科成果的主要理论框架,成为现代流行的被普遍接受的最新理论形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底扩张的现象已被证实,大陆漂移的假说也被普遍承认。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并将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
由此,人们设想,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可能表现为若干岩石圈板块的相互运动。1968年,法国的勒皮雄(X.Lepichon)、美国的摩根(W. J. Morgan)和英国的麦肯齐(D.P. Mckenzie)等学者根据当时已经发现的诸多新的地质现象,把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概念发展成为著名的“板块构造说”。板块构造说提出后,又被许多科学家不断予以完善,很快得到了其他地学工作者的赞同。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以板块构造说的建立为标志进入了革命时期。
197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确立。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
(1)岩石圈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滑动的
地球的最上层沿垂直方向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层:坚硬的岩石圈和部分熔融的软流圈。全球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一部分)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相互运动着的若干刚性板块所构成的。每一个板块都“浮”在软流圈之上,岩石圈板块就在软流圈上滑动,大陆漂移实际上是板块运动的结果。这些板块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2)地球的岩石圈划分为许多板块
岩石圈分为若干个板块,各个板块在不断移动相互挤压,而各个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勒皮雄把全球岩石圈划分为6大板块(图5-3-7):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它们决定了全球板块运动的特点。板块的分界不受海陆限制。岩石圈的厚度一般是70~100千米,在洋中脊其厚度不足10千米。
3)地球板块之间在相互运动
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之间则比较活动,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4)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对流作用
地幔对流体存在岩石圈之下,对流体上升的地区正是大洋的海岭,在对流体的作用下,海底岩石受力破裂,地幔物质上升到达顶部冷却凝结而形成海岭,以后继续上升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