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生培养措施
1. 如何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
记好了框架,但万变不离其宗我是高三文科生,我觉得地理学习有三点,但后面任在持续学,学会迁移联想(高中地理知识其实在必修一二就差不多完了,也非常钟爱地理,题是做不完也记不完的: 一,培养兴趣二,所以后面的学习就得自己和前面联系,记忆)三,巧记模式框架(主观题)我始终认为,并灵活运用
2. 如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地理观察的能力。因为观察是能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并且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而地理观察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的感知、考察和研究。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特别是野外观察,不但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且增强了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从而保证了地理教学的质量。地理教学中的野外观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增大了地理教学的开放性,如:在初一学习地形图的判断和气温的分布时,教师就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到附近去登山,当学生们登上山顶后,教师就要指出地形图上表示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形态,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感觉山上与山下的气温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看、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到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存在于遥远的地方和宽阔的空间,地貌的形成有着久远的年代和漫长的时间。所以针对地理对象的复杂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的间接性,使学生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一一进行观察,这就给学生们认识,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带来很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虽然现在的学生借助电视、电影等现代技术,看到亲身不易接触到的许多地理事物,但地图表依然是地理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地理事物或显现的形成原因,都需要学生具有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而现行地理新教材众多的地理图表为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读表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条件。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地理图表,去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读图、读表获得地理知识,使学生逐步养成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 想象能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能力。而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内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象、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利用同学们在夏季海里游泳或河里游泳的亲身体验,讲解海洋和陆地气温分布的不同特点,进而让学生明白沿海和内地的气候为什么不同的原因。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从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 地理学科的实践场所包括校内校外,活动方式有地理考察、调查、参观、劳动、竞赛、演出、集会等。教师尤其要重视在人文环境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对人与地理关系的深刻理解。不论哪一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要体现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自主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完成活动的设计,组织以及活动的总结工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人类生存环境。 总之,知识是金子,能力是点金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能力训练贯穿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概念的同时,具备解释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给了学生地理金子,又给了学生点金术,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地理的能力。 (作者单位:敦煌市第二中学)
3. 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
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②、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做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③、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④、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没有地理学习兴趣,就没有地理学习氛围,也就无从谈起地理学习的效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吸引学生,进而由兴趣带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由被动式学习逐渐改变为主动式学习,可能时间较长,所以老师要循序渐进,慢慢引导。
其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创造鲜活而生动的地理课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第三,深入实践,感受理解地理的价值。
第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开拓视野,注重学科间的整合。随着地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过程必然要信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实施教学。通过让学生处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有助于正确审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地理思维,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扩展知识视野,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多以地理学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第六,改革传统的地理测评机制,促进知能情的协调和人的全面发展。
4. 如何实施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构成包括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人地观念等方面,地图技能的形成需借助观察、记忆、想象等多项思维活动;空间视角的培育需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分布的记忆、空间结构的分析及空间联系的想象等多种思维的交叉,地理学习宗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使学生成为对环境、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高中综合实践课程改革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的兴起,给高中地理课在学生综合素质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舞台上发挥更多的舞蹈空间。新高中地理课的开设正处在摸索之中,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去探索,本文仅就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模式的谈几点想法:
1、教学中注重贴近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环境的性质及其时空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是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事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亲近地理,注意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学习内容,增加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建立地理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现实世界的结合。这样的话有助于学生体验地理与现实的相关性,理解地理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广、信息量大,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自然、人文及时空变化知识,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古往今来,热衷于地理方面的学习,精通地理学的名家众多,如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记中记录的内容,如今人们谈起还妙趣横生;三国时期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借东风,至今还令人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因而古人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被誉为博学之士,可见学好地理这门学科是多么重要啊!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地理知识呢?我认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4、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地理应用能力是应用地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人口的迅猛增长,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愈加突出;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导致了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环境污染也日益加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问题不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不但给地理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而且也要求我们交给学生相应的本领,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方法,珍惜和合理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学习有用的地理”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放在首位的理念,也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以学生的认知、生活经历为契机,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安排生活、创造生活的一种尝试,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学好了地理终身受益。
5. 怎样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基础性、广泛性、实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本人在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突出以下观点: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任何压抑和干扰都会使思维受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体会心灵自由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意外着教师愿意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多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熟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贯彻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意外着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积极参与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成为可能。二、创设积极地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1.运用漫画、精美照片,形象生动。地理学科的有些内容单纯用语言是难以表达清楚的,运用地理漫画形象生动,增添可读性和亲切感。一些枯燥的地理问题,通过地理漫画的形式来表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与兴趣,使其在讨论中获取地理知识。通过他俩的对话所营造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在讨论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初中教材中有两个卡通人物:玲玲与贝贝,他俩经常讨论一些有趣的地理问题,比如观测北极星、东西半球的判定等。通过他俩的夸张表现来展现其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越是这样的内容,越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课本中精选了许多精美照片,更加突出地理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事象,充分合理地使用照片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手段。比如“荷兰的风车”、“热带荒漠景观”、“莱茵河”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按照人本主义理论,学习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而这种价值和意义的重要体现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保持和再现知识,而是使学生能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即实现地理学习成果的迁移,作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关注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他们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进行分析阐述,为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在学习气温的测量时,教材提出“有时候,我们的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会有明显的差别。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在学习主要降水类型时,让学生结合降水的形成条件,说一说夏天从冰箱中拿出冷饮后,会在容器表面形成大量的水珠的原因等等,真是举不胜举,信手拈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意识利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不仅学有所用,让学习变的快乐而有价值,同时也激发了思维的兴趣,锻炼了思维能力。3.巧设悬念,追根求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置悬念,给学生一个期待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活跃的教学气氛。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有意将本节的重点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困惑去学习。像在讲“热力环流”时,让学生观察“鸡蛋汤”的“热气”,可以看到“受热上升”有迹可寻。随着热气不断升腾,引导学生联想到其他“受热上升”的实例。将小吃碟放在“热气”的上方,一会儿便在小吃碟上凝结出了小水珠,引导学生讨论:空气在上升运动中,如何形成降水?这一系列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可以避免因疲劳而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保障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多采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学生应针对地理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尝试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来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一个背景 提出一个问题 收集一些材料 组织一些活动 得到一点启示”。例如,在了解某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时,可采用读图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亚洲和欧洲”一节中,教材安排了“亚欧大陆轮廓”、“亚洲和欧洲地形分布”、“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等一系列地图,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区域人口、国家的分布等。总之,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存在于学科教学,它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特别是地理教学,更要重视学生“地”的概念形成和“理”的逻辑思维,以及与地理位置密切联系的知识要的推理,这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之所在。只要我们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将会大放异彩。
6.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好地图,课本插图,地理挂图组织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广,图文结合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借助地图,强化记忆。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地理知识的记。
2、认真设计地理板图渗透于课堂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地理渗透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注意力随着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3、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等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 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接着课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 ,年复一年的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在地理教学中地穿插地理趣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本中,有许多地理要领、地名、地理数据、地理规律及其成因,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抽象的内容,单纯地让学生去记,是很难记住的,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与一些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地理趣闻加以验证,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5、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7.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没有地理学习兴趣,就没有地理学习氛围,专也就无从谈起地理学习的效果属。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吸引学生,进而由兴趣带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由被动式学习逐渐改变为主动式学习,可能时间较长,所以老师要循序渐进,慢慢引导。
其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创造鲜活而生动的地理课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第三,深入实践,感受理解地理的价值。
第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开拓视野,注重学科间的整合。随着地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过程必然要信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实施教学。通过让学生处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有助于正确审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地理思维,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扩展知识视野,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多以地理学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第六,改革传统的地理测评机制,促进知能情的协调和人的全面发展。
8. 地理尖子生的培养措施
培养学生中的“尖子”,先要找到“尖子生”。
一般的方法就是通过考试,从分数高的学生里面挑选。为了使挑选比较靠谱,命题时要优先设置试题的区分度(比较大);有时还要组织多次考试。一般来说,通过考试挑选出来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培养过程中能省许多事。
接着,就是训练的事儿了。如果时间允许,训练过程中先搞一些思维方法练习,如:推理,归因,穷举,等等。
一般的训练内容就是超前学习,加大作业练习量,拔高练习难度。
超前学习不用说就是尽快完成课本学习内容。举例来说,小学五年级就学完整个小学内容,并开始学习初中内容;高一就学完整个高中内容,然后加深加宽。奥数竞赛班的学生一个暑假就学完整个高中数学内容是必须的。
加大练习量,比普通学生要完成多得多的作业习题。一般学生只需要完成课本习题和一套课后补充习题,而尖子生训练习题起码要多一套。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练习题。而自编习题量往往超过普通练习题的几倍。
拔高习题难度。一般不要求普通学生掌握的超纲超编内容,只要在学习过程中牵涉到的就要深究到底。比如:初中化学讲的“氧化还原反应”很简单,在初中课程标准中对此学习要求也不高,只需要从得氧、失氧角度了解就可以了。而对尖子生来说不仅要完全理解初中的概念,还要追到高中 ,从化合价变化、得失电子角度,理解复杂得多的“氧化还原反应”定义。
为了完成上述内容,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因此,培养尖子生时还要掌控他们的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争分夺秒,沉浸在学习中。
由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一般会采取分批淘汰方式,最后只留下一小部分人。
这样,能坚持到最后的“尖子生”就被培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