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教学目标达成度

地理教学目标达成度

发布时间: 2021-02-23 21:18:09

❶ 如何把握自然地理教学的度

自然地理的学习是整个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我们有些老师认为,在高中地理的三个必修模块中,自然地理的学习难度是最大的,课时最紧张,很难在规定的时间里面,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我还听说,福建省对高中各科的教学难度做了一个调查。大家认为,好象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地理。福建省是去年刚刚进入高中课改实验区的。他们调查的时候,应该是刚刚完成,
或者正在进行必修一的教学,也就是自然地理学的这样一个学习。也就说明了,学生或者老师都觉得自然地理难教,或者难学。
比如,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基础还没有达到这样的一个要求;有的老师觉得,自然地理的原理、规律离学生日常的生活比较远,不大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还有的老师觉得,自然地理教学对空间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能力还暂时达不到。
听了老师的这样的说法以后,我们看看,学生在学完自然地理课程以后,他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觉得,就是必修一的话,我觉得它比较有挑战性。学习的内容,很多都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而且都是一些地形啊、图、气压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去理解,然后通过练习,然后才能提高。
你来说一下。我就是觉得,必修一里面,它需要的理性思维比较多。比如说,它那个XX,它那个地形,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XX比较混乱,都是一些空间的一种思维。还有,在后面需要背的东西也很多。

❷ 什么是学习目标达成之程度

学习目标是根据学习课程的课程标准设置,学习目标达成的程度就是指达成学习目标与设置的学习目标的比率。

❸ 谈谈如何制定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至少要包括学段,单元,课时三个不同的层次级别.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系统,全面,完整,有效地按着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我觉得我们理解课程标准首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什么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技能;通过什么活动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什么学习的方法;通过什么活动学生体验、感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要研究课程标准相应的要求,明确哪些是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哪些是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现的,因此在制定好单元目标之后必须把单元目标分解和落实为课时目标.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完成单元目标的关键.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操作,可测量 .课时目标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至少要包括学段,单元,课时三个不同的层次级别.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系统,全面,完整,有效地按着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例如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在设计课时目标时,教师往往容易照抄单元目标,而实际上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教学目标,下面以“亚洲复杂的气候(第六章七年级下册)这一课为例,如果把具体内容标准中的“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某一大洲的气候特点及其与地形,河流相互关系,存在的环境,发展问题”直接作为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综合相关因素,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归纳出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气候面积广,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阅读亚洲气候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亚洲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亚洲不同地区主要的气候差异及影响气候差异的因素;分组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景观资料,并与亚洲进行对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资料分析亚洲由于气候差异带来的自然灾害,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设计减少自然灾害应采取的措施方案,体会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本节课的目标侧重于“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特点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总之,我们在充分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任务的预期结果的表述,是一个可供测定的指标体系,是对“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落实.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❹ 地理教学目标如何确定

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至少要包括学段,单元,课时三个不同的层次级别。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系统,全面,完整,有效地按着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我觉得我们理解课程标准首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什么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技能;通过什么活动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什么学习的方法;通过什么活动学生体验、感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要研究课程标准相应的要求,明确哪些是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哪些是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现的,因此在制定好单元目标之后必须把单元目标分解和落实为课时目标。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完成单元目标的关键。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操作,可评价,可测量 。课时目标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至少要包括学段,单元,课时三个不同的层次级别。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系统,全面,完整,有效地按着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例如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首先确定教学目标: 在设计课时目标时,教师往往容易照抄单元目标,而实际上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教学目标,下面以“亚洲复杂的气候(第六章七年级下册)这一课为例,如果把具体内容标准中的“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某一大洲的气候特点及其与地形,河流相互关系,存在的环境,发展问题”直接作为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综合相关因素,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归纳出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气候面积广,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阅读亚洲气候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亚洲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亚洲不同地区主要的气候差异及影响气候差异的因素;分组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景观资料,并与亚洲进行对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资料分析亚洲由于气候差异带来的自然灾害,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设计减少自然灾害应采取的措施方案,体会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本节课的目标侧重于“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特点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总之,我们在充分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任务的预期结果的表述,是一个可供测定的指标体系,是对“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落实。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❺ 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看什么

今天在听课时看到这样的情形:一堂低年级加法计算新授课,还有十分钟就要下课了,学生正在埋头算教师出的计算题,有一两只小手举了起来,教师赶忙请先举手的小朋友说结果,在得到正确答案后,立即说“错的请订正!”用投影仪出示了小朋友在图书馆借书场景,让学生帮忙算出共借来多少本书,然后又出示小朋友在商店买东西的图片,让学生算应付的钱数,都是让个别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关照学生自己订正,教师讲完了书上的习题,下课铃声响了。看得出教师满意地和学生说再见一部分学生高昂着头大声说“老师再见”,还有一部分学生四下张望在找什么东西…… ◆预设的文本与动态的课堂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能在课堂上顺利地完成课前的教学预设,完成教学预设已经自然成为衡量课成功与否的标准,教师也在无形之中在要求自已充当好导演的角色,但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是光看课堂教学预设的完成与否吗?是看文本教案的执行吗?谈到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在教师心目中的“文本课堂”,这里可以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天堂,是一切教学目标实现的理想化的完美的蓝图!但这样的空中楼阁只能作为追求的梦想。 ◆不唯教案、不唯教师,只唯学生 教学目标达成只有在课堂中完成,也必须在课堂上完成,达成度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调控与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或思维上的倾向,必须是教学课堂教学中关注的。如果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学生该弄清的问题没有弄清,即使是再准确地执行了文本教案,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只能成为空谈。而实质上,文本教案的忠实执行,更多地需要从文本教案设计的初衷角度来看,也就是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上例中有学生或者说如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作业时有了错误,需要指导,而教师赶公车地走过场,那么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打了折扣。 同时,这也可能是教学预设活动实施的失败。文本教案的预设一般说来都具有层次性与一定的梯度,即前一个环节与后一个环节紧密相连,有的为基础与提高的关系,有的是前一个环节的拓展与应用,如果前一个活动出了问题,而不适时灵活地加以解决,而是硬着头皮往下进行,必将出现更多的问题令教学无法进行。所以有时候对教学预设活动的裁减与增加恰恰是实现“文本课堂”最佳效果的有效保证,是对教学预设活动最好的发展与充实。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就是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心、只唯实。 ◆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学习惯的改变 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可以从观念中找到注解,课堂要达的“三维目标”,主体是学生,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只见文本,不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是要着眼于学生、立足于学生,把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置于教师的关注之下,引导、组织学生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采集和取舍、分析和利用、综合和概括。教学活动一定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出现的新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方法来尝试解决;以学生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的简略过程。尊重学生取得的点滴收获、为学生喝彩,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帮助他们改正,注意每一个孩子头脑中跳动的思维的火花。不要因为学生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而不悦,也不要因学生的旁枝全斜出而喝斥,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所思所想、所谈所悟都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信息来进行综合处理,和学生共同生成、共同发现、共同创设,构建我们的课堂。 我在听课时经常会看一节课的时间里有多少时间学生在思考,有多少时间学生在练习,有多少时间被浪费掉,分析浪费时间的原因,答案大多是因为教师,一个随意的问题让学生不知所云、一个的不当的评价让学生疑云众生、一次不确当的组织让学生乱作一团……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

那你的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学。

❼ 如何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在我们学校,青年教师每学期都要参加摩课活动。以前我们的摩课都没有规定什么特定的主题,评课的时候也是从导入、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板书、学生的参与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范围广,没有重点。今年学校要求语文教研组的公开课要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主题去备课、上课。评课的时候大家也要围绕这个主题去评课。确定什么主题好呢?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流行一句很时髦的话,那就是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就我理解,我认为效率就是指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果在一堂课中,安排的教学内容都完成了,设计的教学目标都达到了,那么这堂课的效率就高。反之课堂效率就低。于是在这个学期,我们的公开课确定的主题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我们在备课上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 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目标。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般都不会完全按照这三个目标,去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基本都是参照教参或是教案上的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进行小小的更改。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哪几段。3 、理解课文中哪词的意思 4 、懂得课文的道理,感受祖国的美丽,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等等。当然这些教学目标,我们不需要也没必要在一堂课中全都设计进去。我们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选择地设计教学目标。比如低年级的识字课,我们可以确定认生字,写生字为主。像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我们可以以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为主。像写得比较优美的写景的课文,我们可以以积累词语,背诵优美句段为主。总之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就不同。 二、教学重点要突出 在以往的公开课中,我们往往容易犯一个错误:教学目标多,课堂容量大。教学内容无主次、详略、难易之分,把握不住教学内容的精华和要点,在教学时,对安排的教学内容往往平均用力,力求做到面面俱到,认为只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了就行了。其实这样做很容易导致教学重点模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要能够突出一堂课的教学重点。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同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就像国画中的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 ,浓墨重彩,认真描画。我想如果在教学时能够做到疏密结合,疏密有致,就能突出教学的重点,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时间分配要合理。 我们的课堂一节课有40 分钟,但一个学生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 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如果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了减轻学生的疲劳,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安排少一点的时间,快节奏地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进行,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只有做到张弛有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才不会让学生的学生注意力涣散,也不致于学生的身心过度疲劳。 四、语文能力的训练要注重。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语文能力的训练上。在课堂上我们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我们千万不能把一堂语文课上成一堂思想教育课,或是科学课等等。

❽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到底有多高

2012.5.14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教学理念已逐步被广大教师所认可,而每一堂课最基础而且最关键的是对教学目标的准确设定和在课堂中如何很好地把教学目标达成。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效度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其实,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效度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达成,才有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参赛教师马老师《密度》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这样的:由学生感知比较大木块、小木块和铜块的质量大小,进行猜想,质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启发学生选择运用控制变量法,并通过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画出图像得出结论。发现相同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相同体积,质量也不同,从而建立密度概念,最后通过实例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马老师的这节课中,对密度概念的得出,马老师比别的选手多设计了质量与种类有关的实验探究,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实验安排得非常紧张,学生探究欲望也比较高,但是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有没有必要设计探究这一步呢?大多数选手只谈究同种材料的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教材中也是这样。听完课后,总有这样的感觉,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的设置有点儿跑偏,从而影响学生的探究效果,致使学生探究时间过长,造成探究目的不明确,探究环节过于复杂。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度是衡量一节课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深刻领悟。同一教学内容不论设置什么样的教学环节,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一定是相同的。 还有三分钟的时间就下课了,学生还没得出密度的概念,而我又仔细看了看马老师设计的教案,在得出密度概念后,马老师还有一个让学生深刻理解密度的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比较精彩,估计是没有时间讲了。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的铃声响了,马老师的课真的是没能进行到教案中设计的精彩教学环节,我真替马老师捏把汗。我知道参加一次这样的优质课评选,对一位老师来说实在是不容易,他们都是在县区内经过层层选拔选出来的,已经经过历练的过程,但机会难得,他们参加优质课评选的目的也是为了晋级的需要,因此他们在讲优质课的准备过程中,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经过了多人的智慧,精心准备出来的一节课,但是在参赛教师将这节课的时候,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些教态、教学语言和课堂调控能力在一节课的表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睿智的教学智慧也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很多的情况都不是我们事先预设好的,但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地沿着教师原来设计的轨道进行,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使得学生学习沿着正确的轨道向正确的方向进行。 学生要掌握不同的知识点,要通过自主、探究、协作等有效的学习过程才会有实效的结果。而作为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达成度就必须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节奏,使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活动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堂有效率的课。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