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地理学实验报告二
❶ 地理学习报告格式
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系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外语系网页),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5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3.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4.论文提纲
5.参考文献
6.研究进度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
年 月 日
关于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实验报告
小组成员:XX XXXX XX XXXX XXX XXXX
指导老师:XXX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恶化,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环境,实质就是保护物质生产活动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粒小小的钮扣电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干电池可污染12立方米水、一立方米土壤,并造成永久性公害……
自从第一只化学电源伏打电池问世以来,已经历了两个世纪了,在这期间,电池为我们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移动电话,BP机,手提电脑等电子产品走进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使电池这一家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大量电池废弃后给人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据测试一粒钮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个人一生也喝不完,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呀,于是我们课题组选择了这个课题,希望能对此作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为废电池回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为我们的环保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废旧干电池,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造成了浪费,也污染了环境。其实,被废弃的干电池,其锌壳只损耗了一小部分,二氧化锰也只起了一点氧化的作用,碳粉、石墨棒和铜帽还远远没有被消耗。如果能加以回收和利用,就具有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废电池都是危险品,碰也碰不得,电池种类不同,对于环境的污染差别也很大,应区别对待,有些电池如碱性干电池和镍氢电池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但有些电池如镉镍电池含有有害物质,进入环境长期作用,可能直接危及人们的健康。废电池中含有汞、镉、铅、锌等重金属有毒物质。人若汞中毒,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死亡率高达40%;镉的主要危害是肾毒性,还会续发“痛痛病”( 引起骨质疏松,软骨病和骨折)同时还是致癌物质;人体食用含铅的食物,会影响酶及正常血红素合成,影响神经系统;
废电池的危害:废弃在自然界电池中的汞会慢慢从电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或水源,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损伤人的肾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无机汞可以转化成甲基汞,聚集在鱼类的身体里,人食用了这种鱼后,甲基汞会进入人的大脑细胞,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重者会发疯致死。著名的日本水俣病就是甲基汞所致。镉渗出污染土地和水体,最终进入人体使人的肝和肾受损,也会引起骨质松软,重者造成骨骼变形。汽车废电池中含有酸和重金属铅泄漏到自然界可引起土壤和水源污染,最终对人造成危害
重金属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人类如果忽视对重金属污染的控制,最终将吞下自酿的苦果,因此,加强废旧电池的回收就日显重要了让我们从点滴做起控制废电池的污染吧。 hh
❷ 测量实习报告
测量实习报告 共三页
目录
一 、测区概况---3
二、 作业依据及作业内容---3
三、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含限差)---4
四、 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含限差)---6
五 、地形测图的方法---8
六 、质量分析---10
七 、组织安排---10
八 、经验教训---11
九 、附表---13
前言
本次测量实习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获得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并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一、使用测量仪器规则:
测量仪器是精密光学仪器,对仪器的正确使用,精心爱护和科学保养,是测量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保证测量成果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在使用测量仪器时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严格遵守下列规则。
(一)、仪器的携带
携带仪器前,检查仪器箱是否扣紧,拉手和背带是否牢固。
(二)、仪器的安装安放仪器的三脚架必须稳固可靠,特别注意伸缩腿稳固。
1、安放仪器的三脚架必须稳固可靠,特别注意伸缩腿稳固。
2、从仪器箱提取仪器时,应先松开制动螺旋,用双手握住仪器架或基座,放到三脚架上。 一手握住仪器,一手拧连接螺旋,直至拧紧。
3、仪器取出后,应关好箱盖,不准在箱上坐人。
(三)、仪器的使用
1、仪器安装在三脚架上之后,无论是否观测,观测者必须守护仪器。
2、应撑伞,给仪器遮阳。雨天禁止使用仪器。
3、仪器镜头上的灰尘、污痕,只能用软毛刷和镜头纸轻轻擦去不能用手指或其他物品擦,以免磨坏镜面。
4、旋转仪器各部分螺旋要有手感。制动螺旋不要拧得太紧,微动螺旋不要旋转至尽头。
(四)、仪器的搬迁
1、贵重仪器或搬站距离较远时,必须把仪器装箱后再搬。
2、水准仪近距离搬站,先检查连接螺旋是否旋紧,松开各制动螺旋,收拢三脚架,一手握住仪器基座或照准部﹐一手抱住脚架,稳步前进。
(五)、仪器的装箱
1、从三脚架取下仪器时,先松开各制动螺旋,一手握住仪器基座或支架,一手拧松连接螺旋,双手从架头上取下装箱。
2、在箱内将仪器正确就位后,关箱扣紧。
二、外业记录规则
(一)、观测数据按规定的表格现场记录。记录应采用2H 或3H 硬度的铅笔。记录者听到观测数据后应复诵一遍记录的数字,避免记错。
(二)、记录者记录完一个测站的数据后,当场应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检核,确认无误后,观测者才能搬站。
(三)、对错误的原始记录数据,不得涂改,也不得用橡皮擦掉,应用横线划去错误数字,把正确的数字写在原数字的上方,并在备注栏说明原因。
三、实习结束要求达到:
较熟练地掌握经纬仪、水准仪的使用及检验方法;掌握角度距离及高程的测定和测设方法。初步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顺序和方法。掌握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在实习中,要注意组内每个人都能参加各项工作的练习。注意培养我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劳动观点、集体主义精神和爱护仪器的教育,使我们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注:借用经纬仪、水准仪各一台,钢尺一把,水准标尺一套,图板、比例尺及分规一套。)
2005年5月
一、测区概况
本次实习在院本部,从整体上看测区比较复杂。在测区范围内,包括图书馆、道路、广场及雕塑、花园、树、路灯、草坪、各种井盖;第一、三、七教学楼、实验楼、阶梯教室、办公楼、校医院的一部分。
二、作业依据及作业内容
起算数据表
点名坐标
x(m) y(m)坐标方位角
°′″点之高程
N1210 12 12
N24832.434 13580.672296.778
(一)、平面控制:敷设图根导线。 1、准备工作:仪器的检验校正、工具与用品准备、复习教材有关容。 2、 外业工作:踏勘测区、拟定布网方案、选点、埋桩、标志点号、角度观测和距离丈量,定向。 3、内业工作:外业手簿的检查和整理、绘制控制网略图、导线平差计算、坐标计算、平 面控制成果表、绘制坐标格网与控制点展绘。 (二)、高程控制:敷设四等水准路线 1、准备工作:水准仪检校、工具与用品准备、复习教材有关内容。 2、外业工作:踏勘、选点、埋标、进行四等水准观测。 3、 内业工作:手簿检查、水准测量成果整理、编制水准测量成果表。 (三)、碎部测量 1、 准备工作:图板准备、检校经纬仪、工具与用品准备、复习教材有关部分内容。 2、 外业工作:加密测站点、地形测绘。 3、 内业工作:碎部点上点检查、地形图清绘、整饰与检查。 (四)、地形图的与整饰 在院本部实习场地内,测绘1:500地形图一幅。 (五)、施工放样 1、准备工作 在本组所测地形图上假想先设计一个边长为15×5的建筑物,再根据所设计的建筑物位置和其轮廓尺寸、计算放样点的坐标值,然后根据坐标值计算放样数据(边长及角度值),并加以校核。仪器检校,工具用品准备。 2、实地放样 根据所计算好的放样数据、用仪器将假想设计的建筑物的定位点(主轴线或轮廓轴线交点) 测设在地面上,并进行校核测量。 3、内业工作检查手簿、认真填好控制点成果表。
(注:仪器(DS3,DJ6)的检校见后文,内业的具体数据和施工放样的具体内容见附表)。
三、图根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含限差)
平面控制测量的任务是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x,y),本次实习根据实际地理情况采用了导线测量方法。
DJ6经纬仪的检验
照准部管水准轴垂直仪器竖轴的检验:检验过程: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整平照准部管水准器气泡后,将照准部水平旋转 ,气泡仍然居中.结果说明管水准轴垂直仪器竖轴.(一)、外业:
1、 踏勘测区
2、 选点布网原则: (1)、导线的总长级平均边长必须符合规范、规定。 (2)、点位应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 (3)、 相邻点间通视良好,地势较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4)、视野开阔,便于施测碎部。 (5)、导线的边与边之间宜沿着平缓的路径延伸,尽量避免突然大倾角延伸。 (6)、导线各边的长度应大致相等。
3、 测角、量边。
水平角观测误差
仪器测回数不同测回上下测回误差
J6224"〝〞40"〝〞〞〞
水平角方向法观测限差
测回数仪器相同方向不同测回的归零后方向值之差
2J624"
用测回法施测导线左角(内角),本次实习采用图根级。 4 、外业观测的
❸ 急求一份完整的测量学实习报告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
为两个星期的工程测量学习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深刻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测区是我们学校,虽然测区不较大,测绘图是我们整个学校的平面图。
测量学首先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里,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作为水利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学基础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更锻炼了自己很多测绘的能力。首先,是熟悉了四等水准仪和经纬仪的用途,熟练了水准仪和经纬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校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外界影响误差,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a.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
b.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水平。
c.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距离测量中的尺长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来减少误差。
除了熟悉了仪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误差的来源和减少措施,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通过工程实践,真正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练,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我们在这次的实习中,也了解到了要想很好地进行测量,首先必须要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每个组员都必须亲自实践,在实习测量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没有错误,我们要坚持,继续一次又一次的重测,重计算,我们不断在经验中获得教训。和老师的指导,我们实习之中,遇到了一些的困难,也老师的耐心讲解,才使我们解决了测量中的问题。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困难,在我们实现之前,我还有点担心自己不会测,测不好,担心只有三个星期的测量时间,自己不能按时的完成任务,因为我担任的是我小组的组长,但是,经过我们小组的反复测量,我们克服了测量中的一些问题,按时完成了任务。在测量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
1.立标尺时,标尺除立直外,还要选在重要的地方。因此,选点就非常重要,点一定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并非点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量和多费时间,而且会因点多而杂乱产生较大的误差。
2.在用水准仪和经纬仪测量的过程当中,有的过程出现了大的误差,经过我们的重新测量计算,误差范围也减小到了可以允许的范围里。
3.于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全站仪,所以当我们拿到它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怎么使用,这给我们的测量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从学会怎么使用全站仪到能够熟练地运用它。
4.有就是计算问题,计算必须由两个人完成,一个初步的计算,一个检验,不过,在此过程当中,也还是出现了计算错误的问题,我们在不断的重复检验之中算出了正确的数值,尽量让误差减少到了最少。比较难的还是检验校核,不过,我之所以认为它难,也是因为在此之前不是很会计算它,在这次实习中,我又重新了解它的计算方法,现在也能自己把它计算检验出来了,顿时觉得校核也并不如自己想像中的那么难。
。
通过这次学习,无论是少了中间的哪一环都无法完成任务,任何一个步骤、环节,都少不了,也出不得错,一步错步步错,因此,测量学才是“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因此,测量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团队的合作。
就整个实习测量来说,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不过这其中也体现了我们还有许多的不足,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记得这次的经验教训,精益求精,做地比这次更好!
❹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怎么写
预习报告:
1.试验目的.
2.实验仪器.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书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况下是抄结论性的公式.再对这个公式上的物理量进行分析,说明这些物理量都是什么东东.这是没有充分预习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试验,你就把整个试验里涉及的物理量写上,再分析.
4.试验内容和步骤.
5.试验数据.做完试验后的记录.这些数据最好用三线图画.注意标上表号和表名.EG:表1.紫铜环内外径和高的试验数据.
6.试验现象.随便写点.
试验报告:
1.试验目的.方法同上.
2.试验原理.把书上的归纳一下,差不多半面纸.在原理的后面把试验仪器写上.
3.试验数据及其处理.书上有模板.照着做.一般情况是求平均值,标准偏差那些.书上有.注意:小数点的位数一定要正确.
4.试验结果:把上面处理好的数据处理的结果写出来.
5.讨论.如果那个试验的后面有思考题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没有就自己想,写点总结性的话.或者书上抄一两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不知道.建议还是借学长学姐的比较好,网络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个老师对报告的要求不一样,要照老师的习惯写报告.
❺ 实习二 粒度分析资料整理与分析
沉积物的颗粒大小称为粒度。研究碎屑沉积物和碎屑岩的粒度分布特征的方法称为粒度分析。粒度分布特征可反映沉积介质的流体力学性质,故是判别水动力条件及沉积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对于油气沉积储层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受水动力条件(如介质、流量、流速)的控制。因此,粒度大小及分布特征,可用来直接反映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
研究粒度分布特征,可提供以下信息:①明确搬运介质性质,如风、水、冰川、泥石流、浊流等;②判断搬运介质的能量条件,如流速、强度、起动能力等;③明确搬运方式,如滚动、跳跃、悬浮等;④明确沉积作用流体的性质,如牵引流、浊流等。
一、颗粒的测量与分组
粒度分析的方法很多,从原始的手工测量到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仪器测量均有。最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测量法、筛析法、薄片法、激光衍射粒度分析等。选用的方法取决于测定对象的粒度大小及岩石的致密程度。对于致密的砂岩和粉砂岩一般采用薄片粒度分析法,即在显微镜下,用测微尺直接测量岩石薄片中颗粒的最大视直径,或将摄像装置与显微镜连接,使用由计算机控制的图像分析仪测量岩石薄片中颗粒的最大视直径。统计测量时的抽样方法可采用线测法或视域带法:线测法可用划线或机械台控制测线,凡测线上的颗粒均测,适合于人工测量;视域带法就是在一个视域内的颗粒全部测完后再移至相邻的下一个视域,两个视域应在某一十字丝方向上相切,适合于图像分析测量。每个岩石样品的薄片要求统计300~500个颗粒,并将测量直径d(mm)换算成ϕ值(d值和ϕ值的对应关系见表2-1),按
表2-1 粒径d值和ϕ值的对应表
二、粒径校正与杂基校正
(一)粒径校正
运用薄片粒度分析的方法所得到的分析结果与筛析法得到的结果有一定的偏差,薄片粒度与筛析粒径之间的偏差可达0.25ϕ或更大,这是切片效应造成的结果(切片效应是指在颗粒集合体的切片中,颗粒的视直径均小于其真直径),因此必须进行校正。常用弗里德曼(1962)提出的粒度校正公式:
D=0.3815+0.9027d
式中:D为校正后筛析直径,ϕ;d为薄片中视直径,mm。
(二)杂基校正
在运用薄片粒度法进行粒度分析时还必须考虑砂岩中基质的影响,即进行杂基校正,方法是用显微镜测定或估出杂基含量,由于切片效应和成岩后生作用,估计的杂基含量值一般较高,常取其2/3或1/2为校正值,假定为x,将各累计频率乘以(100-x)作为该粒级的真正百分含量。
三、资料整理和编图的步骤和方法
(一)直方图
直方图是最常用的粒度分析图件(图2-1a),其横坐标为颗粒粒径(d值或ϕ值)区间,纵坐标表示各粒级区间的百分含量,作出一系列相互连接、高低不平的矩形图。直方图优点是能直观、简明地反映出粒度分布特征(绘制直方图时为使图件美观,要注意纵、横坐标的比例关系)。
图2-1 直方图(a)及由直方图所作频率曲线(b)
(二)频率曲线
频率曲线是用平滑曲线将直方图每个柱子顶端横边的中点依次连接而成的曲线(图2-1b),其围限的面积基本等于直方图的面积和。频率曲线可清楚地表明粒度分布特点、分选好坏、粒度分布的对称度(偏度)及尖度(峰度)等。
(三)累积曲线
累积曲线是以累积百分含量为纵坐标(算术标度),以粒径(d值或ϕ值)为横坐标,从粗粒一端开始,在图上标出每一粒级的累计百分含量。将各点以圆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成累积曲线(图2-2之2)。累积曲线一般呈S形,从图上可看出其粒级分选的好坏,在计算粒度参数时也可由图上读出某些累计百分比对应的粒径值。
(四)概率累积曲线
概率累积曲线也是一种粒度累积曲线(图2-3),它是在正态概率纸上绘制的,横坐标代表粒径(d值或ϕ值);纵坐标为以概率标度的累积百分数,概率坐标不是等间距的,而是以50%处为对称中心,上下两端相应地逐渐加大,这样可以将粗、细尾部放大,并清楚地表现出来。概率曲线一般包含有3个次总体(也有部分图件只有1个或2个次总体),在概率图上表现为3个直线段,代表了3种不同的搬运方式,即悬浮搬运、跳跃搬运和滚动搬运。3个次总体在累积概率曲线上分别称为悬浮总体、跳跃总体和滚动总体(牵引总体),概率图上除3个次总体之外的其他参数有:截点、混合度、次总体百分含量、分选性。
图2-2 三种常见的粒度曲线
(据赖内克等,1973;转引自陈建强等,2015)
1—频率曲线;2—累积曲线;3—概率累积曲线
图2-3 概率累积曲线及粒度分布中的总体
(据维谢尔,1969;转引自陈建强等,2015)
(五)粒度参数计算
常用的粒度参数有平均粒度(Mz)、标准偏差(σi)、偏度(Sk)、峰态(KG),常用图解法计算粒度参数,即从累积曲线上读出某些累积百分比处的颗粒直径(ϕ值),再以简单算术公式计算各种粒度参数。
(1)平均粒度(Mz):表示一个样品的平均粒度大小,反映搬运介质平均动能,计算公式为: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指导书
(2)标准偏差(σi):表示分选程度,即反映颗粒的分散和集中状态,计算公式为: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指导书
(3)偏度(Sk):用来表示频率曲线对称性的参数,偏度计算公式为: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指导书
(4)峰态或尖度(KG):用来在与正态频率曲线相对比时,说明曲线的尖锐或钝圆程度。峰态计算公式为: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指导书
(六)C-M图
C-M图是帕塞加(Passega)提出的综合性成因图解(图2-4),是一种粒度参数散布图。一般认为C值和M值这两个粒度参数最能反映介质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能力,故运用这两个参数分别作为双对数坐标纸上的纵、横坐标(以微米为单位),构成C-M图。C值为累积曲线上含量为1%的粒径值(以微米为单位);M值为累积曲线上含量为50%的粒径值(以微米为单位)。
图2-4 浊流和牵引流沉积的C-M图型
(据Passega,1964)
典型的C-M图形可划分为NO、OP、PQ、QR、RS各段和T区。不同区段代表不同沉积作用的产物:①NO段代表滚动搬运的粗粒物质,C值大于1mm;②OP段以滚动搬运为主,滚动组分和悬浮组分相混合,C值一般大于800μm,而M值有明显变化;③PQ段以悬浮搬运为主,含有少量滚动组分,C值变化而M值不变;④QR段代表递变悬浮段,递变悬浮搬运是指在流体中悬浮物质由下到上粒度逐渐变细,密度逐渐变低,C值与M值成比例变化,从而使这段图形与C=M基线平行;⑤RS段为均匀悬浮段,C值变化不大,而M值变化大,主要是细粉砂沉积物;⑥T区为远洋悬浮物,M<10μm。
编制C-M图的样品通常从一套同成因的地层单元中系统采集,从最粗到最细粒的各种代表性岩性中均应分别取样,每一个C-M图取样数一般为20~30个,在C-M图上构成一个点群,描绘出点群的外形即为C-M图。因此,每一个C-M图可反映几米至几十米厚的同成因地层剖面岩石的粒度特征。
四、实习内容
根据所给数据资料绘制粒度分析的直方图、频率曲线、累积曲线、概率累积曲线和C-M图。用图解法计算粒度参数,并解释其环境意义。
五、实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粒度分析资料的整理、图件的编制、粒度参数的计算及解释。
六、实习资料和作业
(一)实习资料
(1)样品A薄片粒度测量数据统计表(表2-2)。
表2-2 样品A薄片粒度测量数据统计表
(2)地层B薄片粒度分析的C-M值(表2-3)。
表2-3 地层B薄片粒度分析的C-M值
(二)作业
(1)根据表2-2所给数据分别绘制样品A的直方图、频率曲线、累积曲线、概率累积曲线。
(2)用图解法计算粒度参数:平均粒度(Mz)、标准偏差(σi)、偏度(Sk)、峰态(KG),并解释其环境意义。
(3)根据所给的地层B薄片粒度分析的C-M数据(表2-3)编制C-M图,并进行流体性质和沉积环境解释。
实习报告二 粒度分析资料整理与分析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指导书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指导书
❻ 3个科学实验报告!
土壤结构的类型、特征及改良:
[编辑本段]
①块状结构体:近似立方体型,长、宽、高大体相等,走私一般大于3cm,1-3cm之内的称作核状结构体,外形不规则,多在粘重而乏有机质的土中生成,熟化程度低的死黄土常见此结构,由于相互支撑,会增大孔隙,造成水分快速蒸发跑墒,多有压苗作用,不利植物生长繁育。
改良方法:可在墒情合适时耙耱,冬季冻土后,辗压,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可掺河沙或炉渣灰来改良。
②片状结构体:水平面排列,水平轴比垂直轴长,界面呈水平薄片状;农田犁耕层、森林的灰化层、园林压实的土壤均属此类。不利于通气透水,造成土壤干旱,水土流失。
改良方法:松土施用有机肥,公园街道绿地行人常经过的地方,可进行透气铺装、种植地被植物或进行必要的围栏保护,结皮和板结的可采取适墒深翻,增施有机肥解决。
③柱状结构体和棱状结构体:沿垂直轴排列,垂直轴大于水平轴,土体直立,结构体大小不一,坚实硬,内部无效孔隙占优势,植物的根系难以介入、通气不良、结构体之间有形成的大裂隙,既漏水又漏肥。
改良方法:通过深翻施肥和深翻种植绿肥。
④团粒结构体:这是最适宜植物生长的结构体土壤类型,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土壤肥力的水平和利用价值。其能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能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累积的矛盾;能调节土壤温度,并改善土壤的温度状况;能改良土壤的可耕性,改善植物根系的生长伸长条件。
中国的土壤污染
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 2000 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 1000 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 330 多万公顷。例如:某省曾对 47 个县和郊区的 259 万公顷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二)进行过调查。其结果表明,75% 的县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的潜在威胁,而且污染趋势仍在加重。
污水灌溉等废弃物对农田已造成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如沈阳张士灌区用污水灌溉 20 多年后,污染耕地 2500 多公顷,造成了严重的镉污染,稻田含镉 5-7mg/kg。天津近郊因污水灌溉导致 2.3 万公顷农田受到污染。广州近郊因为污水灌溉而污染农田 2700 公顷,因施用含污染物的底泥造成 1333 公顷的土壤被污染,污染面积占郊区耕地面积的 46%。80 年代中期对北京某污灌区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大约 60% 的土壤和 36% 的糙米存在污染问题。
另一方面,全国有 1300~1600 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除耕地污染之外,我国的工矿区、城市也还存在土壤(或土地)污染问题。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前后用了3年多的时间对北京市全市的土壤和蔬菜进行了大规模的取样分析和研究,发现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并且已经影响到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潘根兴在2002年初做过一个南京市各城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结果同样很严重。超过70%的采样区域存在重金属污染,测出的最高铅含量超过900ppm,超过国家标准3倍以上。
陈同斌在2001年对北京市的公园土壤重金属污染做了一项调查,结果让人吃惊。被公认为城市中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而且公园建成的年代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程度成一个指数关系。
土壤污染的危害
1. 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的污染、减产。对于各种土壤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全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 1000 多万吨,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 1200 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 200 亿元。
2. 土壤污染导致生物品质不断下降
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
土壤污染除影响食物的卫生品质外,也明显地影响到农作物的其他品质。
有些地区污灌已经使得蔬菜的味道变差,易烂,甚至出现难闻的异味;农产品的储藏品质和加工品质也不能满足深加工的要求。
3. 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作)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等。
4. 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污染途径
当土壤被病原体,有毒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污染后,便能传播疾病,引起中毒和诱发癌症。
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副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因土壤污染而传播的寄生虫病有蛔虫病和钩虫病等。人与土壤直接接触,或生吃被污染的蔬菜、瓜果,就容易感染这些寄生虫病。土壤对传播这些寄生虫病起着特殊的作用,因为在这些蠕虫的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必须在土壤中度过。例如,蛔虫卵一定要在土壤中发育成熟,钩虫卵一定要在土壤中孵出钩蚴才有感染性等。
结核病人的痰液含有大量结核杆菌,如果随地吐痰,就会污染土壤,水分蒸发后,结核杆菌在干燥而细小的土壤颗粒上还能生存很长时间,这些带菌的土壤颗粒随风进入空气,人通过呼吸,就会感染结核病。
有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或与动物有关的疾病,也可通过土壤传染给人。例如,患钩端螺旋体病的牛、羊、猪、马等,可通过粪尿中的病原体污染土壤,这些钩端螺旋体在中性或弱碱性的土壤中能存活几个星期,并可通过粘膜、伤口或被浸软的皮肤侵入人体,使人致病。炭疽杆菌芽孢在土壤中能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被伤风杆菌、气性坏疽杆菌、肉毒杆菌等病原体,也能形成芽孢,长期在土壤中生存。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杆菌来自感染的动物粪便,特别是马粪。人们受外伤后,伤口被泥土污染,特别是深的穿刺伤口,很容易感染破伤风或气性坏疽病。此外,被有机废弃物污染的土壤,是蚊蝇孳生和鼠类繁殖的场所,而蚊、蝇和鼠类又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因此,被有机废物污染的土壤,在流行病学上被视为是特别危险的物质。
土壤被有毒化学物污染后,对人体的影响大都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农作物、地面水或地下水对人体产生影响。在生产过磷酸钙工厂的周围,土壤中砷和氟的含量显著增高。铅、锌冶炼厂周围的土壤,不仅受到铅、锌、镉的严重污染,而且还受到含硫物质所形成的硫酸的严重污染。任意堆放的含毒废渣以及被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土壤,通过雨水的冲刷、携带和下渗,会污染水源。人、畜通过饮水和食物可引起中毒。
土壤被放射性物质污染后,通过放射性衰变,能产生α、β、γ射线,这些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使机体的一些组织细胞死亡。这些射线对机体既可造成外照射损伤,又可通过饮食或呼吸进入人体,造成内照射损伤,使受害者头昏、疲乏无力、脱发、白细胞减少或增多,发生癌变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对癌物质的研究,还发现许多工业城市及其近郊的土壤中含有苯并(a)芘等致癌物质。
被有机废弃物污染的土壤还容易腐败分解,散发出恶臭,污染空气,有机废弃物或有毒化学物质又能阻塞土壤孔隙,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自净能力;有时还能使土壤处于潮湿污秽状态,影响居民健康。
土壤污染的特点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如日本的“痛痛病”经过了10~20年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
土壤污染的累积性。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象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譬如:被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200年时间才能够恢复。
土壤污染很难治理。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但是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
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往往很难恢复,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其他治理技术可能见效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鉴于土壤污染难于治理,而土壤污染问题的产生又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点,因此土壤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
土壤污染物
土壤污染物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病原体,包括肠道致病菌、肠道寄生虫(蠕虫卵)、破伤风杆菌、霉菌和病毒等。它们主要来自做肥料的人畜粪便和垃圾。或直接用生活污水灌溉农田,都会使土壤受到病原体的污染。这些病原体能在土壤中生存较长时间,如痢疾杆菌能在土壤中生存22~142天,结核杆菌能生存一年左右,蛔虫卵能生存315~420天,沙门氏菌能生存35~70天。第二类是有毒化学物质,如镉、铅等重金属以及有机氯农药等。它们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业上大量施用的农药和化肥。第三类是放射性物质,它们主要来自核爆炸的大气散落物,工业、科研和医疗机构产生的液体或固体放射性废弃物,它们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进入土壤,能在土壤中积累,形成潜在的威胁。由核裂变产生的两个重要的长半衰期放射性元素是90锶(半衰期为28年)和137铯(半衰期为30年)。空气中的放射性90锶可被雨水带入土壤中。因此,土壤中含90锶的浓度常与当地降雨量成正比。
土壤污染的定义
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 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土壤与施肥
[编辑本段]
施肥必须考虑土壤,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在土壤对某一养分供应不足时,才需要施肥,并不需要把所有的必需元素施入土壤,因为大多数营养元素,土壤(或大气)已能充分供应,否则会造成浪费,甚至造成作物中毒。这一点有时被忽视。第二,肥料施入土壤后会发生一些列变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影响肥料效果,不考虑土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合理施肥。如在水田中施用硝态氮肥,必然会降低肥效等。
一、作物的土壤营养环境
作物的土壤营养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养分环境。
土壤物理环境首先影响作物的水分和空气供应,也直接影响养分的供应和保蓄。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这些颗粒构成了土体的三相,即固相、液相和气相。一般肥沃土壤,它的固相占整个土壤体积的一半以上,另外不到一半的体积,充满水分和空气。土壤孔隙不仅承担着作物水分、空气的供应,本身也对作物生长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养分在土壤中的扩散。土壤粘粒、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酸度是影响土壤化学环境的重要因素。土壤养分即使在施肥的情况下也对植物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据估计,在一般施肥情况下,中等产量水平时,植物吸收的氮中有30%~60%、磷中50%~70%、钾中40%~60%是来自土壤,可见土壤养分环境对作物营养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土壤养分概况
氮:我国土壤耕层中的全氮含量大概变动在0.05%~0.25%。其中东北地区的黑土是我国土壤平均含氮量最高的土壤,一般为0.15%~0.035%。而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土壤含氮量较低,一般为0.05%~0.1%。华中华南地区,土壤全氮含量有较大的变幅,一般为0.04%~0.18%。在条件基本相近的情况下,水田的含氮量往往高于旱地土壤。我国绝大部分土壤施用氮肥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磷:磷是农业上仅次于氮的一个重要土壤养分。土壤中大部分磷都是无机状态(50%~70%),只有30%~50%是以有机磷形态存在的。
我国北方土壤中的无机磷主要是磷酸钙盐,而南方主要是磷酸铁、铝盐类。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被氧化铁胶膜包裹起来的磷酸铁铝,称为闭蓄态磷。
我国土壤全磷含量变动在0.02%~0.11%,其中北方土壤的全磷含量,一般比南方土壤高,我国土壤的全磷含量大体上从南向北有增加的趋势。如东北地区的黑土、白浆土全磷含量一般为0.06%~0.15%,而我国南方的红壤和砖红壤全磷含量一般为0.01%~0.03%。
土壤全磷含量的高低,通常不能直接表明土壤供应磷素能力的高低,它是一个潜在的肥力指标,但是当土壤全磷含量低于0.03%时,土壤往往缺磷。’在土壤全磷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对当季作物有效的,称为土壤有效性磷。
近年来,随着产量的提高,我国土壤缺磷面积不断扩大,原来那些对磷肥效果不明显的地区表现了严重的缺磷现象,如广大的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高原以至新疆等地都大面积缺磷。而原来缺磷的地区,由于长期施磷,磷肥效果下降,这主要是指华中、华南某些缺磷水稻土。在华中华南中高产水稻土上,随着有机肥的施入,磷已可满足作物需要,而大面积的酸性旱地土壤以及部分低产水田,缺磷仍然是相当严重的。
钾:土壤中钾全部以无机形态存在,而且其数量远远高于氮磷。我国土壤的全钾含量也大体上是南方较低,北方较高。南方的砖红壤,土壤全钾含量平均只有0.4%左右,华中、华东的红壤则平均为0.9%,而我国北方包括华北平原、西北黄土高原以至东北黑土地区,土壤全钾量一般都在1.7%左右。因此,缺钾主要在南方,北方已开始出现缺钾现象。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大部分是以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盐等无机盐形态存在。在土壤溶液中可有一部分微量元素以有机络合态存在。通常把水溶液或交换态的微量元素看作是对作物有效的。土壤中微量元素供应不足的一个原因是土壤本身含量过低,另一种原因是含量并不低,甚至很高但是由于土壤条件(主要是土壤酸碱度和氧化还原条件)造成有效性降低而供应不足。在前一种条件下,需要靠补施微量元素肥料,后一种情况下,有时只需改变土壤条件,增加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就可增加供应水平。
三、施肥对土壤的影响
增加土壤养分无论施用有机肥料或无机肥料都能增加土壤养分。无机肥料大多易于溶解,施用后除部分为土壤吸收保蓄外,作物可以立即吸收。而有机肥料,除少量养分可供作物直接吸收外,大多数须经微生物分解,作物方能利用。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以及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二氧化碳除被植物吸收外,溶解在土壤水分中形成的碳酸和其它各种有机酸、无机酸都有促进土壤中某些难溶性矿质养分溶解的作用,从而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有些肥料(如石灰、石膏)除直接增加土壤养分,还能通过调节土壤反应,提高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
改善土壤结构施用有机肥料和含钙质多的肥料,除了能增加土壤养分外,还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因为有机肥料在土中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矿化作用增加土中有效养分,同时,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腐殖质在土中遇到钙离子就会和土粒凝聚在一起形成水稳定性团粒结构。改善粘土的坚实板结以及沙土的跑水漏肥等不良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的水热状况一般有机质都有吸水和保水的能力,特别象腐殖质这一类亲水胶体,保水能力更强。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粘土粒结合形成团粒,在团粒内部有许多毛管孔隙,也能保存很多的水分,能被植物利用。由于腐殖质是综黑色的物质,土壤中腐殖质含量多,土壤颜色较深,可增加吸收日光热能,有利于提高土温。同时,腐殖质保水能力强,比热较大,导热性小,土壤温度变化慢,有利于作物生长。
增加生理活性物质增施有机肥能促进微生物的活动。由于微生物活动的结果,除了增加土壤中的矿物质营养和腐殖质以外,还能产生多种维生素、抗生素、生长素等,具有促进根系发育,刺激作物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土壤的生态意义
[编辑本段]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土壤的形成从开始就与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蚯蚓、软体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少数高等动物(如鼹鼠等)终生都生活在土壤中。据统计,在一小勺土壤里就含有亿万个细菌,25克森林腐植土中所包含的霉菌如果一个一个排列起来,其长度可达11千米。可见,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土壤的概念总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动促进了土壤的形成,而众多类型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
土壤无论对植物来说还是对土壤动物来说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植物的根系与土壤有着极大的接触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有着强烈影响,因此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对动物来说,土壤是比大气环境更为稳定的生活环境,其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为动物的极好隐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温、干燥、大风和阳光直射。由于在土壤中运动要比大气中和水中困难得多,所以除了少数动物(如蚯蚓、鼹鼠、竹鼠和穿山甲)能在土壤中掘穴居住外,大多数土壤动物都只能利用枯枝落叶层中的孔隙和土壤颗粒间的空隙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
土壤是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底或基础,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不仅影响着土壤本身,而且也影响着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很多重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的,其中特别是分解和固氮过程。生物遗体只有通过分解过程才能转化为腐殖质和矿化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营养物质,而固氮过程则是土壤氮肥的主要来源。这两个过程都是整个生物圈物质循环所不可缺少的过程
❼ 求测量实习报告
测量实习报告范文,这里有很多,自己找版找看:权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eccde0100ck6s.html
❽ 网络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抄 网络构建方案袭设计与实现,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组网实验,使构建出来的网络能实现多种功能。
二.实验设备 RSR20-04型路由器4台 S2628G-I型二层交换机2台 S5750-28GT-L型三层交换机2台 主机(WindowsXP系统)7台 三.实验设计: 现有四个地理位置分离的网络区域,由四个路由器联通(采用RIPV2路由协议)。
区域一由三台主机(PC0 PC1 PC4)、一台二层交换机、一台三层交换机组成,三台主机属于不同VLAN,且PC0能与PC4通信,PC1不能与PC4通信(采用ACL访问控制列表)。 区域二只有一台主机PC6,它不能与区域四中的PC5进行通信(采用ACL访问控制列表)。 区域三由一台主机PC3与一台三层交换机组成。 区域四由两台主机(PC2 PC5)与一台二层交换机组成,两台主机属于不同VLAN,由最近的路由器实现VLAN间互联(采用单臂路由)。 除限制条件外,实现所有设备之间的互联。
❾ 地理实验报告怎么写
课堂实验还是野外试验?课程名和实验名称比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