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学需要解决的5W问题

地理学需要解决的5W问题

发布时间: 2021-02-23 19:55:46

A. 地理学的五个主题是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地型,气候,人文,资源,特色

B. 对地理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思考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综合性是其显著特回点之一。对答学科特点认知不足、经验欠缺的教师不容易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与任务,从而使地理课平庸乏味、效率低下。地理课堂精彩与否,教学过程高效与否,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在于教学是否抓住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和中心任务。

C. 有关地理学习的问题

我高中的时候很喜欢学地理 学习地理最基本的就是地图和一些基础的知识要点专 这些既然你已经具备了
我觉得属你缺乏的是统一联系的去思考问题 地理是靠理解的 要把你学的知识运用到试题中 举一反三 有好多知识点之间是有挂钩的
例如 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气候 气候关系到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农作物的耕种 气候有时候也会影响到地形 如果一个地方每年雨水比较多 那么那个地方就会多河流和谷地 农业的发展又跟地形有关 因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 农业发展要想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又关系交通发展问题 交通发展又关系到城市化 城市化直接联系到人口 住房 交通等等
这些之间都是一环扣一环的 要把他们好好的联系起来 考试不就是考谁答的知识点靠题些么 你说再多还不如别人答的一个知识点

D. 高中地理学习的大困惑 5

首先给你举个例子:锅盖揭开,热气会向上冒;而打开冰箱冷气会往下沉。对吧。
然后我们再说说这个热力环流。
由于两地受热状况不同,比如大陆和海洋由于比热容的差异造成两地区升温和降温的速度有差异,这就会形成在同一时间陆地和海洋的热量有差异。当然还有很多。比如:山地和平原;林地和裸地;还有高低纬度间等等。这样我们就明白了热量差异是无处不在,即使是室内和室外,楼前和楼后。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 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形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例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

E. 关于地理学的问题

其实什么“发现式”“探究式”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都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例如:一个探究性发现式教学案例《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 教学设想
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内容多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高中新课标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一系列的综合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并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启发学生再动手动脑和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教学中的具体做法:1、板书好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结构。2、对重难点知识引用生动的事例来分析讲解。3、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教师或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总结。
(二)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运用图文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整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参考中图版、湘教版等教材对内容进行部分调整与取舍。将“大气受热过程”内容调整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的铺垫知识——大气的垂直分层;
第二部分:“大气受热过程”的主干知识——大气的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
第三部分: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3.重点分析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内容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而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通过大气的三种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4.难点分析
学生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之间的关系较难理解。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近地面大气吸收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能量,同时也向外释放大气辐射。极少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都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归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
(三)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讨,达到以下目标。
(1)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对太阳的削弱和保温作用。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 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3 用所学知识原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分析、归纳、绘制大气保温作用图。
2探究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征与人类关系。
3探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
4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相结合。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 学生课前准备
熟悉教材内容,掌握以下基本地理术语: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吸收、反射、散射。
3. 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教与学的探究、最后总结几个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注重引导和点拨。
4. 教学过程(1课时)
【教师引导】
新课引入语: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大气垂直分层。
(2)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3)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查出以下术语的意思。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吸收、反射、散射。(由学生展示成果)
第一部分: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师提示语】让我们看看“大气垂直分层图”,思考这些问题:
(1) 随着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怎样变化的?
(2) 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最为密切?
(3) 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学生活动】
学生归纳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层次主要特征和人类的主要关系:
(1) 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2) 平流层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3) 对流层是人类的家园。我们直接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一切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
(4) 平流层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
第二部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教师提示语】请你们带着以下问题去探究,找出什么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1) 对流层和平流层会吸收太阳辐射吗?
(2) 夏天多云的时候气温不会太高,为什么?
(3)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
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此表:
形 式 参与物质 波长范围

吸 收

反 射
散 射

第三部分: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师提供材料】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投影完成)
【学生探究】
全班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并归纳、绘制大气保温作用图。
第四部分: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教师提示】请你们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1. 夏天多云的白天和冬天多云的白天,哪个气温高?
2. 夏天时为什么我们喜欢穿浅色衣服?
【学生活动】
学生得出结论: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教师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多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有关,主要是围绕着“大气受热过程”所展开,不知大家记住了哪些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纲要: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 纬度因素 2 下垫面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研究】
请同学们课后探究: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利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种植农作物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可根据书本提供的材料和本节所讲的内容进行探究分析。
【反馈设计】
1. 想一想,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
2. 请根据课本知识点,联想我们身边有哪些现象可解释?
教学设计后记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现代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地理教育还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F. 学习的地理知识,谈谈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有哪些

观看天气预报好卫星云图。
旅游交通线路和列车车次。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

G. 地理学的问题

英仙座流星雨方位

流星雨名称:英仙座流星群(Perseids )
慧星母体:109P/Swift-Tuttle
辐射内点: 英仙座 (Perseus)
预计出容现日期:12日-13日
概况描述:流量较高,峰值每小时流量约60颗左右。亮度较低,观测时需要耐心。
在我国,可持续观测两个早晨:一个是8月12日早晨1时至天亮前;另一个是8月13日凌晨0时至天亮前。两个清晨:头一个凌晨我国东部地域基本不受月光影响,但观测到的流星数量相对较少;后一个清晨前半段稍受月光干扰,但观测到的流星数量相对较多。

一、极大点估量:13日的0时40分和5时30分左右
二、观测方向:天空东北方【由于英仙座流星雨的辐射点要到22时才会从地平升起,后半夜升得较高】

今年观测最好的时机就是在8月12日黎明前那几小时黑暗的夜空。如果那天多云,11日和13日的观测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尝试上半夜在月球还未升起的几小时来观测。遗憾的是在那时辐射点的高度还很低,只有一小部分的群内流星可以被观测到。这时候观测到的英仙座流星群的流星通常有很长的轨迹并产生流星余迹,但是却很稀少。

H. 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有哪些

我国地理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地理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缺乏版有机权的联系,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改革观念处于表面状态,课程内容识记的知识点较多,对能力和情感态度培养显得不足,课程评价还是强调甄别、选拔功能,而没有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等。上述原因造成我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这一切都是有悖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及未来社会对个人发展的要求。为了基础地理能更好的与地理科学发展接轨,与当代的教育思想一致,必须要对基础地理教育走过的改革之路有清楚的认识。因为她可以使我们联系历史更好的理解、更加理性的看待目前的教育改革。明白该继承些什么,应该改造些什么,怎么改造,从而最终走向一条科学合理、充满潜力的创新之路.

I. 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专地理成分的特征、属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J. 地理信息系统解决的五大核心问题是什么

科学调查、资源管理、财产管理、发展规划、绘图和路线规划。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