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北欧地理学的成就

北欧地理学的成就

发布时间: 2021-02-23 00:32:27

Ⅰ 北欧国家是怎样取得竞争优势的

在当今世界的经济版图上,有这样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些经济发达、竞争力强的国家大都位于纬度较高、四季分明、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区。特别是北欧五国芬兰、瑞典、丹麦、挪威和冰岛,从气候来讲,每年有半年是冰天雪地的冬季;从地理位置看,僻处于欧洲一角。它们发展经济的先天条件并不好,甚至还有点恶劣,但经济发展水平在欧洲乃至全球却名列前茅。世界经济论坛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芬兰、瑞典、丹麦分别位居第二、三、四名,挪威和冰岛分列第十二、十四名。一般来说,南方地区拥有适宜农业等传统产业发展的温暖气候,也具备工商业和金融业“24小时营业”的条件以及众多的人口和规模化市场,应该更有条件发展经济。但现实情况却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北欧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形成,并不源于其历史和自然生态,而更多的是自觉利用了现代产业和科技发展所提供的机遇。其中,实施义务教育、建立行业协会、促进研发和创新、努力把握“全球机遇”,是有普遍意义的重要经验。 在14世纪以前,与南欧相比,欧洲北部显得更为贫穷和落后。15世纪—16世纪,在地理大发现和拓展海外殖民地的过程中,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相继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强国。随后,在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北部宗教改革和以英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北欧、西欧逐渐获得思想、政治、文化和科学的大发展,开始处于欧洲经济、技术和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在近代欧洲的经济发展中,南欧落后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在新的科技和贸易革命中选择了传统经济模式,以期通过控制香料、蔗糖等传统贸易获利。而英国、德国及北欧等国则选择了新兴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通过科技和生产的跳跃性发展,取得了产业科技和经济贸易上的优势。 地偏人稀以及自然条件和传统资源的局限,使北欧国家很早就重视人的资源,重视围绕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升开展教育及研发活动。在教育上,北欧是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制的地区。早在1842年,瑞典就开始实施这项意义重大的国策,激励、督促和帮助国民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增强自信。在研发上,自100多年前瑞典发明家诺贝尔捐出财产设立诺贝尔奖以来,北欧在研发与创新上的投入持续得到强化。北欧号称工程师之国,人均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政府、高校、企业乃至普通民众笃信:在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的地区,唯有勤劳工作和发明创造,才能取得技术和产业优势,实现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北欧国家的研发投入一直高于全球和欧盟的平均值。 作为高水平教育和研发的有效补充和配套措施,北欧五国的科技和产业界一直重视并积极推动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协作,力争在创意设计以及科技、艺术与市场的结合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成立于1845年的瑞典工业设计协会,是全球最早的手工艺行业和创意交流组织;成立于1875年的芬兰手工艺和设计协会,在促进国内外工程师、设计师与制造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挪威,许多半官方或民间组织致力于形成全国范围的信息和创新服务网络。有的行业组织还同政府驻外机构合作,将行业信息和科技创新的服务网络延伸到世界各地。 北欧国家还着力发展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这成为其取得竞争优势的突破口。北欧的进出口贸易依存度一直明显高于英美和欧盟的平均水平。北欧国家特别重视培育具有全球经营能力和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从而在一些产业领域形成了显著而持久的竞争优势。 (本文系东北师范大学投资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Ⅱ 裴秀在地图地理学方面有哪些重要成就

在地图地理学方面,抄三国后期在晋朝当过司空的裴秀(223~271)编了一本历史地图集。该图集称为《禹贡地理图》(共18篇,现已不存)。另外,裴秀还绘制了《方丈图》,图长宽各一丈,“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从率数计里。备载各山都邑,王者可不下堂而知四方也”(《北堂书钞》)。尽管在裴秀去世时晋朝还没有把江南东吴归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但这位作为司空的地理学者,热心地搜集编绘了显一统的天下于方寸之中的图形。他还根据自己的测绘制图经验建立了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这是把数学比例和计算应用到测绘中去的绘图基本原则,它直至清代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的平面地图测绘工作。但是当西晋的一统山河四分五裂之后,再一次绘制这样全国性的地图便不可能了。

Ⅲ 地理学成就是什么

天文学、地理学的主要成就是能使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

Ⅳ 地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急求,望高手解答,,,谢谢

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罗马地理学继承了古埃及地理学运用数学探讨地理现象的传统,成为西方地理学发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纪的希罗多德,他最早探索了历史上的人地关系、讨论了区域的界线;希波克拉底创立了人的 4种气质学说,探讨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稍后,德谟克利特对宇宙的无穷性、大气现象的原因、生物对气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推测。柏拉图从唯心论出发,认为圆是最完美的对称形,演绎出圆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这是球形说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唯物地认为地球和天体都是原质构成的,从实验材料和实地观察中进行了归纳判断,科学地证实了大地球形说。
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和《管子·地员》。《尚书·禹贡》按地理特征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员》探索了中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进行系统分类的作品
连年征战、麦加朝觐和商业航海活动,使伊斯兰世界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涌现了许多伟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马苏第等。十进位制和罗盘就是此期由中国经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古代阿拉伯地理学的成就是不应忽视的。如921年,巴尔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气候观察,编成了第一本《世界气候图集》;稍后,马克迪西提出将世界分成14个气候区的方案;11世纪早期,阿维森纳观察中亚山区,提出褶曲抬升山岳的运动和侵蚀切割地形的均变过程。
中国 这个时期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显的《法显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为考证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演变的要著;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提出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用以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较西方类似的见地早4个世纪。
(19世纪初~19世纪后期) 最杰出的人物是德国 A.von洪堡和C.李特尔(见彩图)。他们不仅是德国,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Ⅳ 北欧国家的发展历史

北欧,顾名思义是指地处欧洲北部的一些国家,一般包括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五国。北欧不同于西欧、东欧和南欧,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特点。

从地理位置和环境来看,北欧国家大多地处北极圈附近,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瑞典在北欧国家中国土面积最大,约44.9万平方公里,人口902万。芬兰国土面积近34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530万,近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处在北极圈内,三分之二的国土为森林覆盖。其它如挪威、丹麦人口也仅数百万人,冰岛仅有30多万人口。因此,北欧国家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小国寡民”。从国家地理上看,北欧国家一边是俄罗斯,一边是欧洲大陆,国家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发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创造性。“既然我们被上帝放到东西方交界的夹缝中,我们就得学会在夹缝中生存的艺术。”北欧国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北欧人形成了颇富北欧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这一点在芬兰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性格内敛、自律,行事低调,富有政治智慧,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在历史上,北欧国家没有西欧和东欧国家那样悠久的历史,也没有南欧一些国家那样灿烂的古代文明。芬兰在12世纪还处在原始公社阶段,尚未形成国家形态。从12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一直处在异族统治之下,一开始为瑞典统治, 1808年又被沙俄占领,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成为独立的国家。芬兰独立后,为维护国家独立曾于1939年与前苏联发生“苏芬战争”,1941年再次交战。二战使芬兰损失惨重,战后全国人口不足四百万,芬兰人民在战后承受着医治战争创伤、进行经济建设和支付巨额赔偿的重负,在东西方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与大国之间的关系。长期受异族统治的历史使得芬兰的独立思想深入人心,自立、自强对这个国家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瑞典保存至今的书面记载最早是在中世纪晚期。九世纪时,瑞典进入维京时期,主要是海上贸易和掠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瑞典工业开始起步,成为西欧一些国家铁矿石、木材的供应国。一战时宣布中立,但英国的经济封锁造成食物短缺和国内动荡,因此,国内纷争不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给瑞典以沉重打击,失业率飙升,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二战后,瑞典政府对经济采取干预政策,逐步建立社会福利体系,全民就业、全民养老金、全民医疗保险、全民免费教育逐渐落实,成为典型的高福利国家。

在文化上,北欧国家不同于西欧、南欧甚至东欧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宗教意识相对淡化。北欧国家基本未经过政教合一的历史时期,与欧洲大陆相比,天主教在北欧几乎少有踪迹,影响北欧的教派主要是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路德宗,旧教的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对北欧国家的影响相对较小。没有政教合一的传统,更没有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这种文化氛围使得北欧国家的等级观念不强,而平等意识、社会平民意识则较为浓厚。芬兰虽然有东正教教堂和路德教教堂,但有调查显示,芬兰人参加教堂活动的比例是全欧洲最低的,不到4%。在瑞典也是如此,虽然大部分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但仅有10%左右的人经常参加教堂礼拜活动,出席教会崇拜仪式和积极参加教会事务者更是少之又少。

我们知道,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发展,大多是靠掠夺和殖民,靠进行血与泪的资本原始积累起家的,而北欧没有经历过西欧、南欧一些国家那样大规模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他们实际上是边缘化的,主要是通过海上贸易,甚至是靠海盗式的掠夺生存。经过爆发在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北欧各国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弊端。二战后到两大阵营冷战时期,北欧国家开始探索新的道路,以图同时实现经济上的发展和社会上的公正,避免资本主义的缺陷。就这样,他们在东西方制度的影响下,根据自己的特点,经过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所以,从整体上看,北欧的制度特色是与北欧国家的具体国情分不开的,如历史上受战争破坏较少,地处欧洲边缘、国小人少,资源相对丰富以及平民社会思想传播较为广泛,等等。特殊的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使北欧国家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欧、南欧甚至东欧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发展道路。

Ⅵ 地理名家以及他的成就

1、徐霞客

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2、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大陆漂移说创立者。

3、莫霍洛维奇

克罗地亚地球物理学家。他发现了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后来这个界面就被命名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他生于伊斯特拉半岛的沃洛斯克。

4、埃拉托斯特尼

公元前276年出生于昔兰尼,即现利比亚的夏哈特;公元前194年逝世于托勒密王朝的亚历山大港,希腊数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的贡献主要是设计出经纬度系统,计算出地球的直径。

5、郦道元

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郦道元年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少时博览奇书,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郦道元撰《水经注》四十卷。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Ⅶ 说说洪堡在地理学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洪堡】复:亚历山大·洪堡(制Humboldt,Alexander)1769~1859德国著名博物学家、自然地理学家,19世纪科学界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洪堡被公认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的科学活动和学术思想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使自然地理学从

Ⅷ 沈括在地理学和地质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沈括在地理学和地质学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前面曾经提到,他在出使契丹回回来后,曾绘制一部《答使契丹图抄》。他用面糊调木屑和熔蜡制成地形模型。后来更进一步用木料制成立体模型地图。这种模型地图相当于现代的地形模型。

Ⅸ 沈括在地理学上的贡献是什么

沈括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杰出科学家。他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沈括对地理学的贡献在科学界独树一帜,他在测量与绘图、地质学研究等方面建树颇多。

他还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记录了气候的变化,在世界上率先给“石油”命名。可以说沈括是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他的著作《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网络全书”。

北宋末年,与辽国之间战争不断,签订“澶渊之盟”后双方罢兵休战。辽国垂涎中原地区的繁华,仗着骁勇的骑兵,不断提出领土要求。

1075年,辽国派大臣萧禧来到东京,要求重新划定边界,他提出的边界是山西北部的黄嵬山,黄嵬山以北为辽国所有,以南为大宋朝所有。大宋如同意他的要求等于将辽国的领土向南推进了15千米。

黄嵬山是一座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山脉,北宋大臣几乎是一无所知,朝廷上上下下乱作一团。这时,朝廷想起了熟识地理的沈括,命他出任谈判特使,要他既不能轻开战事,也不能向敌示弱而接受无理要求。

沈括不卑不亢,胸有成竹,他所带的武器就是他的地理学说和《天下郡守图》。

他向萧禧指出,两国按“澶渊之盟”划分边界,边界是白沟河,白沟河以北为辽国领土,以南为大宋领土,而黄嵬山在白沟河以南,是大宋的领土,而不是辽国的领土。

萧禧没有一张自己的地图,更不知道黄嵬山的准确方位,在地图面前,他感到理亏三分,气焰不知不觉地矮了一截。争论了几天后,双方无功而返,但没有将争论推向极端。

不久,沈括又受命出使辽国,在辽国首都上京再谈两国边界。这时辽国的谈判代表升了级,改成了辽国宰相杨益戒。

在谈判时,沈括再次以“澶渊之盟”为基础,以《天下郡守图》为依据,有理有节,寸步不让,而辽国宰相找不到重划边界的理由。这时,沈括又出示大宋的木制地形模型,这使得辽国宰相大为惊奇,深感大宋确有奇才能人。

沈括终于使得辽国放弃了对宋的领土要求,他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与地图学家,运用智慧捍卫了大宋的尊严,把祖国的领土夺了回来。

其实,沈括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一个多有建树的科学家。

在科学研究领域,沈括除了天文、数学、医学、科研方面的建树所取得的成就外,在地理方面,他研究测绘,制作地图,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还记录气候变化,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等。

沈括之所以在地理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就,是和他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分不开的。

沈括自幼对天文、地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少年时代他随做泉州州官的父亲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步入仕途以后,他在外交生涯中多次出使国外,观察、研究和记录沿途地形地貌,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

他所经历的多方面见闻,后来均收入他的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中。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了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非常少见的。

《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网络全书”。

在宋代,由于测绘技术的局限,绘制地图用的是“循路步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数据绘制地图,由于道路弯弯曲曲,山川高低错落,用“循路步之”法绘制的地图与实况有很大的误差,图上差之一厘,实地就差之千米。

沈括采用“飞鸟图”也就是“取鸟飞之数”,用的是飞鸟直达的距离,有点像现在的航空拍摄,使得地图的精确度大为提高。

沈括在视察河北边防的时候,曾经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制成立体地理模型。这个做法很快便被推广到边疆各州。

1076年,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的地图。他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和图书,又经过了近20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制图史上的一部巨作《天下郡守图》。

《天下郡守图》是一套大型地图集,共计20幅,其中有大图一幅,高4米,宽3.3米;小图一幅;各路图18幅,是按当时行政区划,全国分18路而制作的。图幅之大,内容之详,都是以前少见的。

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地理学说与《天下郡守图》,使他在与辽国的边界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了10万士兵都难以达到的威力。

在制图方法上,沈括不仅能确定精确的方位、比例,而且能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曲折而产生的测量误差。他首创了地形高程测量的方法。

沈括创“分层筑堰”测量地形的方法,测量了汴河河道地形,测量了自河南开封上善门至泗州淮口的直线距离。这是世界最早的精密地形测量,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个创举。

“分层筑堰”是把汴渠分成许多段,分层筑成台阶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内,然后逐级测量各段水面,累计各段水面的差,总和就是开封和泗州间“地势高下之实”。

仅仅四五年时间里,就取得引水淤田约11万公顷的显著成绩。在对地势高度计算时,其单位竟细到了寸分,可见,沈括的治水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在实地测量的基础上,沈括用胶泥、木屑与熔蜡混合,制造出几种不同的地图模型,然后再复制成木刻地理模型。这比欧洲最早的地理模型早了多年。地图和地图模型都有详细的说明书,以备后世图亡佚时,如果得到说明书,按每个方位布置地物点位及郡县,立可成图。

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这和西晋裴秀著名的“制图六体”是大体一致的。他还把四面八方细分成24个方位,使图的精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古代地图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地质学方面,沈括奉命到北方边疆视察,路过太行山麓,看到螺蚌化石。

据此,他推断这里过去是海滨,现在距海已近千千米了。并进而推断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冲积形成的。根据化石来恢复古地理环境,是沈括在地学史上的伟大贡献之一。

他还从黄河等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以及历史记载,来说明华北大平原是由这些河流自上流冲积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的。这是对华北平原成因最早的科学解释。

他还论述了上耸千尺、峭拔险奇的雁荡诸峰,其高岩峭壁的顶部,适在同一平面之上,由此推断雁荡诸峰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流水将疏松破碎的岩石、土壤冲走,留下坚硬、固结的峭峰,因而其巅高度会在同一平面之上。此后他又以黄土高原为例,进一步阐明了流水的侵蚀、沉积原理。

在气候学方面,沈括根据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其下出土一石笋林,共有数百茎,都变为化石。因而推断这里气候早年湿热,竹生繁茂。根据化石来研究古气候变迁,沈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他还记载了有关虹和大气的折射现象,认为“虹乃雨中日影,日照雨则有之”,论证和解释了这一天空大气折射现象的科学原理。

他还记录了登州,即山东蓬莱的“海市蜃楼”现象,指出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海滨,也会出现在大陆。这是一种大气的折光现象。

沈括又科学地描述了龙卷风发生时的全部过程和外表形态。其外形望之插天如羊角,具有强大的破坏力,所经之处,官府、房舍、居民住家一扫而空,通通卷入云中去了。甚至会使县城变为废墟。

他对龙卷风的细致描述,证明了龙卷风的分布并不仅仅是南美洲独有的现象,当时的我国也曾发生过龙卷风。

沈括对物候学也有过杰出的研究,说明了温度随地势的增高,会相应下降。植物开花也跟着会在时间、季节上延缓。同一种植物,因品种不同,发育期也不同。

同一品种的植物,其习性可以因人工栽培而改变。改善植物的水、肥、光、温条件,也会促使植物早熟。他系统地提出了物候随高度、生物品种、纬度高低、人类生产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在世界上也是首创。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他在书卷第二十四《杂志一》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

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第三卷中《药议》中又记载:“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也有指北者,恐石性也不同。”

沈括在世界上最早经实验证明了磁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记录了地理子午线和地磁子午线指示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因而他是世界上最早经实验证实并记录了地磁子午线不正南,而微偏东,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记录了地磁偏角的科学家之一。

沈括不仅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了4种放置指南针的方法:把磁针横贯灯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丝线悬挂起来。最后沈括指出使用丝线悬挂磁针的方法最好。

沈括是世界上最早记录了石油,并断言石油必大行于世的科学预言家。

有一次,沈括在书中读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觉得很奇怪,水怎么可能燃烧呢?他决定进行实地考察。

在考察中,他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弄清楚这种液体的性质和用途,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并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从而减少砍伐树木。

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记》中记载“鄜、延境内有石油”,并且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是非常难得的。沈括发明的“石油”这个名词便一直沿用至今天。

多才多艺的伟大科学家沈括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也证明了他在许多方面攀登上了当时世界的高峰。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