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生活教学为例
❶ 地理教学故事(2个)地理教学案例(2个)急需!!!!!!!
地理教学案例
巴基斯坦: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331.htm
印度:
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010.htm
地理教学故事:
1.牛郎织女与星空图
民间传说,织女下凡与牛郎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生活,王母闻讯后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宫,牛郎挑选着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钗划出一道天河(银河)把他们隔开。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织女星与邻近两颗较暗的恒星组成三角形,很象织布的梭子,天鹰座的牛郎星与两颗暗星组成“一”字状,象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银河的走向与牛郎织女星的连线相垂直,就象把他们分隔在“河”两岸。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再去观察星空,就容易辨认出这两颗恒星和几个星座。
2.火烧葫芦峪与气旋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3.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4.德军潜艇与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
5.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6.海湾战争与自然带
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两地自然环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处热带季雨林带,在“胡志明小道”沿线,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岖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美军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极少,面对多国部队“地毯式”轰炸,伊军毫无隐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战斗力严重损伤,注定了吃败仗的结局。由此可见,自然带与地形,对于空袭战,起了不可小觑的客观影响。
❷ 浅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在中复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制 应尽量结合客观存 在于生活之中的生动的、 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实现课堂的生活 化,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提高课堂的效益。 关键词: 利用; 生活中的地理; 生活化; 地理教学 著名的演员和节目主持人曹颖在一次电视访谈中说她记忆力非常 好 , 一篇的文章读一遍就基本能背下来, 地理也经常考 10 0 分。但是, 在 生活中的她却不能辨别方向, 甚至不知道 中央电视台在天安门的什么方 向。我想这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悲哀
❸ 地理教学如何贴近生活
一 、利用地理学科生活化的优势创境导入
传统地理教学中,普遍缺乏知识的获得性过程和概念理解的学习情境,从而导致知识和概念不能有效地在生活与社会的真实问题环境 中加以应有,成为降低学习兴趣,阻碍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接触到地理。例如:从全球的气候变暖到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到具体几天的天气变化对生活、出行的影响;从我国荒漠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到反思我们自身的日常行为;从探究某地详细的经纬度的确定方法到某厂址的选择原因分析,都可以成为创境引入的素材。用讲述地理故事、开展地理游戏、组织竞赛或辩论,设置案例课题等多种方式创境导入,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二 、让地理课堂学习贴近生活
实际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地理知识,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要经常把学生已经熟知的东西联系的课堂上,让学生尽情的发言表现,这会让他们觉得原来地理就在身边。要将兴趣持久,就要“习惯成自然”,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地理。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完成作业,还能在收集、观察体会中学习地理。生活中学习地理的习惯尤为重要,这是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是“学过的知识全部遗忘之后还能剩下的东西”。要时刻不忘点拨提醒同学们去观察、体会、挖 掘、收集,勿让“生活大舞台”上的知识白白流走。地图是内容丰富的直观教具。地理知识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把地图和现实生活很好地联系在一起,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讲述黄土高原时,除了说明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及土层深厚外,又讲到黄土的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住宅时,让学生结合窑洞的插图,明确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适合当地冬冷夏热的自然环境。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而且对窑洞能作为住宅,也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样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三、把课堂地理知识向生活延伸
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更是这样。无论是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天气气候、资源灾害,还是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工业、道路城市、居住条件,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其原型和答案。地理课堂教学,力求走向生活,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目的是为了实现地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提高,而不能错误的认为地理课堂走向生活,仅仅是简单的机械的联系生活的细节现象和经验。例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环境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❹ 怎样把生活地理案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怎样把生活地理案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在素质教育年代,地理知识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者所具备的必不可少的知识内容之一,应用性广泛,实用性很强。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也更加注重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更加贴近生活。那么教师如何做到把生活地理案例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课堂中呢? 1对教材要掌握透彻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知识体系和教材结构都很好分析,但是使用什么教学方法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师认真准备的。对新课程标准的掌握又是分析好教材的基础。教师还应该能够对这些后备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知道应该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得到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的学习状况对教材能够再创造,重新进行最佳组合。只有对教材熟练得掌握,才能知道去捕捉哪些有用信息资料。 2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个体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中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因素是兴趣爱好,教师如果提起不了他的地理学习兴趣,成绩就很不理想。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研究,了解学生的不同阶段的思维活动特点和成长的需要,投其所好,用他们关注的焦点把它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地理课堂中来。对教师来说,要与学生多交谈,多接触,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新动向,并能够在课堂上甚至课下运用教材涉及到的知识原理及时地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要有目的性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做好分类,归纳 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该针对教材设计的内容去收集信息资料,并把这些资料通过不同的方法保存。可以按照教材的教学顺序把资料插入到课本中,也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存放。要注意及时地更新,及时地总结。要加大对这些信息资料的利用率,否则,这些信息会被遗忘掉。此外,还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取信息,即使学生的网络游戏中的信息也可以。因为在很多的网络游戏中都涉及到地理知识,以次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因为如果不学好地理连游戏都玩不明白。
4要发动学生,师生之间建立互动平台 为了使地理课成为生活中更有用的课,更能够解决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师生之间要建立桥梁,互相沟通,可以利用网络,在家随时建立地理课堂,互通有无。无论什么时候学生发现了问题都可以到网络中与老师联系,互相探讨,解决问题。 5在教育界,建立共享资源网络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可能让一个教师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为了提高效率,集纵家之精华,有必要建立一个共享资源网络。教师不仅要为这个网络提供及时的资料,更是这个资源网络的受益者。
❺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较大,同学们难以理解,但同学们很感兴趣。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当我在演示时需要同学来当助手,他们都积极要求当助手,在演示时他们配合得相当好。
❻ 如何将生活实例巧妙的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学习对生活版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认识权地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令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断增进对地理学科的爱好。
新高中地理教材在内容体系上作了重大的调整,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知识的学以致用。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国内外新闻实际,使学习书本知识与投入社会实践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例教学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课前可以从生活中收集、提取、整理各种的生活实例通过渗透、迁移,强化等方法应用于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乡土,增加学生对地理科学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可激发其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因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从中体验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如何活用生活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