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发布时间: 2021-02-22 11:52:57

1. 请问“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什么意思谢谢!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曾把教育活动全面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不仅要向他的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校的工作就是要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同时,学会怎样“为人”。
一说到德育教育,不少人认为这是学校领导、党团组织、政教处和班主任的事,在学科教学中那也是政治老师的事,与其他老师无关。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观念。我认为,德育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也是教师的职责;每一学科本身都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备课时应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注意教学时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注意课内外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颇多,有的可以直接加以利用,有的虽呈隐性,但被挖掘后也可得以利用。另外,还可把有关德育教育的素材编写进资料与习题中引入教学。数学教学中体现的德育教育是多方面的,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也有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的,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也有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的,也有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与理想教育的。教学中应该把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就必须言之有物,不能华而不实,应让学生心服口服,从内心深处真正喷发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时,可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数学家在数学上的卓越成就和对数学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通过观察我国古代人设计的精美几何图案及促成我国数学兴起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关史迹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伟大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利用现实社会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帮助灾区重建家园这一事实,把有关数据编入数学应用题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到天灾无情人有情,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加深学生对祖国、对党和政府、对人民的爱戴之情。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阐述数学教学内容,可以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产物,又广泛地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活动;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让学生体会长与短、多与少、扩大与缩小、增长与降低、乘方与开方、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因果关系、整体与部分……都是对立统一的,相互关联的;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让学生体会到来源于客观实际的数学知识同客观事物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了数学知识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如四边形可转化为三角形问题,不规则图形可转化为特殊的规则图形;从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无不体现了事物间的矛盾是相互关联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操作、探索、归纳,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通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
3、进行美育教育。数学教材中的旋转、对称、平移及其匀称性、和谐性、奇异性,还有几何推理的工整严密性等等,无不体现出数学的美。教学中,如能把这些数学美通过多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学生予以展示,将会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的几个著名证法及其有关的一些著名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作为数学欣赏,向学生介绍黄金分割、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等专题,使学生感觉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领略数学命题和数学方法的美学价值。
4、进行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情感态度教育。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科学性、严谨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数学就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学风。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毅的性格、严肃认真、细心踏实的学习作风,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养成爱工整、注意美观的良好习惯。教学生会听课、会思考、养成积极动手动脑的习惯;教学生会审题、会探索,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教学生会阅读,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习惯;教学生会操作、会活动,养成勤于实践的习惯。
总之,把德育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新课标对数学教师的要求。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办法,把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既教好书又育好人,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C.上述句子说明德育处处都有,说明要统一多方面教育的影响。

3.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4.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地理知识渗透,严密的逻辑推理,师生情感的互动、和谐的课内堂氛围,把地理学科中容的德育内容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教学过程,达到德育的内化。一、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地理科学是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的科学,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即经常说的“地”,又有这些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即“理”,作为地理教学来讲,不仅要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还有必要弄清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归纳、分析、对比等教学方法,借助多种教育手段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自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其德育水平。

5. 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

1、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能脱离实际,也不应是随心所欲,而是要有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如通过学习祖国历史、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等内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爱好;对祖国前途的高度关心和坚定信念;为了祖国人民甘愿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

2、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它是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摸得着的熟悉地方。地理学科中的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上的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可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家乡、深切地热爱家乡,自然会萌发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而爱国之心与爱家乡之情是息息相通的,进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

3、适当运用比较法的有效途径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大量事实材料,对从中比较所得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学生易于接受,迅速改变观念,教育效果自然明显。但要注意,对比的事物要具有类比性。

4、适时运用地理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课外教学指由地理教师组织安排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理课外教学活动。地理学是科学的、系统的、现实存在的,所以说地理课外活动能取得课堂教学所无法想象的德育渗透效果。例如,在讲解土地荒漠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谈一谈身边是否有此类现象,然后让他们自己先发表一下对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的看法,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就很好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德育教育。

5、通过作业训练、试题测验等来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和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编选作业题、练习题和考试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育人功能。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要爱护环境,保护资源。

6. 如何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中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和编者心血的结晶,都渗透着作者和编者的情感,是最好的德育教材。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智育发展的同时,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
学习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时,我让学生先大略地读读父亲为儿子买橘一段,然后再听录音朗读,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老师之所以读得这么好,是因为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于是就让学生边品味这段内容边读全文。当学生反复读到父亲买橘那一节时,声音明显放缓有的甚至低沉,在精读中学生明白了父爱的深沉。在反复的朗读品味中,引导学生感悟出亲情的重要。在朗读中学生得到了一次亲情的教育,懂得了要格外珍惜这份神圣的感情。
其次,借助课外阅读教学平台实施德育教育。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
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网络玄幻小说,我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小说的常识,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第三、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在学习中,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品读、赏析、感悟。
阅读冰心的散文《谈生命》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恰当使用语言的魅力,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 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正如文中的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更是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第四,利用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作文课是语文教学的特色课,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特色途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修养、审美情趣、意志品质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引导。笔者认为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作文命题时应契合学生身心特点,以唤起其心理感受,写出发自肺腑的好文章。这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和潜意识,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要出学生无话可写的题目。否则就会把他们逼上了说假话、编故事、抄袭别人的歧途。
2、指导学生作文时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的人事着笔,不胡编乱造,勇敢的讲真话、诉真情,歌颂美德,揭露丑恶。作文切忌假大空,教师要指导学生少写大题材,多动用小角度进行真挚的细节描写。
3、在作文批改时将德育内容巧妙地穿插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一个学生在她的作文里时常流露出对生活的失望,我便这样给她写了评语:“路在你脚下,生活在你手中,彩虹就在风雨后。为了自己彩虹似的梦,为了含辛茹苦的年迈的爷爷奶奶,勇敢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一段时间后,明显的从她的脸上看到了微笑,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自信。
4、引导学生养成天天写日记的习惯。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魏书生老师把坚持天天写日记称为自我教育的道德长跑,事实的确如此,循循善诱地正面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天天长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均会有大幅度提高。
语文学科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承载者,就应当肩负培养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尤其是德育的重任,就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们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7.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渗透势在必行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二.德育渗透势在必得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 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

8.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体现了德育过程中的什么

知,情,意,行

9.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体现了德育过程中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