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
『壹』 钱学森的地理科学思想综述
钱学森在现代人类知识体系11个门类中,将地理科学归结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在五大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把地理系统排在星系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在社会总体设计部下设四大建设中,将地理建设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列。
钱学森把地理科学看做是举足轻重的科学体系,钱学森从哲学高度,从人类知识体系的高度,从复杂性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中,从社会总体设计工程的实践出发,把地理学提升到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学。
因此,地理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必须重新认识地理。
(1)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扩展阅读:
地理科学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一门迫切需要的科学。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提出的问题很多,象资源利用、国土整治、发展战略等,都涉及地理科学。
钱学森一生默默治学,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最高使命。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华人的风采。
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
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贰』 求医学地理学的综述,1500字左右
医学地理学(medical geography) :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医疗保健机构和设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医学和地理学相互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包括自然环境、生物环境和地球人文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为人体健康提供合理的理论和措施。
医学地理学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医疗保健机构和设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医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具有边缘学科性质。
医学地理学的研究历史悠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00多年前,中国的《黄帝内经》里就提出医家不但要精"岐黄之术",而且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及中和人事"。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在其著作《论空气、水和土壤》中阐述过外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2000多年前,中国的《黄帝内经》里就提出医家不但要精"岐黄之术",而且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和人事"。在《黄帝内经》的《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提出不同环境产生不同疾病的论述。《吕氏春秋》中也明确记载了几种地方病,在《季春纪》篇中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茹水所,多尪与佲人"的论述。
近代医学地理学的出现
作为科学的医学地理学始建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L.L.芬克和C.F.富克斯等人的著作对医学地理学的创建和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其研究的内容多是环境生物因子所致的传染性疾病的地理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直到20世纪前叶,这种传统的研究仍是医学地理学研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在研究地区、范围、病种、深度和系统性各方面有了显著变化,但研究方向改变不大。
现代医学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急剧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给医学地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继续研究疾病的地理分布空间模式和强调发展生态医学地理方向中,深化了疾病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着重探讨疾病发生的环境原因。②医学地理学概念有新发展,研究内容更丰富。传统研究着重于疾病的地理学,而当代的研究则明确提出发展健康地理和保健地理,它们的目的不只是被动地研究疾病的地理问题,而是要研究保持人类健康、预防疾病的地理问题。③研究的病种发生变化,传统研究以传染性疾病为主,现已逐步转到非传染性疾病。④加强了应用。⑤医学地理制图有新发展,其中美国、联邦德国、英国、日本和中国相继编制了许多有关图集。在制图方法、技术、内容上都有长足进展。⑥普遍采用了电子计算机和数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模拟研究。
『叁』 请你写出综述《地理高考30年》,包括发展历史,当时改变的原因,对教学和社会的影响,今后的预测和展望。
建国初期至1959年,普通高等学校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其中地理学科为必考科目之一。1954年高考开始分文、理两大类,地理科被归入文科类,试卷满分为100分。1955年又将考试科目分理工、农医、文史政治财经三大类,地理科被作为文史政治财经类的考试科目。
1959年以后到1965年,地理教学内容和课程时数大量减少,地理科未被列为高考科目。1966年到1976年,随全国取消高考而不考。
1978年开始恢复高考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考试科目分为理工农医和文科两大类,地理科被列入文科类考试科目中,单独命题,满分为100分。
1990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变化,推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实行“3+2”高考改革,1995年全国各地高考科目全部实行了“3+2”方案,取消地理科目的考试,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学者的广泛关注。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发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教学[19991 3号文件,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广东省首先开始试行“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地理科作为“x”中的一项被列入高考科目范围,标志着地理科又重新出现在高考科目的队列中。随着“3+x”高考改革方案在全国陆续推广和实施,这无疑对中学地理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试题容量的变化趋势
建国后,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变化,高考试题的容量不断增加。从表l可以看出,首先是试题数量不断增加;其次是试卷页数、文字数量(以电脑统计为准)不断增加.试题的容量大大增加;第三是图表数量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高考地理试卷的图表数量较少,而且基本上是直接引用书本上的原图,80年代以后,图表使用量增多,1990年竟达到18幅。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卷很少直接引用书本上的现成图表,大部分是出题者经过加工或者创新而成,反映出地理高考对图表运用能力的考查不断加强,也体现出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试题题型结构的变化趋势
地理高考试题建国初期主要是填充题、填图题和简答题,形式简单以考查书本知识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试题类型丰富多样,有填充题、读图填图题、判断是非题、名词解释、改错题、选择题、简述题、综合题,但仍然以传统题型为主,纯知识题型的考查仍然是当时考试的重点;80年代中后期,选择题的比例不断上升,到目前为止,已成为地理高考中的一种最主要题型。从表2中可以看出,90年代至今选择题的分数比例一直在50%左右;90年代以后,另一个高考地理主要题型就是综合题,它集读图、填图、析图、简答、论述、分析应用于一体,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已成为现在地理高考的又一重要题型。1990年至今,地理高考基本上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类题型为主。
3.试题知识结构的变化趋势
1984年以前的地理高考命题主要是以考查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为主的区域地理,而系统地理的内容考查很少,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系统地理的内容。1984年之后,高中专门开设了系统地理为主的高中地理教材,高考地理命题中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内容不断增加,至1990年其比例已接近70%。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3年高考地理试卷中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二者的比例为28:122。近年来的地理试卷中,纯粹单一的区域地理试题比例很少,初中地理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仅作为一种地理知识素质来要求,在高考试卷中起着知识载体的作用。
4.试题智能结构的变化趋势
高考地理命题,在1985年以前,主要是以考查知识记忆为主的知识型题型,考查能力题型很少见。1985年以来,以考查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思维为主的能力题型开始出现,随后其比例不断上升,至1990年前后,考查能力题型的比重已超过知识题型的比重,成为一种最主要的地理高考题型。从表4可看出高考试题中考查能力型题型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单一的以记忆知识为主的题型已越来越少,如2000年广东高考地理单科试卷能力题型的比例占86%,2003年全国高考地理单科试卷能力题型的比例占89.7%。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地理课程改革对高考地理命题变化有很大的影响。作为中学地理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地去面对高考,正确地理解课程改革与高考命题变化的关系,从高考命题变化中体会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指导高考备考的复习,把握高考的改革、变化的动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肆』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哪些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一、《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该书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
三、《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历史地理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成书于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太平寰宇记》作者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五、《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伍』 研究历史与现状
古湖泊学的研究始于美国。19世纪末叶,对美国犹他州大盐湖前身更新世湖的研究,和对内华达州西部更新世湖的研究,开创古湖泊学研究的先河。此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沉寂,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古湖泊学才卷土重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美国绿河页岩的古湖泊学研究,但此后到80年代初以前,国际古湖泊学研究的主流主要是高、中纬度区冰川成因的第四纪短暂小湖。近二十年来国际古湖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显然对其在陆相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十分有利。古湖泊学研究开始转向对古老构造湖尤其是裂谷湖和气候条件较差的咸水湖泊的研究。虽然世界上按湖水总量来计,咸水湖与淡水湖大致相当,而研究程度却大不相同,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古湖泊国际会议上有关咸水湖的论文还不到淡水湖的1/6。而从90年代起,有关现代盐湖的地球科学论文明显增多,从1981年占全部湖泊论文的5%增加到1992年的近30%(Renaut等,1994)。继1988年国际《古湖泊学报》创刊后,1992年又有《国际盐湖研究学报》在澳大利亚问世。更大规模的国际研究计划在古老的构造湖泊进行,其中对东非裂谷湖泊系统研究最为突出。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和各国研究机构从70年代晚期起便对东非裂谷湖泊进行调查。近二十年来,通过地震勘探、钻探和水下探查,对湖盆的构造控制、几何形态、水文特征、生产力和有机质聚集、保存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系统的认识。贝加尔湖的国际合作调查也在加紧进行,除地震勘探和陆上钻探外,“贝加尔钻探计划(BDP)”于1993年在水深354 m的湖底第一次取得长达100 m的岩心,揭示了大约50万年的沉积历史(BDP-93,1997)。其他如南美Titicaca湖(Dejoux等,1992)等深湖的现代湖泊学调查,也都大大增添了科学界对构造湖的认识。
与此同时,石油地质界面对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陆相油田占绝对优势的现实,对陆相生油湖盆的研究兴趣大增。90年代以来,纷纷进行总结和比较(如Smith,1990;Katz,1990,1995),其中有许多又和现代裂谷湖泊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加上湖泊沉积又是古环境记录的主要来源之一,古湖泊研究成为地质科学中十分活跃的组成部分。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也接连设立了两个专项研究古湖泊:IGCP219“湖泊沉积学时空比较”(1984~1990)和IGCP324“湖泊系统中的全球古环境档案”(1991~1995)(Cabrera等,1999),有力地推动了古湖泊学研究的国际进程。
与国际湖泊学和古湖泊学研究遥相呼应,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境内的大小湖泊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自50年代以来,先后对青海湖、茶卡、大柴旦等高原咸水湖、盐湖,对太湖、鄱阳湖、巢湖、洞庭湖等长江中下游淡水湖和云南抚仙湖、滇池、洱海等断陷湖进行过系统的湖泊学研究,其中均包括湖泊沉积和湖泊演化的内容在内,从湖盆成因到集水盆地气候记录,从鄱阳湖三角洲到抚仙湖浊流,都作出了许多成绩(濮培民等,1989;孙顺才等,1989)。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等环境研究的需要,古湖泊学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陈克造,1985)、青海湖(王苏民等,1992;张彭熹等,1989)、内蒙古岱海(王苏民等,1990)、内蒙古呼伦湖(王苏民等,1995)、新疆巴里坤湖(韩淑缇等,1990)、云南抚仙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90)和滇池、江苏太湖、广东田洋火山口湖(陈俊仁等,1990)的晚第四纪研究,为湖泊沉积和环境演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
国内外现代湖泊研究资料的日积月累,使得古湖泊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开展含油气盆地的古湖泊学研究。国际学术界纷纷以古湖泊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湖相油源岩的沉积环境与成因,如Kelts(1988)根据现代湖泊与古代湖相油源岩的资料系统综述了湖相油源岩的沉积环境,并对湖泊中有机质的生产、沉积和保存作用机制进行了论述;Talbot(1988)更是从六个现代非洲热带湖泊的资料出发,论述了湖相油源岩的成因,其中特别强调了气候和湖水分层对有机质堆积的控制作用。诸如此类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湖相油源岩沉积环境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如以下三种:①大型深水缺氧湖泊模式:以非洲坦噶尼喀湖为代表,认为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最可能沉积在深水、长期分层、淡水—近半咸水湖泊温跃层之下的缺氧水体环境中(Demaison等,1980);②盐湖模式:该模式源于对绿河组油页岩沉积环境的一种解释,认为油页岩沉积在大型干盐湖体系内形成的水浅但缺氧分层、半咸水-咸水的碱性湖泊中(Eugster等,1975;Surdam等,1975),后来有人注意到现代干盐湖的高生产力,由此推论这种环境是油源岩沉积的理想场所;③碱性湖泊模式:认为高pH值的湖水可以支持更高的生产量、溶解更多的磷,以东非基伍湖、土耳其Van湖等中盐度高碱性湖为代表(Kelts,1988)。
在我国,广大湖泊学工作者在研究现代湖泊的过程中更是紧密结合我国陆相生油的实际,如对青海湖有机质沉积和转化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1979)、云南断陷湖沉积学与油气勘探的关系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1989)等,并把在现代湖泊中的研究经验应用到探讨含油盆地古湖泊岩相古地理问题中去(祁延年等,1982);同时油田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也已开始从现代湖泊的资料出发、以古湖泊学角度探讨生油湖泊的水体化学、水体季节性分层和水体的生物学特征等问题(如邓宏文等,1990,1993;姚益民等,1994)。孙镇城等(1997)在系统研究我国新生代和现代咸化湖沉积、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咸化湖沉积环境、盐湖相烃源岩与油气生成的理论及其意义。汪品先等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详细介绍国际上现代湖泊和含油盆地古湖泊学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汪品先等,1991,1993)的同时,系统地开展了我国东部陆上和近海含油气盆地古湖泊学研究。特别是在对渤海湾和南海北部陆架两大盆地的古湖泊学研究,不断有相关的成果报道,研究内容涉及含油气盆地古湖泊学的各个方面。邵磊等(2000,2001a,2001b,2005)运用沉积地球化学方法确定渤海海区和珠江口及北部湾盆地古湖的源区地质和沉积物源。刘传联等(1996,1998,2002a,2002b)根据壳体稳定同位素化学和微体化石群一系列证据获得了关于古东营湖的水体特征及其演化的新认识。王慧中等(1993,1996)、舒小辛等(1995)利用遗迹化石和沉积物纹层构造对古湖水体分层及湖底氧含量作了判别,从而对沉积有机质的堆积、保存条件做出评价。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在含油气盆地古湖泊学的研究中,古生物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从古湖生产力和湖底氧化-还原条件的角度出发,将浮游藻类及沉积有机质研究与烃源条件分析结合,对我国新生代盆地富烃源岩形成与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朱伟林等,1997,2004;Zhu weilin等,1999;吴国瑄等,1998,1999;刘传联等,2000,2001a,2001b,2002c)。
『陆』 人文地理学与历史学有什么关系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
发展简史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3个阶段。
古代阶段
这是地理知识积累的时期,以片断记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在中国地理古籍和其他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王制》篇中人文地理学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的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孙丑下》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还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从公元前5~前3世纪成书的《尚书·禹贡》开始,在许多地理古籍中还记述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现象,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则讨论了人地关系的若干问题。但是在中国古代未产生系统的人文地理著作来表述人地关系思想。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人文地理
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地理大发现开始后
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编辑本段近代阶段
综述
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地理学进入出现不同人文地理学相关书籍
学派、学说纷出、各种学科建立并形成体系的时期。19世纪里,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 A.von洪堡和C.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从此,人文地理学出现一系列理论,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并形成了体系。
理论的形成和演变。
李特尔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在他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1822~1859,第2版)一书中,探讨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在他去世后,人地关系理论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 1882年和 1891年出版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以后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者E.C.森普尔和E.亨廷顿等人更加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的地理学家P.维达尔-白兰士不同意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提出另一派人地关系论的观点,后人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他认为地理学的特殊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他的这一观点在其学生J.白吕纳1910年发表的《人地学原理》(曾译《人文地理学》)一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国学派。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P.M.罗士培教授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30年创用了“调节”一词,创立“适应论”。他认为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美国地理学家 H. H.巴罗斯1923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则提出生态调节论。他主张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态的观点,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应时,才有必要说明。他还认为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则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20世纪初
德国学者O.施吕特尔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探讨原始景观转变为文化景观的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以后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又提出,人人文地理学相关书籍
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与此同时,另一美国学者D.S.惠特尔西提出“相继占用”学说,认为地理学不应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而是研究人类社会在一地占用的历史过程。他们都强调文化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的作用,形成有关人地关系的文化景观论,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决定论”。它强调一个地区居民在其态度、目标或技术上如有任何重大改变,则需要重新估价自然资源基础对于他们的意义。 在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的还有地理学上的“二元论”。同洪堡主张地理学应在复杂性中理解统一性一样,李特尔认为统一性正是地理学的特点。但是,德国的O.佩舍尔等人却反对李特尔的人文方向,认为地理学只能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人类活动则不在其研究范畴之内。从而产生了地理学的二元论。佩舍尔主张的二元论在西欧实际支持者人数并不多。 苏联地理学界从20世纪30年代起,批判了人文地理学,突出发展经济地理学,实际上以经济地理学代替了人文地理学。同时,苏联把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当做互不相关的两门科学,理由是统治物质世界的规律和统治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是完全不同的,认为这两门学科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实际上都不能合成为一门学科,经济地理学是纯粹的经济学科,应当彻底摒弃地理观点。直到1960年,..阿努钦'" class=link>..阿努钦批判了30年代以来苏联地理学界分裂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二元论,主张区域研究应谋求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之间的联系和平衡,得到许多学者如..绍什金和..马尔科夫等人的热烈支持,开始在苏联逐步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见苏联地理学史)。
学科体系的形成。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同自然地理学一样开始分化,陆续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并形成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等,都是在此阶段形成并发展的。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欧洲各大学地理课有许多是由历史学者讲授的,许多学者强调地理学研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与历史学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长期囿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因此,历史地理学曾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学者H.C.达比等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研究历史自然地理,使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也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现象的变迁,从而成为地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
编辑本段现代阶段
综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地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由过去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以及适应论转变为和谐论。这是由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口膨胀、工业增长、城市化过程加速,世界不少地区出现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社会问题严重的现象,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已无法反映现实和指导人类的合理行动了。在生态学和人文地理学
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下,人文地理学者主张以和谐论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70年代以来,分析并和谐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新课题。1980年 8月底在东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大会主席英国伦敦大学教授M.J.怀斯在开幕词中指出:“在今天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急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和谐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观察和分析方法的革新。
195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教授W.L.加里森开设研究班,用数学统计方法培养了一批地理学者。其中的英国学者R.J.乔利和P.哈格特在1960年以后把数量方法引进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地理系,使得这种革新很快在各国地理学者中传播开来,对地理现象分布差异的表述开始从定性向定量阶段发展。航空测量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地理学在资料收集和制图工作上有很大改进,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地理学者能够处理多种变量的复杂计算,对一些空间规律的研究采用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精确的度量,并用数字形式表达人地关系,说明区域差异及其变化。
系统论的引进和模型的运用。
50年代系统论创立以后,迅速成为各学科的基本方法论。美国地理学家E.A.阿克曼于1965年提出地理学者应当探索许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赖的变量的一种系统的概念,从时-空角度人文地理
处理人与环境的系统。6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已在研究生态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地域系统方面作出贡献。定量计算和系统论思想的引进,使地理学开始采用模型来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现象。瑞典地理学家T.哈格斯特朗用归纳模型说明新事物浪潮特征,用随机模型来预测新事物扩散概率,引起广泛注意。英国学者乔利和哈格特合著的《地理学的模型》(1967)和D.W.哈维《地理学的解释》(1969),对地理学采用模型探讨实际问题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行为地理、旅游地理学等学科和领域的出现
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位的提高。6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后,出现了行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为研究在地理学中十分盛行,通过研究不同人类社会集团、阶层、阶级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和行为决策这一过程,使地理学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可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对于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游地理学发展很快,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人类以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形式存在,各集团的不同文化既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行为制约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空间中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差异的社会文化地理学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时,许多国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居住、就业、交通、环境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使城市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逐渐居于重要的地位。
研究目的结合实际的关联运动。
传统的人文地理学以小区域研究、经济区划和文化景观类型为其主要论题,现在则转向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涉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贫穷和饥饿、种族歧视、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问题。人文地理学论题的这种方向性转变,即所谓关联运动。传统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是将复杂现象的组合分裂开来,以便分别研究整个复杂环境中的各个成分,从而导致学科分化阶段。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面向社会问题,从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学科人为界线,出现新的人文地理
综合。 此外,7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两种人文地理学主张:一为人本主义地理学派,认为数量运动的机械模型压抑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观性,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地理学,致力于观察具有特殊空间概念的社会结构,研究它们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一为激进地理学派,由于60年代后美国经济衰退,阶级、民族矛盾突出,一部分地理学者认为首先应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抨击,并为革命性的变化提出建议。他们创办了刊物《对立面》,宣传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此外,部分学者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武装地理学,提出新的综合论方向,反对学科分裂和专业化倾向。
编辑本段主要分支学科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3个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柒』 研究现状简述
在沉积盆地含水系统划分和定位的基础上,进而追踪和复原各含水系统地下水在地质历史进程中的水文地质发育史。鉴于盆内一个特定的含水系统地下水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是不会相同的,怎样划分各含水系统地下水经历的地质历史阶段是个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否则,岂能重溯各含水系统地下水形成演化的过程。
国外前苏联研究者是从事沉积盆地水文地质发育史研究的先行者,早在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欧美研究者涉及这方面研究的成果鲜见。
早在1944年,R.N.马柯夫把地下水看成岩石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岩石圈的发展,地下水的聚集、径流运动条件及其化学成分相应发生变化,他提出了构造—水文地质分析法。同期,A.N.谢米哈托夫引用了水文地质旋回的概念,每个旋回起自大陆时期(海退期),结束于海侵时期,回顾各个含水层或含水综合体的地质发展历史,是划分水文地质期的依据。1951年M.A.加达尔斯基认为,古地理和古构造是水文地质分析的基础。1962年T.B.博戈姆拉夫认为,再造古水文地质条件要比较全面地回顾影响地下水形成的整个含水综合体条件,首先是环境,陆相的还是海相的,其次是气候、岩性特征。还有C.A.沙戈扬茨基在高加索地区、马伏生在西伯利亚地区各编制了古水文地质略图,均是反映自流盆地地下水随时间发育的过程。
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者对沉积盆地水文地质发育史及其阶段的划分方法,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见解:
一是以A.A.卡尔采夫为代表的旋回论。卡氏认为某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旋回是从盆地地壳下沉和海侵开始,直到其后的隆起和海退,新的下沉和海侵来临前为一个水文地质旋回,并将一个旋回分为两个水文地质阶段。当沉积盆地构造下沉和海侵,直至沉积作用停止,盆地上隆时,即第一阶段结束,这个阶段称为沉积水文地质阶段,在该阶段内形成沉积水;当盆地的大部分或全部地区发生隆起和海退,岩石遭受剥蚀,直至下一个构造下沉和海侵开始时,即第二个阶段结束,这个阶段称为淋滤水文地质阶段,在该阶段内形成淋滤水。当新的构造下沉,海水覆盖了含水层的露头,较新的地层开始沉积、淋滤作用停止时,即是第二个水文地质旋回开始,又可分为沉积和淋滤两个水文地质阶段。同理,其后可形成第三、第四……水文地质旋回,其顺序排列组成该地区的水文地质发展过程。
卡氏以负向与正向构造运动的幕面之间划分为一个水文地质旋回。并强调水动力作用,即按照进入储集层中水的来源和方式,将一个旋回划分为沉积和淋滤两个阶段。从沉积盆地沉积体系的形成过程上看,以构造运动为依据划分的旋回及其两分法无疑是合理的,但从盆地沉积体系含水系统地下水形成时起,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发生的形成演化的经历,岂能仅是沉积和淋滤两个阶段。这个两分法不仅简单化,而且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恢复各含水系统地下水形成演化过程,必然导致掩盖了客观真实情况。
二是以E.A.巴斯科夫为代表的构造论。巴氏主张在划分水文地质构造基本类型的前提下,综合分析研究区内最主要构造的发展历史及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划分出构造—水文地质期,“期”是区域地质发展史中的一个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的水文地质构造的结构与后一个水文地质期内的水文地质构造的结构有所区别,即两者应具有显著不同的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并用岩层命名构造—水文地质期。
巴氏主张以构造运动为分期的主要依据,并以沉积层时代为冠词命名期的名称,诸如寒武纪或奥陶纪或泥盆纪等等的构造—水文地质期。这种水文地质期的命名没有体现和反映地下水在地质历史的各个地质阶段的形成条件。虽然巴氏提出的分期理念比卡氏晚了十多年,但在理论上却无进展之处。
三是国内研究者始于20世纪中期,在深层卤水、油气田和金属矿床成藏作用和机理等方面开展了古水文地质研究,相继发表了相关论著,其中我所汪蕴璞、林锦璇等(从70年代起)、笔者(从90年代起)先后通过四川盆地、冀中裂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四川威远地区震旦纪深层气田水、渤中裂谷盆地、黄骅裂谷盆地等的研究和实践,并在吸取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合理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上述的分期原则、方法和命名,形成了自身的理论认识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可有效地重溯和揭示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过程。
『捌』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怎么样
第一节当代历史地理学产生和发展过程 第二节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第三节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第一节三四千年前的温暖湿润气候 第二节三四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第三章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第一节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二节草原和荒漠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三节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第四章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 第一节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及其影响 第二节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变迁 第三节海河水系的历史变迁 第四节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历史变迁 第五章海岸线的变迁 第一节辽东湾海岸 第二节渤海湾海岸 第三节苏北海岸 第四节长江口海岸 第五节杭州湾海岸 第六章沙漠的变迁 第一节我国东部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沙漠的形成和变迁 第二节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沙漠地区的变迁 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的变迁 第一节夏商周时期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及其周边民族 第二节先秦时期华夏诸国的疆域 第三节秦汉统一王朝疆域的形成和变迁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疆界的变迁 第五节隋唐统一帝国疆域的形成 第六节宋辽金时期各分裂政权的疆域 第七节元代的疆域 第八节明时期中国疆域 第九节清帝国疆域的形成--中华帝国最终疆域的形成 第十节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国土的沦丧 第八章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第一节秦统一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 第二节郡县制的确立 第三节州郡县三级制的确立与解体 第四节道路制度的出现与演变 第五节行省时代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九章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 第一节战国至两汉时期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节隋唐五代时期 第四节宋辽金元时期 第五节明清民国时期 第十章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 第一节我国北部农牧界线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我国古代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及其变迁 第十一章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 第一节丝棉织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二节雕版印刷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三节造纸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四节陶瓷业的地理分布及共变迁 第五节历代五金生产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十二章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城市和交通 第二节秦汉时期全国交通--城市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城市交通路线格局的变化 第四节隋唐五代时期全国城市体系的重建与发展 第五节宋辽金时期城市重心的南移与商业市镇的出现 第六节域外交通的历史发展 第十三章历史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 第一节文化重心区的分布、转移与政治、经济关系 第二节方言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的地理背景 第三节社会人群的地域差异
『玖』 截至年,水库运用阶段地质成果概述
对三门峡库区的地质实践成果,共约43份,这是集20多年的历史积累。现将这些成果给予简要说明。
(一)综合性、总结性成果,有5份。最早的水库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是黄委会水库管理局于1962年初提出的。第五大队、陕西第二水文地质大队先后提交有阶段性的成果。1985年前后出版的库区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和黄河中游区域工程地质两份成果,应当说也是阶段性的总结性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地下水动态观测、研究成果,共11份。基础资料“地下水位年鉴”1956~1959年观测数据,由黄委会整编出版,1960~1985年观测数据由陕西第二水文地质大队整编出版。有9份是阶段性的地下水动态分析报告和基础图件。库区淤积回水条件下的潜水涌高分析方法和浸没预测方法是研究重点,在探讨对西安浸没问题和水库运用方式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三)土壤盐碱化防治研究。有14份成果,合并为12项。有对库周浸没条件下的盐碱地发生发展的调查分析,有自然漫淤脱盐、井灌与稻田改良脱盐的水盐动态观测研究,以及吊沟台田与渠灌排水脱盐等治理效果分析。为三处做引洪漫淤前的水文地质调查。这些受到了当地的配合和推广。
(四)南山支流治理工程地质调查、勘察工作
发源于秦岭北坡的流入渭河的支流众多,习称南山支流,每年雨季汛期常发生或大或小的山洪、水石流灾害。其中由华阴、华县境内南山支流入库的推移质砂砾石,是三门峡水库渭河下游段的造床质,也是该区洪涝灾害之源。因此,治理南山支流意义甚大。1961年,陕西省水库管理局首次对华县的南山支流进行了查勘,第五大队和陕西第二水文地质大队应水库管理局要求所做的水利工程地质工作成果有17项,合并为9项。《渭南沋河流域规划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具有代表性,报告较详细地论述了流域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背景,尝试对推移质和悬移质年输沙量推算,提出规划建议。该报告也是黄河中游小流域规划治理地质研究项目,投入工作量较大,历时较长的一份成果。
(五)坍岸、库岸的护提、河道整治勘察研究成果,共有4项。库岸坍塌主要发生在高水位运用时潼关以东深水区;1966年,第五大队与中科院地理所、黄委会及库区水文总站等单位,共同开展坍岸观测断面复测为主的调研工作之后,并在前人坍岸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由第五大队闫太白等同志编写的《三门峡水库典型地段库岸再造初步分析》,在阐明库岸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地形地貌和外力作用下,再现了坍岸发生发展过程。水库改为低水位运用后,库岸即趋于稳定。所以该报告是原第五大队唯一的一份坍岸研究成果。库岸护堤和河道整治地质工作,至今仍在断续进行,其成果未全部列入。
(六)水库运用阶段的总结性成果简介
《黄河三门峡水库运用阶段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报告》,是三门峡水利枢纽于1960年9月开始蓄水拦沙运用后,发生严重的泥沙淤积,耕地浸没、库边坍岸等地质灾害以来,积20年观测、勘察研究资料而撰写的一份总结性研究报告。该报告在阐明库区工程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论述了入库泥沙淤积的危害和影响,论证了潼关、新丰、孤峰三大断隆、断凸对泥沙淤积的正向和负向制约作用。预测在高水位运用时,在淤积回水作用潜水涌高条件下,不仅渭、洛河下游大片耕地将因浸没而沼泽化、盐渍化,西安市低阶地城区也将产生浸没。据此,仅就三门峡水库单独运用而言,近、远期的合理利用方案,应当是汛期敞泄、排沙清淤,非汛期低水位蓄水,回水不过潼关的全年控制运用。
关于潼关以东库岸坍塌,仅发生在水库蓄水初期高水位运用时段,改为低水位运用之后,已自行中止,经济损失与库容淤积损失均有限,对水库运用方案的选择不起决定性作用。最后认为,若能利用三门峡水库暴露出来的工程地质问题,作为多沙河流建库的工程地质实验场,深入探索研究,将为类似水库建设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该报告编制有1:30万库区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附有水库淤积工程地质断面图集,水库浸没、坍岸工程地质断面图集。
在《黄河中游区域工程地质》专著中,针黄河自然地质环境和水库地质灾害,建议进一步修订治河规划时,对下列问题应予充分研究:
1.根据三门峡水库地质条件,只能采用低水头运用。要充分发挥其效用,只有研究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注:当时还未建小浪底水库)。
2.吸取三门峡、青铜峡水库泥沙淤积的教训,在黄河中游建库应选择峡谷型,不宜修建湖泊型。
3.各峡谷段建坝条件较好,可修建径流电站,开发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
4.开展秦岭、吕梁山等推移质产沙区的研究,选择代表性支流进行流域调查,探索粗碎屑物来源、搬运、沉积规律与输移量,为规划治理提供依据。
地质部第五大队及随后的陕西省第二水文地质队,完成三门峡库区及其周边各项查勘研究工作的同时,还按照上级指示精神,沿着“治黄地质工作”的另一条主线—黄河中游黄土地区—开展多项调查研究工作。从建队之初至1986年,先后完成的工作项目有:以黄土峁梁地区为典型的无定河中游陕北绥德—米脂间333km21:5万水土流失防治问题调查(与地质部水文所协同完成);以黄土塬区为典型的陇东西峰镇地区323.5km21:5万水土流失防治问题调查;黄河中游无定河、延河、皇甫川、窟野河、佳芦河等黄河一级支流1:50万路线地质调查(控制面积20300km2);绥德、子洲、延安等县市的小流域水土保持专门性问题的定点调研;黄河中游郑州至兰州间流域面积约58万km2综合性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等。后者形成《黄河中游区域工程地质》的专著,于1986年1月出版。
必须指出,发端于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黄河中游黄土地区的各项调研工作,从地质角度探索了黄河泥沙淤积的物质来源、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地质原理,提出和论证了黄河中游防治水土流失的方向、途径和措施,在纷繁、艰巨的“治黄”系统工程中,迈开了坚实的一大步!
但黄河三门峡库区及黄河中游地区的治黄地质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仍需努力。
『拾』 举例论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本人抄以及寝室两人现为历袭史地理学研究生,研二。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建议楼主去网络文库看历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或者把邹逸麟主编的中历史地理概述的第一章第三节“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看一遍了。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还要举例论述。。。比我们考试还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