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概论初一地理学情分析
① 根据对亚洲位置特点的学习,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弄清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主要还是要多留心地图上的细节。气候类型与海陆位置息息相关。建议买一个世界地图册,没事就看看,地理位置就能记住。
还有什么问题欢迎追问!
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怎样学习地理》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分析学生的情况的,和版本没什么关系。要联系你的学生来分析。
③ 初一地理,亚洲季风气候特点
亚洲东部、南部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特点是(低温少雨);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④ 地理学情分析怎么写
一、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学情分析
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通过平时观察交流听课教研活动,从高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偏差、学习风格与习惯、课堂参与、课后作业延伸及日常生活的表现等方面去了解学生,通过定性分析我们发现以下情况。
1.初、高中地理知识跨度大,致使高一新生在思想、学习方法以及地理知识和能力储备方面一时不能适应或准备不足,普遍感觉地理难学。
2.面对地理课本不知从哪里下手,总感觉脑子里乱糟糟的,不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即便是认真学了,努力背了,但还是记不准、记不全,在解决问题时,不是理解出现偏差,就是没有解题的思路,或是有了思路答不完整。
3.课堂参与程度低,仅限于一问一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深入思考。
4.很多同学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发言,几乎不质疑,更别提上升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了。
二、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教学脱离学情的原因分析
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互听互评课,交流教法,探讨教育理论,发现存在以下原因:
1.备课过程中重“文本”轻“学生”
在“知识本位”“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的备课时间、精力几乎都用于研究大纲、钻研教材、撰写教案。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闭门造车”式的教学设计,有些青年教师往往还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特别研究,常常花大量的时间制作出精彩生动、内容丰富的课件,然后用设计好的教案、课件机械式地上课,不能随机应变,也不会调整教学进程和策略。
2.教学起点和要求定位不恰当,分层教学措施缺失
一方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班级和学生,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起点时搞“一刀切”,提出的学习要求相同,导致对有的班级和学生教学起点偏高,有的班级则相反;另一方面对课堂教学提问的问题难度、作业难度和作业量、完成时间等方面的要求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习兴趣、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等,难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收获,从而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基础薄弱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3.不能根据学情妥善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不善于因势利导、深入浅出,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抑制情绪,这是学生感到地理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⑤ 初一下学期地理第一章亚洲复习提纲。急用、
1 亚洲及欧洲
“亚细亚”和“欧罗巴”:亚细亚:东方日出之地 欧罗巴:西方日落之地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三大特征:1.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差异:
亚洲 欧洲
平均海拔 高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对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小
主要地形 高原、山地 平原
地形分布 中部高,四周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
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大河众多的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内流区面积广大
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
2.1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有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2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称。马来群岛的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河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日本被称为“地震国”
地区 地形特征 河流特征
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 由北向南
马来群岛 地势崎岖 短小湍急。
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处在亚洲与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
富饶的矿产: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泰国天然橡胶和棕榄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马来西亚的锡都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
2.2 南亚
南亚次大陆: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的地区。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总面积约430万平方千米。
三大地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一年分三季:三季分为3-5月为热季;6-10月为雨季;11至次年2月为凉季
宗教与社会:佛教;印度教;巴基斯坦伊斯兰教。
人口与经济: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
2.3 西亚
五海三洲之地: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亚洲;非洲;欧洲。
这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国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国家: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世界石油宝库:占世界总产量的25%。通过波斯湾运出。石油输出路线:
⑥ 初一地理 亚洲地形分布特点
亚洲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很大。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有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海拔8844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湖面鸱地地中海海面392米的死海低地;有菲律宾群岛外侧深达10497米的菲律宾海沟;有高峻的山地和宽广的高原,也有肥沃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千差万别,复杂多样,高峰与深海沟之间,竟相差近两万米。
亚洲地形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山地和高原为主,高原和山地约占全洲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亚洲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950米,除了被厚层冰雪覆盖的南极洲以外,它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一个洲。
亚洲地形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地势好象一朵怒放的鲜花,从中部向四周辐射延伸,中间高,四周低。
大陆中部的帕米尔高原,好象这朵花的花心,一列列巍峨的山脉,以这里为中心向四面延伸,仿佛是这朵花的第一层花瓣。从帕米尔向西伸出的主要有兴都库什山脉、苏来曼山脉等。从帕米尔向东伸出的有昆仑山脉,向东北伸出的有天山山脉,向东南伸出的有喜马拉雅山脉。在这几条巨大的山脉和它们向外延伸的山脉之间分布着很多高原和盆地,主要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等。此外,亚洲的北部有中西伯利亚高原,亚洲的南部有阿拉伯高原和德干高原,亚洲的西部有安纳托利亚高原。
亚洲的平原好象绽开的鲜花的外层花瓣,多分布在大陆边缘的大河中下游地区。在亚洲西部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有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湄公河平原等,西北部有西西伯利亚平原和土兰平原,东部有我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参考资料:http://61.184.198.202/Resource/Book/E/SZJY/TS014019/0008_ts014019.htm
⑦ 初中地理教案湘教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于欧洲》教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学习内容较多。因此,教学中注重教会学生利用地图、数据、图片等资料分析问题,并掌握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征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思。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关于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关于“西欧气候的成因”,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课时安排
4课时。
⑧ 初一地理题:亚洲人口过多会给亚洲经济,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人口众多,首先会导致粮食供应不足,农产品价格上涨,进而导致人们的内生活成本增加,企容业员工的工资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经济发展受挫。之后随着新增人口长大,他们就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充足,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减少, 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扩大生产,尽管工资低,人们收入下降,购买力下降,但是总生产还是必将平稳的,经济也可以缓慢增长。最后,当新增的人口到老龄时,会带来严重的养老负担。因为突然的人口过多过快增长,使得前面积累的养老金不能满足一下子增多的老年人口的需求,养老压力就会降临到年轻人的头上(比如现在我国的养老情况)。此时年轻一代的消费就会受到抑制,消费能力下降,生产也会下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随后人口过缓过慢增长,会导致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储备不足,长期发展会导致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增加,老龄人口在全国人口比重增大,养老和医疗负担加重,不利于已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