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杰出的地理学家
1. 北魏的________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_________》是一部综合性的________专著,详细介绍了
郦道元;水经注;地理学 |
2. 北宋时期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什么
北宋时期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是《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网络全书”。
《齐民要术》成书的时间为公元6世纪三、四十年代,其作者是贾思勰,生活于中国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六世纪)。
北魏之前,中国北方处于一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由此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随之从屡遭破坏的萧条景象中逐渐恢复过来,得到发展。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尽管如此,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6]
贾思勰青年时代,正值北魏孝文帝所倡孝文汉化运动的高峰,朝廷议政以农为首,督办农业,违者免官。太和九年(485年)又实行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规定种植五谷和瓜果蔬菜,植树造林。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为贾思勰撰写农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6]
魏晋时期,人字耙和无齿耙开始出现,形成“耕-耙-磨”结合的耕作技术,加强旱地防旱的技术,北魏时又积累了一整套针对不同季节的“耕-耙-磨”经验。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于是他便萌生了撰写农书的想法。
贾思勰为官期间,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曾经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各种实验,饲养过牲畜、栽种过粮食。贾思勰不但注重亲身实践,而且善于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吸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7] 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
3. 北宋时期最著名的科学家是谁
个人认为,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
2009年度最著名的科学家是谁?这个问题没人回答得了。
2009年又没有结束,谁知道在剩下的8个月里会不会有什么重大的科学成果问世。
4. 谁是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水经谁呀谁呀谁呀谁呀谁呀谁呀谁呀谁
×
5. 关于北宋地质学家沈括的简介
一、沈括的生平 沈抬(1031~1095)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1031年,他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1051年冬,沈括的父亲去世了,根据朝廷的规定“承袭父荫”他当上了江苏海州沐阳县主簿(县令的助手)。几年后,因兴修水利有功,1055年调任代理东海县令。1061年任安微宁国县令。1064年考中进土。1066年入京(开封),在国家的昭文馆做编校书籍工作。这里珍藏着许多民间难以看到的书籍,他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条件,夜以继日地刻苦读书,几年时间便使他的学识又得到进一步充实。直到1074年,他在京都历任司天监、军器监、翰林院学士等职,他思想进步,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1085年由于政事倾轧,离京到秀州(今浙江嘉兴)人事《天下州县图》编绘工作。1087年完稿后,又迁润州(今江苏镇江),那时他已是58岁了,在那儿买了一座园子,据说和他年青时梦见的地方相似,因而起名为“梦溪园”。在这座园中,他用晚年的全部精力完成了中国科学史上划时的科学巨等《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共三十卷,包括《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一卷。该书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网络全书式的著作。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数学、物理等等。沈括在64岁那年,他的《梦溪笔谈》正进入最后修改定稿阶段,他的妻子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病魔缠身,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终于在1095年的一天。这位我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与世长辞。 二、沈括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沈括在他小时,就勤奋好学,喜欢读书,遇到问题肯动脑筋,自幼就养成了实事求是,遵重科学的好品格,在他童年曾随做官的父亲先后游览了四川、福建、河南和江苏等许多地方,这使他大开眼界,从中获得许多知识,沈括在科学研究上的最大特点是:除了他的知识渊博外,他注重汇集平生见闻。强调调查研究,重视观察实践,亲自参加科学实验。因此,为我们留下了内容丰富而珍贵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三、沈括在物理的方面的主要贡献 电磁学方面:(1)最早记载了人工磁化的一种简便方法。即“以磁石磨针锋”,造指南针。(2)在历史上第一个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即磁针所指“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光学方面:(l)对针孔成像与球面镜成像问题,做了仔细研究。(2)研究过透光镜,即一种特制的铜镜。 声学方面:(1)用纸人显示声音的共振。(2)“虚能纳声”是沈括在声学上的另一个见解。指出:将牛革箭袋(矢服)放在地上当枕头,就能听到数里之内的人马之声。
6. 北宋八大文学家
北宋抄没有八大文学袭家,是唐宋八大家,分别是: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王安石、曾巩也都曾拜欧阳修为师。所以唐宋八大家又分为唐二家(韩愈、柳宗元)和宋六家(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6)北宋杰出的地理学家扩展阅读
1、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7. 北宋地理学家叫什么名字墓室在哪里
乐史(930――1 007),字子正,宜黄人(注意不许改“崇仁人”)。北宋时代著名的地版理学家、文学家和方权志学家,是隋唐开科举后抚州第一位进士。他博通典籍,好著述,前后著书20余种,共1018卷。
《太平寰宇记》,对北宋当时全国各州县的山川形胜、历史沿革、风俗物产以及人物艺文等都作了详细记载,是一部采摭繁富的地理总志。
乐史出生在宜黄县黄陂镇霍源村。
乐史78岁时病卒于洛阳,葬于崇仁县三山乡官山村前凤凰窠,距崇仁县城9.6公里,冢高1.4米。
8.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其著作有什么
地理学家与文学家,《水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