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春天怎样和地理学科融合

春天怎样和地理学科融合

发布时间: 2021-02-21 13:30:32

1. 怎样认识地理学

地理其实挺有意思的,但是就业不太好,地理和人们真的很接近,气候,区域,学好地理可以显得自己很博学,知道的很多,主要是其应用性,学了就能用,也就是因为如此吧,就业反而不好

2. 如何实现高中地理学科“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明确了“学什么”,提出了学会的要求,是实施另外两个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化,明确了“怎样学”,以求达到“会学”的高目标和高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效学习和“过程与方法”的高效实施的动力。如何实现高中地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我以《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的可能性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了解他们在知识技能、认知能力、学习动机、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一般情况和个别情况,依此按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的出发点。
在制定《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目标时,通过对学生历次地理考试成绩的分析,结合平时的观察,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前一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主要的区位因素,并初步掌握了运用案例分析区位因素的方法,可以在这一节课中得到迁移;加上生活在海沧新阳工业区,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接触了不少有关工业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的知识;另外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开始具有辩证逻辑思维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一般的原理、原则出发,运用理论分析和综合事实材料,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因此,他们对《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渴望通过工厂实地调查以及系统的专业学习,客观地评价家乡的工业生产,为家乡的发展出谋献策。
二、读懂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关键点
读懂教材,不仅仅是读懂某个专题,更要懂得如何选择、处置教学内容,这才算是读懂了教材。要通过专题的基本框架、重点内容的厘清,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钻研文本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规律、原理产生的自然和人文境域,抓准专题的情感基调;然后,根据课程总目标、各阶段目标及学习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落实突破难点、重点的关键点以及前后连贯、衔接学生学习起点的联结点。做好了这些工作,教学目标的制定就会比较准确、集中、具体而恰当了。
在确定《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重点、难点时,通过本节知识的基本框架,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再深入钻研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最后根据课程总目标、各阶段目标及学习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1.教学重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理解不同的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会进行正确的区位选择。
2.教学难点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理解不同的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会进行正确的区位选择。
3.教学关键点
通过当地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会进行正确的区位选择。
三、重组学习内容,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在分析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情况以及回顾先前教学经验与反思的基础上,可开发学习资源和运用教学媒体对教材的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加工、提炼等处理,再确定三维目标。
《工业的区位选择》的学习内容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组。课前布置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开展对海沧本地工厂的地理调查,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先以乡土地理情境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提供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模式,把工业区位选择的重难点分解成工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业选择的影响等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处于一个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思维成果、质疑讨论,满足学生对知识“懂”的需要和“会”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运用智力,积极思维。课后布置二选一的研究性学习课题:(1)在两会上原工业部长李毅中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这个背景下探究海沧工业区将如何发展;(2)探究曾经是行业老大的柯达公司破产并转型的原因。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探究过程等。
四、掌握教学目标叙写的技术
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具体行为改变和人格产生的影响,其行为改变或表现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可作为目标是否达成的衡量标准。
“知识与技能”主要采用结果性目标的叙述方式,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如《工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叙写为:
1.知道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并理解不同的工业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会进行区位选择。
2.结合海沧工业案例进行实地调查,学会小组合作调查,探究该工厂落户海沧工业区的区位因素。
3.学会判读几种常见工业导向型的模式图,提高自己的读图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叙述方式,即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或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过程性的、体验性的;另外要把握叙述的五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内容和行为标准。
如《工业的区位选择》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可叙写为:
1.通过对海沧翔鹭石化、正新轮胎等厂的地理调查,学会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地理数据、图表进行分析判断并应用于区位学习。
2.通过对海沧工业实例的调查分析,探究海沧工业区布局的特点,并学会准确运用地理术语表达的能力。
3.通过工厂实地调查、小组讨论交流工业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的区位选择等活动,提高自主学习、团体协作的能力。
如《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叙写为:
1.通过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
2.通过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树立科学发展观。
3.通过分析海沧的工业实例,了解海沧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树立热爱家乡、为家乡服务的信念。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要根据地理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完整性。

3. 如何实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衔接与融合

自从地理再次成为高考科目之一以后,高中地理的教学就明显受到重视。而初版中地理作为非考试科权目,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甚至被砍掉。即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副科”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但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而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呢?作者集思广益,提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观点与思路,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

4.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怎样融合信息

一、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教育公平、民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在高新技术更为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更不能缺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洽整合。因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地理课程决定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和地球的数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及发展的必然性。
二、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
在传统的课堂中,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根本无法实现地理教学的全部目标,而要真实的再现一些情景很困难。课堂中可以利用电脑模拟火山地震的爆发、演示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形成、板快的运动与大陆的漂移、海陆变迁、沧海桑田的变化等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枯燥的知识、深奥的理论融入进去,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三、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易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主要的降水类型”一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信息技术:第一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等。我可以使用flash动画展示这几种形式。让学生知道这几种都是降水,并说明水的含义是广义的。另外。可以运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展示降水的两个基本条件,并补充两点。并展示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的过程。并说明空气下沉时,温度下降。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区分三种降水类型的关键在于引起其形成的原因。教材中仅仅只有地形雨的形成过程,而且是静态的。我们是想让它动起来。就可以用flash动画。从湿润空气水平运动受到阻挡,爬升,在迎风坡降下地形雨这一动画过程。并且让学生明确在迎风坡空气上升,温度下降。在背风坡空气下降,温度上升。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少雨。另外对于对流雨,主要原因是湿润空气受热上升而形成。第三种锋面雨,主要是冷暖空气的交汇上升,都可以用动画来完成。这样既突出了重点,更突破了难点。学生可以生动的接受这些,并且在学中感受到了快乐,不再为枯燥难懂的知识发愁了。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怎样判断气候类型”一节中,实际上知识很多,要把所有气候类型做一小结。坚持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总原则。首先在powerpiont演示文稿中展示 热带,温带,寒带这三大类的温度标准。其次是展示热带中的四种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季风,热带草原的气温曲线与降水的柱状图。并归纳,气温曲线的起伏都不是很大,都很高,都在15摄氏度气温线之上。降水的柱状图更要看清楚是全年多雨还是,全年少雨,或者是有更明显的旱雨季,或者是有不大明显的干湿季。将四种气候类型的气候图认真看清楚。并重点记忆。其次是寒带气候,这个比较简单。最高月均温在5摄氏度左右。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展示气温曲线的最高点的气温大概是5摄氏度左右。而得出是冰原气候还是苔原气候很容易。这里就不多说了。最后用两头堵的办法得出温带气候的温度标准。不是上述两种温度标准的就是温带的气候。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那到底是温带哪种气候类型呢?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气温曲线是否穿过0摄氏度水平线?展示幻灯片。两种可能一种穿过,另一种没穿过。分别用两张幻灯片。穿过的有两种。一种是温带季风,一种是温带大陆性。再通过降水来定。没穿过的情形要多些。诸如亚热带季风,亚热带湿润,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等气候可能再进一步通过降水来定。这些都可以相应的幻灯片来展示即可。通过运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加大课堂容量,将零散的知识进一步整合。达到一气合成的目的。
五、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关键在于精心选题、精心设计
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好,它能把地理知识所涉及的从宏观到微观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古到未来的大跨度内容,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在几分钟甚至在几秒钟之内展示在学生面前,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难以理解、难以表达的问题。但是,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选题一定要精,要能突出主题,解决重点、难点。如果投影片、录像片能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再用电脑辅助。譬如在讲到亚洲东部与南部的季风气候时,用两张图,一张夏季风图,一张冬季风图。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用电脑课件以及flash动画。
教学中,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为了使课件有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力求做到色彩搭配合理,图形比例准确,为了使自己的制作课件水平有所提高,我还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了powerpiont演示文稿的链接,及flash动画的制作等等。

5. 地理学科教学资源应该怎样更好地和课程融合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但是,应试教育却使学生感到语文索然无味,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我在教学《望洞庭》一课时,首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在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刘禹锡行经洞庭湖,被这样一幅美景迷住了。此时,电脑屏幕上相机展现如下画面,音箱里同时传出优美动听的配乐朗诵:“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湖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天空中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闪烁着银色,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镜图,更妙的是,远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多么像那银盆里放着一个小小的青螺呀,这简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画面,舒缓流畅的音乐、满怀激情的解说相互揉合在一起,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洞庭湖的美景。诗中蕴含的美,变得那么鲜明、具体。接着,教者请学生把书合上,在头脑中画画,把洞庭湖的美景画出来。学生争着发言,有的说:“我在蓝蓝的天空中画了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月亮倒映在水中……”有的说:“我在湖中央画了一座山,山上长满了青青的草……”有的说:“我还在水面加了一点银光。”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不知不觉进入了诗的意境,焕发出愉悦的情感……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我设计了以下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边飞嘴里边发出声音,用“))))”代表声音。“))))”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屏幕出现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上的雷达,蝙蝠嘴变成天线,耳朵变成荧光屏,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便展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发明出来的。蝙蝠和雷达两者这一勾连,文本内容一下子成为生活中可见可摸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三、运用信息技术可减轻学生在课文难点处理解的坡度对突出重点有益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情、景等审美因素,利用信息技术PPT课件科学的、艺术的进行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和自我展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在教学中利用PPT效果让美的情境感染学生。从而积累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跨越时空限制;把难以见到的事物适时有效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大量的多样化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样感官;让创设的特定环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摄取较多的审美体验,进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享受语文的审美功能和人文魅力。
四、优化过程,提高效果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比较单调、枯燥。老师厌教,学生厌学。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就能“化厌为喜”了。我时常或下载或设计一些识字游戏,如“摘苹果”“找朋友”等应用于识字教学中,学生们学得开心,记得也牢。还有写字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给学生们做出最好的示范。
五、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六、注重拓展,深化学生体验。
想象力的基础首先是丰富的感性知识。其次还要有对具体形象的生动语言描绘的能力和对感性知识重新组合的能力。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语言的描绘能力和组合某种形象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决不可满足于仅仅利用感性材料达到教授知识的阶段.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这是一篇介绍我国最南端景色的课文,有海滩、海底、海岛许多美丽的地方。课堂上如何融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我在课件制作中搜集大量的西沙群岛的图片及录像,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神秘的海底世界和充满生机的岛屿,从而歌颂我们的祖国有如此美好的景色。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从文本到多媒体再到课外知识,无形中,让学生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引导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也更透彻的让他们理解了课本知识。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是因为介入了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含义。只有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6. 地理学科可以就哪些主题与其他学科一起开展跨学科教学

在现行的许多教材中都有关于“自然灾害”的话题,英语教师可以与地理等学科教师专一起进行讨属论,甚至可以将英语教材与地理教材结合,形成跨学科教学。现在有些学校在尝试“拼教”,由英语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多教师”上课,将英语教学与所涉及内容的学科结合起来。我们学校就曾经尝试过英语与语文“拼教”,教学内容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雪夜林畔小憩》。原文教学,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诗的本意,纠正了诗在翻译过程产生的误差;倪江老师的译文教学帮助学生突破了英语语言的局限,借助汉语更深入理解了诗的意境。

7. 地理与各学科的关系

地理与历史: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地名的演变、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和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分不开。比如毛主席当年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什么不是在大平原上?红军长征为什么走向西走?
地理与政治:国家版图变化意味着行政区划地图要更改,比如南苏丹的建立对世界行政区划地图有影响;重要的政治活动,军事活动也和地理环境相关,比如深海石油开发中产生的南海争端
地理与语文:地理文章的表述本身就是语文的应用;很多谚语、歇后语也和地理息息相关,如温带大陆气候的特征,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还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反映了月相的变化。
地理与物理:主要变现在自然地理中的气候气象学、水文学、地球物理几大模块,与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光学联系紧密。如研究大气的水平运动,其形成可以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来解释;气温垂直变化率可以用热学相联系,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太阳辐射,自然就是和光学相联系
地理与化学:主要是地质学、土壤学和化学的联系。比如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其形成就是碳酸钙的沉积过程;我国南方地区红土的形成,氧化铁的作用十分重要。

8.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进行融合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专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属境去感知去体验,进 入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它能克服在传统教 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从而对地理产生兴趣

9. 地理专业怎样和物理、生物等其他科目结合

"3S"技术啊 ,就是很好的把地理和物理学科结合在了一起,其实地理本身就是个较为综合的学科,如地球物理学,矿物学(与化学结合),气候气象学(与物理结合)天文物理学等,

10. 学科融合学习需要哪些能力

便于形成知识体系,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对于文科,在答题时,我们通常要考虑时间,空间,自然,人文四个要素,以求答案的全面性。然而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割裂开来,我们在答题时思维往往难以跨越学科的鸿沟,导致答案角度单一。比如,之前有一道历史题,问改革开放之后长三角地区发展的优越性,里面就涉及到"地理位置,水陆交通,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地理学科中的区位优势,而人多同学忽略掉了这个方面,以至答案跑偏。 我们答案采不上分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只是从时间角度考虑"长三角发生过什么",而没有想到"这个地方本身的特点",这就是只考虑时间而忽略空间。

毫无疑问,学科融合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以长三角作为一个点,建立一个时间,空间,自然,人文的四维坐标,首先从地理出发,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外力作用形成三角洲,从自然要素,分析早期该地的发展状况,再加之历史学科,学习有关长三角的时代变迁,再到当代,改革开放之下,各种政策对长三角的作用,这就是政治的范畴了。这样才能形成关于长三角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比如政治和地理都会讲到的"可持续发展",地理和历史都会讲的"工业时代的变迁"就不用再重复讲解了,这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呀。

当然,学科融合应当经历两个步骤,首先是如上述事例,对具体一个板块进行学习,讲了多个板块后,再将其进行整合,梳理成线,这样,小到微观,大至全局,我们答题时都能准确把握。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