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智慧故事
『壹』 关于地理的小故事
.牛郎织女与星空图
民间传说,织女下凡与牛郎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生活,王母闻讯后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宫,牛郎挑选着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钗划出一道天河(银河)把他们隔开。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织女星与邻近两颗较暗的恒星组成三角形,很象织布的梭子,天鹰座的牛郎星与两颗暗星组成“一”字状,象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银河的走向与牛郎织女星的连线相垂直,就象把他们分隔在“河”两岸。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再去观察星空,就容易辨认出这两颗恒星和几个星座。
2.火烧葫芦峪与气旋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3.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贰』 怎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地理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正如一位教育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一种手段,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从中体验快乐呢?这需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通过几年来的课堂实践,
我积累了以下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一、巧用故事,激发情趣。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而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设计时能用故事导入的尽量用故事导入,适当的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真实、生动、形象而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寓故事于地理教学之中,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如讲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时,通过阿根廷牛肉肉质鲜美这一知识点,我给学生引入了咱们威宁的火腿,因高原地形和放养的生产方式使猪腿肌肉发达而美名四扬;在学到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时,借助其发达的牧羊业引入这样一个故事:几十年前,澳大利亚草原十分广阔,牛羊成群,畜牧业非常发达,光是牛粪每年就有几百万块堆在那里。由于当地没有吃牛粪的屎壳郎,那里的牛粪堆积在草场上,风干硬化,使得被遮压的牧草枯死,草场上出现了块块秃斑。牛粪还孳生苍蝇,使得那里的苍蝇猖獗。外国生物学家到澳大利亚考察,看到交通警察的手臂不停地挥动,还以为是当地的礼节,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驱赶脸前的苍蝇。经过多年的探索以后,澳大利亚决定从国外进口屎壳郎,在草场上大批放养。于是,我国的屎壳郎便应邀而去,解决了那里的生态难题。
通过这样的故事导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巧用谚语辅助教学。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所以谚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教学中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可以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讲“地下水”时,运用谚语提问:“井水不犯河水吗?”这平常无奇直接了当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趁机给学生讲解地下水的来源、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地下水的类型等知识,最后再联系到地表水的知识,不需说明,学生自然已经体会到井水其实是“犯”了河水的。这种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直通主题的方式,引起学生很浓的学习兴趣。
学习“大气的散射作用”时,运用“雨后青山分外青”设问,学生的地理思维一下被激活,他们通过讨论、争论、归纳,很快掌握了散射原理并且认识到散射作用有两种:一是散射质点较大,如尘埃微粒等,对各种波长的太阳光都能散射,阴天天空呈灰白色就是这种散射的结果;二是质点较小,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成蔚蓝色,尤其雨过天晴,大雨将空气中尘埃带落,散射质点自然小了,雨水洗过的山上植物生机勃勃,一片葱绿,与蔚蓝色的天空交相辉映,青上加青。
三、运用歌诀,巧妙记忆。地理歌诀以其精炼简洁、琅琅上口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可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
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种教学既使地理课堂变得诗情画意,又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再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 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我国海运条件优越,沿海多优良港湾,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十四个,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借助歌诀: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记忆效果显著。
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四、巧用谜语,解决疑难,活跃课堂。谜语是一种文字游戏,它曲折有致,变化多端,寓意奥妙,耐人寻味,而且能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培养思维和推断能力。在教学中恰当引入地理谜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习情绪,并帮助学生突破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
“地图上的方向”这节内容中,在经纬线画成圆弧形的情况下,南、北两极点如何确定方向是一大难点。这时可用谜语开路。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趣题:“要盖一座楼房,四面都开窗,要求每扇窗户都朝南,请问该在哪里好?”起先,学生会觉得兴奋但又有些莫名其妙。这时通过一则谜语来提示学生:“哪洲不连,哪国也不沾,盖房不用砖瓦,地皮也不出钱(打一地名)”学生对照地图边找边思考,很快猜出谜底“北极点”,然后根据经纬网、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找到北极点,这正是楼房要盖的地方。学生从而悟出北极点这一位置的与众不同来。同时,反之,也懂得一个人如果是站在南极点,他的前后左右便都是同一个方向——北方。
在学习“昆明准静止锋”时,除画图深入浅出讲解外,通过以下谜语让学生加以联想:天无三日晴;久雨初晴;一寸光阴一寸金(同猜一地名)。学生通过分析:贵阳锋面控制之下,多阴雨天气,因此晴天少,太阳宝贵,这样一来,对昆明准静止锋的概念及成因,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和理解。
五、引用诗词成语,使教学生动形象。要上好一堂课,离开生动精炼的语言是办不到的。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和板图结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丽风光一览无余;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学生带出教室,可把室内课堂转化为室外课堂,使理论知识鲜活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刺激学生的探知欲望,培养实践能力。
如借助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安排学生对乡土地理进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助于学生加深对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组织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到学校天文台看星空,观月相;还可以利用班内组织的春游活动,在野外开展对家乡的地质地貌研究等,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之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这样,地理课的教学就会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品德。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奇妙无穷,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叁』 急需地理趣味小故事!!!!!!
地理小笑话
地理课 地理课上,老师问:“巴西在哪里?谁发现了新大陆 ?” 阿呆:“在地理课本五十一页。” 大军同学在睡觉,老师叫他到讲台上,要他指出挂图上哥伦布所发现的新大陆, 大军指出了正确的位置。 老师满意地笑道:“ 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是谁发现新大陆了吧?” 同学们齐声说:“大军!” 接着老师问大军:“新大陆下面的那行数字是什么意思?” 大军答:“是哥伦布的电话号码。”
与地理有关的谐音笑话
A、“南海诸岛”
李先生在上地理课。
先生:南海诸岛在什么地方,大家看见了?
学生暴笑,齐呼:“看见了,在前排!”
原来,班上有个“男孩”叫“朱导”。
提示:南海诸岛(Nánhǎizhūdǎo)≈男孩朱导(nánháiZhūdǎo)
B、“中国的疆域”
李先生:中国的疆域有多大?
某学生:中国的江玉?长江的江玉还是黑龙江的江玉?
李先生:你的地理成绩,可能倒数第一。
某学生:到蜀第一?那我得到四川读书了。
提示:疆域=jiāngyù=江玉;倒数=dàoshǔ=到蜀
C、“三级行政区划”
李先生:中国的三级行政区划是怎样的?
某学生:中国的三级性征趣话是儿童不宜的。
提示:区划(qūhuà)≈趣话(qùhuà)
D、“地域文化”
一班主任休产假,学校安排上地理的李籼生代之。一天,班长找到李籼生,焦急的诉说:“我们班本月的黑板报还没出,学校下周就要评比了,请您定个主题,叫大家提供稿件吧。”
李籼生想了想,说:“你马上回班上告知同学们,本月黑板报就以‘地域文化’为主题,请大家积极投稿。”
班长回到课室,在黑板上广而告之:本月黑板报主题--地狱问话,请大家积极投稿。
E、美日在亚洲
李先生:你怎么说美、日都在亚洲?
全求通:我说每日都在亚洲怎么不对?我不是天天都在亚洲吗?
『肆』 10个地理小故事
6个有趣的地理小故事
1.牛郎织女与星空图
民间传说,织女下凡与牛郎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生活,王母闻讯后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宫,牛郎挑选着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钗划出一道天河(银河)把他们隔开。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织女星与邻近两颗较暗的恒星组成三角形,很象织布的梭子,天鹰座的牛郎星与两颗暗星组成“一”字状,象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银河的走向与牛郎织女星的连线相垂直,就象把他们分隔在“河”两岸。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再去观察星空,就容易辨认出这两颗恒星和几个星座。
2.火烧葫芦峪与气旋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3.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4.德军潜艇与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
5.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6.海湾战争与自然带
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两地自然环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处热带季雨林带,在“胡志明小道”沿线,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岖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美军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极少,面对多国部队“地毯式”轰炸,伊军毫无隐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战斗力严重损伤,注定了吃败仗的结局。由此可见,自然带与地形,对于空袭战,起了不可小觑的客观影响。
『伍』 地理小故事
你说的是希腊神话里太阳神赫利俄斯(Helios)的凡人儿子法厄同(Phaethon)。后来希腊神话里把太阳神赫利俄斯和阿波罗(Apollo)混为一体了。
一种传说认为他不听太阳神的劝阻,执意要单独驾驶父亲的太阳车,结果太阳车失控后,法厄同从空中坠落到地上摔死。这个传说最为流行。
你说的是关于法厄同的另外一种传说。
传说归传说,不过太阳系里的小行星是确实存在的。
太阳系中成千上万颗小行星都没能积聚形成行星。它们的体积大小不等,有的与高尔夫球一般大,而有的则相当于整个罗德艾兰州那么大。大多数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进行轨道运行。
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的密集区域,估计此地带存在着50万颗小行星。关于形成的原因,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挡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
在太阳系中,除了九颗大行星以外,还有成千上万颗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小天体,它们像九大行星一样,沿着椭圆形的轨道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与九大行星相比,它们好像是微不足道的碎石头。这些小天体就是太阳系中的小行星。
小行星,顾名思义,它们的体积都很小。最早发现的“谷神星”(Ceres
1)、“智神星”(Pallas
2)、“婚神星”(Juno
3)
和“灶神星”(Vesta
4)是小行星中最大的四颗,被称为“四大金刚”。“四大金刚”中最大的谷神星直径约为1000千米,最小的婚神星直径约为200多千米;如果能把它们从天上“请”到地球上来,中国的青海省刚好可以让谷神星安家。除去“四大金刚”外,其余的小行星就更小了,据估计,最小的小行星直径还不足1千米。虽然它们的体积比卫星还小得多,但是在太阳系这个家庭中,却要和九大行星论资排辈。
大多数小行星是一些形状很不规则、表面粗糙、结构较松的石块,表层有含水矿物。它们的质量很小,按照天文学家的估计,所有小行星加在一起的质量也只有地球质量的4/10000。这些小行星和它们的大行星同伴一起,一面自转,一面自西向东地围绕太阳公转。尽管拥挤,却秩序井然,有时它们巨大的邻居--木星的引力会把一些小行星拉出原先的轨道,迫使它们走上一条新的漫游道路。在近年对小行星观测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小行星竟然也有自己的卫星。
在1991年以前所获的小行星数据主要是通过基于地面的观测。1991年10月,伽利略号探测器经过951号小行星(Gaspra2017),从而获得了第一张高分辨率的小行星照片。1993年8月,伽利略号又飞经了243号小行星(Ida4005),使其成为第二颗被宇宙飞船访问过的小行星。1997年
6月27日,近地小行星探测器(NEAR)与253号小行星(Mathilde4001)擦肩而过。这次机遇使得科学家们第一次能近距离观察这颗小行星。宇宙探测器经过小行星带时发现,小行星带其实非常空旷,小行星与小行星之间分隔得非常遥远。
『陆』 地理趣味小故事
与地理有关的谐音谜语
1、大雨天请客--猜地理术语
(提示:宾淋=bīnlín=谜底:回濒临)答
2、河南省的牡蛎--猜田径赛用语
(提示:豫贝=yùbèi=谜底:预备)
3、奥运夺冠--猜中国直辖市名
(提示:添金=tiānjīn=谜底:天津)
4、冰洋大动物--猜中国直辖市名
(提示:北鲸=běijīng=谜底:北京)
5、节日蝉鸣--猜中国直辖市名
(提示:虫庆=Chóngqìng=谜底:重庆)
6、新闻第一句--猜地理名词
(提示:导语=dǎoyǔ=谜底:岛屿)
7、夕照下--猜地名
(提示:落阳=Luòyáng=谜底:洛阳)
『柒』 地理教学故事(2个)地理教学案例(2个)急需!!!!!!!
地理教学案例
巴基斯坦: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331.htm
印度:
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010.htm
地理教学故事:
1.牛郎织女与星空图
民间传说,织女下凡与牛郎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生活,王母闻讯后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宫,牛郎挑选着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钗划出一道天河(银河)把他们隔开。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织女星与邻近两颗较暗的恒星组成三角形,很象织布的梭子,天鹰座的牛郎星与两颗暗星组成“一”字状,象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银河的走向与牛郎织女星的连线相垂直,就象把他们分隔在“河”两岸。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再去观察星空,就容易辨认出这两颗恒星和几个星座。
2.火烧葫芦峪与气旋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3.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4.德军潜艇与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
5.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6.海湾战争与自然带
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两地自然环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处热带季雨林带,在“胡志明小道”沿线,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岖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美军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极少,面对多国部队“地毯式”轰炸,伊军毫无隐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战斗力严重损伤,注定了吃败仗的结局。由此可见,自然带与地形,对于空袭战,起了不可小觑的客观影响。
『捌』 急求初中地理教学小故事
“老师,你看我画的图怎样?”
我从另一个班级下课回来,刚把书放到自己的桌子上,手还没来得及洗,七三班一个很内向的女孩子随后就到了我身边。以至于把我吓了一跳,还以为仙女从天而降了呢。
“爱学地理的女孩子会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我先是表扬了她的学习积极性,随后对她所画的欧洲西部版图给予了肯定,又指出比斯开湾和伊比利亚半岛轮廓的不符实。
第七节课间,我正坐在电脑前修改课件内容,她再次来到我旁边:“老师,我填完了,你帮我看看。”
我接过她的作业纸,看了看她填的地理名称。确实按照我的要求填写的:1.纬度位置:画出两条纬线。2.海陆位置:填出海洋、海峡、海湾、岛屿、半岛名称。3.地形:填出平原和山脉名称。4.气候:用适当的图例表示气候类型,并在所画图中表示出来。只是山脉的位置没有表示出来。
于是,我和她交流:在地图中,山脉不能只写文字注记,而要同时用符号表示出山脉的位置和大致走向。你想想老师上课时在版图中是用什么符号表示山脉的?
她会意:老师,我知道了。然后又悄无声息地走了。
她走后,一边的同事和我说:“她很爱学地理,那次听你课时,她虽然没有起立回答问题,但你所有的问题她都在小声回答,而且听讲非常专心。”听了同事这样的话,我很感动。感动于一个小女孩的用心和用功。我相信,她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画图这个作业是我给四个班级布置的周末作业。本学期,周末作业如果不是很多,我就给学生布置画图。空间分布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让学生自己亲手画图,他们会对所学的自然环境有较深刻的印象。
因为这节课的地理作业处理的已经差不多了,所以,下午预备时,我给各班课代表布置周末作业,两个班画非洲图,两个班画欧洲图,(因为教学内容的顺序不同)第六节的课间,三班的这个小女孩就已经完成了欧洲西部大陆轮廓的勾画,她的地理学习的积极性让我很是感动。毕竟,地理是非中考学科,学生不怎么重视,为此,地理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没少费脑筋。
这学期地理学习的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关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其实是地理学科原理性知识在世界不同区域的一个综合运用。所以,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把学生原理性知识(也就是第一册教材)的缺陷再进行一次弥补。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课我都会利用课间的两三分钟时间提前画好版图,讲新课时,边带着学生识图边让学生填图。考虑到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表现,但他们可以很好地自主学习。于是,就让他们自己做填充图册。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外向,喜欢张扬,所以,我就给他们搭建一个学习平台,让他们到黑板的版图中填不同的地理名称,在他们埋头动笔的时候,我在学生中间边巡视边判定他们填图的正确与错误。尽管老师累些,我觉得这种方式给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了更符合他们自身个性的学习兴趣。而私下里的个别指导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让学生有了深刻的印象。我自信:一个学期的坚持总会有所改变。
但还不到一个学期,我就已经看到了好景象:一半学生在读图、指图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四分之一的学生识图、析图能力有所改善。更让我欣喜的是,三班女孩子地理学习兴趣在提高,比如于悦冉、程秋霞等。一班史立承等男同学的地理学习劲头有了明显提高。从他们上课时专注的眼神就可以看出来。(其中考试三班女生成绩较差,一班男生成绩最差)
以前,我一直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影响更多的学生才有意义。看了一些教育书籍后,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如张文质所言,教育是慢的艺术,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影响一个也是有效的。只要坚持,我们总会看到我们想看到的。
『玖』 关于地理小故事
地震云(Earthquake Cloud)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现在日本和中国民间还有较多爱好它的研究者对它进行探索。也正是因为研究的不深入,现今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对所有涉及地震云的问题一律进行了片面性否认或牵强的使用气象学理论解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不断的地震云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地震云将为地震预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编辑本段地震云形成
1、热量学说:
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2、电磁学说
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程了地震云。
编辑本段地震云普遍特点
云体高程:6000米
云体颜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
共有特点:大风不易改变其形态,天空和云有明显界线,多出现波状。
出现时间:早晨和傍晚
编辑本段地震云形态
1、单条震云:为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条带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
2、多条震云:成平行或者放射状的云,对于平行的多条云,现观测多为本地地震;而现有观点认为放射状云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圆心。这两种云一般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3、卷震云: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现在没有关于其震中判断的说法,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
4、鱼鳞震云:由大块云团在几小时内形成的松散成鱼鳞状的云团,多与“多条震云”同时出现,云团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5、团块震云:是地震时震中出现的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现有观察记录很少且认为定义为地震云较为牵强。
编辑本段地震云详细形态简易分析
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
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深,则所对应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1、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
2、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
『拾』 地理上的小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喜马拉雅山的珠峰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喜马拉雅海。海边长满了青草和鲜花,高大的树上结满了果子,林子里野兽成群,百鸟齐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后来,有一群妖怪来到这里兴风作浪,它们追捕野兽,赶走百鸟,践踏森林,搅得大海里的鱼儿都不得安宁。受害者联合起来,一齐到东海龙王那里告状,龙王立刻派来他的小女儿珠穆朗玛去降服这群妖怪。珠穆朗玛女神将这群妖怪一个一个抓来,用从东海里取出的礁石把它们压在下面,这群妖怪的魔力很大,礁石少了压不住,于是珠穆朗玛女神就不停地用礁石堆呀堆,堆成了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座山,才把这群妖怪压服了。为了改变礁石上寸草不生的环境,女神又在山坡上洒下了树木和花草种子,使这里变成了一个草木葱茏、千兽群集、百花盛开的地方。为了感谢女神的功德,花、草、鸟、兽们共同为女神开了个庆功会,会上大家一致要求女神永远留在人间。珠穆朗玛女神也很留恋人间美丽的景色,就化做一座山峰,终年站立在喜马拉雅山上,环顾地球上五湖四海,保护着所有的动植物免受妖怪的祸害。
根据地质学家科学考察研究,现在是地球之巅的珠峰地区,原来确实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喜马拉雅海。1966年,我国科学家在珠峰附近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喜马拉雅鱼龙化石,1975年又发现了中国旋齿鲨珠峰种化石,这是在距今二至三亿年前称霸海洋的动物,说明珠峰地区有过海洋的历史。
珠穆朗玛峰地区原属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原来印度板块在非洲板块的东南端,与亚欧板块之间被古地中海隔开,由于印度洋底的扩张,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漂移。大约在2000~3000万年以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印度板块斜插在亚欧板块之下,猛烈地挤压产生褶皱,隆起成山,从而形成了地球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至今印度板块仍在北移,喜马拉雅山还在上升。
喜马拉雅山的历史变迁,是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沧海桑田变化的重要例证,也是板块运动的例证。民间流传女神降妖的传说故事,多少隐含了这种地理环境的大变迁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1968年9月一架“C132”客机正在晴朗天空中飞行,突然飞机坠落入海,机上27人全部丧生。1973年3月,一艘摩托船在平静的海面上行驶,瞬间船沉于海,船上32人无一幸存。以上海难仅是发生在百慕大群岛附近三角形海区的其中二例。这里,因舰船、飞机屡遭劫难而被人们称为“死三角”。一时间,众说纷纭,种种疑问,令人百思不解。那么,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究竟是怎么回事?
“死三角”海区位于大西洋西侧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海峡和大安的列斯群岛东端的波多黎各岛之间。大部分位于北纬20°~30°之间,属于北热带。这里全年主要受热带气团控制,盛行东北信风。夏秋多热带飓风,狂风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墙,此外,还经常可以遇到海龙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几千米的高空,给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阴影。
“死三角”海区正处在南、北美之间地壳断裂带的北缘,火山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海底地形十分复杂。“死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达6000米以下的北亚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于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台,西和西南侧是靠近大陆和群岛的广阔的大陆架,南端是深达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沟。
“死三角”附近既有明显突出的半岛如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又有被半岛围起来的较封闭的海湾——墨西哥湾,还有众多的岛屿和海峡:巴哈马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等1200多个岛屿。这些岛屿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着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复杂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大部转向西北,从“死三角”海区穿过。另外,从墨西哥湾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佛罗里达洋流,非常强大,宽度扩及整个海峡,达150千米,洋流深800米,每昼夜流速为130~150公里。如此“浩浩荡荡的大军”也从“死三角”海区通过。总之,“死三角”海区洋流复杂,势强流急,遇难的飞机、船只即使不沉入洋底,也会被强大的洋流冲得无影无踪了。给人以一点残骸不留、神秘失踪的假象。还有,“死三角”海域又是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满了以马尾藻为主的褐色藻类,不利航行。
“死三角”海区位于巴拿马地峡的东北方,是西欧、北非和北美东岸到巴拿马运河航线的必经之地,过往船只络绎不绝,海上交通运输繁忙。此外,巴哈马群岛风景秀丽,气候温和,是旅游胜地,节假日许多人驾着自己的游艇或私人飞机到这里度假,难免不发生意外。
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再根据每次失事的具体情况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那就对“死三角”海域所发生的事件不会感到神秘莫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存在什么超自然的现象。至于一些学者提出的各种假说,如百慕大三角失踪事件都是飞碟干的,自然激光会使船只、飞机化为乌有等等,都是站不住脚的。
1990年,美国海洋基础工程学专家韦恩·邓拉普发现百慕大三角区海床蕴藏极为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而高压油气正是人们屡遭劫难的“死神”。原来他发现,在百慕大海区内,常有大量奇异的水合物漂浮过来,而这些水合物又极易气化,为此他做了实验,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几分钟就测得500万立方米骤然溢出的气体,后被证明是天然气。他说:几百万年来,沉积在此地海底的动、植物,腐烂发酵,形成了大面积的气、油田。在该地特有的高压、极冷条件下,海水的水分子和天然气分子受压结合,结晶为冰样的水合物存于海面、水中、海底,水合物在压力稍减或温度略升时,即溶化并瞬间放出大量的天然气。因水合物在溶化过程中的膨胀,致使海水沸腾,气团云雾遮日,当轮船经过此地,突然比重变小的海水,无力承受船体的重量,遂沉入海底。而飞机来到百慕大三角区上空,由于天然气大量释放,导致发动机缺氧,逐渐熄火,其机尾排出的带有火星的废气,就会引燃从海面不断上涌的天然气,使坠落的机体顿时成为一团火焰。
2.火烧葫芦峪与气旋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3.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4.德军潜艇与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
5.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6.海湾战争与自然带
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两地自然环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处热带季雨林带,在“胡志明小道”沿线,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岖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美军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极少,面对多国部队“地毯式”轰炸,伊军毫无隐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战斗力严重损伤,注定了吃败仗的结局。由此可见,自然带与地形,对于空袭战,起了不可小觑的客观影响。
泰坦尼克号,在世界航海史上曾被骄傲地称为“永不沉没的巨轮”,该船船身相当于三幢半住宅大厦的长度,被欧美新闻界誉为“海上城市”。1912年4月15日凌晨,它载着2207名旅客和船员作处女航时,同一座漂浮的冰山发生了仅仅为时10秒钟的碰撞,便造成1513名旅客遇难的悲剧。这辉煌的首航竟给它带来了葬身海底的厄运。
泰坦尼克号游轮于1912年4月10日从英国南安普敦启航开往纽约,登上这条船的富商大贾和英美两国的社会名流,都想在这条崭新的奇迹般的巨轮上逍遥自在地度过美妙的一周。甲板下面,低等客舱里乘坐的是数百名移民,他们要越过大西洋,到彼岸去开创新的生活。
最初几天平安地过去了,但是到了到第四天,报务员收到了航行在前方的船只发出的紧急电讯,电讯提醒他们冰山异乎寻常地向南漂浮,已经到了附近海域。4月14日是星期天,泰坦尼克号又收到了同样内容的紧急电讯,然而这些警告均未受到高傲的船员的重视,第一次收到的警报被丢到一边,几个小时没有向船长报告,后来的两次干脆没有送交到指挥室。黄昏刚过,气温便开始骤然下降,尽管冰山临近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泰坦尼克号却既没有改变航线也没有降低航行速度。
夜幕降临之后,爱德华·史密斯船长布置了警戒冰山的了望哨。23点40分了望台上的人最先发现了冰山,值班军官下令向右弦急转弯。可是一切都太迟了,冰山已经将船弦外壁撞开了一条100米长的裂口。大多数旅客只是感觉到了轻微的震动,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随船的工程师们经过察看后认定:该船已经无法挽救了。他们认为,如果船上的16个防水舱只有4个进水的话,船还可以浮在水上,但不幸的是有5个底舱的外壁被冰山撕裂了。三等舱里的旅客大都起了床,因为海水已将他们房间里的地板淹没。报务员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最新规定的SOS呼救信号,在海难中使用这种信号还是第一次。午夜12点零5分,按照船长的命令救生艇开始下水。
旅客们并不清楚,在所有的救生艇上总共只有1178个座位,只能接纳旅客总数的一半,但是按当时的法律规定,这种救生条件已经算相当充分了。起初,旅客当中并没有发生恐慌,他们根本不相信会有什么危险,因为泰坦尼克号是“永远不会沉没的!”直到船体出现了危险的倾斜,他们才失去了先前的镇定。妇女和儿童首先离船。头等舱里的乘客优先登上了救生艇,在他们当中只有4名妇女在这次海难中丧生。在二等舱和三等舱里的272名妇女当中幸存下来的只有96人。有一段时间,三等舱通向甲板的门甚至都被锁住了,以防下面的乘客涌到甲板上来。在越来越倾斜的甲板上,乐队不停地演奏着拉格泰乐曲。
凌晨2点40分,泰坦尼克号几乎在水中直立起来,然后便头朝下沉入了3000米深的大西洋中。那些留在黑暗舱房里的移民们和泰坦尼克号一起葬身于海底,甲板上的人全被抛入了冰冷的海水,成了这条著名的冰海沉船的随葬品。
造成这条豪华巨轮沉没的冰山,其实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漂浮在极地海域的巨大冰块。每年春夏时节,因气温升高极地海洋冰块破裂而生成,在向温带、热带漂移时,逐渐消失。它们体积相差极大,大的冰山可达几公里长,这样的庞然大物,是海上行船的巨大威胁。
泰坦尼克号被撞沉,说明了自然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类切不可盲目自大,一定要对各种自然现象予以足够的重视,不然就避免不了悲剧的发生。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1968年9月一架“C132”客机正在晴朗天空中飞行,突然飞机坠落入海,机上27人全部丧生。1973年3月,一艘摩托船在平静的海面上行驶,瞬间船沉于海,船上32人无一幸存。以上海难仅是发生在百慕大群岛附近三角形海区的其中二例。这里,因舰船、飞机屡遭劫难而被人们称为“死三角”。一时间,众说纷纭,种种疑问,令人百思不解。那么,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究竟是怎么回事?
“死三角”海区位于大西洋西侧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海峡和大安的列斯群岛东端的波多黎各岛之间。大部分位于北纬20°~30°之间,属于北热带。这里全年主要受热带气团控制,盛行东北信风。夏秋多热带飓风,狂风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墙,此外,还经常可以遇到海龙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几千米的高空,给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阴影。
“死三角”海区正处在南、北美之间地壳断裂带的北缘,火山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海底地形十分复杂。“死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达6000米以下的北亚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于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台,西和西南侧是靠近大陆和群岛的广阔的大陆架,南端是深达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沟。
“死三角”附近既有明显突出的半岛如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又有被半岛围起来的较封闭的海湾——墨西哥湾,还有众多的岛屿和海峡:巴哈马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等1200多个岛屿。这些岛屿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着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复杂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大部转向西北,从“死三角”海区穿过。另外,从墨西哥湾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佛罗里达洋流,非常强大,宽度扩及整个海峡,达150千米,洋流深800米,每昼夜流速为130~150公里。如此“浩浩荡荡的大军”也从“死三角”海区通过。总之,“死三角”海区洋流复杂,势强流急,遇难的飞机、船只即使不沉入洋底,也会被强大的洋流冲得无影无踪了。给人以一点残骸不留、神秘失踪的假象。还有,“死三角”海域又是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满了以马尾藻为主的褐色藻类,不利航行。
“死三角”海区位于巴拿马地峡的东北方,是西欧、北非和北美东岸到巴拿马运河航线的必经之地,过往船只络绎不绝,海上交通运输繁忙。此外,巴哈马群岛风景秀丽,气候温和,是旅游胜地,节假日许多人驾着自己的游艇或私人飞机到这里度假,难免不发生意外。
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再根据每次失事的具体情况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那就对“死三角”海域所发生的事件不会感到神秘莫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存在什么超自然的现象。至于一些学者提出的各种假说,如百慕大三角失踪事件都是飞碟干的,自然激光会使船只、飞机化为乌有等等,都是站不住脚的。
1990年,美国海洋基础工程学专家韦恩·邓拉普发现百慕大三角区海床蕴藏极为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而高压油气正是人们屡遭劫难的“死神”。原来他发现,在百慕大海区内,常有大量奇异的水合物漂浮过来,而这些水合物又极易气化,为此他做了实验,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几分钟就测得500万立方米骤然溢出的气体,后被证明是天然气。他说:几百万年来,沉积在此地海底的动、植物,腐烂发酵,形成了大面积的气、油田。在该地特有的高压、极冷条件下,海水的水分子和天然气分子受压结合,结晶为冰样的水合物存于海面、水中、海底,水合物在压力稍减或温度略升时,即溶化并瞬间放出大量的天然气。因水合物在溶化过程中的膨胀,致使海水沸腾,气团云雾遮日,当轮船经过此地,突然比重变小的海水,无力承受船体的重量,遂沉入海底。而飞机来到百慕大三角区上空,由于天然气大量释放,导致发动机缺氧,逐渐熄火,其机尾排出的带有火星的废气,就会引燃从海面不断上涌的天然气,使坠落的机体顿时成为一团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