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A.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发展智力和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促进和推动作用。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老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敢于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3.自主实践、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4.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教学中,老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实习作业、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也可以在校内通过模拟现实,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设计开放性练习,提倡解法多样化,促使学生“用”数学
老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多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其次,也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塑造学生创新个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
B.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数学教学而言,就是能让学生提出问题。这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即“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求异思维”,本质就是要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发现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以学生的“眼光”看待知识的形成过程。即,教师要有预见性地教学,要预见对基础不同的学生会在知识的那些节点上产生那些不同的问题,然后,巧妙地激“疑”、设 “障”、留白、甚至示错,做出有意识的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要教给学生提问法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无论老师怎么鼓励,学生就是提不出问题。事后了解到,有些 学生是不善于提问题,不会思考问题,不知道怎么去问问题,问什么问题。这种情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新课,可以引导学生问“问什么要学习这节课?”“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编者这样设置顺序的意图是什么?”“编者设置例题和习题的关系是什么?”“概念问什么要这样表述?其他说法可以吗?”“和旧知识的联系是什么?”等等。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些学生怕被嘲笑,这种情况教师只能从心理上辅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问题。
C. 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文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拥有一个回问题意识,大胆地答向老师提问,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寻求教师的帮助。只有怀揣着一颗提问的心的学生才能坚持不懈的学习下去,才能保持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本文结合现在的地理教学状况,对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解读,对问题意识培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D. 怎样培养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问题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基础性、广泛性、实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本人在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突出以下观点: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任何压抑和干扰都会使思维受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体会心灵自由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师生关
系就意外着教师愿意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多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熟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贯彻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生关
系,就意外着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积极参与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二、创设积极地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1.运用漫画、精美照片,形象生动。地理学科的有些内容单纯用语言是难以表达清楚的,运用地理漫画形象生动,增添可读性和亲切感。一些枯燥的地理问
题,通过地理漫画的形式来表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与兴趣,使其在讨论中获取地理知识。通过他俩的对话所营造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激发学生参
与讨论的欲望。在讨论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初中教材中有两个卡通人物:玲玲与贝贝,他俩经常讨论一
些有趣的地理问题,比如观测北极星、东西半球的判定等。通过他俩的夸张表现来展现其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越是这样的内容,越有助于学生
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课本中精选了许多精美照片,更加突出地理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事象,充分合理地使用照片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手
段。比如“荷兰的风车”、“热带荒漠景观”、“莱茵河”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按照人本主义理论,学习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而这种价值和意义的重要体现就是学以致用。因此,
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保持和再现知识,而是使学生能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即实现地理学习成果的迁移,作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关注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他
们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进行分析阐述,为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
例如,在学习气温的测量时,教材提出“有时候,我们的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会有明显的差别。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在学习主要降水类型时,让学生结合降水的形成条件,说一说夏天从冰箱中拿出冷饮后,会在容器表面形成大量的水珠的原因等等,真是举不胜举,信手拈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意识利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不仅学有所用,让学习变的快乐而有价值,同时也激发了思维的兴趣,锻炼了思维能力。
E.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一)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1. 原型创设。
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且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提出“大米在适宜的条件下能萌发吗?将蚕豆的种子横向一切为二,在适宜的条件下,他们能萌发吗?”在学习消化和吸收时,提出“早餐没吃,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早餐吃的是面包和鸡蛋,这些食物在身体内发生怎样的变化?”“麦当劳和中餐,你更爱吃哪个?哪个营养更均衡?”等。
2. 实验创设。
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这种问题情境创设在生物学教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探究“镘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可以通过设立对照实验:镘头碎屑 + 唾液 + 搅拌,馒头碎屑 + 清水 + 搅拌,馒头块 + 唾液 + 不搅伴;全部37 ℃恒温水浴,加碘液检验。然后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3. 多媒体创设。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生物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
4. 生物学史创设。
生物学史大量的史料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把这些史实作为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献身科学的热情。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以普里斯特利、萨克斯、恩吉尔曼和卡门、希尔等人的有关研究过程作为问题情境而展开,学生通过思考一系列问题,最后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5. 热点创设。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物科学技术更是一马当先,如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干细胞移植、生物芯片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另外国际重大事件中如炭疽、生化武器等等,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与教材中的方案比较,产生矛盾和疑问,使学生对实验的单一因素与对比实验有深刻的理解。
(四)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首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其次,建立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的评价中,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的评定挂钩。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体会
1.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生自己也获得丰富
F.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面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会深入思考,发散思维,为创新精神做基石。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
关键词:问题意识、敢问善问、创新精神
有了问题才能产生学习,没有问题学生就难以激起求知欲,自然不会深入思考。现在教学方法使学生一味的去解决问题,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靠的是学习的数学理论公式,提出问题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
一营造敢问、爱问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提问时往往受到心理素质、语言表达、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站起来之前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嫌弃、被同学嘲笑,或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问题,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下,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讲解中增加趣味,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不要总问还有哪里不会,应该用赞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情等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时,无论正确与否,都给予真诚的表扬,这样在学生中树立出爱问问题的榜样,或是给予奖励的方式,然后再详细解惑或者引导学生提出问到点子上的问题,潜移默化的教授如何问问题,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更让他们打开思维,理清思绪。
二互动教学,培养问题习惯
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采取互动教学,日积月累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在学习新的知识时从多种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往往按部就班的讲解分析理论知识,这样的课堂就让学生失去了创新的空间,而且一般都是教师设计一些问题由学生作答,学生被动的作答参与不到学习活动当中去,这样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有效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且有疑可问,例如将生活题材引入数学教学中,在讲解应用求解时可以用时下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足球赛事等来做例。有的时候学生认为都懂了问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来问学生,或者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互相答疑解惑后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亦可专门设置课余时间作为答疑时间来请学生们积极提出问题,每周两到三次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
三教会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教会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善于问才能启发学生会问,在备教案时,多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而教师的提问也要有趣味性,以免过于机械使学生感到乏味。
1.从课题中发现问题
对于不懂的知识产生了疑问,就直接问出自己弄不懂的,将最基本的知识弄通弄懂,在理解了原理之后与生活实际想结合又想出了什么新的发现,这都要通过教师从旁辅助以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走上正轨从而拿到新课题时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课题本身切入,在看到一个新的理论知识时,第一反应出的疑惑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基本处着手通过一个个自问来弄懂知识。而在通过这个知识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这种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怎样的内在联系与问题,在教师没有解惑之前他们自己会有怎样的想法,如何举一反三来学习更多的深层次的内容,这样一步步引导下来更有效果。
2.从反面处发现数学问题
在正面研究了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从事物的反面来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敢于质疑。有时候当学生们面对这个问题局限在了固定模式当中时,教师通过举例来提示学生从反面进行推论,这样跳出以往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尤其是在进行假设论证的教学活动中,以此来引出课题。
四注重评价,激励学生问问题
学生提问后,教师的评价是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更是对问题的深刻分析,让同学们理解到这个问题的意义所在,注重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起师生互评的学习体系,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精神。一方面,通过提出问题来深刻学习理论知识,让积极质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另一方面,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以更清晰的分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对数学学科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不可过于公式化,对学生都是千篇一律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体现出个人特色,也不能不切合实际,过度表扬以避免学生骄傲自满,也不必太过权威,造成学生心理压力,适当带有真情实感使学生更有动力。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当今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提不出问题的数学课是没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改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