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学的角度论述地震
①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我国多地震的原因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这些地方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地震频发。
② 有无关于汶川地震的地理小论文
走进汶川,你会享受到独特的集自然、生态、藏羌民风民俗为一体的短程特色旅游和城市度假休闲旅游。你可以去追溯世界上最古老的羌文化,绚丽的羌族刺绣;欣赏历经千年不倒的羌寨、碉房和邛笼仍在雪山下耸立,被称为世界桥梁先驱的悬筒和溜索仍在峡谷上空弥香。
对于5月12日在中国汶川发生的强烈地震,加拿大华裔地球物理学家、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建议道,中国应强化针对地质灾害的预警机制,强化全民防震意识。
针对一些西方媒体所谓此次汶川地震是三峡大坝蓄水造成的言论,嵇少丞说,这次地震与人为因素无关,它是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并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所引 起的一系列造山运动的必然结果。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接部位——龙门山破裂带是地震的高发区。这次汶川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五六百颗原子弹同时爆 炸的能量,在一分钟之内就可在地壳岩石中形成一条深达10~12公里、长300公里的大破裂带。水库蓄水和地下核爆炸最多只能诱发3级以下的地震,而8级 地震所产生的能量是3级地震的1000多万倍。一般来讲,这样的大震之后总要经过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余震才能将能量全部释放出来。他估计,汶川地区 6.5级以上的余震还会有,但由于许多房屋在12日下午的大震中已经开裂,抗震能力大为降低,极易在五六级的余震中倒塌,所以危险依然存在。另外,四川山 区地形起伏大,大地震后连日降雨,极易发生滑坡、塌方和泥石流,这些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嵇少丞认为,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投入比例。他说,从理论上讲,对造山运动引发的强震可以预测 走向,从而加强防范。近40年来,龙门山断裂带北部(从都江堰到九寨沟)和小江断裂带的南部(云南境内的东川-宜良-建水)已发生几次6.5级以上的大地 震,加上此次汶川地震,能量已被释放,近期再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减小。他同时又指出,今后50年内大地震可能会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部(从都江堰到康定) 和小江断裂带的北部(康定-西昌-攀枝花),康定-泸定地区是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和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交会处,是应力集中之地, 所以建议把预防重点放在上述地区。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嵇少丞认为,全民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和思想不但不能松懈,还应该重新强化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中国设立的一些预警机制。他说,上世纪70年代在他的江苏 老家还专门有人观察井水的水位,如果没有降雨,而水位陡升或陡降,就要向上级报告,然后让有关专家来研究是否为地震的前兆。这次大地震之前可能也出现了一 些异常情况,应当科学地总结研究。此外,他认为,龙门山等地区历史上就是地震高发区,房屋设计上必须有硬性的防震标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应严格遵守, 特别是学校和医院等建筑,应该更加牢固。
③ 地理学角度看,自然灾害具有哪些特性
第一,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不管是海洋还是陆地地上还是地下、城市还是农村、平原、丘陵还是山地、高原,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其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而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的不确定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主要自然灾害中,无论是地震还是干旱、 洪水、它们的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人们常说的某种自然灾害 “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灾害周期性的一种通俗描述,自然灾害的不重复性主要是指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第四,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自然灾害的联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比如,南美洲西海岸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导致全球气象紊乱;美国排放的工业废气,常常在加拿大境内形成酸雨。另一方面是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也就是说,某些自然灾害可以互为条件,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例如,火山活动就是一个灾害群或灾害链。火山活动可以导致火山爆发、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灾害。
第五, 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例如,全球每年发生可记录的地震约 500 万次,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次, 造成破坏的近千次,而里氏7级以上足以造成惨重损失的强烈地震,每年约发生15 次,干旱、洪涝两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全球每年可达数百亿美元。
第六,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始终充满着矛盾,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能消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充满智慧的人类,可以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进行防灾减灾,通过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 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又是可以减轻的。
④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湖北容易发地震吗
湖北西部地下为花岗岩层,不易发生地震。这也是三峡大坝选址于宜昌而非其版他地方的一个重要原权因。但建坝以后,由于长期的高水压,可能会有一些小的颤动。至于鄂东部,也不会发生地震。湖北处于大陆板块中央,一般不会发生大地震。
⑤ 从地理学角度唐山大地震的地理学背景是什么
唐山属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线上,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属于全球两大地震带其中之一。
过去的地震学理论认为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两种,地震破坏主要是横波造成的。可是,李泰来发现如此理论根本无法解释在唐山地震现场发生的种种现象。理由一:根据横波破坏原理,高的建筑物(重心较重)在地震破坏对象中首当其冲。可是在唐山地震中,前面提到的电线杆、树干、微波塔、烟囱基本上安然无恙。理由二:在地震现场考察中发现地震断裂均具有旋转性,而纵波、横波的振动是上下左右方向,是没有旋转性的。理由三:不论是横波还是纵波,它们的传播是连续的,强度是渐变的,从震中向外逐渐衰减。因此,在此同一震区内,同样的建筑物受破坏程度大致相当。可是在唐山地震中出现的现象并非如此。
根据对震波的应变分析,李泰来发现扭波才是地震破坏的元凶。1979年,在南京地震学会年会上,李泰来发表了《扭波与抗震》的论文,引起与会者的一阵轰动。在1996年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主题的书面发言也引起了代表们的注意。所谓扭波,与纵波和横波乃一母所生的“同卵三胞胎”,其中纵波传播速度最快,其次为横波,最后为扭波。纵波使物体产生上下振动,横波使物体前后摆动,两者的破坏都不大。但是,扭波一到,则把物体从内部扭散扭断,随即垂直坠落,造成巨大破坏。有了扭波,在唐山地震现场发现的怪异现象全部迎刃而解了。李泰来说,我们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扭波的。这个理论在世界上,仍处在领先地位。
⑥ 从地理学和物理学上解释汶川地震原因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专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属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三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⑦ 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谈对地震问题的认识
一、颤动的地球
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我
们人的脉搏,从它形成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颤动,地球在漫长的构造运动中逐渐演化成目前深不见底的海沟,高耸入云的山峰。地球表面的隆起和沉陷造成瞬间快速的颤动就是地震。“地震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人类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以及由大地震所激发的周期地球自由振荡的解读和破译。通过研究地震,可以探明地球的内部构造,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从而造福人类。我们要消除对地震的恐惧,学会与地震共生存。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地震可以分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脉动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指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震现象;脉动则是由于大气、海浪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经常性的微动。构成地震灾害的主要是天然地震。
按地震成因又可将天然地震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由于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是构造地震。全球所发生的90%以上的地震属于这类地震,破坏力也最大。构造地震最普遍的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我国西部地区是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二是中国东部向西部的推挤。这种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板块正以5厘米/年的速度向北北东方向运动,使我国西部广大地区遭受强烈的构造变形。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和帕米尔高原已成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一部分。我国西部是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集中的地区。
断层活动最强烈的地质构造带就是地震活动带。世界上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基本上分布在活动断裂带内。全球两个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者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95%,是地壳运动最强烈的地震带,也是活动板块边界的大断裂带。我国的几个地震带,如郯城—庐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北天山地震带等,就是活动断裂带。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分布于活断层带内。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密集。本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地震分布在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外的地区。
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地震的震级反映的是地震能量的大小。震级大小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算出来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震级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智利的8.9级地震。
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的烈度是不同的。震中区的烈度最大,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远,烈度越小。地震对各地的影响不仅与地震能量及到震中的距离有关,还与各地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地下水位的高低有关,与建筑物的结构、材料、施工质量有关。地震烈度还与震源深度有关,震源越深,震中区烈度越小。一次6级地震,震源深度在15公里处比震源深度在25公里处的震中区的烈度要高一度。有的地震震级不高,却因震源浅而造成地面严重破坏。
⑧ 关于地理城市地震
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严重的心脏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地震破裂,形成火山喷发将
人为诱发地震
原因:拦水大坝建设(水利大坝)也有可能诱发地震 - 但这是罕见呢!
汶川县,四川省,中国12日发生里氏8.0级地震,10多个省,宁夏,云南,重庆,越南和泰国的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毛毡。中国和外国专家和机构对地震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Academy研究所研究员
,27在青藏高原研究专家汪温氚比较熟悉的地质结构在五月初刚去过汶川地区。他分析说,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该中心位于龙门山汶川的东南边缘 - 在茂汶断裂带。北印度板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隆升。隆起的高原的同时,也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尽管受试者看起来龙门山构造活动性不强,但它可能是在应力积累的过程中,累积到一定程度,地壳将打破,所以地震。
日本地震研究所,东京大学表示,地震断裂带的位置,在过去的几百年超过里氏7级地震断层附近很多次区,但这个问题并没有龙门山,直到剧烈的活动地震发生。从东北打破向西南沿着四川盆地的分布边缘,300-400公里,宽60公里,位于逆冲断裂青藏高原上空盆地,由于应力的积累超过岩石强度的临界点,里氏7.8级地震进球山断裂带发生。
USGS发布的消息也认为,震中和断裂带或体育比赛构造断层有关地震的震源机制,地震是一个推力运动成绩的东北方向。从大陆尺度,在中亚和东亚的地震活动是由于印度板块碰撞造成的欧亚板块。
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黎拥港教授告诉新华社记者,地震活动断层多发地区内的龙门山断裂带,从材料到东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深流动性受阻,向上运动两种边界断层面上。如果断层每年几厘米,每50-70米,应力和能量可以产生超过700里氏地震的积累。由于源较浅,向东逆冲运动的震源机制,再加上软土震,地震波可以长途跋涉向东,让尽可能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的人普遍有震感。
英国地质调查局地震监测和信息服务中心主任布赖恩·巴普蒂在与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从来看,地震和喜马拉雅碰撞带有关的地质结构点的电话采访中说: “显然是东北 - 西南向的龙门山断裂带挤压作用的结果发生”地球物理保罗波地质学家
法兰西学院苏丹尼耶说,大约5000万年前,后的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发生媒体与欧亚板块俯冲之下,后者的碰撞,从而形成了青藏高原。高原仍然由两大板块挤压,使得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成为地震密集带。
⑨ 从地理角度介绍汶川地震的产生原因 危害 影响
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
火山喷发
引起.
地震分为
天然地震
和
人工地震
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
构造地震
,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
地震波
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
火山地震
,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
冲击地震
)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
核爆
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
高压注水
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
诱发地震
。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
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
浅源地震
,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
中源地震
,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
深源地震
。
破坏性地震
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
唐山地震
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幔
物质的
热对流
。是由地球内部
放射性元素
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
板块运动
,
地质构造
。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内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振动.
〔2〕其它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也可以间接诱发地震.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而降水,风,
洋流
,河流等地表过程都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即太阳所驱动的。
地震灾害
原因与防治对策
地震发生的原因为何?
地震可分为自然地震与人工地震
(例如:核爆)
。一般所称之地震为自然地震,依其发生之原因又可分为,
(1)构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冲击性地震
(例如,陨石撞击)
。其中又以板块运动所造成的
地壳变动
(构造性地震)
为主
。
由于地球内有一种推动岩层的应力,当应力大于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时,岩层会发生错动
(dislocation),而这种错动会突然释放巨大的能量,并产生一种
弹性波
(elastic
waves)
,我们称之为地震波
(
seismic
waves)
,当它到达地表时,引起大地的震荡,这就是地震。
⑩ 最近四川地震了,从地理角度分析原因看看!
四川位于我国西南,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交界地带,属于专板块消亡边界。从属地震带的角度说,四川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这次地震属于热点,但肯定不会出现在今年的高考试卷上,高考试题所涉及的时事一般截止于4月。